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及妄想性障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的分析
何谓“分裂”
– 精神活动本身的不协调,表现为统一性和完 整性受损
– 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表现为脱离现实
诊断的目的就在于寻找这些不协调
精神分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定义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一组病因未明的
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
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 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多巴胺的四条通路
多巴胺与精神分裂症
• 多巴胺受体亚型: D1样受体:D1,D5
D2样受体: D2,D3,D4
Horacek J, Bubenikova-Valesova V, Kopecek M, et al.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 and the neurobiology of schizophrenia. CNS Drugs. 2006;20(5):389-409.
遗传因素小结

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多因子遗传 发病是若干基因的叠加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脑结构的异常
典型病例的尸体解剖研究发现颞叶存在脑组织 萎缩,额叶也有类似的表现。 病人脑室扩大 愈向后愈明显,左右不对称,主要位于左颞角 CT和MRI:脑室扩大和沟回的增宽,这些变化 在疾病的早期就已经存在
概念的发展史
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E. Bleuler)提出4A症状: 联想障碍(association) 情感淡漠(apathy)
意志缺乏(abulia)
内向性(autism) 因本病并非皆以衰退告终,因此建议命名为“精神分裂症”。 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沈渔邨认为布鲁勒的精神分裂症概念的含义 比克雷丕林的早发性痴呆更广。
复发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Lieberman JA, et al. J Clin Psychiatry1996;57(suppl 9) 5-9.
Sheitman BA, et al. Psychiatric Res. 1998:32:143-150.
神经病理学
组织病理学研究
早期阶段未见明显改变
精神分裂症及 妄想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概念的发展史 精神分裂症的定义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及诊断 治疗 康复与预后 问题
概念的发展史
国家 法国 德国 德国 德国 瑞士 姓名 Morel Hecker Kahlbaum Kraepelin E. Bleuler 年份 1857 1871 1874 1896 1911 名称 早发性痴呆 青春痴呆 紧张症 早发性痴呆 精神分裂症
人在20~30岁发病,少见于10岁前与50岁以后 发病年龄与临床类型有关,偏执型发病年龄较晚、 紧张型次之、青春型及单纯型最小 起病以亚急性与慢性居多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神经生化病理学 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 大脑病理和脑结构的变化 神经发育异常假说
病因和发病机制
精神分裂症的属性:功能性还是器质性?
尤其是前额叶皮质DA(D1)功能相对低下所致
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
中脑皮层 通路 低活性 阴性症状 认知损害 黑质纹状体 通路 (EP系统的一部分)
双亲患精神分裂症的子女终生患病率为46.3%
双亲之一患病时子女终生患病率为16.7% 精神分裂症患者兄弟姐妹之预期危险度为10.1%。
在二级亲属和三级亲属中,预期危险度分别是3.3%和2.4%
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
子,单卵孪生的患病率是双卵孪生的 4~ 6倍; 寄养子研究发现,母亲患精神分裂症的子女送于正常人 抚养,与正常母亲的小孩送给正常人抚养相比,前者精 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后者。
流行病学情况
我国(1993) – 城市:8.18‰ – 农村:5.18‰ 发达国家 – 美国(1992):6‰ 社会学 – 种族:黑人>白人>西班牙人 – 男比女:1:1.60 – 社会经济水平低>社会经济水平高
流行病学情况
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两性患病率大致相等
多在青壮年发病,最常见于15至35岁,有50%的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精神病学史的悲剧 - - 单一生物学假说 20世紀初,一位德高望重的美国精神病专家竟然相
信,精神疾患是一种可感染大脑的传染病,为了根除传染源,医
院残忍地摘除了病人的牙齿、扁桃腺、胃、脾、结肠和子宮。很 多病人死在手术室,数千人致残。
病因和发病机制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子遗传技术 、神经生化、生 理、精神药理学,CT、MRI、PET、SPECT、fMRI等脑 影相技术以及神经病理学等新理论新技术在精神分裂 症病因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 认识从临床现象学水平提高到生物分子水平,对精神
分裂症本质的认识得以逐步深入。
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神经病理学和大脑结构的异常 神经生化因素 环境中的生物学因素 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 社会心理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之一,依据:患者各级亲属 的患病率高于群体的频率。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的危险度越大。 在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终生预期患病率为0.80%
晚期阶段可见细胞硬化、脂肪变性、空泡形成,最
后可见细胞脱失 大脑皮质各部位以及皮质下基底节均可有病变,但 以额叶、顶下叶、颞叶的损害较明显。
神经生化因素
多巴胺假说
多巴胺新假说
多巴胺和谷氨酸系统功能不平衡假说
DA与5-HT系统功能不平衡假说
多巴胺(DA)假说
中枢多巴胺(DA)的神经通路: 中脑皮质系统 中脑边缘系统 黑质纹状体系统 结节漏斗系统
多巴胺(DA)假说
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旧假说):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皮层下系 统(中脑边缘系统)DA(D2)功能亢进有关。
多巴胺(DA)假说
多巴胺新假说 -- 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幻觉、妄想等)可能与皮 层下系统DA功能亢进有关
-- 阴性症状(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则可能为皮层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