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老庄之道

合集下载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展开全文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庄最著名的观点是“道”和“无为”。

道是规律,德是方式;道家的“道”,是“无为”;“道无为而德有为”,规律本身当然无所作为,方式却不能没有可操作性。

在老庄看来,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瞎折腾。

为什么会瞎折腾呢,因为多欲望。

欲望也无非两条,一是名,二是利。

只有把这些统统废除、抛弃,人类才能回到他们理想中那个最美好的时代和社会。

这就是老庄的主张:无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道家之所以叫做道家的原因。

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老子的思维方式是“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也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反过来表述观点。

这样一种“反向思维”,在《老子》一书比比皆是。

比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老子·第四十一章》)。

也就是说,明白就像隐晦,前进就像倒退,高尚就像卑下,洁白就像污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就是“以没有追求为追求”,“以没有动作为动作”,“以没有成就感为成就感”。

这也就是虚、静、淡。

“为无为”就是虚,“事无事”就是静,“味无味”就是淡。

淡就没感觉,静就不折腾,虚就不存欲望。

相反,有欲望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有动作,有动作就会有成就,有成就当然就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又会更有追求。

老子和庄子将知识智慧和仁义道德放在一起,来加以反对。

《老子·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段话,可谓“三绝三弃”。

在老庄看来,只有把儒墨两家视为宝贝的东西都消灭得干干净净,天下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幸福。

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原因也很多。

比方说,虚伪。

庄子反对仁义的又一个原因,是认为违背人性。

在道家看来,人的本性是天然的,也是自然的。

老庄哲学的精华和意义

老庄哲学的精华和意义

⽼庄哲学的精华和意义 ⽼庄哲学穷究天理,主张顺应⾃然,追求天⼈合⼀,是中华⽂化主⼲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年前美国《纽约时报》把⽼⼦列为全世界古今⼗⼤作家之⾸绝不是偶然的。

今⽇的⽼庄哲学,已受到西⽅的普遍推崇。

《道德经》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①]⽼⼦以为⾃然是⼈、地、天、道的规范。

《道德经》说:“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焉⽽不辞,⽣⽽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②]⼜说:“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③]⽼⼦以为“⽆”是宇宙⾥的最⾼境界,因此他主张⽆为、⽆欲、⽆私、⽆我。

主张处弱居下,主张返朴归真,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归根复命,回到⼈类原来的根源和本性。

⼀个⼈如能⽆私⽆我,则必能为⽽不争、功成⽽不有。

⼀个⼈如能为⽽不争,则“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④]⼀个⼈如能功成⽽不有,不把创造的成果据为⼰有,则社会必⽆纷争。

庄⼦师承⽼⼦思想⽽加以发扬光⼤。

他说:“泰初有⽆,⽆有⽆名。

⼀之所起,有⼀⽽未形。

”[⑤]强调“⽆”是万物之本源,是道之所由起。

⼜说:“⽆欲⽽天下⾜,⽆为⽽万物化,渊静⽽百姓定。

”[⑥]与⽼⼦所说的:“我⽆为⽽民⾃化,我好静⽽民⾃正,我⽆事⽽民⾃富,我⽆欲⽽民⾃朴”[⑦]⼏乎相同。

庄⼦⽣于⼀个强凌弱、众暴寡、功利主义盛⾏的年代,但他对于⼈世事物有⼀套洒脱的看法。

他主张⼈要从⽆限的空间和时间⾥去体验⽣命,存其真我,不为形役,才能不受世俗羁縻,逍遥在海阔天空的⾃由境界,才能“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始终者为友”[⑧]。

⼀、有⽆之别《道德经·第⼗⼀章》说:“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车轮中的直⽊叫辐,古时定为三⼗根,取法⼀个⽉有三⼗天。

车轮中⼼穿轴安插车辐的部分叫毂。

毂是空的,才能安放车辐,车轮才能滚动,有车毂的中空,⽅有车的作⽤。

庄子的治国之道

庄子的治国之道

庄子的治国之道聊聊庄子的治国之道,那叫一个高深莫测,却又贴近咱老百姓的心窝子。

要说这老庄啊,人家讲的是“无为而治”,听起来玄乎,其实你要是细细咂摸,嘿,还真有那么几分道理。

咱先说说这“无为”。

可不是叫你啥也不干,往那儿一躺,等着天上掉馅饼。

那不成,那成懒汉了。

庄子的意思呢,是说要顺着自然规律来,别老想着用你那点儿小聪明去逆天改命。

就比如说种地吧,春天该种啥,秋天该收啥,这都是老天爷定好的规矩,你非得冬天去种玉米,那不瞎折腾嘛。

治国也是这个理儿,得顺着民心民意来,别老想着搞那些个花里胡哨的政令,把老百姓折腾得晕头转向。

再来说说这“而治”。

咱也不能光顺着自然规律啥也不干,那国家不就乱套了?庄子说的“而治”,其实就是要咱们聪明人学会放手,让下面的人自己动脑子。

皇帝老爷子坐龙椅上,别老想着啥事儿都得自己说了算,你得相信下面的大臣,相信老百姓,他们心里有杆秤,知道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这样一来,国家大事儿小情儿的,都能得到妥善处理,皇上您也能落得个清闲自在。

这“无为而治”的好处啊,多了去了。

首先一条,那就是省钱。

你想啊,那些个繁杂的政令,哪个不是得花钱去执行?减少这些政令,不就是变相给国家省钱嘛。

再说了,老百姓也能少受点折腾,安安心心过日子,这不是皆大欢喜嘛。

还有啊,这“无为而治”还能激发老百姓的创造力。

你想啊,要是你啥事儿都替老百姓想好了,他们还用动脑子吗?时间长了,脑袋瓜子不就生锈了嘛。

可你要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嘿,那创造力可就出来了。

什么新发明、新技术,那都是小菜一碟。

这样一来,国家能不兴旺发达嘛?当然了,这“无为而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得有个过程,得慢慢培养老百姓的自治能力。

一开始啊,你可能得手把手教他们,告诉他们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等他们学会了,你就得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

这个过程啊,就像养孩子一样,你得有耐心、有爱心,还得有智慧。

其实啊,这庄子的治国之道,说白了就是一句话:顺应自然、相信人民。

这可不是啥高深莫测的大道理,而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代表,它们的教育意义非常深远。

孔孟之道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成为有用之人。

同时,孔孟之道也强调了道德教育,认为只有在道德上做到圣人的标准,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有用之人。

因此,孔孟之道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提倡了“以诚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方法。

老庄之道则强调了自然、放松、自由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让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老庄之道主张真正的自由来自于放弃追求物质和权力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因此,老庄之道强调了“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教育目标,提倡了“循序渐进、自由自在”的教育方法。

综上所述,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它们强调了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但都是为了培养真正有用、自由、快乐的人。

因此,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应当代社会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培养更多有用之人、自由之人、快乐之人而努力。

- 1 -。

道家老庄思想

道家老庄思想

(二)谈“玄”
“玄”字在中文里至少有三层意思:遥 远、黑色;奥妙、微妙;宇宙本原。历代 学者们是这样解释的:遥远的东西看过去 总是黑色的,似乎很微妙;离我们很遥远 的宇宙开始的情形,大概也是这样。至于 为什么会把这些意思都加在“玄”字上, “玄”字和这些含义有什么必然关系,谁 也无法说清楚。
郭沫若有一个解释。他说“玄”字
纺轮在使用中是要旋转的;这些图案 一旦旋转起来,不管是哪一种,看上去都 会像是水的漩涡。我们知道,屈家岭是江 河纵横的地区,那里的古人在水边生活, 天天都会看见漩涡。
漩涡将平面流动的水变成垂直下陷的 洞,又深又黑,转动不已,大的可以吞人 吞舟,小的也能使水面浮物无影无踪。这 样的漩涡,对古人是一种神秘,神秘引起 想象,引起恐怖,引起崇拜,所以他们就 用漩涡来作为图案,也许是作为图腾。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 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 二章)
圣人为什么不争?因为“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 章)。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因为“天下 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老子》 第二十九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三十七章)。一切事物的发 展都会向对立面转化,众人有为,结果反 而无为;圣人无为,结果倒是无不为。
我们知道,辩证大师老子通常是用 “则”字来表述对立面的转化的,他说: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 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
既然矛盾的双方必然会向自己的对立 面转化,那么圣人的行为方式便是“不争” 和“无为”:
•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 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 之。(《老子》第二十二章)

老庄的“道”观念辨析-2019年文档

老庄的“道”观念辨析-2019年文档

老庄的“道”观念辨析一、老子的“道”观念“道”是老庄道学思想的重要概念,老庄之“道”义属天之道,即自然之道,追寻的是天地万物发展?化的根本及规律。

胡适认为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把“道”单独列出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

张舜徽则认为“道”的本意主要指南面之术,不能孤立的讨论本原意义。

他认为本原意义是宋人热衷讨论的,我们不应该受其思想的俘虏。

而关于对老子“道”的理解各个时期都有人讨论。

这两种见解各有胜殊,这也证明了老子“道”义的丰富。

秦汉时期,《黄老帛书》把“道”理解为社稷国家百姓的长远利益,以及成功遂事、安邦定国的根据,并且用它来制约君主的行为[ ]。

《淮南子》则认为“道”没有时空限制,是万物变化的根据和原因;但它并不独立存在,它是自然界内在的源泉和规律。

唐宋时期对于“道”义的把握主要是道教人士的观点,其中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援佛入道,吴筠则是融儒入道。

成玄英把“道”理解为绝对的、不生不灭的精神实体,它产生天地万物和元气,就现象看,它是非有,就本体看,它是非无。

但又不能滞于非有非无和有无,即“重玄之道”。

王玄览则认为“道”也是心性,认为人心是万事万物之源。

进而由“心生万法”代替了“道生万物”。

明清时期道教教义则无突出发展。

结合目前出土文献的发掘,“道”的含义又有了新的扩展。

老子出土文献与通行本不同的地方在于通行本中作“有物混成”在简本中作“有状混成”,即“道”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物。

这更加符合“道法自然”的本意,即道效法他本来的样子。

传世本中著名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常被认为是老子的代表思想。

只是简本以及帛书本都没有出现“而无不为”四个字。

帛书中讲到“无为”的地方有十一处,没有一处讲“无不为”。

只讲“无为而无以为”;在传世本中多处变成了“无为而无不为”。

只有无为才能保持自然。

此外,简本还用“朴”来形容道的自然:“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在这里,“朴”仍然是表述道的自然状态。

按照简本,道的特征同时还包括“寂寥”“独立”“不改”。

老庄思想——精选推荐

老庄思想——精选推荐

老庄编辑[lǎo zhuāng]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借而代指道家学说。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中文名老庄国籍中国出生地楚国、宋国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并称老子与庄子生活态度与世无争目录1老庄▪老子▪庄子▪道家2名言3老庄思想简论4阅读建议5发展1老庄编辑老子与庄子的并称。

有时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代名词,通常借指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际上,老庄是一种哲学,而非态度(当然,由之衍生出来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影响或指导人们的生活)。

如果深入了解老庄哲学后,就不难理解为何孔子拜谒老子后会怅然曰:“夫子真乃神龙也!”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汉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宋国蒙人,[1]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罗素论老庄之道

罗素论老庄之道

特 点赋 予 了 中国的文 学艺术 。那种 导致 西方
人喜爱 强烈感情的浪漫主义运动 , 是 中国文学
现的, 乃是一种与西方的尼采哲学完全相反 的 哲 学精 神 。 他写道 : “ 虽然 以老子 为创 始者、 庄
中所没有 的。中国的古乐优 美宁静 , 宁静得几
乎只 隐约 可 闻,这 正是 老子所说 的 “ 大音 希
西方人不懂得老子的 ‘ ‘ ’ , 正如 陈子 昂诗 中所 嘲讽的 “ 市人矜巧智 , 于道若童家’ 一样 ; 而只有
老子的 ‘ ‘ ’ , 才能使人不 自 矜 于俗世的巧智而
的学说颇有些神秘主义的味道 , 他们称万物 虽
众, 但却 同道 , 如果都 能遵循道 , 那就天下无争
了。 ” 但庄子 又发展 了老子的思想 , 把 老子的思
信 智慧比红 宝石更 宝贵的民族 ’ 。这是迄今 可 以看到的对 中国人哲学精神 的最高评价 。 但这

‘ 道’ 的运 作 的 : ‘ 生 而不有 , 为 而不恃 , 长 而不
宰。 ’ 我想, 人们 可以从这些话里获得 关于人 生
归宿 的概念 , 正如 爱好思 索的 中国人 所获得 的

悯财
砖 溶
嘲 御
, 一 身 一 l D 2 7 柄 喾一 L ・
罗素论 老 庄之 道
许 苏民
在 西方学者 中存在 着一种偏见 , 即认 为哲 学只属 于西方人 、 只有西方人 才具有 “ 爱智慧” 的品格 。 ’ 与这种观点针锋相对 , 英 国哲学家罗
样。 必须承认 , 中国人 的人 生归宿与 大多数
论断并非有意标新立异 , 而是建立在对 中国 罗素很喜 欢唐朝诗人 陈子 昂的一首诗 , 即

《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发展解释

《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发展解释

《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发展解释第一部分介绍庄老同异。

第二部分介绍“内圣外王之道”的内涵。

第三部分讲庄学三义。

第四部分讲庄学四境。

第五部分讲道术九阶。

第六部分是举例说明,如何按照三义、四境、九阶,成为庄学至人。

最后第七部分是小结,介绍庄学的后世影响。

一、庄老同异老庄是道家两大代表人物,一祖一宗。

老子是道家祖师,道家开创者。

庄子是道家宗师,道家集大成者。

所以有同有异,有继续有发展。

我分为四点来讲。

(一)外境迥异:泰隐否显老庄学说,有同有异,首先在于所处时代的有同有异。

老子处于春秋末期。

我用九个字概括老庄的时代差异:老(前570-前480)、孔(前551-前479)殁,春秋(前770-前481)终,战国(前480-前221)始。

庄子(前369-前286)处于战国中期,晚于老子、孔子百余年,与孟子(前372-前289)基本同时。

儒道两大代表人物,都是基本同时。

老、孔基本同时,处于春秋末期。

庄、孟基本同时,处于战国中期。

中间相隔百余年。

上次讲过,老子时代,泰道与否术处于斗争之中,所以《老子》“君人南面之术”的宗旨是,弘扬“负阴抱阳、天柔地刚、君柔臣刚”的泰道,批判“戴阳履阴、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的否术。

经过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否术压倒了泰道,结果是,泰道退隐,否术大显。

这就是庄子面对的政治现实。

庄子的生平史料,所知不多。

只知道他姓庄,名周,是宋国蒙邑人,生活在宋桓侯、宋剔成君、宋康王时期。

早年是宋桓侯时期,庄子曾经担任漆园吏,以此谋生。

庄子三十岁前后的三年之中,宋国接连发生了两次宫廷政变。

一次是,宋戴公的后裔戴剔成,弑君篡位,杀了宋桓侯(前380-前340在位),自立为君,就是宋剔成君(前340-前338在位)。

另一次是,宋剔成君三年,他的弟弟戴偃驱逐了哥哥戴剔成,又篡位自立,就是宋君偃。

宋君偃不太有名,但他后来称王,史称宋康王。

宋康王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暴君,也是中国历史上排得上号的著名暴君之一。

他与庄子完全同时,在位时间很长,长达五十二年(前337-前286在位),直到宋国被齐国灭掉,宋康王死去,庄子也死了。

老庄“道与技”思想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老庄“道与技”思想及其当代文化意义

老庄“道与技”思想及其当代文化意义老庄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道”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在老庄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道”,它被视为一种超越性的、无所不在的力量。

老庄认为,人类社会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种则是通过跟随道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自然状态。

这一思想在当代被重新发现,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文化意义。

一、顺应自然的设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对于科技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复杂。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常常歌颂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却忽视了技术的潜在风险。

比如,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关注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老庄“道”的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

老庄哲学认为,“道”就是自然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这种智慧,就能够设计出更加安全、可靠的技术体系。

比如,老庄哲学中所谓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这种智慧,就能够避免技术体系出现不可预见的问题。

二、关注人类生存和环境保护老庄哲学的“道”思想,还可以为人类生存和环境保护提供一些启示。

现代社会经常会出现环境恶化和人类健康状况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老庄哲学中强调的“道”思想,可以提醒人们要注意经济发展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令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达到平衡,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的健康状况。

例如,我们可以借鉴老庄哲学的“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思想,来设计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农业制度和工业结构等。

三、引领人类生活价值的思考老庄哲学中的“道”思想,还可以引领人类对生活价值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上的财富,而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

而老庄哲学所强调的“道”,就是指人们应该追寻自己内心的真正价值,而非被外在的物质挑战所扰乱。

比如,人们可以通过“入世不请自来”,即被动的去感知生活的真正价值,来让自己的内心获得一种平静与自由。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 这个世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是非判断的 标准,就像是辩论一样,输赢其实并不 说明是非,而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的是 非,所谓是非只是人的主观判断而已。
第四部分
庄子的人生观
• 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 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 庄子的命运观: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 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 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第五部分
庄子的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

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切都是一样的。什么
子 的
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

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


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大宗师》
第二部分
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思想中的 特点就是辩证法
庄子认为,事物是由 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 对立组成的,相互依 赖相互转化
• 而庄子也继承了老子 辩证法
• “死生、存亡、穷达、 贫富、贤与不肖、毁 誉、饥渴、寒暑,是 事之变、命之行也。” ——《德充符》
第三部分
认识论
• 认识论:
– 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
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 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 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 而已矣!“
•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那么短,而知识是 无穷无尽的,以这么短暂的生命去追求 无限的知识,这样的人生就是很傻的人 生。

论老庄之“道”的异同

论老庄之“道”的异同

论老庄之“道”的异同【摘要】道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

其创始人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庄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使道家学说更加前进了一步。

综观老庄的哲学思想,不难看出,“道”的论述在各自的学说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二者在“道”的论述上又有不同,本文从“道”的本源、规律、自然等相同方面和无为、道的体现等不同方面作了比较以及“道”在今天的意义。

【关键字】老庄道本源自然无为Abstract: Tao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school in the Pre-Qin period,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chool of.Its founder, I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about "Tao" theory, the "Tao" as the highest category of philosophy, in order to show the world the root causes of all things and motion regularity.Chuang-tzu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idea of "I", the theory of Taoism is a step forward.In Zhuangzi's philosoph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Tao" is discussed in their respective theories are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but the two in the "Dao" discuss on are differ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ao", the same origin, law of nature and inaction, the embodiment of different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Tao" in today's meaning.Keywords: Lao Tse and Chuang-Tzu Tract origin natural inaction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派。

老庄哲学现代意义

老庄哲学现代意义

老庄哲学现代意义
老庄哲学是指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家学派中。

虽然这一哲学体系形成于古代中国,但其思想在现代依然有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以下是老庄哲学在现代的一些重要意义:
1.哲学观念的超越性:老庄哲学主张“道”,认为万物之本源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

在现代,这种超越性的思想可以启发人们超越狭隘的局限,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和人生意义。

2.生态思想:老庄哲学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顺应自然、守护自然。

在现代,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老庄哲学的生态思想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自由与无为: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违其自然而行事。

在现代社会,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被解读为适应性、自由和宽容的哲学态度,对于缓解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4.辩证思维:老庄哲学中的“道法自然”、“物极必反”等思想都体现了辩证法的观念。

在现代,辩证思维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5.心灵宁静:老庄哲学强调心灵的宁静与超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现代社会,这对于缓解压力、追求心灵平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6.反思功利主义:老庄哲学对功利主义和功利思维提出了质疑,主张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

在现代社会,这对于反思功利主义价值观、倡导人文关怀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老庄哲学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深刻的思想观念仍然在现代社会
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刻而超越时空的哲学思考。

庄子的核心思想

庄子的核心思想

庄子核心思想是什么?
(一)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

(二)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三)后世影响
庄子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一书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和高超文学水平都给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巨大的影响。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老庄哲学之道相与象的

老庄哲学之道相与象的

相与象的关系
相为象之基
象是由相构成的,相是构成象的基本要素。因此,相与象 的关系是基础与构建的关系。
01
相象相互作用
相与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通 过象来展现自己,而象则通过相来体现 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02
03
相象相互依存
相与象相互依存、相互依从。相需要 象来展现自己,而象则需要相来支撑 自己的存在。
道之境界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的精神境界 ,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VS
详细描述
在老庄哲学中,道之境界是超越物质世界 的的精神境界,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它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的束缚,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状态。道之境界是一种自由、平等 、无为的状态,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理性的 境界。达到道之境界的人,能够与自然和 谐共生,体验到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 。
02
相之篇
何为相
相者,外观之形也。在老庄哲 学中,相是指事物外在的形状 和表现,是人们能够感知和观
察到的。
相是事物的一种表面现象, 是对于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
部表现的描述。
相是与物的关联:在老庄哲学 中,相是与物相对应的概念, 相与物是一体的,相依附于物
而存在。
相之形态
有形之相
是指具有具体形态的相,如山、水、人等可见之物。
象之寓意
道的象征
在老庄哲学中,象是道的象征之一,它体现了道的无限性、整体性和动态性,同时也反映了道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道的表达
象是道的表达方式之一,它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来表达道的内涵和特点,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特点。
道的启示
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人们可以获得关于道的启示和理解,这种启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从而达到超越和 升华的境界。

老庄之道

老庄之道

老庄之道那边可以挑选的题目中并没有有关道家的,本来想写些和朱舜水和王阳明有关的,但是真没看过他们的书,也不怎么之道他们的思想。

针对自己这学期看过一些有关老子和庄子的书,所以写了这个。

老子、庄子的哲学是从宇宙到人生再到政治。

“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由人生论,社会论和政治论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概括。

我看了《老子十八讲》和《庄子》这两本书,最有感触的就是有关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我的看法是无为就是不要刻意去作为,并不是刻意的不作为,所以并非完全是消极的,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当代社会,有一个著名的社会评论家说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个破烂的时代,我觉得也确实如此。

物欲横流,人性泯灭,道德缺失,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普遍的现象。

我的看法是大家都过于去追求,过于看重一些身外之物,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是已身为载体,身死了,外在的一切也就消散了,很多事情要看得清,看得开。

任何事都不要强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是一种淡然,更是一种心境。

这种心态虽然好像不符合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注重的是改变命运,人定胜天,大自然在我们面前是什么都不是,只是我们利用的工具而已,然而刻意的去作为,有为自然之道,往往结果并非顺从容易,更多的时候会适得其反。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宠辱无惊,不为身外物所动,我觉得这真的太难了。

任何的风吹草动,我们都会投去疑惑的目光,我们的心时刻是在动的。

那当发生跟自己直接相关的事时,我想大家都很难淡定了,不管是喜是忧。

一直以来我也没理解如何能够做到宠辱无惊,其实我想的是这种人已经是我没法理解了,如何能觉得这个世界都和自己没关系了,任何事都和自己没关系了,自己没有什么留恋的,确还好好的活着。

我的想法是只有真正的脱落了自己的身体,才能真正的做到这种境界,那不就是说死了,才能做到么。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人所特有的智慧和文明。

无论是他深邃而隽永的智慧,抑或是他旷达而任真的品性,都启示过各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向往精神自由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庄子哲学与老子哲学一起构架成了古代哲学史上深具影响力的道家哲学,从而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老庄思想道家中国文化绪言佯倘于中国文化的世界,你就不难发现,关于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在这片屹立在东海岸上,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的文明古国,在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融汇的不断更新与磨合下,却始终不曾割断璀璨耀眼的辉煌文化。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时几千年未曾断绝并推陈出新的文明,而成就了这一文明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论文正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就曾一度兴盛,以致达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思想高潮。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一个非常的微妙的过渡阶段,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态时局,各国也都千方百计地谋求富国强兵之路,但是正是这种社会的变革促使文化走向民间,进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舆论状态。

他们或游说列国,干谒君主;或课徒讲学,著书立说;或放浪形骸,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对世俗的关注;又抑或或辅政秉国,以求治世。

不过,在诸子百家的诸多理论中,每一种都能绽放出灿烂夺目的光彩,但其中有两种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最深的,那就是儒家和道家。

儒教主“仁”,道家主“道”与“逍遥”,但两者相对而言,只有道家思想,才能突出经世治世之能用的学风。

道家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这当然也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以道为核心,把合于道作为终极追求目标的道家学派,崇尚老庄黄老之学说,并以“道”作为该学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范畴。

三字经详解: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三字经详解: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三字经详解: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这里介绍的五子有荀子、扬雄、文中子王通、以及老子和庄子。

诸子百家既然是指先秦时期,各主要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杨雄是西汉人还算沾点边,王通是隋唐时期的,怎么也放进来了呢?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因为历史上一向认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传承大体上走的是两条路线:第一条路线,是以继承、整理传统文化为主,也就是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一系。

“述” 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文化的种子,使其能够以本来面目流传下去;“不作”是自己不搞创作、不对传统文化加注自己的观点,以保持其纯洁性。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整理,自己并没有创作。

《论语》是在孔子身后,弟子们讨论老师的言行,集结而成的,并不是孔子的本意。

为什么儒释道三教的圣人要“述而不作”?他们自己不能著书立说吗?非不能也,实不敢也。

他们怕传统被弄走了样、怕文化被自己的思想污染、怕后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歪曲、利用自己思想来害人。

一言以蔽之,对后代人负责任。

我们今天刚好相反,都是“作而不述”,不讲继承、不要传统。

作不出来,就东抄一段、西抄一篇,反正是“千古文章一大抄”。

第二条路线,是以发展创新为主,这里说的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在传统学术思想中融入自己的观点,绝不是东抄西抄的大杂烩。

其中有在全面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如孟子,他将孔子“仁”的学术思想,具体落实为“仁政”建设,不但继承而且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

其次,有就传统文化的某一点进行创新,发展出另外一种全新的学术思想,如荀子,他就孔子思想“礼”的部分进行创新,融合自己“性恶论”的观点,发展出后世的法家学派。

诸子虽有189家之多,实际上都是走这两大路线。

所以宋代学者孙明复在《孙氏小集?信道堂记》中说:“吾之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前者是继承派,后者是发展创新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

由此,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老庄之道: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讲“有物生于宇宙,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

”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

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

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

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

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

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

孔孟之道: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

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

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

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

而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从世俗文化出发,去探求人类社会各近来有一部大片种矛盾的解决方法;去寻找一种怎样才能达到“大同社会“的方法。

一说起国学,总是令人想起四书五经等儒家的经典著作,其实国学的范围浩瀚淼茫,百家争鸣。

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我却独对老庄之学颇感兴趣。

人们总是喜欢将孔孟之道连在一起说,其实孔子和孟子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然,孟子继承了儒家的学说并发扬光大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为“亚圣”。

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三岁丧父,是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

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三迁择邻”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还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这一点他比孔子更接近现代的民主思想。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的理论依据。

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如果说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话,那么,老庄学说则充满了出世、甚至厌世的思想。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

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其中心思想。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庄子齐物思想。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哲学家所引用。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这种理论哲学方面运用很广,物与我皆无尽也。

庄周梦蝶的故事为后人所喜爱,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生如梦、故国与亲友之思以及恬淡闲适之情。

孔孟与老庄的比较之治国有方中文092鄢杨学号:5000209104中文摘要:春秋战国,一个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的时代,在社会形态上,奴隶制逐渐解,封建社会的雏形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

而在思想文化领域,整个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各钟学派拔地而起,且纷纷形成了有各自特色,自成体系的学说。

儒家和道家都是当时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门类派别。

它们之间以相互联系和彼此区别的状态存在着,并且至今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而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孔子、孟子,以及道家学派的佼佼者老子、庄子,他们在治国之道上都有哪一些比较突出的见解和成就呢?关键字:共存以仁为本无为而治正文:在对孔孟与老庄进行比较之前,首先要认识到有儒、道两家是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的,并且它们之间的种种联系和区别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此前提之下然后再具体展开孔孟与老庄的比较。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的内容的核心,恐怕也是以孔孟为代表的整个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核心。

而体现在治国的方略上时,孔孟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顾名思义,他们主张从自身修养出发,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从统治者出发,应该实行“仁政”,即以人为本,爱民,富民。

能够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需,从百姓的角度去进行国家的治理以及政策的实施。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整个社会道德角度出发,通过在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公共道德准则来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统治者以这种“爱人”之心去管理自己的国家,民众;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势必致力于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统治者将之落在实处就是富民和教民,然后又通过富民和教民来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及生活水平,如此一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得整个社会在一个比较和平的环境下与比较有序的状态下稳步前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人”态度,更是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和关心人。

在治国方略上,孔孟都一致遵循着这种德治方针,基于性善论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肯定,统治者以爱人的精神从事管理活动,通过富民、教民的管理措施,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辨明义利,通过贯彻与民以利的大义,把“爱人”化为实际行动;普通百姓则通过创造和谐完美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状况来使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得到进一步实施。

总之孔孟主张的德治和礼治,可以充分表现和反映社会最广大百姓的愿望,处处洋溢着道德的光辉。

而说到老子和庄子的治国之道,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无为而治”。

它主要是从统治者角度出发的,主张统治者无主题,无“目的”治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放任自流,也就是完全让下面百姓放手去做,去谋求生存,需求之道,而且在这其中并不设立固定的中心主旨,统治者与民众百姓和平共处。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说的就是一切跟着老百姓走,没有中心就是一切以百姓为核心。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也就是说自然之道好像拉弓一样,太高了就按下一些,太低了就举高一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一些,有不足的就补充一些。

自然之道减少多余的部分,以补充不足的部分。

做任何事都要符合自然之道,不要刻意为之。

除此之外,统治者还应做到不要打扰百姓的生活,尽量让老百姓按照自己的天性,按照自己的利益去追求而略加引导即可,这样百姓也就不会制造不必要的麻烦,“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无厌,是以不厌。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这样意义上的君民和谐来达到无为而治,无为之治的效果,实现社会和谐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从治国方略上看来,不论是孔孟的以德治国,以礼治国,还是老庄的无为治国,他们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即通过统治者和百姓的共同努力,实现君主和民众百姓之间的和谐相处来使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实现和谐,从而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比较稳定,进步,繁荣的境界。

不同的主要还是方式上即治理国家的手段上的不同:孔孟一派主张统治者以一种比较积极的姿态去体恤百姓,感受百姓,切实做到一切从民众角度出发;而百姓应专注于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因为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的关系,设想:民众素质再高,统治者不重视,就会出现暴政,老百姓怨声载道,最后君逼民反,社会濒临崩溃;同样,君主实行仁政,然而百姓素质不高,上行然而却下不效,百姓甚至会欲求不满,如此一来,国家照样治理不好。

而老庄则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统治者不插手百姓的正常生活,甚至不加以约束,放手让底下的人来做。

而民众则以一种比较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劳动,去改造社会“上无为而下有为”。

这样一来臣民都处在辛苦忙碌,积极有为的状态,掌权的人处在一个掌握权力,指点江山,奖惩导引的地位,无为却永远最主动,凡事都可灵活掌控,臣民干好了归功于掌权的人创造了好的条件,干得不好也由臣民负责,掌权人的责任很小。

老庄这种治国理政的想法,在如今看来,虽有一些精兵简政的味道,但未免过于理想化。

总之,他们认为治国理政能做得越简单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