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
孔孟与老庄的比较
孔孟与老庄的比较之治国有方中文092鄢杨学号:5000209104中文摘要:春秋战国,一个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的时代,在社会形态上,奴隶制逐渐解,封建社会的雏形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
而在思想文化领域,整个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各钟学派拔地而起,且纷纷形成了有各自特色,自成体系的学说。
儒家和道家都是当时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门类派别。
它们之间以相互联系和彼此区别的状态存在着,并且至今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而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孔子、孟子,以及道家学派的佼佼者老子、庄子,他们在治国之道上都有哪一些比较突出的见解和成就呢?关键字:共存以仁为本无为而治正文:在对孔孟与老庄进行比较之前,首先要认识到有儒、道两家是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的,并且它们之间的种种联系和区别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此前提之下然后再具体展开孔孟与老庄的比较。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的内容的核心,恐怕也是以孔孟为代表的整个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核心。
而体现在治国的方略上时,孔孟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顾名思义,他们主张从自身修养出发,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从统治者出发,应该实行“仁政”,即以人为本,爱民,富民。
能够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需,从百姓的角度去进行国家的治理以及政策的实施。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整个社会道德角度出发,通过在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公共道德准则来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统治者以这种“爱人”之心去管理自己的国家,民众;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势必致力于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统治者将之落在实处就是富民和教民,然后又通过富民和教民来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及生活水平,如此一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得整个社会在一个比较和平的环境下与比较有序的状态下稳步前进。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
由此,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老庄之道: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讲“有物生于宇宙,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
”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
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
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
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
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
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
孔孟之道: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
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
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
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
孔孟庄的思想比较
孔孟庄的思想比较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
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
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
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
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
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
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
此美善相乐之论,源于其仁学思想。
仁为内在情性与外在伦理之融汇,此内外交洽之仁心乃“礼”、“乐”之根本。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
阳货》)仁学精神贯注于艺事中,非特悦人耳目、娱人情性而已,更当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善德良知也。
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
泰伯》)“乐”即音乐艺术,兼愉悦性情之形式美与感发意志之仁德美。
“成于乐”为精神沉醉、纯粹超越而至自由境界1.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整个人生由音乐而艺术化、道德化,沉浸于美善统一之境。
斯乐陶染性灵、感发仁心,使人人本具之良知充满身心,一念自觉便可成仁。
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
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颜渊》)诚哉斯言!孟子曰:“理义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
告子上》)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赋予仁德以审美价值。
以善为美,美善统一。
此善笃实光辉、高明壮美;此美充溢仁德、超拔完善。
美善相乐,臻于极致。
后世儒家美学绵延传承,皆无悖此根本者。
老庄哲学以“道”为宗。
《道德经》中“道”凡七十三见,以宇宙本体为本。
《庄子》一书“道”凡三百二十见,以自由境界为尚。
老庄之道一脉相承,其殊异亦判然乃现。
老子重思重知,偏于思议无限永恒之大道;庄子重行重修,偏于得道之人精神自在超遥。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周瑾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
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
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
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
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
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
此美善相乐之论,源于其仁学思想。
仁为内在情性与外在伦理之融汇,此内外交洽之仁心乃"礼"、"乐"之根本。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仁学精神贯注于艺事中,非特悦人耳目、娱人情性而已,更当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善德良知也。
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乐"即音乐艺术,兼愉悦性情之形式美与感发意志之仁德美。
"成于乐"为精神沉醉、纯粹超越而至自由境界①。
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整个人生由音乐而艺术化、道德化,沉浸于美善统一之境。
斯乐陶染性灵、感发仁心,使人人本具之良知充满身心,一念自觉便可成仁。
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诚哉斯言!孟子曰:"理义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告子上》)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赋予仁德以审美价值。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代表,它们的教育意义非常深远。
孔孟之道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成为有用之人。
同时,孔孟之道也强调了道德教育,认为只有在道德上做到圣人的标准,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有用之人。
因此,孔孟之道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提倡了“以诚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方法。
老庄之道则强调了自然、放松、自由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让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老庄之道主张真正的自由来自于放弃追求物质和权力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因此,老庄之道强调了“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教育目标,提倡了“循序渐进、自由自在”的教育方法。
综上所述,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它们强调了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但都是为了培养真正有用、自由、快乐的人。
因此,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应当代社会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培养更多有用之人、自由之人、快乐之人而努力。
- 1 -。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导读:本文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李苏娟,杨丽丽(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先秦文论特别是儒道文论从先秦到明清,一直在不断的发展。
而儒道两家文论也并非相互排斥,两者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相互吸收,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精髓。
关键词:孔孟;老庄;文论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42-02儒家之学,《汉志》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
”道家之学,《汉志》云:“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儒道学术虽源出不同,然殊途同归,均为助人君之术。
早期儒道两家很少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艺术的评述上,更多的是专注于政治。
但儒道思想确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并且儒道两家代表——孔孟、老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自己的文论观。
一、孔孟、老庄文论之产生儒道文论以孔孟、老庄为其代表。
就儒家文论而言,对文艺和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关注较多。
儒家提倡“仁政”,就不得不要求文学作品为政治等服务,从季札观乐开始,就初见端倪。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来鲁观乐的事情,其中季札对《诗》和舞作了一翻评价,而这些评价和孔子对《诗》的评价大体相当。
季札评《周南》、《召南》云:“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其是说二诗声律美妙,并且是王化之基,但是犹有商纣,不能够尽善,但是虽未能够安乐,但其音仍不怨怒。
《论语·阳货》:“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马融注云:“《周南》、《召南》,国风之始,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三纲之首,王教之端,故人而不为,如向墙而立。
”孔子对于二诗的推崇,可能更多的也是基于“王化之基”。
老庄孔孟荀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老庄孔孟荀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姓名分别是李耳、庄周、孔丘、孟轲、墨翟、荀况.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作品:《韩非子》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农家,小说家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从孔老“互绌”到孟庄“分呈”
从孔老“互绌”到孟庄“分呈”【摘要】孔子和老子代表着中国哲学思想的两大流派,分别代表着儒家和道家思想。
孟子和庄子则是孔子和老子的学生,分别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并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互绌和分呈是孔老和孟庄两大思想流派的核心理念。
互绌指的是儒家与道家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分呈则是指孟子和庄子各自独立发展,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思想风格。
本文将从互绌和分呈的角度探讨孔老和孟庄两大思想流派的奥秘,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分析它们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重要性。
总结互绌和分呈的意义,展望孔老和孟庄思想的未来发展,得出结论。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以及对人类智慧的启示。
【关键词】孔老、孟庄、互绌、分呈、关系、含义、论述、比较、区别、影响、重要性、总结、展望、发展、结论1. 引言1.1 孔老和孟庄的关系孔老和孟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和孟子的代称。
孔子和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创立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德,提倡孝悌忠信等传统道德观念,注重个体的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构。
与之相对应的是孟子的思想,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人皆可成为君子,主张民主天理和仁政。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虽有异同,但都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孔老和孟庄之间的关系,既是师徒之谊,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体现。
孔子和孟子一脉相承,互相启迪,相互影响,共同开创了中国儒家学说的辉煌。
他们的关系既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相互促进的,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1.2 互绌和分呈的含义互绌和分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互绌强调的是交流和沟通,即双方彼此交换意见、情感和想法,从而增进相互理解和共识。
而分呈则是指双方在关系中各有侧重和责任,分工明确,各行其是,相互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特点。
最新-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 精品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李苏娟,杨丽丽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先秦文论特别是儒道文论从先秦到明清,一直在不断的发展。
而儒道两家文论也并非相互排斥,两者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相互吸收,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精髓。
关键词孔孟;老庄;文论中图分类号1092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142-02儒家之学,《汉志》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
道家之学,《汉志》云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儒道学术虽源出不同,然殊途同归,均为助人君之术。
早期儒道两家很少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艺术的评述上,更多的是专注于政治。
但儒道思想确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并且儒道两家代表——孔孟、老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自己的文论观。
一、孔孟、老庄文论之产生儒道文论以孔孟、老庄为其代表。
就儒家文论而言,对文艺和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关注较多。
儒家提倡仁政,就不得不要求文学作品为政治等服务,从季札观乐开始,就初见端倪。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来鲁观乐的事情,其中季札对《诗》和舞作了一翻评价,而这些评价和孔子对《诗》的评价大体相当。
季札评《周南》、《召南》云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其是说二诗声律美妙,并且是王化之基,但是犹有商纣,不能够尽善,但是虽未能够安乐,但其音仍不怨怒。
《论语·阳货》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马融注云《周南》、《召南》,国风之始,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三纲之首,王教之端,故人而不为,如向墙而立。
老庄与孔孟哲学
老子: 形上学的确立与心性的发现
(15)在否定“智”、“欲”的 同时,文化也被否定了,而代之完 全自然的,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子 所追求的是消除异化、维护主体性, 片面地把其社会思想理解为愚民政 策是不客观的。
老子哲学的主要贡献有四
(16)其一,建立了一套搏大情深的形 上学体系,并揭示了循环运动,对立统 一等规律,成为中国古代形上学的源关 活水;其二,道论的提出,彻底否定了 天命鬼神的地位,使人成为天地间真正 的主人,具有某些民主因素;其三,第 一次论证了人的本来面目,在消除异化 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其四,提出 了一种超常的认识方式,在破除主观性 等方面较有价值。
老子哲学主要缺陷亦有四
其一,他虽然指出万物的本性是自 然无为、柔弱、清静等,并认为这 是由道赋予的,但他没有说明其对 立面如有为、刚强、躁动等是怎么 回事,其来源如何;其二,他的规 律论具有明显的循环论倾向;
老子哲学主要缺陷亦有四
其三,从理论上讲,老子的返道论 的确可以避免异化现象,但它没有 解决人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并且在 现实上也是行不通的;
老庄与孔孟哲学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和发源 于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是当时两种 最强壮、发展水平最高的文化,它 们完全具备孕育大哲学家的文化条 件,所以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 孔子分别产生于这两个地区并非偶 然。
老庄与孔孟哲学
中国哲学建立的学术思想背景主要 有三:一是天命鬼神观念。它产生 于原始社会,西周时期有重要发展。 首先是命运之命的出现,其次是认 为人事对它有反作用,并开始怀疑 它,周公更提出“敬德”的观点, 这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
浅析老庄与孔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析老庄与孔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浅析老庄与孔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一、孔子与儒家思想老子、庄子、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
那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子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从孔孟到荀子,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遍一发不可收拾,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就连清朝时期的戊戌变法中也有所应用,是把西方的政治学术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维新变法在清朝,这一时期康有为面临着仍然强大的封建势力,资本主义虽初步发展但力量弱小,因此康有为借助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以减少资产阶级改良的阻力。
它表现出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总之儒家思想从创立、发展和运用,无论是利用还是批判,始终是为现世所需。
儒家思想构成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它的优秀内涵方面从古至今体现了人本主义,强调人的道德感化,这在我们今天的改革关口,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儒家的“德治”中合理的成分,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吸收儒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是我们对儒家的态度。
①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法律的影响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欢迎主要原因就是它的等级性和血缘性。
儒家法律以血缘情感为心理基础,以宗法人伦为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三纲五常”。
宗法制度在西周演变而成,秦汉则成为宗族制度,明清以后变成家族制度,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血缘纽带一直未受到根本的松动,以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为社会核心组织的性质却坚实地固定下来。
宗法家族伦理被视为法的渊源,并凌驾于法律之上,以朝廷和家族为本位,因此古代的法律最主要的精神仅有两条,孝于宗族和忠于王朝。
如秦简中的《封诊式》记载了两个案例,一则是:甲向官府控告自己的亲生子丙不孝,要求官府对丙处以流放,官府完全满足了甲的要求。
另一则是:甲以自己的亲生子丙不孝为由,提出控告,要求官府对丙处死刑。
官府当即就派令吏前去把这个不孝子捉拿归案。
这两个案例就表现了封建时期的儒家思想以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为社会核心组织的性质。
孔孟之间与老庄之间
孔孟之间与老庄之间1993年清理出土的荆门郭店楚简,在1998年公布;1994年收购入藏的上海博物馆楚简,自2001年开始发表,迄今仍在继续出版之中。
郭店简和上博简的出现,迅速引起一波又一波的讨论研究热潮,涉及到许多学科和方面,但受影响最大的,恐怕应推学术史、思想史。
两批简内大量丰富的佚籍,使人们不得不提出重写有关学术思想历史的要求,在二十世纪长期流行,似乎早已成为定论的若干观点,正在遭到动摇,甚至导致根本性的改变。
这篇小文想着重考察郭店简、上博简发现后,学术思想史直接受其影响的段落与部分。
文中将先就简的年代本身作进一步的推定,然后分别谈到这两批简的两项最主要的内容,即儒家和道家,分别进行概观的探讨。
由于我个人识力有限,同时上博简也还没有完全公开,看法只能是不成熟,或者说是暂时性的,敬希大家赐予指教。
一、郭店简、上博简的时代郭店简与上博简时代的研究条件明显不同。
前者系经考古发掘出土,有出自墓葬的材料记录足稽,后者出于盗掘流散,缺乏原来墓葬的信息。
如众所周知,郭店一号墓其实也经过盗扰(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
以下有关该墓材料均据此文),盗墓者第一次仅挖至椁板,第二次则在椁板东南隅箱头南端锯洞,并且撬开边箱,盗去一些文物。
不过从后来发掘的平面图看,所失不多,特别是简基本得以幸免。
这就使墓以及简的时代有可能得到推定。
按照考古学的原则,郭店一号墓的时代是墓中简的时代的下限。
作为墓的随葬品的简,其书写的时间不可能迟于墓的下葬,由于是实用的书籍,一般说总应比墓的建成为早。
至于这些书籍的著作时间,还可能比简的书写早相当一段时期,是大家不难理解的。
郭店一号墓的发掘简报,业已对墓的时代作了很好的分析。
这座墓位于楚国郢都地区,这个地区的墓葬,考古学者已经有比较详细可靠的分期,其中江陵雨台山墓葬群的序列可以作为最好的标尺。
郭店一号墓的简报正是这样做的,以所出器物尽可能同雨台山类似出土品对比。
老庄思想比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一辩稿)
《老庄思想比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主席、各位:大家晚上好!(刚才对方辩友谈到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急功近利、道德缺失、生态破坏等几个问题,然后说孔孟思想具有诸多优点,能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我们想说老庄思想也具有很多优点也能解决这些问题啊,你们凭什么可以依此就说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或者说:你们比较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今天所说的更适用,应该是指在缓和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时哪种思想更具针对性。
那么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来分析一下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急功近利、道德滑坡、生态破坏,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们幸福感的缺失,究其根源,大抵都是利益冲突、欲望膨胀以及僵化的思想造成的恶果。
而老庄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清净无为的思想主张,无疑正是给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开出的一剂清火清心的良药。
首先,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来看:治理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老庄。
在人类中心论和贪婪欲望的驱使下,三百年以来的全球工业化浪潮,走的是一条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黑色文明”之路,而今天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正是给人类敲响的警钟。
我们承认,(正如对方一辩所说)孔孟在生态问题上也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法,但即便是提倡“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孟子,仍然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认为自然万物生来就是为供人类享用而存在的,而这种思想人们也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我们是否反思过:以自然主人的身份去面对自然,怀着利用自然的目的去节制自然,这与以前的那种掠夺式开发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而老庄主张“齐物我”,在老庄的思想里,人与自然在地位本来就是平等的,我们不能仅仅考虑自然对人类的价值,而应该去分析自然和人类的相互影响。
因此老庄认为“伤物者,物亦伤之”,提倡“无用之用”,即对人的欲望和需求加以合理地节制,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自然中获取必要的生活物资,与自然互惠互利、和谐共生。
这难道不才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治本之道吗?其次,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来看:净化社会风气、解决道德问题需要老庄。
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看孔孟与老庄认识论的差异.
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看孔孟与老庄认识论的差异要使中国哲学能更好地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的问题域中谋求中国哲学解答是必不可少的。
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看,孔孟主张“主客相分”,老庄主张“主客同一”,正是在这一点上,构成了两家哲学在认识论上的最大差异。
“主客相分”;“主客同一”;孔孟;老庄早在2500多年前,西方智者高尔吉亚就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他的这三个命题似乎预示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轨迹。
从古代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到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再到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这个过程证实了他的三个命题。
如果说西方哲学的繁荣和发展是因为有这些思想上的“先知”的话,那么中国哲学较之西方哲学的相形见绌正是由于这类“先知”的缺位。
与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相比,中国哲学可谓远远不及当然,也不能否认在某些领域中国哲学的研究深入程度是超过西方的。
当西方哲学在某些研究领域不断深入的时候,中国哲学在这些领域还未曾涉足。
因此,要使中国哲学能更好地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哲学是不得不为的,在西方哲学的问题域中谋求中国哲学解答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张立文先生所讲:“我们主张中国哲学、思想、宗教、学术决不能照猫画虎式地‘照着’西方讲,也不能秉承衣钵式地‘接着’西方讲,而应该是智能创新式地自己讲。
中国哲学不应是西方哲学的“应声虫”,也不应是西方哲学的“跟屁虫”,应当谋求自身的解放与发展。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中,我们是否拥有话语权?或许后现代主义哲学可以为中国哲学松绑,因为他们主张差异,主张个性,同情弱者,强调解放。
但是个性的张扬会使中国哲学失去对话的机会,甘心居于弱者地位、固步自封也不会获得发展,更不用说夜郎自大地抱着先人留下的“精华”自认为先进于人。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3及其影响一、孔孟的异同:相同点:(1)他们都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即道德人格教育。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2)孔子与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孔子注重道义之乐,孟子主张仁政,其实仁政就是礼治,因为仁是最高之德,所以仁政就是最高的礼德。
(3)孔子注重道义之乐,自然之乐,而孟子对自然之乐不但赞同,而且主张普及。
(4)孔子虽重礼、乐,反对人的性情是陶冶的功效,但也不忽视自然和人生关系的重要,与孟子重视利用自然以陶冶性情的功用无区别。
不同点:(1)孟子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
孔子认为人性非全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而孟子认为人性是全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养和扩充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人人都可以为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
(2)孔子注重言行,重视感情的陶冶。
孟子则认为知言可以辨别理性的得失,常将知言对举,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
(3)孔子强调仁礼,是个人修身的必须,而他也最乐意春田宴乐。
孟子强调的仁是王道,爱民,是一种实现称霸野心道路的治国方式。
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4)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孟子则不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5)孔子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
8、孔孟老庄历史观比较
孔孟老庄历史观、军事观比较研究第八章孔孟老庄的历史观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历史观一孔子与《春秋》孔子晚年编写过《春秋》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孔子又整理过《尚书》,这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古的一部史料汇编。
以前还有“六经皆史”的说法,认为孔子对待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体现为他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因而他编的“经书”,都是前代的史料,而孔子的主要贡献,便在于保存历史,传授历史。
照这种说法,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主要以史学家而现身。
持此说最力的,前有清朝的章学诚(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上》《章氏遗书外篇·丙辰札记》等),后有近代的章炳麟(参见章炳麟《訄书·订孔》、《国故论衡·明解故》等),他们在近代学术界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研究孔子思想体系的时候,不可不对孔子的史学思想,作一番专门的探讨。
《春秋》是以鲁国为中心的编年史。
它记载的史事,由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开始,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为止,共二百四十二年。
这段历史时期,就被后人根据《春秋》,而命名为“春秋时代”。
《春秋》本为各国史书的通称。
《国语》便提到晋国有人“习于《春秋》(《国语·晋语七》),楚国对太子“教之以《春秋》”(《国语·楚语上》)。
墨子也曾说“吾见百国《春秋》,并具体说到“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墨子·明鬼》)。
而鲁国的史书向来叫作《春秋》,则有多种记载可证(参见《孟子·离娄下》、《礼记·坊记》、《韩非子·内储说上》等)。
这就表明,在孔子以前,早有《春秋》之名,体例也应该相近。
现存的《春秋》,是孔子所作,首先见于《孟子》:“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总目录第一章孔孟与老庄异同之概说第一节孔孟老庄存在于我们身边第二节孔孟老庄在近代的坎坷历程第三节孔孟老庄在今天的思想文化价值第二章孔孟老庄的辩证思想之比较第一节《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一、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二,提示大家要重视对立面的作用三,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第二节庄子的“齐物论”相对主义哲学打破独断论的辩证意义一、“齐物论”之形成二、“齐物论”的本质三、“齐物论”独特意义与作用第三节孔子“中庸”论的辩证法思想一、原“中庸”二、世俗对中庸的误解及辩正三、中庸的利害功用第四节孟子“中”“权”等辩证法思想一、“中”是针对偏激片面的二、“权”是矫正保守呆板的三、其他辩证法思想第五节孔孟老庄辨证思想异同比较第三章孔孟老庄的美学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美学思想第二节孟子的美学思想第三节老子的美学思想第四节庄子的美学思想第五节小结第四章孔孟老庄的天命鬼神观之比较第一节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对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论述第二节孔孟的天命鬼神观38附一、荀子的天论附二、董子的“天人合一”论附三、孟子天道观若干问题初探附四墨子的“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第三节老子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思想第四节天人关系问题上儒道思想的异同第五章孔孟老庄的经济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经济思想一、财富观二、生产与流遍概念三、分配与消费观念四、财政思想五、孔子经济思想的总考察六、子贡的经济观点七、《大学》《中庸》的经济思想八、大同、小康论第二节、孟子经济思想一、孟子的义利观二、孟子的恒产理论三、孟子的分工和劳动理论四、孟子的财政赋税理论五、简短的结语第三节道家的经济思想一、道家经济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二、杨朱的贵己论三、道家代表作——老子中的经济思想四、庄周的经济观点五、道家经济思想的影响第四节儒道经济思想比较第六章孔孟老庄的教育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有教无类”三、论教育作用四、教育目的和任务五、教学内容六、教学方法论七道德教育的内容八、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九、论教师和师生关系第二节孟子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二、道德教育思想五、教学思想第三节、老庄及黄老学派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儒道教育思想异同第七章孔孟老庄的处世哲学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处世哲学一、人生进退穷达的总原则二、永远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三、生死观四、交友之道五、严于律己,加强各方面修养第二节孟子的处世哲学一、充分张扬自我、气节、尊严二、加强个人修养第三节老子的处世哲学一、生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二、不自见、是、伐、矜三、勿轻、易、躁四、修养高的标志五、懂得相反相成六、提醒注意人皆慕之的反面第四节庄子的人生哲学一、人生应当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来追求。
二、养生论三、后世的人格信条四、德充为主,形体为次五、无为而无不为六、“缮性放俗”七、开阔眼界心胸八、苦乐观第五节儒道处世哲学异同比较第八章孔孟老庄的历史观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历史观一、孔子与《春秋》二、所谓“《春秋》之义”三、从“《春秋》笔法”看孔子的史观第二节孟轲论“王”、“霸”第三节老庄的自然无为政治思想第四节儒道政治历史观异同第九章孔孟老庄军事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论兵第二节荀况的军事思想儒家论将附一:《楚汉论》儒家论将附二:《陆机论》第三节老子的兵法第四节儒道军事思想异同述评第十章孔孟老庄伦理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伦理思想的周礼框架与改造第二节孟子的王与士的关系、君臣设想第三节老子的第四节庄子第五节第十一章孔孟老庄的幽默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谑而不虐的中庸幽默观第二节孟子的引人入毂与嘲第三节老子反讽与冷嘲第四节庄子刚性硬幽默第五节第十二章孔孟老庄的理想境界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仁、大同、圣人理想第二节孟子的“王道”第三节老子的“道”“德”理想第四节庄子的“真人”理想第五节孔孟老庄理想的异同第一章孔孟与老庄异同之概说一、孔孟老庄存在于我们身边看了这个标题,有人马上就会摇头——怎么这样说呢?在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看来,孔孟老庄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简直没有什么关系,可以忽略不顾。
都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了,提这些老古董干吗?我们说,这些话,似是而非。
君不见,在现实中,有许多现代时髦的衮衮外衣下,内里运行的却是几千年前的古典精华;而许多伟大的古人,却死而不朽,至今活在我们之间。
不信,请看:我们常喜欢讲宽松、宽容,还把洋大人房龙的《宽容》翻译了进来,以示这是国际流行的新东西。
其实,孔子一直倡导的恕道、宽则得众,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前总书记提出“与时俱进”,一时从中央和各级政府红头文件到媒体都造句似的必用这个新词,现任总书记、国家主席提出和谐社会理论,社会各界对这个新说法纷纷叫好,认为它正中当前弊病,是一个很好的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荀子,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第二节孔孟老庄在近代的坎坷历程第三节孔孟老庄在今天的思想文化价值目前的中国,或者说今后的中国,还需要孔子、儒家文化吗?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利于中国今后的文化重建工作,也有利于今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于人类历史上有什么重大贡献?发问今日和今后的中国是否还需要孔子,必须首先发问孔子有什么样的历史贡献及其孔子和儒家文化究竟还有什么样的现实价值意义,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现代中国是否还需要孔子的发问,自然就有答案了。
1,孔子是人类历史上平民教育和平民政治的鼻祖在孔子之前,当然已经产生了知识分子这种人类国家文明中的社会群体,但是,那时候的知识分子,要么是国家文明中的贵族和贵族的附庸,要么是自言自语和远离国家事务的民间知识分子,却从来没有过像孔子这样生存于民间民众之中,却又终生积极入世和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应该是人类世界上所有积极入世于国家建设但身份却又一直是民间老百姓的知识分子们的鼻祖。
人类世界上的国家文明的形成,无一不是军事斗争的结果,这就是说,国家的最早起源,是军事战争。
但是,马上可得天下,马上却治理不了天下。
于是,任何一个军事首领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组织以后,他都要使用知识分子去沟通国家政权组织和民众之间的联系,以求得国家文明可以合理运作起来。
但是,我们纵观人类历史可以发现,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还是中国,人类世界上最早的国家文明中的知识分子,从来都不是由民间所产生的,而是由那些建立和统治国家文明的统治者自己内部所产生的知识分子,这样的知识分子,要么本身就是国家统治集团中的贵族者,要么,就是由国家统治阶层自己举办的学校所专门培养出来为自己统治利益集团直接服务的人。
由统治者直接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也许身份还是民间的,甚至有个别人以前还是下贱的奴隶,但是,由于他们是由统治者养活和培养,所以,他们一生的学问和作为,眼睛中只有统治者,却从来没有国家和民众,因此,这样的知识分子,依然没有根本超越自己是“政治奴隶”的社会身份。
孔子的祖先虽然是贵族,但是到他这一代,早已经是民间穷人,孔子早年依靠放牧、看守草场,替人操办红白喜事,当祭祀中的吹鼓手等职业养活自己。
由于孔子年代的所有学校,都是统治贵族所办,学生也都是贵族或者贵族的附庸,十五岁到三十岁,孔子是依靠自学而完成了小学和大学的学业,也就是完成了识字、计算等小学课程和通五经等大学课程。
三十岁以后,孔子逆当时的贵族学校而动,在鲁国开办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所民间私人学校,同时,他又逆当时只有贵族子弟和贵族附庸才能够进入学校学习的潮流,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学校制度,也就是孔子开创了不分政治和经济身份地位而平等进入学校进行学习的教育制度。
所以,孔子的学生之中,既有贵族者,也有像子路这样的依靠打猎和斗勇为生的“野人”,也有像子贡这样终生都没有脱离商贾行业的商人,也有像樊迟这样的农人。
春秋时代的中国,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要么就是完全服务于国家统治者的贵族和贵族附庸的“政治奴隶”,要么就是那种自闭自大自清高的民间知识分子,这种知识分子不关心国家和民众命运,他们仅仅是把知识当成为自己养生长寿和在社会上可以炫耀自己名士风采的资本。
但是。
孔子开创了另一历史知识分子的先河,这就是他的学以至用的知识宗旨。
孔子50岁的时候,鲁国发生内乱,孔子为了国家安定而接受鲁国国君邀请出任政府官员,当时,就连他的学生也都阻止他的行为,认为民间知识分子不应该去参与国家政治之事。
孔子毕竟不是政治家的材料,所以,他在担任政府官员以后的成就并不出色,5年以后,有自知之明的孔子急流勇退而淡出政界,从此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游学达十三年之久。
他游学的阅历,使他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看清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这段时间,他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编辑整理出了诗、易、书、礼、乐、春秋等后来影响中国达两千多年之久的文化巨著。
同时,他和学生问答的《论语》也对后世中国的教育、哲学、文艺等产生了很大影响。
孔子尽管自55岁以后再不干预政治之事,但是,他鼓励自己学生积极出任各国政治官员,将礼乐统一的文化知识传播到中原各国,就连以前极力反对他出任政治官员的学生子路,也出任了卫国官员,后来,子路死于卫国内乱。
这就是说,孔子一生为了改变当时天下各国弱肉强食和互相敌对的政治制度,以达到天下礼乐文化通行和天下一统的学以至用目的,他自己不仅身体力行,还和学生一起前赴后继地去实现自己天下共同和平和发展的大同理想,并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改变了当时只有贵族才能够治理国家的现状,使得社会下层人员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去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从而冲破了贵族和下贱民众之间过去长期存在的不可逾越的政治身份鸿沟。
可以这样说,人类最早使用知识形式去击破国家文明中的贵族和贱民之间的森严等级制度壁垒,使得知识和知识分子成为国家文明中的重心的历史格局,最早就是由孔子所开创的!中国正因为有了孔子的这种教育模式,后来才可能产生得出平等竞争国家政治管理人才位置的科举制度,而平等考核录用制度,至今依然是国家政治管理人才的最佳模式之一。
纵观人类历史,可以知道,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存在身份等级很森严的制度,这个制度就一定是导致该国家文明走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