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的经典诵读《孟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
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一翻开《孟子》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因为在看书时,历史知识就像永不干枯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入我的大脑。
看着看着,我好像进入了古老的春秋时代,仿佛看见孟子儿时逃学孟母脸上生气的表情;又犹如听见两军交战时人喊马嘶的声音,看见一个个青年将领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甚至为不能帮上忙而感到遗憾。
那个时代的诸侯国的成败兴衰仍然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重现,令我感叹不已。
我还对春秋时代的.礼仪制度加深了一层了解,也更清楚地了解了孟子的为人。
《孔子》和《孙子》我也看过,但对我来说,却没有《孟子》给我的震撼力那么大。
我要好好保存这本书,并把孟子列入我最敬佩的人当中去,予以纪念。
《孟子》读后感2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
其实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
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它还去过鲁国,相知孔圣人的`门第来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人,后世将他和孔子并成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在《孟子》一书中我个人最喜爱《成才先吃苦》,是说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加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肌体饥饿,使他身体困乏,使他做事时行为受到干扰,使他的心志受到震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呢?当然啦经典是对我们有好处哟!所以我们还是要读经典的!《孟子》读后感3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
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
小学语文 名家经典诵读《孟子》(二)好善足以治天下素材 语文版
好善足以治天下【原文】鲁欲使乐正子①为政。
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于强乎?”曰“否。
”“有知虑乎?”曰“否。
”“多闻识乎?”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②。
”“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③,而况鲁国平?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④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也也(6),予既(5)已知之矣。
’也也之声音颜色距(7)人于千里之外。
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8)之人至矣。
与谗诌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注释】①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
②好善这里特指喜欢听取善言。
③优于天下优于治天下的意思。
优,充足。
④轻易,容易,不以为难。
⑤也也(yi)自满的样子。
(6)既;尽,都。
(7)距同“拒”。
(8)谗说陷害人的坏话。
馅巴结,奉承。
谀讨好逢迎。
【译文】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
孟子说“我听到这一消息,欢喜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有智慧有远见吗?”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见多识广吗?”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孟子回答说“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
”公孙丑问“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孟子说“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况治理鲁国呢?假如喜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就会摹仿他说‘呵呵,我都已经知道了!’呵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
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些进谗言的阿谈奉承之人就会来到。
与那些进谗言的阿波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国家,办得到吗?”【读解】在孟子看来,治理好一个国家并不单靠执政者个人的能力智慧和学识,而应当广泛听取和采纳别人的,集思广益。
这样,就会吸引天下的有识之士,治理国家,乃至于治理天下就会游刃有余了。
相反,如果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那真正的有识之士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而奸邪的馅媚之徒就会乘虚而入。
这样一来,想治理好国家就是不可能的了。
小学语文 名家经典诵读《孟子》(一)穷则独善其身素材 语文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原文】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①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
②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
④得己即自得。
【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
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读解】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
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
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国学经典——《孟子精选篇目》
《孟子》经典诵读篇目精选1、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新人教版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经典诵读,通过反复朗读《孟子》二章,感受古文的韵律美,加深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
-建议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孟子思想观点,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选择《孟子》中的对话场景进行再现,通过表演来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体会。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如古汉语学习网站链接,供学生自主学习。
-实物教具:使用道具、服饰等实物,增强角色扮演活动的真实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孟子》二章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孟子是谁吗?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结合板书,对课文中难懂的句子和词汇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古汉语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活动: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孟子为什么说富贵不能淫?”或“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之后进行全班交流。
展示一些关于孟子的图片或漫画,让学生初步感受孟子的形象和思想。
简短介绍孟子的基本信息和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孟子》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概念、论述结构和哲学思想。
过程:
讲解《孟子》二章的背景,包括孟子的时代和其主要思想。
详细介绍“富贵不能淫”的论述结构,使用PPT上的图表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孟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等。
小学语文 名家经典诵读《孟子》(一)以邻为壑素材 语文版
以邻为壑,仁人所恶【原文】白圭白“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
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水逆付谓之泽③水——一降水者,洪水也—一仁人之所恶也。
吾子过矣。
”【注释】①丹之治水白圭治水的方法,据《韩非子?喻老篇》记载,主要在于筑堤塞穴,所以孟子要指责他“以邻国为壑”。
②壑(he)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③洚(jiang)大水泛滥。
【译文】白圭说“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
”孟子说“你错了。
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所以使水流汪于四海。
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
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厌恶的。
你错了。
”【读解】从方法上说,大禹治水顺应水性,重在疏导;白圭治水却高筑堤防,重在堵塞。
从效果上说,大禹最终将水导入四海,而白圭却把水堵塞后流向邻国。
导入四海造福人民而于人无害,流向邻国则是损人利己,仁者厌恶的行为。
所以孟子一再说“你错了。
”并不承认白圭治水有什么了不起,更不用说超过大禹了。
从白圭治水“以邻国为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以邻为壑”的现象,那可真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的了。
比如说,一个普遍现象是,自己家里装修得非常豪华舒适,干净得一尘不染,但却把垃圾桶垃圾袋放在与邻居共用的楼道里;自己家里的花岗石地面或木地板或纯羊毛地毯要保持清洁,却把一家人乃至客人的臭鞋子都堆在门外楼道上摆展览,让上上下下的邻居都在鞋阵中捂鼻而行。
这只是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生活小事,至于那商家之间的竞争,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政治斗争中的你死我活,“以邻为壑”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总而言之就是一种损人利己,嫁祸于人的行为。
当然,你知道“以邻为壑”,人家也同样知道“以邻为壑”,结果是人人都成了“邻”,成了“壑”’,到时候,也就没有一处干净,没有一处不受灾害了。
由此看来,“以邻为壑”的最终结果是害人害己。
所以,还是收起这种“仁人所恶”的“以邻为壑”手段,“以邻为友”,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好。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的好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今天,我在我们所学的《经典诵读》里读了《孟子》。
首先,我觉得《孟子》经典之处在于他有胆量说出来。
比如:“惟孟子挺名世之才,秉先决之志,拔邪树正,高行历辞。
”短短几句说明了孟子敢说敢当的气度。
在《梁惠王》里,讲了孟子对国王的教导,使得国王暗自佩服“寡人愿安承教”。
其次,我觉得孟子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
比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有一块五亩的地,养的有蚕,种的有桑树,坚持下去,到五十岁的时候就有衣服穿了,因为蚕吃桑叶,蚕长大以后可以吐丝做衣服。
其道理更深刻:一个人如果做一件事坚持不懈,那他一定是成功者!读《孟子》使我受益无穷。
我也要像孟子一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孟子》读后感2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六节段译?段译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曾皙爱吃羊枣,而曾子却不忍心吃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问道:“烤肉和羊枣哪一种好吃?”孟子说:“当然是烤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公孙丑说:“那么曾子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枣呢?”孟子说:“烤肉是人人都爱吃的,羊枣却是个别人爱吃的。
正象避讳时只讳名不讳姓一样,姓是很多人共有的,而名是一个人独有的。
”[得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各性,只要这个各性不出去伤害别人就可以尊重。
美国西方的各性是以民主为大旗坑别人点钱财。
印度泥贺鲁和魔笛的各性是看谁家钱财和媳妇都像自己的,楞楞磕磕不知道自己实力,也不需要民主大旗直接取,挨揍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这样的各性就不用评价了。
《孟子》读后感3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初二年级经典诵读篇目
《孟子》《滕文公下(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荀子》《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礼记》《礼运》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年级《孟子》背诵
第一部分:经典诵读《孟子》节选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舌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丧失了“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小学语文 名家经典诵读《孟子》(一)养心莫善于寡欲素材 语文版
养心莫善于寡欲
【原文】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
【译文】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
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
”
【读解】
那失去或保留的本性是什么?
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善”。
外物改变人的本性,感官之欲减损人的善心。
所以,欲望太多的人,往往利令智昏,做了欲望的奴隶,其结果是“欲望号街车”不知驶向哪里,失去控制,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此,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欲望,寡欲清心。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
孟子当然不是老子的学生,在“寡欲”的问题上也绝不会走得像老子那样远,不会到“禁欲”的程度。
但在“养心莫善于寡欲”的见解上有相通之处,这也的确是事实。
毕竞,儒道两家并非在所有问题上都是针锋相对的罢。
小学语文名家经典诵读《孟子》(二)君子有三乐素材语文版
君子有三乐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注释】
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②怍〔ZUo〕:惭愧。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展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
【读解】
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
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那么得之,舍那么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
〔见本篇13?3〕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
俯仰无愧,君子本色。
君子之乐,莫过于此。
当然,作为教书先生,孟子还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
如果我们不是教书先
生,那除了一乐家庭平安,二乐俯仰无愧之外,还该三乐什么呢?或者,时代进化了,还有没有四乐、五乐呢?。
小学语文 名家经典诵读《孟子》(二)大匠诲人素材 语文版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原文】
孟子曰“到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
【注释】
①志期望。
彀(gou)拉满弓。
【译文】
孟子说“界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
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
”
【读解】
这正是《离娄上》所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的意思。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
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定国,治理天下,凡事都有法则可依,有规律可循。
因此,一定要顺其规律,不可停逆而行。
如果悖逆而行,就会出现“上无道楼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离娄上》)那样的情况,天下大乱。
所以,规矩绝不是小问题。
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从清洁卫生交通规则等身边事做起。
孟子经典诵读原文
孟子经典诵读原文
孟子经典诵读原文: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齐国临淄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的经典著作主要有《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论。
以下是《孟子》中的一些经典原文:
1. “人之初,性本善。
”(《滕文公上》)
人生来本性善良。
2.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尽心下》)
人民不惧死亡,你以死亡来恐吓他们又有何用?
3. “人皆有此心,而后成仁。
”(《告子上》)
人皆有善良的本心,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达到成仁的境地。
4. “有人焉,如也,虽欲戴之以天下,将以托于物也而已矣。
”(《告子上》)
人之为人,无非如此,即使想要统治天下,最终也只能依靠物质来满足。
5.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梁惠王下》)
上天欲将重任委托给某人,必须先让他经历心灵的痛苦,身体的劳累和饥饿。
6.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公孙丑下》)
治理国家要以德为根本,就像北极星那样,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其他众多星辰都围绕着它共同照耀。
以上只是《孟子》中的部分经典原文,这些经典表达了孟子的思想和人生观,对于了解孟子及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读后感_2
《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1这几天一直在拜读《孟子》。
这本记载着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先哲语录的书籍,仔仔细细的阅读着其中的每一个字,压抑着强烈的好奇心不去参阅附带的白话翻译,殚精竭力的吮吸着原汁原味的古文风采,脑海中逐渐清晰的浮现出一幅极美的画面,恍惚之中仿佛看见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站在历史的长河之畔,娓娓道来字字真言。
颇感意外的是书中的条条道义竟然与时下的人生感悟如此相似!这几本书原来打算在半年前就买下来,可是当时身边的一位长者对我说:“不要不务正业,你现在最需要看的书应该是《工程力学》,在你这个年龄阅读这些古书仍然属于玩物丧志。
”当时只好咽下口水离去。
前些日委实经不住诱惑,碎银购下,寄于案头,呵护备至。
注视着那精美排版的书籍,仿佛是深邃不止的历史海洋,透过她们,看见的是两千年前那一幕幕混沌初开、兵荒马乱却百家争鸣的火热画卷,霎那间所有的高楼大厦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草野、泥路、栈桥、群兽,碧蓝无染的无垠苍天,童谣、民歌……谁还敢说没有“时间机器”呢?!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孟子,为中华文化开启了衔冠“亚圣”的新篇章。
读之,品之,悦然明朗于心。
《孟子》读后感2读了《孟子》之后,我明白人生的一些哲理,收获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感到自己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主要讲了孟子在学习与传承孔子的孺家思想时说出的、做出的一些富有哲理、真挚的语言与行动。
书中一个个小故事不但给人们带来道理,同时还反映了当年诸侯之间相互争斗的黑暗官场,体现了当时人民对光明,对公正的的向往。
这本书一共有一百一十个小故事,读完后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就拿“反省”来说吧,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我爱人,人却不亲近我,我治理人却不能把人治理好,我就应该反省一下我的仁爱与智慧,我敬礼人,人却不回敬我,我就应该反省自己的敬意有没有问题。
大凡做事不能得到对方应有的反应,就应该在自己的身上反省,等到自己的身心顺应了那天下的人,自然都归服你了”。
结合生活实际,我对这个小故事理解是这样的:《诗经》上曾经说过:“常常思念行为是否合于天理,自已去追求那圆满的幸福。
小学语文 名家经典诵读《孟子》(二)春秋无义战素材 语文版
春秋无义战
【原文】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①不相征也。
”
【注释】
①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
【读解】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
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其买,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确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之分。
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而不是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点与孟子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
弄清楚内涵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
小学语文 名家经典诵读《孟子》(二)君子不素餐素材 语文版
君子不素餐
【原文】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①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
‘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注释】
①不素餐兮引自《诗经?魏风?伐檀》。
素餐,白吃饭。
【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说‘不白吃饭啊!’可君子不种庄稼也吃饭,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国君用他,就会安定富足,尊贵荣耀;学生们跟随他,就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忠诚而守信用。
‘不白吃饭啊!’还有谁比他的贡献更大呢?”
【读解】
还是孔子所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和孟子自己所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论于人”(《膝文公上》)的意思。
强调社会分工,强调脑力劳批对社会的重要贡献。
对我们今天来说,公孙丑所提的这类问题是不会有多少人提了。
但倒回去二十年,我们还时常可以听到送公粮进城的公社社员骂街的声音“俺农民伯伯不种出来,你们城里人吃狗屎!”理直气壮,字正腔圆。
倒回去二十年如此,倒回去二千年呢?想一想吧,我们也许就可以理解孔子孟子为什么要反复讲这个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