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秋望翻译赏析【唐】赵嘏

合集下载

赵 嘏《长安秋望》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赵 嘏《长安秋望》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赵嘏《长安秋望》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赵嘏《长安秋望》原文、赏析、表达什么思想情感?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gǔ),卷二《江楼感旧》已介绍。

文宗大和六年(832)入长安,次年省试落第,遂留寓长安。

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举进士。

宣宗大中六年(852)左右,任渭南(今陕西渭南)尉,世称赵渭南。

以后之行止与卒年均不可考。

《全唐诗》录其诗二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五首又七句。

首联扣题写长安深秋景象。

起句写深秋,凄凉的云朵在曙光中流动。

“凄凉”两字反映了深秋的季节特征,也反映了晚唐的时代特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凄凉的心情的一种反映。

次句写长安的深秋景象,唐人以汉代喻唐代,“汉家宫阙”实际上说的是唐代宫阙。

句中“动”字用得好,清何焯《唐律偶评》分析道:“‘动’字暗藏秋风起在内,直是社稷倾摇景象,不可显指,半明半暗,深于诗教。

”颔联承上写长安深秋黎明时的景象。

三句写所见,“残星几点”表明天色欲晓,“雁横塞”表明已是深秋季节,雁群忙着飞到南方过冬。

四句重点写所闻,“长笛一声”抒发怎样的情感,诗中没有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人倚楼”可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为吹笛人依楼,另一种理解为诗人依楼。

我们认为应当是诗人依楼而立,这样不仅视野开阔,而且只闻笛声,不见吹笛之人,也更有诗意。

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说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特别喜欢这两句诗,“吟味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

颈联写白天所见长安深秋之景。

五句写艳丽的紫色菊花在篱笆边静静地半开着。

唐代以前的菊花都是黄色的,唐代才培育出紫色的菊花与白色的菊花,所以诗中特别强调了紫色的菊花。

六句写水中莲花的红色花瓣已经落尽,所以显得很忧愁。

以“静”形容菊,以“愁”形容莲,都采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菊花品格之高洁,莲花红颜之易老。

长安秋望古诗带拼音_长安秋望古诗鉴赏

长安秋望古诗带拼音_长安秋望古诗鉴赏

长安秋望古诗带拼音_长安秋望古诗
鉴赏
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者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诗鉴赏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
风格峻峭而清新。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教案资料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教案资料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长安秋望原文: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灰蒙蒙的云雾夹带着寒意天刚刚亮,宫殿四周开始呈现出深秋的景色。

稀疏的晨星伴随着从边塞上横空而来的大雁,凭楼眺望忽闻笛声引起无限乡愁。

篱笆旁紫色艳丽的菊花欲开未开,十分静谧,池沼里莲花花瓣已凋谢。

故乡鲈鱼正鲜美而我却不归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学楚囚?注释:(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2)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作品鉴赏: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长安秋望原文: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灰蒙蒙的云雾夹带着寒意天刚刚亮,宫殿四周开始呈现出深秋的景色。

稀疏的晨星伴随着从边塞上横空而来的大雁,凭楼眺望忽闻笛声引起无限乡愁。

篱笆旁紫色艳丽的菊花欲开未开,十分静谧,池沼里莲花花瓣已凋谢。

故乡鲈鱼正鲜美而我却不归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学楚囚?注释:(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2)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作品鉴赏: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长安秋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安秋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安秋望原文、翻译及赏析长安秋望原文、翻译及赏析长安秋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长安秋望唐代:杜牧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及注释楼倚(yǐ)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登高望远,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

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

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译文及注释译文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登高望远,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注释秋望:在秋天远望。

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

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

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创作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公元850年(大中四年)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

鉴赏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凋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外,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

所以这一句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

“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的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

长安秋望赵嘏诗歌鉴赏

长安秋望赵嘏诗歌鉴赏

长安秋望赵嘏诗歌鉴赏
《长安秋望》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写长安城中的暮鼓晨钟、深秋落叶、登高远眺等场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意。

首句“云物凄清拂曙流”,写的是晨曦中的凄清景色:云雾缭绕,让人感到凄凉。

“凄清”二字既表现了秋天的萧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第二句“汉家宫阙动高秋”,则将视野转向了远方的宫殿,写出了宫殿在秋日中的壮丽景象。

“动”字形象地描绘了宫殿的高耸和壮观,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第三句“残星几点雁横塞”,写的是夜空中残留的几点星光和横渡边塞的雁群,给人一种寂静和苍凉的感觉。

这里的“残星”和“雁”都是秋天的象征,进一步突出了季节的特色。

最后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则将诗人的身影引入画面,他独自倚在楼上,吹奏着长笛,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意。

这句诗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忧伤和寂寥的气氛。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意,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敏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长安秋望》原文及翻译赏析

《长安秋望》原文及翻译赏析

《长安秋望》原文及翻译赏析《长安秋望》原文及翻译赏析《长安秋望》原文及翻译赏析1长安秋望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楼台高耸,屹立在一片秋树之上;天空明净,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

秋色是这样高远寥廓,同峻拔入云的南山相比,气势难分高低。

注释①秋望:在秋天远望。

②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上。

③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毫:非常细小的东西。

④气势:景象、气派。

赏析:作者:佚名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

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

“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

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

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

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

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

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

《长安秋望》赏析

《长安秋望》赏析

《长安秋望》赏析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作品鉴赏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长安秋望古诗赏析

长安秋望古诗赏析

长安秋望古诗赏析
长安秋望古诗赏析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

翡翠:翠鸟。

(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

赵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幽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

而俞诗。

(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

赵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

俞诗中。

答案
(1)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离,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
然闲适的心绪。

(2)“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_赵嘏简介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_赵嘏简介

>长安晚秋/ 秋望/ 秋夕朝代:唐代
作者:赵嘏
原文: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评分:678910 很差相关翻译写翻译长安晚秋/ 秋望/ 秋夕注解及译文
注释(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
相关赏析写赏析长安晚秋/ 秋望/ 秋夕赏析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 ...
作者介绍赵嘏赵嘏, 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view_3627.html
古诗大全古诗文网 KKD6BM。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

长安秋望原文: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灰蒙蒙的云雾夹带着寒意天刚刚亮,宫殿四周开始呈现出深秋的景色。

稀疏的晨星伴随着从边塞上横空而来的大雁,凭楼眺望忽闻笛声引起无限乡愁。

篱笆旁紫色艳丽的菊花欲开未开,十分静谧,池沼里莲花花瓣已凋谢。

故乡鲈鱼正鲜美而我却不归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学楚囚?注释:(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2)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作品鉴赏: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及赏析(5)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及赏析(5)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及赏析(5)(1)(3分)这首诗的首联写的什么?对全诗有什么作用?【答案】(3分)首联总揽长安全景:深秋拂晓,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

此诗的首联讲的是:作者在深秋的拂晓,看见天上的云在漫天游动,整个长安城的楼台殿阁高高耸立直入天空。

写的显然是长安全景,用的词语如凄清等,透露出一种迷蒙空旷的意味,从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2)(3分)据说,诗人杜牧对这首诗的颔联赞叹不已,并因此联而戏称赵嘏为赵倚楼。

试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此联。

【答案】(3分)此联情景交融。

全是写景,又字字含情,渲染出一种秋夜将晓时的凄清氛围,烘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情感,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思归的愁绪。

【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情与景的角度一语,分析诗的颔联。

此联写的是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赏析】《长安秋望》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所见,写秋风中夜间长安景象,并寄离着诗人思乡的深远情怀。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及赏析(6)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及赏析(6)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及赏析(6)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诗人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悠扬、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据《唐诗记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

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意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意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意《长安秋望》原文: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一、衍生注释:1. “楼倚霜树外”:“倚”是依靠的意思,楼靠着经霜后的树,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以及季节特征,暗示出秋意已浓。

2. “镜天无一毫”:“镜天”形容天空像镜子一样明净,“无一毫”表示没有一丝云彩,描绘出秋高气爽、天空澄澈的景象。

3.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南山在秋天景色的映衬下,二者的气势相互较量,不分高下。

这里的南山一般指终南山,是长安附近的名山,秋色与南山相互烘托,更显彼此的雄伟。

二、赏析:这首诗首句先写楼靠着霜树,给人一种清冷、高远之感。

第二句描绘出如同镜子般明净无云的天空,进一步渲染出秋景的澄澈。

而最妙的是后两句,诗人别出心裁地将南山与秋色相提并论,让它们比气势。

秋色本是无形的,却仿佛有了实体,和巍峨的南山相互较量,这种写法既写出了南山的雄伟,又把秋天那种雄浑、壮阔的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张力和动态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长安秋景的独特魅力。

三、作者介绍:赵嘏,唐代诗人。

他的诗大多反映个人的飘泊生活,思乡之情等。

他的诗作风格清圆熟练,时有警句,在唐代诗坛上有一定的地位。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那山高耸入云,周围的景色一片金黄,那是秋天独有的色彩。

我不禁感叹道:“这山和这秋色,真像‘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啊!”朋友笑着说:“你可真会联想,不过确实很有那种感觉,山的雄伟和秋的壮丽相互映衬,太美妙了。

”《秋词二首·其二》原文: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一、衍生注释:1. “山明水净夜来霜”:夜里下了霜之后,山水变得更加明净,“明”和“净”写出了经过霜打之后山水的澄澈状态。

2. “数树深红出浅黄”:几棵树上深红色的树叶在浅黄色树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描绘出秋天树叶色彩斑斓的景象。

3. “试上高楼清入骨”:试着登上高楼,那种清冷的感觉深入骨髓。

长安秋望赵嘏

长安秋望赵嘏
稀疏的晨星伴随着从边塞上横空而来的大雁凭楼眺望忽闻笛声引起无限乡愁
•长安秋望
赵嘏gŭ
长安秋望 赵嘏gŭ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不归去,空戴 。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 ⑴云物:即天上飘拂的云雾。拂曙:拂晓, 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流:指移动。 • ⑵汉家宫阙:指唐朝的宫殿。动高秋:形 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 灰蒙蒙的云雾夹带着寒意天刚刚亮,宫殿 四周开始呈现出深秋的景色。
• 地点明归情 • 桃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维的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 • 东山——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 隐居。 •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就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
• 人物显隐情 • 子路问津——典出《论语》。《论语• 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 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讽刺子路跟 着孔子到处奔走,迷不知返,并嘲笑孔子 徒劳无益,还不如归隐田园。辛弃疾有诗 云“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像孔子那样忙忙碌碌地东奔西走,还不如 像长沮、桀溺那样隐居来得逍遥自在。从 而进一步突出词人自己陶陶然、欣欣然的 归耕之乐。 • 孟浩然的“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状物以抒情 • 鸥鹭忘机——出自《列子》,有个人很喜欢欧鸟,每 天早晨都到海上和欧鸟游玩,众多欧鸟不断落到他身上。 他父亲知道后怂恿道:“我听说欧鸟都跟你玩,你抓来给 我玩玩吧。”第二天,那个人再到海上,欧鸟却只在天空 飞舞,不再下来了。故事意在表明,人若无机心,欧鸟就 会与之交朋友;人若有机心,欧鸟就不会亲近他。如杜甫 《客至》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人淡如菊——陶渊明是隐居诗人的代表,而陶最爱菊, 曾写下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 • 梅妻鹤子——宋初隐士林逋典故。逋隐居西湖孤山, 二十年不入城市,终生不娶,以种梅养鹤自娱,后世称其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明文徵明有“岁寒空负梅花约”之 语,表达自己宦倦思归之意。 另南宋词人孙惟信曾有过 “一梦觉来三十载,休休。空为梅花白了头”之恨,言自 己为了追求隐逸而浪迹江湖,白白地虚度一生。

诗词鉴赏:【唐】赵嘏《长安秋望》

诗词鉴赏:【唐】赵嘏《长安秋望》

诗词鉴赏:【唐】赵嘏《长安秋望》诗词鉴赏:《长安秋望》【唐】赵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解析这首《长安秋望》,又叫《长安晚秋》,是赵嘏[gǔ]的成名之作,作于客居长安之时。

该诗的三四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为佳句,连杜紫微(杜牧)看了都赞不绝口,还送赵嘏“赵倚楼”的雅号。

首联“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拂曙”点明了时间,晚秋的长安,一个早上,天刚刚拂晓,诗人早早地就醒了,抬头一看,天上正漂浮着淡淡的轻云,随风在漂流。

“汉家宫阙”,与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宫阙”一样,即唐都长安的宫阙。

唐繁华,皇家的楼阁建造得也尤其宏伟,诗人形容它为“动高秋”,仿佛高到天际,耸入空中。

前两句已经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天马上就要亮了,夜空中只剩残星几点,晚秋的一群大雁飞越了关塞,往天边越飞越远。

这是远景,然后画面逐渐拉近。

突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长笛之声,这笛声响亮,缠绵,凄婉,再往近看,我们看到一个人,他孤独地倚靠着楼上,形色悲苦,颓废而佝偻,笛声是他吹的吗?他为什么会在那里,他是看到了南归的大雁有感而吹吗?他此刻是不是正在痛苦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这两句里,上句有残星,是静物,有雁群,是动景,这都是眼睛看到的;下句里有笛声,是耳朵听到的,更有一个给这幅画面点睛的一笔――人倚楼。

有动景有静物,有视觉有听觉,这本身就是一幅极具声色的图画,而有了人的加入,这一切画面才显得更加有表现力,更能突出画面的凄凉感。

如果能把这两句诗用图画的形式给完整地画下来,那一定是一幅极为经典的图画。

杜牧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赞不绝口吧。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诗人把目光从高处转向低处,他看到了篱笆边紫红色的菊花,似开非开,温静贤淑,是那么的可人。

而池塘里的红莲,在秋风的吹拂下也落得稀稀拉拉,仿佛在忧愁。

《长安秋望·赵嘏》原文与赏析

《长安秋望·赵嘏》原文与赏析

《长安秋望·赵嘏》原文与赏析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是一首伤秋思归之作。

全诗秋景的清冷和心境的凄凉结合得十分完美,在移情于物、物我交融手法的运用方面,颇具特色。

前四句描写望中见闻。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也许是思乡心切,也许是别有苦衷,诗人凭高而望,只见秋云带着寒意在清冷的晨光中流动,高耸的皇宫群楼在这清冷的晨光中,也似乎萌动着深深的秋意。

这景象,迷蒙中带着凄楚,壮阔中含有惆怅; “凄清”二字与下句的“动高秋”三字相应,眼中景,心中情,都透出一股凄凉清冷的愁意。

这为全诗的伤秋定下了基调。

接下去,诗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莫不与此相契。

你看,此时曙色渐褪。

抬眼望去,几点残星还缀在天空,仿佛星星也有忧愁似的,不愿隐去;而北来的飞雁正横越边塞,一字儿向南归去。

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更添一层愁思呢?正当人惆怅莫名之时,耳畔忽闻一声长笛,悠悠飘来,是思乡的哀曲,还是归去的召唤,这简直把诗人的心给搅碎了。

在这里,倚楼人是诗人自身,还是另有吹笛者,已不是主要的了,作为传情的物事,它已与上句残星几点、横塞之雁的典型画面融为一体,物我相浃,移情于物,把伤秋之情渲染得格外浓烈,意味深长。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指出:“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

”赵嘏的这两句诗,正是“以写景之心理”,将心中的伤秋之情由景中“轻安拈出”,加之诗句动静互衬,韵味清远,杜牧等人对之激赏不已,称诗人为“赵倚楼”,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四句抒写思归之情。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竹篱旁的紫菊半开未开,荷塘里的莲花红衣尽脱,只剩残花枯叶。

一般认为,这两句是写诗人望中的眼前景物,而赵臣瑷《唐七言律笺注》则说这两句与下一句“皆遥想故园景物也,解作长安景物者误”。

这是颇有见地的。

其实,诗人在目视南归之雁、耳听长笛之声时所触动的伤秋之情,主要的是思归,因而遥想这深秋时故园紫菊半开、红莲凋谢的花事,是极其自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安秋望
原文: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
灰蒙蒙的云雾夹带着寒意天刚刚亮,宫殿四周开始呈现出深秋的景色。

稀疏的晨星伴随着从边塞上横空而来的大雁,凭楼眺望忽闻笛声引起无限乡愁。

篱笆旁紫色艳丽的菊花欲开未开,十分静谧,池沼里莲花花瓣已凋谢。

故乡鲈鱼正鲜美而我却不归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学楚囚?
注释:
(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2)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作品鉴赏: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
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
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1]
赵嘏
唐代诗人。

字承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会昌进士。

官渭南尉。

精于七律,笔法清圆熟练,时有警句,有《渭南集》。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