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思想与老庄思想

合集下载

浅析老庄与孔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析老庄与孔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析老庄与孔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一、孔子与儒家思想老子、庄子、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

那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子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从孔孟到荀子,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遍一发不可收拾,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就连清朝时期的戊戌变法中也有所应用,是把西方的政治学术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维新变法在清朝,这一时期康有为面临着仍然强大的封建势力,资本主义虽初步发展但力量弱小,因此康有为借助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以减少资产阶级改良的阻力。

它表现出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总之儒家思想从创立、发展和运用,无论是利用还是批判,始终是为现世所需。

儒家思想构成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它的优秀内涵方面从古至今体现了人本主义,强调人的道德感化,这在我们今天的改革关口,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儒家的“德治”中合理的成分,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吸收儒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是我们对儒家的态度。

①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法律的影响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欢迎主要原因就是它的等级性和血缘性。

儒家法律以血缘情感为心理基础,以宗法人伦为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三纲五常”。

宗法制度在西周演变而成,秦汉则成为宗族制度,明清以后变成家族制度,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血缘纽带一直未受到根本的松动,以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为社会核心组织的性质却坚实地固定下来。

宗法家族伦理被视为法的渊源,并凌驾于法律之上,以朝廷和家族为本位,因此古代的法律最主要的精神仅有两条,孝于宗族和忠于王朝。

如秦简中的《封诊式》记载了两个案例,一则是:甲向官府控告自己的亲生子丙不孝,要求官府对丙处以流放,官府完全满足了甲的要求。

另一则是:甲以自己的亲生子丙不孝为由,提出控告,要求官府对丙处死刑。

官府当即就派令吏前去把这个不孝子捉拿归案。

这两个案例就表现了封建时期的儒家思想以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为社会核心组织的性质。

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

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

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各具特色,具体如下:
孔子:孔子的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注重逻辑和内在的连贯性。

他的话语富有启发性,常常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思想,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孟子:孟子的语言风格富有气势,擅长用比喻、寓言等形象生动的手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他的话语中充满热情和信念,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能够激发听者的情感共鸣。

老子:老子的语言风格简约、深邃,常常以短小精悍的语句表达思想。

他善于用矛盾、相反的词语来阐述道理,引人深思。

老子的语言中充满智慧和哲学思考,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庄子的语言风格汪洋恣肆、文思奇幻,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善于用寓言来阐述思想。

他的论说文恢宏大气,富有想象力,且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深邃的思想。

墨子:墨子的语言风格质朴明快、善于类推,他的论说文逻辑严谨、观点明确,且善于通过实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墨子的言辞平实而有力,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各具特色,或平实、或气势、或简约、或汪洋恣肆、或质朴明快,他们的语言风格和论说方法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思想深度。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

由此,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老庄之道: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讲“有物生于宇宙,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

”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

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

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

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

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

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

孔孟之道: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

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

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

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

孔孟儒家与老庄道学

孔孟儒家与老庄道学
❖ 蜩(蟬)與鳩(班鳩)譏笑大鵬:小知與大知之 別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 也?朝菌不知晦朔,虫惠虫古不知春秋,此 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 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 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 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 *故曰:至人無己(忘掉一切),神人無功 (不追求功),聖人無名(不追求名)。
❖ 道家的莊子往往用寓言人物的豐富多彩的生 活態度、形形色色的行為方式,
❖ 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描述天人合 一的生存態度與心物對立的認識方法之間的 鴻溝,
❖ 這對我們理解海德格爾的從主客對立向沉思 的跳躍是很有裨益的。
罔兩問景的寓言
❖ 罔兩是影子外圈的淡影,罔兩隨影子運動,影子又 隨人體運動。
❖ 仁的觀念擴大為社會共同持守的尺度,成為群 體的倫理秩序。
❖ 整部《論語》中提到「仁」有109次,「禮」 75次。
孔孟之道與「道統」
❖ 宋.黃幹《勉齋集》卷19 :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生而道始 行;孔子、孟子生而道始明;孔、孟之道, 周、程、張子繼之;周、程、張子之道,文 公朱先生又繼之。此道統之傳,歷萬世而可 考也。」
❖ 莊子並不去追求有形有名現象上的因果聯繫, 不去探究罔兩、影形之間互相依據的關係;
❖ 他指出,如果人的認識一定要依據有所對待 的事物才能判斷自己是否正確,而所面對的 事物又是變化不確定的,那麼這裏就一定會 存在著困難,即「有患」。
❖ 「逍遙遊」,是指無所依賴、绝對自由地遨 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 北冥的鲲──化身為鵬──飛向南冥(天池)
❖ 罔兩問影子說:「你原來行走,現在又停下,你原 來坐著,現在又站起來,你為什麼沒有獨立的行為 操守呢?」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周瑾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

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

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

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

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

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

此美善相乐之论,源于其仁学思想。

仁为内在情性与外在伦理之融汇,此内外交洽之仁心乃"礼"、"乐"之根本。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仁学精神贯注于艺事中,非特悦人耳目、娱人情性而已,更当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善德良知也。

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乐"即音乐艺术,兼愉悦性情之形式美与感发意志之仁德美。

"成于乐"为精神沉醉、纯粹超越而至自由境界①。

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整个人生由音乐而艺术化、道德化,沉浸于美善统一之境。

斯乐陶染性灵、感发仁心,使人人本具之良知充满身心,一念自觉便可成仁。

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诚哉斯言!孟子曰:"理义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告子上》)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赋予仁德以审美价值。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总目录第一章孔孟与老庄异同之概说第一节孔孟老庄存在于我们身边第二节孔孟老庄在近代的坎坷历程第三节孔孟老庄在今天的思想文化价值第二章孔孟老庄的辩证思想之比较第一节《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一、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二,提示大家要重视对立面的作用三,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第二节庄子的“齐物论”相对主义哲学打破独断论的辩证意义一、“齐物论”之形成二、“齐物论”的本质三、“齐物论”独特意义与作用第三节孔子“中庸”论的辩证法思想一、原“中庸”二、世俗对中庸的误解及辩正三、中庸的利害功用第四节孟子“中”“权”等辩证法思想一、“中”是针对偏激片面的二、“权”是矫正保守呆板的三、其他辩证法思想第五节孔孟老庄辨证思想异同比较第三章孔孟老庄的美学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美学思想第二节孟子的美学思想第三节老子的美学思想第四节庄子的美学思想第五节小结第四章孔孟老庄的天命鬼神观之比较第一节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对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论述第二节孔孟的天命鬼神观38附一、荀子的天论附二、董子的“天人合一”论附三、孟子天道观若干问题初探附四墨子的“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第三节老子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思想第四节天人关系问题上儒道思想的异同第五章孔孟老庄的经济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经济思想一、财富观二、生产与流遍概念三、分配与消费观念四、财政思想五、孔子经济思想的总考察六、子贡的经济观点七、《大学》《中庸》的经济思想八、大同、小康论第二节、孟子经济思想一、孟子的义利观二、孟子的恒产理论三、孟子的分工和劳动理论四、孟子的财政赋税理论五、简短的结语第三节道家的经济思想一、道家经济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二、杨朱的贵己论三、道家代表作——老子中的经济思想四、庄周的经济观点五、道家经济思想的影响第四节儒道经济思想比较第六章孔孟老庄的教育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有教无类”三、论教育作用四、教育目的和任务五、教学内容六、教学方法论七道德教育的内容八、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九、论教师和师生关系第二节孟子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二、道德教育思想五、教学思想第三节、老庄及黄老学派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儒道教育思想异同第七章孔孟老庄的处世哲学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处世哲学一、人生进退穷达的总原则二、永远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三、生死观四、交友之道五、严于律己,加强各方面修养第二节孟子的处世哲学一、充分张扬自我、气节、尊严二、加强个人修养第三节老子的处世哲学一、生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二、不自见、是、伐、矜三、勿轻、易、躁四、修养高的标志五、懂得相反相成六、提醒注意人皆慕之的反面第四节庄子的人生哲学一、人生应当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来追求。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代表,它们的教育意义非常深远。

孔孟之道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成为有用之人。

同时,孔孟之道也强调了道德教育,认为只有在道德上做到圣人的标准,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有用之人。

因此,孔孟之道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提倡了“以诚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方法。

老庄之道则强调了自然、放松、自由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让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老庄之道主张真正的自由来自于放弃追求物质和权力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因此,老庄之道强调了“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教育目标,提倡了“循序渐进、自由自在”的教育方法。

综上所述,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它们强调了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但都是为了培养真正有用、自由、快乐的人。

因此,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应当代社会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培养更多有用之人、自由之人、快乐之人而努力。

- 1 -。

老庄孔孟荀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老庄孔孟荀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老庄孔孟荀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姓名分别是李耳、庄周、孔丘、孟轲、墨翟、荀况.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作品:《韩非子》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农家,小说家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孔孟老庄思想

孔孟老庄思想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

他们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面。

在此意义上来说,儒道本是一家。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他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即便是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并没有泯灭,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学、佛学之中,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这正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潜隐特点。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

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从历史渊源来看,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度逐渐解体,我国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一部分奴隶主贵族逐渐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成为贫民或者奴隶。

其中一部分人结草为庐,结伴而耕,避世隐居。

《论语》中把他们叫做"逸民"或"隐者"。

这些人对弱肉强食、离乱痛苦的现实社会,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样,他们痛斥"天下无道"!在这同一个时代,儒家和道家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他似乎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

为了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尽管他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还是那股劲:"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孟思想与老庄思想

孔孟思想与老庄思想

孔孟思想与老庄思想孔子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

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

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

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

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孟子思想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老庄思想比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一辩稿)

老庄思想比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一辩稿)

《老庄思想比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主席、各位:大家晚上好!(刚才对方辩友谈到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急功近利、道德缺失、生态破坏等几个问题,然后说孔孟思想具有诸多优点,能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我们想说老庄思想也具有很多优点也能解决这些问题啊,你们凭什么可以依此就说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或者说:你们比较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今天所说的更适用,应该是指在缓和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时哪种思想更具针对性。

那么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来分析一下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急功近利、道德滑坡、生态破坏,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们幸福感的缺失,究其根源,大抵都是利益冲突、欲望膨胀以及僵化的思想造成的恶果。

而老庄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清净无为的思想主张,无疑正是给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开出的一剂清火清心的良药。

首先,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来看:治理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老庄。

在人类中心论和贪婪欲望的驱使下,三百年以来的全球工业化浪潮,走的是一条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黑色文明”之路,而今天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正是给人类敲响的警钟。

我们承认,(正如对方一辩所说)孔孟在生态问题上也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法,但即便是提倡“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孟子,仍然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认为自然万物生来就是为供人类享用而存在的,而这种思想人们也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我们是否反思过:以自然主人的身份去面对自然,怀着利用自然的目的去节制自然,这与以前的那种掠夺式开发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而老庄主张“齐物我”,在老庄的思想里,人与自然在地位本来就是平等的,我们不能仅仅考虑自然对人类的价值,而应该去分析自然和人类的相互影响。

因此老庄认为“伤物者,物亦伤之”,提倡“无用之用”,即对人的欲望和需求加以合理地节制,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自然中获取必要的生活物资,与自然互惠互利、和谐共生。

这难道不才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治本之道吗?其次,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来看:净化社会风气、解决道德问题需要老庄。

一辩陈词

一辩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老庄思想比孔孟思想更适用于现代社会.首先,我方想明确一点,任何一场辩论赛的根本意义在于他对我们的启迪作用。

今天我们在这里并不是争辩这两种思想孰优孰劣,而是探讨哪种思想更适用于现代社会,从而提醒我们去认识社会,关注传统文化。

当然,思想中的糟粕是不会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必然是两者的精华。

孔孟思想以“仁”为核心,用“礼”来约束,;而老庄思想倡导“道法自然”,顺应规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

让我们面向现代社会:(1):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生态世博的举行,低碳生活的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体现我们的社会正处于逐步走向生态社会的阶段,那么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迫在眉睫。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统治者,人与万物同为本源,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源头。

当人与自然达到“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林”的状态,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我们一切发展的根本。

(2):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人与人之间的过分干预往往导致人与人的矛盾,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

老庄思想强调然人性回归自然状态,给人一片心灵的净土,留下自由的空间。

使人际关系在自然状态下可以和谐发展。

(3):就社会发展来看,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处于不平衡的阶段,拜金主义,拜官主义盛行,物欲横流,我们要汲取老庄所提倡的那种重精神追求的抱朴守真思想,做到知足常乐,面对物质享受的诱惑时能保持平衡安静的心态,在纷繁的物质社会中能保持自己的本性而不迷失自我。

(4):竞争是当今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对来自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种种竞争,但也不能硬碰蛮干。

而老庄的贵柔思想给了我们启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我们呈现出水状态,实际上恰恰是在积蓄力量,知雄守雌,最终达到以柔克刚。

综上所述,与孔孟思想相比,老庄思想更关注并解决生态这一根本问题,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解决社会突出问题,使社会在自然状态下向历史必然方向发展。

当代中国人更需要孔孟思想还是老庄思想?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人更需要孔孟思想还是老庄思想?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人更需要孔孟思想还是老庄思想?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反方的一辩代表。

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人更需要老庄思想而非孔孟思想。

下面我将从个人修身、社会和人类整体发展的角度来为您解说。

首先,关于个人修身。

老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追求真我境界,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在当代社会,繁忙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压力让人们趋于焦虑、困惑,追求身心的平静愈发显得重要。

老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宽容待世,放下功利心、竞争心,转而关注自身内心,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个人的心灵宁静。

其次,关于社会。

孔孟思想注重道德教化、礼仪规范,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现代社会已经具备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和道德体系,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

我们不应过分强调外在的社会规范与义务,而应更注重对个体的尊重和自由。

而老庄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强调个体自由、随心所欲。

这种思想可以使个体更自主地探索生活的真谛,在自由的探索中,社会可以更加包容、多元、宽松。

最后,关于人类整体发展。

孔孟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社会责任和义务。

但是,当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趋向市场化、利益化。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强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可能并不适用。

相比之下,老庄思想更注重个体的内省和成长,提倡个体追求真理与自由的探索。

只有个体不断进步,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才能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人更需要老庄思想而非孔孟思想。

老庄思想可以帮助个人实现心灵的宁静,社会更加包容多元,而且更有助于人类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谢谢大家!反方辩词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反方的二辩代表。

我们坚信,当代中国人更需要孔孟思想而非老庄思想。

下面我将从教育体系、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分别进行解说。

首先,关于教育体系。

孔孟思想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核心,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中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我们更加需要人才培养的长远眼光和思考能力,孔孟思想正是能够提供这样的教育。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孔子的饮食思想 孟子的饮食思想 老子的饮食思想 庄子的饮食思想
感谢下载
1
孔子的饮食思想
1、强调“民以食为甜”的强国富民之道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君子谋道,不谋食”
怎么样才能取信于民呢? 子贡
感谢下载
2
2、孔子的“礼食”思想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 日不食矣”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食志 食功 食德
感谢下载
9
三、老子的饮食思想
为腹不为目 五味令人口爽 味无味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感谢下载
10
四、庄子的饮食思想
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 饮食要有节制 借饮食寓意人生
感谢下载
11
感谢下载
12
感谢下载
13
5
饮食要讲究时、节、度
“不使胜食气,不多食” “唯酒无量,不及乱”
感谢下载
6
饮食要讲卫生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不时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沽酒,市脯不食”
“食不语,寝不言”
感谢下载74、倡导人 Nhomakorabea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君子谋道,不谋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感谢下载
8
二、孟子的饮食思想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感谢下载
3
“食而有礼”不乱其序,“克己复礼”是 孔子为自己确立的终身奋斗目标!
感谢下载
4
3、提倡科学饮食
主张饮食简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 足与议也”。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是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哲学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庄子的哲学思想“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

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非之心和辞让之心,这是他的四端学说的理论基础,但是孟子的这一观点不是要讨论人为什么天生就是善良的,而是为他的政治观点——仁政,做理论准备,是为政治服务的。

所以孟子的思想的哲学性就弱了很多。

孟子也是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家,他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是很伟大的思想,但是却不是很严谨的逻辑观点,孟子往往直接提出他的观点是什么,但是却不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那样的,而哲学是最讲究逻辑的。

孟子善于辩论,往往很轻易地就驳倒了对方的观点,他很快就能找到对方的思维漏洞,从而进行辩论。

但是仔细读《孟子》,里面经常是通过寓言故事,或是很强烈的修辞手段来达到目标的,很少有很严谨的论证,即便是像名家惠施那样的诡辩也是很少见的。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作文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作文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作文在咱们中国的思想星空中,孔孟老庄就像四颗最耀眼的星星,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咱就唠唠这几位大佬的思想。

先说说孔子吧。

孔子就像一个特别严格又充满爱心的老校长。

他整天强调“礼”,这礼啊,就好比是学校的校规校纪。

什么等级名分啦,在他眼里可重要了。

比如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像每个棋子都得在棋盘上有自己的位置,不能乱了套。

但他可不光是要大家守规矩,他还提倡“仁”呢。

“仁”是什么?就是一颗充满善意、包容的心。

他希望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好比告诉大家,你不喜欢别人抢你的糖,那你也别抢别人的糖。

孔子还热衷于教育,他的那些弟子就像一群跟在老校长后面的小粉丝,听他讲那些做人的大道理,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告诉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孟子呢,就像是孔子思想的超级粉丝,还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了。

孟子特别有脾气,是个热血青年似的思想家。

他老强调“义”,“舍生取义”这词儿就是他的招牌。

他觉得有些东西比生命还重要,这气魄可不小。

他还相信人性本善,就像每个小娃娃生下来都是小天使,都有善良的种子在心里。

他还跟那些君主们唠,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在当时可算是非常大胆的想法了。

他就像一个勇敢的谏官,对着那些高高在上的君主喊:“你们得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不然可不行。

”再看看老庄这边。

老子就像一个看透世事的老神仙。

他的思想充满了一种“无为”的智慧。

这“无为”可不是让大家啥都不干,就躺着睡大觉。

而是不要刻意去做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就像种庄稼,你得按照季节来,不能大冬天的非要种西瓜。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这“道”就像一个神秘的大法则,咱们只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却很难说清楚。

老子觉得人要是太争强好胜,太追求功名利禄,就容易迷失自己。

所以他提倡一种低调、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庄子呢,那简直就是一个超级浪漫的幻想家。

他写的那些故事,什么鲲鹏展翅啦,梦蝶啦,都充满了奇幻的色彩。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3及其影响一、孔孟的异同:相同点:(1)他们都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即道德人格教育。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2)孔子与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孔子注重道义之乐,孟子主张仁政,其实仁政就是礼治,因为仁是最高之德,所以仁政就是最高的礼德。

(3)孔子注重道义之乐,自然之乐,而孟子对自然之乐不但赞同,而且主张普及。

(4)孔子虽重礼、乐,反对人的性情是陶冶的功效,但也不忽视自然和人生关系的重要,与孟子重视利用自然以陶冶性情的功用无区别。

不同点:(1)孟子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

孔子认为人性非全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而孟子认为人性是全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养和扩充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人人都可以为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

(2)孔子注重言行,重视感情的陶冶。

孟子则认为知言可以辨别理性的得失,常将知言对举,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

(3)孔子强调仁礼,是个人修身的必须,而他也最乐意春田宴乐。

孟子强调的仁是王道,爱民,是一种实现称霸野心道路的治国方式。

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4)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孟子则不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5)孔子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

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

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

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

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孟子思想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

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

因此,又叫“良知”。

道家老庄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编辑本段]核心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

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

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

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老庄。

亦称“老根子”,是迁徙他乡或另辟新村的阿恩德分支对原住村庄的称谓。

由于相距遥远和年代久远,分支出去的各村寨之间,来往渐疏,辈份难辨,便互称“阿哈教”或“阿哈勒”,即同一祖先的后裔。

在东乡族地区,所有的村寨都有自己的“老庄”和清楚的系谱。

同一姓的人,若阿恩德不同,常在姓之前冠以老庄的名称,如同一马姓,有麻失里马、拾拉泉马、东达恒马、果果承马、奴拉马等。

2.搞老庄(武林外传中出现过)1.研究道家或者说是研究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意思。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因此常常二者并称。

他们二者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人应该顺应自然,少求私欲等等,有兴趣可以到国学网去看。

2.意思:研究庄子因为庄子的一些思想和孔子是对立的3.搞,就是研究。

老庄,即是庄子也。

[编辑本段]老庄思想简论一道法自然观主张雕琢复朴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崇柔尚雌精神内圣外王之道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三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和崇尚自由的批判理性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自由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境界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超越的哲学与文芦的超越[编辑本段]名言“凡人心险于山川”––––––二千多年前的庄子即有此语,怪不得中国人只有心思探索人,没有心思探索自然山川了。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中国人没有真理意识,只有效忠于皇帝的“正气”意识,以及权力意识,权力可垄断真理。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事实上,中国人只对“原天地之美”感兴趣,对人世间之外的理没有兴趣。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像庄子这样的知识分子与生产劳动脱离,所研究的东西也太清虚消极,其个人的成就虽伟大,但对民族却是悲剧。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中国人于宇宙大自然只有精神交流的关系,没有征服探索的欲望。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一幅小农经济的画图。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庄子此语的意思是,不以长寿为乐,不以早夭为悲,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

随遇而安,知天乐命,使国人丧失了进取心。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之外”––––––归隐江湖思想使得中国人往往缺乏“我有入世的胆量,下界的苦乐我要一概担当”的勇气。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天人合一思想产生不了探索大自然的观念,产生不了近代科学。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中国人都给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庄子这样的独立特行的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中国人的名利思想极重,所以,有人站出来反对名利。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知足,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也是农业社会的反映。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

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

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中国社会太黑暗,所以,有同流合污之俗人,也有冰清玉洁之隐士,唯独没有敢于入世、挑战社会、进行抗争的勇士。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避世以至于槁木死灰,如佛教成佛之涅盘,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悲观主义吧?“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庄子反对为名利而操劳奔波,可是老百姓为了糊口不疲于奔命行吗?“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中国人没有多少是非观念、真理意识,诸子百家都是教导人们混淆是非,不辨善恶,或以恶为善(如儒家以束缚人之恶德为善德,法家以暴力、诡计为善行)。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针对名家白马非马的争论,庄子“齐万物”,认为万物一马。

在这种浑沌主义、相对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当然不可能产生柏拉图之灵肉二元主义、亚里斯多德之植物分类、物理探索。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对于六合之外、世俗之外、形而上的东西,中国人没有探索的欲望,所以,科技离不开眼前的实用,哲学只有世俗主义的思想。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

……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庄周)––––––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也模糊如梦,飘飘渺渺,混混顿顿,没有严密的思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庄子也主张“不学”,以保真养神,对付知识的无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