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德课堂”的内涵

“道德课堂”是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具体而言,它要求课堂要“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所谓“道”,即规律,也即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所谓“德”,即生态,即围绕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堂生态。

“道德课堂”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是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第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道德课堂”要求教育者秉承“合乎道、至于德”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享受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的课堂。第三,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就是要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

“道德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家园。对学生而言,“道德课堂”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今天的健康成长”与“明天的幸福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是教师生命延续的舞台,是教师追求卓越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幸福。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以“道德课堂”为抓手,能提升全市课堂教学的品位与质量。

二、“道德课堂”,“研究与实践”同行

在“道德课堂”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以往的课堂教学和教育行为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持续的反思、深入的总结和科学的矫正,在全市范围内,提出依照“道德课堂”的内涵、特征和要求,探索“道德课堂”的实践模式,优化课堂生态,构建具有郑州特色的课堂文化。基于对推进“道德课堂”不能仅停留在理论阐释层面,必须在实践中探索与完善的深刻认识,我们提出,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必须注重实践研究,在行动中实现“道德课堂”的构想。推进“道德课堂”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全员参与、“小课题研究”切入

学术研究可以为实践探索提供方向与支持。“道德课堂”是人性化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可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情境下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在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之间,实施全员参与的“道德课堂”校本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我们要求各县区制定详细的“道德课堂”研究计划,采取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全方位地开展“道德课堂”研究,实现教师人人有课题,学科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行动的研究路线,不留空白学校,不留空白班级。研究层面的工作主要是由市教科所、教研室牵头,同时邀请相关高等院校的科研专家引领“道德课堂”的研究。

“道德课堂”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对“道德课堂”的策略和规律的研究。此项研究是在“道德课堂”理念的指引下,对课堂的基本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关系、教学检测与教学反思等进行整体研究,在行动中探寻“道德课堂”的实践策略和规律,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

2.对“道德课堂”实施模式的研究。各学校和各学科教师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道德课堂”实施的途径和策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道德课堂”模式和文化。在“道德课堂”实践中,通过课堂观察、教学回顾、访谈与调查等,总结并积累成功的教学案例,并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促进成果物化和推广。

3.对“道德课堂”中师生关系的研究。在教学结构诸要素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最灵动的一组关系。“道德课堂”强调教学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融,使不同层次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因此,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道德课堂”研究的重要范畴。

4.对“道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保障制度的研究。构建“道德课堂”离不开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在对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扬弃中,研究和探寻符合“道德课堂”要求的评价标准和办法,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全面地诊断教学过程,调节矫正教学行为,实现“道德课堂”的目标。构建“道德课堂”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所以研究和建立“道德课堂”的保障机制,改进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促进“道德课堂”建设的顺利实施。

5.开展“道德课堂”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建设“道德课堂”必须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构建有特色的课堂文化也必须提升到理论层面。目前,“道德课堂”除了最核心的范围与理念要素清晰外,还有诸多不清楚的领域,我们鼓励一线教师从事与“道德课堂”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二)“道德课堂”的实践推进[1]

“道德课堂”从理念到实践有一个过程,遵循的原则是“小步子,快节奏”,循序渐进地实施。结合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实际状况与需求,我们在“道德课堂”的理念指导下,初步提出了以下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1.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第一,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秉承道德的准则,使用“合道德”的方式,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愉悦、人格健全、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我们认为这是最道德的课堂,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

第二,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通过分组合作学习,以“独学、对学、群学”三种方式,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构建“先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提升每一堂课的学习质量。

第三,“道德课堂”最终要实现质的飞跃,需要教师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变“教本”为“学本”,把知识课堂打造成情感课堂;学生的学习则由被动变主动,苦学变乐学,由单纯地依赖教师发展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终形成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的课堂生态,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

总之,建构“道德课堂”,需要教师在每节课教学之前回答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2.要求教师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第一,要具备三种基本的教学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编写学习指导材料、编制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能力(构建课堂生态)、评价教学的能力(达标测评、跟踪发展)。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是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