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困境与出路一、地方院校转型背景分析(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乃国之大事。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许多地方院校的发展陷入了瓶颈状态,难以取得实际的突破,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绝非幸事。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院校重获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
(二)地方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许多地方院校朝着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这显然不符合现实情况:第一,地方院校的底子薄、基础差,很难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综合型高等院校;第二,我国已經有一批完善的“211”和“985”高校,现在并不缺高水准的综合型院校。
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大环境的需要,也为了适应自身发展的正确逻辑,地方院校应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探索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时期,国家为此出台了包括《中国制造2025》在内的一系列促进制造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文件,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可以说是大有所为。
虽然与重点综合型大学相比,地方院校在学术成果和科技创新方面并不占优势,但相较于高职院校来说,地方院校在专业资源等方面占有优势。
因此,如果地方院校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方面投入更多的软硬件资源,并且引导教师在制造业领域进行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那么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二、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困境(一)转型发展的总体规划尚需完善1.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缺位。
在地方院校转型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当前,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一直积极引导和推动地方院校转型发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只是一味地鼓励甚至强迫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甚至还为转型院校制定了一个严格的转型时间表。
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专访河南工程学院校长高丹盈
“三步走”“543计划”……这些数字代表的是河南工程学院在转型发展道路上的一座座指路明灯。
遵循着这些发展战略,河南工程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开放合作,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
在向应用型转型的道路上,河南工程学院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创应用型高校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心剂”。
学校今年获得了“全国煤炭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示范院校”“2018—2019年度应用型大学转型创新实践单位”等多项荣誉。
国内首个全样本应用大学排行榜“2019广州日报应用大学排行榜”显示,学校在全国891所本科院校中应用指数排名第48名。
从最初的校企共建专业,到共建二级学院,再到共同开发项目、培养人才,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各方的合力汇聚在一起,携手助推河南工程学院的转型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如今,河南工程学院形成了与行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专访河南工程学院校长高丹盈文/本刊记者 郭淑敏业、企业一体化办学的转型发展生态,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在了全省高校前列。
为了更好地了解到学校对于转型发展的思考,本刊记者专访了河南工程学院校长高丹盈。
机遇和挑战并存,把准转型发展脉搏河南教育(高教):高校长,您好!作为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工程学院近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其实在转型发展之初,社会上对此曾有各种声音。
请问,您是如何理解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的?河南工程学院校长高丹盈(前排右一)参加学校清宜国际教育学院揭牌仪式68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沉淀了煤炭和纺织两大办学特色。
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是如何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服务能力的?高丹盈:众所周知,煤炭和纺织是我们学校的两大基因。
近年,针对这两个行业,学校从自身出发积极寻求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的新路径,紧跟时代潮流,与煤炭业、纺织业同频共振。
一是对接煤炭、纺织行业产业链、创新链,构建应用型专业集群,提升为行业培养人才的契合度。
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1 . 转 型发 展 是 加 快 培 养 应用 型人 才 , 服 务 国 家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战 略 的 需 要 。虽 然 我 国 已 经 成 为 世 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 转 型 发 展 是 发 挥产 学 研 协 同作 用 , 推 进 学 校 跨 越 式 发 展 的 需 要 。 近 代 大 学 自诞 生 起 就 强 调 “ 教 学 与 科 研 的结 合 ” , 现代 欧洲 应用 技术 大学 视产 学研
第 二 大经济 体 , 但“ 中 国制 造 ” 仍处 于价值 链 中低 端 ,
“ 大而 不强 ” , 其 根源 就是 缺少 产业 领军 人才 、 高 层 次 应 用 性 研 究 为 立 校 之 本 。企 业 希 望 通 过 产 学 研 合 作 成果转化 , 提 高产 品质 量 和生 产 效 技 术 专 家 和高 技 能人 才 。例如 , “ 在 电信 行 业 , 现 有 促 进 产 品 开 发 、
么 支持转 型 等现实 问题 。
一
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 0 1 0 - 2 0 2 0 ) 》 指 出: “ 促 进 高 校 办 出 特 色 。建 立 高 校 分 类 体 系 , 实 行 分 类 管
、
地 方新建 本科 院校 转型 发展 的 必要性
引 导高 校 合 新 建本 科 院校 转 型发 展 , 是 我 国推进 产 业 结构 理 。发 挥 政策 指 导 和资 源 配 置 的作 用 , 转 型升级 , 实施创 新驱 动发 展 的客观 要求 ; 是解 决新 理定 位 , 克 服 同质化 倾 向 , 形 成 各 自 的办 学 理 念 和 风 在 不 同层 次 、 不 同领 域 办 出特 色 , 争 创一 流 。 ” 这 增 劳 动力 就 业 结构 性 矛 盾 的 紧迫要 求 ; 也 是 高 等 教 格 , 育 完 善 自身 体 系 , 推 动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内 涵 发 展 的 迫 实 际 上 为 地 方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的 转 型 发 展 明 确 了 方
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研究
1412016年第11期总第168期No.11. 2016Sum 168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伴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供求关系不断变化。
面对诸多改变,高等教育需要做出相应地结构性调整,需要通过创新教育来驱动发展,解决办学差异不明显或同质化的问题,需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加强特色建设和内涵建设研究,以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或者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刚刚起步,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很难适应经济结构动态调整和技术产业的升级换代,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及形势需要,转变办学思路,树立工匠意识,针对中国制造业由“机械自动化”向“机械智能化”转变的实际,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由低端就业向中高端就业迈进的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思考、改革、调整和完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改革在专业内涵建设中,首先做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其改革方案如下:1.以应用型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基,以学生就业岗位群为先,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要,着力加强应用技术本科教育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
高中起点升本、高职升本和中职升本在培养目标上注重技术和技能的应用性,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注重知识水平和基本素能培养,注重承接企业项目,开展能力训练,以达到培养“敬业、乐业、专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
2.以重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基,以提升学生工匠意识和能力为先,以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为要,着力构建应用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以完善实验实训体系为基,以有效教学为先,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为要,着力加强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建设。
4.以创客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为基,以完善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先,以落实校企双方“跨界”教育为要,着力培养“懂技术、有技能、擅应用、会创新”实用型人才。
学士专业学位: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位定位
育 对接 的政 策依据
党 的十八 大 报告 提 出 , 要 加 快 发 展 现代 职业
教育, 推 动高 等 教 育 内 涵式 发 展 。十八 届 三 中 全
交桥 " ’ , 到2 0 2 0年 , “ 接受 本科 层次 职业 教育 的学 生 达到一 定规 模” , 总体 保 持 “ 高 等 职 业教 育 规 模 占高等教 育 的一半 以上 ” , “ 探 索 发 展 本 科层 次 职 业教 育 。… …研究 建立符 合职 业教 育特 点 的学位
因为学位制度作为与高等教育制度相配套的制度理应涵盖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才能对整个高等教育起引导规范作用虽然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并不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二元结构体系已完全独立但没有与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相适应的学士专业学位制度地方普通高校的转型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必然会受到影响
第3 5 卷 第 2期
作者简介 : 王仕杰 ( 1 9 6 4 一) , 男, 湖 北 团风 人 , 黄 冈 师 范 学 院研 究 生 处 处 长 , 教育科学 与技术 学院教授 、 教
育学博士 、 硕 士生导师。
随着 我 国职 业 教 育体 系 的建 构 与确 立 , 以及
中职 、 专科 、 本 科 到研 究 生 的上 升 通 道 , 引 导一 批
士专 业学 位制 : 普 通 高等教 育与职 业教
于加 快发 展现 代职业 教育 的决 定 》 ( 国发 [ - 2 0 1 4 1 1 9
号) 的文件 , 明确提 出要 “ 加 强 职 业 教 育 与普 通 教 育 沟通 , 为学 生多 样 化 选择 、 多路 径 成 才 搭建 ‘ 立
关键词 : 学士专业学位 ; 应用技术型人才 ; 转 型发 展 ; 职业教育 ; 定 位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意义及路径
地 方本 科 院校 向应 用型 高校转 型发展 的意 义及 路 径
4 .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客观要求
认识误区。其次, 要认识到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当前, 我国的社会现实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 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各级各层的职业人 实践决定认识,
3 . 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
大学具有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文化传承创新 等四项职能, 这四项职能可以通用任何类型 、 层次的高校, 但
是不同类型、 层次 的高校对于这 四项的侧重点是各不相 同
毫不相关的, 教 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另一方面, 是社会用人单位找不到 的。而高校的这四项职能也不是泾渭分明、 服务 、 传承创新的因素, 同样其他职能中也体现 合适的工作人员。正是这种供需错位结构性失业导致大学 学中有科研、 生就业难与社会用工难 , 解决之道就是将社会单位用人需求 其余的因素。但是这四项职能中只能由培养的学生来衡量, 与高校人才培养 目 标紧密联系起来, 高校按照社会用人单位 也就是说学生是衡量高校唯一可靠 的尺度。这里的学生是 他们对社会的服务贡献大小 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 只有这样 ,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 走上社会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 , 结构性失业问题。当前 , 地方本科院校只有为地方经济社会 是衡量高校职能的唯一标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是 由高等
一
由于相关机构的护理人员专业程度不够, 而且中医药高校培 养的中医护理方向的人才方面也比较匮乏 , 高校也很少进行 专业的中医护理培训和实践 , 因此该方向毕业的学生工作时 大多选择了西医, 这使得中医临床上的专业护理人员供不应 求” 。通过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E h 于种种原因当前社会
到7 6 5万人, 比2 0 1 5 年增加 1 6 万人 , 创历史新高 , 大学生就 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刚性需求。
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大力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
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 就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 了大批人才 ,
为 经济 社 会 发展 做 出 了重 要 贡 育
还 存 在着 与 加 快 转变 经 济 发 展方 式 不 相适 应 的 突 出 问题 ,特 别 地 方高 校 发
展定位不 准,本科层次 的职业教育匮 乏 ,导致 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足 ,
无 法 满足 我 国产 业转 型 升 级 和新 型 工 业 化 道路 对 高 技 术 技能 人 才 的 旺盛 需
求 。因此 ,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
建 立 应用 技术 大 学 ,加 快本 科 层 次 职 业 教 育发 展 步 伐 ,大 力 培养 高技 术 技 业 强 国迈 进 ,实 现 制造 业 从 低端 向高 端 的转 型升 级 ,关键 在 于 高技 术 技 能 人 才 的培养 和储 备 。高 技 术技 能人 才 是 指 处 于 生产 、制造 * i  ̄ f l l T . 务 等领 域 一 升 企业 自主 创 新 能力 、建 设 创新 型 国 家 的时代 背 景之 下 ,高技 术 技 能人 才 已成 为一 个 国 家核 心 竞争 力 的重 要 体
为 我 国高 等教 育 适 应 社会 发 展 的 当务
之急
一
流 的技工 ,造 就一流 的产 品。
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把管理层 、决策 层做出来的设计 、方案 、决策 、程序
转 化 到 操作 层 的实 际行 动 中去 ,使之 转 化 为 现实 的产 品 * H J  ̄ I T . 务 。按 照 劳动 部 门的 划分 ,他们 属 于 技师 和 高 级技 师 ,甚至 包 括 高级 工 。在大 力 倡 导提
范 围内对 4 2 个 国家和地 区近 4 万家
企 业进 行 了调 查 ,发现 技 术人 员 已是
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与建设内容分析——兼论我国地方本科学院转
、
应 用技 术大 学 的 内涵解析
上世纪 7 0年代 初 期 , 奥地利 、 瑞士 、 德国、 荷
收稿 日期 : 2 0 1 5— 0 9— 0 9
基金项 目 : 湖北省教育科学 十二 五规 划 2 0 1 3年度课题“ 地方 大学面向社 会转 型发 展研究 ” ( 2 0 1 3 B 1 9 7 ) ; 湖北 省教育 厅2 0 1 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项 目“ 协 同视 阈中的地 方大学转型发展研究 ” ( 1 4 G 4 8 8 )
科 学院转型发展 中存在 的 问题 。从 内部治理结构 、 人才培养模 式 、 学科 专业 发展 、 课 程改革 、 师 资建设等 维度 寻 求转型 的具体路径 。通 过统筹规划 , 综合 改革 , 将人 才培 养 、 科 技研发 与现代化 生产 、 社 会改革 实践 结合 起
来, 探 索 出一 条 中 国特 色的 应 用 技 术 大 学发 展 之 路 。 关键词 : 应用技术 大学; 内涵 ; 定位 ; 内容 中 图分 类号 : G 6 4 8 . 4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4 6 5 7 ( 2 0 1 5 ) 0 5— 0 0 3 6— 0 6
式来 建设 应 用技 术 大 学 , 转 型 的 目的 就 是要 在 教
快发 展现 代 职业 教 育 的决 定 》, 把 教 育 制 度 创 新
和结 构调 整作 为 当前 经 济社 会 改革 的重 要 战 略 。
育类 型上 由研 究理 论 型 向职业 技能 型高 等教 育转
变 。虽然 教 育部 门 的多种 文件 对应 用技 术 大学在
一
构建 课 程体 系 , 传授相关知识, 训练 实 践 能 力 , 面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标建构及路径探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标建构及路径探析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变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
文章在梳理和评价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整合過去相对碎片化的多学科视角,从四个方面深入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提出一个由14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校定位为引导,以市场参与为路径,以内外联结为保障的系统工程,应强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作用,产学结合的互动机制,行业化的课程体制,灵活多元的支持机制。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急速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有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其战略重心也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
在转型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和要求在不断提高,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做出相应的调整,然而,中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因此,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对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写入正式文件。
正确回答什么是应用型人才,用什么培养人才,怎样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一、概念界定关于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学界尚无权威的界定。
有些学者把应用型人才界定为“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与学术型才和技能型人才不同之处在于“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胡黄卿、陈菲莉,2008)。
部分学者将应用型人才与学术研究完全分割开来,将应用型人才界定为: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在理论规范的指导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潘懋元、石慧霞,2009)。
地方高校发展转型的涵义及出路
地方高校发展转型的涵义及出路作者:陈昌芸侯长林来源:《职教论坛》2016年第22期摘要:在政策文本分析视角下,地方高校转型政策经历了从问题关注到政策出台,其政策关注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等方面,对“应用型”理解和转型路径建设又各有所不同,基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应用型大学过程中,需要明晰“转型”内涵,把握“应用”特征,探索发展出路,才能力促转型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政策文本;词频分析作者简介:陈昌芸(1992-),女,贵州威宁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侯长林(1963-),男,贵州铜仁人,贵州铜仁学院校长,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和高等教育学。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3年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招标项目“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黔教高发[2013]446号),主持人:侯长林。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2-0072-07当前,经济新常态趋势和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推动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从传统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变。
“如何转”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需要关注微观层面转型的具体措施,亦需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政策文本,只有明确其政策背后蕴含的关注点及关注度,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才能在政策指导下,有方向、有重点地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工作,所以本文从颁布的政策文本入手,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发展进程及对政策文本中的高频共性词和特色词,旨在从教育政策文本视角,明晰“转型”涵义,提出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建议。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发展进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经历了由问题关注到出台国家层面的专门政策,再到地方响应国家政策,配合出台相关地方实施意见的发展历程。
(一)国家:从问题关注到出台专门政策“地方高校转型”最早出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政策文本中,《纲要》指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
论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及特征
论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及特征作者:冉隆锋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13期摘要应用型大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定位学校发展中所选择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专门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面向。
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突出地域性和行业性,学科专业建设具有行业、职业或技术的定向性和地方性,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重,师资队伍凸显应用型特征。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3-0025-04一、应用型大学的内涵(一)关于应用的理解“应用”一词,与“运用、使用、实用、适用”等词有着紧密的关系,与所需要表达的意义与对象、层次、范围不可分割。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的《当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使用;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的。
如应用新技术、应用科学等,可以针对岗位、操作环节谈应用,也可以针对行业谈应用,还可以针对产业发展谈应用,甚至关于人生或生活也可以谈应用。
“应用”概念的核心是功用和功效,与工具和资源不可分,所以应用性即工具性、资源性 [1]。
“应用”一词常被用于科技领域,被定义为“一定技术、系统和产品的使用”。
在教育领域也经常使用“应用”一词,比如布鲁姆对教育认知目标所划分的六大类中,“应用”成为了其中的一类,是指将学习材料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原则、方法、技巧、规律的拓展,这种行为是建立对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的,代表了较高水平的学习成果。
除此之外,也出现了“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教育”等术语。
总之,在教育领域中所提的“应用”,是指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反映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是一种能力和一种思维方式。
(二)应用型大学解析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指向上,有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之分。
学术型人才是专门从事科学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科研人员,应用型人才是从事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技术或者将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工作人员。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思考
其 急需有理论 、 有技 术的高素质 应用型人才 , 而 本科层次 的职
业 教育出现 了断 层 。这对新 建本科院校来 说 , 既是机遇 , 更是 责任 。
新 建本 科院 校本科办学时 间短 , 大 多是 由师专 、 教 育学 院、 高职升格或合并 而成 , 历史积淀不 多, 资源有限 , 没有雄厚的实 力与重点大学抗 衡 。教 育部对本科院 校的批文 要求也分 为两 类, 一类是要求近 3 0 所新 建本科院校把培养 、 培训中小学教师
教师 。
3 、 学科 建设 偏 大求 全
、
新 建 本 科 院校 人 才 培 养 定 位
社 会经济的发 展 , 不仅 需要一定 的研究型人 才 、 学术型 人
才, 更需 要大量从事 实际工作的应 用型人才 , 随着 我国产业 结
构 的调整 , 专科层 次的职业人才 很难适应新 的要 求 , 现阶段 尤
通 本科院校 的 3 5 . 4 9 %。这一 类院校承担着扩 大教育规模 的重
显赫声誉及影响 力, 也没 有高职院 校培养技 能型人才的显著优 势, 面临着扩大招生规模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双重压力。
2 、 新 建 本 科 院校 本 科 教 学经 验 不足
任, 同时 也为地方经 济发展培养 了众 多人才 , 尤其 是满足了 大 量 民营企业 、 中小企业及基层等单位的用人需求 。
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 , 而对 另一类学校 则只要求培养更 多更好
的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 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因为 , 对于后一类院校除了办学 层次 的显性转型之外 , 还面临着学校 办学 目标及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等更深层次的隐 『 生 转 型。 在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的今天 , 新 建本科院校应根据社会 需求 , 实现从形式到 内涵 的转型 , 结合 自身实际 , 定位于 以教学 工作 为核心 、 培养社会所 需要的面向基 层的应用 型 、 适 用性 本 科人才 , 既是 自身发展 的需 要 , 也能填补市场 空白 , 满足用人 单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发展历程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办学模式同质化等现象。
不少有识之士已清晰地认识到,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系统质量提升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
探讨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特征及其结构等理论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方法选择等办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是由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决定的。
社会既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运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改造世界为人类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
这两类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应各有侧重。
研究型人才重在培养其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创新知识的能力;应用型人才重在培养其应用专业知识到实际生产,特别是将高新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能力。
因此,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定位也是不同的。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抱着做大做强的良好愿望,在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甚至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模仿研究型大学或“跟大流”的现象,造成毕业生既没有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的学术理论功底,也没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在人才招聘的竞争中,常常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这种做法是一条很难行得通的路子,于是,转变思路,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服务,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上来。
这种转变其实是这类院校对升本以后所走过的弯路痛定思痛的结果,是新建本科院校适应社会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性回归。
二、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特征由于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认识世界的研究型人才而言的,属于改造世界的人才类型,承担着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重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引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同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该“转型”做了进一步阐述,指出: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2016年,国家“十三五”启动实施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该工程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和组织实施,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等3项内容。
指出要扶持打造一批位居全国前列、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
总的来说,国家层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大高校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对该议题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二、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建校十多年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一思想贯穿在教学、就业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思想和当下国家倡导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结合前人研究和教育工作实践,本文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指能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具备批判、创新思维,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人才。
应用型人才有以下基本特点:1、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是培养研究型的学者。
除了相应的科学知识外,还应该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2、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批判创新思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还需要有开放的思想和终生学习能力,能批判的吸收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世界不断迈进的步伐,在不断改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
3、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当今社会更加强调团队的协作,依靠团队力量要比单打独斗少走很多弯路,而在团队合作中又非常强调沟通协调,良好有效的沟通是效率的保障,是团队形成合力的关键。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摘要】分析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总结了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就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师资结构、办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以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教学模式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大批地方高校应运而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高校因为其生源质量、师资力量以及科研水平的限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
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成地方高校的办学共识,许多地方高校都已开设应用型本科专业,试图培养出能够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然而,由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一些地方高校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有些高校打着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旗号,在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但实际上仍然按照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
因此,如何真正建立符合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培养体系,就成为地方高校在新时期面临的新任务。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他们必须有较宽博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同时知晓与自己专业相近学科的有关知识或技能,有较强的边缘交叉思维,善于应用学科知识来解决自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传统本科培养的学术性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高专培养的实用型人才。
学术型人才要求理论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实用型人才是一种技术性专门人才,理论以够用为度,更强调上岗操作能力。
应用型人才则介于二者之间,既具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与学术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不强调“原始创新”,但要求“集成创新”;与实用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通用性更强,发展后劲更足。
从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学术型人才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应用型人才处于中间位置,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逐步推进,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这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极大机遇。
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特征和发展路径(2)
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工学院,武汉科 技)、宁波大红鹰学院认可这一提法,开始探索。2013年5 月,在宁 波大红鹰学院召开“教学服务型大学研讨会”,成立“教学服务型大 学联盟”。 2014年,刘献君教授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与教学服务型大学建 设》一文中,给出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义: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以推动知识的创新、传 授、应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宗旨,全面构建新型的教学与 科研模式、组织制度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现代大学。”
发展方向
学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创业型大学 (传统大学:学士→硕士→博士→211→985)
三、路径思考
第一、文化建设是先导
大学的硬件和软件 硬件:土地房舍,设备图书,师资管理队伍; 软件:观念文化,制度文化,传统文化
观念文化
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 观念确定目标、路径,结果。如学生是上 帝的观念,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教学是学校中心工
内涵——“教学服务型大学”与“应用 型本科高校”
2007年,刘献君教授在《教育研究》上发表《建设教 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一文中,将教学服务 型大学的内涵界定为:“以本科教学为主,根据条件和需 要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服务地方为宗 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地方需要的应用性 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 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
观念的转变很重要。认识了,理解了,行动就积极、 主动,结果就好,就快; 观念的转变很困难。没有必要的措施,没有充分的理 据,没有很好的实践,没有实在的效果,不易改变。 因此观念转变的过程,既是精神的,又是实践的。 转变途径:文本学习;请进来报告,走出去调研;各 种形式的座谈、研讨;学习后实践,实践后总结,总 结后实践。因此,观念转变是 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 长期的过程。 观念必须转变 。“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 目标,属“顶层设计”,具有统领和导向作用,涉及 教学科研模式改革,组织机构和管理形式的重构,资 源获取和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因此,这种深刻广泛 的变革,必须转变观念,凝聚共识,统一思想。
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1+X证书”制度的内涵挖掘、实践与评估研究
第34期2021年12月No.34December ,2021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1+X 证书”制度的内涵挖掘、实践与评估研究魏登,张雷,李超(吉林农业科技科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吉林吉林132101)摘要:文章以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为例,分析“1+X 证书”制度与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关系以及实施“1+X 证书”制度的驱动因素,探索“1+X 证书”制度的实践路径和策略并进行评估,为促进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1+X 证书”制度;内涵挖掘;实践路径与评估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基金项目:2019年度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工科专项”立项课题;项目名称: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1+X 证书”制度的内涵挖掘、实践与评估研究。
作者简介:魏登(1986—),男,陕西安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食品科学及高等烹饪教育。
引言制造强国战略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工科人才的支撑,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打造具有全球水准的制造业体系,高素质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是关键。
2017年以来,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以及教育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一场致力于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新工科教育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国内重点工科院校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面对的重要历史机遇[1]。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实践,为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1+X 证书”制度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业评价体系以及就业创业方式,增强学生的就业本领,拓宽就业渠道,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能。
基于上述背景的逻辑,笔者尝试从地方新工科建设实施“1+X 证书”制度这一视角来研究和探索地方高校实施“1+X 证书”制度内涵、动因、实践路径及策略,为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实施“1+X 证书”制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摘要:廓清“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是地方高校科学转型发展的关键。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发展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代表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并非针对特定专业。
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理工农医学科还是人文经管学科,无论是实务应用课程还是基础理论课程,都应遵循“应用导向”,让学生学会思考,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既不能跟随研究型大学亦步亦趋,同时也应避免将“应用”简单化,滑向就业技能培训中心。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者简介:马庆栋(1970-),男,河北隆尧人,邢台学院国际教育交流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冀南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与策略研究”(编号:SD145014),主持人:赵建彬;2012年河北省教政项目“澳洲TAFE模式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编号:2012GJJG205),主持人:徐惠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58(2015)04-0035-042014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调整、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地位任务进行了明确阐述。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加快转型已不容置疑,当务之急是方案设计,廓清内涵是关键前提。
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高校的类型配比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今后我国普通高校将按“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分类设置和评估、指导[1]。
相比之前的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的划分方法,新的分类方法更加注重从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类型的角度对高校进行划分,更好地体现了经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差异化要求。
换句话说,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应用技术型高校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一线操作技能型人才。
那么,什么是“应用技术型人才”?这需要借助两组概念来比对体会。
第一组: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操作型人才。
研究型人才以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研究见长,善于提炼概念、搭建思维框架、构筑理论体系,常以学术为导向,以学者自居,遇事习惯“看本质”“想原理”。
操作型人才是基层、一线、执行或操作层面的岗位能手或熟练工人,熟悉具体业务,怀有一技之长,“能工巧匠”是社会对他们的赞誉。
应用型人才则介于“研究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之间,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将原理应用于实践”,对实际问题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而能够做到“推陈出新”、“创新发展”,对他们工作水平和社会地位的近似评价是“专家型人才”或“行家里手”。
第二组: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
这组概念主要借助工程技术或产业行业的情境,从功能作用的角度描述人才类型。
学术型人才主要进行原理、理论方面的基础研究,或苦思冥想,或埋头实验;思维能如天马行空,也能条分缕析,将研究结果、概念汇成体系。
在理论世界和科学王国中,他们努力要做的是“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工程型人才则能看到科学原理、理论发现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前景,提出开发设想和市场方案,通过工程、项目将其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实际应用,以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技术型人才能综合考虑材料设备、技术条件和社会需求,将粗线条的工程方案或设计图纸化为具有操作要领或商业价值的产品设计,形成“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宏图。
技能型人才则能根据产品设计和操作要求,通过工艺选择和个人技艺,将产品样式转化为实际产品,最终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将以上两组概念进行对比整合,提炼应用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可以大致描绘“应用技术型人才”最重要的品质,即介于“研究(学术)型人才”与“操作(技能)型人才”之间,既有较好理论素养,又熟悉生产一线要求,具有问题导向的惯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供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善于推陈出新,实现能力迁移;面对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工作变化,具有较强适应性,具有“复合型”特征。
当然,人才类型的划分是一种模糊性描述,是对人的个性倾向性和能力特长的定性分析。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为有效策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擦亮“中国制造”,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我们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更需要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支撑。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反映了社会各个领域对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渴求。
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既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强烈需要,也是地方本科高校谋求自身发展的紧迫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属于人才类型划分而不代表教育层次,任何层次的高等教育都可以是“应用导向”,也可以是“学术导向”。
比如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的学术教育,前者培养学生直接就业,后者有利学生考研。
再比如,硕士阶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前者培养“专业硕士”,后者培养“学术型硕士”。
甚至,博士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例如在澳大利亚,也分成了学术导向的“哲学博士”和应用导向的“专业博士”,前者称为Ph.D(Philosophy Doctorate),后者称为Pr.D(Professional Doctorate)。
同样道理,教育层次也不代表人才类型,大中专院校如果培养方式不当,未必就能造就擅长实际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也可能出现高分低能、动手能力不强的现象。
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新建地方高校的宗旨使命“应用技术型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来?对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特征与核心品质,相关大学(培养机构)应具备如下基本条件:第一,具有一定学术积淀和研究氛围,既不主要发展基础研究或书术研究,又不是就业技能培训中心或岗前培训班。
第二,价值取向重视应用,推崇运用理论解决行业前沿或生产一线实际问题;培养过程重视实践性,重视通过思维训练或其他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第三,在外部环境方面与行业或地方联系紧密,直接对应行业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便于进行政、产、学、研结合。
在我国,最具备或接近这些条件的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
985院校和大多数211院校,适合发展“研究型大学”;众多的高职高专和中职学校当然要重点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
在767所地方本科高校中,既有历史悠久、学养深厚的综合性大学,也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行业大学,可谓类型众多、结构复杂。
由于不少地方高校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其影响和服务面向超越了主办机构的地域范围,或者与特定行业具有由来已久的紧密联系,从策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化解办学困境、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角度来看,这部分高校转型的动力不足、紧迫性不强。
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高校,主要是1999年以来伴随高校大扩招而由各类专科院校合并升级形成的新建本科院校。
这类学校目前约有646所,国家已决定用3年左右的时间,引导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2]。
以冀中南地方本科高校为例,截止2013-2014学年初,冀中南四市(含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共有普通本科高校27所,其中地方普通本科高校23所,军事院校4所(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石家庄陆军学院、陆军参谋学院、装甲兵指挥学院);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中,公办本科高校13所,民办3所(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美术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独立学院7所(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河北师大汇华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经管学院、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公办本科高校中,新建本科高校4所。
在所有这些高校中,担负培养冀中南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体责任、迫切需要明确类型定位、不转型难以生存的院校,首当其冲应是4所新建本科高校(石家庄学院、邢台学院、邯郸学院、衡水学院)。
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应用技术型人才是面向地方生产服务一线的人才,要服务于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体是行业、企业、社区和各类用人单位。
在知识经济不断深化的时代,科技、经济、教育日益融合,行业企业成为技术改进和知识更新的重要一环,产学研之间往往需要紧密协作才能完成技术和管理等等方面的突破。
这种趋势表明,高校不再是知识和技能更新进步的唯一来源,行业企业不仅是人才的需求方,也成为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环节,人才培养的主体不再只是高校自身。
因此,高校必须破除封闭办学,让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实质过程;高校不仅要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征求行业企业的意见,也不仅仅着眼在实习实训环节获得企业在场地、设备方面的支持,而且在教材编写、教学过程等环节也要与企业实现无障碍联合。
从外部松散的校企“结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实际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培养应用技术人才,早已不是一种新鲜理念,政产学研之间已经形成运作顺畅的成熟体系。
在德国的“双元制”下,高校和企业是人才培养同一过程两个互相借重的单元。
在澳大利亚,占全国高校55%的应用型大学,高度重视且普遍推行“基于行业的学习”(Industry-Based Learning /IBL),在学程安排和学分评定等方面提供制度性安排,企业全方位、实质性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生轮换完成在大学的课程学习与在企业的工作实践[3]。
以澳大利亚斯威伯尔尼科技大学为例,学生为期3年的本科学程,有1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工作训练,时间始于大学二年级,而非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临近毕业“出厂检验”式的实习。
在IBL期间,学生由企业主管、学术导师和 IBL协调员三方进行管理和指导,针对实际问题展开专业训练,真实体会职场环境,能够较早培养更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全面融合[4]。
三、产教融合的实质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否仅仅适用于某些专业?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否仅仅覆盖某些方面?在我国,“产学结合”乃至更加广泛的“产学研结合”、“政产学研结合”、“政产学研用结合”等等说法,由来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