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学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中国古代学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中国古代学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中国古代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需要学者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才能够深入研究。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学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古代汉语基础首先,中国古代学者必须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不同,有很多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学者必须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古籍。

其次,古代汉语的词汇量非常大,学者需要掌握大量的古代汉字和词汇。

这需要学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记忆。

另外,学者还需要了解古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了解其形态、结构和含义。

这对于理解古籍中的汉字和词语非常重要。

二、古代文化知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许多领域,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

学者必须掌握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才能够深入研究古籍。

例如,学者需要了解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古代艺术的形式和意义等等。

三、古籍阅读技能中国古代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古籍阅读技能。

古籍的语言和结构都比较复杂,需要学者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和研究。

首先,学者需要了解古籍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了解其章节、篇目、标题等等的含义和作用。

其次,学者需要掌握古籍中常见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以便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古籍。

另外,学者需要学会使用古籍注释和研究工具,如注释、词典、辞书等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内容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技能最后,中国古代学者需要掌握研究方法和技能。

研究古代文献需要学者具备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能,才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

例如,学者需要了解古代文献的来源和传承,了解古籍的版本和校勘,了解历代学者对于古籍的研究和评价等等。

另外,学者还需要掌握一些研究技能,如文献检索、文献比较、文献分析等等,以便更好地进行古籍研究。

结语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学者需要掌握古代汉语基础、古代文化知识、古籍阅读技能和研究方法和技能等等,才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

古籍基础知识讲座

古籍基础知识讲座

古籍基础知识讲座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籍这个神秘又有趣的领域。

您知道吗?古籍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神奇大门。

当您轻轻翻开那泛黄的书页,仿佛能听到古人的低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古籍可不是简单的一堆旧书,它里面藏着的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故事。

比如说,那些儒家经典,像《论语》,不就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时刻在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不就像一个亲切的提醒,告诉咱们要不断学习,还能从中获得快乐?再看看诗词歌赋,那优美的词句,不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把古代的美景、深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画面感,多强啊!古籍的版本也有好多讲究。

有的是刻本,那刻痕就像是岁月留下的足迹;有的是抄本,那一笔一划里都透着抄写者的用心。

这就好比同样是做一道菜,不同的厨师用不同的手法,味道和感觉可大不一样呢!还有啊,古籍的装帧也各有特色。

线装书,那线就像把历史串联起来;蝴蝶装,多像一只展开翅膀的蝴蝶,美丽又独特。

说到这,您是不是觉得古籍特别有意思?要研究古籍,得有耐心和细心。

就像考古学家挖掘宝藏一样,一点点地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批注,可能就是解开一个谜团的关键钥匙。

而且,保护古籍也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就像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需要我们的呵护和关爱。

要是不好好保护,那可就是我们的损失啦!总之,古籍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

我们应该好好去了解它,传承它,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绽放光芒。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国宝级古籍

国宝级古籍

国宝级古籍一、《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概述:《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它成编於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评价:《黄帝内经》为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是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说”、“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二、《难经》——中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及最早的问答医学著作概述:《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之一。

成书约为战国时期,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

评价: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2.注明读音。注明读音也是注解中常见的内容
之一,注音的方法有三种: 读若法 用一个同音而较常见的字来比譬另一个 字的读音。例如: 陛下嫚而侮人。(《汉书· 高帝 纪》)颜师古注:嫚,易也,读与慢同。 直音法 直接用一个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楚辞· 天问》)洪兴 祖补注:宿,音秀。 反切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合 第三个字的读音。一般写作“某某反(翻)”或“某某 切”。例如: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 (《史记· 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 :重音逐用反。 重者,再也。
4.分析句读。古人行文不使用标点符号,因而
句读往往难定。句读不同,说明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不同,其中也必然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所以分 析句读也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内容。 例如: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 邶风· 柏舟》) 毛亨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5.阐述语法。在古书注解中,对语法现象也多 有阐述。它们虽然还不成系统,但对理解文意还 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 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杜预注:言灵王怒吴 子而执其弟,犹人怒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1.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古籍基础知识

古籍基础知识

在古籍的全式标点中,专名线(下划线)、书名线(波浪线)的使用最为繁复,与此相关的详细体例,此前尚未见有成文的规定。

此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开始之初,在总则体例汇编之标点分段办法举例中,对专名线和书名线的使用曾有过概要的说明,但以其不属于该文件的重点所在,故语焉未详,诸多情况犹未提及,如何正确使用,仍然存在许多疑问。

为进一步完善此次修订的体例细节,也为今后使用全式标点整理古籍,提供有例可循、便于操作的各项基本原则,兹就人名、地名、朝代名、官名、民族名、天文名、书名七大类别,条分缕析,逐项作出简要说明,各项之下再举数例作为具体书证,以备参考。

(壹)人名(本名、字号、别称、谥号)一、人名之姓氏,如「项氏」、「项籍」、「羽」、「乞伏益州」、「铁弗」、「因陁玢李帝婆罗」之类,无论全称或简称,皆标专名线。

二、虽非真实人名,但久已视同一人之私名者,如「南郭先生」、「赤松子」、「西王母」、「河伯」、「阎罗王」、「元始天尊」等传说人物、神仙鬼怪之类,皆标专名线。

三、人名与身份连称而有名无姓者,如「赧王延」、「太公望」、「周公旦」、「越王句践」、「王余祭」、「魏公子无忌」、「公子无忌」之类,皆连标专名线。

四、人名与官名连称而姓名不全者,无论是姓与官名连称,如「王将军」、「曹相国」、「王仆射」、「沈记室」、「张壮武」之类,还是官名与人名连称,如「大夫种」、「太宰嚭」、「韩王信」、「绛侯勃」、「赵王伦」、「史迁」之类,皆连标专名线。

五、人名与官名、封号连称而姓名完具者,无论官名、封号夹杂其中,还是殿后,如「萧相国何」、「李将军广」、「刘真安乡公」、「太原王尒朱荣」、「安道公李彻」之类,中间皆宜断开,分别标专名线。

六、人名与封号、谥号连称而有姓无名者,如「窦太后」、「王美人」、「班婕妤」、「杨贵妃」、「沈隐侯」(沈约)、「欧阳文忠」(欧阳修)之类,皆连标专名线。

七、帝王庙号、谥号连称,如「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齐高祖神武皇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之类,庙号与谥号间皆宜断开,分别标专名线。

古籍基础知识

古籍基础知识
王充《论衡 · 量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 ,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版, 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写绘于丝织品上的文字及图像,称为帛书,主要流行于东周至 魏晋之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楚帛书,是现存最早的帛 书。目前所见或卷起或折叠收储。其轻薄柔软,可以卷舒,便 于携带。
• “带”是用以缚扎的,带一端有“ 牙签”,带及牙签由于书卷内容的 不同,而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
甘肃居 延金关汉 代亭燧故 址出土的 金关纸, 据考古断 代,应制 作于西汉 时期
印刷术发明的技术条件
玺印图章的雕刻钤印技术 • 最接近雕版镌字技术的是木质印。《初学记》:“道士当刻枣心 作印,方四寸也。”这些木质印上的文字均用刀刻,为阳文反字 ,在镌字技术上与雕版刻字毫无二致。只是印章是凭信,无须大 量印施;且字少块小,钤盖即可使字着实落地,压出印记。雕版 字多块大,反转过来钤盖,无法字字印实,只好在字面上涂墨铺 纸刷印。所以玺印技术是雕版印刷技术的先驱。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的工序 • 备好木材 • 雕版 • 上版 • 刊刻 • 印刷 • 揭纸、装订成书。
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现代印刷术的主要方法。西方学者认为活字印刷术是十五世 纪中叶德国人古腾堡发明的。事实并非如此。活字印刷术是公元11世纪中 叶(1041-1048)毕升发明的。其原理是将单字检排拼成一块块书版,再在 版上刷墨印刷。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的优点。但在我国,雕版印刷仍占 主导地位。
古籍基础知识
林平 2019年10月
定义
古籍是记录我国传统文明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凝聚传统文化记忆 的遗产与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存在和传承的依据。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 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是以传播知识、阐述思想、介绍经验、宣传 主张等为目的,经过编辑和创作,书写、刻印在一定形式材料上的著 作物。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一、训诂的基本概念训诂学是从古代文字和文献中寻找正确意义的学问。

它主要包括了源流考证、音韵文字学、文字释义、用例训诂和文本校勘等方面的内容。

1.1 源流考证源流考证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文字的来源、演变和衍生,并且考证古籍的真伪。

源流考证需要通过比对古代文字、文献和碑铭来推断文字的真实性和演变过程,以此来正确认知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

1.2 音韵文字学音韵文字学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规律和语言学特性。

在古代,文字的音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意义。

1.3 文字释义文字释义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和用法。

文字释义需要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解释和用法,来确立文字的正确意义。

1.4 用例训诂用例训诂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使用情况,通过分析古代文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来探索文字的真实意义。

用例训诂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字的意义。

1.5 文本校勘文本校勘是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校勘过程和方法,以及古代文献的真伪和版本问题。

文本校勘需要通过考证古代文献的版本和校勘经过,来确立古代文献的正确版本和真实性。

二、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字研究,但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汉代。

在汉代,许多学者开始着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当时的训诂学派。

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许多著名的训诂学派。

2.1 汉代的训诂学在汉代,训诂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当时,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训诂学派,如“骈拆派”、“异体派”、“校勘派”等。

这些训诂学派在当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我国古籍分类法

我国古籍分类法

同, 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并为较大的类, 再根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划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既是科学认识和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也是信息整序的主要手段。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按其属性区分开来, 并归入一定的类。

这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 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 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的文献分类第一节《七略》分类法也叫做六分法大家都知道,孔子把当时的史册定为六艺, 也就是将图书分为六大类,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是孔子对当时学术流派的系统总结, 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图书分类思想。

这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 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所讲的即:真正的文献分类法。

汉代,文化学术繁荣,科学技术发达,文献种类与数量骤增,文献收藏利用频繁,文献组织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扩展,出现了官修、史探、专着三大类型的目录,形成了一定的工作体系,奠定了我国文献组织的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文献组织也从简单幼稚走向成熟。

汉武帝时,下令征集全国图书。

公元前26年,汉成帝再次下令征集图书,命谒者陈农前往各地搜求遗书,聘请各方面专家,分工协作,对我国历史上对古籍的第一次大整理,为我国古籍的流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向去世后,哀帝又令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刘歆综合群书《叙录》,将所收的书编成目录, 写出学术性的总论及各类的分论,即《七略》。

这部图书分类法的诞生, 比瑞士人吉士纳于年编的《万象图书分类法》要早。

《七略》原书在唐朝以后遗失了,现在只能在《汉书·艺文志》中见到《七略》的概貌。

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目录学着作,它反映了西汉一代典籍之盛。

它着录的图书分为6 大类、38 种、603 家, 13, 219 卷。

,《七略》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书目, 也是我国目录学、文献分类学的真正开创。

《七略》的6 大类、38 种分类体系中反映了孔子的六艺知识分类思想。

古籍修复专业课程

古籍修复专业课程

古籍修复专业课程
古籍修复是一门专门修复古代文献、书籍、绘画等文物的技术,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训练。

古籍修复专业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古籍修复基础知识:介绍古籍修复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包括古籍修复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2. 古籍修复工具与材料:介绍古籍修复所需的各类工具和材料,包括修补纸张的纸浆、胶水、修补网纹、补丁等材料,以及各类修复工具,如刀、剪、针、棒等。

3. 古籍损伤诊断与评估:介绍古籍修复中的损伤诊断和评估方法,包括古籍损伤的类型、程度、原因和影响等。

4. 古籍修复的基本技术:介绍古籍修复的基本技术,包括纸张修补、书背粘合、字迹修复、装裱等。

学生将通过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这些技术。

5. 古籍修复项目实践:学生将参与古籍修复项目实践,实践中将运用所学技术,进行古籍的修复和保护。

实践项目可包括古籍书画修复、古籍装裱、古籍数字化等。

通过古籍修复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古籍修复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1 -。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

分而析之,中国古典文献学大致包括以下分支,即:古典文献形态学、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古籍目录学、古籍注释学、古籍考证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编纂学、古籍检索学。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本教材力图强调实践性,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本课程时,了解大量的实际例证,增加对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感性认识。

除了思考题外,我们还设计了练习题,思考题与练习题都用繁体字,以便孥高大家对古典文献的认知能力以及对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

练习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也可以在课后做。

我们建议教师应事先熟悉这些练习题,还可以根据旦己的教学需要增加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那些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包括一些硕士生)还可以按照“进一步阅读文献”所提供的线索自学,进而拓展和加深有关方面的知识。

自学也是一种实践,大学教育最根本的特性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刘向、刘歆父于。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科技的现代化,这门古老的学问也要“与时俱进”。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已经或正在发生一些重大变化,本教材应适当地反映这些时代变化。

我们除了在第一章讲授电子文献的载体形式和有关问题外,还在第九章专门讲授电子文献的检索,介绍《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等电子文献全文检索系统。

同学们通过上机上网操作,可以大大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检索和利用。

这就是本教材所强调的时代性。

该书循序渐进,继释清“文献”一词的来历、含义和“文献学”这门学科的功用后,对古典文献的载体、类型、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标点、注释、检索以及出土文献的整理均有分章详尽论述。

易学 易经入门知识点总结

易学 易经入门知识点总结

易学易经入门知识点总结1. 起源与历史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部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孟子整理而成。

据说,《易经》最早要追溯到周朝的文王时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哲学、占卜、文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参考书。

易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占卜、宇宙观、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天下第一经”。

2.易经结构《易经》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共计64卦和384爻。

其中,《易经》占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计三百八十四爻。

《易传》则是对这六十四卦的详细解释和阐述。

3.易经理论《易经》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理论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之一,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这两种相反而又统一的对立面所构成。

而“五行”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可以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4.易经卦象《易经》的卦象是由上下两重三个爻组成,分别表示阴阳的变化。

《易经》的六十四卦是由这六个爻组成的,每一卦都代表着某种特定的象征和内涵。

在分析问题、预测未来时,可以通过变动的卦象来进行判断和卜卦。

5.易经的应用《易经》不仅仅是一本古籍,更是一部博大精深、应用广泛的学问。

《易经》不仅可以用来占卜预测,还能够指导人们的生活、工作、处世之道。

在古代,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都深受《易经》的启发和影响,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决策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6.易经的研究《易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形成了丰富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

近现代的学者也对《易经》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易经》经文的逐字逐句解析,尝试发掘其深层次的意义和内在规律。

7.易经的价值《易经》被誉为“沟通天人之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易经》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

通过学习《易经》,可以领略其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奋斗。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一.基础知识1.《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分为200个部首。

2.《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用540个部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3.《辞海》仍是综合性辞书,它所收录的词条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

4.《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5.汉字排列方法(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号码排列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2.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例如:毛:莫袍切,东:德红切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发。

三.六书:战国末年的文字学理论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会意: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造字。

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创造汉字。

转注: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假借:依据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借原有字形,表达新的意义。

四.古书用字(一)、古今字1、定义: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

古字和今字合称为“古今字”。

如:莫——暮其——箕要——腰2.今字产生的原因:(1)词义分化:解——懈取——娶益——溢(2) 同音假借:然——燃其——箕何——荷(二)异体字1、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2、异体字的分类:(1)造字法不同:泪:涙笔:筆岩:巌岳:嶽(2)造字法相同但偏旁不同:暖:煖訴:愬俯:俛略:畧群:羣杯:盃線:綫煙:烟五.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

今:与“饭”相对。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古典文献学是指对古代文字、文献、典籍进行研究和整理的一门学科,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古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一、古代文字学古代文字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构造规律。

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古代文字载体上的文字和符号,通过对其字形、字义、书写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二、版本学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版本类型、版式、印刷工艺、纸张、装帧等方面的知识。

版本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籍,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校勘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文字、标点、注释等方面的校勘,纠正古籍中的错误和疏漏,提高古籍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发现其中的异同和疑点,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目录学目录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关键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目录编制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的分类、编目、提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籍的内容和价值。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官私目录和藏书志等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收藏和流传情况,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考据学考据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实用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考据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的人物、事件、制度等方面的考据,还原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考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总结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

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有〈别录〉一书。

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

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道德经基础知识大全

道德经基础知识大全

道德经基础知识大全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全书分为81章,是道家的代表
性著作。

以下是关于道德经的基础知识大全:
1. 作者: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2. 内容:道德经主要讲述了道、德、无为、自然等重要概念及其
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提出了“无为而治”、“反其道而行之”等哲
学思想。

3. 形式:道德经以短小精悍的章节,采用对仗的文体,往往说的
是相反的思想,通过这种比较法来阐明道德的真谛。

4. 意义:道德经是古代哲学、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环,对中国传
统文化和现代性的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融通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应用:道德经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层面,包括管理学、领导学、营销学、心理学等,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

6. 翻译:道德经是一部古籍,翻译版本众多,汉英对照版、注解版、译注版等多种版本供读者选择。

7. 研究:现代学者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其内涵的挖
掘和探索,为人们认识古代哲学思想、走向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8. 影响:道德经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了西方哲学家,如尼采、赫尔德林、海德格尔等人的关注和重视。

总之,学习和思考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是一项丰富而具有启迪性的体验,在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中,深入领略其精髓,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基本知识古籍(定义):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定级标准》2。

1、《修复技术规范》2.1)一、古籍版式定义: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按:即指一块书版内所刻出的模式,反映在书中,就是一张书叶中所看到的样式)。

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界行、天头、地脚、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

1.版面:原指按一定行款字数并以边栏、界行、版心、鱼尾等形象为装饰而雕刻或排拣活字形成的平面。

后世即指一版一版印纸。

2.版框:书叶正面图文四边的围栏,一般指印刷的书。

(修复技术规范2.5.1)。

也称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

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常见的术语有四周单边(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四周双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道细黑线)、左右双边(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

3.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

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

通常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行×字”,有的直接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是为大字正文做注解),叫做“小字双行×字”。

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

故行款可以作用鉴定版本依据之一。

5.天头:图文或板框上方余幅。

(修复技术规范2.5.4),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

6.地脚:图文或板框下方余幅。

(修复技术规范2.5.5),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

也称下角。

7.版心:也称中缝,通常指一版印叶的中心比较窄的一行空白行,是书叶对折时的标准。

唐末五代,书的装订形式由卷轴装向册叶装发展,雕版出现了两个半版,北宋和辽时期,两个半版间出现了两道线,在两线之间的空白处,常常刻上书的题名(通常是简书名)、卷数、叶码、本叶的字数、刻工姓名或者刻书单位的名称。

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所以称为版心。

8.书口:又称版口,就书版(或者书叶)而言,它是版心。

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蝴蝶装无书口?)与书背相对,可翻叶展阅的开口。

(修复技术规范2.8。

3)(其含义已经扩大了。

)9.鱼尾:版心中间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

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处,有时版心上下都有鱼尾。

只有一个鱼尾,称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有对鱼尾、顺鱼尾),个别有三鱼尾。

花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

鱼尾的作用是用来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10.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象鼻。

(这只是一种说法。

李致忠先生提出另两种说法,一是我们暂且采取第一种说法,主要说明什么是黑口、白口)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即无黑线)者为白口。

11.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书的耳朵,所以称书耳。

其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2.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刻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刻地点等。

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而明清以前(后?)则更多的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3.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4.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各卷的题名。

15.墨钉:又称墨等。

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

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6.朱丝栏、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

主要見于唐以前写本。

明清时期,亏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的结构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

而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

(修复技术规范2.9)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

(修复技术规范2.5)4.书名叶:位于护叶(准确的说应该是书衣)之后、所有书叶之前。

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6) 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

(修复技术规范2.7) 一般是一张空白纸。

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

(修复技术规范2.8)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

(修复技术规范2.8。

4) 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脊:(又称书背),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

(修复技术规范2.8。

5) 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关于书口,在版式中已提到,是一部书可翻叶展阅的开口)9.书首:书籍上端切口处。

(修复技术规范2.8。

1)又称为书头。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8。

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

)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

(修复技术规范2.8。

7)三、古籍的内容一部古籍通常由封面题名、序、目录、凡例、正文、跋、卷首、卷末、附录、牌记、笺、注、疏等内容组成。

1.封面题名:(即前面所讲书名叶(也称封面)时所提到的)古籍封面通常题有著作责任人、刻印者、藏版者、刻印时间、版刻次第、附刻等内容。

2.序:是一部书的序言,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也有刻书人、合著者、注释人以及作者的朋友作的。

作者的自序多叙述家世、活动,阐明著作宗旨。

他人作的序主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及书的内容、价值。

刻书人的序则说明书的流传过程、刻印经过、目的等。

一部书刻印的次数越多,序文往往越多。

古代(指早期如卷轴装时)多列于书末,后一般放在书前。

3.目录:一部书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称为目录,或目次。

它是一书的纲目,反映了一部书的章节体例。

读者可以由此了解这部书的大致轮廓,(分多少卷、多少章、多少节、多少回,各部分各自是什么类别,有哪些篇等等。

古书最多是分卷(juàn)的。

受卷轴装的影响,一篇即一卷轴,后来即一部分完了,就定为一卷。

注意,卷数不等于册数。

一册中可以有一卷,也可能有多卷。

册与装订有关,卷与内容有关。

目录中所题的卷数是我们著录的重要依据之一。

)较早的古籍目录多放在序文后面,一般印在卷首之前。

大部分的书有时除去卷首有总目录外,名部分还有分录。

一些有前后集的古籍,目录多分散在各部分。

4.凡例:说明书的著述内容和编纂体例、编制原则的文字,多列在目录之前。

还一些凡例题有凡例作者的姓名。

5.正文:全书的主要部分,是书的主体。

按照实际内容容和篇幅划分卷次,每卷的开头称做卷端,卷端题有书名(首行)和著者姓名、校注者姓名(在首行后数行,低N字)等内容。

而一部书的正書名(大题)一般按正文首卷卷端所题书名著录。

通常大题在卷端(首行)上端,但由于受到竹木简书的影响,古书也有将小题(即篇名)放在卷端上方(卷端上题),而将大题放在卷端下方(卷端下题),就是所谓“小题在上大题在下”的格局。

这种形式,到北宋仍被沿用,形成北宋雕版书在版式上的特点。

因此在著录书名时,要注意卷端上题是否为正书名。

6.跋:又称后序、后记。

内容多为叙述版本源流或刻印经过。

多放在正文的最后,少数也有放在正文之前(这主要是装订的问题了。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跋,是刻印(排印)在书上的,原书的一部分。

跋文中所涉及的刻书情况与版刻年代、刻版主持人、刻版地等等有关,而跋文作者与收藏者的批校题跋著录要有所区别。

7.卷首、卷末、附录:正文以外的内容,如序、跋、作者传记、目录、凡例等。

另做起讫,单独分卷,放在正文前称为卷首,放在正文后称为卷末,也称为附录。

书中有时刻有其它篇章的内容,或者本书内容的附加材料,也称为附录。

8.笺、注、疏:对书正文的解释,一般分列在各句下。

注容易理解,至于笺,《汉语大词典》解释:后世把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

宋洪迈《容斋五笔·经解之名》:“鄭康成作《毛詩箋》,申明傳義,他書無用此字者。

”疏也是如此,指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

笺注疏者一般要在书名责任者著录,依次排在第一责任人后。

9.著作方式:(附带提及)一般依规定著錄,特殊情况可依原書所题著錄。

撰:著述的著作,如卷端下题:“学”、“述”、“著”等;编:将多种著作整理、编排为一种书(一般指丛书);輯:收集他人的著述或零散文字,汇集为一种书;如修、纂:主要指官修书的著作方式。

主持其事者为“修”,实际编写者为“纂”。

如地方志,主持的官员为修,编写者为纂;注:對一书的内容、文字进行解释;如果卷端下题直接作“××笺”或“××疏”,则著作方式亦直接作笺或疏,等等。

即特殊情况可依原書所题著錄;譯:将一种文字翻譯成另一种文字;繪:插图、画谱的创作;書:指书法作品的创作;篆刻:玺、印的创作。

四、古籍的装帧(1)简策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

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

简策意即编简成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即为策。

竹简在制作过程中还要经过“杀青”这一道工序,亦即烤干竹内的水分。

新竹水分大,易腐朽生虫,保存时间短,因此制竹简时要用火烤干竹内水气,竹子随着水分的减少由青而黄,故称之为“杀青”,正如古人所云:“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古人为保护正文少受磨损,开头两根常为空白简,称作赘简。

赘简背面上端竖写篇名,便于检索;下端题书名,便于归类保存。

简策一般卷起存放,以最末一简为轴,从左向右卷成一束,这样篇名、书名就露在外面,类似于今天的封面。

把卷起的简策捆扎之后,或装在“帙”、“囊”里,或盛在筐篋中,以免散乱。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它所体现的书籍保护理念对后世影响颇大,不断地被继承和发扬。

如,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帙”、“囊”演变成“函套”等等。

(2)帛书卷子装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与简牍并行。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帛书是战国中晚期的长沙子弹库“楚缯书”。

帛书与竹木简长期并行,虽然二者质地绝然不同,但帛书的装帧形式却在简策的影响下出现卷子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