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

合集下载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唐诗宋词选读》第二章《登高壮观歌》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诗人赵嘏通过对长安晚秋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往昔岁月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长安晚秋》的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诗人赵嘏在诗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感悟,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作者,详细解读诗句,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例题讲解:以“长安晚秋”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并阐述其意象、意境。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家国情怀,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并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长安晚秋》2. 内容:诗人:赵嘏背景:唐朝晚期,社会动荡意象:落日、孤鸿、长城、边马意境:凄凉、孤寂、忧国忧民表达技巧:寓情于景、对比映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安晚秋》的意象、意境,并结合诗句阐述诗人的家国情怀。

2. 答案:长安晚秋的意象有落日、孤鸿、长城、边马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

诗人赵嘏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往昔岁月的感慨。

如诗句“落日无边江水寒,孤鸿影里思归客”,通过落日、孤鸿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长安晚秋》教案

《长安晚秋》教案

《长安晚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两首》中的《长安晚秋》。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理解、赏析《长安晚秋》这首古诗,学习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等,体会诗人杜牧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安晚秋》的背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赏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牧在长安晚秋时节的孤独、落寞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诗句的含义、诗人的情感以及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联想,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读:学生齐读《长安晚秋》,感受诗的节奏、韵律。

3.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表现手法。

5.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韵律、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

6. 练习:随堂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典诗词。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知识点:(1)意象:落日、孤鸿、寒砧、落叶等。

(2)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

(3)情感:孤独、落寞、忧国忧民。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长安晚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略。

(2)意象:落日、孤鸿、寒砧、落叶等;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

(3)诗人杜牧在长安晚秋时节,感叹时光荏苒,孤独、落寞之情油然而生,同时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最新《长安晚秋》译文及鉴赏

最新《长安晚秋》译文及鉴赏

《长安晚秋》译文及鉴赏长安晚秋(赵嘏)【译文】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美女靖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鉴赏】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

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

“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

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

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

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

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

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

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

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海漫步》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及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2. 通过课文解析,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长安晚秋的美景。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朗读的感情把握、诗歌主题的探讨。

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诗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安晚秋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生字词。

3.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作者描绘的长安晚秋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并进行分享。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7.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生字词:正确书写、读音、词义。

3. 课文解析:描绘景象、作者情感。

4. 主题探讨:诗歌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长安晚秋》的鉴赏短文。

答案示例:长安晚秋,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散文》单元,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课。

本诗通过对长安晚秋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长安晚秋》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2. 分析并鉴赏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鉴赏诗人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讲解诗人的修辞手法。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心中的长安晚秋景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中的意象和意境。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安晚秋》2. 意象:落日、江水、秋风、秋月、落叶、寒鸦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4. 主题:感怀往昔,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绘一下你心中的长安晚秋景色。

(2)分析《长安晚秋》中的意象和意境。

2. 答案:(1)略。

(2)意象:落日、江水、秋风、秋月、落叶、寒鸦;意境:萧瑟、凄凉、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歌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如《登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程度。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残 星几 点雁横 塞 , 长 笛一 声人 倚 楼 。 紫艳 半 开 篱菊静 , 红衣 落尽 渚莲 愁 。
鲈 鱼正 美不 归去 , 空戴 南冠 学楚 囚。
佳话 。如宋代宋祁《 木兰花》 有“ 绿杨烟外 晓寒
轻, 红杏 枝 头春 意 闹” 之佳 句 , 着一 “ 闹” 字 境 界 全出, 于是 时人称 其 “ 红 杏 尚 书” 。宋 代 诗 人 张 先, 其诗有“ 云破 月来 花弄 影 ” , “ 帘幕 卷 花影 ” , “ 柔柳 摇 摇 , 坠轻絮无影 ” 三句名句 , 时 人 送 别
后 没 回家 , 寄居 在 此 准备 明春 再 考 。赵 嘏 便 属 于第 三类 。他 曾屡 次 落榜 , 而 此诗 也 是 他 落 榜 后 寄居 在长 安 时所 作 。唐 宣 宗 读 赵 嘏 诗作 , 题 诗云 : “ 徒 知六 国随斤 斧 , 莫有 群 儒 定是 非 。 ” 认 为他 借 古 讽 今 , 不 愿 委 以 重 任 。大 中 七 年 , 赵 嘏任 渭南 尉 , 故有赵渭 南之称 , 不 久 病 逝 于 任 所 。他擅 长 七 言 律 诗 , 清 圆熟练 , 颇 多 佳 旬。
备 课 参 考
赵 嘏《 长 安 晚秋 》 赏析

长安 晚秋
唐 ・ 赵 嘏

韩 守 宏
胡震 亨 谓其 “ 才笔 欲 横 , 古 五 字 即窘 , 而七 字 能 拓” 。因与 杜牧 友善 , 杜 牧极 为 赞 赏他 的“ 长 笛

云 物凄 凉拂 曙流 , 汉 家宫 阙动 高秋 。
声 人 倚楼 ”, 因此人 又称 “ 赵 倚楼 ” 。 许 多诗 人 以诗 中佳 句 赢 得 声 名 , 留下 千 古
以动衬静 , 既是环 境 的宁静 , 也是人 物神情专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长安晚秋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诗人小传】赵嘏(gǔ),字承祐,生卒年不详,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进士,只做过渭南尉这样的小官,但文名很大。

连唐宣宗都久闻赵嘏之名,有一次问宰相:“诗人赵嘏可有担任什么体面的官职?可以取他的诗来让我看看。

”唐宣宗阅读赵嘏的诗卷,第一首就是《题秦皇》,诗中有“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这是讽刺秦始皇只晓得以武力服人,不肯用儒生治国。

唐宣宗觉得赵嘏这是在借古讽今,讥讽自己不重视文士,心中不快,提拔赵嘏的事便就此作罢。

赵嘏曾经写过“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这成为自己一生仕途偃蹇的诗谶。

赵嘏原先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属浙西节度使管辖。

赵嘏家中有一名美貌的侍妾,和赵嘏感情很好。

赵嘏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留下这名侍妾来照顾母亲。

恰逢中元节,赵嘏的家人一起去鹤林寺游玩,浙西节度使看中了这名侍妾,将她抢回府里。

第二年,赵嘏在京城长安考中了进士,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悲愤不已,作诗道:“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浙西节度使听说这首诗后,心中惨然,就派人把那名侍妾送到长安,交还赵嘏。

当时,赵嘏刚出潼关,途经横水驿时与侍妾相遇,侍妾抱住赵嘏痛哭失声,经两夜而死,赵嘏就将她葬在了横水北岸。

此后,赵嘏一直思念着这名侍妾,直到临终之时还仿佛看到她就在眼前。

赵嘏死时刚过不惑之年,有《渭南集》传世。

【注讲】①云物:云气的颜色。

古人用云气的颜色占卜吉凶。

曙流:曙光。

汉家宫阙:即唐家宫阙,唐人习惯以汉喻唐。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②雁横塞:大雁在深秋时节飞过北方的边塞。

横:越过。

③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描写篱边紫色的菊花半开,颇显静谧的色彩;水渚之上红莲凋谢,撩动人的愁绪。

④鲈鱼正美不归去:典出《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时,思念家乡吴中莼菰、鲈鱼的美味,感慨人生贵在适意,何必奔波数千里外以求名位爵禄,于是辞官回乡而去。

《长安晚秋》优质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优质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优质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长安晚秋》。

本文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景象及诗人的孤独感受。

教学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长安晚秋》,体会古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2. 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难点:对古文词句的准确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讲述对秋天的感受,自然引入《长安晚秋》的学习。

2. 诵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详细解读诗歌内容,分析生僻字词,讲解诗歌结构。

4. 例题讲解:挑选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如“霜叶红于二月花”,解释其修辞手法和艺术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的其他意象,模仿例题进行个人分析。

6.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个人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讨论。

7. 情感体会: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闭眼聆听,体会诗人的孤独与感慨。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安晚秋》2.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3. 主要意象:霜叶、孤灯、断鸿声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5. 情感表达:孤独、感慨、哀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长安晚秋》,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你认为最富有秋意的场景,并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秋天来临,金黄色的叶子如同舞者在空中轻盈旋转,最终归于沉静的大地。

孤雁的鸣叫穿透云层,似乎在向远方诉说它的孤独与坚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困难,调整教学方法,如使用更多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教案:《长安晚秋》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五单元,诗歌单元。

本单元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长安晚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写于唐朝安史之乱后期,诗人流离失所,寓居长安。

诗中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长安晚秋》,使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

3.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长安晚秋》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举例:诗歌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和诗人的孤独。

4. 讨论诗人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5. 随堂练习:根据诗歌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举例:请解释“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捣衣声”寓意什么?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长安晚秋意象:月、砧、秋风、寒衣情感:忧国忧民、孤独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解析诗歌、讨论、随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解析诗歌方面,部分学生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诗歌分析的指导。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下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写一篇读后感。

举例作业答案:1. 诗中的意象有月、砧、秋风、寒衣等,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长安晚秋的萧瑟和诗人孤独的心情。

选修语文《长安晚秋》教案

选修语文《长安晚秋》教案

选修语文《长安晚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情意绵绵”,为课文《长安晚秋》。

本课详细内容为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景象及诗人的离愁别绪。

教学内容涉及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诗句的解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诗意,感受诗人对深秋景象的描绘及抒发的离愁别绪。

2. 学习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句的解读、诗人情感的表达。

难点:诗句艺术特色的鉴赏、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深秋长安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诵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的韵律美。

3. 解读诗句:分析诗句的意象、意境,讲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诗句“秋风吹散马蹄声”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落叶他乡树”,并讨论其表达效果。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诗人:韩愈3. 诗句解读:深秋景象离愁别绪4. 艺术特色:意象、意境、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安晚秋》中的意象,并抒发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示例:意象分析:秋风吹散马蹄声、落叶他乡树等。

感悟:诗人借深秋景象抒发了离愁别绪,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表达。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长安晚秋》,选自《全唐诗》由唐代诗人赵嘏所作。

作者通过描写长安深秋的景色,继而抒发了远离家乡心中凄凉的情感。

长安晚秋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云物:云雾。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归雁、篱菊、渚莲。

(2)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3)用典,羁旅愁思(或思乡归隐)。

二1.请赏析本诗颈联中“静”与“愁”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5分)2.本诗与杜甫《登高》同是写秋的诗歌,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表达情感的异同。

(6分)参考答案1.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或答拟人)(1分)。

静,写出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突出了紫菊的静穆闲雅;愁,表现了残荷愁容满面的情态(2分)。

这静穆衰败的画面中暗含着诗人的感伤怅惘之情。

(2分)。

2.同:两首诗歌都借秋景寄寓了深切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2分)异:在《登高》中,寄寓了潦倒失意、老病孤愁、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2分)本诗寄寓了作者想弃官归乡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2分)三: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答案: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答案:愁(不得志,思归之愁)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了那些景物?参考答案: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鲈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整体和局部结合。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唐诗宋词选读》第二章《秋思》,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课。

该诗为唐代诗人韩愈所作,描绘了长安城深秋时节的景色和诗人的孤独感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长安晚秋》全诗,体会其意境美和韵律美。

2.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的孤独情感,培养同理心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重点:全诗的意境美、韵律美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深秋的氛围,引出本课主题。

2. 朗读:全班齐读《长安晚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落日”、“孤烟”、“长河”等,讲解其寓意和表现效果。

4. 例题讲解:以诗句“落日无边江草齐,山山唯落晖”为例,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中的其他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进行交流分享。

6. 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安晚秋的景色,体会诗人的孤独情感。

7. 背诵:全班集体背诵《长安晚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长安晚秋》2. 内容:意象:落日、孤烟、长河、草色等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情感:孤独、落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诗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2)谈谈你对《长安晚秋》中诗人孤独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示例:落日如金,洒满江面,无边江草犹如绿色的绒毯,铺满大地。

远山如黛,唯有落晖映照,更显得苍凉壮美。

(2)示例:诗人通过对长安晚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落寞之情。

在深秋的长安,诗人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生的无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分析、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长安晚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唐诗宋词选读》第二章《山水田园诗人》第五节,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诗。

该诗为唐代诗人韩愈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景色及诗人内心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背景、作者、诗歌意境及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慨。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长安晚秋》注释、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古城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长安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长安晚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解读诗人内心的感慨。

4. 例题讲解:以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为例,分析对比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应为故园千里外”中的表现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分享感受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长安晚秋》2. 内容:作者:韩愈背景:唐代,长安城意象:秋风、渭水、落叶、长安意境:萧瑟、凄凉表现手法:对比、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中的意象和意境。

分析诗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应为故园千里外”所用的表现手法。

2. 答案:意象:秋风吹渭水,渭水上泛起波纹;落叶满长安,长安城一片凄凉。

意境: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萧瑟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突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了《长安晚秋》的基本内容和鉴赏方法。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诗歌背景了解,意象分析,语言品味及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诗歌主题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进而引入课题。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贾岛,及诗歌创作背景。

b. 课文阅读理解: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生僻字词。

c.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作用。

d. 语言品味: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意象、语言品味等方面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课文阅读理解结构分析生僻字词3. 意象分析4. 语言品味5. 主题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堂所学,分析《长安晚秋》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b. 从语言品味角度,赏析《长安晚秋》中的一句诗句,不少于100字。

2. 答案:a. 意象作用: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形象地描绘了秋天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

b. 语言品味:如“孤灯未灭思乡梦,千里云山空自愁”运用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秋天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长安晚秋》。

该诗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教学时,我们将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教材,着重讲解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分析诗人的表达技巧。

2. 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一组关于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落叶”、“寒露”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来描绘秋天的景色。

4. 语言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用词、修辞等,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5. 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寓情于景等,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来传达情感。

6. 思想内容:让学生结合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安晚秋意象:落叶、寒露、……语言:……表达技巧:对比、寓情于景、……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答案: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2. 请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例如,“落叶”意象象征着岁月的更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寒露”意象则传达了秋天的寒冷,加深了诗歌的凄凉氛围。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长安晚秋》原文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长安晚秋》注释(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

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事见《晋书·张翰传》。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8)南冠:楚冠。

《长安晚秋》译文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长安晚秋》赏析一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

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

“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鉴赏》中的《长安晚秋》。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并鉴赏《长安晚秋》全诗,分析其艺术特色,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及诗人杜牧的生平事迹。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长安晚秋》全诗的朗读、理解和背诵;2. 分析并领会诗中的意象、意境、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及诗人杜牧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意境的分析,艺术手法的理解;2. 教学重点:全诗的朗读、理解和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2. 朗读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3. 讲解诗的背景,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事迹;4.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讲解艺术手法;5. 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6. 学生齐读全诗,加深对诗的理解;7.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诗人:杜牧3. 诗的背景:唐代社会背景4. 意象、意境:落叶、夕阳、故人、断肠等5. 艺术手法:对比、夸张、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意象、意境分析方法,鉴赏另一首秋天的诗词,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 答案示例: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分析其中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诗作,了解唐代诗词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中意象、意境的分析;2. 艺术手法的理解;3. 课堂互动与学生的参与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

一、诗中意象、意境的分析1. 落叶:象征秋天的到来,寓意着生命的衰老与消逝;2. 夕阳:代表着日暮时分,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引发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慨;3. 故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变迁;4. 断肠:形容诗人内心的痛苦,突显了诗的情感深度。

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

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

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创作了这首诗。

原文:长安晚秋唐代-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翻译: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

清,一作“凉”。

〔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流〕指移动。

〔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

横,渡越过。

塞,关塞。

〔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篱〕篱笆。

〔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渚〕水中小块陆地。

〔鲈(lú)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

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税之,召而吊之。

’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2024年《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2024年《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2024年《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的《长安晚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长安晚秋》的全文解读,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四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全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2. 分析《长安晚秋》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3. 学习并运用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长安晚秋》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长安晚秋》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长安晚秋的画作,让学生感受晚秋的氛围,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 朗读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情感;3. 分析诗歌的意象,讲解诗人的情感表达;4. 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偶、夸张、拟人等;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表现手法,创作一首关于晚秋的诗歌;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长安晚秋》的鉴赏题,指导解题思路;7.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关于晚秋的诗歌,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长安晚秋》2. 意象:斜阳、孤雁、寒鸦、衰草等;3. 情感:孤寂、凄凉、怀古;4. 表现手法:对偶、夸张、拟人;5. 鉴赏方法:关注意象、把握情感、分析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安晚秋》与另一首晚秋主题的诗歌,比较它们的异同;2. 答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详细阐述两首诗歌在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晚秋主题的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分析;2. 诗歌情感的理解;3. 诗歌表现手法的讲解;4. 实践环节的创作指导;5. 作业设计的比较分析。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二首》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并掌握诗中重要词汇和句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长安晚秋》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句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a. 学生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感受。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a.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3. 精讲:教师对诗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讲解。

a. 分析诗句结构,讲解重要词汇。

b. 结合例句,讲解句式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b. 结合具体诗句,讲解意象和表现手法。

5.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诗句,运用所学知识。

a.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7. 作业布置:课后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诗中重要词汇:寒、砧、断、续、衰、疏3. 句式特点:对仗、排比4. 诗歌意象:落日、砧声、落叶、断鸿5.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长安晚秋》的意境,写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现代诗。

答案示例:秋风起,落叶黄,夕阳斜照映长安。

寒砧声,断续传,鸿雁南飞离人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b.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了解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

c.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长安晚秋》,使学生了解了诗歌的背景,掌握了重要词汇和句式,分析了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安晚秋》
主备:王君野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我们学过了晚唐著名的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

学习一下他的《长安晚秋》
二、作者简介: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三、朗诵:教师范读,学生朗诵。

内容把握: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2—3分钟)提问2、3名学生。

教师总结——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美女靖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四、整体感知: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五、内容赏析:
1、首联:总览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思考:“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写仰观。

晨曦初见西半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

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
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

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3、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4、请从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尾联。

从抒情手法来看:直抒胸臆。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从修辞手法来看:用典。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5、思考: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

明确: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有暗而明的变化。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6、随堂练习: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清莲愁”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诗着墨于深秋季节的景物: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作者移情于物,拟物作人,目睹憔悴含愁的枯荷,不禁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菊花,更会忆起“采菊东篱下”的淘渊明,油然而起的归隐三径之心。

更进一步反映出了诗人宦游羁旅之苦和归思之情。

7、作业布置:把《长安晚秋》与杜甫的《登高》进行比较诵读,体会其中不同的艺术境
界和情感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