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实践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概念(3篇)
第1篇一、引言语文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使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实践性教学理念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本文旨在探讨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概念,分析其实践性的内涵、特点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实践性概念的内涵1. 实践性定义实践性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感悟,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
实践性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
2. 实践性内涵(1)实践性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知识。
(2)实践性教学内容:围绕语文素养的培养,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特征的素材,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3)实践性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探究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践性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实践性特点1. 主体性实践性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
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2. 综合性实践性教学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互动性实践性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四、实践性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勇气。
2. 探究教学探究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核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语文课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语文课“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
”这正是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前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局限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而是要把语文课堂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一个放飞理想展翅翱翔的天空。
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想象力。
要想上好语文课,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中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要善于质疑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在创新教育的语文教学课堂中,疑问往往是解决问题的锋利宝剑,是打开知识大门到达理想宝殿的金钥匙。
在课堂中,只要学生对知识有疑问都可以提出,老师要客观对待。
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来分析,找出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课堂中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运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灵活地观察、细心分析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以问题为开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解决问题为归宿,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把发展独立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让学生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大胆质疑,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诸葛亮为什么敢于立三天后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告诉周瑜?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箭?为什么要把船连接起来排成“一字儿”……然后让学生逐一回答这些问题,使他们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感悟。
接着放手让学生读书,圈找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继续提问,并联系课文来回答。
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借助范例来提问,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自己思考,加深了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这样使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二、创设有效情境情景教学。
即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文学语言的描述,再现课文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方法。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优美词句,可创设情景:如果我们荡舟漓江,一定会被漓江的秀水陶醉。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实践活动
“ 学” “ 做 ” 而不 是单 纯 地 “ 学
教” ;在 教 学 方 法 上 , 教 师 应 以 指 导 、调 控 学 生 活 动 并 给 以服 务 为 主 ;在 活 动 范 围上 ,要 立 足 于 全 体 或 绝 大 多 数 学 生 的 活 动 、而
这便需要语 文课积极 开展学 生实 践 活动 ,让 学生在独立 并合作 的 语 文实践 活动 中形成 和巩 固优 良
的 个 性 品质 ,发 挥 学 生 的 个 性 特
主 、合 作 、探 究 活 动 , 以 提 高 学
生 的语 文学 习能力 ,培养 学生 的 整体语 文素养 。基于 以上 教学理
关键 词 :新 课 标 语 文 实 践 原 则 模 式
2 0 1 2 新 课 标 的 实 施 已经 全 面 铺 开 ,新 课 标 下 的语 文 课 越 来 越 重 视 学 生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的 主 体 作
用 ,注 重 学 生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的 自
学 间 、师 生 间广 泛 开展 合 作 学 习 ,要求 “ 能 自动进行 探究性 学
习 ,在 实 践 中 学 习 、运 用 语 文 ” 。
每个 学生对上 课充满兴趣 。开展
语 文实 践活 动 的重 要 目的之一 ,
便是 要把学生 在传统课 堂教学模
式 下 逐 渐 湮 灭 的 对 语 文 学 习 的 兴 趣 找 回 来 ,让 语 文 课 重 新 成 为 学 生 的最 爱 。 ( 二 ) 自主性 原 则
物化 为教案完成 的过程 ,认为语
文 课 堂 上 最 理 想 的 过 程 便 是 完 成 教 案 而 不 是 节 外 生 枝 ;也 有 些 教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够在其指引下找到新的教学路径,努力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灵动起来。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已经关注到了学生主体性发挥,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很多教师没有关注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也没有将其与文化融合起来,让语文成了一个孤立的学科,这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思辨性、整体性和文化性等多种属性,落实这些要素,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落实文化自信,将语文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其落地生根,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让语文不再孤立,让教育融为一体。
一、坚定文化自信,渗透文化内涵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语文教学要坚定文化自信,渗透文化内涵,将文化与文本内容紧密融合起来,使其在更全面的领域发挥出教育的实效。
平常教学中更要如此,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心中根植文化自信,不仅能够为祖国培育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母语的魅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中,都能够以此为指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纪昌学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纪昌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人,他能够持之以恒地练习射箭,非常谦虚。
这正是现代小学生欠缺的,所以教师应该将这样的文化自信带给学生。
“同学们,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坚持,那么它对于我们现实生活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这样,学生能够从这篇文章当中找到文化的归属感,也能够以古人为鉴,指导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文化渗透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博古通今,将古今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带给他们的精神改变,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心。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认识到“情意”与“认知”相统一的重要性,进一步重视阅读和写作教学,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
那么,在新的课程背景下,应该如何实施语文情感教育,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呢?一、课前准备,酝酿情感优秀的作品都有很美的艺术境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课前备课时,教师要广泛阅读,深刻地研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思想历程,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匠心,深刻地领悟出作者的精神与人格,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作品的领悟中,充分感受作品的情感,把自己完全融入作品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否则,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二、教学导语,激发情感上好一节课,教学情境的设置很关键,其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为学生学习本篇课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能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教师刚一登上讲台,大多数学生能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化,这时,教师如果能采用生动的导语,配以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并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情感基础。
三、通过朗读,渲染情感朗读是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朗读是情感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示范读,传递情感。
即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
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与实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其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与实践,以期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核心目标。
其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教育的个性化:新课程标准鼓励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进行灵活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学习的参与性: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倡学生主体地、探究式地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互动、实践、体验等方式,主动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 知识的应用性: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教学旨在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应对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二、教学实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以下是几个可行的教学实践方式。
1. 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分类学习、情感体验和实践运用等方式,设计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通过诗词朗诵、活动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2. 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和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阅读理解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评价与反馈: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准确评估。
新课程理念下职高语文实践活动的情境创设
1教师 的表演 。《 . 琵琶行》的第二段可 以划分为三个 层次: 出前的特殊心态、 演 弹奏琵琶的高超技巧、 乐曲的演 出效果 。在教学中, 了帮助学生划分 , 为 我采用 了表演启
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 。第二 , 学生去学 习, 在学 习的过程 中要求 生动活泼而且学得开心、 有趣 。因此 , 如果 能把教
业高 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
《 参考消息》 读 书时间” “ 曾经刊登了一 篇对 日本著名 作家村上春树 的专访文章 , 村上春树认为故事是世界的共
同语言 。 村上春树是 1本的“ 3 超人气 ” 作家 , 一有作 品出版 都会位 列畅销 书排行榜 的首位 。他 的小说也 引起 了世界 读者的共 鸣。 在村上春树的年收入中, 海外版权部分 己超 过了 日本 国内, 这也反映 出了他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 。 关
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默的语 言, 平易近人 的态度 , 渊博的学识等 , 但善于讲故
事, 把历史事件 故事化 , 通过故事表现人物性格也是一个
极为重要 的原 因, 甚至可 以说是关键的原因。 几乎所有的
教师都有过这样 的经历 , 学生对课本 内容不太感兴趣, 但
对课本 的故事 的兴趣是非常高的 。 学生需要教师讲故事,
N 新课程理念下职高语文实践活动 的情境创设
磋蝇
张亚玲
磊鳗 摘
嵊 州市职 业教 育 中心 ,浙 江 嵊 州
32 0 140
要 课程标准 不仅适用 于一般 的中学教 育, 也是适用于职业高中语文教 学。在 -今 的素质教 育的新 3
~
形势和 新课程标准》 下职 高语文实践活动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 关键词 新课程标 准 职 高语文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 72 G 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 27 6 (0 0 0—000 A 10 —6 12 1 )802 —2
新课程理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 新课程 改革 ; 语文教 学实践 ; 具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 : G6 3 2 .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1 2 — 0 0 5 6 — 0 2
新课程改革 已进行了十多年 , 全新 的教育教学理念也 早已深入人心 , 在教学实践中 , 如何将理论 与实际紧密结 合起来 , 真正贯彻好素质教育 ,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应当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中, 我们在积极学习先进理论知 识的同时 , 一定要注重在实践 中的大胆运用。 同时, 要学会 用智慧做事 , 让死 的理论知识与活的生活实际结合出 自己 独具特色的教法 , 从而真正去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 中, 我敢于大胆尝试 , 努力实践 , 并不断总结 , 现就新课程 理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谈一谈 自己的做法与 想法 , 以期引起同行 的探讨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 如果只是对理论知识明白懂得 , 而 不注重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 那么新课改只能是纸上谈兵。 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就要有勇于革新的精神 , 有大胆实践 的魄力。 理论的进一步形成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 为了让 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我们就必须将先进的理论运用于实 践, 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 使理论更加完善起来。 例如 , 之前在讲《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一文时 , 教师常
意运用答题模式和技巧, 书写规范 , 具体完整。 如成因问题
有“ 天、 地、 人” 即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 评价与影 响类 问题
要注意 “ 利” 和“ 弊” 的分析 ; 地理规律类问题要注意时间与 空间两个维度 ; 措施类答题有工程 、 生物 、 技术做法 ; 区位 因素有 自然和社会经济等。行文表述要合乎科学规范 , 正 确使用地理术语 , 答题要有序号 , 讲究 因果大小前后总分 的层次逻辑性和条理性。让学生 比照 自己的答案 。 逐项对 照, 自查 自纠 , 提高得分率。 三讲典型错例评易错原因。 在 学生的试卷中, 错误总会存在着共性和个性 。共性错误要 面向全体集体讲评 , 集体纠正 , 个性错误要面向个体具体 面批 , 个别交流。 举出优秀和错误的典型卷 , 找准学生答对 的得允 和答错 的症结所在 ,对错误 的原因进行汇 总归 类, 在讲评课中分析诊断 , 提出解决问题 的良方 。针对错
范文: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三环一式”语文教学实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三环一式”语文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学习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三环一式”的教学活动正是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展示交流、当堂检测的教学环节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学习,以此来体现这一些新课程理念。
笔者有幸参与我县小学语文“三环一式”教学方法的课题实践与理论研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三环一式”语文教学实践,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和理念渗透。
一、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根据学段要求、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定学习目标按照过去的观点,教师主要依据教材和教参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现在许多教师的习惯做法也是照搬教参里的“教学目标”作为学习目标。
以新课程理念来看,这种设定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堂学习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学段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设定的过程固然应该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但是更应该考虑这篇文章在本组文中的地位和单元安排的训练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
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尤其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学习目标。
因此,确定学习目标的依据是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换言之,学习目标要关注三个层面:其一,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综合性,也就是说,学习目标确定既要注意发挥文本这一基本教学资源的作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教材”;其三,实践性,必须为学生创造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
同时,学习目标要具备可测性,能够检测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达成度。
二、落实“先学”理念,设置预习提纲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低效的。
新课程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新课程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完全沿袭原来的教法,显然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研究的重点。
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一、语文教学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标,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
教学导入要设悬念与实践生活或以前学过的内容联系,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关注新课程所需要的知识衔接与铺垫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理念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氛围,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学得如何。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要以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帮助,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语文分析能力,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新教学理念及实践(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主流。
本文将围绕新教学理念及实践展开论述,旨在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新教学理念概述1. 以学生为中心新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育公平新教学理念倡导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教育。
通过改革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3. 终身学习新教学理念强调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 素质教育新教学理念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5. 科技与教育融合新教学理念强调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新教学实践探索1. 教学方法创新(1)探究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翻转课堂:教师提前将教学内容以视频、课件等形式发布给学生,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 教学评价改革(1)多元化评价: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3)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3. 教育资源整合(1)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
“四步骤”探索与实践语文新课程理念
这需要语文教师改变 以往封闭式 的教学 , 通过把握
课程 目标 、 开放语文课程 、 改变学 习方式 、 关注课程 评价这 四个步骤来探索与实践语文新课程理念 。
一
二、 开 放语 文课 程
开放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 的基本理念 , 是新课
、
把 握 课程 目标
程理念下语文课 的一个重要标志。 开放 语文课 具有显著的时代性、 社会 』 生、 全程性和实效性。开放
其次 , 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 , 不 仅要注重结果 , 更要注重过程 , 让学生成长的过程
参与 ,为完成共同的任务组织活动 ,积极交流 、 沟
通, 互相支持 、 互相配合。同时 , 还要学会学习别人 、 赞赏别人 , 在共 同活动中进行评价 。 探究学 习也是一种可取 的学习方式 , 能让学生 独立地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 获得 自主发展。探求是
及“ 先 天下 之忧 而忧 , 后 天下之 乐 而乐 ” 的境 界 ,
顿挫 , 铿锵有 力 , 给人以美的享受 , 在讲解词句时 , 就把词句 的豪放 、 磅礴理解得很透彻 。这既激活了 课堂气氛 , 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了知识 。
三、 改变 学 习方式
学习语 文 , 就应该是学生 自己学习识字 、 写字 , 自己学习读 书 , 自己去进行 口语交 际 , 自己学习写 作文 。以阅读教学为例 , 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 教 师的组织下 , 学生有 层次地读书 , 由“ 读通 ” 到“ 读 懂” 再到“ 品读 ” ,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 维和情感 活动 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 有所感 悟和思考 , 受到情
感熏陶 , 得到思想启迪 , 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过程 中, 让学生选择适合 自己的学习方 法, 并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 中学 习。如在课堂教学中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1000字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已经得到广泛的探讨和应用。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情境教学在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注重情境教学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教师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真实的情境模拟、有趣的互动体验等方式,将语文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课堂讲授、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共鸣和认知体验,从而加强学生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强化“知行合一”教育在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强化“知行合一”教育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途径提供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和价值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
三、鼓励多元化教学在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鼓励多元化教学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的教学工具等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从而满足学生科学探究、创造性思维、实践实验等多元化学习需求。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情境模拟等方式开展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答案、创造新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旨在通过情境教学、知行合一教育、多元化教学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成长,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成果的不断提高。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新课标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研究的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研究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研究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这就需要我们从传统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模式,而作为落实新课程的主要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朝此方向努力,课堂不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而应该是师生互动交流与心灵对话的舞台。
为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生单一、被动的接收式研究方式,倡导和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如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便让学生去探究实践,使之真正成为“语文研究的主人”。
如笔者这样指导学生自主研究:①自选内容举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培养口语交际能力;②选择合适的篇目,结合单元总体目标和导语提示自定研究目标;③自读课文,正音释词;④由同学帮助提问问题,或自己确定问题;⑤自己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不要囿于前人成见,勇于立异;⑥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互相辩论、质疑、切磋,充裕展现自己的研究所得和独特体会。
学生在这样的研究中,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研究积极性,激发自身的潜力,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形成与人交流交际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有助于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不过,在指导学生自主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决不能让教师成为可有可无的旁观者,也不能事事迁就学生,教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评判作用,以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甄别、定评。
二、积极开发课内、课外课程资源新课标强调语文研究服务于生活。
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微
新课程理念下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微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信任、帮助、指导学生主动活泼成长”。
笔者经过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认为,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活化是有效实施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根本。
面对以往重教师,轻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理性,轻感性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该在何处呢?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功,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
因而,把语文课堂教学法改革的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师生通过多维对话、互动,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从而感受到课堂中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涌动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能力才能获得发展。
一、激活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
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而产生疑问则是触发思维的动因。
因此,一堂课开始就应该带着问题将知识点引入。
讲授《荷堂月色》一文时,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一提到荷,我们就能够想到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丽风姿,周敦颐“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冰清玉洁;一提到月亮,我们就会浮现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的自由洒脱,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孤寂惆怅。
可是,又有谁曾领略过纤纤素荷与朦胧月色交相辉映的缠绵意境呢?同学们请随我来,到朱自清的《茶塘月色》中去寻求答案吧!学生思维的抓手怦然而起,不约而同地带着疑问,满怀激情地走进教材,走进角色。
教授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是呀,不是钓鱼那是为什么?”我没有搬出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问话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一时间学生群情振奋,各抒己见。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实践及体会
孩子们喜欢用 手中的画笔来描绘 自己的梦想 。从信手涂 鸦到精 心创作 , 对他 们来讲都 是一种愉 快 的体 验 : ~张 白纸
上顿时 出现形态各异 的图案 和五彩缤纷颜 色 , 无不刺 激着他 们的创作欲望。孩子们喜欢画 , 我就鼓励他们大胆去画 , 出 画 周围人物 , 画出祖国 山河 , 画出心 中所想 , 用手 中的画笔描绘
学生互相评价 , 说说谁演得好 , 为什么?教学 中 , 以“ 代 我 演” “ ” 以“ 代 “ , 讲 , 演” 说” 收到了非 常好 的效果。不用我进行繁琐
的分析 , 学生们 已经能 自己领悟 到课 文的道理 。心理学研究 表 明 , 习 内容和学 生熟悉 的生活背景 越贴近 , 生 自觉接 学 学
心 中的蓝图。让他们画 出 自己眼 中、 心中课文 的美景 。“ 古诗
配画 ” 是诗词的具体写照 , 它能培养学生 的形 象思维能力 , 有
体性和主观参与意识 。同时我认 为肢体语言 的表达更能帮助
学生加强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 的表达 。
利于古诗文 的理解 和记忆 。近年来 , 语文教学把 背诵 作为教
地读课 文 , 直到把 角色的语言 都背下来 为止 , 还有 的孩子 加 上夸张的表情 , 活像一个专业的小演员 。演完后 , 我及 时引导
更能感 悟和体 味诗歌 的丰富 内涵 ,我让 他们拿 起手 中的画
笔 , 自己脑海 中的画面情景画 出来 。通过绘画 , 把 学生们课堂 的积极 性更高 了 , 美好 的大 自然充满 了无 限 的向往 , 对 教学 内容在此得到 了很好 的了解 、 固与延伸 。教学《 巩 鹿柴》 , 时 为 了使 学生能更 好地理解 “ 景” “ 返 、 复照 ” 的意 思 , 我也是 运用
新课标背景下注重语文课程实施的实践性
新课标背景下注重语文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课程理念的实施中也提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加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情境性,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提升了课堂效果,培养了学生核心素养。
一、创设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标提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
创设情境,需要将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联系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六年级上册习作“学写倡议书”,要求学生写一份倡议书,根据倡议的对象,将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
对此,我让学生针对校园环境、学习课程、体育活动、健康安全等方面,写一份倡议书,用自己的行动倡议同学们做健康向上、肯学善思、爱护环境、勤奋拼搏的鉴海学子。
学生非常感兴趣,并且上台发表倡议。
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深受鼓舞,并将自己的言行影响了其他学生,班风、学风明显进步。
二、拓展思维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鼓励学生大胆思辨,敢于提出疑惑,并通过讨论、探索、参与、实践去解疑答惑。
如语文教材里每单元的口语交际部分,让学生大胆发言,开展班级辩论赛。
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通过这个问题“人们通过竞争/合作取得更大的成功”进行辩论。
学生在提出议题、收集材料、展开辩论的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思维能力的提升。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思路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课标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展开讨论。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资源支持。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教学软件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和趣味性。
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强化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强化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书法、诗词、散文等文学艺术活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五、加强评价方式的改革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评价方式的改革,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为他们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和学业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实践与反思思想指导行动。
新课程需要新思想。
新思想才能产生新行为。
一、十一年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什么?从2001年6月7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布,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一年。
十余年的新课程我们收获了什么呢?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的“新”体现在哪里?(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2、新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新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钟启泉先生认为:“我国课程创新本着‘全球视野,本土行动’的准则,致力于一系列课程教学概念的重建,卓有成效地介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并从实践层面不断汲取鲜活的经验”。
“短短三年来,一系列教育、教学的概念正在我国得到重建。
比如说,我国教育界的‘课程’概念已经从‘课程即计划’的静态课程观走向‘课程即体验’的动态课程观,一线教师的认识明显地经历了四个关键词的演进过程:‘预设→生成→预设和生成→预设为了生成’。
显然,这种课程概念的进步已经远远超越了灌输‘现成知识’的‘预设论’新课程改革的教训:程少堂先生作为中学教学一线教师,基于亲身体验,“试图用辩证的眼光,对小学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训概括为: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
具体表现为“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
“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
“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新课标提倡的“对话”理解成“问答”,于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零零碎碎的、毫无启发性和智力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
“满堂动”:有的教师把新课标所提倡的“活动”形式主义化,于是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还美其名曰“动中学”、“做中学”。
“满堂放”就是满堂放课件,出现了让人担忧的现象:一是装点“门面”的多媒体教学;二是“翻版式”的多媒体教学;三是多媒体用得过多过滥。
“满堂夸”即满堂表扬。
有的校长和教师理解成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于是有的教学过程充斥着对学生的廉价夸奖,无论学生的表现值不值得表扬。
“四个虚假”即“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
“虚假地自主”:主要表现在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
在有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选择,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流活动”。
“虚假地合作”: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及教学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及价值,都要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过程中,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中其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讨论中的“三陪”———陪听、陪说、陪造气氛。
“虚假地探究”:其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将探究“泛化”,就是无论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一番,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二是把探究神化,即把中小学生的探究活动无限拔高,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丧失。
“虚假地渗透”:有一些教师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尽管有些教师这样做得还很卖力,但效果却既空洞又无力。
3、十年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调查分析(1)语文教师对语文课改的态度与认识情况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形条件。
调查结果表明:20.11%的校领导对语文课改工作十分重视,40.23%的比较重视,32.18%有时重视有时不重视,7.47%从不重视。
13.10%的语文教师愿意选择新课程教学,60.71%的语文教师不愿意选择新课程教学,26.19%的语文教师表示无所谓。
可见,大多数校领导对语文课改都比较重视,但一线语文教师——新课程实施的实际工作者反映出的态度却并不那么积极,甚至有少数教师表现出极其消极的态度。
顺利进行课改首要的就是准确把握课改理念。
新课改与以往改革的不同点在于观念更新先行,因而教师培训首先进行的是新课改通识培训和语文课程标准培训。
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此次新课改的理念,因此,对于课标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掌握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35.63%的教师表示认真看过多遍并能够深刻理解,26.44%的教师仔细看过一两遍基本深刻领会,31.03%的教师大致看过可以基本理解但不能深刻领会,6.9%的教师表示只是稍有了解。
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教师对语文课改理念和精神都能达到基本理解,完全不理解的只是极少数。
(2)语文教师学生观的转变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生命,学生即目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最看重的是:93.00%的教师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思维方法训练的占2.72%,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占79.84%,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占74.90%,重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占60.91%,而重视学生特长的有效培养的占58.85%。
可见,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已经做到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状况。
(3)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调查得知: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课堂上会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改变了以往苦口婆心讲授或简单化的问问答答的教学。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推进,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只注重教学内容,更能关注到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与情感体验;教学手段也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
4、问题与思考(1)新理念把握问题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理念、新方法己经普遍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并在教学行为上反映出来。
但其中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即对新理念的浅解甚至误解,如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为问答式教学、把自主变成自流、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无内容、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影响课改的顺利进行。
辩证看待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前提。
(2)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人们讲不破不立,课改如果走向另一极端,则破了也未必能立。
课改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育的优势应该继承。
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谨防矫枉过正与墨守陈规的做法。
如课标反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但这并不是说学生对文本可以任意解释、甚至只抓住文章一点就海阔天空地发挥。
语文有模糊性也有确定性,否则它就无法成为交际的工具。
二、从西方“拿来”的建构主义该怎么用?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及其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可以说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理论基础。
在十年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建构主义在各种讲座中频繁出现,但其真正被一线教师所理解的普及程度却低的可怜——多数人只闻其名,不知所谓。
更不用说深入理解实践它了。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何谓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得是科学家根据现有理论(原有知识)来建构科学知识,建构主义强调科学知识是暂时性的、主观的、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不存在普遍、永恒的知识,任何知识都具有个体性、社会性、情境性和相对性(主观性)。
显然,这种知识观是对传统的基于客观主义的理科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巨大挑战。
根据建构主义知识观,科学教育中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而应由他们自己来主动建构,以自身的经验为背景,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钟启泉先生提出:“知识不是游历于认识主体之外的纯粹客观的东西,知识是由认识主体与外在世界进行社会互动,即个体与社会文化价值互动的结果。
特别是就‘学校知识’的建构(知识习得)而言,乃是课堂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历程与结果。
教师的知识无法硬生生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彰显出强烈的建构主义课程改革取向2、建构主义的实践意义在运用建构主义指导新课程改革实践时,既要考虑共同性,又要考虑特殊性对于第一种关系的处理,应考虑不同历史时期教育领域存在不同的主要矛盾。
就我国当前的历史阶段而言,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或根本问题是:多年来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批人才主要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
这种状况与21世纪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
不创新,国家就不能发展,甚至无法生存。
不足之处是,美国历来不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他们的观念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二者似乎是矛盾的——主张后者就必须抛弃前者。
对教师主导作用忽视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基础知识的削弱。
加上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如上所述,以乔纳森为代表的、鼓吹以主观主义认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极端建构主义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大行其是,在削弱甚至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鼓吹以学生为中心,这就使原来“重学轻教”倾向更加强化,并走向极端。
其后果就是上面提到的——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实现的条件下,美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点是由美国高层教育主管确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