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2 新人教必修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荆轲刺秦王原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说课稿学案-说课稿《荆轲刺秦王》说课稿:一、说教材:《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2的一篇古文,该篇古文以战国时期秦国的暴政为背景,通过描述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揭示了人民对暴政的抵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秦国暴政的现象。
(2)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3)学习运用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1)学生对战国时期秦国暴政的理解,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动机。
(2)学习运用古文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文中的意象和象征。
(2)学生理解古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五、说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对秦国暴政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体验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对战国时期秦国暴政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预读: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预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思考问题。
3.整体理解:通过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
4.课文深入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语言运用:学习运用古文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情感体验: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情感。
七、说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课文的相关图像和视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朗读和背诵: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情感。
八、说教学评价: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词句解析、主旨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和人物关系,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 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荆轲母亲形象的解读。
教学重点: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词句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4. 人物形象分析:b. 分析荆轲母亲的形象,理解她的爱国情怀和教子有方的品质。
5. 词句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主旨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2. 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3. 重点词句: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荆轲刺秦王的过程。
b. 分析荆轲母亲的形象,谈谈你对她的认识。
c. 课文中有哪些重要词句,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阅读《史记》其他篇章,了解历史人物。
b.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荆轲刺秦王事件的认识和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文章结构分析详细补充和说明:1. 起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荆轲刺秦王背景的描述,如战国时期的纷争、燕国与秦国的矛盾等,从而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动机。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第一部分: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a.秦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
b.秦国的变化、影响。
c.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
2.文本讲解(30分钟)a.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高中语文背诵篇目(新课标人教版)(校准版)
高中语文背诵篇目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毛泽东诗三首(1)、《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3、《诗两首》(1)、《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史记》选读。
《荆轲刺秦王》为本单元第二篇,详细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 领悟荆轲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文章主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注意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3. 讲解: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语,解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文言文句式、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2. 内容:文章结构:起承转合重点词语:荆轲、刺杀、英勇、无畏、爱国例句解析:文言文句式、词类活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阅读《史记》中其他篇章,了解历史人物。
2. 答案:参见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观看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影视作品,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其他篇章,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高中语文 第2单元第6课《荆轲刺秦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七页,共30页。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 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 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 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 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 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 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 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 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 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 的情况。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 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 影响不小。
第二页,共30页。
第三页,共30页。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 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 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 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 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 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 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 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 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
紧逼
张 、 危 急 的 气 氛 。
人 的 形 势 , 渲 染 了
以 短 促 的 语 气 交 代
第十七页,共30页。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 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 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 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 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 府很深。
高中语文 第2单元第6课《荆轲刺秦王》课 件2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下学期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下学期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刺杀秦王的背景及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忠诚、勇敢、正义等品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刺杀秦王的背景及故事情节;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教学难点: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忠诚、勇敢、正义等品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及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荆轲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勾画出生词、难句,查找工具书或互相讨论。
3.课堂讲解(1)逐段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荆轲、秦王、易水歌、图穷匕见”等。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荆轲刺杀秦王的原因及其意义。
(2)讨论荆轲刺杀秦王成功与否,分析原因。
5.拓展延伸(1)介绍《史记》中的其他刺客故事,如《聂政刺韩傀》、《专诸刺王僚》等。
(2)组织学生观看《荆轲刺秦王》的相关影视作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强调忠诚、勇敢、正义等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荆轲刺杀秦王的读后感。
3.收集其他刺客故事,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讨论拓展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重点字词,领悟了荆轲的品质。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荆轲刺秦王》,这是一篇描绘古代刺客传奇故事的课文。
请大家先回顾一下,历史上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些什么?生1:荆轲是燕国人,他刺杀秦王是为了报答燕国的恩情。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2》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疑难词句
课文分析
全局鉴赏
练习反馈
自主探究
作业
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除了危
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 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疑难词句 课文分析 全局鉴赏 练习反馈 自主探究 作业
全局鉴赏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谨慎、三思而行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疑难词句
课文分析
全局鉴赏
练习反馈
自主探究
作业
练习反馈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C E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
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疑难词句 课文分析 全局鉴赏 练习反馈 自主探究 作业
疑难词句
6、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
宗庙 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 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7、北之人 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
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疑难词句
课文分析
全局鉴赏
练习反馈
自主探究
作业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课件:荆轲刺秦王2
一、准备。(1--6)
(1)简介背景。(1-2) (2)准备“信物”。(34) (3)准备武器。(5) (4)配备助手。(6)
(1)、怒叱太子。(7-8) (2)、易水悲歌。(9)
二、诀别。(7--9)
(1)、计见秦王。(10--11) (2)、勇刺秦王。(12--17) 三、刺秦。(10--18) (3)、壮志未酬。(18)
③准备(乃为装遣荆轲) ④做(乃令秦武阳为副)
⑤发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就:
①接近、登(于是荆轲遂就(上)车而去) ②完成、成功(轲自知事不就)
引:
见:
①伸,指身体挣扎着向上起(自引而起,绝袖)
• 固定结构 •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 的办法) •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 来……的办法) • 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 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 4.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 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 5.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 6.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 7.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 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 8.事所以不成者……(同上)
一词多义
兵:
①军队(进兵北略地 秦兵旦暮渡易水 不敢兴兵以
拒大王)
②士兵(不及召下兵)
③兵器、武器(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
私: ②私自、私下、偷偷地(乃遂私见樊於期) 穷: 为:
②穷尽、完结(图穷而匕首见)
①私利(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①窘迫、走投无路(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①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对(为之奈何)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2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文》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全文阅读,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古代记叙文的魅力。
2. 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人物关系、情节转折及古汉语表达方式。
重点:荆轲的形象特点,文章的艺术特色,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重点词汇、句式,解读荆轲的形象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8. 课堂拓展:分享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情节结构:起承转合人物形象:荆轲、秦王、荆轲母亲等艺术特色:生动形象、情节紧张、爱国主义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概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分析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
(3)谈谈你对荆轲母亲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荆轲刺杀秦王,历经曲折,最终失败。
(2)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有:秦王防备森严,荆轲未能得到足够支持,自身实力不足等。
(3)荆轲母亲形象:深明大义,支持荆轲为国家效力,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了古文阅读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必背篇目全集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5)规定背诵篇目总集总目录: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再别康桥》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第8段)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1、《诗经•氓》*2、《离骚》(节选)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2、3段)*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1、《蜀道难》2、《秋兴八首》(其一)3、《咏怀古迹》(其三)4、《登高》*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国也》7、《劝学》8、《过秦论》(第3、4、5段)*9、《锦瑟》*10、《马嵬》(其二)*11、《师说》高中部分(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逍遥游》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
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
很, 十分
第11页/共32页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
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动词,解
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
第4页/共32页
公元前458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 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356年 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344年 魏惠王称王,是七雄中 第一个称王的。
公元前230年 秦灭韩 公元前225年 秦灭魏 公元前222年 楚赵燕灭亡 公元前221年 秦灭齐统一天下
第5页/共32页
第6页/共32页
结构分析:
1、准备。(1--6) 2、诀别。(7--10)
(1)简介背景。(1) (2)准备“信物”。(3-4)
(3)、准备武器。(5) (4)、配备助手。(6)
(1)、怒叱太子。(7--8) (2)、易水悲歌。(9--10)
3、刺秦。(11--19)
(1)、计见秦王。(11--13) (2)、勇刺秦王。(14--18) (3)、壮志未酬。(19)
图 乃骇而图之 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 动词,想,反复考虑。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名词,剑鞘。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 名词,居所。 今其室十无一焉 名词,家。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名词,朝廷。
诏 非有诏不得上 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动词,皇帝下令。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 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 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第3页/共32页
荆轲
轲,荆到轲了,燕春国秋以战后国,时才代叫有荆名轲的,四他大喜刺欢客读 之书一击。剑祖,先结是交齐名国人人,后迁居卫国,原叫 庄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 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 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 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 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 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 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 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iè。 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 jiè。
第12页/共32页
教 乃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 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名词,教化。读ji
ào。 十三教汝织 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敢 人不敢与忤视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介词,表被动。 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戴。
第14页/共32页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
第2页/共32页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共33篇, 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 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 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 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 生动。
食。 如姬资之三年 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 准
备)。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振长策而御宇内 动词,挥动。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通“赈,赈济。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动词,通“震”,震
动。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动词,振动。 振奋作声 动词,振作奋起。
第15页/共32页
故振慑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 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 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呈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第9页/共32页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秦武阳奉地图匣 同上。 轲既取图奉之 同上。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同上。 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 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 同上。
第10页/文
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兄弟。
言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实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
词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不敢”的省词。
第13页/共32页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 动词,通“环”,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 动词,通“旋”,
掉转身。 计日以还 动词,归还。 一尊还酹江月 副词,还是,hái。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副词,通“旋”,
马上,立即,读 xuán。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
第7页/共32页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 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第8页/共32页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震慑。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第1页/共32页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辑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谋划或辞 说的著作。或称《国策》、《国事》、《短长》、 《事语》、《长书》及《修书》等,西汉刘向编纂。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计分西周、 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 山十二策,每策若干篇,每篇若干章,共486章。 记春秋末至秦,凡245年史事。从春秋末年韩、赵、 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秦二世继位为止,各国的政 治、军事、处交情况都得到反映,是研究战国历史 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