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学腹部PPT课件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肝、胰腺)
肝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右肾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CT平扫
胃
胰头 胆囊
肝 肠管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左肾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CT平扫
胃 胆囊 胰腺
肝
下腔 静脉
脾
腹主 脾静 动脉 脉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 CT对比增强扫描
左肾
胰头 胃 胆囊
脾静 脉
肝
肠管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左肾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 CT对比增强扫描
脾 右肾 右肾 静脉 腹主 动脉
左肾
慢性胰腺炎CT增强 扫描示:胰管扩张
肝左 叶
胰腺
胃
肝右 叶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胰腺体 积缩小
左肾
谢谢!
慢 性 胆 囊 炎
胆囊体积缩小, 胆囊壁稍厚。
胰
肝 肾 静脉
肾
腹主动脉
肠管 胆囊
胰
结 石 腹 水 肝 慢性胆囊炎CT平扫示:胆囊体积缩小, 胆囊后壁见一类椭圆形高密度结石 肾
脾 腹 水
肠管 胆 囊
胰腺体、 尾部
肝右 叶
脾
下腔 静脉
膈脚
腹主 动脉
正常胰腺CT平扫
胰头
下腔 静脉
肠管
腹主 动脉
肝右 叶
胰腺的断层
门静脉或者是肠系膜上静脉右壁是区分头 颈的标志,左壁是颈、体的标志
胰腺的断层
胰腺的断层
胰腺的断层
胰腺的断层
胰腺的断层
横膈
腹 部 断 层
肝右 叶
食管
肋骨 肺 脊 髓 胸椎
腹主 动脉
肋骨
肺
肝右 叶
腹部 ppt课件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8/39
经食管腹段的横断层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9/39
经左肾上端的横断层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10/39
经肝门左支角部的横断层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11/39
经肝门的横断层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12/39
经胰的横断层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13/39
经胆囊底的横断层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39/39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40/39
部 分 图 片 快 速 浏 览
6# 肝周间隙 9# 经食管腹段的很断层
11# 经肝门V左支角部的横断面
27# 经腹腔干的CT 28# 经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的CT 30# 经胰头钩突的CT
32# 经下腔静脉的矢状断层
36# 经胰尾的矢状断层
1/39
腹膜腔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2/39
网膜囊
肝 小网膜
网膜囊
胃 胃脾韧带
脾
脾肾韧带 右肾 左肾
前胃后胰 左脾右孔 上肝下底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3/39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4/39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5/39
肝周间隙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6/39
第二肝门 肝肾隐窝 脾肾隐窝 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腹后壁腹膜配布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7/39
20/39
经肝门静脉左支的矢状断层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21/39
经肝门静脉右支的矢状断层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22/39
胰的毗邻
青岛大学医学院影像解剖 23/39
断层解剖学课件:腹部
(三)肝裂在断层中的识别及意义
(1)正中裂:在肝的上部横断层面上,相当于下腔 静脉左前壁与肝中间静脉的连线,该线分开SⅣ与 SⅧ;在肝的下部横断层面上,则相当于下腔静脉 左前壁与胆囊窝长轴的连线,该线分开SⅣ与SⅤ。
(2)左叶间裂:在肝的上部横断层面上,相当于肝左静脉 主干中点处或左叶间静脉与下腔静脉左前壁的连线,或镰 状韧带附着缘左侧约1cm处,该线分开SⅣ与SⅡ;在肝的 中部横断层面上,相当于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长轴的延长 线,该线分开SⅣ与SⅡ、SⅢ;在肝的下部横断层面上, 则相当于肝圆韧带裂,该裂分开SⅣ与SⅢ。
径较粗且恒定,是识别标志
(二)胆总管各段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1.十二指肠上段 肝门或其下方层面,位于肝门静脉右前方 2.十二指肠后段 肝门静脉右前方,前有十二指肠上部,后有下腔静脉 3.胰腺段 走行于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下腔静脉前方。下腔静脉是
识别标志
4.十二指肠壁内段 十二指肠降部下份左前壁或前壁的圆形管腔,常可
(四)肝段在断层中的划分
在横断层影像上,可选择肝左中右静脉断面较明显的层面划 分肝段,再以该层面为基础向上、向下逐层辨认肝裂。
标志层面
肝段
第二肝门 三大肝静脉 肝门静脉左支失状部 肝门层面 胆囊体层面 胆囊消失层面
SⅠ SⅡ SⅢ SⅣa SⅦ SⅧ SⅠ SⅡ SⅢ SⅣa SⅦ SⅧ SⅠ SⅡ SⅢ SⅣa SⅦ SⅧ SⅠ SⅢ SⅣb SⅦ SⅧ SⅠ SⅣb SⅤ SⅥ SⅤ SⅥ
2.胰 管
3.胰的分型 一般 形 特殊 形
(二)肝外胆道 1.胆囊
2.肝胆管
3.胆总管
1.十二指肠上段 2.十二指肠后段 3.胰腺段 4.十二指肠壁内段
(三) 肾 1.肾的形态构造
腹部断层解剖第四节腹部冠状断层解剖ppt课件
肾A经过下腔V后方达右肾。与右肾A同一水平,腹主A左侧与胰体之间有左肾V,
该静脉的上方,胰的断面内肠系膜上A下方有一圆形的血管断面为脾A。
四、经腹主A和下腔V的冠状断层
肝右静脉
肝门静
食管
脉右支
下腔静脉
胆囊
胃
十二指 肠上部
脾
幽门管
胰头
空肠
横结肠
回肠
降结肠
升结 肠
十二指 肠水平 部
腹主动 脉
乙状结 肠
肝右叶
左肾
右肾上腺 右肾
脊髓
肾区:右侧膈下有肝的右后叶,仅剩一小部分。肝的内下方为右肾 的冠状断面,肾皮质和肾髓质界线分明。右肾上方及内上方有三角 形的右肾上腺,右肾下方有三角形的脂肪垫承托,肾门内侧有腰大 肌和腰方肌向外下斜行。
七、经双肾门的冠状断层
肝右叶 右肾上腺 右肾
左肾 脊髓
左肾紧贴膈下,呈卵圆形。肾门朝向内下方,与腰大肌和腰方肌相 近。左肾上端紧邻膈,下端邻小肠断面,外侧紧邻膈和腹壁,内侧 上部邻长条形的左肾上腺断面。
五、经腰椎椎体前份的冠状断层
十二指肠上部
肝右静脉 肝右静脉
幽门管 回肠
结肠右曲 升结肠
盲肠
胸主动脉 胰尾 脾
横结肠
结肠左曲 空肠
腰椎及腰椎间盘已剖开,可见第2—5腰椎椎体及第1—5腰椎间盘。腰椎椎体分该断面为 左、右两部分。右侧上部膈下为肝的断面,其内有肝右静脉口。肝下方自右向左依次为 结肠左曲、幽门管及十二指肠上部。
肝门静 脉左支
部分为肝的断面。
肝下缘右侧有胆
胆囊
囊。胆囊的左侧 幽门窦
有肝圆韧带裂及 横结肠 肝门静脉左支矢
状部的断面,其 回肠 上方左侧有肝左
腹部断层解剖和断层CT(下)
轴位断层标本腹腔动脉(4)左隔脚(5)右隔脚(6)下腔静脉(7)钩突(8)肠系膜上静脉(9)脾静脉(10)肝门静脉(11)胰体(12)胰颈(13)胰头(14)胰十二指肠上动脉(15)胆总管(l6)十二指肠降部(l7)肝右叶(18)胆囊体(19)横结肠(20)胃幽门部(21)空肠(22)降结肠(23)左肾(24)肾窦(25)左肾上腺(26)右肾(27)第1腰椎(28)脊髓(29)马尾(30)竖脊肌(31)背阔肌(32)腹外斜肌(33)腹直肌性)轴位断层标本动脉(4)左隔脚(5)右隔脚(6)下腔静脉(7)钩突(8)肠系膜上静脉(9)脾静脉(10)肝门静脉(11)胰体(12)胰颈(13)胰头(14)胰十二指肠上动脉(15)胆总管(l6)十二指肠降部(l7)肝右叶(18)胆囊体(19)横结肠(20)胃幽门部(21)空肠(22)降结肠(23)左肾(24)肾窦(25)左肾上腺(26)右肾(27)第1腰椎(28)脊髓(29)马尾(30)竖脊肌(31)背阔肌(32)腹外斜肌(33)腹直肌腹部肝脏右叶下部、胰腺头部层面(女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左隔脚(3)右隔脚(4)左肾动脉(5)左肾静脉(6)右肾动脉(7)肠系膜上动脉(8)肠系膜上静脉(9)胰头(l0)钩突(11)胆总管(12)下腔静脉(13)有肾静脉(14)右肾(15)左肾(l6)肾皮质(17)肾锥体(18)肾柱(19)肾窦(20)肝右叶(21)右肋隔隐窝(22)胆囊底(23)结肠有曲(24)十二指肠降部(25)横结肠(26)空肠(27)降结肠(28)腰大肌(29)腰方肌(30)第1腰椎(31)竖脊肌(32)背阔肌(33)腹外斜肌(34)腹直肌(1)腹主动脉(2)左隔脚(3)右隔脚(4)左肾动脉(5)左肾静脉(6)右肾动脉(7)肠系膜上动脉(8)肠系膜上静脉(9)胰头(l0)钩突(11)胆总管(12)下腔静脉(13)有肾静脉(14)右肾(15)左肾(l6)肾皮质(17)肾锥体(18)肾柱(19)肾窦(20)肝右叶(21)右肋隔隐窝(22)胆囊底(23)结肠有曲(24)十二指肠降部(25)横结肠(26)空肠(27)降结肠(28)腰大肌(29)腰方肌(30)第1腰椎(31)竖脊肌(32)背阔肌(33)腹外斜肌(34)腹直肌腹部肝脏右叶下部、胰腺头部层面(男性)轴位断层标本腹部肝脏右叶下部、胰腺头部、肾门层面(女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左肾静脉(3)左肾动脉(4)右肾静脉(5)右肾动脉(6)肾窦(7)肾盂(8)肾大盏(9)肾小盏(10)左肾(11)右肾(12)下腔静脉(13)钩突(14)肠系膜上动脉(15)肠系膜上静脉(16)胰头(17)十二指肠降部(l8)肝有叶(19)升结肠(20)横结肠(21)大网膜(22)空肠(23)肠系膜(24)肠系膜根(25)降结肠(26)第1~2腰椎间盘(27)左隔脚(28)右隔脚(29)腰大肌(30)腰方肌(31)竖脊肌(32)背阔肌(33)腹外斜肌(34)腹内斜肌(35)腹横肌(36)腹直肌腹部肝脏右叶下部、胰腺头部、肾门层面(男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左肾静脉(3)左肾动脉(4)右肾静脉(5)右肾动脉(6)肾窦(7)肾盂(8)肾大盏(9)肾小盏(10)左肾(11)右肾(12)下腔静脉(13)钩突(14)肠系膜上动脉(15)肠系膜上静脉(16)胰头(17)十二指肠降部(l8)肝有叶(19)升结肠(20)横结肠(21)大网膜(22)空肠(23)肠系膜(24)肠系膜根(25)降结肠(26)第1~2腰椎间盘(27)左隔脚(28)右隔脚(29)腰大肌(30)腰方肌(31)竖脊肌(32)背阔肌(33)腹外斜肌(34)腹内斜肌(35)腹横肌(36)腹直肌腹部肝脏右叶下极、十二指肠乳头层面(女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左隔脚(3)右隔脚(4)下腔静脉(5)左肾(6)右肾(7)肾盂(8)肾窦(9)肾皮质(10)肾髓质(11)肝有叶(12)升结肠(13)十二指肠降部(14)十二指肠乳头(15)胰头(16)钩突(17)肠系膜上静脉(18)肠系膜上动脉(19)十二指肠升部(20)肠系膜根(21)横结肠(22)空肠(23)降结肠(24)第2腰椎(25)腰大肌(26)腰方肌(27)竖脊肌(28)腹外斜肌(29)腹内斜肌(30)腹横肌(31)腹直肌腹部肝脏右叶下极、十二指肠乳头层面(男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左隔脚(3)右隔脚(4)下腔静脉(5)左肾(6)右肾(7)肾盂(8)肾窦(9)肾皮质(10)肾髓质(11)肝有叶(12)升结肠(13)十二指肠降部(14)十二指肠乳头(15)胰头(16)钩突(17)肠系膜上静脉(18)肠系膜上动脉(19)十二指肠升部(20)肠系膜根(21)横结肠(22)空肠(23)降结肠(24)第2腰椎(25)腰大肌(26)腰方肌(27)竖脊肌(28)腹外斜肌(29)腹内斜肌(30)腹横肌(31)腹直肌腹部肝脏右叶下极、十二指肠水平部层面(女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下腔静脉(3)十二指肠降部(4)十二指肠水平部(5)十二指肠升部(6)肠系膜上动脉(7)肠系膜上静脉(8)左肾(9)左输尿管(10)肾窦(11)右输尿管(12)右肾(13)升结肠(14)肝右叶(15)横结肠(16)空肠(17)肠系膜(18)降结肠(19)第2腰椎(20)腰大肌(21)腰方肌(22)竖脊肌(23)腹外斜肌(24)腹内斜肌(25)腹横肌(26)腹白线(27)腹直肌腹部肝脏右叶下极、十二指肠水平部层面(男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下腔静脉(3)十二指肠降部(4)十二指肠水平部(5)十二指肠升部(6)肠系膜上动脉(7)肠系膜上静脉(8)左肾(9)左输尿管(10)肾窦(11)右输尿管(12)右肾(13)升结肠(14)肝右叶(15)横结肠(16)空肠(17)肠系膜(18)降结肠(19)第2腰椎(20)腰大肌(21)腰方肌(22)竖脊肌(23)腹外斜肌(24)腹内斜肌(25)腹横肌(26)腹白线(27)腹直肌腹部肾脏下极层面(女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肠系膜下动脉(3)左输尿管(4)左肾下端(5)下腔静脉(6)有输尿管(7)右肾下端(8)升结肠(9)十二指肠水平部(10)横结肠(11)小肠(12)肠系膜(13)降结肠(14)腰大肌(15)腰方肌(16)第3腰椎(17)竖脊肌(18)腹外斜肌(19)腹内斜肌(20)腹横肌(21)腹直肌(22)大网膜腹部肾脏下极层面(男性)轴位断层标本(1)腹主动脉(2)肠系膜下动脉(3)左输尿管(4)左肾下端(5)下腔静脉(6)有输尿管(7)右肾下端(8)升结肠(9)十二指肠水平部(10)横结肠(11)小肠(12)肠系膜(13)降结肠(14)腰大肌(15)腰方肌(16)第3腰椎(17)竖脊肌(18)腹外斜肌(19)腹内斜肌(20)腹横肌(21)腹直肌(22)大网膜1)腹主动脉(2)肠系膜下动脉(3)左输尿管(4)下腔静脉(5)有输尿管(6)升结肠(7)回肠(8)空肠(9)肠系膜(10)肠系膜根(11)降结肠(12)腰大肌(13)第3~4腰椎间盘(14)竖脊肌(15)腹外斜肌(16)腹内斜肌(17)腹横肌(18)腹直肌(19)脐(1)腹主动脉(2)肠系膜下动脉(3)左输尿管(4)下腔静脉(5)有输尿管(6)升结肠(7)回肠(8)空肠(9)肠系膜(10)肠系膜根(11)降结肠(12)腰大肌(13)第3~4腰椎间盘(14)竖脊肌(15)腹外斜肌(16)腹内斜肌(17)腹横肌(18)腹直肌(19)脐腹部腹主动脉分叉水平层面(女性)轴位断层标本(1)左骼总动脉(2)左骼总静脉(3)左输尿管(4)生殖腺动、静脉(5)右骼总动脉(6)右骼总静脉(7)右输尿管(8)肠系膜(9)肠系膜根(1)回肠(11)升结肠(12)阑尾(13)空肠(14)降结肠(15)腰4~5椎间盘(16)第5腰椎(17)腰大肌(18)腰方肌(19)竖脊肌(20)腹外斜肌(21)腹内斜肌(22)腹横肌(23)腹直肌腹部腹主动脉分叉水平层面(男性)轴位断层标本(1)左骼总动脉(2)左骼总静脉(3)左输尿管(4)生殖腺动、静脉(5)右骼总动脉(6)右骼总静脉(7)右输尿管(8)肠系膜(9)肠系膜根(1)回肠(11)升结肠(12)阑尾(13)空肠(14)降结肠(15)腰4~5椎间盘(16)第5腰椎(17)腰大肌(18)腰方肌(19)竖脊肌(20)腹外斜肌(21)腹内斜肌(22)腹横肌(23)腹直肌标本(3)左输尿管(4)左骼内动脉(5)左骼外动脉(6)乙状结肠系膜根(7)右输尿管(8)右骼总动脉(9)右骼总静脉(10)右骼内动脉(11)右骼外动脉(12)盲肠(13)回盲瓣(14)回肠末端(15)阑尾(16)回肠(17)空肠(18)肠系膜根(19)乙状结肠(20)第5腰椎(21)第5腰神经(22)椎管(23)有腰大肌(24)竖脊肌(25)骼峪上缘(26)腹外斜肌(27)腹内斜肌(28)腹横肌断层标本(3)左输尿管(4)左骼内动脉(5)左骼外动脉(6)乙状结肠系膜根(7)右输尿管(8)右骼总动脉(9)右骼总静脉(10)右骼内动脉(11)右骼外动脉(12)盲肠(13)回盲瓣(14)回肠末端(15)阑尾(16)回肠(17)空肠(18)肠系膜根(19)乙状结肠(20)第5腰椎(21)第5腰神经(22)椎管(23)有腰大肌(24)竖脊肌(25)骼峪上缘(26)腹外斜肌(27)腹内斜肌(28)腹横肌后序1、本ppt为综合各家图片后由青岛大学2011级肝胆外科研究生整理而成,为提倡资源分享,特设一定的财富币。
断层解剖学_女性盆腔解剖PPT课件
(一)C T 图像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二)M R I 图像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女性盆腔解剖
一、境界 L5 椎间盘到女阴消失平面 二、配布规律 自上而下可分五段
第一段 L5--S3平面 主要为腹部带有系膜的肠管 (阑尾、回肠、乙状结肠)
第二段 骶髂关节到髋臼上缘
此间腹、盆部器官混合存在, 前部为回肠、乙状结肠、后部为卵巢、 子宫底和体、直肠。
第三段 髋臼上缘到耻骨联合上缘
前 后 膀胱 、子宫颈或阴 道上部、直肠
: 第四段 耻骨联合及耻骨弓
前 后:尿道及前庭球、 阴 道、肛管
第五段 耻骨弓以下三个断层
为女阴(大小阴唇、阴蒂和 阴道前庭)结构
三. 女性 盆腔 断层 标本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 MRI B超 图像
371
(三)B 超 图像
372
373
374
375
五.女性盆部 矢状断面
( 一 ) 断 层 标 本
376
377
(二)MRI
378
379
【断层 解剖 课件 PPT】腹部三维断层解剖B
24.胰头
25.胰颈
26.十二指肠空肠曲
27.肠系膜上动、静脉
28.肠系膜
29.空肠
30.回肠
31.膀胱尖
32.结肠右曲
33.脾前端
第1肝门、十二指肠断面:该断面 为通过标准平面前2mm×11mm所做 冠状断面。
14.肝中间静脉 15.肝门静脉
16.胆囊颈
17.结肠右曲
18.十二指肠降部 19.十二指肠水平部
面右侧6mm×11mm所 做冠状断面。主要显示 肝右叶和右肾。
20.膈
22 .肝右叶
23.肝右静脉
24.后上段静脉
25.肝门静脉右支
26.肝中间静脉
27.胆囊颈 28.横结肠
29.右肾 30.肾皮质
31.肾锥体
32.结肠右曲
33.十二指肠降部
13.肝门静脉左外叶支
14.肝静脉的属支 15.胃底
16.胃体
17.幽门窦
18.幽门管
19.幽门
20.胆囊
21.结肠右曲
22.横结肠
23.空肠
24.回肠
第1肝门前断面:该断面为通过标 准平面前4mm×11mm所做冠状断面。
14.膈 19.肝门静脉 21.肝左外叶 23.肝右前叶 25.肝胃韧带 27.结肠右曲 29.空肠 31.髂前上棘
10.膈 12.肝右静脉 14.脾 16.脾动、静脉 18.肾锥体 20.肾门 22.肝肾隐窝 24.腰大肌 28.腰神经丛 31.子宫 33.卵巢 38.膀胱 40.右膈脚
11.主动脉 13.胃 15.胰尾 17.肾皮质 19.肾窦 21.右肾上腺 23.第1腰椎 27.腰骶干 30.乙装结肠 32.输卵管 35.股骨头 39.肝
肝和胆囊的断层解剖腹部断层解剖学人体断层解剖学课件
肝脏异常形态
方叶小舌1、腔静脉后突(半管型2 、管型3)、乳头突4、尾状突5、肝门右切迹6、弓状切迹7
二、肝叶肝段的划分
二、肝叶肝段的划分
肝内管道系统:包括Glisson系统(由肝门静脉及其属支、肝动脉及其分支和肝管组成)和肝静脉系统(由肝静脉及其属支组成)。
肝内管道系统
左三角韧带
冠状韧带
肝右叶, 肝膈面
Bare area
肝的膈面
一、肝的形态
胆囊
肝裸区
肝圆韧带
冠状韧带
下腔静脉
肝门静脉
胆总管
肝固有动脉
静脉韧带
肝的脏面 前缘 后缘 左缘 右缘
一、肝的形态
胆囊窝
腔静脉沟
横沟,肝门,第1肝门
肝圆韧带裂
静脉韧带裂
肝脏面“H”形沟
乳头突
尾状突
尾状叶
肝左叶
肝右叶
方叶
肝的异常外形
肝和胆囊的断层解剖腹部断层解剖学人体断层解剖学课件
一、肝的形态
肝圆韧带
镰状韧带
肝右叶, 肝膈面
肝左叶, 肝膈面
右三角韧带
左三角韧带
冠状韧带
肝的膈面
Right triangular ligament
Left triangular ligament
一、肝的形态
肝裸区
镰状韧带
肝左叶, 肝膈面
右三角韧带
下腔静脉
腹主动脉
(2)肝静脉系统:包括肝左、中间、右静脉, 肝左静脉段间支,肝右静脉段间支等。
肝左静脉
肝右静脉
肝中间静脉
肝左静脉下根 (左叶间静脉)
肝左静脉上根
下腔静脉
肝左静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二肝门层面
38
2.食管腹段层面
39
3.肝门静脉左支角部层面
40
4.肝门层面
41
5.肝门静脉起始部层面
42
6.十二指肠水平部上份层面
43
44
正常肝
45
46
肝硬化
47
肝癌
48
第三节 腹部的其他重要器官结构 应用解剖 断层解剖特点 横断层解剖
49
一、应用解剖
(一)胰
1.外形
贴于腹后壁的一个狭 长腺体,横过第1、2腰 椎前方,其右端被十二 指肠环抱,左端靠近脾 门。胰前面与胃后壁相 邻,后面有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和胸导管的起 始部;胰自右向左分为 相互连续的胰头、颈、 体、尾四部分。
50
2. 胰管
51
3. 胰的分型
一般型 斜型、水平型和直角型 特殊型 体高型、头高型、波浪型和突出胰块型
腹部
孙春莉
新乡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1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与分区 二、标志结构 三、结构的配布特点
2
第二节 肝
肝的应用解剖 肝的断层解剖特点 肝的横断层解剖
3
一、肝的应用解剖
(一)肝的外形
1.形状
4
第二肝门 第三肝门
5
2.肝的尾状叶
位于横沟的后上方、腔静 脉沟与静脉韧带裂之间
乳头突 尾状突 腔静脉后突
64
(六)门腔间隙(portocaval space)
1.概念
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称门腔间隙,其上界为 肝门静脉分叉处,下界是肝门静脉起始。
2.主要结构
自上而下依次为肝尾状突、网膜孔、门腔淋巴结和胰钩突 等,结构多且常变异,是影像诊断上易误诊之处。
65
3.临床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门腔间隙内可有肝尾状突和乳头突,CT和 MRI图像上显示为孤立的卵圆形结节影,易误认为胰头、门腔淋 巴结或肝外病变。
肝右动脉
右后叶动脉
左支
尾状叶动脉
右支
11
4. 肝管
肝左管 肝右管 尾状叶肝管
12
5. 肝静脉
肝左静脉
肝大静脉 肝中静脉
第二肝门
肝小静脉
第三肝门
肝右静脉 肝右后静脉
尾状叶静脉
13
(1)肝左静脉 引流左外叶和部分左内叶的静 脉血,主干位于左段间裂内
(2)肝中间静脉 引流左内叶大部分和右前叶左 半的静脉血,主干位于正中裂 的上半部。
21
(二)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的位置关系
肝中静脉 肝右静脉
60º 45º 15º
肝左静脉 下腔静脉
22
(三)肝静脉与肝门静脉 在横断层及影像上的识别方法
(1)管径 (2)走行位置 (3)横断面形态 (4)管壁
23
(四)肝裂在横断层面上的识别方法及意义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五)肝段在横断层面上的识别方法
18
2. 肝裂(hepatic fissure)
在Glission系统铸型中, 可以看到在肝叶间和肝段间 有缺少Glisson系统分布的区 域,这些区域即肝裂,是肝 叶与肝叶和肝段与肝段之间 的分界线。
19
2. 肝裂(hepatic fissure)
正中裂 左叶间裂 左段间裂 右叶间裂 右段间裂 背裂 左内叶亚段间裂
20
二、肝的断层解剖特点
(一)肝门平面在腹部横断层中的标志意义
①腹腔结构配布发生较大变化的转折平面 ②紧邻该平面下方的是胆囊、 左肾、胰体和网膜孔等首次 出现的层面。③肝的断面逐 渐缩小,肝内管道明显变细。 ④右段间裂出现的平面。⑤ 第三肝门的标志平面,肝右 后静脉多于此层面或其上、 下层面出肝注入下腔静脉。 ⑥识别肝左、右管的重要平 面。
(3)肝右静脉 引流右前叶右半和右后叶大部 分静脉血,主干位于右叶间裂 内。
14
6. 肝内管道的位置关系
15
(三)肝段
1. 肝段(hepatic segment)
16
肝段的简写以尾状叶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用罗马数字 表示。
17
研究报道,根据Glission系统将肝分为两半肝、5叶、9段 划分法,即在Couinaud肝段划分为两半肝、5叶、8段的基础 上,因尾状叶的Glisson系统内的管道有左、右2套,故将尾 状叶分为尾状叶左段(SⅠ)和尾状叶右段(SⅨ)。
52
4. 胰的测量
胰的大小可用垂直于胰纵轴的前后径值,或前后径与第2 腰椎横径的比例来确定。
如出现超过临近胰组织3mm以上的隆起,则应考虑异常 或有病变的存在。
53
5. 胰的常见形态异常
(1)分离胰 (2)分叉胰 (3)环状胰 (4)异位胰 (5)胰头异常
54
(二)肝外胆道
胆囊 肝左管 肝右管 肝总管 胆总管
(1)左外叶
镰状韧带附着缘 SⅡ
第二肝门 SⅡ和SⅢ 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
SⅢ 肝圆韧带裂消失
32
(2)左内叶
SⅣa 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出现
SⅣb 胆囊消失以后的层面上无左半肝
33
(3)右半肝
SⅧ和SⅦ 肝门静脉右支出现
SⅤ 和 SⅥ
34
(4)尾状叶
第二肝门 尾状叶(SⅠ)借背裂与左内叶 ( SⅣ)、肝右叶等相区分
55
胆总管
①十二指肠上段 ②十二指肠后段 ③胰腺段 ④十二指肠壁内段
56
(三)肾
1. 肾的形态及结构
57
2. 肾的位置和毗邻
58
3. 肾血管和肾段
59
(四)肾上腺
肾上腺三角
60
肾上腺的测量 宽度 厚度 高度
61
(五)脾
1.位置和形态
62
2. 脾血管和脾段
63
3. 脾的测量
一般以脾横断层面上的前后缘间距离为其宽度,经脾门横断 层面上脾的内、外侧面间距离为其厚度。
在异常情况下,某些解剖结构的病变也可引起门腔间隙改变。
66
(七)腹膜及腹膜腔
67
二、断层解剖特点
(一)胰各部的断面形态及识别标志
1.胰头 胰头右侧的十二指肠降部及其后方的下腔静脉 2.肝内管道系统
1.Glisson系统
7
2. 肝门静脉
肝门静脉左支 肝门静脉右支
8
肝门静脉左支
横部、角部、 矢状部和囊部
左外叶上支 左外叶下支 左内叶支 尾状叶左支
9
肝门静脉右支
上支 右前叶支 下支 右后叶支 上支
下支 尾状叶右支
10
3. 肝固有动脉
左外叶动脉
肝左动脉
左内叶动脉
右前叶动脉
胆囊出现
35
(六)肝段在横断层面上分布
标志层面
第二肝门 三大肝静脉层面 左支矢状部 肝门
胆囊体 胆囊消失层面
肝段
SⅠ、SⅡ、SⅢ、SⅣa、SⅧ、SⅦ SⅠ、SⅡ、SⅢ、SⅣa、SⅦ、SⅧ SⅠ、SⅡ、SⅢ、SⅣa、SⅦ、SⅧ SⅠ、SⅢ、SⅣb、SⅦ、SⅧ
SⅢ、 SⅣb、SⅤ、SⅥ
SⅤ、SⅥ
36
三、肝的横断层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