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安晚秋》教案

赵嘏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鉴赏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

2、体会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我们学习过了晚唐“小李杜”的诗歌,今天我们来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学习一下他的《长安晚秋》。

二、作者介绍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年)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赵嘏曾多次落榜,这首诗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三、自读预习

1、内容把握: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指定学生朗诵;赏析完成后齐读诗歌。

2、重点词语:拂曙宫阙(建筑物)横(飞过)塞

3、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

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四、内容讲析:

1、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思考:“凄清”“动”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动”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宫殿高耸入云,显示出了迷蒙而壮阔的景象。

2、颔联:写仰观。晨曦初见西半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

思考:赵嘏因此句被人称为“赵倚楼”,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1)鉴赏表达技巧。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突然一声长笛穿空而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

(2)体会用词之妙:

①比较鉴赏,如果把“倚”字换成“临”“靠”“立”会有什么不同?

“临”字不符合七律对仗的平仄规范(因上句对应位置处“横”字是平声,下句不可再用平声),“靠”字没有“倚”字表意明确,而“立”字没有“倚”姿态优雅,所以“倚”字的妙处在于:合规、确切、优美。

②品读“倚楼闻笛”

对照“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和“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白居易《江上笛》)来品读颔联,在联想中进入“玉笛横吹,乡情万种”的悠远意境,逐渐走近本是情境,体会“闻笛”意象的精妙之处。这样,“倚”字的妙处在于:有情调。

③揣摩“倚楼之人”

“人倚楼”中的“人”是作者还是作者所见之人?作者自己登楼,又写远望中的倚楼之人,有何妙处?

引发学生联想卞之琳的现代诗《断章》,让学生建构起“你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纵深画面,从而理解本诗作者遥望远处“倚楼”之人更添无尽相思愁绪的心境。这样,“倚”的妙处在于:有诗意。

④领略“倚楼”意境

引导学生将颔联两句联系起来品读,将“倚楼”之人、长笛之声放置于“残星几点雁横塞”的高远背景下,让学生领会画面的阔大苍凉,进一步体会诗人创作的高妙和苦心。这样,“倚”字的妙处在于:有境界。

3、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4、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五、思考:

这首诗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景物描写特点)?

明确:(1)总览——仰观——俯察(高——低)

远景——近景动景——静景

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2)意境辽阔、迷蒙、静寂、凄凉。景语即情语:

“云物凄凉”“残星几点”不仅是秋的凉意、星的寥落,更是内心凄凉的反映。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常景,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有思乡归隐的情绪,以这些意象入诗,给人丰富的暗示:思归。

“长笛”和“篱菊”不仅是所见所闻,更是内心的思念和乡情的反映。莲之愁,更是人之愁。

红莲凋谢,以“愁”状莲,是移情与物,含主观色彩,红颜易老,好景无常。(仕途失意,怀才不遇)

加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使全诗意境深远。

六、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