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历法概述
时间周期理论经典
社会周期
总结词
社会周期是指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的规律性和周期性特征。
详细描述
社会周期的长度和特征因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等因素而异。在社会周期中,人口增长、城 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政治制度变革等社会现象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03
时间周期与人类活动的 关系
止损设置
根据时间周期理论,投资者可以设置 止损点位,以控制投资风险。
时间周期理论在决策制定中的应用
投资决策
时间周期理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 据,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 策。
VS
战略规划
时间周期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制定长期战略 规划,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未来发展。
05
时间周期理论的挑战与 未来发展
详细描述
月相周期约为29.5天,分为新月、上 弦月、满月和下弦月等四个阶段。月 相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地球上的潮汐现 象,还对生物的繁殖和迁徙等行为产 生影响。
经济周期
总结词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周期性交替现象。
详细描述
经济周期的长度和特征因国家、地区和历史背景等因素而异。在经济周期中,经济增长速度、物价水平、就业率、 国际收支等经济指标会出现明显的波动。政府和央行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调节经济周期波动,以保持经济的 稳定增长。
时间周期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时间周期,即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长度和规律 性。
时间周期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心理现象等多个领 域。
时间周期理论的发展历程
时间周期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天文学和历法 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间周期理论逐渐扩展到物理学、生物学、医 学、经济学等领域。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日历与时间观念
识别时间浪费
帮助学生识别在日常生活中浪费 时间的行为,并提供改进建议,
以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设定改进目标
鼓励学生根据时间利用评估结果 ,设定改进目标,并制定相应的 行动计划,以优化时间管理策略
。
05 案例分析:成功运用日历提升时间管理能力
CHAPTER
案例一:小学生日常规划实践分享
规划每日学习计划
时间观念含义
时间观念是指人们对时间的认知、理 解和态度,包括时间的价值、管理、 利用等方面。
时间观念重要性
良好的时间观念有助于人们合理安排 时间,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培养自 律和责任感,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 展。
日历对时间观念培养作用
时间认知
时间规划
通过日历的学习和使用,学生可以更加直 观地了解时间的流逝和周期性变化,增强 对时间的认知和理解。
培养自律精神
自律是时间管理的重要基础,应从小培养 学生的自律精神,让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时 间规定和计划安排。
谢谢
THANKS
对未来时间管理教育建议
制定合理计划
教育学生学会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安排自己 的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A 强化时间意识
在未来的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 的时间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珍
惜时间的好习惯。
B
C
D
家校合作共育
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合作,加强对学生的时 间管理教育,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 得到良好的指导和帮助。
犹太历
犹太历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与 犹太教节日和宗教仪式密切相
关。
印度历
印度历法多样,与印度教、佛 教等宗教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
玛雅历
玛雅历法复杂而精确,反映了 玛雅文明对天文和数学的卓越
历法常识知识点总结
一、历法概述历法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则或公式来计算时间的学科,主要包括日历、节气、年号等方面的知识。
历法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相伴而生,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有不同的历法体系,但历法最基本的目的是用于记录、计算和推算时间。
古代的历法起源于人们对时间的观察和认知,最早的历法是以月相和季节变化为基础的农事活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例如古代的阴历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根据月相来确定时间。
古代的历法主要通过天文观测和日常经验来制订,比如观测太阳的运行、月亮的周期、星球的运动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古代的历法的不足之处,于是陆续发展了西历、格里高利历等新的历法。
在中国古代,历法被视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古代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们对历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历法体系,包括了二十四节气、八字历、天文历、农历等内容。
由于中国的历法系统复杂而完整,对于计算时间、农事活动、历史研究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历法的基本内容1. 日历日历是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工具,主要由年、月、日组成。
不同的文化和国家有不同的日历体系,如阳历、阴历、农历等。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一年为单位,通常采用公历。
阴历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一年有十三个月,通常采用农历。
农历是以农事活动和季节变化为基础,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民间宗教活动。
2. 节气节气是古代中国农民根据日月运行的规律确定的一年中的二十四个时间点,主要用于农事活动和民俗习俗。
节气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太阳直射点变化的规律,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
节气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的划分与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天文观测等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年号年号是在政治和历史领域中用来标识年份的一种命名系统,通常是由国家领导人或官方机构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状况选定的。
中科大天文学史讲义01绪论
天文学史讲义讲授提纲第一讲绪论一、天文学史的研究对象1.研究天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2.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过程3.天文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二.天文学史的分支学科1.按地域划分2.按时代划分3.按分支学科划分三、研究天文学史的意义1.有助于深刻地了解天文学2.研究天文学思想史3.研究中国天文学史4.探索天文学的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提供借鉴5.挖掘和利用古代天象记录,用于研究某些课题6.丰富科学文化史的内容,有助于历史学的研究四、天文学发展分期概述1.古代天文学(史前一一16世纪中叶)2.近代天文学(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3.现代天文学(19世纪中叶——现代)第二讲宇宙概观一、宇宙万物的尺度1.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的尺度2.天文学中的单位二、宇宙的层次结构三、太阳系概况1.太阳2.地球3.月球4.大行星5.小行星6.彗星和流星体7.卫星和行星环四、银河系概况1.恒星8.恒星集团9.星云10星际物质五、星系、星系集团和宇宙1.星系2.星系集团3.超星系团4.宇宙第三讲古代天文学一、天文学的起源二、史前时期的天文遗址和遗物三、古埃及天文学1.历法2.天体位置测量和天文定位3.宇宙观念四、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1.对天空的认识2.时间和历法3.宇宙观念五、古印度天文学1.历法2.月亮运动和二十八宿3.宇宙观念第四讲中国天文学史概述一、中国天文学的诞生(史前一西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分期1.体系形成时期(从春秋一秦汉,BC770-AD220)2.繁荣发展时期(从三国一五代,220-960)3.由鼎盛到衰落的时期(从宋初一明末,960-1600)4.中西天文融介时期(从明末一鸦片战争,1600—1840)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和成就1.中国占代天文学的特点2.历法编制3.天象的观测和记录4.观测仪器5.对天象的解释和天文学发现6.天文大地测量7.宇宙理论第五讲古希腊天文学一、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二、古希腊天文学1.古希腊天文学的特点2.历法编制3.天象观测和记录4.天文测量5.测量仪器6.宇宙理论三、托勒玫体系四、公历的由来1.古罗马和古罗马的历法2.儒略历3.格里历第六讲阿拉伯天文学与欧洲中世纪天文学一、阿拉伯天文学二、蒙占统治时期的天文学三、欧洲天文学的停滞1.基督教教会的束缚2.占星学的发展四、欧洲天文学的复兴1.早期技术革命的推动3.地心体系濒临破产第七讲哥白尼日心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一、哥白尼的生平和学说1.生平简介2.日心体系学说的形成3.《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二、关于《天体运行论》1.体例2.内容简介3.《天体运行论》出版的意义4.《天体运行论》的缺陷三、不屈的布鲁诺四、观测天文大师一一第谷•布拉赫五、天空的立法者一一开普勒1.探索宇宙奥秘2.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3.其他成就第八讲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观测成就一、天文望远镜问世1.望远镜的发明2.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远镜二、伽利略的发现I.观测月亮3.观测恒星4.观测行星5.观测太阳三、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四、17世纪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观测成就1.开普勒式望远镜2.早期望远镜的改进3.赫维留斯和里乔利的月面图4.惠更斯的发现5.卡西尼的发现6.罗默测定光速第九讲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证实一、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1.牛顿生平简介2.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3.牛顿的研究4.牛顿成就原因简析二、万有引力定律的证实1.哈雷彗星回归的预言2.孤立大山的引力使铅垂线偏转3.万有引力常数的测定4.海王星的发现5.对恒星喑伴星的预言和发现第十讲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说一、早期的太阳系起源说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1.笛卡尔的太阳系起源的涡动说2.牛顿关于太阳系起源的考虑3.布封的太阳系形成学说4.17—18世纪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二、康德的太阳系星云假说三、拉普拉斯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四、星云说的历史意义第十一讲奠基期的天体力学一、经典天体力学及其基础1.经典天体力学的对象和方法2.经典天体力学的力学和数学基础二、欧拉的工作1.月球运动理论2.创立摄动理论三、拉格朗日的工作1.太阳系稳定性问题的研究2.建立拉格朗日方程组,探讨三体问题的解四、拉普拉斯的工作1.关于行星轨道的周期变化2.《天体力学》的出版五、其他的重要工作1.达朗贝尔的工作2.克雷洛的工作3.高斯的工作4.亚当斯和勒威耶的工作第十二讲银河系概念的初步确立和恒星距离的测定一、关于恒星系统认识的演进1.从古希腊到伽利略2.恒星自行的发现和距离的估计3.关于银河系的假设二、赫歇尔家族的工作1.太阳系本动的发现2.银河系结构的研究3.威廉•赫歇尔成就的原因4.约翰•赫歇尔在南天的工作三、恒星距离的测定1.斯特鲁维的工作2.贝塞尔的工作3.亨德森的工作4.恒星距离测定的意义第十三讲天体物理学的诞生一、天体物理学诞生的背景1.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2.太阳光的分解二、光谱分析术的发明三、基尔霍夫定律的发现四、氢的发现五、恒星光谱的分光观测1.恒星光谱的观测和初步分类2.恒星光谱的谱线位移六、天体测光术的发明和发展1.恒星亮度的目视测量2.普森公式3.目视光度计的发明七、天体照相术的应用1.照相术的发明和发展2.照相术用于拍摄天体3.照相术用于天体位置测量4.照相术用于拍摄天体光谱八、反射望远镜的改进第十四讲河外星系的发现一、测定旋涡星云距离的探索二、造父变星法求天体距离1.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2.绝对星等与视星等的关系3.周光关系零点的测定4.沙普利和科蒂斯的辩论三、哈勃的工作四、河外星系发现史中的教训第十五讲赫罗图与恒星演化一、赫罗图的建立1.哈佛的恒星光谱分类2.赫茨普龙的工作3.罗素的工作二、早期的恒星演化理论三、爱丁顿的质光关系四、恒星的能源问题1.早期的理论2.核聚变反应理论五、恒星演化的研究1.V-R定理2.恒星演化的现代理论第十六讲广义相时论的诞生和现代宇宙学的发展一、狭义相对论引起的时空观革命1.19世纪末物理学的危机2.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二、广义相对论的诞生三、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验证1.水星近日点的反常进动2.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转3.光线的引力红移4.电磁波传播的引力延迟四、现代宇宙学的发展1.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学模型2.弗里德曼和勒梅特的膨胀宇宙模型3.宇宙膨胀的观测效应4.稳恒态宇宙模型5.大爆炸宇宙模型第十七讲近代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的发展一、时间工作1.平太阳时的精确定义2.本初子午线和时区的确定3.无线电时号的发播二、地球自转变化的发现1.地极移动的发现2.地球自转不均匀性的发现三、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1.原子钟的发明和原子时系统的建立2.协调世界时的建立四、十九世纪后期天体力学的发展1.太阳系小天体运动的研究2.月球和大行星运动的研究3.数学和力学迅速发展的推动五、二十世纪天体力学的发展1.历史背景2.卫星动力学的建立3.电子计算机与天体力学4.广义相对论和天体力学六、近代天体测量学和天体力学力学发展的特点第十八讲射电天文学的崛起和六十年代四大天文发现一、射电天文学的诞生1.央斯基的发现2.雷伯的经典式射电望远镜二、银河系结构的射电探测1.21厘米微波辐射的理论预言2.21厘米微波辐射的探测三、20世纪60年代的四大天文发现1.类星体的发现2.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3.射电脉冲星的发现4.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四、射电天文学的新进展1.大口径射电望远镜2.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3.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4.亳米波和亚亳米波天文学第十九讲空间天文学的进展一、空间探测时代的到来1.全波天文学2.空间探测手段的发展二、地球辐射带的发现三、对月球的探测1.苏联对月球的探测2.美国对月球的探测四.对水星和金星的探测1.对水星探测2.对金星探测五、对类木行星的探测1.对木星的探测2.对土星的探测3.对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测六、红外和紫外天文学的发展七、X射线和γ射线天文学的发展第一讲绪论一、天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天文学史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自然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探索天文学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中国现行法定历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现行法定历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现行法定历法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历法体系,包括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
它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安排、传统节日等方方面面。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起源、内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总结其意义并展望未来,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对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在本文中,将首先介绍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起源,探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然后,将详细分析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内容,包括法定历法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接下来,将深入探讨法定历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最后,将对现行法定历法的意义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内容和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中国现行法定历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揭示其历史渊源、内容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法定历法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为人们提供对历法的深入理解,从而增进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为未来对法定历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国历法的关注和重视,促进历法在中国社会中的更好发挥作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正文2.1 法定历法的起源中国现行的法定历法起源于古代的农历和天象观测。
在古代,人们主要根据农事活动和天文现象来进行时间的计算和记录,因此逐渐形成了农历。
农历是一种以月相变化为基础的历法,通过对月相的观测来确定月份和年份。
同时,古代的中国人也通过对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运行轨迹的观测来确定时间和季节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时间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开始尝试用数学模型来计算时间。
农历历法规则
农历历法规则引言概述:农历历法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它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以农作物的生长和季节变化为基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历历法的规则和特点。
正文内容:1. 农历年份计算规则1.1 年份的起始点:农历年份的起始点是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
1.2 年份的长度:农历年份的长度一般为354或355天,比阳历年份短约10天左右。
1.3 闰年的规定:为了与太阳年更好地对应,农历年份中会有闰月。
闰月是指在某些年份中插入一个额外的月份,使得农历年份的长度与太阳年更加接近。
闰月的规定是根据太阳历和农历之间的差异来确定的。
2. 农历月份计算规则2.1 月份的起始点:农历月份的起始点是每个农历月的初一。
2.2 月份的长度:农历月份的长度一般为29或30天,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确定。
2.3 闰月的规定:闰月的出现是为了保持农历月份与太阳月份的对应关系。
当一年中出现两个农历月初一之间的时间间隔超过30天时,就会插入一个闰月。
3. 农历节气计算规则3.1 节气的定义:农历历法中,节气是指太阳到达黄经的特定位置时所对应的日期。
农历历法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相隔约15天。
3.2 节气的计算方法:农历历法中,节气的计算是基于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来确定的。
通过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测算地球的位置,可以精确计算出节气的日期和时间。
4. 农历年份的纪年法4.1 十天干、十二地支:农历历法采用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纪年法。
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2 干支纪年的循环:农历纪年法是以干支纪年来表示的,干支纪年按照60年一个循环,即六十甲子。
5. 农历历法的应用5.1 农业生产:农历历法是以农业生产为基准的,农民可以根据农历来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
5.2 传统节日:农历历法中的重要节气和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节气名称及概述
《大雪》·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冬至
冬至,又称“冬节”、“贺 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 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 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 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 阳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 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 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 子。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 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 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 23°26')。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霜降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 年阳历10月23日左右,霜 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 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 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 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 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 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泊舟盱眙》·韦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 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 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 30°;于每年阳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 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 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 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 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 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 茁壮成长。谷雨时节,在中 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 多雨。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大暑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 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的阳 历7月22日、23日之间,太 阳到达黄历120°,是大暑 节气。与小暑一样,大暑也 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 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 大暑时节,正值中伏前后, 天气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 时期,此时也正逢雨热同季, 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
关于年月日的历史
关于年月日的历史
年、月、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年的历史:最早的年历法出现在古巴比伦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
当时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和四季的变化制定了一套年历法,用来记录时间和农业活动。
后来,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等文明也分别制定了自己的年历法。
公元前45年,罗马共和国的儒略·凯撒制定了儒略历,成为西方世界广泛使用的历法,直到1582年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修改为格里高利历。
月的历史:月历最早起源于古代巴比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经有了基本的月历系统。
月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的,一个月的长度大约为29.5天。
古埃及和古中国也制定了自己的月历系统。
然而,由于月亮的运行周期不规律,月历很难与太阳历同步。
后来,人们逐渐采用了太阳历,并将一个月的长度定为30或31天,以适应实际需要。
日的历史:人类最早是根据自然现象来判断时间的流逝,如太阳的升起和落下。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制定更为精确的时间刻度。
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中国都有自己的日历系统,将一天分为不同的时间段。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提出了将一天分为24小时的概念,并将时间刻度化为60进制。
这种时间刻度方式在中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成为现代世界通用的时间制度。
总结起来,年、月、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不同文明制定了各自的历法系统,经过演变和改革,最终形成了现代世界通用的历法系统。
时间与历法概述
时间与历法概述时间是指宇宙中事件发生的顺序和间隔。
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测量和记录时间,以便更好地组织日常生活和了解历史。
历法是一种用于计算时间的系统,它包括年、月和日的划分。
人类最早开始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是在远古时代。
当时人们使用自然现象来衡量时间,比如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月亮的盈亏以及季节的更替。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准确的时间测量方式,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要。
目前最常用的历法是阳历,也称为格里高利历。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所用的时间为基础,将一年分为365天5小时49分钟56秒,并在需要时通过闰年来调整。
格里高利历在公元1582年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引入,并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阳历外,还有其他历法系统,包括阴历和各种文化特定的历法。
阴历基于月亮的运行周期,将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约为29.5天。
阴历广泛用于一些文化中,如中国农历。
有些文化还使用纪元的概念来计算时间。
纪元是一个基于历史事件的重要时间点,被视为一段时间的起点。
例如,公元前后就是以耶稣基督的诞生作为分界线。
尽管历法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组织时间,但它仍然是人为的划分。
时间本身是一个连续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限。
因此,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测量的精确度和准确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科学有着高精度的时间测量设备,如原子钟,可以测量出更为精确的时间单位,如纳秒和皮秒。
总的来说,时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历法是人们用来测量和记录时间的系统。
无论是阳历、阴历还是其他文化特定的历法,它们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时间的流逝。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间测量的精确度不断提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与历法概述(续)除了阳历和阴历,人类还发展了其他各种历法系统。
其中,太阳历和月亮历都是比较常见的历法类型。
太阳历是以太阳为基准进行时间计算的,而月亮历则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划分时间的。
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来划分年份的,按照格里高利历的规定,一年被划分为365天,每四年加上一个闰年(即366天)以进行校正,使得每年的长度更接近365.2425天的真实值。
二十四节气间隔时间
THANKS
感谢观看
指导意义
秋季六节气准确反映了秋季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特点,对指导农业生产 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可以根据节气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确保农作物 正常生长和成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06
冬季六节气间隔时间分析
立冬、小雪、大雪特点及时间差
1 2
立冬
标志着冬季的开始,通常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 日。
小雪
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通常在每年的11月 22日或23日,与立冬相隔约15天。
时间差
秋分到寒露一般间隔约15天,寒露 到霜降也间隔约15天,三个节气共 计约45天。
秋季六节气对农业生产指导意义
01
立秋、处暑、白露时期
是秋季农作物生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防旱防
涝,确保作物正常成熟。
02 03
秋分、寒露、霜降时期
是秋季收获和冬季作物播种的重要时期,需要及时收获秋季作物,避免 遭受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适时播种冬季作物,为来年春季农业 生产打好基础。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将二十四节气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向青少年和 广大公众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度
利用媒体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 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二十四节气 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实意 义,提高公众对二十四节气的认
知度和重视程度。
开展社会宣传
利用户外广告、宣传栏、标语等 多种形式,在公共场所开展二十 四节气社会宣传,营造浓厚的文
化氛围。
推广节气文化产品
开发推广一批具有二十四节气文 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如节气主题 文创产品、节气食品等,满足公
阴历基础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阴历基础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阴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系统之一,也被称为农历或阴阳历。
与阳历一样,阴历也是一种以太阳运行和月亮变化为基础的计时系统。
然而,与阳历以365天为一年的计算方式不同,阴历是根据月亮围绕地球运转周期为基础的。
阴历的一个月亮周期为29.53059天,即约29天12小时44分钟。
阴历与阳历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
阳历主要用于农业计时和国际交流,而阴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阴历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计算方式,更是中国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是根据阴历来确定的。
阴历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4世纪,中国周朝就开始采用阴历。
阴历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
除了农业和节日的确定外,阴历也被用于农民的种植和农事活动,以及天文学、风水学、命理学等领域。
阴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阴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阴历的存在和应用影响着中国人的节假日安排、婚丧嫁娶、出行等方方面面。
它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计算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人们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千年的文化传统。
关于阴历的未来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阴历在某种程度上正在逐渐淡化。
尽管如此,阴历仍然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和传统中发挥着作用。
未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研究的加深,阴历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总结而言,阴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与阳历互为补充,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阴历的地位正在逐渐被阳历取代,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和传统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组织和内容安排。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立春准确时间的算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立春准确时间的算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立春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传统节日和重要的气象时刻之一。
它标志着阳光渐渐升高,寒冷渐渐消退,春季即将到来。
立春这一节气的准确时间对于农业生产和气象预测都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算法的发展,确定立春时间的精确性也有了巨大提升。
本文的目的就是介绍立春准确时间的算法,并解释其背后的原理和步骤。
在讨论算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立春的定义和意义。
立春是从天文学角度来看,当太阳的黄经达到315度时,即为立春时刻。
这一时刻一般出现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也可以视具体年份而有所变化。
而确定立春时刻的计算方法则是基于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
它涉及到复杂的天文计算,把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等因素考虑在内,以精确计算出立春的具体时间点。
针对立春时间的算法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基于残余法、修正后哈勃法等。
这些算法都基于天文观测数据和数学模型,经过反复验证和修正,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具体而言,立春的计算算法会考虑到日地距离、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实际观测数据的修正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的计算和推算,可以确定出立春的准确时间点。
总结而言,立春准确时间的算法是基于天文学和数学模型的结合,通过对太阳的位置、地球的运动等因素进行精确计算,以确定立春的具体时刻。
这些算法的应用不仅对农业生产和气象预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展示了科技在推动传统节气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讨论立春准确时间的算法。
第一部分是引言,在引言中将对本文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是正文,将详细讨论立春的定义和意义,以及立春的计算方法。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探讨传统农历中如何确定立春的时间,并介绍一些常见的算法。
然后,我们将重点介绍本文的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和算法,我们将揭示出一种更准确和可靠的立春时间算法。
中国历法
中国历法中国历法在世界上中国是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它的出现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
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概述在世界上中国是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它的出现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
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
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旧使用农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智慧的中国人在经年的劳作中发明了历法和节气。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字叫万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时候,因为太阳晒得太热,坐在树荫下休息。
突然,地上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
回家之后,他就用了几天几夜设计出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
可是,当天阴有雨或有雾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太阳,而影响了测量。
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
简明天文学期末考考点整理
简明天文学期末考考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1概述一、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天体。
它研究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研究它们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过程,研究它们的结构和演化规律。
A 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基础学科。
B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科。
C 现代天文学是全电磁波段可观测的科学。
二、天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基本的研究方法--对天体的观测2、研究特点:(1)用仪器观察和测量天体辐射(电磁波、高能微观粒子)(2)学科合作(如现代物理学理论)、新技术的应用(3)投资大,全球合作(4)辨证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三、天文学研究的意义1、时间服务:对天体测量获得准确时间2、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经纬度、地球形状测量3、人造天体的发射及应用:卫星、探测器、试验站4、导航服务:航海、GPS导航服务5、探索宇宙奥秘,揭示自然界规律(20世纪60年代四大发现)6、天文与地学的关系:(珊瑚的“日纹”变化,全球性冰期,构造运动、生物灭绝与天文关系)7、探索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四、天文学的科学分支传统天文学分类(见图1)和现代天文学分类(见图2)1.天体测量学: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测定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并建立基本参考坐标系和确定地面点的坐标。
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还可分为下列二级分支学科:球面天文学、方位天文学、实用天文学、天文地球动力学2.天体力学:天体力学是研究天体运动和天体形状的科学。
它以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研究天体在万有引力和其它力综合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天体自转和其它引力因素综合作用所具有的形状。
根据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还可分为:摄动理论、天体力学定性理论、天体力学数值方法、历书天文学、天体的形状和自转理论、天体动力学等3.天体物理学:天体物理学是运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天体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演化规律的科学。
A 按研究对象又分为:太阳物理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天文学、恒星、星际介质物理学、星系天文学、宇宙学、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学等分支学科。
天文与历法
制历原则
•
(1)符合天体运行规律。即年、月、日必须尽可 能准确地反映地球运动规律和月球运动规律。使 历年和历月的平均长度尽可能地接近回归年和朔 望月。 (2)便于使用。编制的历法以,必须作到简单、 明了、易记。 • 由于回归年不是朔望月整数倍,因而,历法 在安排历月和历年之间所依据的天象,必然有所 侧重。根据侧重点不同,历法分为三类:年、日 依据天象的,称太阳历;月、日依据天象的,称 为太阴历;年、月、日都依据天象的,称阴阳历。
•
•
农历(阴阳历)
• • 1、历月 : 农历是世界上起源最早而又比较完善的历法之一,是中国人独创 并一直沿用至今的传统历法。农历历月的天文依据----是朔望月29.5306日, 小月29日,大月30日。日月合朔之日必为初一,大小月的确定----取决于连续 两次合朔所跨的完整日数。因此,大小月的安排只能逐年逐天文含义 ----是黄道上的特点的24个等分点,又是真太阳在黄道上与气相交的时刻。24 气是贯穿在农历中的阳历成分,有确切的季节意义和固定的公历日期(至多 只有一日之差),是安排农时的依据。在24气中,黄经度数是奇数的为"节气 ",是偶数的为"中气"。任意两个相邻的节气(或中气)的时刻叫"节月",因 太阳周年视运动角速度不均匀,1月初(近日点附近)节月短,7月初(远日 点附近)节月长。节月的平均值=365.2422日/12=30.4368日。 3.历年 :农历年安排的天文依据---是回归年与朔望月的比值12.3682,因此 闰年为13个月,平年为12个月。若以19个农历年作为协调周期,则闰年数为 7个(19x0.3682)。于是很早就有了"十九年七闰法"。 农历的置闰法则是: 1>、以中气定月序---在农历朔望月内所含中气的序数就是该月分(序)数。 如有"雨水"所在的月为正月,有"春分"所在的月为二月。 2>、因节月(30.4368日)大于朔望月(29.5306日),故会出现朔望月不含 中气的现象。 3>、以无中气(无序号)月定为闰月,并以上月序加上"闰"定其名。如"春分" 所在的朔望月的下一个朔望月无中气(谷雨),则无中气之月叫"闰二月"。
时间和历法讲解
历法就其基本原理来讲,只有三种: 太阴历(阴历)——原始的历法 太阳历(阳历)——当前世界盛行 阴阳历
从历法的发展史来看,所有古老文化的国家如埃及、巴比 伦、印度、希腊、罗马和我国,最初都是用阴历的。所以 把29天或30天称为一个月,把12个月称为一年,便成为 古老国家最初的年历。
如果对国际上某一重大事情,用地方时间来记录,就 会感到复杂不便.而且将来日子一长容易搞错。因此, 天文学家就提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记录方 法,那就是以格林威治的地方时间为标准。
例如:某事件发生在格林威治时间上午8 时,我国在英国东面, 北京时间比格林威治时间要早8小时,我们就立刻知道这次事情 发生在相当于北京时间16时,也就是北京时间下午4时。
因此高悬天七月的黄昏织女星恰恰升到了一年当中的最高点织女星牛郎星用来测日影的高表测定正午日影长度来决定季节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表影最短的那天定为夏至把一年中的中午日影最长的一天到下一年中中午日影最长一天的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定为一个回归年
时间
一、时间概述
时刻 无限流逝时间中的某一瞬间(确定事
件发生的先后)
4个大月,8个小月。5年一闰。
阴阳历——最复杂的历法
协调塑望月、回归年的关系。 1回归年=12.3683塑望月——安排平年和闰年。
比回归年短10.875日
19年7闰
平年354;润 年383或384
1、我国传统历法自秦汉以来,一直是阴阳历和二十 四节气并行。
阴阳历平年354日,闰年384或383日,差 异太大,不能有效指导农事进程。
——单一法定时间:我国
东八区
1160E 1200E
中央经线
北
北京市
古今历法概述(四)中国农历(三)
古今历法概述(四)中国农历(三)前两期我们介绍了农历的大致规律,本期我们主要介绍我国农历的大致发展史。
农历发展简史01 先秦至西汉太初改制中国古代的历法,起源难以追寻。
远古时代先后有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所谓古六历。
而今天我们所知最早的较为明确的历法,是战国中期秦国制订的颛顼历,根据推算,约颁行于秦献公十九年(前366年)。
这种历法以亥月(十月)为岁首,岁末置闰,称后九月。
按秦王政生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名政,后来为了避讳,正月的正读一声,延续至今。
又秦亡于前207年的十月,因十月为岁首,列入汉元年(前206年),因此一般说秦朝至前206年为止。
西汉建立后,仍长期沿用这种历法。
02 西汉太初改制以后的两汉历法由于颛顼历岁月久远,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失准,晦朔见月;又因汉武帝时开始尊崇儒术,儒生多建议“改正朔、易服色”,以确定汉朝的所谓封建正统地位,于是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颁行由太史令司马迁等人编制的新历,史称太初历。
太初历恢复了夏历以寅月为正月岁首的规则,因此加上改历前的十、十一、十二月,太初元年一年有十五个月。
从此以后,除个别历史时期外,农历在此后的2100多年里都以寅月为正月,作为一年之首。
西汉末期,刘歆调整太初历为三统历,确定了中气。
始建国元年正月(本为初始元年十二月,公元9年初),王莽建立新朝,以丑月为正月。
新朝覆灭以后,更始帝更始元年(23年)的最后一个月(丑月)为十三月,以后恢复寅正。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颁行四分历,以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365.25日)而得名。
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法三国时期,最初三国都行用四分历。
吴国于黄武二年(223年)颁行乾象历;魏国于青龙五年(237年)三月颁行景初历,以当月为景初元年四月,以丑月为正月。
至景初三年(239年)改丑月为后十二月(丑正时子月为十二月,所以这一年有两个十二月),恢复寅正。
古希腊的历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希臘的曆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希腊的历法是古代希腊人所采用的一套时间统计系统,以记录和安排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和节日。
它是古希腊文明的一部分,对于了解古希腊社会、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意义。
古希腊历法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
在这之前,希腊人主要通过天文观测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衡量时间。
随着城邦制度的建立和城市文化的发展,对时间的准确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于是古希腊人开始探索更科学的时间计量方法。
古希腊历法的基本特征包括采用太阳历作为基准、以巴比伦日历为参照、引入了四年一次的闰年、并将一年分为十个月等。
这一历法系统在古希腊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被后来的罗马帝国所继承和扩展。
古希腊历法的影响和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对古希腊社会的组织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人们能够准确地安排农业生产、商业活动和政治活动。
其次,古希腊历法的推广促进了城邦之间的交流和统一,为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此外,古希腊历法对后世历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现代历法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总而言之,古希腊历法作为古代文明中的一项重要成果,不仅在古希腊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在后世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历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古希腊历法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希腊文明的伟大和丰富多样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介绍古希臘的曆法。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古希臘曆法的背景和起源,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古希臘曆法的起源与发展。
2.1部分将介绍古希臘曆法的起源,包括其最早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2.2部分将重点阐述古希臘曆法的基本特徵,包括其曆法的组成要素、曆法体系以及时间计算方式等。
2.3部分将探讨古希臘曆法的影响和重要性,包括其在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古希臘曆法进行总结和评价。
古代历法知识点总结
古代历法知识点总结古代历法是古代人类为了记录时间而制定的一套时间体系。
在古代,人们往往根据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来制定历法,历法内容包括年、月、日的计算方法,以及闰年、闰月等闰定规则。
以下将就古代历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古代历法概述古代历法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即太阳历、月亮历和太阳月亮复合历。
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长短来规定年份,最常见的太阳历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
月亮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周期来规定年份,以陰阳历和农历代表月亮历的实例。
太阳月亮复合历是将太阳与月亮周期相结合的历法类型,如巴比伦历和犹太历。
这三种类型的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则。
二、古代历法的发展历程最早的古代历法可以追溯到已知历史最早的文明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他们是通过观测天文现象来制定历法的。
早期的古代历法是非常简单的,只要用来规定节气等重要时刻。
古埃及文明后来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历法,并且秦国也对文件进行了完善。
在中国史前时期,古人在测定时间上也不乏发展了完整的思想。
在此期间,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测来制定的。
三、中国古代历法中国古代历法主要包括了皇极历、太初历、太初历、四分历等系统。
在中华文明史上,古代历法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其中皇极历是在夏朝时所制定的太阳历,太初历是应用在周代的太阳历。
而在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最为完善的古代历法,即四分历。
四分历采用了考虑了太阳运行周期和农业生产要求的设计,包括设置了闰年和闰月的规定。
四、印度古代历法印度古代历法也是非常完善的,古印度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周期来制定了不同的历法。
在印度古代历法中,最有名的就是印度教的历法,它主要是以观测太阳周期和月亮周期来规定年份的。
同时,印度在历法研究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历法可以说是在天文学上非常成熟的。
五、古代历法的影响古代历法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人类是通过历法来规定节日、测定收成季节、确定贸易时刻等时间要点。
新旧历_精品文档
新旧历引言:时间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重要衡量尺度,人们根据不同的日历系统来记录和衡量时间的流逝。
这其中,新旧历是广泛被使用的两种历法。
新历是指公历,旧历则是指农历。
本文将对新旧历进行介绍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两种历法。
一、新历1.1 新历的概述新历是公历的通称,也称为格里高利历。
它是基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来测定时间的。
新历将一年划分为365天,每四年增加一个闰年,即在2月份增加一天。
新历起源于公元前46年的罗马主教尤利乌斯·凯撒,后来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完成修订,于1582年正式启用。
1.2 新历的特点新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日期的固定性和稳定性。
它采用了世界标准时间,即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MT),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并通过调整时钟来实现时区间的转换。
新历以公元纪年法来标注年份,从公元1年开始计算,没有年周期限制。
1.3 新历的优点新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接受。
其主要优点包括:- 简洁明了:新历采用了简单规律的划分方式,易于记忆和使用。
- 国际标准:新历作为国际标准时间系统,方便了全球交流和协调。
- 科学准确:新历以地球公转周期为基础,具有科学精确性。
二、旧历2.1 旧历的概述旧历是指农历,也称为阴阳历或夏历。
它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来计算时间的,起源于古代中国并在东亚地区广泛使用。
旧历将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个月固定为一个阴历月,约29.5天。
由于月亮的运行周期和太阳的运行周期不完全一致,所以农历的闰月规则较为复杂。
2.2 旧历的特点旧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节气的重要性。
农历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用来指导农耕和农事活动。
旧历中的月份没有固定的日期,而是根据每个月的朔望(月亮从黑盈圆的变化)来决定。
2.3 旧历的优点旧历在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主要优点包括:- 文化底蕴:旧历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习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之一。
- 农事指导:旧历中的节气和农事活动相结合,帮助农民规划和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时间的本质
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由于它 自身的本性,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的,均
匀的流逝。 —— 牛顿 ——
当宇宙开始收缩时,时间不颠倒方 向。人们会继续变老,所以不能指望等 待宇宙收缩时去恢复你的青春。
—— 史蒂芬 霍金——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建立在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的基础上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 在的基本形式,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永 远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脱离了 物质,脱离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时 间和空间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投影在赤道上的太阳时角变化也不均匀。
二、平太阳时
1.平太阳
19世纪末美天文学家钮康 引入的一个假想参考点。 第一个辅助点建立在黄道上:
在黄道上均匀运动,其速度等于真太阳的平均速度,并 与真太阳同时过近日点和远日点。 第二个辅助点建立在赤道上:
在赤道上匀速运动,其速度等于真太阳的平均速度,与 第一辅助点同时过春分点和秋分点。 第二个辅助点为在赤道上做匀速运动的平太阳。
2、平太阳时:
定义:以平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为依据建立的时 间系统
时间单位:平太阳日—平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 的时间间隔
起始点:下中天 平太阳时以平太阳的时角度量。 m = tm+12h
是一种基本均匀的时间系统
3、时差:
真太阳的时角与平太阳的时角之差。
时差:η= t ⊙ – t m 时差的零点与极大值:
2、以地球自转为计量标准世界时(UT)
1)原始的时间计量系统 初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以日出为起点,以
一天为计量单位,计量标准为地球自转 。 古人确立了以太阳连续两次在一地上中天的时间间
隔为一天——用圭表、日晷计时(用铜壶滴漏守 时)
真太阳时——与地球自转不同步 19世纪90年代人们设计了
原子时自1972年1月1日0时正式启用。
靠全世界100多台原子钟维持,经国际时间局 统一进行数据处理,由各授时单位向全世界发布。
§2.3、世界时中的几种时间计量系统
一、真太阳时
定义:以太阳视圆面中心的周日视运动为 依据建立的时间系统。 时间单位:真太阳日—真太阳连续两次下中天的
时间间隔。 起始点:下中天 真太阳时以真太阳的时角度量:
S2S2
S3S3
R21=(x-x1) 2+(y-y1) 2+(z-z1) 2 R22=(x-x2) 2+(y-y2) 2+(z-z2) 2 R23=(x-x3) 2+(y-y3) 2+(z-z3) 2
信号传播时间 t = R/c
解方程得 x、y、z
t 的百万分之一秒的误差会造成 300m 的定位
误差,因此必须有很高的钟的同步准确度。
起算历元:
1900年1月0日12时 (公历1899.12.31) λ⊙=279o41’48”.04
历书时的测定:
在UT的某一瞬间,观测太阳位置,对照 太阳历表,找出对应的时间。
小结:
均匀,秒长固定。但观测复杂,且精度 不高。1960年启用,1967年后原子时取代 了历书时,1984年后停用。
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 到的时间(世界时)精度只能达到3年不差一秒, 这已无法满足二十世纪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需求。 于是,一种更为精确和稳定的时间标准应运而生, 这就是“原子时”,它的稳定度能够达到30万年 不差一秒。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原子钟来产生和 保持标准时间。
(一年中η四次为零,四次为极大值)
日 期 4.16 6.15 9.1 12.24 2.12
5.15 7.26 11.3
η
0
00
0-
+3m48 -
+16m24
14m24s s
6m18s s
三、恒星时
定义:以春分点的周日视运动为依据建立的时间 系统。
精密时间的应用举例
与时间有关的计量基础 光速= 299,792,458 m/s 光在真空中传播1m只需 - 1s/3亿 - 3 ns
例:
标准计量实验室中1m长度的校准 所有与米长有关的物理量均与时间有关, 速度、 加速度、功率和能量单位等等
空间导航、定位 地面和海上导航、定位
S1S1
4、以原子内部能级跃迁频率 为计量标准的原子时(TAI)
定义: 原子钟的稳定度达10 -13 秒 (物理
时) 以原子内部的运动规律为基础建立的时间计 量系统。
“ 位于海平面上的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 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中跃迁辐射振荡 9,192,631,770 周所持续的时间为一个原 、电子商务(股票交易、 工业用电计费等---时间戳)
§2.2、时间计量标准的发展
1、时间计量和时间标准
时间的计量包括时刻和间隔的计算, 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内容 时刻:事物运动中,某一状态发生的瞬间。 (可看成均匀流失的单方向几何直线--时间轴,轴上 的一点为瞬间,人们建立一定的时间计量系统计量 这个瞬间,赋予它以定量的标志即得到时刻。同一 瞬间,所用时间计量系统不同,得到的时刻不同。) 间隔:事物某一运动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两个瞬间之间的距离为时间间隔)
9,192,631,770
133Cs
1H 199Hg+
1,420,405,752 Hz
起始点:
为1958年1月1日 UT 0h。
(即规定此瞬间原子时TAI与世界时UT重和。事 后发现当初取的这一瞬间并非重合,而是相差了
-0 s.0039,并一直保留下来。)
UT=ATI-0 s.0039
ET=ATI+32s.84
平太阳时、恒星时——与地球自转同步 但都不是均匀的时间系统
古代和现代的天文定时
3、以太阳系天体的运动为计量标准的历书时 (ET)
定义:
以地球公转为依据,即观测太阳位置反演 时间。是由力学定律确定的均匀时间。又称 牛顿时。
时间单位 :
1回归年(1900年回归年长度) =365.2422 历书日
1历书秒=1/365.2422×24×60×60=1/ 31556925.9747
m⊙ = t⊙+12h 与日常生活节律一致, 但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真太阳时的缺陷:
最长(12.23)与最短(9.13)的真太阳日差51秒 真太阳的视运动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共同反映 (1)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不均匀。
(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 (2)即使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均匀,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