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合集下载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学案答案二、预习设计(二)、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

”重点描写的是听觉。

典型语句有:触觉:冷雨。

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叠词)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

味觉:舔舔吧,那冷雨。

从听觉上来品位这冷雨:第5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第6节: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

(比喻)第7节:黑键灰键(比喻)“拂弄”、“奏”。

第8节:羯鼓,电琵琶,“刷”、“鞭”、“打”。

第9节: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回忆的音乐,是潮潮润润的音乐。

三、问题探究(一)、1. 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像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作者喜爱的是:大陆瓦上的雨。

2. 乡思、乡愁、故国之恋。

3.第2节——“杏花。

春雨。

江南。

……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第4节——“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

”第5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第6节——“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第9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二)、1. 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渐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走人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凄凄切切”等词把雨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雨的缠绵、细蜜、柔情等溢于言表了。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可以通过拍手跺脚的律动感悟节奏的短促轻快,可以通过对比感悟词语固有的音高音长差别,可以读得又长又高.可以读得又短又轻,可以聆听轻音乐、学唱有叠词叠音歌词的歌曲去享受叠词叠音之美,从运用角度看,可以连缀这些叠词叠音组成另一幅图景、一首诗,可以来一个叠词叠音短剧表演。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2《听听那冷雨》一、学习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二、课前预习(基础知识)1、生字词惊蛰()仓颉()云气氤氲()翩翩()寒濑()羯鼓()擎天()料峭:霏霏细雨:安慰孺慕:滂沱:鸹犊情深:蠢蠢而蠕:宵寒袭肘:石破天惊:忐忐忑忑:岑寂:2、搜集古今中外关于“雨”的诗词三、相关作者、背景知识介绍:余光中,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他的母校是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他曾到母校参观,也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余光中对大陆对家乡的情感是非同寻常的。

他曾说:“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写作者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余光中先生于2019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一中高一语文预习学案: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训练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一中高一语文预习学案: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训练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二、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炮制()贮足()熨帖()泥泞()憬悟()涟漪()斫折(2、根据课文补充词语。

出奇__胜死心__地 __影自怜想入__ __ 料料__ __ __ __沥沥淋淋__ __ 难以__效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它也能使一个非军事的人生计划改弦易辙。

改弦易辙:⑵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争斗。

一触即发:⑶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堪称:典范:4、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①,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②,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③。

A、①确信②摧残③诬蔑B、①确信②摧毁③蔑视C、①坚信②摧残③诬陷D、①确定②残杀③诬蔑5、《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以______为主线,表达了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__________却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主题思想。

6、联系《夜雨奇袭》,就《夜雨诗意》一文中的某一句话发表自己体会、看法。

7、写出三句和雨有关的古诗句,注明作者、出处。

三、我疑我思《听听那冷雨》当堂训练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2023最新-《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

2023最新-《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篇一《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大家看看,课题就叫“听雨”行吗?生1:不好,因为这样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

师:“冷”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1:心冷,伤心。

生2:凄凉,凄楚。

书上第五节就有这样的字眼。

还有当时的季节特点,春寒料峭。

师:很好。

那课题改成“听冷雨”不就行了吗?生2:似乎可以。

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够。

因为,“那”是远指,表明所听之雨远在大陆,是多年前在大陆听到的雨,是留存于记忆中的雨,能表现作者对大陆的深情。

师:理性而独到的分析,同学们赞成吗?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如此课题为“听那冷雨”不就得了?生4:不行,读起来仓促,不够舒缓,总之别扭。

生5:“听听”,有听了再听,听了还要听的意思,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理。

师:太棒了,我觉得同学们的分析精当而准确,要是余老先生在场也会给你们鼓掌的。

(老师板书课题,同时有意用红色粉笔书写“冷”字,设下悬念)师:同学们,能确认听雨部分是哪几节吗?生6:5至11节。

师:前几节写了哪些内容?生6:第二节是“析雨”,表明汉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

第三节写“嗅雨”,第四节“观雨”。

师: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听雨”呢?生7:这样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寻味,为听雨作铺垫、蓄势。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全文思路:(幻灯片)金门街回家--说雨--嗅雨--观雨--听雨--走进厦门街公寓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听雨部分,先读第五节。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1.能够说出“雨”在文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包含着的作者的情思。

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能准确解读富有深意的句子。

3.体会叠词、比喻手法的妙处,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写作。

1.连线作者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著名诗人、散文大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桥跨黄金城》。

余光中2.探寻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战乱,年轻的余光中随父母去了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访问。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厚。

他一直孺慕并经营着“仓颉所造许慎所解李白所舒放杜甫所旋紧义山所织锦雪芹所刺绣的中文”(余光中语)。

他笔耕不辍,文中诉说着一个炎黄子孙的痴心不改。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于外。

1974年,他执笔写下了《听听那冷雨》。

1.识字注音(1)重点字仓颉.( ) 氤氲..( ) 潺.潺( )忐忑..( ) 啾.啾( ) 羯.鼓( )皑.皑( ) 黔.首( ) 岑.寂( )惊悸.( ) 惊蛰.( ) 米芾.( )咬啮.(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隐水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忐忐忑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破天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究竟·毕竟辨析:同: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

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一、布置预习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

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

(具体略)六、阅读拓展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七、作业朗诵感受。

《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文章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文章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

听听那冷雨学生版

听听那冷雨学生版

《听听那冷雨》课前预习单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运用通感和联想等方式多角度写雨的技巧,感受作品的文化韵味。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把握行文线索“雨”,理清文章思路,品味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的语句。

二、重难点【重点】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

【难点】1、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2、培养“见仁见智”的思维方式。

一、资料积累1、作者简介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

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自称“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他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曾有很多时间在欧美和香港游历。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2、背景简介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_《听听那冷雨》导学案3

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_《听听那冷雨》导学案3

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_《听听那冷雨》导学案3《听听那冷雨》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滂沱()空濛()蠕()动咬啮()氤氲()岑()寂幽黯()羯()鼓寒濑()舔舐()啁啾()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

A.淋漓蠕动琐屑安慰濡慕潇潇雨歇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②氤氲:③岑寂:④蓊郁:⑤寒濑:⑥石破天惊:⑦想入非非:4.文学常识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的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学习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二、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的题目有何好处?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的?感谢您的阅读!。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

2. 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领悟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分析主题思想。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创作以家乡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余光生平和本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3. 课堂讲解: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写作练习:布置以家乡为主题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 作品展示: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评价与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应进行评价与反馈。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和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

教师应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听听那冷雨》和作者余光生的其他作品,可以进行相关的教学拓展。

如组织学生阅读余光生的其他作品,或者推荐相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九、课程资源: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和多媒体等资源。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雨的气息。

引导学生谈谈对雨的联想和感受。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布置作业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关注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创新能力,鼓励有独特见解的作品。

3. 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写作水平,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听听那冷雨》预习学案

《听听那冷雨》预习学案

《听听那冷雨》预习学案1、容易读错的字惊蛰.zhé裙裾.jū孺.rú慕仓颉.jié滂.滂沱.pāngtuó沱薄荷..bò·he蠕.rú动氤氲..kēng..yīnyūn 岑.cén寂肘.zhǒu关节冉.冉rǎn 铿铿纤.xiān手晌.shǎng午湿黏黏.nián 苔.tái藓.xiǎn 挟.xié来掀.xiān翻滂滂沛.沛pèi 忐忑..tǎntè惊悸.jì寒濑.lài舐舐.shì擎.qíng天啾啾.jiū屋椽.chuán潜.意识qián2、容易写错的字惊蛰【海蜇、蜂螫(蛰)】凭(平)空【平白无故、平添】三番五次沉思冥想青霭3、容易混淆的词语【春寒料峭】形容早春天气乍暖还寒。

注意这个成语在时间上的限制。

【想入非非】有两个意义: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第二个意义是常用义,是贬义,因此要注意带有中性色彩的第一个意义。

【百读不厌】形容诗文含义精深,引人入胜。

该成语只形容诗文一类的文字读物,强调的是读物的精彩,不表示自己读的次数多,也不表示自己的喜爱程度。

【百思不解】“百思不解”强调思考次数之多,“大惑不解”强调的是疑惑之深。

【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或事出意外使人震惊。

注意该成语的适用对象。

4、作家作品余光中,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力求在“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1200字以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的歌词、旋律。

(2)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歌、朗读、跟唱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思乡之情和热爱家园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的歌词、旋律,并表达歌曲中的情感。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乡的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向学生引导思考家乡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

2.听歌学习:先播放《听听那冷雨》的歌曲,让学生听歌,感受歌曲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然后再分段播放,学生跟着歌曲的旋律朗读歌词。

3.歌曲分析:(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歌曲中的词汇和表达,了解歌曲的情感及主题。

(2)从歌词出发,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特点,讨论主题与歌曲的配乐是否相符。

4.跟唱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和跟唱,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表达方式。

5.个性发挥: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比赛,发挥个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展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6.总结反思: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感受,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辅助材料:1.《听听那冷雨》歌曲的音频或视频2.家乡的图片及相关资料3.课堂小组讨论和分享的工具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对家乡有了更多的感性认知,对家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2.听歌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声音感知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3.跟唱练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表达技巧,个别学生在演唱中展现了突出的表达能力。

4.个性发挥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展示了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5.总结反思环节中,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感受,并回顾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三合一”设计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三合一”设计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三合一”设计一、案例的提出宋代姜夔说:“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矣”散文之美正在于此散文是历史的记录,智慧的结晶,哲理的升华梁实秋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中的散文,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其散文代表作《听听那冷雨》通篇文字近乎奢华,将汉语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诗化散文,以凝练典雅的语言细腻地传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沉的眷念之情,独具美感二、案例的目的多维立体的审美体验——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重点在于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三、案例的内容“三合一”,即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统一教学预习案:扫除字词障碍,梳理文章框架,初步赏读文本导学案:分解题目设定课时听听——关注修辞的妙用,如引用、通感等,体会语言美那——感悟大师心语,体会情理美冷雨——揣摩“雨”意象,体会意境美练习案:巩固基础知识,重点字词句练习拓展鉴赏,有关“雨”的古诗词、散文鉴赏练习提升写作,对“冷雨”的个性解读、写情景交融的文段等四、案例的设计预习案预习目标:1、自读文本,解决疑难字词2、再读讨论,梳理文章框架3、选读喜欢段落,拟写评注预习指导:1、疑难字词:惊蛰(蜇)黔首仓颉羯鼓氤氲蓊郁啮舐(舔)惊悸强劲潺潺(澹澹)皑皑(凯)青霭(蔼)淋漓滂沱孺慕之情若即若离2、文章框架:小结: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眼前与回忆,交融汇合3、选读喜欢语句,拟写评注示范:如:“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赏析: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由外到内的写法因为乡愁牵绵不断,躲过现实的雨躲不过乡愁这心中的雨,因为思念故国思想也在下雨……导学案第一课时打开心窗,寻找美点学习目标:初步学会鉴赏散文,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美、意境美学习过程:一、用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整体感悟二、汇报展示预习成果:1、将你认为评注得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的展示朗读,展示评注2、请同选此句的同学补充评注,其他同学点评3、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领悟,做必要的鼓励、引导三、如果你是一位语文教师,《听听那冷雨》是你的学生交上来的一篇作文,你会给多少分?给出怎样的评语?参考作品:满分通篇美点遍布第一段,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一过,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也就是说作者心中的乡愁开始复苏,作者借惊蛰向读者表达春天已来临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对祖国美好祝愿第二段,作者身份在广义上是许多地方的人,并且多年接受西方教育,但是始终不能忘怀的是情在中国,根在大陆,浓浓的民族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第三段,全段运用反问句式,使文章非常有气势,在层层反问中,作者深切的寻根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四段,本段以独词句开头,形式非常新颖主要表达了对中国方块字的热爱,,对“雨”字的情有独钟,再一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第五段,写在空蒙的雨气下笼罩的大地,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借春天的雨表达对祖国的美好愿望第六段,用美国的落基山脉的景象与中国大陆的景象相比较,突出中国的雨意酣浓等等特点,文中多处引用诗句,使文章添色不少,同样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切热爱第七段,本段运用了长短句的表达手法,例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国之痛……而且这几句也是作者根据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而用的句子,这种运用使文章的人文气息浓厚第八段,描写了雨水打在各种物上的声音,说这种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同样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第九段,运用“浮漾湿湿”“轻轻重重轻轻”等叠音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下雨时如梦如幻的景象第十段,本段描写了真切的台岛之雨和朦胧的大陆之雨,强烈的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第十一段,描写了台湾下雨时的情景,要么汹涌泄过,要么就是雷雨夜,要么就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第十二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喻成是回忆的音乐,回忆江南,回忆四川,回忆祖国大陆,这种对祖国的思念强烈而又深沉第十三段,把台北比喻黑白片,叙写的是听雨时的感受,天在下雨,没有阳光便没有色彩,还是没有大陆的听雨来的惬意第十四段,写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是激情和欢乐第十五段,运用反问等修辞手法强烈的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把祖国比喻成无瓦的公寓,把游子比喻成”它屋里亮着灯等他回来也说明有许多游子都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总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文章自惊蛰的一场雨开始,“雨”字贯穿其中,以“雨”结束,文章合“形、神、情”于一体,大量的运用叠音词和修辞手法,字字句句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是一篇很好的美文佳作四、作业:每人都长着一双慧眼,你能从文中找到除了课上展示的成果以外的美点吗?第二课时多变的修辞,丰富的美学习目标:探究写作手法,主要是修辞、句式的灵活使用学习过程:一、展示作业:创新发现,独特美点,个性展示二、思考讨论:余光中的散文为何“美点遍布”?即他在写作时使用了哪些手法?摘选相关语句并品读,思考运用这一手法的妙处提示:1、多变的修辞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形象的文字,多变的修辞让散文具有了诗般的灵动(1)通篇用了几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偶、排比、引用、通感、反复、反问(2)文中主要用了哪几种?有何作用?通感:即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官在感知外界事物时,五官功能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也叫“移觉” 作用: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赏析:“啼声”、“音乐”是听觉范畴,文中却诉诸于触觉“湿”、“潮潮润润”,别出心裁的写雨“湿”了布谷的啼声,运用通感委婉含蓄的表达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却又归不得的凄楚的内心感受,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也下“湿”了作者思乡的心田……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2、多变的词语与句式的使用(1)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使雨态表现得更加形象,也使散文具有了一种和谐的音韵美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连成一气的双声词接着用也让语句错落有致,富有乐感“雨来了,轻轻地敲打着这城市……远远近近……细细密密……滴滴点点滴滴……细细琐琐屑屑……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打,间间歇歇敲击着一个雨季……”“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象声词与叠词的联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潮润,化无声为有声(2)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短句短到两个词:“杏花春雨江南”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长短句参差互用,造成了结构上的音乐美感“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我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三、课堂小结:余光中的文化内涵相当深厚,他的这篇《听听那冷雨》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化用在课文之中,却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相反,它能引领我们自然进入古典的情境;雨,有形,有声,有意,字里行间的品读中让我们跟随余光中的脚步一起品味了雨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风景,聆听了雨的声音,充分感受了雨的意境,从中体味了一位漂泊在外却对祖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古稀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热爱之情四、作业:《听听那冷雨》称为诗化散文,选取喜欢的语段,利用巧妙的停顿改写成现代诗示范:改写第四段:改写第七段:杏花春雨江南鱼从大陆小岛走过赤县神州中国凄凉凄清凄楚凄迷雨滴霜色雪花雨伴少年中年老年而来都在伟大的汉字里闪烁欢乐愁别寂寞惊雷闪电霹雳雨珠串一生都在崇高的中文里怒吼总是祖国情在雨中起舞吧我的母亲灿烂的炎黄文化第三课时季雨绵绵,乡愁悠悠学习目标:研读14段和15段,体会作者单纯而又深沉的情思学习过程:一、展示作业:改写诗歌展评二、《乡愁》导入: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曲乡愁的绝响,永远定格在文学时空的流程之中,也定格在海外游子心田的深处,令人深深回味思考:你对余光中了解多少?他在何种情况下写作此文?介绍作者:余光中(1928—),男,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春分之日,清明之前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这些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卷走一湾浅浅的海峡,像一柄无情的蓝刀,将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以将伤口缝合无论在内地、香港、南洋或是在国际,我久已被称为台湾作家但是我同时也是中国人,而且早就是中国人:中国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中国的祸福荣辱都是我无可遮掩的“胎记”三、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情结,都在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情在中国,根在大陆朗读课文14段和15段,哪些语句表现出此种情感?找一找议一议读一读提示:1、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2、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3、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4、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四、如果此文是一首诗,请从景、情或手法任一方面鉴赏(写一写,200字左右)提示:景——第一课时写雨语句;情——第三课时抒情语段;手法——第二课时修辞句式的运用参考:关于“情”的赏析(1)围绕着雨,作者创造出了一种朦胧沉郁的诗的意境作者用极富表现力的文字构成朦胧氤氲的雨气背景,黑白片似的冷雨贯穿散文始终,将一种灰蒙蒙、潮湿湿的内涵叠加而弥漫在这氤氲雨气中的是诗人绵延不绝的单纯乡愁,是游子眷恋与赞美中国文化的赤子之心“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诗人余光中以其无碍的文才,以文为诗,化雨成泪,凄凄切切的诉说那乡愁难搁的苦楚让人哀惋,让人叹息(2)作者由眼前的雨联想到“雨”这一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听上去总有那么一点凄凉,一点凄清,甚有一点凄楚淋漓不尽的雨线扯长了作者的家国愁思,思乡之情就与那冷冷的雨丝交融在一起,消散在烟雨苍茫之处文章围绕作者听雨时迷离与惆怅的心绪来展现,那是一种印在心际的不懈的乡愁,那是一种漂泊在外的游子遥想自己暖家的感觉这种思乡的愁绪投射到一串串的雨珠上,穿透于一层层的雨帘中,一丝丝的雾气飘浮其间,一切便会染上一缕缕灰蒙蒙的寒颤季雨绵绵,乡愁悠悠!五、作业:研究性课题:要求:任选其一,同组讨论,形成小论文,不少于600字1、本文的题目“听听那冷雨”,可谓加一字,多;减一字,少;换一字,难研究题目的妙处提示:《听听那冷雨》,主干是听雨,叠词“听听”写出听雨的情态;“那”对“冷雨”作一定限定,使人联想到去国怀乡的特定情境;“冷”表现出雨给人的感觉:凄凉、凄清、凄迷、凄楚“冷”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2、文思灵活,可谓“跨越时空的美丽”探究这份美丽提示: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3、思乡的主旨单纯清晰,遍布字里行间,却毫无斧凿痕迹探究寄情的方法提示:参考第二课时内容练习案一、基础练习(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雷电霹雹(báo)B.滂沱(tuó)青霭(ǎi)夜宿(xiǔ)淅淅沥沥(lì)C.氤氲(yūn)羯鼓(jié)潺潺(chán)一峰半壑(hè)D.寒濑(lài)岑寂(cán)惊蛰(zhé)鸟声啾啾(jiū)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淋淋离离宛然窥见乍现B.千变万化骇人翁郁嗅闻C.惊心动魄迷离清爽擎天D.心寒眸酸按磨幽暗晌午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是不可能的②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吧③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台阶下侵到他舌底,心底 A.基本进而径直B.基本反而一直C.几乎进而径直D.几乎反而一直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B.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许回来中国C.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D.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一句是()A.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B.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C.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D.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6.下列各句对课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散文以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连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之情B.这篇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纵的历史和纵横交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象密集、描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意境C.作者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虽然能够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但是,却给人一种凌乱无章的感觉D.作者凭栏听雨,由自我感觉中梳理出种种雨的意象,并将在冷雨所织出的图案中体味的美妙的神韵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宛如置身雨境,雨声盈耳,雨丝濡目二、诗词鉴赏《水仙子夜雨》元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赏读这首词,写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100字三、散文鉴赏听雨(节选)季羡林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思考:1、季先生的《听雨》从写景、寄情或手法上与《听听那冷雨》有何异同,任选一个角度赏析2、你了解季羡林先生吗?他当选“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课余时间多渠道的走进大师,感悟大家风范四、写作训练:以“我心中的冷雨”为话题五、案例的效果我很赞同“语文姓语”的观点,也毫不犹豫的贯彻这一理念让朗读占据课堂上风,让多样的朗读牵引出学生多样的解读,让多样的朗读带给学生多样的美的感受我还认为,硬性强加给学生的美是表面的、即时的,长久的美感是学生自己挖掘出来的要让学生心里留有痕迹,必须让他主动去感悟,悟出多少只有他自己说了算因而散文作品的体验首先是在语言品味和情感的把握上,其次是促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解读、思考和评价,能和作者进行属于自己的对话,感悟作者生命的律动设计这个案例——鉴赏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引导学生去思考:雨可观,为何要去“听”?为什么要用“那”而不用“这”?为什么听的是“雨”?还是“冷雨”?让。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篇」实用二份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篇」实用二份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篇」实用二份《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篇」 1教学目标:1、研习课文,体味本文蕴涵的深挚的感情;2、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涵泳美读,品评赏鉴作品。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评点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一“雨”字,请同学们__联想,用三言两语简述之。

二、介绍作者他生在__长在__,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__,1950年到__,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光中先生热爱__传统文化,热爱__。

礼赞“__,最美最母亲的__”。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散文家、评论家,他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大家一定不会忘了那篇情思绵绵的《乡愁》。

余光中曾经说过,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中,必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化,字字玑珠,绝无冷场。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从情感和语言两个角度来感悟本文蕴涵情致。

三、研习课文,把握情感。

分组讨论: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的喜好如何?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突出了雨的什么特点?3、怎样理解冷雨的“冷”,描写冷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汪: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淋淋雨意__听雨__ 绵绵乡愁(冷雨) (热肠)四、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师:一篇美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聚宝盆,古人有语,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问:这种感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呢?余光中说对于文字特别__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词汇;他的语言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

1.有评论家说,《听听那冷雨》只要轻轻吟诵一遍,就会感到有一支军乐队正弹拨乐器跟随方阵伴奏演进。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存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尝祖国的山水之美。

3、依据自己的经受,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展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家乡,家乡之于我们,就犹如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久爱过,永久不能忘记。

尽管可能会由于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久不会转变,由于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现来,暖和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查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始终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最终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生疏,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方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三)夯实根底,检查字词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由于我们的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很多的传统文化。

活动方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活动方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活动方案《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细腻描绘。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探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播放雨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对冷雨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分享各自的感悟。

4. 赏析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6. 总结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布置相关的拓展作业。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文本解析:详细解析课文《听听那冷雨》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手法分析:针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学习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听听那冷雨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理解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境和感情。

2.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和对音韵节奏的感知。

3.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和对音韵节奏的感知。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并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1.诗歌《听听那冷雨》。

2.录音机或电脑。

四、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播放雨声,并引导学生感知雨声:(学生闭上眼睛)“大家现在听到的是什么声音?”“这种声音令你们想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雨声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我们听到雨声时会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听雨声吗?为什么?”“在你们的印象中,有没有一首有关雨的诗歌?”呈现:1.教师向学生展示《听听那冷雨》的诗歌文字。

2.教师朗读《听听那冷雨》,同时让学生跟读。

感受:1.听录音或者教师朗读《听听那冷雨》。

2.学生倾听诗歌的声音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分析:1.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音韵和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比喻和意象,帮助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表达: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选择适当的音调,朗读诗歌。

2.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诵读,互相欣赏。

总结: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进行总结。

拓展活动:1.学生自行寻找与雨有关的诗歌,并进行朗读和分享。

2.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雨天的感受。

3.学生可以用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雨的理解,比如绘画、摄影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针对诗歌《听听那冷雨》进行了音韵感知和朗读练习,通过感受、分析和表达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的韵律美,解读本文中的特色语言(叠词,长句,诗词化用等)并能仿写。

2. 体味古典文化的魅力。

3. 感受作者低沉婉转、清冷缠绵的情感之美。

【学法指导】
诵读,鉴赏交流
【课前预习】
一、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

幼时在家乡读书。

9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逃难到江苏、安徽一带,次年到上海,又转抵四川重庆。

1940年进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1947年毕业(此时校址已迁回南京)。

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

选读了金陵大学外文系。

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在厦门的《江声日报》和《晨光报》上发表诗作10余首。

同年7月随父母到香港,失学一年。

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

23岁台大外文系毕业。

之后在军中当了3年的翻译官,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1958年去美国,在依阿华大学读美国文学及英文写作课,获艺术硕士学位。

1964年再次赴美,讲学1年,教授中国文学。

1969年第3次赴美,在斯坦福大学教书。

1971年返台,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并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1985年返台,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自称“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等。

诗的代表作是《乡愁》。

著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评著有《梵谷传》。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反映了台湾整个诗坛30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因此,余光中又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熟读课文中涉及的古诗词,体味并学习化用的技巧。

1. 绝句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 剑门道中遇微雨宋·陆游
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5.【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点绛唇】【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7.【终南山】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8.【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更漏子》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0.【骤雨打新荷】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11.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2.【虞美人】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裾.()边黔.()首仓颉.()滂沱
..()空濛.()
蠕.()动咬啮.()氤氲
..()
..()岑.()寂苔藓
羯.()鼓寒濑.()舔舐.()啁啾
..()米芾.()惊蛰.()蜇.人()
五、选读喜欢的段落,写评注(短的写在书上,长的写在导学案上)
附录:余光中诗选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招魂的短笛
魂兮归来,母亲啊,东方不可以久留,/诞生台风的热带海,/七月的北太平洋气压很低。

/魂兮归来,母亲啊,南方不可以久留,/太阳火车的单行道/七月的赤道灸行人的脚心。

/魂兮归来,母亲啊,北方不可以久留,/驯鹿的白色王国,/七月里没有安息夜,只有白昼。

/魂兮归来,母亲啊,异国不可以久留。

小小的骨灰匣梦寐在落地窗畔,/伴着你手栽的小植物们。

/归来啊,母亲,来守你火后的小城。

/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

/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魂兮归来,母亲啊,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答案】
四、梳理思路,填写表格
小结: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眼前与回忆,交融汇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