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独立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为例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为例摘要:以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例,结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三个要素,进行实证分析。
独立学院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启示:立足点应紧密地结合办学特色及学校定位;开设第二课堂和整合校园文化;采用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的方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利用普通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是广东商学院和广州市太阳城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独立学院,成立于2006年4月。
办学7年多来,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而且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该学院先后荣获“广东省十佳独立学院”、“广东民办教育突出贡献奖”、“广东最具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等称号。
学院三届毕业生近7000名,其中本科毕业生达到2500多人,初次就业率高达98.63%,高于广东省平均就业率;毕业生分布全省各地,以珠江三角为主,为中小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
本文试以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的办学实践,结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三个要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独立学院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策略。
一、培养目标:高级应用型人才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道路。
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定位,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提出了“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广东中小企业及社会服务机构培养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宽口径、多方向、复合型作为一所新型高校,其成功在于从教学、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办学特色、学生管理、科研水平和建设水平等方面按照高标准创立学院品牌,具备办学起点高,教学实力强的优势,同时采取引进和外聘相结合的方式,已初步建立起以教授、副教授为龙头,以讲师、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为骨干,以博士生、硕士生为主力的师资力量。
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以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办学经验为例
资源的优 势、 时调整 学校 的发展 策略 及采取的一 系列创新措施 , 出 了一条培养具 适 指 有创新精神和 实践 能力的高素质 、 应用型人 才的办学之路。
关 键 词 : 立 学 院 ; 用 型人 才 ; 才培 养 模 式 独 应 人 中 图 分 类号 : 7 0 G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教学研究型大学 和教学型大学则应该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点 重 是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 独立学院把培养 应用型人才确立为 自己的人才培 养 目标 , 为此 , 他们把培养熟练掌 握社 会生产和经济活动一线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 , 能从事一线生产和管理的技术人才或 专业人才作 为 自己办
2 世纪的独立学院面临着全球经济 一体化和扩大招生 规模所 带来 l
线 。例如该校的包装艺术设计专业 的学生 , 他们的实践教学环节贯穿 了 整个大学 4年 , 全部实习都在沿 海地 区的实践基地完成。在企业生产第
一
独立学院的竞争力是通过社会需求 的适 应性体现 出来 的。湖南工 业大学科技学院 紧紧抓住经济社 会发展需求所带来 的机遇 ,主动接轨 沿海地 区先进 的现 代服务 行业 的战略发展重点领域 ,着力打造 了两个 学科 群: 一是机 械工程 、 电子技 术 、 土木 建筑等 支撑先进 制造业 的学科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 章编 号 :0 5 6 3 (0 8 2 — 12 0 10 — 0 32 0 )7 0 7 — 2
S I I C F R A I N D V L P E T& E O O Y C 一' H I O M TO E E O M N E N C NM
20 年 第 1 卷 第 2 期 08 8 7
线 , 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理论 知识 同企业现场实习获得的感性认识结 学
独立学院转为应用型大学需认清的几个问题
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和优势
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国际化办学,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 竞争力
注重产学结合,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
注重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和创新能力
注重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转制后应用型大学需要 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 题
独立学院转为应用型大学需 认清的几个问题
目录
CONTENTS
01 独立学院转制的背 景和动因
02 转制过程中需要认 清的几个问题
03 转制后应用型大学 的办学模式和特点
转制后应用型大学
04 需要进一步探索和 研究的问题
05 结论与展望
独立学院转制的背景 和动因
独立学院发展历程及现状
01
独立学院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由高 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
转制后应用型大学的 办学模式和特点
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模式
0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 应用型人才
02
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
03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 结合
04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 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 力
05
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0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 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 平
结论与展望
结论:独立学院转制为应用型大学需认清几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0 独立学院转制为应用型大学是教育改
革的必然趋势,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
1 和社会经济发展。 0 独立学院转制为应用型大学需要加强
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
3 求的应用型人才。 0 独立学院转制为应用型大学需要加强
高职院校申办应用型本科实现的条件与途径
高职院校申办应用型本科实现的条件与途径潘灵;阮忠【摘要】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必须解决教育理念的恒定性、教育布局的合理性、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具备办好一座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基础。
而具体途径表现为明确发展内涵、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真正达到转制。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wants to update to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 it must solve such problems:the constancy of education concept , the layout of the education rationality , the science and sub-stantiality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college-enterprisecooperation .Only if solve those problems , can we have the basic factor to establish a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The specific ways are to identify its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 to build a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In these way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an transfer to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期刊名称】《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5页(P138-142)【关键词】高校转制;条件;途径【作者】潘灵;阮忠【作者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海南海口571126;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海南海口571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5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大跃进”留下了诸多后遗症,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基本上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通知》和2013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下发的《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的相关规定执行。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解析
2015年11月16日 17:52教育部网站日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主要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
以下为权威图解和全文大放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
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1.指导思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刘黎;黄云生;马义华【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而对应用型的创新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对于一些独立的地方院校如何从研究型的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进行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是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通过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完善与构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期刊名称】《市场论坛》【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作者】刘黎;黄云生;马义华【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1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确定(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随着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
按照当前的理解,应用型人才概念的界定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传统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侧重于理论知识,被称之为学术型研究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通过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探寻未知领域的新知识,寻求真理是其动力,最终在自己的所属领域内进行所谓的理论创新,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应用型人才正好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是指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中心,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工作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应用型人才更突出强调与现实接轨,要体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而不一定像学术型人才要对知识十分精通、追寻根源。
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的界定,除了要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之外,还要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路径选择r——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转型实践与探索为例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路径选择r——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转型实践与探索为例潘美金;陈国荣【摘要】实现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既是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全局要求,也是高校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内涵质量的战略机遇和必然选择.为此,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在应用型的办学顶层设计、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体系、办学特色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转型道路,以真正激发起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自身活力.【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8)002【总页数】6页(P58-63)【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转型实践与探索;路径选择【作者】潘美金;陈国荣【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 350300;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 35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最近几年,地方本科院校主动向应用型转变,不仅在各高校间达成共识,而且也普遍付之以行动。
然而,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从应用型本科建设成效看,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惑和问题。
尤其是如何有效转型,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急待研究的现实课题。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于2015年作为福建省首批被确定为整体转型的试点高校,立足产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纽带,充分利用福建“六区叠加”的区位优势,坚持学校的整体转型与福建省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频共振。
在5个省级服务产业试点专业群的示范下,全面加强各专业群间的融合发展。
在与福建师大本部差异化发展中寻求突破,不断提出新举措、新思路,有力地促进学校的整体转型。
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福建省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总体要求。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独立学院转型的启示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独立学院转型的启示【摘要】分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以及其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对我国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独立学院转型启示一、研究背景当今经济形势下,培养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扎实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我国各高校当务之急。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状况是:高职高专教育重实践、轻理论,本科教育则重理论、轻技能。
为此,从2014年开始,我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政策。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我国高校要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
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即“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2014年4月底,教育部在河南驻马店市召开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最重要的议题就是研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并达成共识。
2014年5月公布的全国600所本科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中,有308所是1999年升格为本科的地方高校,287所为独立学院,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则明确指出:“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
”综上所述,我国的普通本科特别是独立本科向应用技术型本科转型,培养当前经济形势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人才已势在必行。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作为广西9所独立学院之一,形势发展对其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但是我国独立学院要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或者职业教育是无先例的,对于到底应该首先从哪些方面入手,转型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等问题国内是无法找到转型的先例来解答,因此笔者通过分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s)(学制4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以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为例,探讨我国独立学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的思路。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模式及要素分析
级人才,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从而以产品的高 技术含量来增强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 欧洲国家将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 学。研究型大学使命在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理论知 识的研究与传播,应用型大学承担着应用型专业人 才的培养、实践性知识的研究与转化。这样的划分, 昭示知识没有等级之分,大学亦没有等级之分,只有 用途上区分,二者都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源 和支撑。诸多数据表明,荷兰、瑞士、英国等欧洲国 家高等教育的这种按教育任务的二分结构的调整促 进了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 遍认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 育,满足了学生家长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满足了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社会 的进一步发展,以学科为基础构建的高等教育体系 越来越突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主要表现为大 学组织的趋同化发展、学生实践知识与技能不足、毕 业生知识结构性失调产生的失业现象随着毕业人数 的逐年增多等现象。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逐 渐处于高原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的原初愿望。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
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运行的成功典范对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两种类型构建含有异种同形的大学组织的高等教育系统以进一步明晰各高校组织人才培养方向与定位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014年12月 第30卷第6期
教育科
学Dcc,2014
V01.30
No.6
Education Science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 转型发展的模式及要素分析*
王
鑫,
温恒福
150000)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浅谈高校学生工作的转型发展——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
摘要:我校是新建本科院校,必然要实现跨越式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中在学生工作层面要加强学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完善制度建设,注重校园文化的引领,重视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转型发展学风师德师风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吹响了教育综合改革新号角。
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教育改革,就要实现转型发展,这种转型发展既包含着一般意义上的“从专科向本科转型,从师范教育向综合院校转型,从注重规模、数量的外延式向注重结构、质量的内涵式转型”,更包含“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的转型,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型”。
教学转型、德育转型、管理转型是学校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因为自己曾经在一线从事学生工作,仅仅从学生工作人员的角度,结合思考,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1学生工作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我校是新建本科院校,于2011年接受教育部合格评估,2012通过专家组整改验收,初步实现了向新型院校的“转身”和“转型”。
2013年教育部将“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列入教育部工作重点。
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定位、思想,发展轨迹和学校文化精神,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实现转型发展。
新学期伊始,学校召开全校干部大会,徐校长做了《准确定位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为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而努力》的讲话,全面分析了我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明确提出,学校将把转型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对新形势、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转型发展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转型是我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十分紧要,不转型、没有出路,转型慢,也没有出路。
近年来,我校学生工作围绕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思路,转变观念,统一思想。
坚持“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加强引导和服务,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彰显可量化和可考核的精细管理,准确把握住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内涵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工作科学化发展。
定位转型期教学应用型大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工 作 的方 式有 很 多 种 ,包 括 以大 学 生科 技 创 新 的方 式参
与 、以完成 毕业论 文的方 式参与 、 以及 教师 专 门培养学 生 参与 自己的科 研项 目等 ;二 是按照 学科方 向组建 教学科研
不足 的 问题 ,笔者 认为高校 首先应 该制 订 良好 的人才 引进
实践教 学体系 的构建和完 善相对滞 后 ,是 定位 转型 期教学
收稿 1期:2 1 — 7 0 修 回 日期:2 1 — 7 3 9 0 10-4 0 10 — O 作者简介:黄辉胜 ( 9 2 1 8 一),男。 重庆武隆籍 , 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无机功能材料。
7 2
r 塾!量 _ ]
和优 势 、竞 争力也很 弱 。因此 ,为 了使 这些新 建本科 院校 能够 在竞争 日趋激烈 的高等 教育 中站稳脚 跟并成 功实现办 学转 型 ,明确定位转 型期教学 应用型 大学存在 的问题及其 解决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极其紧迫的。
1 3科研人员和设备不足 .
学校升格 为本科 院校 以后 ,由于高层次人才 的引进 ,
科研 方面 ,因为从事 基础 理论研 究的教师 偏多 ,从事
企 事业单位 合作 的方式 ,建设稳 定 的校 外实 践教学基地 。
由于校外 实践教 学活动涉 及诸 多因素 , 比如学 生的吃饭 、 住 宿 以及 安全 问题 ,特 别是到 工厂实 习,安全 问题尤 为重
应 用技术 研究 的教研 院所之 间很难 建立起 实质性 的产学研 合作体 系和重 要 的
产 学研合 作项 目, 比如技 术转 让、委托 研究 、联合攻 关 、
共建 科研基 地 、组 建研发 实体 、人 才联 合培养 与人才 交流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示例文章篇一:哎呀呀,我一个小学生哪懂什么“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这么高大上的事儿呀!不过,老师既然让咱们思考思考,那我就试着说一说。
你想啊,高校,那可是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知识、准备走向社会的地方。
现在说要转型发展,就好像我们玩游戏要换个新玩法一样。
比如说,以前高校可能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就像给学生们一堆厚厚的书本,让他们不停地背啊、记啊。
可现在要转型,是不是就得像我们做手工,不光要知道怎么做,还得真的动手做出来?那应用型高校转型,不就是要让大哥哥大姐姐们学到的东西能马上用到实际生活中吗?这就好比我们学骑自行车,光知道怎么骑的道理可不行,得真的骑上去,摔几个跟头,才能学会嘛!我想问问,转型之后,高校的老师们会不会也有新的教学方法呢?是不是不再只是站在讲台上讲个不停,而是带着学生们一起去做项目、搞实践?这就像我们上体育课,老师不再只是说怎么跑怎么跳,而是和我们一起跑一起跳。
还有啊,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不是也得大变化?多一些像工厂实习、社会实践这样的课程,少一些纯理论的课程。
这难道不像我们吃饭,不能总是吃一样菜,得各种菜都来点,营养才均衡嘛!再想想,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他们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吗?他们会不会觉得压力更大了?还是会觉得这样更有意思,能学到真本事?对于社会来说,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好了,是不是就能培养出更多能马上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就像给社会这辆大汽车加上了更有力的发动机!反正我觉得,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
能让大哥哥大姐姐们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以后能在社会上大展身手!哎呀呀,“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这对我这个小学生来说,可真是个超级大难题呢!但我还是想试着说一说。
你想想,高校就像是一个大大的知识工厂,以前可能生产的东西比较单一,现在要转型啦,就像是这个工厂要重新装修,换机器,还要换生产的东西。
这到底是为啥呢?比如说,我们的社会发展得可快啦,需要的人才也不一样啦。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意义及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意义及路径
吴中波;李洋
【期刊名称】《黑龙江高教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9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解决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刚性需求,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当前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要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这四条路径来实现.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吴中波;李洋
【作者单位】吉林警察学院法律系,吉林长春130117;《现代教育科学》编辑部,吉林长春1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6
【相关文献】
1.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转型路径研究 [J], 陈光磊;张婕
2.试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保山学院政治学院转型发展调研报告[J], 羊许益;关阳
3.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以安康学院为例 [J], 胡景乾
4.应用型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转型发展的路径 [J], 李晓玲
5.应用型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转型发展的路径 [J], 李晓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化转型——以Z大学S学院为例
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化转型——以Z 大学S 学院为例原珂,唐灿,孔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北京100029)摘要:积极引导与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和高校自我发展的难点问题。
通过对Z 大学S 学院应用化转型发展必要性、转型目标、转型路径、转型任务和保障措施的分析,重点探讨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化转型发展的策略选择,以期为我国其他层次本科高校向应用化转型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915(2021)01-0100-11DOI :10.16387/ki.42-1867/c.2021.01.009一、引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顺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而做出的高等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破解高等教育结构性难题的深层次变革。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同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和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也均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破解趋同发展难题,获得更好发展,就必须进行转型发展。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再次明确提出,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很大程度上,积极引导与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①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和高校自我发展的难点问题。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9年6月15日,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234所,其中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有1123所,约占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91%。
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中有民办高校417所,其中独立学院有257收稿日期:2020-11-05投稿网址·在线期刊:http :///jhdx_sk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独立学院转设风险防范和推进机制研究”(BIA20020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的战略机制研究”(17YJC880100)作者简介:原珂,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唐灿,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孔坤,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独立学院发展瓶颈、转设机遇与转型路线——基于广东省的研究
一、引言1998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和1999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兴办,开辟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之先河———独立学院[1]。
随着几十年的发展,独立学院纷纷迁址办学,谋求独立,以“普通本科高校”面目示人欲望强烈[2]。
独立学院发展到目前状态,继续前行需要甩掉诸多羁绊,更长远的谋划在于转型升级。
转型策略选择、学校目标定位等均涉及独立学院的命运,其中存在诸多理论问题需要进行深层次探讨。
由于独立学院分布非常广泛,各个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又极不平衡,独立学院在不同地域运作、管理模式上差异性巨大。
本文取样限定在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广东省(作者所在地),将对广东省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提供路线图。
二、独立学院的发展瓶颈与突破(一)制度性瓶颈:独立学院发展中的硬伤独立学院发展遇到瓶颈,主因在于办学主体不明朗。
主要办学形式如下:有些是母体全部操盘,形式为“校中校”;有些刚开始因为教育部26号令,只是形式性地引进少量民间资本,办学主体是母体操盘;有些完全由民营资本投资人运作,母体仅仅收取管理费;有些是民间资本投入,教学以及管理全部交由母体。
无论以哪种举办模式、谁在主导,独立学院快速发展过程中隐藏的弊端逐步暴露。
其一,独立性缺失。
独立学院不独立是既定事实,与母体高校、投资方、政府之间产权归属不清晰,利益纠葛错综复杂,纷争常见诸媒体。
其二,发展定位模糊。
由于脱胎于母体办学,举办专业、教学管理大多沿袭原有公办高校,错位发展,纸上谈兵。
其三,投入不足。
绝大多数独立学院投资方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出发,盲目扩大规模,忽视教育质量,对学校规范运作及内部硬件投入不足,从而引发学生满意度降低和办学声誉下降。
其四,师资队伍不稳定。
独立学院顶层设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导致管理层常常蓄意迎合资方低成本决策意图,无法保障日常教学正常运行和专业师资队伍稳定,在教育主管部门对本科教学专业合格评估中,屡屡使用“造假、忽悠”动作,几成常态。
以上四项顽疾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制度性瓶颈,成为独立学院进一步前行的绊脚石。
新升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可行性研究
由于其在专业设 置上紧抓市场需求 , 具有很大 的灵活性却也是一个极大 的优势 ,麦可思公司发布的就业蓝皮书  ̄ 2 0 1 2年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
就是最有力 的说明 : 2 0 1 I 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 9 0 . 2 % 1 比2 0 1 0 届( 8 9 . 6 略有上升。 其 中, 本科 院校 2 0 1 1 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 9 0 . 8 %,
5 A中的 5 A1 按学科分设专业 ,一般是为研究做准备,相 当于我国的 “ 理
货源充沛 ,消费者能够任意挑选商品 ,消费者需求是企业生产与经 营的 轴心。而我 国的高 中毕业 生远远没有达到在选择高等教育消费的过程 中
处于买方市场的境地。 因此 , 具备条件的民办高职 ( 专科 ) 院校或独立 学院如何提升 自身实力 ,瞄准市场需求组织办学 ,转型走应用型本科发 展之路成为上佳之选 , 这也是我 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在真正地 “ 买方市 场”来临时立于不败之地 、甚至敢 同公办学校 “ 叫板”争夺生源的利器 。 ( 二 )民办高职 ( 专科 )转型为应 用型本科具有 先天优 势 受我 国建国之初中苏关系交好的影响 , 公办高校在学科设 置上学 习 苏联 ,以培养 、理论型 、研究型人才为主。 目 前虽然部分公 办本科院校 也提 出要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但由于在办学资金来源上有政府财政 的支持 ,公办高校面l I 每 的压力和动力远小 于民办高校 ,因而所培养 的人 才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 而 民办高校虽然起 步晚 ,但
论型 、研究型”本科教 育,着力培养理论型、科研型人才 ,在我国主要 由公办本科高校承担此项任务 ;5 A 2按行业分设专业 , 一般指从事高科
技要求的专业教育 ,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相当于我国的职业
心得体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好应用技术型大学内涵式发展之路
心得体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好应用技术型大学内涵式发展之路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国家引导地方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职责,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思想银行、竞争引擎、文化客厅和人才母机。
贯彻落实总书记教育思想,地方高校要坚持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苦练内功、加快转型,奋力走好应用技术型大学内涵式发展之路。
一、转型发展、服务地方,明确地方高校办学育人的“地方性、应用型”科学定位。
推动地方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新时代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
地方高校要紧跟国家政策引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启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部分地方高校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毕业生大都直接走向了教书育人一线的应用型岗位。
广大教师和医生、律师、工程师一样,都是应用型人才。
这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道路上,既要不忘初心,坚持师范根本,立足地方用人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有用人才,还要慎办工科专业,不要盲目更名来彰显应用技术的特征。
地方高校成功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唯一的标准,应该是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地方的就业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好不好找工作?上岗后能不能人岗相适、独立工作?找不到工作,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服务地方大局成了空话;胜任不了岗位,那就是学校的育人质量还需提高,服务学生就业的承诺恐难兑现。
对照“一个标准、两个服务”,地方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科学定位,依照“地方性”这个服务半径和“应用型”这个服务路径,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这个科学定位不仅是党和人民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殷切期望,也是新时代和驻在地赋予我们的历史坐标。
独立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转变的动力分析——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
2020年12月第12期总第168期海峡科学Straits ScienceDecember 2020No.12,Total 168th独立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 应用型 转变的动力分析∗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林㊀希(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㊀福州㊀350002)[摘要]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提出 应用型人才 培养的主要思路㊂此后,各独立院校积极探索专业 应用型 的目标定位㊂针对这种教育改革,汉语言专业或强调说㊁读㊁写㊁思的知识本位,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或设置了文科实验室㊂该文分析 应用型人才 的内涵;从动力因素探讨独立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 应用型 转变的路径,其中,转型的内因是课程设置与实施;教师的适应与意识转变以及学生的引导与认同;外因是社会与企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 应用型 的认知与需求;同时提出汉语言专业的转型路径㊂[关键词]汉语言文学㊀ 应用型 人才㊀动力因素[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683(2020)12-0098-04∗基金项目:福建省2017年省级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一般教改项目 以建立创业孵化园区带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教育 (编号:ZJ1824)㊂㊀㊀2010年以来,国家开始倡导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㊂2014年后,全国大规模推进地方院校与不同学科向应用型转变㊂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 加大应用型㊁复合型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 的高校办学思路㊂各专业如何实现向应用型转变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㊂1 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从中国知网的研究数据来看,近年关于高校 应用型 转变的文章不胜枚举,其中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应用型 转变研究从2014年以前每年不足10篇文章,到目前,仅2019年上半年就有53篇,可以看出 应用型 转变是当前研究热点问题㊂现有关于汉语言文学 应用型 转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㊂1.1㊀强调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 核心能力 能力本位冯海英认为 核心就业能力 就是 核心能力 ,指出广博人文涵养和能写会说的专业技能是中文学生应聘就业竞争能力[1]㊂段茂升围绕口语交际㊁文字处理㊁文本解读等能力设置课群组 平台+模块 实现核心竞争力,同时强调汉语言文学培养的未必是作家,而是可以训练的 写手 ,为汉语言 应用型 转变提供可行路径[2]㊂1.2㊀ 应用型人才 的实现路径是 一专多能 的跨学科学习陈娇芸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与 新媒体运营人才 相结合[3];田德芳强调在学科融合背景下,汉语言可以与广告㊁影视㊁出版㊁产品设计甚至医学等学科融合成为 文化创新性人才 [4]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院校在办学中仍然强调与政府㊁宣传㊁教育㊁出版㊁影视等机构的合作,因此,虽然有特色专业,但是可复制性并不强㊂1.3㊀关于 应用型 课程的研究孙永以滨州学院为例,探索文科实验室的开放模式,例如开设外国文学㊁社交礼仪㊁新闻学概论㊁语文学科教学论㊁广告学等5门非独立设置的实训课程,使5类30个项目得到综合训练[5]㊂刘美娟从目标导向的㊃89㊃2020年第12期海峡科学HAI XIA KE XUE教育模式出发,重新设计汉语言师范类课程的教师教育模块,给应用型教学带来借鉴意义[6]㊂相关研究从转型理念㊁培养路径以及具体课程等方面对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转变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研究强调在应用型转变的同时不能丢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魂 写作能力㊂写作能力本就是应用能力,古大勇提出,应该强调的是汉语言的特殊性,不应该在 应用型 的 焦虑 下,盲目缩水汉语言文学的理论课程, 一味强调应用型而忽视专业特性 [7]㊂上述研究以及背后的教学改革尝试丰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内涵与实践技能,但是缺乏顶层设计的整体性㊂陈星认为,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诸多主体中,政府属于推动者,学校管理人员属于改革方,教师属于改革对象,行业企业属于配合方,学生属于改革的受益方和服从者[8]㊂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㊂独立院校内部的动力主要包括学生㊁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外部的动力因素是与高校产生直接联系的政府和企业㊂只有内外动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专业的完美转型㊂2 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的内部动力2.1㊀学校的主导与推动作用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是二级学院㊂2014年,响应国家号召,学校倡导教学开始向 应用型 转变㊂学院在专业转型中发挥推动作用:提供教研立项,鼓励各专业进行自主探索专业调整,鼓励教师带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尝试㊂2016年以来,学院获得省教育厅向应用型转变专业项目7个,并从教育厅下拨给学院的项目资金中抽取部分经费,用于设立院级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项目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2016年院级应用型转变试点项目㊂在学院的指导以及项目实践中,专业调整了培养方案,提出汉语言专业考核模式的创新设想,开始尝试与业界联系㊂ 应用型 转变过程中,学校层面的作用是宏观的,是以国家教育部的路径为指导,依托专业自身的探索尝试,给予专业建设一定的探索空间与经费支持㊂2.2㊀学生的角色认知与适应对学生的深入调查访谈发现, 应用型 定位与大学生对大学的定位认知存在错位与偏差㊂应用型 人才强调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㊂目前大学生进入社会的目的是就业与能力提升㊂思维训练的潜在性与长期性无法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加学生的利益,不符合现代大学生对 找好工作 就业赚钱 的目的㊂社会盛行的 大学无用论 进入大学,就可以放松 的观念以及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与媒介的娱乐性㊁便携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惰性,投机取巧,以 应用型 之名忽视专业基础的练习㊂譬如汉语言的学生大部分未能完成经典文本的阅读,大多选取文本的影视版本以及缩写版来应付课程㊂对专业基础课的荒废,造成后续应用实践课程中 能力本位 缺失,如无法使用完整的语句创作,无法撰写逻辑严谨的文章,无法领会文学名著深刻的内涵,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汉语言文学 应用型转变 的 立身之本 ㊂这种情况下,专业 应用型 转变的美好愿景也只是镜花水月㊂大学生对汉语言专业 应用型 发展的认知与理解,能够使其更好地融入汉语言文学的 应用型 技能学习,积极㊁主动参与到 应用型 转变中,是专业转型的关键㊂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恰恰应该从思想意识㊁培养方式㊁考核方式三个层面帮助学生参与到专业改革㊂2.3㊀教师的矛盾与适应教师是 应用型转变 的参与者,学界一般认为将教师 送出去 ,实现教师 双师双能 ,能够使其在教学方法㊁教学内容方面更加侧重应用㊂同时,大部分学校也聘请相关业内人士进入大学,参与课堂教学㊁开展讲座论坛的形式弥补传统教师与 应用型 脱离的缺憾㊂但是, 走出去 请进来 的理念在实践中却显得偏于理论化㊂独立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 一个萝卜一个坑 ,教师 走出去 必然存在 教学空位 无人替代的问题㊂教师的 外出培训 与独立学校的教学时间相冲突㊂以至诚学院为例,国内访学教师访学期间必须完成教学工作,外出读博能免除一年教学工作量,参加学术培训也必须在完成教学工作的情况下进行㊂因此,教师 走出去 需要面对职业发展与职业存续的选择㊂㊃99㊃HAI XIA KE XUE海峡科学2020年第12期请进来 也存在理想化的情况㊂校外人士没有教学经验,大多停留在经验传授,经验传授以讲座形式就可以完成,无法涵盖整个学期的教学量;业界人士在高校教学还存在教学时间不稳定的情况,经常因出差与教学安排冲突㊂目前部分高校对外聘教师教学资质的审核不严也是制约专业与实践接轨的一个因素㊂3㊀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的外部动力高校专业转型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对国家政策以及企业人才需求的正确把握有利于推动专业转型㊂根据国家对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通过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对外连接不同的企业与单位,探索业界整理专业 应用型 的转变的思路㊂高校通过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能够获得业界的人才需求信息,教师获得教学方式的启发,在实践教学环节做到针对性教学㊂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目前的市场需求,开设了文秘课程㊁影音媒体写作㊁文本创意开发㊁办公自动化以及相对应的实践课程㊂由此学生拥有了实践经验,能够较好地衔接学习与工作㊂但是目前关于如何在实践中保护学生与教师的权益,如何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共建关系,如何确保产学融合,这些问题在专业转型研究中较少涉及㊂在深化 应用型 转变过程中,企业与高校的经费分配㊁权责问题是核心问题㊂4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转变的路径从2016年开始,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内部通过4次培养计划调整,不断协调学校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有针对性地细化实践课程;强调实践环节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对应实现;创新评价考核标准;不断拓宽和深化校企合作通路等,延伸汉语言文学专业 应用型 的外延,提升专业的 应用型 能力,实现专业的初步转型㊂4.1㊀制订 应用型 专业培养计划2010年,学院以 第二课堂 方式实施应用型转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导师制与 四大团队 采写㊁编导㊁表演以及后期剪辑为主要形式的应用型尝试㊂随着学院相关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㊁表演专业)的设立, 四大团队 使命结束㊂自2016年至201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尝试通过修改培养计划,落实学院的转型要求㊂培养计划的修改围绕总学分由180调整至160,专业技术技能型实践环节占总学分比例增加到30%的总要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专业改革:专业基础课保持不变 保持核心能力;专业方向课程由原本的秘书学与传播学转变为以创意文本开发为主的单一方向 应用型转变;专业选修课方面,加入特色课程,包括艺术赏析㊁音乐美学以及新媒体文艺等跨专业课程;在专业技术技能实践环节,汉语言文学专业缩小原本偏重单一文学采风的学科实践分值,对应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了秘书学实践㊁文化产业概论实践㊁文本创意开发实践㊁影音媒体写作实践以及公文写作实践等㊂新的培养计划将汉语言文学 核心能力 与用人单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要求相结合,突出时代特色㊂4.2㊀创新考核标准与体系‘指导意见“提出,要 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㊁合作式㊁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 全面推行案例教学㊁项目教学 ㊂针对大四学生基本在外实习的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创新性的毕业考核标准,打破传统以毕业论文为单一考核标准的形式㊂部分高校汉语言专业从大三开始进入毕业环节,学生在大三可以开始选择以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要求之一㊂毕业设计以两位同学一组,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者企业横向项目相结合,完成创作㊂在毕业环节实现毕业设计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满足学生考研㊁考公务员㊁找工作等需求,教学安排更加灵活㊂4.3㊀转变学生认识,拓宽实践通路汉语言文学专业通常采用的是大一入学阶段开始 学科导论 课程,就研究方向㊁学习方法以及就业展望与大一新生进行讲座研讨,让学生在入学初就对汉语言专业特性㊁业界要求有所了解㊂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加4次学科实践,利用专业采风㊁业界访谈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提升专业能力㊂㊃001㊃2020年第12期海峡科学HAI XIA KE XUE通过 项目 锻炼学生的 应用 能力㊂从大一开始,8位学生一组,根据教师的研究特长与科研项目㊁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导师,跟随导师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 互联网+ 项目㊂从纵向弥补横向课程的理论化㊂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省级项目8项㊂2017年开始,至诚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中讯东方㊁福建省少儿图书馆以及三坊七巷旅游管理公司等签订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协议,探索培养方案与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的专业转型路径㊂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就业的兴趣点,提出相关的研究构想㊂5 结束语专业转型的教学项目实践,无论是高校还是专业的应用型转变,都不是单一因素就能够发挥作用㊂即使汉语言专业不断改变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仍然需要学校的支持㊁教师的配合㊁学生的认同㊁社会与企业的对接,只有将内外动力的需求与学校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才能为学生㊁为专业创造美好的未来㊂参考文献:[1]冯海英.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内容构建 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6):141-146.[2]段茂升.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探索[J].大众文艺,2018(15):219-220.[3]陈娇芸.新媒体运营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路向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0):69-71. [4]田德芳.学科融合背景下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2):97-98.[5]孙永.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科实验室综合开放模式探索 以滨州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3): 55-56.[6]刘美娟.基于OBE理念的语文教育人才培养实践 以丽水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 2018,40(1):94-99.[7]古大勇. 转型 切忌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普通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再思考[J].语文学刊, 2018,38(2):91-95.[8]陈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7.㊃101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独立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展得有声有色,重点大学在自身已有的优势下向着“有特色高水平”的道路迈进,而依托母体学校发展的独立院校显得毫无办学特色和优势,传统理论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独立院校面临着向“多元化”和“应用型”转型和发展。
本文从独立院校的现状分析,初步探索独立学院从学术性向应用型转型的具体措施。
一、独立院校的教学特点
首先,教师数量不足,普遍存在超负荷工作的现象。
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授课任务繁重。
为了达到基本工作量,专业课老师既承担了学院的专业课,又需担任公共课,备课压力大。
其次,教师结构不合理。
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的主干力量,他们学历高、专业理论强,学术水平高。
再次,教育观念落后。
受大众化教学的影响,独立院校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从传统理念中转变出来,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论课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的自律性差,学习成绩总体不如一本、二本院校。
相反,相比课堂学习,学生更倾向于参与校外实践和校园活动。
学生综合素养好,极具创新精神,可塑性强。
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他们表现优异,不差于其他类型的本科院校。
在校园活动中,尤其是在团社活动和大型活动中,学生表现出色,从组织策划到活动中的任务执行,表现出色。
总体上来说,一方面,学生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实际动手能力强,有较好的实践能力。
但另一方面,由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没有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使得实践和研究流于表面。
二、独立院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理论性强,但缺乏实际能力,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
独立院校教师普遍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理论水平高。
但由于多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造成教师专业基础知识强硬,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其次,独立院校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但注重积累社会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活动。
独立院校招收的学生成绩较低于其他高等院校,所以学生理论知识不牢固,知识零散、不成体系。
由此可见,教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发展,传统理论知识已经面临残酷的淘汰。
高等教育已不再只是培养满足国家需求的少数精英人才,而是转向了培养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独立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的策略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独立院校进行改革并走向转型的道路,学院必须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地方社会需要,确定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建立一所立足地方、面向市场的应用型、地方性大学。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对应用型的新认识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动,只有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独立院校应当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观念,将应用型教学理念大力宣传,让所有教师了解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从而努力使教师自觉学习,重视交叉学科和知识复合,加强自身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引进新型教师、加强教师培训,构建综合素养高的教师队伍
传统独立院校教师以学术型为主流,注重理论基础,忽视实践操作能力。
应用型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做科研、教改的教师,更加需要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师。
学院应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新教师的同时,加强对原有教师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双师双能”的教师队伍。
首先,引进新型教师,从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聘请一批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老师或顾问,实行专兼结合,弥补“双师型”教师的不足。
其次,对教师队伍的培训,积极支持教师深造。
在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教改的同时,为教师争取社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三)优化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实践性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学院应到结合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新环境和新特点,制定符合独立院校学生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精品课程,突显独立学院的新特点,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
在课程设计的环节,讲求课程开设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把培养学生能力、调动积极性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准则,深度研究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减少理论课的开设,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新体系。
(四)增强产学研合作,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
产学研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方式,独立院校必须结合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对接,实现从学术型转变为应用型,培养为国家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一方面,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使学校和企业合作,并签署实践环境、实训或实习基地。
另一方面,学校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任教,以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
另外,学校以承接课题的方式来给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到合作课题中,用教学和科研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