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主体功能区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指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其发展的主要功能和定位。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制定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性、制定原则以及实施措施。

战略的重要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制定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城市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

通过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功能重叠,提高城市的居住、商业、文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原则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战略应基于客观数据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分析城市的特点和问题,确保战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灵活性: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整体,战略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时根据城市发展的变化进行调整。

3.全面性:战略应该全面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确保各个领域的发展得以平衡。

4.可持续性:战略应该注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走弯路或者短期行为对城市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实施措施1.确定主体功能区划分: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需求,确定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明确各功能区的主要功能和定位。

2.加强区域规划设计:针对各功能区域,制定相应的详细规划方案,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绿化规划等,确保各区域的规划设计符合整体发展需求。

3.推动政策法规支持: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支持体系,促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顺利实施,包括财税激励政策、规划管理制度等。

4.加强监督和评估: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5.加强沟通与协调: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确保各项措施的协调配合。

在城市发展中,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主体功能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以“主体功能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以“主体功能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广东省云浮市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调查与思考作者:徐勇、邓大才来源:中国农村研究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有关主体功能区的讨论不少,但大多以理念层面的探讨为主,能够真正“落地”,有效推行的并不多见。

2008年以来,广东云浮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大胆引入主体功能区建设理念,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规划建设,并结合地方实际创新主体功能区类型、丰富主体功能区内涵、延伸主体功能区作用,创造性的将建设主体功能区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云浮特色的主体功能区建设模式,有力的推动了云浮城乡协调发展新局面的形成,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一、云浮建设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做法(一)以县为单位统筹分区主体功能区主要指在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的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

目前,我国主要在国家和省级两个层次上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云浮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将主体功能区建设理念从高层引向基层,率先以县域为单位规划建设,破解了以往主体功能区只能在宏观层面规划,无法在微观层面落实的问题。

具体而言,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在县域范围内划分主体功能区,以县域为单位明确各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县级政府为基础提供配套各项制度保障等。

总之,就是将县域作为实践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单元和完整系统。

(二)因地制宜创新分区标准传统的主体功能区主要从国家和省级层面着眼,按照通行做法可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种类型。

云浮没有照搬这一分类标准,而是坚持从地方实际出发,审慎确定了“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开发与保护并重示范区”等三大主体功能区分类。

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简介主体功能区是指城市规划中的一种功能分区,旨在为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布局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将不同的功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主体功能区的概念、特点、规划和例子等方面对主体功能区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念主体功能区是指城市中以确定的空间范围为依据,按照城市的发展需要,将不同的功能集中集成的一种城市功能分区方式。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一般会划分为几个具有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功能区域,如经济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居住功能区等。

二、特点1. 专业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布局都是由专业规划师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2. 结构合理:主体功能区的布局应当合理,旨在实现各个功能区的互动和相互支持。

3. 资源优化利用: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可以避免资源的过度闲置和浪费,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效果。

4. 发展方向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能够明确各个功能区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三、规划过程1. 调研和分析: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初期,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功能区域的需求。

2. 制定规划目标:根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规划师们可以制定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

3. 绘制规划图纸:规划师们会根据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规划图纸,明确不同功能区的位置和布局。

4. 审批和批准:规划师们完成规划图纸后,需要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和批准,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5. 实施与监督:一旦规划图纸获得批准,城市开发商和建筑师等相关方将会开始实施规划,并监督和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

四、主体功能区的例子1. 经济功能区:一般位于城市的商业中心和工业区域,集中发展各种经济活动,如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制造业等。

2. 居住功能区:主要用于城市的居民居住和生活,包括住宅区、公寓和社区设施等。

3. 文化功能区:用于文化和娱乐活动,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剧院、音乐厅等。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是指在城市和农村发展过程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和农村的土地使用进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乡规划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进行详细介绍。

城乡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和乡村进行规划,确定城市和乡村的用地和土地使用方式,使其能够适应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需求,实现城乡的有序发展和协调发展。

城乡规划包括宏观城市规划和村庄规划两个层次,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村庄规划等。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指在城市和乡村发展中,将土地和空间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和利用,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并确定不同功能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项目。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核心是要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要求,合理布局城市和乡村发展,促进产业布局和功能布局优化。

主体功能区规划包括经济发展区、生态保护区、城市发展控制区和农村发展区等。

经济发展区是指重点发展产业的区域,包括工业区、经济开发区和新兴产业集聚区等。

生态保护区是指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和生态修复区等。

城市发展控制区是指限制城市扩张和控制土地使用的区域,包括城市规划控制区、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红线区等。

农村发展区是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包括农业发展区、农村产业园区和农村旅游区等。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密切,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基于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和空间布局,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和资源利用方式,实现城乡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

城乡规划是指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需求和潜力,制定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规划并调控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和空间利用。

大联考长沙市一中 2025 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地理试题(解析版)

大联考长沙市一中 2025 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地理试题(解析版)

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地理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区域人口迁移通常经历“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化的过程。

下图为“我国长三角部分时期人口迁移的空间演化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单核心阶段相比,多核心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是()A.人口迁移的通道较少B.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小C.人口仅在小城镇间流动D.人口迁移的频次更高2.在多核心阶段,若次级城市吸引力增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①疏导核心城市的人口压力②加剧核心城市的逆城市化③降低核心城市的行政级别④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D 2.C【解析】【1题详解】由题图可知,与单核心阶段相比,多核心阶段人口迁移的通道较多,A错误;多核心阶段出现次级引力范围,说明在多核心阶段,由于受到次级城市的吸引,人口除了向核心城市迁移外,还向次级城市迁移,与主要向核心城市迁移的单核心阶段相比,多核心阶段迁移的范围、规模更大,B错误;在多核心阶段,人口迁移既存在小城镇向核心城市的迁移,也存在向中心城市的迁移,C错误;在多核心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移的规模大、迁移通道较多,使得人口迁移的频次更高,D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多核心阶段,若次级城市吸引力增强,使得人口向次级城市迁移,减少了人口向核心城市迁移的数量,这有效疏导了核心城市的人口压力,因此①正确;逆城市化指的是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由题图可知,核心城市主要迁移至次级城市,而非小城镇及农村迁移,故不会加剧核心城市的逆城市化,所以②错误,A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人口的迁移方向的改变不会影响核心城市的行政级别,因此③错误;人口向次级城市迁移的过程中伴随着资金、技术、产业等要素的迁移,有利于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因此④正确,C正确,D错误;故选C。

云南省地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践及反思

云南省地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践及反思
[ 18]
1298




30 卷
( 2) 区划的基本原则。综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精神和云南省区域发展诉求, 全省主体 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是: 促进相对均衡发展, 按照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 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发展总体战略要求, 选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区域, 发 展经济、吸纳人口, 促进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均衡集聚。 集约利用土地 , 引导人口集中居 住、产业集群发展。同时适度控制滇中地区开发强度和开发密度。 缩小区域差距, 统筹全 省边疆与内地、河谷与半山/ 高山等县域人民福祉。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参与式原则, 区划过程中充分征求专家咨询组、各级政府主要规划管理者和地方规划专家等的建议。 3 1 2 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划的实践层次具体方法 ( 1) 方法路线和程序。云南省自然地 理环境差异巨大 , 呈现山坝空间格局, 经济社会发育程度呈极化趋势 , 民族自治州及其治 辖区域国土比重较高 , 基于此建构了以 主导因素 综合指数法 为核心的 整体判断 主导因素判 识与综合指 数评价 多方 参与会诊 与协商 方案 确定 的区 划工作路 线图 ( 图 1) , 有机融合了参与式理念和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等区划程序的长处。
1
引言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际协调发展是地理学重要的科学命题。中国地方发展受到中央集
权式行政体制制约、资源配给与地方经济自由发展的双轮博弈驱动, 由于地方各县不顾资 源环境承载力和县域竞争优势 , 大规模开发导致资源衰竭、环境退化, 进而衍生出空间、 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 [ 1~ 9] 。因此, 协调区际矛盾 , 促进空间有序开发与均衡发展, 成 为 21 世纪中国地理学和区域规划学所面临艰巨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 和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提出 :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 4 类主 体功能区的空间开发结构 [ 10] , 其实质是以地域空间分异和联系规律为基础 , 应用综合区 划方法划分地域单元 , 从而综合考虑人口 经济 环境资源的空间组合状况并予以适宜的 空间管治战略、确定区域空间结构和分工, 促进不同空间单元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随 着政府任务的带动和国内学术界自发的理论探索 , 已初步开展了理论、技术方法等领域的 [ 4~ 9, 11~ 20] 有益探讨 。主体功能区划是一项开拓性工作, 由于各省发展条件和战略定位不 同, 各地在分析基本单元选择、区划思路与技术工具等方面存在差异 [ 3~ 20] 。云南作为全

浅谈我国主体功能区划

浅谈我国主体功能区划

浅谈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概念: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

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

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图1 中国地形图我国国土空间具有以下特点:——陆地国土空间辽阔,但适宜开发的面积少。

我国陆地国土空间面积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山地多,平地少,约60%的陆地国土空间为山地和高原。

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面积有180余万平方公里,但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今后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及其他方面建设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

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较少,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经济布局不相匹配。

南方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仅占19%;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紧张,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了48%。

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突出,南方一些水资源充裕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

水资源短缺,既影响着经济发展,也制约着人口和经济的均衡分布,还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相对短缺。

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品种齐全,但主要化石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

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并与主要消费地呈逆向分布。

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为了更好地开展城市建设和发展,科学地规划和布局城市各种功能区域,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优化利用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战略性、长远性规划。

下面是一篇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700字的文章。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为了更好地开展城市建设和发展,科学地规划和布局城市各种功能区域,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优化利用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战略性、长远性规划。

下面是一篇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700字的文章。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如何更好地规划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主体功能区规划要科学合理地划定城市的各种功能区域。

城市的功能区包括产业功能区、居住功能区、商业功能区、教育功能区、文化功能区、绿地功能区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划定,可以使各种功能区域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实现城市功能的高效协同运行。

其次,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

城市各种功能区域的规划和布局应该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和配置城市的土地、水源、能源、交通等各类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再次,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

同时,规划和建设好城市的居住、商业、教育、文化、绿地等各种功能区域,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和布局城市的各种功能区域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合理布局绿地和自然保护区,减少城市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城市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规划。

地方县1-9月份经济形势分析

地方县1-9月份经济形势分析

地方县1-9月份经济形势分析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我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思路,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为总揽,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产业培育,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经济运行总体仍保持稳中有进运行态势。

一、1-9月经济运行情况1-9月,预计(下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44亿元,同比增长7.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8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8.59亿元,同比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35.17亿元,同比增长9.0%。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畜牧产业亮点突出。

1-9月份,畜牧水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全县生猪出栏22.37万头,猪肉产量16036吨;出栏肉用牛0.76万头,同比增长77.8%,牛肉产量达到808吨,同比增长74.1%。

(二)项目投资带动有力。

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19亿元,同比增长20.16 %。

三次产业投资呈现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明显改善等特点。

(三)消费市场增速缓慢。

1-9月,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01亿元,同比增长11.3%。

随着汇丰超市及广源鞋业两个较大企业关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速度明显受到影响,排名在全市靠后。

(四)工业生产保持稳定。

1-9月,全部工业增加值36.50亿元,增长6.0%。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33亿元,增长6.1%,依然保持稳定的增幅速度。

(五)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00元,同比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0元,同比增长10%。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我县1-9月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但与全年工作目标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部分指标排名不够理想,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形势严峻。

一是停产停业企业较多。

1-9月,全县因停产半停产而退出的矿山企业达11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3.7%。

部分有色金属企业因技改、矿产品价格低迷、手续办理等原因半停产,香锡公司一季度没有生产,到8月份累计产值同比下降32.5% 。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概念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确定的特定区域内拥有主导功能的重要部分,是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基本路径。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具有战略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实施性的要求,旨在实现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及功能目标,并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主体功能区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05年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公布的《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通知》中。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土地利用规划的逐步深入和国土空间管控的需要,主体功能区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主体功能区划定的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内资源、环境和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估,合理配置和保障资源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体功能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 支撑国家战略。

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的基础。

通过对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动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

2. 优化资源配置。

主体功能区划定了具有优势资源和适宜开发的区域,可以在这些区域集中配置重要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经济增长。

3.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不仅关注城市的发展,也要关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通过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4. 保护生态环境。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基于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管控,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5. 有序推进空间开发。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具有实施性。

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可以统筹协调区域内各种开发活动,确保开发的有序性,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为了实现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和实施目标,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制定总体规划。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五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建设主体功能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五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建设主体功能区
5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3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1
第1课时 建设主体功能区
第1课时 建设主体功能区
刷基础
知识点 建设主体功能区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主体功能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主体功能区中,只有一种功能 B.建设主体功能区事关国土开发与保护 C.建设主体功能区,意在追求经济增长 D.确定区域的主体功能时考虑当地资源即可 2.有关各类主体功能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优化开发区域,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饱和 B.重点开发区域,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C.限制开发区域,需要限制各种开发活动,保护环境 D.禁止开发区域,呈点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某一区域 3.中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是( B ) ①中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大 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中国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分布 不均且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④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生态环境得到了彻底地改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刷基础
第1课时 题考查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 禁止开发区域。故D正确。 8.A 【解析】本题考查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 低,气候寒凉;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冰川众多,湿地广大,因此生态环境脆弱。地形崎岖、交 通不便,导致人类对该地的影响较小,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故选A。
第1课时 建设主体功能区
刷基础
解析
1.B 【解析】本题考查主体功能区的特点。主体功能区中,有一种主体功能,同时有其他功能 ,A项错误。建设主体功能区事关国土开发与保护,B项正确。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由盲 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C项错误。确定区域的主体功能时, 要综合考虑当地自然资源的丰富度、土地适宜开发程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 D项错误。 2.B 【解析】本题考查各类主体功能区的特点。优化开发区域,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经接近 但未达到饱和,A项错误。重点开发区域,未来的开发潜力大,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 极,B项正确。限制开发区域,限制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不是限制各种开发活动,C项 错误。禁止开发区域,散布在其他三类开发区域之中,D项错误。 3.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中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大,不是建 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①错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②正确。中国资源丰富,但自然 资源分布不均且人均资源占有量低,③正确。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没有彻底地改变,④错误。故选B项。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在统一的国家空间规划框架内,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和资源环境的条件,确定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该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推动地区协调发展和优化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主体功能区是指以特定功能为主导的区域,包括经济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和人口功能区。

经济功能区是指以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目标,重点发展产业、推动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区域。

生态功能区是指以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为目标,主要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区域。

人口功能区是指以人口发展和人口资源利用为目标,主要集中人口资源,提供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的发展的区域。

其次,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和资源条件进行合理布局。

在经济功能区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地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生态功能区方面,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在人口功能区方面,要合理统筹人口资源,实现人口分布的合理化,提高人口的素质和福利水平。

此外,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还要注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空间布局。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结构,促进各地区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遏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最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方式。

通过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可以有效控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还可以提高各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综上所述,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和协调发展各地区,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主体功能区规划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主体功能区规划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主体功能区规划作者:杨伟民来源:《财经界》2008年第03期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原则,是要提高我们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三处提到了主体功能区,首先是在2020年的小康目标中,提到了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中,也提出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来完善区域政策。

调整经济布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是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财税体制。

所以在财税体制中,又专门提到了要在未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化的建设,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十七大报告多次提到了主体功能区,可见这一个事情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当前的每一个人,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空间结构存在的不合理目前国务院已经成立了规划编制的领导小组,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在抓这项工作。

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国家国土空间开发的现状和问题。

和国际上一比较就会发现,虽然我们的国土面积广阔,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是153人,比印度、日本要宽松不少。

但是,如果扣除掉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的地方,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就是283人,大大地高于英国、法国。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基本结论。

一是我们不是所有国土空间都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开发,不是说要把沙漠都改造成绿洲,这并不是现代化。

应该保持原来的自然本色,所以要尊重自然科学的开发。

二是虽然我国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不宜开发的面积很大,人均拥有的真正适宜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面积很少,所以我们必须要节约空间,集约开发。

三是不同的国土空间不是都应该承担同样的功能,应该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

所以应该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区分国土空间,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再进行分类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大片的工业化、城市化,一片片城市,一座座高楼,有目共睹。

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必须正视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空间结构不合理。

大家都知道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但很少注重空间结构存在的不合理问题。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考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考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4 全国商情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考刘国斌 许义娇(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主体功能区规划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吉林省县域经济可以按照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要求和相关原则,将40个县具体划分为此四类主体功能区。

此外,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有差别地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吉林省 主体功能区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随后国务院于2010年年底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1]《规划》将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具体而详尽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并要求各省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并组织实施,明确提出“省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2],这就突出了县域经济的重要性,且必将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截至2009年,吉林省县域人口19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70.5%,县域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60.6%。

[3]在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加快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主体功能区概述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严重化、多样化,区域差距扩大、发展不协调;由此,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这一战略部署孕育而生。

主体功能区是我国从更加科学和合理的角度提出的区域发展和区域合作政策,旨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根据各空间单元的开发潜力,以国土空间整体功能最大化和各空间单元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国土进行空间划分,从而调整并引导我国的人口分布格局、经济布局、国土开发和城镇化格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协调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具体来说,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分为:(1)优化开发区域,即经济、人口集聚密度高、国土开发程度高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区域;(2)重点开发区域,即现有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3)限制开发区域,即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不够好、资产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且开发会影响到较大区域范围甚至全国的生态安全的区域;(4)禁止开发区域,即我国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域。

基于主体功能区思路的保定市城镇发展及对策研究

基于主体功能区思路的保定市城镇发展及对策研究

ECONOMIC OUTLOOK THE BOHAI SEA《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可见,主体功能区有四种基本类型,即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国家级保护区域(protected area )。

城镇发展定位一直缺少上位规划依据,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为城镇发展规划找到了定位依据,使城镇依据主体功能区的主体功能进行发展定位。

保定市概况保定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分为山区、平原和洼淀三大类。

以黄海高程100m 等高线划分,山区面积11056km 2,占总面积的50%;平原8624km 2,占总面积的39%;洼淀区2432km 2,占总面积的11%。

山区,包括涞源县全部,涞水、易县、满城、顺平、唐县、徐水、曲阳和阜平的西部深山区。

平原和洼淀分布在东部,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由大小不等的冲积扇构成,地形宛如半碟状,自北、西、南三个方向,向东部白洋淀倾斜。

该区含市区全部,涿州市、高碑店市、定州市、安国市、望都、雄县、高阳、清苑大部,容城、徐水、定兴、博野、蠡县的一部分。

洼淀位于平原东部,为白洋淀和周边低洼易涝区,海拔为7m 至10m ,主要以安新为主。

保定市主体功能区格局的划分2009年保定市区人口为106.49万人,根据保定市规划2012年市区人口达到115万人,2020年将达到170万人口,属于超大城市范畴,具有带动整个保定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县域主体功能区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县域主体功能区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县域主体功能区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探讨摘要:以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为指导,系统总结和深入分析增城三大主体功能区划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机制和战略措施,揭示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为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主体功能区划;城乡统筹;增城市自2003年中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增城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地制宜制定主体功区规划,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闯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增城模式”,全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由1999的第58位跃居至第9位,位居广东省第一,逐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之路,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乡村”的互动协调发展。

回顾增城的发展历程。

总结增城主体功能区划促进城乡统筹的发展经验,对于促进增城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壮大全国广大县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实践意义。

1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内涵1.基本内涵主体功能区划主要有以下几点内涵:(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既是地域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基础,也是对地域进行主体功能定位的基础。

(2)主体功能区强调主体功能,在某一地域多种功能并存的情况下,按照地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考虑自然属性、开发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需求,经过功能重要性排序,确定的首位功能、主导功能。

(3)主体功能区是客观与主观的矛盾统一,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受地域竞争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在更大地域体系中的地位分工和角色定位。

(4)主体功能区是静态与动态的矛盾统一,这主要是基于主体功能区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在一定时期内既具有一定人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5)主体功能区体现适度非均衡发展的理念。

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不同,其发展目标、发展速度等也不同。

主体功能区名词解释

主体功能区名词解释

主体功能区名词解释
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国家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而确定的特定区域,具有特殊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任务。

主体功能区的设立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主体功能区的设立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跟随国家战略部署,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确定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与发展重点;二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通过在特定区域设立主体功能区,引导产业集聚和分工合作,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三是统筹城乡发展,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旨在实现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主体功能区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分为工业主体功能区、农业主体功能区、生态主体功能区等。

工业主体功能区是为了集聚和发展特定产业,推动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农业主体功能区致力于农业资源的整合和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水平。

生态主体功能区则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在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功能区发展,包括完善规划设计、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主体功能区是在国家战略指导下,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确定的具有特定功能定位的区域。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合理规划功能分区 实现县域协调发展

合理规划功能分区 实现县域协调发展
零 部 件 、 新 能 源 和 节 能 减 排 、 新
材 料 等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一 批 投 资额 度 大 、科 技 含 量 高 、资 源 消 耗 少 、综合 效益 好 的大 、高 、 新 ≯ 上工 业企 业达 到 8 家 ,在 建投 资 1 过亿 元 重点工 业项 目 2 6个 ,总投
件 、矿 用机 械装 备 、输变 电设 备 、 生物 农 药 、新 材 料 、食 品及 优 质 农产 品加 工 、高 新 技 术等 七 大 产 业聚 集 区 。力争 到 2 1 02年 ,规 模
展 ,可 根 据 地 区地 理 特 征 、区 位 条件 和 资 源 分 布 ,采取 划 分 主 体
和 现 代 化 新 城 区 。 目 前 , 落 户 产 业 园 的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企 业 达 到 8 8 家 :2 0 0 9年 , 产 业 园 实 现 规 模 以
定 位 和 开 发 建 设 。 县 域 经 济 属 于 区 域 经 济 范 畴 , 县 域 经 济 发 展 也 不平衡 。宁阳县 东西长 南北短 . 在 历 史 上 已 经 形 成 了 东 部 磁 窑 和 西 部 县 城 两 大 发 展 重 点 , 中 部 旅 游 文 化 资 源 相 对 突 出 。 为 实 现 县 内 协 调 发 展 , 我 县 在 借 据 自身 地
域 特 征 和 资 源 分 布 ,借 鉴 主 体 功 能 区划 分 方 法 ,运 用经 济 增 长 极 理 论 ,明确 东部 工业 经济 增长 极 、
方 法 和 增长 极 理 论 的基础 上 ,把
全县 划分 为东 部工 业经 济增长 极 、
中 部旅 游 文化 产 业 、西部 城 市 经 济 增长 极 三 大 主 体 功 能 区 ,加 快

主体功能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主体功能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作者: 秦彪[1];常磊[1]
作者机构: [1]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5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124-12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6期
主题词: 主体功能区;区域协调发展;辽宁省
摘要:主体功能区的规划按照资源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未来发展潜力进行划分,确定各个地区不同的主体功能。

辽宁省的区县域经济显著成为到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区县为单位划分的省内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发展政策,从多个方面对辽宁省经济协调发展产生影响。

保障性制度的建设科以解决这一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 第27卷 第2期・77・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刘 桂 文(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湖南 郴州 423000)摘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直接影响相应区域的产业选择、技术经济范式选择和经济增长速度,必将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本文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相关机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县域经济;影响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10)02-0077-03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家不仅要对四大主体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分,而且还要从国民经济整体出发,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自然因素、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技术基础等条件,将国家管理政策的纵向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分解和落实,提出针对各类主体功能区进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以指导各主体功能区的经济发展和布局方向,实现资源空间配置结构的优化组合,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主体功能区建设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主体功能区建设将明确各县市的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要求,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将为县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1、有利于增强公共产品保障能力。

推进城乡间、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核心内容之一。

长期以来,广大县域地区由于财力限制,公共服务投入总体不足,随着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推进,国家将投入更多的财力用于保障县域地区,特别是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县域特别是县域农村的公共服务将会得到明显改善,这将为县域长期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有利于促进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赋予其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各区域的发展方向。

县域政府需要在自己所处的功能区所界定的经济活动框架内进行产业选择,企业也需要在主体功能区所界定的经济活动框架内进行经济活动。

这将有利于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优化资源空间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县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

具体而言,优化开发区的技术服务、高端先期产业服务及其产生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重点开发区的产业支撑与就业拉动作用更加突出;限制开发区的生态服务与特色经济功能更加明显,但吸引人口与产业集聚的作用有所弱化;禁止开发区更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其他方面的功能,特别是经济发展功能微乎其微。

各种主体功能区功能发生变化,将使不同类型地区之间的功能互补性更强,各区域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内容与深度更加广泛深入,而且还会引发财政、投资主客体的变化与空间上的重新配置等。

3、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主体功能区建设将有效改变市场中微观主体的约束条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将得到强有力的约束和激励,这使得区域的空间开发格局更具有合理性,迫使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决策具有科学性,避免因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短期行为导致的经济和生态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因恶性竞争而导致的产业趋同问题,最终大大优化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将有利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规范和优化空间开发秩序,逐步形成科学的空间开发结构,使县域经济建设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优化开发区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今后应主要发展高、精、尖的产业部门;重点开发区要壮大经济规模,承接其他主体功能区的人口和产业转移,今后制造业、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扩大,同时高级化产业部门发展步伐加快;限制开发区为了保障全国和区域生态安全,今后将重点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禁止开发作者简介:刘桂文(1972-),男,湖南宜章人,郴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区主要以旅游和生态建设与恢复产业为主,其他经济活动开发将受到严格限制,从而使县域产业分工更加明确,特色更加突出,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产业梯度与发展链条更加清晰完善, 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同时主体功能区建设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如优化开发区的城市群发育水平会得到明显提高,而且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城镇经济发展模式会发生一定的改变;重点开发区的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而在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一些限制与禁止性的政策会明显减缓生态功能显著地区的小城市、小城镇发展的速度,抑制分散开发的态势,而使人口、产业活动等向资源环境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集中,从而有利于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和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5、有利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就是要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明确哪些区域要重点开发,哪些区域要控制开发,哪些区域不应开发,因势利导地引导经济布局,使与人口分布相适应,并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

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只能从事与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活动,优化开发区已经出现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可以得到逐步缓解;重点开发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可以适当避免;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不必要、不理性的经济开发行为可以得到强制性控制,这种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的科学定位、合理发展,将从根本上避免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资源环境的协调。

6、有利于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市场发挥资源高效配置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而诸侯经济限制要素流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继续发展。

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可以打破原有市场阻隔,资源要素可以自由流通,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使资源配置于高效产业、提高经济效率。

同时,随着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推进,资源价格体系将进一步理顺,资源环保的长效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加快完善。

县域在煤、石油、天然气、水及其他自然资源方面将分享到更多的利益,资源节约、环境修复与保护的投入将得到更好的保障,从而有利于资源丰富、生态功能突出的县域地区实现资源优势转为发展优势。

7、有利于探索出崭新的发展道路。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资源、土地等要素价格体系没有理顺,资源耗费和环境代价没有得到真实反映,使得市场经济内在节约机制失效,发展中走了一条粗放的工业化道路。

在面临的外部制度和环境约束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条件下,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加速期的县域地区,在新的发展理念下有望背水一战,探索出一条适合县域实际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如禁止和限制发展区域的县市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方式的创新(如循环经济模式,实现“零排放”),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和某些污染型产业的生产边界条件,从而扩大经济发展容量;自然资源确实丰富的限制开发区,根据主体功能区建设总体要求,在确保环境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可有序适度开发。

二、主体功能区建设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的思路,县域基本上不会是优化开发区,而有条件列入重点开发的地区也主要是少数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环境条件较好和产业基础雄厚的城市群内的县市,但这县市将面临如何增强造血功能、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加快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等新的挑战。

而大部分的县市将被列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这类县市的发展愿望、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也将面临新的考验。

1、发展成本增加。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必须把发展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开发的基础上,长期来看,各种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质量都会得到进一步提升,长期效益显著。

但在新的政策框架下未来发展的门槛可能进一步提高,成本不断增加,发展难度有可能加大,每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种程度下滑。

比如, 优化开发区受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必须削减、限制某些已有劳动密集型或占地大、耗能高、污染重产业的发展, 同时尚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部分产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 这些都导致一定时期内生产成本提高而经济收益下降;限制开发区域或禁止开发区域的县市可能陷入无力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双重困境:一方面部分工业项目被关停,新项目不能上马,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财力受损,社会发展投入不足。

如何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成为县域面临的最大挑战。

2、发展差距加大。

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将使一些地区失去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经济的权利,特别是对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来说,是以“内部”利益损失生产“外部效益”,是对其发展权利的变相“剥夺”。

例如,为了保证水质和向其他地区的供水量,向城市和重点发展区域供水的大型水源地区和流域的本地用水量将被限制,污水排放的标准将会进一步提高,这必将使水源地区的经济增长受限,失去很多发展机会。

不仅如此,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为实现生态功能还要为生态恢复和建设承担相应的支出,如大、小兴安岭为保护其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但要禁止森林资源的砍伐和相应木材加工业的发展,还要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封山育林、森林防火、林木管护等工作中去,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大量的失业林业工人及其家属需要妥善安置。

这方面的投入往往是巨大的,是地方政府所无力承担的,从而成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桎梏”。

同时,由于主体功能区的核心思想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及发展潜力,统筹规划国土资源,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通过人口的迁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度化等手段,达到不同区域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差距缩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然而以人口迁移的方式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放弃地域的发展,其后果会加剧区域发展的空间不均衡,从而使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域的县市更加边缘化,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中心”与“边缘”化的倾向。

如何处理好县域经济发展与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关系,不仅对县域政府的执政理念、发展理念和管理水平带来新的考验,而且对合理调整上级与下级政府・78・间事权划分和财力分配关系也带来新的要求。

3、协调难度增大。

长期以来,我国各项政策主要依赖各级行政辖区政府来实施,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国家明确提出打破行政区划的要求。

理论上,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只有打破行政区划局限,才能克服以行政区为地域单元组织经济运行的种种弊端,更好地协调资源环境、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自然和经济要素,促进空间开发秩序的合理化。

然而在实践上,我国地区经济是一个以行政区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目前的行政区划是综合考虑历史沿革、民族宗教、文化习俗等因素逐步形成的,在短时期内很难及时调整。

同时只有将主体功能区落实到行政区才有意义,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才有指导和约束作用,才能进行政策调控、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