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3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4。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能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问题,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东西吧!
2.出示例4主题图。
看看小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探究新课
1.从图中你了解到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1)求收银员应收多少钱是一个准确的数还是大概的数?(2)求爸爸应准备多少钱,这个数是准确数还是大概的数呢?
3.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各需要用到哪些信息?试试看。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同时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列式并计算,最后组内交流、检查。
4.集体订正,然后师进行概括小结:解决问题时,要分析具体情况,想一想需要哪些信息,并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第12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求准备多长的网就够了,要用到哪几个信息?该怎样解决呢?
小组内说一说,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然后自己独立解答。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14题。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引导学生认真看图、读题,弄懂题意:每次最多运450千克的货物,把货
物全运上去,可以怎样运?有哪些方案?
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方案,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进行汇报,说说方案中一共运了几次。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3.练习九第13题。
同桌合作完成:摆一摆,说一说,两个人摆出的三位数的和接近多少?差接近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4.练习九第7~11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有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
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