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的纺织品和聚酯工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兴未艾的纺织品和聚
酯工业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方兴未艾的中国纺织品和聚酯工业
尽管中国开始支配全球纤维市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但是众多的人口、强劲增长的经济、政府对纺织品和化纤行业的扶植政策以及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中国纺织品的国内及出口市场都呈现出快速的增长。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国家逐步取消贸易配额或是降低关税水平,全球纺织品和纤维市场格局将出现巨大的变化。来自中国的这场“风暴”将去往何方是席卷海外,占领那些纺织品行业业已陷入困境的国外市场,还是使国内企业通过竞争,优胜劣汰
上世纪90年代末,西方纺织品生产商被进口产品迎头痛击,尽管GDP和最终消费需求都有所增长,但是从亚太地区低成本生产商那里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占据了这些新需求的大部分。在美国尤为明显,美元的坚挺使得美国国内纺织品和服装行业衰退,进口货对国内业界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从1997年到2002年9月,由于美元的坚挺加上最终制成品需求由美国转向亚洲,美国有250家纺织品厂商被迫关闭,影响到7万个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美国东南部各州。象美国同行一样,欧洲生产商的损失也相当惨重,尽管他们试图把生产移出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国家,同时要求政府加强反倾销措施以试图阻挡进口货的冲击,但是直到今天,这些努力尚未奏效。
在欧美生产商陷入困境的同时,亚太地区的生产商却从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中受益。只有中国国内经济具有足够实力来维持对美元的联系汇率,稳定出口产品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尽管利率波动使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得以重新分配,但是进口关税和配额长期以来保护了中国国内市场,使周边地区过剩的纤维产能很难进入,这最终也造成了中国国内纤维产能过剩。与此同时,亚洲其他地区的生产商却在供过于求的状况下苦苦挣扎,许多纤维和纺织品生产商被迫宣布破产。
纺织品贸易问题
自从2001年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纺织品进口配额和关税大幅降低,过去10年间,中国已经开始稳步降低纺织品和服装的关税水平。1989年以前,纺织品进口关税平均水平超过70%,1994年降到40%以下。目前的关税水平从9.8%到34%不等,部分产品类别的关税甚至低到4%,在WTO有关规定下,还将进一步降低。
为了更好的迎接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纺织行业进行改造,主要是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管理水平、简化贸易体系和设计的现代化。2005年前纺织行业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
50%的纱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0%的织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无梭织机产能扩大一倍,达到总产能的25%
合成纤维行业要提高多样化和专业化水平
尽管政府有关部门明确制定了这些目标,但对于如何实现没有做出具体的指导。大部分政府部门官员认识到,不能再继续出口低质量的产品,要坚持不懈的提升出口
产品的质量。实际上,短期来看中国可能损失部分受配额保护的高质量产品的出口量。另外,中国聚酯纤维生产商数目众多,规模不大,有许多企业还在用聚酯切片生产短纤和长丝,尽管情况在改变之中。在某些情况下,缺乏配套是可行的,特别是在那些偏远地区,但在WTO框架下,缺乏规模优势和配套整合将会影响厂商的竞争力。
这些压力促使产业进行调整,减少厂商数目,纤维和纺织品企业的就业机会也相应减少,企业间的联合与重组会显着增加。此外,中国政府决心用市场的力量来进行调控,减少重复生产,减少原料无效消耗,淘汰成旧的设备,更新管理思想等等。
市场结构体系
90年代末获得的高利润,10年前政府的保护性措施,加之西方化纤生产技术的本地化降低了投资成本,这些使得中国纤维生产能力骤增。大部分项目是那些规模较小、机制灵活的乡镇企业或是民营企业建设的,小聚酯产能增长数目惊人。但是许多这类企业认识到这种结构是没有竞争力的,因而最近新建的项目都是规模大、一体化的世界级生产装置。很少有新聚酯产能与PTA或是乙二醇装置配套建设,但是有些厂商的的原料消费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开始研究后向整合的可行性。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纤维需求主要集中在两个东部省份:浙江和江苏,这里有许多棉纺厂。江浙地区已经成为中国长丝和短纤消费需求最大的地区,中国超过四成的化纤生产商位于在两个省份。
大部分化纤产品由生产商直接销售给最终用户,或是在几个中心市场分销。为了促进省际贸易,中国建立了10个纺织品分销中心市场,四个位于浙江省。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其他许多省份也建立了一些规模相对较少的中心市场。
中国纺织品行业的竞争力
在做任何成本竞争力分析时都要考虑一系列因素。这些包括一些明显的因素,例如技术(影响原料和能源消耗)、规模和劳力负担、配套程度和物流。从一个非中国纤维生产商的角度,在分析竞争力时还需要包括在已付税款交付(DDP)基础上的关税和物流成本。2002年,但关税尚未降低最低水平时,台湾和韩国的生产商仍然可以比其他生产商更低的成本有效地销售聚酯切片。但当成本更低的中国大陆生产商进入市场以后,即便是关税水平已经降到更低水平的环境中,台湾和韩国化纤企业的这种竞争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短纤、POY、DTY等聚酯下游产品的市场动态与聚酯切片不同,同样的,下游纺织品行业的竞争力也需要单独来看。尽管中国,某些纺织品尚不能从质量上和成本上与进口产品竞争,但在下游生产领域进行的技术改造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纺织品净出口国家,无可否认部分出口纺织品是由进口纤维生产的或是卖给低端应用领域。在更为下游的服装领域,中国在规模和成本上的优势更为明确,该地区大多数布匹生产商都以中国低成本的成衣行业为目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