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
浅析王朔小说中的戏仿和拼贴
浅析王朔小说中的戏仿和拼贴中文摘要:王朔小说中的话语充满了戏谑与颠覆,在小说中采用戏仿和拼贴的叙事策略对“主流文化或者中心话语”进行升格或降格,造成语境的错置,形成一种独特的痞子式语言,这也体现了话语的边缘化①。
王朔在作品中还经常引用一些典故或移植古典诗文及其意境,并戏仿和拼贴,这属二次创作的一种,用“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的话语模式巧妙地套出新的内容与意义,更多地使“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陌生化②”的意义。
关键字:滑稽模仿随意拼贴边缘化陌生化戏仿,旨在以玩笑的态度颠覆模仿对象,具体方式又分为两种:一是用庄重、神圣的语言对平凡可笑的事物予以提升(升格);二是用猥琐、下流的语言对庄重伟大的事物加以贬斥、降格,以此消解话语的神圣性,使其滑稽、错位、脱节、颠覆,形成反讽。
在这一点上他又有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味道,也有点像政治波普,把可口可乐广告、红宝书、毛泽东像章等加以拼贴、并置,消解其政治意义与神圣性。
拼贴则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与滑稽模仿类似,都是把被描述的对象抽离其原来的语境,加以随意的拼贴结果,由于语境错置而产生荒诞、滑稽的效果。
一、王朔小说中的拼贴和戏仿。
1、词语的拼贴。
词语的搭配不仅要符合语法规则!而且还要在词语的意义能够相互选择的范围内进行" 所谓词语的随意拼贴!就是打破词语意义的常规选择!对意义进行异常组合"词语的随意拼贴是王朔常用的手法!他总是把一些不相关的词语随心所意地组合,这样的组合主流话语所排斥的,与主流文化有着明显的不符的,从而产生出一种痞子色彩,这正体现了王朔小说的话语边缘化。
⑴“如在《顽主》中的少妇埋怨丈夫的侃瘾:"别回家了,和老婆一起多枯燥,你就整宿的和哥儿们神侃没准还能侃晕个把水汪汪的女学生就像当初砍晕我一样卑鄙的东西。
你说你是什么鸟变的,人家有酒瘾棋瘾大烟瘾,什么瘾都还说得过去,没听说像你这样有砍瘾的,往那儿一坐就屁股发沉眼儿发光,抽水马桶似的一拉就哗哗流水……早知道有这特长,中苏谈判请你去得了……”这里的“中苏谈判”指的是1989年5月中国与苏联恢复中苏关系的正常化而举行的高级会晤,是80年代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
[特色,语言,作品]浅谈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
浅谈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王朔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的小说异军突起,受到了社会的热捧。
笔者认为,他的小说之所以能在文学失去轰动效应的今天,仍可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跟他小说独特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
他对文学的语言进行了一番创新性的变革,创立了以对话体为主要特征,以调侃式语言为典型标志的王朔式文体。
王朔小说里的语言可以说是不同凡响、惊世骇俗的。
他自己曾说过,“我的小说靠两条路,一路是侃,一路是玩……小说的语言漂亮,本身就有极大的魅力。
写小说最吸引我的是变幻语言,把词、句子打散。
重新组合,就显现出另外的意思。
”下面,笔者将就王朔作品的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文体和风格方面的特色做一些探究。
首先,王朔在他的作品中大规模地运用口语化语言,并取得了成功。
他的小说引入了对话体样式,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受,成功地拓展了当代小说的语言技巧。
在他的小说里,我们很难看到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他也不着重刻画高大完美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虚构一个独特的语言环境,让生活里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可以畅所欲言,调侃玩笑。
他曾经称自己的小说是“大量使用民间口语的对话体小说”。
他在他的几部作品中,人物对话几乎可以构成小说的主体。
比如《过把瘾就死》里“我”跟杜梅刚结婚时,把朋友家不要的旧家具搬回家布置新房时的对话,就用大片篇幅的对话来结构成文。
他说过,“写作从始至终都是在找一种特别好的表达方式……我就是在找一种顺畅的表达方式,找方式就是考验你支配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你必须摆弄过这些语言。
”王朔对口语的感知能力非常强,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任何风格的语言,对于口语的创造也有很高的水准。
通过他自己独特地加工转换,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语言修剪成口语的格式,从而创造出许许多多属于他自己风格的话语。
他小说中的语言是源于生活的,各行各业的流行语都有,但主要是从北京口语中借鉴。
王朔笔下那些“痞味儿”十足的人物们,借北京口语里蕴含的那种特有的幽默感和形象性,将最时髦的市井词汇,经典话语融入其中,形成了他特有的“新京味儿语言”。
王朔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其语言特色
第17卷 第3期V ol.17 N o.3湖南教育学院学报Jo urnal of Hunan Educat ional Institute1999年6月20日Jun.20.1999王朔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其语言特色X刘晓英(湖南教育学院,助教,长沙市,410012)摘 要:王朔小说具有时代转型的代表性,他的小说注重现实写实,是一个社会阶层在文化上的代言人,并使用特殊的语言方式、特殊的叙事方式来表达这个阶层的情绪。
关键词:顽主 玩世 调侃 反讽 市场经济不仅推动着90年代的中国社会发生转型,同时也推动着文学的转型。
王朔的小说具有这个时代转型的代表性,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流向和人生色调。
王朔闯进中国文坛,并在读者中产生轰动效应,不能说没有价值。
王朔以他80年代前半期在生活大潮中的亲身体验为范本,相当敏锐地捕捉了一个特殊阶层中人的情绪以及表达这种情绪所使用的特殊语言方式、特殊叙事方式。
他的小说在对现实写实的同时又包含了对人生的调侃意向,融合了雅与俗,沉重与洒脱,愤世与玩世各种矛盾因素,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
一 “顽主”与“玩世”王朔小说的基本走向是反映80年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但与这一时期风行正健的“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在文学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却截然不同。
他以写实的笔调描述了80年代历史背景下一个特殊的社会层面,在他的笔下一群处于社会正常运行轨道之外的人物逼真地展现于我们面前。
就像一群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顽主”,否定一切价值,调侃神圣与权威,世故而冷漠,实用而油滑。
王朔曾说:“我写的东西都是从我个人实例出发。
而我接触的生活,使我觉得只要把它们描述出来就够了。
”“我最感兴趣的,我所关注的这个层次,就是流行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里,就有暴力,有色情,有这种调侃和这种无耻。
我就把它们弄出来了。
如果我在这上面强加东西太多,就会影响别人认识它们。
”作家这种正面的赤裸裸的不加掩饰的描述,毫无疑问地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社会、体味社会的文学印象。
文化裂隙间游走——论王朔小说语言及其文化内涵
乏纯裂豫阚的游走.一论i朔小说的语言及其文化内涵内容提要王朔的小说生成于中国现代化工程启动之际的文化裂隙间。
王朔的小说因为对以往历史和价值观念的一概否定而使自己陷入了无根的状态,“历史”在他的小说中像漂移的能指不断地游走但始终居无定所,这种消解的游戏姿态使得王朔的小说不可能承担任何文学的、文化的或历史的重任。
他将语言作为手段,达到解构价值和意义的终极目的。
王朔在对语言的操演中,选择了口语化策略。
口语化作为规范的官方语言的对立面先天性具有嘲弄和颠覆前者的功效。
“新京味儿”的口语与其笔下的人物所具有的“痞子精神”合而为一,成为王朔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借助这种口语化策略,王朔将官方语言所包容的一切价值和崇高踩在脚下,获得了言说意义上的胜利。
王朔借助多种多样的调侃手法,将语言进行重新的配置,完全打破了语言的>--j惯组合,并在这种语言配置和组合中,达到对原有的价值禁忌、现存秩序和既定权威进行反讽和消解。
王朔的文本在文化的裂隙间游走,实质上迎合了大众文化的嗜好,成为商业文化的先锋。
当我们以文学的眼光看待王朔的时候,一方面要承认王朔的小说所具有的商业性的和文化的功能;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必要对王朔小说散发的虚无主义气息保持足够警惕。
关键词:王朔仿口语反讽调侃文化内涵戈纪裂腑闭的彬是——舡艚小花矽毋叛菇.之化力褥CruisingintheCrevicesofCulture…OnWangShuo’sfictionallanguageanditsculturalimplicationAbstractWangShuo’sfictioncRtneintobeingattheoutsetofChina’sModemization.inthetransformationofculturefromoldtonew.WangSbuo’sfictionplungesitse]fintoarootlessstateinanddestructuringtheformerviewsabouthistoryandvalue.Inhisnovels。
浅析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
浅析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王朔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争议性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言辞,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和现实的残酷,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进行浅析。
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之一是他的写作风格独特。
王朔的作品常常充满了讽刺和讥讽,他以自己特有的语言和逻辑方式描绘出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人物。
他的文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直白露骨,充满了生命力和力量。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揭示社会的现状,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反叛和冲击力。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他的作品与众不同,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是他的言辞和态度具有极大的争议性。
王朔的作品往往涉及社会的禁忌和敏感话题,他不断挑战传统的道德和观念,对社会已有的体制和权威进行解构和批判。
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和争议。
他在作品中对权力进行反抗和嘲讽,对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进行批判,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刺激和冲击的感觉。
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更具影响力和争议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是他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和追求个性的勇气。
王朔不断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的规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活和写作。
他以坚持和勇敢的态度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批判,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这种个性与身份的结合让他的作品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他的勇气和真实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认同。
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洞察力、具有极大争议性的言辞和态度以及敢于表达真实自我的勇气。
这些因素使得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追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问题和现象,更激发了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王朔这种敢于挑战和冲击的精神和风格,成为了他作品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朔
王朔作者:孙杰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2年第10期【名家简介】王朔,著名作家。
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1984年初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大约160万字。
反讽性叙事是王朔小说的显著特征。
王朔借用“反讽”这一叙事武器,运用“侃”和“玩”的“痞化”写作方式,实现了其作品的双重解构功能——颠覆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否定常规社会秩序和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无情地批判和暴露知识分子的劣根性。
调侃式语言是王朔小说独具特色的话语调式。
王朔运用语言变幻的手段使语言呈现新鲜、奇特和陌生化的意味,收到了“以俗戏雅”和“以雅戏俗”的效果。
选文1 青春期的纯纯爱恋阳光灿烂的日子□王朔那个黄昏,我已然丧失了对外部世界的正常反应,视野有多大,她的形象便有多大;想象力有多丰富,她的神情就有多少种暗示。
这情势使我既纯洁又脆弱。
那年国际共运在全球,首先在东南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
我国一直大规模援助的越共攻克了西贡,接着势如破竹地横扫了印度支那。
红色高棉和巴特寮的苏发努克亲王分别在各自的国家掌了权。
美国遭到了丢脸的失败。
但这些光荣的胜利已经不能使我兴奋了,我面临着个人的迫在眉睫、需要解脱的困扰。
我日复一日守候在那栋普通的楼房前,殷切期待着画中人出现。
我不止一次看到她的父母。
他们常在傍晚时分骑着自行车从不同方向回来,有时车后架上还夹着一捆青菜或用网兜装着几个西红柿挂在车把上。
她的父亲很瘦小,总是穿着一身半旧的中山装,跟谁都客客气气地打招呼,有时还站在楼门口扶着自行车把和几个人聊上一会儿才上楼。
他戴着副眼镜,因而看人的目光总有些茫然。
后来当我看到名噪一时的陈景润的照片时,立刻在他们俩身上找到了共同点。
她的母亲则可算个迟暮美人,几乎和她父亲等高。
那个时候人们普遍缺乏保养,妇女到了她那个年龄大都形容枯槁,但她仍保持着皮肤的白皙和头发的乌黑,一双眼睛也时而泛出光彩。
她的面容很柔和,但态度冷漠,我从没见过她和一个邻居说话,每次下了自行车便径自上了楼,连她丈夫也不瞧一眼。
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
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作者:徐梦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6期摘要:王朔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文坛一直备受争议。
调侃式幽默一直以来都是王朔文学作品创作中语言使用的特征,这一语言形式的运用赋予了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王朔作品中调侃式幽默的语言特色进行充分分析,来深入了解其文学作品所独具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朔作品;调侃式幽默;语言特色;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1语言是文学作品艺术魅力展现所特有的方式,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往往体现的是文学创作者对艺术的最终诉求。
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成功,首先必须看其语言的运用是否与作品的题材和深层内涵之间相互适应。
王朔作为中国文坛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调侃式幽默语言的运用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对其作品中调侃式幽默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则是深入了解王朔作品的重要环节。
一、王朔作品调侃式幽默语言的种类在王朔的作品中,其调侃的对象往往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其调侃式语言运用的适用性,通过分析发现王朔作品中调侃式幽默语言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种,基于比喻的调侃式幽默。
比喻是王朔作品调侃式幽默语言所常用的一种方式,其通常会利用以神圣比喻低俗或者是以低俗比喻神圣的幽默方式来进行调侃,这也是王朔作品在调侃式幽默方面最为明显的特征;第二种,基于戏拟的调侃式幽默。
细腻是王朔作品中常用于政治性调侃的一种方式,而所谓戏拟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主要指的以戏剧性的方式进行模拟来体现调侃式幽默,且通常情況下,以戏拟为主要形式的调侃式幽默在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调形式大多为戏谑;第三种,基于铺陈的调侃式幽默。
在王朔的作品中,其会利用词语等写作元素进行铺陈,且这种铺陈方式与传统铺陈相比而言在辞藻的堆砌方面往往要更显极端,这也是其作品中调侃式幽默语言特色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王朔作品浅析
王朔作品浅析[摘要]本文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总结了王朔作品的特点,分别如下:社会倾向—世俗化,社会关系—市民化,语言艺术—反讽。
[关键词]王朔世俗化市民化反讽王朔可以称得上中国文坛的一个“现象”,他以其独立不倚、单枪匹马的冲刺,开拓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一个新方向。
他不仅以他独树一帜的作品在文坛、影视界占据着一个无法替代的位置,更通过他的作品以及大量的言论和行为,提供了独树一帜的人生哲学、生活方式,构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现象。
一方面,他的小说倍受读者青睐,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又遭到猛烈的抨击和诘难。
一般地说,批评家们对王朔作品所作的那些同样严肃认真却又剧烈相佐的评论,都触及到了王朔的本质特征,但是读者往往又追捧他的调侃式的语言,被他特殊的文字所吸引。
总结王朔的作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社会倾向——世俗化王朔的小说一般以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善恶分明、讽世喻时等特征。
以调侃的语言来解读那个时代和所处那个时代的人或者是事物。
王朔曾坦言:“我认识到理想主义的问题,但咱们一代人,说实话哪儿能没有理想啊?我对真正的理想是珍视的……我也并不否认所有的道德观,我遵循文明生活的准则……人类有时需要激情,为某种理想献身是很大的东西,我并不缺少这种东西,但这种东西必须出自内心,我看到的却是这么美好的东西被种种学说……和别有用心的人给毁得差不多了。
”在王朔的笔下,我们民族和社会已经从10年前的控诉过去、反思历史悲剧转而面对现实,求取现实对人的生命、人的生存的满足,从而实现现实的价值,直白地说,在王朔看来,除了一部分思想家外,整个民族反思历史的文化意识已经消退。
在社会生活中,改革家、学术家、社会活动家以及用阶级划分的“政治人”仿佛都退到了幕后,代之而起的是成份芜杂的小市民阶层。
在他们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少年时期,便经历着人性消匿、兽行肆虐的狂热而野蛮的动乱年月,纯洁的内心世界受到严重污染,他们“从小就一块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的身上吐痰” (《动物凶猛》)。
论王朔的文学风格.doc
论王朔的文学风格摘要王朔作为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在我国的当代文坛中是富有传奇色彩和颇具争议的人物。
所以,汉学家本杰明认为,王朔是“自毛泽东时代以来最重要的出版现象,它象征着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来临”。
当我们把王朔现象、王朔的作品放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中考虑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的发现,王朔文学风格的转变。
本文对王朔的问你学风格进行了探讨,首先对王朔的文学丛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将王朔在寻找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寻找合适的叙事方式和风格等论述了其文学风格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分析,我们就会自然地发现,王朔在自己的思想、语言上、叙事风格上都出现了变化,成就他独特的文学风格。
关键字:王朔,文学,特征,风格转变Abstract ……Keyword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一、引言 (1)二、王朔文学的特征 (1)(一)文化立场的市民化 (1)(二)文学创作的商业化 (1)(三)叙事表达的通俗化 (2)(四)文学创作的反叛性 (2)(五)语言方式的调侃性 (3)三、王朔文学风格的转变 (4)(一)寻找自己的思想和语言 (4)(二)寻找合适的叙事方式和风格 (5)四、总结 (6)参考文献 (7)一、引言每一个作家都有独特的文学风格。
王朔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文痞”的风格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格,带来了“王朔年”的轰动效应。
1999年到2007年期间,王朔曾经两次停笔进行创作沉淀。
沉淀的作品《看上去很美》《我的千岁寒》和《致女儿书》寂寥地发表了。
这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文坛波澜,但是三部作品已经足够看出王朔的文学风格发生了改变。
事实上,王朔不想重复塑造“顽主”的道路,他在寻找新的创作思想、新的语言、新的叙事方式,希望新的文学风格同样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
欣苒文化/二、王朔文学的特征文化立场的市民化李十年前说过:“王朔奠定了当代市民小说,不管将来的市民小说会不会写得远远超过王朔。
”王朔作为时代的亲历者,运用自己的感悟和话语方式来创作小说,对传统的小说和文学形式发起了挑战。
论王朔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
论王朔小说新视角下语言的艺术特色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王朔可以称得上中国文坛的一个“现象”,他的小说无论在故事的构思还是人物的塑造,抑或语言的使用上都与传统文学相差甚大,因此,作品的另类使王朔倍受争议,但与此同时,他作品的这种新颖的艺术特色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叛逆的文化视角下,一个个鲜明生动的顽主形象走向读者,走进人们的视野,一个被人们遗忘的边缘世界和被主流社会所不屑的社会阶层慢慢展现在读者眼前。
关键词王朔, 异类世界, 人物形象, 语言艺术前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出现了一个王朔,在此后的十年间,中国文坛、影坛和电视界渐渐刮起了一阵“王朔风”,王朔现象也成为许多评论家、学者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
当代语境下众多学者纷纷从多个角度对王朔进行了各种阐释,作为与精英文化对立的王朔、作为市民文学的王朔等等。
王朔作品的意义因不断地被阐释而不断地扩大、深入,众多的因素使他成为一个颇受争议的作家。
然而无论评论者对他的作品持怎样的态度,不可否认的是王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畅销作家,他的作品给处于这个时期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通观王朔作品,我们发现他并非一个在叙事方面有出众才华的先锋作家,他的故事结构有些甚至可以说得上老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王朔热”?他用什么吸引了大量的读者?通过王朔的众多作品,可以看出他刻意去创造一种喜剧、轻松的故事氛围,着力渲染一种超现实的荒诞世界,他以这种独特的视角,构造了一批游离于城市边缘,不受社会和道德约束的另类个体,这种叛逆的价值观正适合于现实社会中那些苦闷彷徨、难以自我救赎、找不着人生方向的孤单群体,适合于现实中平凡地生活,却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涉险冲动的个体,而这只是“王朔热”的原因之一,王朔作品的语言魅力才是至关重要的,他的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语言艺术。
而其中王朔作品的调侃语言总是出人意料,它颠覆了正统价值观下作品曾塑造的“精英”面孔,不再是“知识分子”式的仁慈的、含蓄的、自鸣得意的,而是恶毒的、粗俗的、无所顾忌的。
王朔调侃式语言运用特色
王朔调侃式语言的运用特色摘要作为当代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王朔的小说因其对于正统文化及思想的调侃而受到人们的热议。
王朔小说的调侃意味是凭借它特殊的语言运用方式而实现的。
王朔往往通过故意违背语言的通顺原则以及语言的异常搭配来达到调侃的目的。
关键词:调侃语言运用通顺搭配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的小说如《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过把瘾就死》等充满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化、正统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反叛。
而这种反叛往往又是通过王朔独特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
在王朔这里,语言的独特性可以说集中体现在调侃上。
这种调侃很难被简单概括为都市俗人的通俗语言或口语,不如说,它是以俗人俗语姿态出现的对于官方化语言和精英独白的反叛性语言,体现出以俗人标准嘲弄虚假高雅的策略。
本文试对王朔调侃式语言的运用特色加以分析。
一通过对语言的反通顺的运用以达到调侃的目的人们在利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时候,不免会用到修辞。
陈望道先生将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其中消极修辞以“明白”作为它的总目标,要求语言在内容上明确、通顺,形式上平匀、稳密。
而积极修辞则是利用一切符合情境的感性因素,使语言的意义带有体验性和具体性,因此语言的使用大多感性、具体、特殊。
消极修辞是为了语言表述的“通”,积极修辞则是为了语言表述的“工”,消极修辞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王朔的小说经常故意违反消极修辞的原则,有意地使句子不连贯、不通顺、不简洁。
而这恰恰使他形成了调侃式的语言风格。
句群是由句子组合而成的。
一般来讲,句群中的两个或几个句子应该语义连贯、结构上相衔接。
缺乏连贯、衔接的句子不能组合起来构成句群。
而且,每一个句群都要有一个明晰的语义中心,这样才能保证内容的通顺。
但王朔却会故意地使前后句子的意义脱节,造成语义链的断裂。
如:“我的孩子,主说话也得有点套话……形势大好,不是小好……时间过得真快呵,又是一年过去了……”(《千万别把我当人》)在上面这段话中,王朔转换了三个话题,分别涉及基督教的宗教对话、政治形势和时间的流逝,这三者没有任何逻辑关系。
浅析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
浅析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学界非常著名的作家,其作品被广泛阅读和传播,一度成为文学界的代表人物。
王朔的作品流行有很多原因,以下本文将从王朔的创作风格、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以及音乐影响等几个方面解析其作品流行的原因。
一、独特的创作风格王朔的作品风格非常独特,其作品包含了嘲讽、讽刺、幽默、激情等元素,语言幽默、生动、大胆、震撼甚至挑衅。
这种创作风格在当时的文学和社会环境下得到了广泛的理解和认可。
同时,王朔作品的叛逆、反叛色彩也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潮,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热情。
例如在王朔的代表作《黄金时代》中,其激进的思想、直白的语言等元素深深地打动了当时的读者群。
可以说,王朔作品的独特性是其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三、音乐影响王朔也是一位音乐人,曾经的摇滚乐队“ICYWIND”在80年代风靡一时,其作品中不乏音乐元素。
王朔的音乐天赋以及他对西方文化、摇滚文化的酷爱也使他的作品更具有跨界性和流行度。
特别是《黄金时代》成为豆瓣评分最高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功,也离不开音乐作品《春天的故事》的流行和传唱,这种音乐文化的影响也进一步促进了王朔的作品流行。
综上,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不仅仅只在于其特有的创作风格、敏锐的时代洞察力、音乐元素等几个方面,更在于其能够回应读者的诉求,关注当时社会的热点和问题,进而引发读者的共鸣和热情。
此外,王朔作为文学和音乐领域的重要创作者,他的作品往往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创新性,能够多层次地体现当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
因此,王朔作品流行不止是凭借某一方面的优势,而是其多方面的魅力所共同打造的。
浅析王朔
浅析王朔“痞子”式语言风格10汉语言(2)班于小平K第一次听说王朔,是因为他的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谁”,第一次认识王朔,是上学期读过的《看上去很美》。
那时候我感觉王朔跟王小波一样,都是精通于运用荒谬的现象达到深度幽默的人。
最近细细品读,不由感慨万分。
在现代文学史上,王朔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为电视剧或者电影,甚至一度流传海外。
很多由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获得不少大奖。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由《动物凶猛》改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它成就了姜文,也被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为“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我想读过王朔小说的人,都会对他“痞子流氓”的语言所产生的幽默感记忆深刻。
在读过他的几篇作品后,我发现这正是王朔的特色,也是他作品的成功所在。
当然,他作品的成功还在于他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思想等的深度。
王朔笔下大多是一群不入流的边缘人物,他们大多干些非法勾当,整日游手好闲,蔑视传统,调侃生活。
他们也吸白面,拐骗并怂恿女子卖淫,诈骗。
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给王朔创作提供了灵感,而塑造这群人物需要的正是这种属于他们的语言。
之所以这些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语言。
文革时期,王朔正在读书。
生活在北京军区的大杂院,分伙打架留给自由时期的王朔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所以他对那个时代孩子的玩意儿就甚是熟悉了。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
高中毕业以后,王朔当过兵,在医药公司工作过,还试图经商,期间他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物。
王朔在《我看王朔》里说“种种所谓以“调侃”冠之的语言风格和态度,是全北京公共汽车售票员,街头瞎混的小痞子,打麻将打扑克的赌棍,饭馆里喝酒聊天的侃爷们集体创造的。
王朔仅仅是因为身在其中,听到了,记住了,学会了,并因为没有书面表达能力,不得已用在自己的小说中”。
王朔生活于其中,他知道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痞子要说什么样的话,有什么表情和动作。
看王朔的作品,很少会浮想联翩,只是理解其中意味之后,泯然一笑,或者哈哈大笑。
论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
论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1)最初接触到王朔的作品大概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年纪尚小并未太过留意作者是谁,只是为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
后来见到整套的《王朔文集》才恍然大悟。
及至王朔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并被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地品头论足,私下也觉得有必要对持续不减的“王朔热”和王朔的作品给予较为客观和全面的研究--文学理论界由其要首当其冲。
通常而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中王朔理所应当地应被归为“京味小说家”这派。
其实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并非仅仅表现在所谓的“京腔京韵”上,这是为其它“京味”作家所共有的。
更为重要的是融汇于北京方言中的杂糅比喻、移就、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所形成的既具调侃,又俗痞使人哂然且玩世不恭的语言风格--这是王朔区别于其他作家和“京味”作家的最重要的个人艺术特征。
根据经验和一般规律,一名作家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那么简单。
王朔同我们一样也是肉体凡胎不可能逾越普遍规律。
以其早期作品《等待》和《海鸥的故事》为例,此时作者的创作尚处于模拟期,可能胸中蕴藏着济世救人的鸿鹄大志,作品亦遵循着“文以载道”的传统经略,但即便字里行间尚存稚气,但调侃、诙谐的语言风格已然潜入其中:“‘五一’这天的天气,可以说好极了;太空蓝蓝的,有几朵棉絮般的白云”。
“我真烦死妈妈这一套了,什么事都好像需要研究研究,挺警觉的样子!”“我掀起锅盖,满满一锅螃蟹:‘杨军,你缺了大德了。
你再拿这锅煮针头,往我们屁股上扎么?’”及至像《橡皮人》这样的中期作品时,王朔式的京味调侃、玩世不恭和兼容合用所形成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已完全形成并运用自如。
此刻,王朔已经完全与其他作家区别开来,而他人的临摹仿冒自能成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不智之举。
其时王朔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上,即“口腔快感”时期。
这其实也是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嗨,你怎么在这儿?’”“‘我凭什么不能在这儿?我理所当然应该在这儿,人民的江山人民坐’”。
简评王朔小说
简评王朔小说商业性。
王朔无疑是国内最早高举商业化写作大旗并与影视全方位合作的作家。
他不避商业功利主义之嫌,打破了长期捆绑文学创作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规范,大胆迎合市民趣味,旗帜鲜明地追求小说的“通俗性”。
《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以及《刘慧芳》等,将俗世爱情故事写得引人入胜,赢得了不俗的“票房”与“码洋”。
叛逆性。
自《顽主》以后,《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没有》等一系列小说,在荒诞氛围的虚构中,借“顽主”们的言论表达了拒绝崇高、消解神圣、反抗权威的立场;顽主们赤裸裸而又理直气壮地追求物质利益,宣扬“拼命吃拼命玩拼命乐,活着总要什么都尝尝”、“说什么都是假的,掏出钱来才是真的”的人生哲学,这与传统的道德价值规范有着天壤之别,从而受到当代年轻人的欢迎。
反讽性。
这主要表现在王朔特有的语言艺术。
这是一种脱胎于民间、带着机智和俚俗的幽默语言风格;他擅长在政治语录、豪言壮语与英雄形象的缝隙中,发现和制造错位与反差,并通过错位对接、夸张变形等方式一本正经地加以展示,从而形成了漫画式、寓言式的揶揄与夸张。
王朔的消解对象除了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以外,还对人文知识分子的神圣感和使命感采取了极端的否定态度,从而以市民立场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知识精神的“话语霸权”形成了双重消解。
当然,商业化写作的迫求也给王朔的小说带来了一些局限,除缺乏深度之外,还有人物的雷同、结构的散漫、对话过于膨胀等。
但不管如何,王朔的小说以富有个性色彩的话语系统营构的艺术世界,为中国的“后现代主文”文学贡献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文本。
而《顽主》、《许爷》、《动物凶猛》等可以说是分析20世纪末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最具代表性的个案文本。
论王朔小说的艺术个性
论王朔小说的艺术个性摘要:作为上世纪末最有争议的作家,王朔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顽主群像”的人物塑造,一时间成为文坛的另类。
对其评论众说纷纭,如“后现代、新写实主义、痞子文学、顽主文化、消费人生、新京味小说、伪平民小说”等等,而批判居多。
该文从文学、思想及社会文化等角度挖掘王朔小说的艺术价值,并进一步发现其嘲讽背后深深的无奈与辛酸,以及隐藏于肆无忌惮的调侃之下的绝望反抗。
关键词:王朔;无奈;反传统;反文化;时代王朔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及一系列“顽主”形象的塑造引发了一场“王朔热”,其小说中的反传统反文化思想则为大多数文人所不容,他们将王朔视为“痞子”作家,认为他的作品属于“痞子文学”、“顽主文化”、“伪平民小说”等等,批判居多。
然而,在王朔看似轻松的调侃嬉笑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背景,王朔现象的产生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造就了王朔。
尽管王朔现象已过多年,但对其作品进行一些认真思考却仍然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
文章从文学、思想及社会历史等角度挖掘王朔小说的艺术价值,并进一步发现其嘲讽背后深深的无奈与辛酸,以及隐藏于调侃诙谐之下的绝望反抗。
一、反讽之下的无奈王朔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对反讽这一艺术手法的自如运用,成为形成他小说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反讽一词来自希腊文eirqnia,原为希腊戏剧中一种角色类型,即佯作无知者,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这些傻话证明是真理,从而使‘高明’的对手大出洋相。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就扮演着这种角色。
所以,反讽的基本性质是对假相与真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这矛盾无所知;反讽者是装作无知,不明白所言非真相,这个基本的格局在反讽所有的变体中存在。
”[1]王朔用这种独特的反讽语言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使他的小说在嬉笑中透露出对传统的不满与否定,嘲讽中有着对社会某些不合理之处的批判。
在他刻画的顽主形象身上,也表达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
毛崇杰曾指出王朔小说的反讽特征。
论王朔小说的特色语言
论王朔小说的特色语言王朔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而著称。
许多人都相信,王朔的小说既符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有现代社会的特点,这使得他的作品非常吸引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王朔小说的特色语言,并对其这一独特的创作风格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王朔的小说使用大量的方言、俚语和口语,并且不同的人物使用不同的语言,这样可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意大利导演天才贝托卢奇曾引用此法,称其为语言的层次,即导演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物之间,采用不同的语言,从而达到加强人物形象的目的。
在王朔的小说中,不仅是人物之间,而且还有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语言也常常变换,这种语言的变换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感受,体现了他对语言的运用及其价值的理解。
其次,王朔小说的语言充满了幽默和讽刺,是其独特的叙事风格。
通过夸张、颠覆和讽刺,王朔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问题。
他使用的幽默手法包括刻意的误解、意外、反讽、夸张以及对话中的嬉皮笑脸。
这些手法不仅令读者感到愉悦,更是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令人难忘的逗乐感。
而讽刺也是他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用讽刺来揭示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这种幽默和讽刺的语言手法,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王朔想表达的思想、哲理和亲身体验。
另外,王朔的小说语言也有时相当杂乱,结构非常复杂。
在他的小说里,有的章节别扭、高峰重重,有的对对联对歌谣,还有的使用众多的象征、隐喻和暗示。
总的来说,王朔的小说语言非常有意思,它虽然有些混乱,但是这些混乱正是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环境与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
这种语言给人带来了视觉上、听觉上、思想上的接触和挑战,使读者更了解和感受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最后,王朔小说的语言有一些经典的例子和显著的特点。
王朔在《黄志心的故事》中写道:“爱情就像繁殖细菌,只有良好的环境,它才能发挥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个独特的比喻深深地折服了众多读者。
另外,他的语言中往往有很多自创词汇,例如“自娱自乐大乐师”、“唠叨犯”等等,这些词汇的创意不仅突显作者的语言创造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真实面貌。
浅析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
浅析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王朔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重要代表,其作品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广受读者喜爱。
以下从多个角度对王朔作品流行的原因进行浅析。
王朔作品的流行与其写作风格密切相关。
王朔作品的风格独特,常常采用夸张的手法和幽默的语言,将社会问题嘲笑和讽刺地呈现出来。
他大胆地挑战传统的写作规范和道德底线,追求叙述的激进和极端。
这种写作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们强烈地情感共鸣,从而形成了一批忠实的读者群体。
王朔作品的流行与其书写现实的犀利性有关。
王朔作品中所展示的社会现实常常令人触目惊心,通过揭示社会问题的丑陋面貌和危机状况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他以犀利而鲜明的笔触,勇敢地揭露社会的黑暗面,表达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质疑和不满。
这种勇于面对现实、大胆表达的作品特点,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王朔作品的流行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有关。
王朔以独特的视角对人性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心理的描写,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他挖掘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矛盾,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欲望。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使得读者能够在作品中找到共鸣,进一步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处境。
王朔作品的流行与其对文化与传统的批判态度有关。
王朔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嘲讽和对现代文化的质疑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标志之一。
他在作品中经常揭露传统文化的虚伪和束缚,以及现代文化的浮躁和追求功利。
这种批判态度引发了读者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深思和反思,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王朔作品的流行源于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书写现实的犀利性、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对文化与传统的批判态度。
这些特点使得王朔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瑰宝,广泛地影响和影响着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1)最初接触到王朔的作品大概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年纪尚小并未太过留意作者是谁,只是为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
后来见到整套的《王朔文集》才恍然大悟。
及至王朔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并被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地品头论足,私下也觉得有必要对持续不减的“王朔热”和王朔的作品给予较为客观和全面的研究--文学理论界由其要首当其冲。
通常而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中王朔理所应当地应被归为“京味小说家”这派。
其实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并非仅仅表现在所谓的“京腔京韵”上,这是为其它“京味”作家所共有的。
更为重要的是融汇于北京方言中的杂糅比喻、移就、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所形成的既具调侃,又俗痞使人哂然且玩世不恭的语言风格--这是王朔区别于其他作家和“京味”作家的最重要的个人艺术特征。
根据经验和一般规律,一名作家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那么简单。
王朔同我们一样也是肉体凡胎不可能逾越普遍规律。
以其早期作品《等待》和《海鸥的故事》为例,此时作者的创作尚处于模拟期,可能胸中蕴藏着济世救人的鸿鹄大志,作品亦遵循着“文以载道”的传统经略,但即便字里行间尚存稚气,但调侃、诙谐的语言风格已然潜入其中:“‘五一’这天的天气,可以说好极了;太空蓝蓝的,有几朵棉絮般的白云”。
“我真烦死妈妈这一套了,什么事都好像需要研究研究,挺警觉的样子!”“我掀起锅盖,满满一锅螃蟹:‘杨军,你缺了大德了。
你再拿这锅煮针头,往我们屁股上扎么?’”及至像《橡皮人》这样的中期作品时,王朔式的京味调侃、玩世不恭和兼容合用所形成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已完全形成并运用自如。
此刻,王朔已经完全与其他作家区别开来,而他人的临摹仿冒自能成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不智之举。
其时王朔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上,即“口腔快感”时期。
这其实也是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嗨,你怎么在这儿?’”“‘我凭什么不能在这儿?我理所当然应该在这儿,人民的江山人民坐’”。
“电话铃猛地响了,张璐跳起来接电话,听了一下马上把话筒双手递给我。
我接过话筒,听到军区总机娇滴滴地问我,是不是刚才要了边境的长途,我说是,总机说‘来了听好’。
我喂了两声,听筒里没声,就跟旁边双手插兜坐着的张璐闲扯:‘李白玲和我一样,也是王酸一级的’”。
“‘要买就买,不要老看’。
”“‘我一脚把你摊子踢了。
’老邱火冒三丈,威胁少年,少年睬也不睬,掉脸向别的行人兜售。
老邱悻悻地看看我,我拥着他向前走去。
‘算了,你没看出来,这已经不是解放区的天了’。
”既具京腔京味的调侃,又略带市井无赖的痞劲和玩世不恭,更重要的是形成的“王朔式”逻辑特征的修辞方法。
既交融比喻、移就、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为一体的个性风格的熟练运用。
这在王朔的中期作品中彰显得十分清晰,并一以贯穿其创作的始终。
在《过把瘾就死》中作者的这种艺术倾向和追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口腔快感”,更付诸于叙事抒情:“她向我提出结婚申请时,我们已经做了半年毫不含糊的朋友。
其间经过无数次的考验,最无耻最肆无忌惮的挑拨者也放弃了离间我们关系的企图。
可以说这种关系是牢不可破和坚如磐石的。
就像没有及时换药的伤口纱布和血痂粘在一起一样,任何揭开它小心翼翼的行为都将引起撕皮裂肉的痛楚”。
“吴林栋脸朝下伸开四肢一动不动地趴在池底,如同全身涂满了紫药水,在阳光下仿佛是一个皮肤油亮的男人在酣睡。
他浑身上下的每一根血管都摔裂了,心脏也像一个气球炸开了。
每一个关节,每一块骨头都摔得粉碎,以至于后来人们把他捞上来时不得不用一块塑料布兜着象兜起一滩鼻涕”。
“我抖得像个桑巴舞女演员,牙齿为周身的韵律打着节拍。
我从跳台的梯子上是蹲着屁股朝后爬下来的,脚软得像耳朵一样撑不住任何东西,直到踩着地面仍然感到随时都会扑地而死”。
《玩的就是心跳》是王朔创作鼎盛时期众多作品中比较特殊的一篇。
给人的感觉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欲有所突破--可能是王朔想改变一下在大众心目中的“文痞”形象,所以运用了大量的现代派写作手法,意欲证明自己的文学功力和艺术修养。
但即便如此,王朔也无法挣脱一以惯之其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
恰恰相反,在《玩的就是心跳》中冗长繁复的现代派写作手法使作品读起来相当乏味,只有不断灵光闪现其间的“王朔式”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挽救了这篇作品不致成为走麦城的败笔。
这说明一个完全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并为大众所认可的作家其沉积在意识深处的艺术特色具有多么强的思维惯性啊!以至于任何方式的强加掩饰和另起炉灶都无法将之挥去。
“夜里我和几个朋友打了一宿牌。
前半夜我倍儿起点,一直浪着打。
后半夜“点”打尽了,牌桌上出了偏牌型,铁牌也被破得稀里哗啦,到早晨我第一个被抽空了,我走开想眯一会儿,可脑子里乱哄哄的既清醒又麻木,一闭眼就出现一手手牌型,睡也睡不着。
这时院里收发室打来一个电话,说有我电报叫我去取。
我懒得去就叫他在电话里把电报念一遍。
电报是从南方一个城市打来的,内容是‘我友某某乘某日某次列车到京新婚旅行望接站热情款待如款待我本人’,落款‘明松’。
”“我撂下电话就冲拿着一手‘拒人’牌美滋滋地边喝茶边劝要‘推’牌的庄家‘打下去’的吴胖子抱怨‘准又是你干的好事,你在外地诱完妞儿,全留我的地址,你踏实了人家有事全扑我来了--我受得了吗?’”“‘别赖我,啊,’吴胖子问清了电报落款说‘我哪敢认识叫明松的人,你自己一出门就瞎套词,逮谁给谁留地址,是人不是人就跟人家拍胸脯:以后北京有事尽管找我。
得,人家真找来了--你傻了。
’”可能王朔自己也意识到了偏离固有文风另辟蹊径给自己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浅尝辄止并在其它作品中基本放弃了用现代派手法求新求异和自我标榜为有艺术追求和社会责任感的企图--即便是在像《我是狼》这样的以侦破为题材的作品中。
“‘不管你怎么说,反正我没杀人,这点我心里清楚。
’”“‘杀没杀人不凭你说,得由我们来定,要是你仅仅因为相信自己不可能杀人就认定自己没杀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我不是威胁你,很多人自认为是革命的但其实是反革命的,这方面我可以给你举很多例子,这方面我有很多经验。
’”“你大概是说谁是什么人自己不能做主,得由你来定。
你是哪庙的质量检查员?’”“‘要是坏人都承认自己是坏人,那天下也就太平了。
不妨告诉你,我的职业就是剥去伪装还其本来面目。
还没人不目瞪口呆地承认他就是我指出的那种人而坚持认为自己就是自己原以为的那个人。
’”“‘我不相信你能把胳膊窝变成海参’。
”春花秋实夏耘冬藏,王朔着实火了几把后陷入沉寂,及至为了生计再出来混时已有些江郎才尽。
此时的王朔已然英雄迟暮,创作以短小的杂感为主,内容多为与社会各界人士唇枪舌剑。
这正遂了他的心愿,恰好把玩世不恭、痞气十足的文风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王朔的后期作品中有一篇疑似他人代笔而成的所谓“新味小说”《瞧你这德性》--名字起的倒是王朔的固有套路,行文也是北京的市井方言,但给人的感觉与王朔的特有文风大相径庭。
这不是一篇求新求变的作品,所谓的京韵京味充满了低俗之气--徒有其形、无有其神,与王朔的“痞子”特征格格不入!这不禁令人疑云顿起:即便一个作家多么殷切地急于赚稿费混饭吃也不至于使自己的风格退化沦落到如此境地!“这些犄角旮旯是京城刑事犯罪的老巢,也是让我们搞公安的人最头疼的地方。
因为这些人安了窝以后,活动一点规律没有。
搞清查也好,搞整顿也罢。
这些人概儿不论。
风声一紧,他们全颠儿了,风头一过,他们又回来了,像她妈地里的蚯蚓似的”。
“我和小李子耐着性子,解释了半天,才把他们给鼓捣上车。
”“王玉田的大肚子在车里受了点委屈,可是他觉着心里更抱屈,脸色更难看,嘴里不停地嘚啵自己怎么点儿背,瞎了眼,找了这么一个房客,死在他的小院,脏了他的房”。
以上从早、中、后期挂一漏万地谈了谈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种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其内在原因。
那么“王朔式”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是如何形成且为大众所接受的呢?窃以为有这么几点:首先,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双百”文艺方针真正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的结果。
毫无疑问,像王朔这样的“俗痞”文学在改革开放以前肯定要被束之高阁无人敢问津,搞不好肯定会被列入“牛鬼蛇神”挨批挨斗,更别说在社会主义的文艺百花园中几度怒放呢--思想的解放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使审美情趣趋于多样化、大众化,其结果是社会敢于也乐于以一种更豁达的姿态包容哪怕是与我们的意识形态相异的观点--海纳百川,大可不必事事都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非与否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雪亮慧眼来识别。
其次,它是对中国沿袭几千年的正统思想文化的一种自嘲式的有限反叛--新中国的建立使人民群众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然而渴望过上丰足生活的中国人却在政治运动的怪圈中辗转几十年越过越穷!而当真正的幸福曙光普照神州大地时国人却迷失了--这会不会是又一次整人运动的先期布施?当答案明确地以否定的形式给出时国人感觉自己再一次被历史给愚弄了,而且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雪上加霜!因为当大多数人凭既往经验期待的结果以完全相反的方式给出时少数获益者给大多数人心理上带来的是几何级倍数的沮丧和愤怒!“人啊,生活啊!”怎么变得如此荒诞不经!于是“集体无意识”对道貌岸然的正统思想文化只能报之以无奈的嘲笑和自嘲。
第三,王朔的个人成长经历在主观上促成了其独特文风的形成--据考王朔出生在全民“大跃进”的1958年,随后“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不少人还得打肿脸充胖子,刚缓过没几年全体人民的神经又错乱了十年。
就这样对于一个人一生中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光辉岁月全在动荡和荒诞不经中流逝了。
据研究儿童心理意识的高手论断:成年人的行为特征都可以在其童年的经历中得到印证。
据此王朔的人生经历肯定会反映到其作品的创作中去。
虽然王朔在初入文坛时尚存“文以载道”、“教化众生”的传统理想,但现实无情也就没有机会成就其的鸿鹄大志。
为了孜孜以求的文学艺术和过上与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生活指数相当的奢侈生活他不得已只能反其道而行之。
非常幸运或歪打正着剑走偏锋恰巧暗合了其时的普遍社会心理,而王朔也乐得顺水推舟,实际上他骨子里沉积的正是这种在一定振幅内对正统思想文化的反叛。
存在即由其理由:首先,王朔作品的艺术风格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享受。
通过阅读作品我们感到王朔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喜欢或厌恶、赞赏或不屑、共鸣或冷漠,总会产生情绪上的影响。
实际上就艺术而言只要欣赏个体产生了情绪上的波动就已经体验到了审美享受,不管这种情绪是否为愉悦。
透过王朔的艺术风格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其独特的思维特征,这种独特的思维特征提供给读者独特的审美视角,从而使我们体验到更多的审美感受。
其次,王朔的艺术风格给我们在写作手法的运用上提供了很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