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随着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的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正式迈入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教育改革也从“知识本位”迈向“素养本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2022年国家进一步修订了《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
课程方案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面对全新的教育形式与教学要求,引发了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深度思考,加快了教学转型的步伐。
新课标的颁布也引领着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等在不同学段的表征”,突出学习情境创设和学习任务设计的重要性,落实了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从而发挥课标的育人价值。
紧跟教育改革的是教材的不断升级,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单元主题鲜明而具体,课文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向我们传递着单元整合的理念,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零散教学模式,走向更加注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的单元整体教学。
教师要以单元整体为引领,将相关知识和概念有机地连接起来,构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教学框架,围绕一个共同目标组织学习内容、过程和评价,这种结构化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为学生提供更为综合、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1.存在问题课题组通过调研、教师访谈,发现很多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情境的创设不符合学习需求。
情境未能源于学生的真实需求而创设,部分教师出现为“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存在牵强附会的误区;情境创设的作用仅限于营造氛围,未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与学习任务相分离。
(2)学习目标、内容、资源等要素缺乏整合。
语文学科的单元教材内容较多,知识点庞杂,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中,缺乏具体详实的操作路径,并且语文学科单篇教学经验丰富,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处理好单篇与单元的关系,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
三年级下,大任务驱动下的单元统整教学
三年级下,大任务驱动下的单元统整教学摘要:“单元统整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统整把握”,不仅要从统整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并且力求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让单元统整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关键词:统整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改革思路。
单元统整教学遵循“统整和融合”的教学思维,紧密联系每个单元的教学与每一篇课文,改变了过去“单元”和“篇目”教学之间的脱节现象。
本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提出了大任务驱动下的单元统整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提前预习,加强知识储备课前预习自学并非只是进行浏览,而是将看、读、思、想这四者结合起来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这一种方法也体现在课本“综合性学习”这个小部分当中,通过这一个部分的学习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老师长时间带领教育的,过程当中老师的耐心和学生的努力加速了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清楚上课框架和上课内容。
“统整教学”是本单元主体内容的概括,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在开始进行细化学习之前都是需要统整把握的,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通过预习课本单元,在没有老师的带领下能够自己理解课本所讲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在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老师通过提前编写教案,基于此学生可独立理解教材,自己提前把握课程内容的轻重,并且提前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这样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听讲,为课堂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做准备。
二、抓住单元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统编教材将“综合性学习”在三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单独列为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策略1. 引言1.1 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策略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策略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整合各个教学单元,统一教学方向,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这种教学策略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合理的统整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策略中,教师需要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任务,确保学生能够逐步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
阶段性总结与检测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及时总结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在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如游戏化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整合和优化学习资源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整合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程评价与反馈是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方法,促进教学的持续发展。
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系统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2. 正文2.1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分解在进行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策略时,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教师需要明确整体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学完这一单元后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然后,这个整体目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将其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以便更好地控制和指导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教学目标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思考和实践。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不能设置过高或过低的目标,要保持适度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1.大语文教学观传统的语文教学重知识落实,轻能力培养,重课内传授,轻课外实践。
一直以来,我们都忽视了语文学科丰富的课程资源,紧抠教科书,隔绝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以致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文字成了学生眼里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
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让“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主题单元教学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它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努力拓展知识的外延,吸纳丰富的课外知识,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语文。
其次,新课程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消除了小学与初中的界线,使语文学习更具连贯性,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要有“全盘考虑”的意识,对于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内容及策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实行单元主题教学有利于教师对同一主题的学习内容进行全局性的有机整合,可以跨学科,也可以跨年级,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
2.教材编排特点的需要尽管现在使用的教材版本很多,但几乎每一个版本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如人教版的教材,首先确定贯穿1-6年级的主题领域,然后再确定每个年级、每册的主题单元,每个主题单元一般有两三篇主体课文(选编与主题相关的各种类型、各种体裁的作品)和一个“语文园地”。
一个主题单元就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位。
编者试图通过一个单元板块实现某一方面主题的教学,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相对完整的体验或知识体系。
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孤立地进行单篇教学,割舍了内在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走向僵化。
单篇文章与整个单元之间有何关系,如何做到点与面的结合,让学生获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体验?这些都值得在主题单元教学中进行尝试。
3.“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需要“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的基本思想是:为适应和改造“未来情景”而学习,认为教育应该关心学生走向社会时世界将要发生的情况,并据此来设置课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景、问题情景中学习,获取各种不同的知识,既包括认识结果,也包括认识过程。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窦桂梅摘要:小学语文主题教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以“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个一”质量标准为目标,整合资源,体现儿童立场,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创新了“主题·整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主题课程资源库。
一、研究的缘起从教近30年,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再到学校校长,我始终没有离开课堂,紧跟时代脚步,开展研究与实践,发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新课改前,部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培养;新课改后,部分教师以尊重学生的名义放弃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很难让学生拥有真切的情感体验。
要么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要么上成训练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
(二)教学内容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单篇课文篇幅短小,不能给学生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思维空间;篇与篇之间缺乏联系,学生不能从比较中发现语言规律,学习的内容、获得的体验呈碎片化;教师一课一课地教,甚至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窄化为学习教材本身,无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面对语文教学丰富的内容,教师很难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从满堂讲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论,始终不能跳出内容分析的套路,教学方式单调。
为了应对考试,学生要进行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学习负担过重。
宏观上说,这些问题事关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代表了语文教学某些积重难返的核心问题,是课改的“硬骨头”。
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策略研究作者:魏孟凯来源:《教育界》2024年第15期【摘要】文章结合教学案例,研究了开展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时教师能够采取的策略,并简要说明了科学设定单元统整教学目标,然后据此布置阅读任務、组织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统整教学;教学策略作者简介:魏孟凯(1981—),男,福建省福清市三山中心小学。
开展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
要让学生习惯这种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单元统整教学目标,然后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参与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
除了引导学生参与上述教学活动,教师还需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设定单元统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的核心,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在开展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前,教师要认真研究语文教材,深入分析教学内容、语文要素,然后设定合理的单元统整教学目标,再据此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设定的单元统整教学目标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能力发展水平、知识储备量不同的学生深度学习[1]。
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这个单元的课文包括《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均为借物抒情的优美散文,倾注了作者浓郁的情感。
在教授本单元的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四方面的单元统整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掌握四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阅读与鉴赏:在阅读中理解《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文章表达的情感,能够鉴赏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并初步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看法,愿意分享自己阅读后的感想。
3.表达与交流:能模仿《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文章完成习作“我的心爱之物”,在作文中具体描写自己心爱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确保自己的作文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
浅谈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浅谈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发布时间:2023-03-23T16:34:04.474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3年2月作者:孙小杰宋晓慧[导读] 当下部编小学语文课本所使用的是“单元主题式”编排方法,大单元主题式阅读也是现阶段最受关注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需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小学语文每一单元的具体内容,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整合或者重组,研究分析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孙小杰宋晓慧山东省威海乳山市光明街小学【摘要】当下部编小学语文课本所使用的是“单元主题式”编排方法,大单元主题式阅读也是现阶段最受关注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需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小学语文每一单元的具体内容,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整合或者重组,研究分析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3)2-105-01《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主题阅读层面,增加学生的读书阅读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因此,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针对于不同的年级,均有着不同的训练要求,每一单元都有较为鲜明的主题。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主题式阅读教学呢?1.解读单元导语,确定单元主题在部编教材中,每一个单元前面都有非常简洁的单元导语,导语中不仅明确了单元所要求训练的语文要素,还蕴含了单元编排的实际意图。
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导语,解读导语,根据单元内几篇课文的内容特点,解读文本,拟定出单元主题。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前面有这样一句话“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
”在教学《去年的树》这一课时,笔者依据课本的内容为学生拟定了“神话故事”的主题式阅读,并将与此主题相一致的《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那一定会很好》等文章与主题式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寻找这几篇文章中能够展现出他们神奇的地方,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讲述神话故事,甚至用肢体语言表演神话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感受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和童真的独特视角。
“寻”统整视角,“研”习作路径——以统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为例
“寻”统整视角,“研”习作路径——以统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为例发布时间:2023-03-27T08:45:55.863Z 来源:《时代教育》2023年第1月1期作者:李超兰[导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能力强的课程。
如何按照课程核心素养标准开展习作单元的课程设计,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李超兰福建厦门市天安小学 361006[摘要]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能力强的课程。
如何按照课程核心素养标准开展习作单元的课程设计,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本文以统编教材第二学段习作单元为例,谈一谈指向学科素养的习作大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师应理清习作单元的编排理念,把握习作单元的核心要素,搭建不同版块的内在联系,以习作要素的达成作为习作单元教学的中心开展单元整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单元;课程设计;视角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育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统编版三年级起步作文精准教学策略研究”(编号:2021041)的阶段研究成果)统编教材从中段开始,每册都安排了指向习作知识与习作技能的教学单元,是一次创新性编排,体现出新教材阅读与习作并重、读写结合的理念。
所有知识点环环相扣,反映出语文知识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即一单元一得。
一、纵向梳理“中段叙事习作”图谱,明晰学生起点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关于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的目标中,提出的核心要求为“清楚、明白”,将内容写清楚、写具体,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线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应针对三、四年级的学情,严格落实“清楚、明白”的基本标准。
[1]无论文字或是口语表达,应该牢牢地锁定“清楚、明白”这一关键目标,扎扎实实地让目标落地。
在这一学段教学中,不要肆意拔高为“写具体、写细腻”等。
从教材的安排来看,叙事类习作训练是逐步展开、螺旋式递升的。
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及其基本形态
许多知识点、能力训练点等等.这些知识与能 力 被 固 定 在 各 自 的 板 块 独 立 作 战,缺 乏 横 向 贯 通;同
时,这些被固定在各自板块的知识与能力在纵 向 层 面 也 缺 乏 衔 接,表 现 在 教 学 层 面,就 是 阅 读 是 阅
读课,写作是写作课,口语交际是口语交际课,今天学习比喻句,明天练习写排比句.语 文 知 识 学 习
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但是,语文教育现象至今仍纷繁复杂,“语文程度低落”的 问 题 一 直 困
扰着语文界.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改革正是基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亟待 解 决 的 棘
手问题而提出的.
(一)语文教育本质的论争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语文教育观念体系的核心,是建立语文学科理论的逻辑起点,统帅 着 语 文 教
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地 讲 课 文. 讲 读 课 文 成 为 语 文 课 的 主 要 活 动,老 师 认 真 讲 解:识 字 解 词—分
段—概括段意,学生专心听记、做练习,形成了“一讲一听”的刻板固定的教学模式.同 时,在 传 统 范
式的影响下,我国的语文课程始终坚持阅读为重 点 的 课 程 取 向,四 分 之 三 的 语 文 课 都 在 进 行 着 “文
体.于是,片段化就成为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基本 形 态. 克 拉 克 以 智 力 拼 图 (
i
aw puz
z
l
e)作 类 比,
j
gs
概括了课程结构与内容的片段化情形.就九年 义 务 教 育 语 文 学 科 而 言,课 程 标 准 将 语 文 课 程 内 容
分解成五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 语 交 际”和 “综 合 性 学 习”,每 个 板 块 又 被 分 成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统整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安排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内容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同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收集信息、获取知识、交流方案等方式,以“打卡中华文化展览,弘扬华夏千年古韵”为主题的项目式活动开展学习,以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这样的学习过程基于体验、基于表达、基于问题、基于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目标1.通过归纳整理、联系生活、借助图片等方式认识41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47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古诗三首》及“日积月累”,默写《清明》。
4.结合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5.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
6.运用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写写过节的过程和故事。
7.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1.结合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
3.运用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写写过节的过程和故事。
四、教学板块第一板块游民俗文化,寻传统文化之根(2课时)活动一:庙会初体验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逛过庙会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民俗文化馆的《古诗三首》站去逛逛吧!2.学生初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3.学生朗读展示,随文正音。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从诗中看到了哪些节日场景?活动二:置办年货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帮家里购买过年货吗?课件出示放爆竹、买屠苏酒、贴春联等图片。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年货需要买些什么?这些事物有什么意义?2.教师引导:你在庙会上会为自己家里买些什么年货?请你说说理由。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重 要 的 。学 生 不 仅看 老 师 是 怎 么说 的 , 更 看 你 怎 么做
的。有些问题是教者本人的 , 有些问题却是有普遍性 的, 这就需要进一步钻研 , 进一步请教名家 、 认真学 习 了!教无止境 , 方法多多 , 只要 用心追求 , 教学的水平 和效果一定会逐渐提升的。 ( 作者单位 : 江苏省 东台市城 南中学)
的支持 和帮助。 良好 的教学效果 , 永远是师生双方面 的合作 。而教学需要在一个愉快 、 和谐的环境里进行 , 也就是 良好的课堂组织形式 、 课堂气氛 , 甚至是和谐 的 师生关系 ,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者教的热情和 学生学的兴趣 。师生感情融洽了, 才谈得上教学 的 良
甚 至要 成 为教 育 家 , 都 必 须经 历 这 样 的环 节 。而 这样 的教师是需 要一个 成长 的过程 , 需 要 一 个 积 累 的过 程 。笔 者 本 人 从 2 0 0 9 年 开 始 在 苏 州 大学 读 语 文 教 育
浙
江
杨
阴
硕士 , 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 增加了成为一名教科研型教
尝试 :
2 0 1 3 年第 2 期
一
作文教学研究
选 取人 文 话题 时 , 要注意 , 课 文 主题 的选取 一定 要 围绕 单 元 主题 , 并且 要根 植 于语 言文 字 , 从 而增 强思 维 的力 度, 易在学生心里留下深深的震撼 , 避免人文过度的现 2 0 1 l 版“ 课标 ” 指出 : 语 文 课 程 丰 富 的人 文 内涵 对 状 。 学 生 精 神 世 界 的影 响 是广 泛 而 深 刻 的 , 学 生对 语 文 材 料 的感 受 和理 解 又 往 往是 多 元 的 。因此 , 应该 重 视语 二、 缘 文定 教 聚焦 语言 学 习 文 课 程 对 学 生思 想 情感 所 起 的熏 陶感 染 作 用 , 注 意课 程 内容 的价值取 向, 要继承和发扬 中华优 秀文化传统 可是, 作为 语文教 学 , 我们更 多 的应 当关 注“ 语 所以 , 人教版 “ 课标” 实验教材很多单元都是 以某 言 ” , 通过阅读 , 抓住课文这个例子 , 感悟语言规律 , 学 方面的“ 人文” 专题编排教材 的。比如 , 四年级下册第 习规范 表达 。因此 , 人教 版教 材 的编排 , 很 多单 元在 以
浅谈语文课程统整 “三线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
浅谈语文课程统整“三线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作者:徐骁鹏来源:《学习报·教育研究》2017年第40期编号:H1(2017)14-02-03“教改”之路漫漫修远。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教育工作者对教学之路上下求索,各地都在推陈出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间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发展的。
教学亦然,课程统整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
2014年,迎泽区第三实验小学参加了迎泽区教研室进行的“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统整的实践研究”。
统整,即统筹整理,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看起来不相同但却相关的概念,事物或现象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课程统整是指将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相近的课程及学习领域进行整合,通过加强各学习领域及各科目间的联系,实现学科内、学科间的相互关系。
其目的在于省时增效。
万事万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我校在统整思想的影响下,结合本校师生现状,摸索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三线四环节”。
所谓“三线”是指“知识线、技能线、素养线”,此“三线”是目标梳理的纲领;“四环节”是指“学案导学、导图梳理、整合积累、拓展迁移”。
一节完整的课应包括课前、课中、课后。
课前预习是课堂高效的前提。
但很多学生的预习是盲目的、低效的,“学案导学”能让学生有方向的进行,让预习工作落到实处。
“导图梳理”在课前、课后均可进行,学生可将预习或课中所学内容转化为思维导图,其目的是让学生由“牵引”式的学习转变为自觉内化,而后条理复述。
网状的知识归纳更便于学生深入理解,长期记忆。
“整合积累”可分两个层面,整合是策略,积累是目的。
将同类或相关联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学习,既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也更有助于学生积累,避免所学的碎片化。
“拓展迁移”不仅是对当堂内容的升华,更是对学生思维的开发。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思维的停止,让学生带着更深入的思考才能让“课堂”走出教室,向着更高远的空间迈进。
目前我校已有《走进杜甫》《重回大唐》《拜读鲁迅》《伟人风采》……精品课例十余节。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与模式设计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与模式设计课题研究报告一、问题提出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忽视学生生活以及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语文学习远离学生实际,其实践和应用的价值缺失。
学生很少关注周围的世界,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教师也局限于教教材,教学的激情和创造性受到抑制。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难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难以落实。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崭新的课型正式进入教材,进入课堂。
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
能够从世界各国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经验较少,虽然美国和日本有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策略可以参考,但在我国,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突出学科特点进行学科内的整合、学科间的综合、课内外的结合,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没有成熟的经验。
虽然课标实验教材编排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是教学实践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调查显示,其主要问题一是来自教师方面:不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作用以及学习目标;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学习内容缺乏;教学设备,如图书馆、电脑网络等严重不足;没有明确的方法和策略;学习组织形式和方法都比较陈旧,局限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层面。
随课文安排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或干脆不上,或草草安排一下,让学生随便做一做。
以整个单元安排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或当作课文来上,或当作练习题来做,或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成综合实践活动,少了语文味。
二是来处教材方面,由于综合性学习非常强调实践性,教材内容和形式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地区所有学校的需要。
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针对我区教学实际,正视实践中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着力探究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策略方法教学模式设计等问题,丰富和填补课标实验教材的内容和空白,构建其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具有重要价值。
立足单元整体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年级单元主题整合教学策略探究
立足单元整体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年级单元主题整合教学策略探究摘要: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部编版语文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以往的知识体系单元变成了当前的主题单元。
课程标准的变化要求语文教师也要重视主题单元教学,改变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单元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构建知识体系,还要深究单元主题,在单元主题明确的基础上开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本文主要站在语文教师的角度,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主题整合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单元主题;整合教学;引言: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文章为基础进行讲解,而不同的文章所展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题不明确,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随着“双减”工作的逐步推进,语文教材以及课程标准的不断修订,迫切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变化,采用主题单元整合类型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展示的平台,真正做到减负提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在单元主题整合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层升华,掌握方法当下,各学科都在探索大单元教学,语文单元主体整合也成为了教学实践的热门。
传统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容易导致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相对比较割裂和零散。
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相对比较孤立,在掌握对应学习方法之后,也不能及时的进行运用,因此学习方法只存在于表面,而不能够真正的掌握。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时,教师在介绍作者鲁迅先生时,可以结合本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这两篇文章进行讲解,让学生全方位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后,再学习《少年闰土》时,就更容易把握中心思想了。
单元主题整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主题学习的基本方法。
具体来说,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回顾旧知识[1]。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措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措施大单元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方式,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课堂中收获更多知识。
新课标要求“建立大单元教学框架,推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学的有机衔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真正实现大单元整合教学,必须紧扣新课标,以生为本,立足课堂,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变中寻求突破,并遵循系统性、整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大单元整合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大单元整合教学特征大单元整合教学是指以一个单元的核心知识为基本要素,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一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教学活动。
单元整体设计是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关键。
大单元教学中的每一个主题都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是围绕一个大的核心概念展开的。
大单元整合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大单元整合教学旨在改变传统单课型教学的局限,优化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
大单元整合教学的重点在于主题统整,突出育人价值;目标整体,指向核心素养;结构化设计,促进深度学习;方法多样,培养综合能力。
(一)主题统整大单元整合教学以教材为依托,以课文为载体,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将一组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有机整体。
统整是建立在对单元进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的。
大单元整合教学往往以单元的核心知识为基本要素,以语文要素为主线,将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进行有机整合。
这种教学模式将语文要素作为整个大单元教学的“灵魂”,可以改变以往“一课一得”的教学模式和碎片化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中国教育教学的逐步完善,教师的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闪亮登场,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应用优势。
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而言,是小学学生形成语文思维的重要阶段,如若能够加强学生的整合能力,则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知识内容,独立发现以及解决问题,既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又能增强其思维能力建设,为其日后学习、工作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问题;对策引言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懂得整合语文单元整体的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可以清晰了解到语文单元整体需要学习什么内容、单元编写的意图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学习目标等,从而让学生有目的、有效率地去学习与探究语文课程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因此,文章有必要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展开研究,从而提出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方式,使得小学生可以从中提升学习能力、积累语文学习经验。
一、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一)语文学科单元设计的理论成果较少到目前为止,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已经经历了很多年,同时,大量特级教师都在带领自己的团队向小学语文学科单元教学输入新鲜的观点以及方法。
尽管中国对于单元教材分析注入的力量如此大,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
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相应的教育学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前与单元教学设计相关的已有成果不足,教师很难找到参考;第二,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的语文教学单元而言,其设计还在探索阶段,存在很多的细节性问题,导致大量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传统的”与“时尚的”的相关理论都求而不得的进退两难的窘境,只能凭借经验而设计。
(二)开展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客观条件有限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当前中国小学语文单元教材分析以及教学的影响非常严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开展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的客观条件有限。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从##年11月课题立项后,学校语文课题组便组织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核心理念,从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课内外结合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课题研究过程总结如下:一.课改提出的背景1.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过去语文教学的模式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宏观的位置上来预设一节课的研究重点,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以至于“篇”和“组”严重脱节。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研究也是零星的,杂乱的,因而造成长期以来“花时多收效低”的现状。
如今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
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总指导思想。
但如果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而我们教学的思路没有改变,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那么课程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将是浮光掠影。
2.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突现,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教室给了学生更多的听说读写空间,但大多数的教室上,学生只是在某些研究环节中具有小小的自主,没有明白的研究目标,也没有获得真正的研究自主权。
因为教师存在一个普遍的心向:学生年龄小,不会自主;教室时间有限,经不起耗散。
教师从心里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疏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浩瀚的教学行为缺少联系,缺少整体感。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脱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需要。
“若何让学生真正做研究的主人?教师若何走出传统备课与教学的局限?怎样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新课程施行的困惑里,尝试通过整体教学,打破以往伶仃分裂的研究范式,让语文教学牢牢地统一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探究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探究摘要:“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落实,也应当适应双减政策,在课程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工具,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自主实践空间。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尽快适应双减政策、找到科学有效学习方法的重要条件。
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创新应用单元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学实践活动、注重单元教学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工作开展,达到提升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引言:小学语文教学组织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科学规划教学流程,创新应用教学方法。
尤其是在整体单元教学的背景下,整个教学过程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科学规划组织,提升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质量。
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单元没背景的课程教学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单元中的具体课文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也便于学生通过对比观察。
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语文课程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语文实践学习能力。
一、“双减”背景下应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作用(一)适应“双减”政策,构建高效课堂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虽然在知识难度上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语文课程在学习语文素养的提升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做基础的。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背景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完成好教学任务,同时,随着经教学政策的颁布,也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构建高效课堂,为有效完成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任务、提升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整体单元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以整个单元的课文为基础,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针对性的培养相应能力。
同时,同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部分课文主题具有相似性。
因此,也便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
统编教材“双线主题”视域下的教学模式探寻
统编教材“双线主题”视域下的教学模式探寻一、解析“双线主题”——明单元一体建构双线主题贯串在单元各个环节之内,让单元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在单元一体化中解析双线主题,发现编排体例及该单元的独当之任,是组织教学的前提。
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由以下板块和内容组成。
本单元由单元导语、精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单元结构。
(一)析人文主题。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五回的“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可以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中获得知识。
“处处”包括熟悉的地方和不熟悉的地方,陌生的地方人都喜欢看看,而熟悉的东西往往可能被忽略,正如俗语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这是人的惯性思维导致的,“处处”就是提醒同学们在每一个地方都有观察的东西。
“留心”就是细致的观察。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留心观察就能获取知识和智慧。
这一单元人文主题强调处处留心观察,实则是对一种学习品行和习惯养成的需求和构建,是建立在低年级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符合中年级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二)明语文要素。
本单元语文要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个语文要素指向阅读,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力和言语的准确运用力,语言背后是学生思维的提升和发展,故称之为阅读要素;第二个部分是习作要素: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实则是将本单元掌握的观察方法加以实践训练,掌握观察的技能,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准确生动表达。
但是“准确生动”“连续细致”,这两个词语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不能完全理解的。
刘步春老师在《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一文中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准确”指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语气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语文统整的意义:
1、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过去语文教学的模式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宏观的位置上来预设一节课的学习重点,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以至于“篇”和“组”严重脱节。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零星的,杂乱的,因而造成长期以来“花时多收效低”的现状。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
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总指导思想。
但如果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而我们教学的思路没有改变,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那么课程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将是浮光掠影。
2、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突现,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听说读写空间,但大多数的课堂上,学生只是在某些学习环节中拥有小小的自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获得真正的学习自主权。
“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如何走出传统备课与教学的局限?怎样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新课程实施的困惑里,尝试通过整体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
语文统整的目标:协同、高效、乐学。
语文统整的方法
1、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课程统整”绝不是内容上的叠加。
所谓“统整”其实是“统筹”与“整理”,其核心是立足教材,确立目标,合理运用,有序呈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因此教师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我们的这次研究正是打破了这种一课一课、一成不变的教学顺序和每一课学习字词、了解内容、理解中心的惯有教学程序,改变了以往对每一课平均使力的做法,转而对整个单元的课文甚至是整册书的重新布局、调整。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而单元内不同课文又各显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
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统整教学”成了我们语文组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单元统整教学”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
就以人教版三年级小学语文来谈谈:思路是“单元统整教学”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
内容是依托教科书,打乱了原来的课题顺序,经过研讨重编了八个单元的单元主题,以1、丰富的课余生活;2、壮丽的祖国山河;3、智慧故事;4、秋景.秋思;5、名人故事;6、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7、可爱的动物;8、故事荟萃为学习内容的新主题,在此主题的引导下,或增或减相关的课文。
当然,“单元统整教学”不是对单元课文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即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从而让单元统整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2、研究教材,用活教材。
整个教学的过程,在单元目标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由扶到放,由说到写,循序渐进。
而且每堂课各有侧重,师生活动清楚,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全面的锻炼,语言实践性很强。
使学生在单元系列课文的学习中,能系统地得到训练,培养了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规律,既提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程统整”带给学生多重体验。
对单元课文的重组,对课文内容的多样呈现,使课堂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这样的统整从积累到运用,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而且多样的授课方式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兴致高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