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研究

合集下载

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OO五年三月指导原则编号: 【Z】GPT3-1目录一、概述二、基本原则(一)实验管理(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整体性(四)试验设计三、基本容(一)受试物(二)试验动物(三)给药途径(五)给药期限(六)给药剂量(七)观察指标(八)观察指标的时间和次数(九)结果及分析(十)综合评价(十一)其他考虑四、不同情况的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试验的要求五、参考文献六、附录(一)长期毒性试验的给药期限(二)长期毒性试验中一般需检测的指标(三)毒性药材七、著者. . . .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长期毒性试验是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的总称,描述动物重复接受受试物后的毒性特征,它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容。

中华人民国卫生部于1994年颁发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南》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1999年颁发的《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对于统一、规中药长期毒性试验,推动我国中药的研究和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新药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对中药、天然药物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这些要求越来越表现出它的局限性。

长期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可逆性等;②推测受试物重复给药的临床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③预测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剂量围;④提示临床试验中需重点监测的指标;⑤为临床试验中的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信息。

中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有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相对化学药而言多数中药具有毒性较低的特点。

但是,中药的低毒和无毒是相对的。

当前,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于中药新药的开发,而且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日益增多,已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因此对其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长期毒性试验周期长,耗资高,工作量大,若因试验设计不合理,或所进行的试验未充分揭示中药的毒性特征,则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会影响新药的研究速度。

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研究

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研究

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研究中草药作为传统的中医治疗方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中草药的毒性和安全性问题开始关注。

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科学课题,涉及到药物的研发、生产和使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中草药的毒性、安全性评价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草药的毒性是指中草药在一定剂量下对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中草药的毒性主要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类型。

急性毒性是指中草药在短时间内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如过敏反应、肝脏损伤等。

慢性毒性是指长期使用中草药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如肾脏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

中草药的毒性与其成分、剂量、用药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次,中草药的安全性评价是对中草药在一定剂量下对人体的无害程度进行评估。

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安全剂量的确定、毒性反应的观察和评估等。

安全剂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中草药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最大剂量。

毒性反应的观察和评估是通过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等方法,观察和评估中草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安全性评价的结果对于中草药的合理使用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研究并非易事。

首先,中草药的成分复杂多样,其中含有一些活性成分,对人体产生药效。

但是,这些活性成分也可能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对中草药的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寻找其中的活性成分和毒副作用成分。

其次,中草药的剂量和用药方法也对其毒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不同的剂量和用药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毒副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对中草药的剂量和用药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索。

在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研究中,有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首先,临床试验是评估中草药的毒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患者进行中草药治疗,并观察和评估其毒副作用,可以获得一些有关中草药毒性和安全性的信息。

其次,动物实验是评估中草药毒性和安全性的常用方法。

通过给动物灌胃或注射中草药,观察和评估其毒副作用,可以获得一些有关中草药毒性和安全性的信息。

中药材毒性与药理作用的研究

中药材毒性与药理作用的研究

中药材毒性与药理作用的研究中药材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中药材的毒性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探讨中药材毒性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意义和挑战进行讨论。

一、中药材的毒性研究中药材的毒性研究是保证中药安全使用的基础。

毒性研究主要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方面。

急性毒性实验可以评估中药材对动物的短期毒性效应,亚急性毒性实验能够观察中药材对动物的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而慢性毒性实验则能够评估中药材对动物长期暴露的毒性效应。

然而,中药材的毒性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材的成分复杂,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活性成分,因此很难确定到底是哪些成分导致了毒性反应。

其次,中药材的毒性与剂量密切相关,适当的剂量可能具有治疗作用,而过量使用则可能导致毒性反应。

因此,对中药材的毒性研究需要进行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以确定其安全使用范围。

二、中药材的药理作用研究中药材的药理作用研究是了解中药材治疗机制的重要途径。

药理作用研究主要包括体内和体外实验。

体内实验可以通过动物模型观察中药材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如抗炎、抗肿瘤等;而体外实验则可以通过细胞实验和分子实验揭示中药材对细胞和分子的作用机制。

中药材的药理作用研究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材的药理作用往往是多成分、多靶点的,因此很难确定到底是哪些成分发挥了治疗作用。

其次,中药材的药理作用通常是复杂的生物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因此,对中药材的药理作用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

三、中药材毒性与药理作用研究的意义中药材毒性与药理作用的研究对于中药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中药材的毒性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中药的安全使用范围,避免中药的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次,研究中药材的药理作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药的治疗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中药材毒性与药理作用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一、本文概述中药毒理学,作为中医药学与现代毒理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旨在深入探索和研究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本文将从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中药的安全使用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中药毒理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中药毒理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明确中药毒理学的研究目的,即通过对中药毒性作用的深入研究,揭示中药毒性产生的机理,为中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阐述中药毒理学研究的意义。

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障中药的安全使用,提高中药的疗效,还能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接着,本文将介绍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

包括中药毒性成分的分析、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毒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这些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将为中药毒理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展望中药毒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医药学的深入发展,中药毒理学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提出中药毒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以期为中药毒理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药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毒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科学,其基本概念涵盖了中药的毒性、中药毒性的形成、中药毒性的评价以及中药毒性的预防与控制等多个方面。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源于中药本身所含有的有毒成分,也可能由于药材的种植、采集、炮制、配伍等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因此,对于中药的毒性,我们必须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在使用中药时能够避免或减轻其毒性作用。

中药毒性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方法、配伍方式、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

中药的、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的、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OO五年三月指导原则编号:【Z】G PT 2 -1目录一、概述 (1)二、基本原则 (1)(一)实验管理 (1)(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三)试验设计 (2)三、基本内容 (2)(一)受试物 (2)(二)实验动物················································································ (2)(三)试验分组 (2)(四)给药途径 (2)(五)给药容量 (2)(六)观察期限 (3)(七)观察指标 (3)(八)结果处理及分析 (3)四、不同情况的中药、天然药物急毒试验的要求 (4)五、参考文献 (5)六、附录················································································ (5)附录Ⅰ (5)急性毒性试验一般可测定的几个反应剂量附录Ⅱ (7)急性毒性试验的一般观察结果与可能涉及的组织、器官、系统七、著者 (8)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急性毒性是指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受一定剂量的受试物,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毒性反应。

浅谈中药毒性的现代认识

浅谈中药毒性的现代认识

浅谈中药毒性的现代认识中药种类复杂,品种繁多,毒性物质多种多样。

哪些中药有毒,怎样看待中药毒等问题,是当前中药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

本文就中药毒性问题,浅谈一些想法:中药毒性,是中药疾病治疗有效成分的重要部分组成之一,对于中药的毒性认识,《神农本草》中就有记述。

中药毒性指药物成分对人体有毒副作用。

有毒的中药,基本上都性质强烈,能对人体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一般使用剂量都很小。

这些药物稍有过量或不当,就会对人体造成毒害,轻者会对人体够成损伤,重者会危及生命造成严重的后果。

中药毒性可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毒性反应1.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疼、眩晕、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甚至死亡。

可发生上述反应的中药有:马钱子、附子、生天南星等。

1.2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中毒症状有心悸、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降低、循环衰竭等。

常见中药有:川乌、附子、蟾酥等。

1.3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等。

可导致中毒的中药有: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

1.4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肝肿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1.5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症状有腰痛、尿频、尿少、肾衰竭等。

引起中毒的中药有:斑蝥、木通、马兜铃等。

1.6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症状有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引起中毒的中药有洋金花、芫花、斑蝥等。

2.长期毒性反应长期服用或重复多次服用中药或中药所引起的毒性反应称为慢性毒性或长期毒性。

其中以肝肾、胃肠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心肌、骨髓、肺、中枢神经、内分泌腺体。

3.过敏反应过敏体质的病人对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容易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红斑、皮肤黏膜水泡、过敏性休克等。

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有:全蝎、蜈蚣、狼毒、天花粉、黄药子等。

4.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如甘遂、芫花、莪术、天花粉等有致畸作用;芫花、狼毒、巴豆、甘遂可增加致癌率;雷公荇、石菖蒲、洋金花有致突变的作用。

中药药理学中的毒性研究

中药药理学中的毒性研究

中药药理学中的毒性研究一、前言中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疗效,但中药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毒性较大、治疗难度较高的药物。

因此,中药药理学中的毒性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中药药理学中的毒性研究,包括毒性评价方法、药理机制等方面,以便广大中药研究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毒性评价方法1. 急性毒性评价急性毒性是指受试动物在接触大剂量药物后,在短时间内(通常为24小时内)出现的致死结果或其他严重的生理、病理反应。

应用急性毒性评价方法旨在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安全性依据,包括中毒症状(如会阴痉挛、震颤、呼吸困难等)、致死剂量(LD50)等。

2. 慢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方法着重考虑长期内药物使用量或给药周期及其对组织、器官的影响,主要测定药物对肝、肾、神经和血液系统等的异物质毒性,包括长期用药后引起某些疾病模型的发生率、特异性毒性症状乃至对机体各生理系统的损害情况等。

三、药理机制1. 毒性相关因素中药毒性的产生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药物化学结构的特征、生物转化、药物的组织分布,加之其它体质因素,如年龄、性别、身体状态、遗传背景等。

2. 毒性机制分析毒性并非简单的破坏,而是与针对细胞、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关。

通俗地讲,就是毒性作用是通过药物与机体关键物质作用发生的。

3. 毒性评价方法毒性的评价有很多种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小鼠、大鼠、狗等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等。

由于动物试验的权威性较高,广泛应用于毒性药物筛选。

四、典型中药的毒性研究1. 三七:三七具有止血和降脂的功效,但其中的三七毒素却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物质,具有大量服用后会造成伤害、甚至死亡的危险,应注意用量和服用方法以及及时监测。

2. 迷迭香:迷迭香既是一种中药,也是常见的调味料。

但有证据表明,长期接触大量迷迭香和其制剂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和生殖系统毒性。

3. 当归:当归是中国传统的中药之一,在使用该药时需要注意其毒性,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过敏、胃肠症状、肝脏损害等问题。

谈谈我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谈谈我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谈谈我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摘要:随着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中药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道不断增加,中药中毒事件的相继报道,使得中药安全性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关注。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了解其毒性的相对性,对其毒性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中医;毒性;正确认识引言中药的使用在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相比西药,中药以其来源天然、副作用小等优势,逐渐为广大群众所接纳。

但是,近年来中外媒体相继报道出何首乌的药物性肝损害、雷公藤的肝损伤、关木通的肾毒性、乌头根的心脏毒性等单味中药以及含上述中药的中成药,包括龙胆泻肝丸的肾损害、清心丸的遗传毒性。

中药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报道逐渐增多,引发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广泛关注。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成为了必需。

一、中药毒性基本概念中药不良反应指在防治疾病过程中,由于应用中药所产生的与用药目的不符,且给患者带来不适、痛苦或有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作用、特异质反应、耐受性、成瘾性、致癌作用和致畸作用等。

有时候中药不良反应也称为中药毒性效应,中药一药多效常见,因此中药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相对性。

广义的中药毒性是指中药的偏性,以偏纠偏是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狭义的中药毒性则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指中药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损害作用,反映中药安全程度的性能。

毒性中药指药性强、安全范围小,应用不当甚至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的中药。

现代对药物的毒性通常定义为药物对机体的有害效应或损害作用,包括急性、亚急性、亚慢性、慢性和特殊毒性。

有毒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后的研究内容包括毒性表现、毒性机制、毒性成分、毒性靶器官、毒代动力学和控毒方法,以及临床安全合理应用等。

二、对中药毒性的研究1中药毒性概念的研究由《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的传说到《神农本草经》在本草方面,首从正真意义上提出了有毒、无毒概念之时,中药毒性概念便开始被历代医家不断进行厘定和补充。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研究方案: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1. 研究背景与目的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中药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来解决。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推动中药的安全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2. 研究方法2.1 实验设计选取具有潜在毒性的中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2.2 动物实验2.2.1 动物选择:选择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2.2 给药剂量和途径:根据实验需要,确定不同剂量的给药方案,并通过不同途径给药,如饲料、胃饲、静脉注射等。

2.2.3 观察指标: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2.2.4 数据采集:收集动物实验的相关数据,包括各组动物的死亡率、体重变化、器官指标等。

2.3 体外实验2.3.1 细胞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胞系,如人类肝细胞、肾细胞等。

2.3.2 细胞培养:将细胞培养在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预处理。

2.3.3 细胞毒性实验:将预处理后的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药物中,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和细胞死亡情况。

2.3.4 数据采集:通过细胞存活率、细胞增殖率等指标对细胞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统计。

3. 方案实施情况3.1 动物实验3.1.1 选择常见的具有潜在毒性的中药,如朱砂、雄黄等。

3.1.2 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确定不同剂量的给药方案,如分别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组。

3.1.3 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确保给药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3.1.4 持续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记录并整理实验数据。

3.2 体外实验3.2.1 选择适合的细胞系,如人类肝细胞系L02细胞。

3.2.2 将L02细胞培养在DMEM培养基中,在细胞接近80%的情况下进行后续实验。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虽然中药在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方面有着广泛应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药物含有有毒物质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问题,并分析其风险与安全性。

中药的有毒性分析中药的有毒性主要源于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

一些中药中含有植物毒素、重金属元素以及其他具有有毒性的物质。

这些有毒物质的存在可能对人体带来一定的风险。

植物毒素许多中药是由植物提取的,而植物本身可能含有有毒物质。

例如,常用的中药材之一的雄黄,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具有较强的毒性。

而川乌、白附子等药材中也含有具有神经毒性的生物碱。

重金属元素中药中经常会检测到一些重金属元素的残留,如铅、汞、砷等。

这些元素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

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含有过量重金属的中药可能导致中毒,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甚至引发癌症等严重疾病。

其他有毒物质除了植物毒素和重金属元素,一些中药还可能含有其他类型的有毒物质。

例如,某些中药中可能检测到农药残留、药液中的有机溶剂以及其他污染物。

这些物质的存在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风险。

中药的安全性评估尽管中药中存在有毒物质的风险,但通过科学的评估和筛查,可以确保中药的安全性。

临床研究在中药广泛应用之前,通常会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这些临床研究可以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副作用,并基于这些数据提供安全用药的指导。

药物监管药品监管部门在中药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药品质量标准、监督检查和抽样检测,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药材认证对中药材进行严格的认证也是确保中药安全性的一种途径。

通过对中药材的产地、生长环境、采收和加工等方面的监控,可以避免中药中的有毒物质的出现。

中药的使用与风险的平衡中药具有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中药都是安全的。

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权衡疗效和风险,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合理用药中药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剂量使用。

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中草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然而,中草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研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毒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中草药的使用安全,并提供科学依据,以指导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首先,中草药的毒性评价是保证中草药使用安全的基础。

毒性评价主要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来进行。

动物实验可以评估中草药对动物的毒性反应,如致死性、致畸性和致癌性等。

体外试验则可以评估中草药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如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等。

这些评价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草药的潜在毒性,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其次,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还需要考虑中草药的化学成分。

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是决定其药效和毒性的关键因素。

通过分析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可以评估其毒性和安全性。

一些有毒成分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中草药的毒性反应,而一些有效成分则可以提高中草药的药效。

因此,对中草药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对于评估中草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此外,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还需要考虑中草药的用量和使用方式。

中草药的用量和使用方式直接影响其毒性和安全性。

过高的用量可能导致中草药的毒性反应,而恰当的用量则可以提高中草药的疗效。

此外,不同的使用方式也会影响中草药的毒性和安全性,如煎煮、浸泡和研磨等。

因此,对中草药的用量和使用方式进行研究是评估中草药的毒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内容。

最后,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还需要考虑中草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中草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中草药的毒性反应或减弱其药效。

因此,在评估中草药的毒性和安全性时,还需要考虑中草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这可以通过体外试验和临床研究来进行。

综上所述,中草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是确保中草药使用安全的重要环节。

毒性评价、化学成分研究、用量和使用方式研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都是评价中草药的毒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内容。

中药毒性及不良反应问题研究

中药毒性及不良反应问题研究

作用 ( 以其化 学成 分 为 依 据 而 界 定) 也 就 是 临 床 上 所 指 的 药 是 ,
笔者 认 为任 何 药物 都 具有 两重性 ,凡 药 三分 毒 ” 我们 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物不 良反应 ( R , 就 是 中 药毒 性 狭 义 的 概 念 。其 实 广 义毒 正视 中药 的不 良反 应 , 可 以通 过 以下几 方 面来减 少 或避 免 。 AD ) 这 并 性 与药 物 的治疗 作用 密 切 相 关 , 医认 为 人 体 的 疾 病 最 终 可归 2 1 正 确辨 证地 使 用 r 药 可 避免 中药 不 良反应 的产 生 。辨 证 中 . } l 结 于“ 阳失 调 ” 而 中药 就 是 利 用 其 偏 性 “ 其 有 余 而 补 其 不 论 治是 中医 的灵 魂 , 巾药 正是在 中医理论 指 导 下使 用 的 物质 , 阴 , 损 而 足 ” 从 而达 到人 体“ , 阴平 阳秘 ” 状 态 , 狭 义 的 中 药毒 性 正 是 例 如甘 草 , 方或 为 清热 解毒 , 为止 咳化 痰 , 为缓 急 止 痛 , 的 而 主 或 或 或 临床使 用时应 尽 力避 免 的 , 是 指 人 体 服 用 后 直 接 或 问接 产 生 为 缓 和药 性 , 应 付 给生 甘草 ; 主方 为益 气补 中则应 付 给 炙甘 他 都 若 些不 良反应 , 目前人 们 探 讨 的 中药 不 良反 应 一般 都指 狭 义 的 草 , 能传 统认 为 , 草在 《 农本 草经 》 不 甘 神 中列 为 上品 就 笼 统 地付
【 中图 分 类 号] 2 2 R 4
1 中药 毒性 的概 念
【 献 标 识 码】 文 A
【 章 编 号 ] 0 8 8 9 2 1 ) 6 0 0 0 文 1 0 —1 7 (00 0 —0 9 - 2

中药毒性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中药毒性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血 压 。
13 强心 甙类 . 13 1 含强心 甙中药 .. 强心 甙类 在 夹 竹桃 科 、百合 科 、萝蘑 科 、十 字花 科 、 桑科 、卫矛科植 物 中较普遍 。常见 的含 强心 甙的 中药有 罗 布麻 、羊角拗 、铃 兰 、冰凉 花 、万 年青 、见血 封 喉 、夹 竹 桃 、北五加皮 、杠柳 、蟾酥 、玉竹 、白屈菜 、葶苈子等 ] 。 13 2 强心甙毒性作用 .. 强心甙是一类 对心 肌有 兴奋作 用 ,具 有强 心生理 活 性 的成分 。它 由强心甙 元 与糖 结合 而 成 ,分 子 中有 一个 C 7 1 位 被不饱和 内酯 环取代 的 甾体母 核。强 心甙 的主要作 用是 延 长传导时 间 ,兴奋 心肌 ,增 加心 肌输 出量 ,但 过量 服用 使 心脏 机能发生 收缩性 停止 而导 致死 亡。许多植 物所 含 强
系 统 肿 瘤 』 。
大 限制 ,甚 至有 些 药 从 此 惨 遭 停 用 ,这 对 于 某 些 疑 难 重 症
出血与坏死 。马钱子 含 的番木 鳖碱对 中枢 神经 有极 强 的兴
奋 作用 ,中毒量 则抑 制呼 吸 中枢 。洋金 花所 含莨 菪碱 、东 莨菪 碱的毒性主要 累及 神经 系统 ,对 周 围神经 的作 用为 阻 断 M胆碱 反应 系统 ,而有对抗 乙酰胆碱 对其 所产 生的毒 蕈
木通 ;铁线 莲属 有川木 通 、威 灵仙 ;风龙 属 有青 风藤 ;千
金藤属 有 防 己;川 木 香属 有 川木 香 ;蝙蝠 葛 属 有北 豆 根 ;
云 木 香 属有 木 香 J 。
1 12 马兜铃 酸的毒性 作用 .. 早期发 现马兜铃 酸类化 合 物可 以抑 制肿瘤 细 胞 ,因其 对肝 、肾的毒性 而放 弃。后又发 现具有镇 痛 、消炎 、祛 痰 、 利尿 、调节血 压 、抗 生育活 性等 作用 以及 可预 防化 、放疗 引起 的白细 胞减 少 ,因此 在 临床 上 得 到广 泛 应用 。然 而 , 在使用过程 中 ,发 现含 马兜 铃酸 的 中药可 引起 以寡细 胞性 纤维化为特点 的马兜 铃酸肾病 ,现 已在 许多 国家停止使 用。 在研究马兜铃酸 肾病 的过程中观察到 马兜铃酸具 有致癌 性 , 部分患者在进入 慢性 。 能衰竭 期后 ,常并 发泌 尿 系统肿 肾功 瘤 ,而在未 出现 终末 期 肾病 之前 ,可发 生广 泛转 移 的泌尿

中药毒性的研究方法解析

中药毒性的研究方法解析

中药毒性的研究方法解析中药毒性的内涵应包括单味药毒性和配伍后的毒性两个方面。

在本草文献中,毒有四个意义:一指药物的总称,如《景岳全书》云“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二指药物的偏性,如《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以气味之有偏也”;三指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的大小和作用的强弱,提出了“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四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我们所说的中药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和特殊毒性(致癌、突变、致畸胎等);同时还包括了中药的副作用即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传统的中药文献对中药毒性的分级有三级和四级之分,三级分类的如新世纪《中药学》教材、《中国药典》2005版、《中药大辞典》第一、二版,将中药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而《有毒中药大辞典》则分为剧毒、大毒、有毒、小毒四类。

中药毒性研究一般有以下方法。

有毒成分及毒理研究方法这是中药毒性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主要是在中药成分中提取、分离毒性成分,进行相关毒性实验,如在含生物碱的中药中已知的有毒成分有: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等品种中的乌头碱;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中的雷公藤碱;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曼陀罗、洋金花的莨菪碱;苦楝子中的苦楝碱;麻黄中的麻黄碱;光慈菇、山慈菇中的秋水仙碱等。

其毒理作用主要是损害神经系统。

外周迷走神经和感觉神经中毒,常先呈异常兴奋后抑制,能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并发其他脏器的变性坏死;中枢神经中毒,可引起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呼吸中枢中毒可引起呼吸麻痹窒息。

再如在含有苷类的中药中,已知的毒性成分有:洋地黄、万年青、八角枫、蟾酥、夹竹桃等品种中的强心苷,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肌收缩的增强,心率减慢;木通、黄药子、商陆等皂苷成分,对局部有刺激作用,并能抑制呼吸,损害心脏、肾脏,尚有溶血作用;白果中的银杏酸和银杏酚,苦杏仁、桃仁、郁李仁、木薯、瓜蒂等品种中的苦杏仁甙,水解后可析出氢氰酸,能迅速与细胞线粒体中氧化型细胞色素酶的三价铁结合,阻止细胞的氧化反应;芫花、广豆根等品种中的黄酮苷,可刺激胃肠道和对肝脏的损害,引起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中药毒性分级概况与研究思路探讨

中药毒性分级概况与研究思路探讨

中药毒性分级概况与研究思路探讨[摘要]中药的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应用中,毒性的有无或大小是确定用药剂量、使用久暂、配伍等的主要依据之一。

目前,对于中药毒性的评价尚无统一标准,采用客观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对中药毒性进行科学分级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总结了中药毒性分级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研究思路。

[关键词]中药药性;中药毒性;中药毒性分级[摘要]中药的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应用中,毒性的有无或大小是确定用药剂量、使用久暂、配伍等的主要依据之一。

目前,对于中药毒性的评价尚无统一标准,采用客观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对中药毒性进行科学分级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总结了中药毒性分级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研究思路。

[关键词]中药药性;中药毒性;中药毒性分级1中药毒性分级述评1.1中药毒性古今分级的差异性中医对中药的毒性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古今文献对中药毒性的分级并不一致。

《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般无毒或毒性很小;中品药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下品药以有毒者居多。

《黄帝内经》将方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和无毒4类,提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的用药原则。

《本草纲目》所载1892种中药中,有312种被标明大毒、有毒、小毒或微毒。

现代文献著作也基本沿用上述分级方法,但详略有所不同。

如《中国药典》2010年版使用三级划分法,将收录的83味有毒中药按大毒、有毒、小毒划分[1]。

《有毒中药大辞典》和《常用有毒中药的毒性分析与配伍宜忌》使用四级划分法,前者将有毒中药分为极毒、大毒、有毒和小毒,后者分为剧毒、大毒、有毒和小毒[2]。

《中药大辞典》则采用五级划分法,将中药毒性的大小分为剧毒、大毒、有毒、小毒和微毒。

除了分级的差异外,不同的专著对有毒中药的界定、剂量也存在差异性。

如对某些中药,此云有毒,彼云小毒,或此云有毒,彼谓大毒,剂量也存在不一致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34]。

中药白芍的毒性研究实验

中药白芍的毒性研究实验

中药白芍的毒性研究实验
中药白芍的毒性研究实验
中药白芍的毒性研究
急性毒性:芍药的甲醇提取物6g/kg腹腔注射,大鼠和小鼠自发运动抑制、竖毛、下痢、唿吸抑制后大鼠半数死亡,小鼠在2日内全部死亡。

灌胃给药未见异常。

芍药甙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3.53g/kg,腹腔注射为9.53g/kg,灌胃不死。

白芍总甙小鼠和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125mg/kg和301mg/kg。

另报道小鼠静脉和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159mg/kg和230mG/kg,灌胃>2500mg/kg,无明显中毒症状,也无死亡。

亚急性毒性:给大鼠灌胃芍药甲醇提取物每日1.5g/kg和3.0g/kg,连续21日。

低剂量组可见尿蛋白升高。

高剂量组体重明显减轻,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均显着下降,平均红细胞体积和红细胞分布幅有显着增加,提示可能为巨红细胞性贫血,两剂量组脾脏均肿大,其增重与剂量有关,可见脾窦扩张和充血。

肺重量也显着增加。

长期毒性:白芍总甙50mg/kg,1000mg/kg和2000mg/kg 给大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90日,除血小板数升高外,未见明显异常。

致突变试验:经鼠伤寒沙门菌Ames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ICR小鼠骨髓微核试验表明白芍总甙无致突变活性。

第1页共1页。

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OO五年三月第 1 页指导原则编号: 【Z】G PT 2 -1目录一、概述 (1)二、基本原则 (1)(一)实验管理 (1)(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三)试验设计 (2)三、基本内第 2 页容 (2)(一)受试物 (2)(二)实验动物 (2)(三)试验分组 (2)(四)给药途径 (2)(五)给药容量···············································································································第 3 页 (2)(六)观察期限 (3)(七)观察指标 (3)(八)结果处理及分析 (3)四、不同情况的中药、天然药物急毒试验的要求 (4)五、参考文献 (5)六、附录···············································································································第 4 页 (5)附录Ⅰ (5)急性毒性试验一般可测定的几个反应剂量附录Ⅱ (7)急性毒性试验的一般观察结果及可能涉及的组织、器官、系统七、著者 (8)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急性毒性是指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受一定剂量的受试物,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毒性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三、中药毒副作用研究进展
LP
砷:砷化物主要从肾脏排泄,砷有原浆毒作 用,对肾小球和肾小管均有破坏作用。 汞:汞离子对巯基和二巯基具有高度的亲和 力,影响体内巯基酶活性,使细胞代谢发生 障碍可在1—2d发生汞中毒性肾病,严重者 可引起急性肾衰。 铅:中毒性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
A
LP A
LP A
A
甜瓜蒂
LP
有效成分为葫芦素B和E。其混合物:大剂量时对肝 脏有毒性损害。其大鼠在5mg/kg、犬在0.3和 0.9mg/kg时,连续给药3个月,出现肝脏毒性和贫 血。
A
斑蝥
LP
有效成分斑蝥素。 斑蝥素有肾毒性和肝毒性。犬亚急性毒性试验动 物1mg/kg即出现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肾小管 上皮浑浊肿胀。肝脏出现的病理变化与四氯化碳 肝损伤非常相似。
A
LP
(7)过敏反应: 症状:药热、皮疹、哮喘、严重者致休克。 涉及药物:地龙、牛黄、冰片、僵蚕、蜈蚣等。
A
不良反应类型
副作用(side reaction)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变态反应(allergy) 后遗作用(after effect) 耐受性(tolerance) 习惯性(habituation) 成瘾性(addition) 致癌作用(carcinogenicity) 致畸作用 (mutagenesis)
A
LP
隋唐: 《诸病源候论》 “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皆能变 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新修本草》、《药性本 草》对药物的有毒无毒、配伍禁忌进行了专门论述。 宋金元:不恰当的配伍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 并将此类配伍禁忌归纳总结,提出了“十八反”、“十九 畏”的概念。 明清:《本草纲目》配伍宜忌、服药禁忌、妊娠禁忌、 饮食禁忌等进行了整理,并详细论述了药物的畏恶反 忌,对药物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论述颇为详尽。
A
马兜铃酸事件
LP
1964年和1988年,国内已有木通引起肾衰的报 道,但未引起注意。 1993年,比利时:一些妇女因服含广防己的减肥 丸导致肾病的不幸事件。 1999年,英国:2名妇女因服了含关木通的草药茶 治疗湿疹导致晚期肾衰竭事件。 法国(1994年)、英国(1999年)已宣布禁止销 售和使用含有马兜铃酸的草药。
A
举例:合用不当的副作用
LP
珍珠母、龙骨、石膏与强心苷类药同用——强心苷 中毒 原因:中药含有大量钙离子。 ⑤速效救心丸与地高辛合用—室性早搏 ⑥华法林与银三七、杏叶片口服——内出血 原因:中药具抗血小板作用,是两药共合用增效的 结果。
A
(接上):合用不当的副作用
五.防范方法
LP
(一)传统中医处方用药时预防中药毒副反应的 有效方法有如下几种: 1.严格控制剂量: 2.炮制加工: 3.合理配伍: 4.选择适宜剂型:
LP
A
临床类型
LP
2. B型药物不良反应:
1. A型药物不良反应:
占药源性疾病的70~80%。包括:作用增强型、 副作用型、继发型。 占药源性疾病的20~30%。包括:不耐受性药源 性疾病、特异质性药源性疾病、变态反应性药源性疾 病。
A
(文献记载举例 )
LP
砷:砒石、砒霜(三氧化二砷)、雄黄(三硫化二 砷)。 汞:水银、轻粉、 红粉、朱砂、白降丹。 铅: 铅丹(四氧化三铅)
A
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实验举例)
药名 千里光宁 槟榔 雷公藤 半夏 给药途径 i.g. i.g.
LP
★ i.g. i.g. 蝙蝠葛酚性碱 细辛(黄樟醚) α-细辛醚(石 菖蒲) i.g. i.g. ★ ★
A
致突变 ★ ★ 致癌 ★ ★ ★ ★ ★
生殖毒性
药名 β-细辛醚 爱草脑(辛夷) 大黄蒽醌 雄黄 天花粉蛋白 麝香酮 山慈姑
A
LP
《淮南子·修务训》即有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 七十毒”的记载。 《周礼·天官冢 》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 药以供医事。”
A
LP
梁代:《本草经集注》增列了“畏恶反忌表”、 “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等篇章, 专门论述了药物使用不当所致不良反应、药源性 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南朝:《雷公炮制论》专门叙述了药物通过适宜 的炮制,可以减轻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A
(二)加强监测与防范措施
LP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负性效应的表现,呈报不良 反应,虽然不能阻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却能及早 的监测出来
A
2.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示意图)
国家层面 省级中心 地方中心 国家局不良反应评价中心
LP
流通领域 医院 药企
A
药房
省药监局不良反应评价中心 地市局不良反应评价中心
给药途径
致突变 ★
致癌
生殖毒性
i.g. i.g. i.v. i.g.
LP
★ ★ ★ 昆明山海棠 狼毒大戟(二萜 内酯) 巴豆(甲基胆蒽)
i.g.
A
★ ★ ★ ★
★ ★ ★
槟榔
LPBiblioteka 八十年代国外报道有生殖毒性和致突变作用。认 为毒性成分是所含槟榔鞣质,小鼠腹腔注射较大 剂量槟榔鞣质连续10天以上,染色体出现畸变。 给大鼠灌服致癌物质如加服含槟榔的饲料,其癌 变发生率增加。
A
WHO提出的主要措施
LP
草药的管理和注册 草药和草药原料的质量控制 草药的合理使用 不良事件监测和评价系统的建立
A
LP
合格药品 正确使用 正常用量 与用药目的无关
A
有害的作用
ADR概念
中药毒副反应的临床表现
LP
(1)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症状:口唇麻木、眩晕、嗜睡、意识模糊、烦躁不安、 昏迷、瞳孔缩小或放大。 涉及药物:番木鳖、斑蝥、马钱子、曼陀罗、天南星。 (2)心血管系统反应: 症状:心率失常、传导阻滞、心悸、胸闷、循环衰竭。 涉及药物:乌头类、蟾酥、万年青、夹竹桃、鱼胆 (汁)。
A
服食禁忌(忌口、食忌)
《五十二病方》 《伤寒杂病论》 《肘后备急方》 《本草经集注》 《千金方》 《本草纲目》
LP
A
证候禁忌
LP
A
LP
中药安全无毒,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中药有毒副作用,不安全
A
二.中药毒副作用的认识现状
国外相关报道
LP
FDA:停止使用由碎杏仁制成的维生素B17制剂, 因其主要成分苦杏仁甙水解可产生氰化氢。 新加坡:禁止进口和销售含小檗碱的制剂,认为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低下的婴儿发生黄 疸、贫血与应用含小檗碱的中药制剂有关。 日本:含中药柴胡的制剂可导致急性肝损害、间 质性肺炎等中药药源性疾病。
LP
《药品管理法》指出“对已经生产的药品进行再评价”,“国 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批准生产的药品应当组织调查,对 疗效不确切,不良反应大或者其它原因危害人民健康的 药品,应当撤消其批准文号。” 基本点: (1)安全性再评价 (2)中药有效性再评价 (3)中药经济学评价
A
3.加强中药上市后的再评价
LP
A
传统药物警戒理论
配伍禁忌 妊娠禁忌 证候禁忌 服食禁忌
LP
A
十八反
LP
《神农本草经》勿用相恶、相反者 。 《蜀本草》凡三百六十五种,…….相反者十八 种。 《宝庆本草折衷》十九反歌诀 《儒门事亲》十八反歌
A
十九畏
LP
《神农本草经》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A
妊娠禁忌
LP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41种坠胎药 《产经》82种禁忌药 《妇人大全良方》 《神农本草经疏》70余种 《本草纲目》84味
A
后果:
LP
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西班牙、 埃及、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禁止销售和使用含 有马兜铃酸药物的规定。 新加坡政府则作出了限制使用此类药物、在药品 包装上加贴有毒警示标志的规定。
A
WHO指导性原则
LP
不能忽视草药的潜在危害性,应使公众认识到草 药并非绝对安全; 各国应将草药的管理纳入国家药品政策中; 应控制草药所具有剧烈药理作用的成分,并在零 售包装上标明有关信息; 建立草药不良反应的监测标准。 医务工作者关注、记录和报告草药的不良反应, 以利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A
半夏
LP
生半夏,具有胚胎毒性。 制半夏毒性明显减小,但加大剂量到30g/kg (相当于临床常用量的150倍左右)也可产 生胚胎毒性,可引起部分胎鼠阴道出血, 死胎率增加。
A
LP
抑制生殖系统,减少精子数,抑制睾丸生 殖上皮,抑制精原细胞增殖分裂。临床报 道停药后可恢复。 雷公藤甲素可引起染色体畸变。
中药毒副作用研究
LP
A
张 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传统中药毒副作用的相关记载
LP
中药毒副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毒副作用的认识现状
A


LP
与现代概念的联系? 我们如何认识?
中药传统记载中“毒”的含义?
A
一.传统中药毒副作用的相关记载
LP
《神农本草经•序》“药又酸苦甘辛咸五味,又有寒 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 有毒,斟酌其宜。”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 毒,不可久服。”
A
雷公藤
LP
1).药物因素: 品种、炮制、用量、药品质量、毒性成分 2).机体因素: 年龄、性别、病理状态、个体差异、精神环 境因素 3). 给药因素: 给药途径、误用滥用、长期用药、配伍失宜、 合用西药、煎服不当、管理不善
A
中药ADR发生的影响因素
LP
①麻黄、桂枝、速效感冒胶囊等与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及 其制剂合用——伤津耗气、大汗. ②消渴丸与优降糖合用——血糖严重下降 原因:消渴丸含优降糖。 ③维C银翘片与百服宁合用——扑热息痛不良反应加强 原因:均含扑热息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