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转型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27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研究马楠作者简介:马楠(1982—),女,天津塘沽人,汉族,博士,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管理。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350202)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本的主要输出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准确定位其专业培养目标,将学历教育与实践应用能力有机融合。

此文从协同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自身优势学科为平台,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具有明确行业指向及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

就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模式来看,存在着理论课时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过高、毕业生与所从事岗位的专业契合度较低等一系列问题[1]。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政府、高校、相关企业等多方资源的协同合作,在发挥各方教育优势的基础上达到1+1>2的协同效应,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及思想的指导下,针对不同专业的特定培养目标,在稳定的课程体系下进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来看,培养方式共分为三种类型,即:全理论讲授;理论讲授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专业技能培养及训练。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是以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在培养模式方面多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近些年应用型本科教育快速发展,培养出了众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在取得巨大教育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及价值选择——以荆楚理工学院为例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及价值选择——以荆楚理工学院为例

第21卷第6期Vol.21No.6荆楚学刊Academic Journal of Jingchu 2020年12月Dec.2020收稿日期:2020-11-01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2020GA043);荆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JMG2020009)作者简介:余敏(1980-),女,湖北枣阳人,荆楚理工学院学校办公室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王海蓉(1978-),女,湖北当阳人,荆楚理工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俄语教育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及价值选择———以荆楚理工学院为例余敏a ,王海蓉b(荆楚理工学院a.学校办公室;b.教务处,湖北荆门448000)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推进转型发展仍然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的新任务。

基于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环境、发展现状的归纳分析,结合荆楚理工学院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的实践探索,提出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价值取向,树立“创新+应用”的价值引领,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实践路径;价值选择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768(2020)06-0057-05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持续推进,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初次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标志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正式起步。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任务以及推进机制和配套政策。

教育部: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型转变改革

教育部: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型转变改革

教育部: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型转变改革2月19日,教育部通过2021新春发布会介绍了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有关工作情况。

材料称,广东、河南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文件,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参与改革试点,大多数是学校整体转型,部分高校通过二级学院开展试点,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治理结构等方面积极改革探索。

以下为教育部发布的《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有关工作情况介绍》原文:一、工作情况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

近几年来,教育部通过部门协同、部省合作,持续推动转型改革向政策保障、深度转型、示范引领迈进。

1.做好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高校转型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2.支持省级试点高校发挥示范作用。

广东、河南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文件,运用项目建设和试点遴选的方式,从简政放权、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师聘任等方面对试点高校给予支持,激发高校向应用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参与改革试点,大多数是学校整体转型,部分高校通过二级学院开展试点,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治理结构等方面积极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

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

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一、概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本科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其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使命需要被重新审视。

传统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构建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会计本科培养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

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

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则是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社会各行业对知识面广、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和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

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显得非常迫切。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会计本科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1. 研究背景:介绍当前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会计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会计人才多元化、复合化、创新化的需求。

特别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亟需转型以适应这一趋势。

目前,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相对不足。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会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也迎来了转型的机遇。

一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鼓励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与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与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探讨
合 发展 道路 的 必然性 ,并在 此基 础 上探 讨我 国高职类应 用 型本科 院校 学报 与 高校 产 学研相 结合 的 办- 1 = 4
模式。
关键词 :
应 用型本科 产 学研 发展 模 式
随着经济 结构的战略性转型升级 ,社会对高层次应 业 、高技术产业 、现代服务业和 信息产业发展需 要的

温家宝总理在 《 大力发展 中国特色 的职业教育 》中 紧密结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模式发展的趋 势 ,在人
指出: “ 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 、 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 、实现经济效益以及促成高校与
工程师和 经营管理人才 ,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 企业双赢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 才和数 以亿 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没有这样一 支高技 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
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出发 ,分析 导地 位
高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继承与发扬高职教育特
性 ,探索高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与产学研结合的发 色的基础上 ,立足地方 ,重视地方实际需要 ,通过产学 展模式 ,以不断提高学报 的学术质量 ,更好地服务学 研合作 ,校内外实验 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校 、地方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我国高职类应用型本科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 比,
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 ,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 起步时间较短 ,在教学水平 、科研能力、学科师资、实 验设施及其管理制度等方面还相对薄弱 。因此 ,如何在 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要求加快培养适应先进制造 较短 的时间内明确办学定位 ,形成办学特色 ,构筑核心
编 辑 之友 ・ doiFe 2 1. Eirlrn ta i d 0 26 I 刊 界 6 10 7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得到了强劲的推进。

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这些院校以不同的专业为核心,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尽管这些新建院校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它们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尚未得到深入探讨。

本文将对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很早就开始发展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职业技术学院转型升格为本科院校,如北京工商大学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03年,国务院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重点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重要举措。

2005年,教育部发布了《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致办学方向。

此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清晰。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覆盖了各个省、市、自治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经历了初期的尝试阶段,以及转型、提升和升级的多个阶段。

未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前景广阔,有望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优势相较于综合性大学和研究型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着许多显著的优点:(一)专业特色鲜明。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不同,其专业设置也有所不同,但都拥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这样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区分不同院校之间的差异性,独树一帜,更有助于拓展教育领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培训方向。

(二)培养能力全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用能力。

实践能力包括知识的应用、现场操作、项目管理等,而实用能力则是指通过课堂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增强其竞争力。

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转型探究

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转型探究

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转型探究[摘要]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国家应用型高校政策的引导下,80%的师范院校正积极探索应用型的办学方式。

在对全国115所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的分析中显示,多数院校将“特色化”“高水平”及“地方性”确定为奋斗目标。

基于此,我们应关注一种“师范教育理念”,努力探寻师范院校历史传统与社会要求统一的发展模式,师范院校转型必须解决好继承和“突围”的矛盾;应努力追求特色化,同时必须固守自身优势。

[关键词] 应用型;师范院校;转型;地方性;特色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浪潮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出,师范教育打破以往单一封闭的格局,出现多样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向教师教育转型。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先提出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向综合性大学转型[1];2014年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明確指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颁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等方面提出意见,此后一大批本科师范院校纷纷探寻转型之路。

在本科师范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的关键时期,以“中国校友会网”《2015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的115所应用型师范院校为考察样本,分析其转型动力,提取其转型要素,并进行理论思索,以期更好更快地推动应用型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动力(一)社会经济巨变致使人才需求类型变化,转型成为一种现实选择从世界范围看,师范院校转型是大势所趋。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规格逐步提高。

一方面,单一化的专业型人才已然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更能满足市场,这必然对师范院校提出更高的人才培养标准。

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师教育重点包括言语表达能力、授课技巧、课件制作等师范生技能,已经逐渐在大学生中普及,师范生的优势下降。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1. 引言1.1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这些院校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的转型发展对于提高地方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对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可以帮助这些院校更好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可以提升当地的教育品质和影响力。

通过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质的师资队伍以及完善的教育设施,这些院校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院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这有利于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学生和教师前来就读和工作,进一步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在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面临诸多困境。

政策支持不足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和质量普遍较低,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相对有限,导致这些院校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升级设施设备等方面困难重重。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偏低,缺乏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人才,这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办学理念和模式更新缓慢、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以及办学质量和水平不高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重要困境。

针对这些困境,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办学理念和模式创新,提升学科专业设置和办学质量,从而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作者:高巍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3期摘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全国有600左右所本科转变成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普通本科转变应用型本科需要一定的过程,本文主要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构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建议、地方应用型高校内涵建设的主要成效进行阐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现状,希望为研究高校转型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建设现状;调研报告1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1.1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应用型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和优势,是设置课程与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价值和基准。

有些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于老牌本科院校,往往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和调整,忽视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深度改革,就教学内容而言,大部分课程主要以所用教材为依据,但是,地方高校的教材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许多传统的公认的优秀教材已经落后,使得教学内容脱离现实需要;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不能系统、准确地讲授教材内容,也不能给学生介绍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起不到相应的作用。

理论性课程多,实践性课程少。

由于缺乏足量的实践课程设置,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学校传授的很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又用不上。

1.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真正的教学梯队还未形成,新设专业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

没有一流的师资就没有一流的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在高等院校,教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系统担任 2 门以上主干课程的讲授,并领导本学科教学工作,参与本专业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助教所承担的任务是负责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以及组织课堂讨论等。

我们所说的形成专业教学梯队是指根据教学工作的重要程度或工作的性质,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应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这样形成一级级的梯次,也就是说使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1. 引言1.1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在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这种转型不仅关乎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更体现了地方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转型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在于与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变革,地方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对应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其转型升级将直接影响到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升级。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还在于促进地方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将带动整个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将成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带动其他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不断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模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2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不清晰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问题。

部分院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率低下,影响了院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之一。

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摘要】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背景和意义入手,分析了目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同时还探讨了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最后总结出研究的启示和展望。

通过此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和就业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推动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迈向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道路。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分析、问题与挑战、对策与建议、实践探索、发展方向、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的背景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地方性高校是指地处于省份、自治区等地区的高校,这些高校一般规模较小,影响力也相对有限。

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地方性高校作为地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地方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来支持,因此地方性高校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地方性高校在面临激烈的竞争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背景还包括政策支持、行业需求、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深入发展。

1.2 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意义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支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传统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发展的思考

传统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发展的思考

传统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发展的思考【摘要】传统本科高校一直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面对社会发展和未来趋势的挑战下,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转变为应用型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就传统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首先分析了传统本科高校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接着阐述了应用型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应用型教育改革方向与路径。

同时强调了跨学科合作和实践教学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

总结了传统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发展的思考,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思考,希望能够为传统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传统本科高校、应用型发展、挑战、教育意义、改革方向、跨学科合作、实践教学、发展方向、思考、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发展的思考引言传统本科高校一直以来注重理论教育和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本科高校的培养模式是否能够适应如今社会的需求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传统本科高校在以往的培养模式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很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时往往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导致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

传统本科高校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向应用型发展。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传统本科高校如果不进行改革,将会逐渐失去对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传统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发展的思考迫在眉睫,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和跨学科合作的重视,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1.2 问题提出在传统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在保持学术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为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本科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研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形态”经管类教材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形态”经管类教材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形态”经管类教材建设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经管类教材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经管类教材建设的新形态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推动教材建设的创新和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教材建设的挑战1.教材内容陈旧传统的教材可能会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无法及时反映最新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教材缺乏实战性部分教材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案例和实践操作的内容。

这种教材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满足他们在实践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3.教材使用不够灵活传统的教材侧重于课堂教学使用,而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普及,教材应该更加灵活地适应在线教学、移动学习等新形式的教学方式。

以上三点问题不仅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和困惑。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教材建设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改革的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教材建设的机遇1.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教材能够更好地贴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为实用、有效的知识和技能。

2.教学手段的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进步。

网络课程、在线资源、移动学习等新形式的教学方式为教材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教材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3.教育理念的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为教材建设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动力,使得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有所突破和创新。

以上三点都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教材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的可能性。

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的教材建设模式,促进经管类教材建设的转型和升级。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一、概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桥梁。

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特征、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探索其构建策略与实施路径。

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证分析,本文期望能够为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高等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1. 阐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义及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社会对于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类型,应运而生,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教育模式。

它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旨在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社会对于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既懂理论又擅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教育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培养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够为地方经济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地方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应用型本科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通过在校期间的实践锻炼,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更快地融入社会,适应职场,实现个人价值。

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 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 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 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培养方 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 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强化实践 环节的比重和有效性。
调查结果分析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部分学校过于强调就业率,忽略了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存在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不足,或者实 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脱节的现象。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部分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影响教 学质量和效果。
0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 查
调查设计和方法
调查对象
0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
行深入调查。
调查内容
02
了解各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
方面的现状。
调查方法
03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确保调查结
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部分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缺乏深入的企业调研
部分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深入的企业调研和市场需 求分析,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
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些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创新精神。
02
转型背景下的地方应 用型本科院校概述

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探讨与研究

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探讨与研究

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探讨与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关于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指导高职院校更好地开设和教授高等数学课程,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为此,本研究旨在从不同角度分析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问题,探讨可行性和影响因素,提出策略研究,为今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研究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可以促进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这项研究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这项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转型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为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善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相关问题,深入分析其可行性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从而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探讨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的背景和动因,分析其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二是研究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需求,探讨对高职院校转型的启示和借鉴;三是分析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的可行性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四是深入挖掘高职院校转型对学生、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实践中的转型提供思路和指导;五是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策略,探索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和品质教育的途径,促进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2. 正文2.1 高职院校转型背景分析在进行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探讨与研究之前,首先需要对高职院校转型背景进行分析。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一、概述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和社会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其独特的定位和功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的需求。

它们介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

这类院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在课程设置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既保留了一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又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还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它们不仅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回应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新期待。

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背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学术型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这一时代背景促使高等教育体系进行深刻的变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元化。

企业和行业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等教育机构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许多国家开始调整其教育政策,鼓励和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

这些院校通常更注重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强调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结合,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也反映了教育理念的转变。

吉林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吉林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吉林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发展现状分析吉林省本科转型试点高校是指经过多年发展和改善,逐渐完成了从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特色化、研究型转型的高等学府。

这些高校在转型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改革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如今,吉林省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亮点明显近年来,吉林省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在学科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逐步构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

在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学、经济管理等领域,这些高校的学科专业都具有突出的亮点和优势。

一些高校在食品科学、生物工程、土木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学术氛围日益浓厚吉林省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通过加大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力度,这些高校的教师队伍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目前,这些高校拥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造诣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他们致力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高校还加强了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教师们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持和激励。

三、教育模式不断创新,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在教育教学方面,吉林省本科转型试点高校不断推进教育模式创新,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这些高校加强了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拓宽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些高校还不断加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了教学评估和监督机制,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通过这些举措,这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四、社会服务作用日益凸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显著作为地方高校,吉林省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浅谈“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

浅谈“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
浅 谈“ 应 用型 本科教 育’ ’ 办学
蔡菊
广 东轻工职业技 术学院) 刘常春 (
摘 要 :通 过 对职 业 教 育 体 系 分析 ,阐述 了应 用 型 本 科 教 育 的 内 界 的制造 基地 , 因而 步 分析 发 展 应 用 型 本科 教育 的客 观 需 要 、 定 位 和 建 设 三 个 方 有一 批 高 层 次 的应 用 型技 术 人 才来 适 应 制造 业 中高 新 技 面, 探讨 了 “ 应 用 型 本科 教育 ” 办 学 的 思路 和 建 议 。
程 师层 次 的 “ 职业” 人 才 的培 养 。 目前 , 在我国“ 高职 ” 理 解 技术 员和 技 术工 人 , 以 满足科 技 发展和 劳 动 分工 细化和 经 似 乎 只停 留在 大专 层 次 的“ 职业 教 育 ” , 事 实上 “ 高职 ” 不 应 济 发展 的 需要 , 将 科 学原理 转化 为生 产手 段和 生 产过程 的 仅局 限于 大专 层 次 , 包 括 向 下应 与 “ 中职 ” 相衔接 , 向上 应 环 节增 多 , 增加 人 才类 型 的需求。 发展 为 由大 专 与大 学 本科 乃 至研 究 生 教 育相 衔 接 的高 等 因此 , 应用 型本 科教 育 以主 要培 养运 用科 学原 理从 事 专业 技术 教 育 , 是 高级 职 业人 才 ( 技术 员和 工程 师 ) 的教 育 新 产品 、 新 工 艺、 新 手段 、 新 方 案的 设计 与开 发工作 人 员 为 与 培训 的完整 体 系。 在 我 国应 用型 本科 大学 就是 高职 大专 目标 , 是社会生产的“ 未来 设计 所 ” 或者 “ 大后方” 、 “ 指挥 向上发展 的本科 层 次 , 以主要 培养 运 用科 学原理 从 事 新产 所 ” , 不常 处于 生产 实 践 的第 一 线 ; 不 同于 高职 高 专 教育 所 品、 新工 艺 、 新手 段 、 新 方 案 的设 计 与开 发 工作 人 员 , 即工 培养 的是 以岗位技 能适合 度 为标准 的应 用 型人 才 , 是 处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报告第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比较分析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发展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种教育要求既具备高等教育的共性特征,又区别于一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及高职高专。

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实际性”,注重体现服务地方性经济;与高职高专相比,它不仅有技术的操作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积淀,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与传统研究型、教学型高等院校相比较,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如下特征。

1、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功能大学的三大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高等院校在建设目标和投入上可以且应该有所区分和侧重。

重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属于精英教育,通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造,引领科学知识传播和前沿发展,服务社会高层次需求。

重点高校具备这种发展模式的资金、人才方面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传统地方转型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以实施应用技术教育为特征,在师资和投入的条件限制下,不可能过多注重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实用新技术的创新并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应主要定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在应用技术水平和新技术开发、推广和投产。

2、服务区域经济为主要使命重点研究型高校因其自身功能定位和学生来源的差异在社会服务方面具有更强的辐射性和较广的涵盖范围。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技术教育模式下主要服务与区域或行业经济,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

为了凸显服务功能,专业设置不能再以学科理论为主要依据,而应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强化专业的服务和应用功能。

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等多方面特征,新建本科院校更具开放性,在学校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面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更易于捕捉新的发展机遇。

依据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办学定位和办学资源等客观条件将交叉学科与服务区域经济的相结合,探寻其应用型院校的建设之路不失为理性而现实的选择,更具现实意义。

3、培养过程的开放性。

强调办学过程的全面开放和多种办学模式的灵活性。

目前各省市的应用型院校试点分布看,大部分为地方院校,其中还有一些民办本科院校。

这些院校在管理体制和方式具有更大的自主权。

一方面,与地方联系密切,在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扶持等易与获得主管部门的通过,而且转型的成果便于直接应用到社会服务。

另一面,可拓宽融资渠道。

应用型的教学模式须具备一定的实践条件和更高水平和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合作办学等开始式办学模式进行融资,甚至部分民办院校已经开始吸引国外银行的注资,在开放的体系下,高校越来越密切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和互动交流。

4、培养体系的系统性。

应用性高等教育既包括纵向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又包括横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不同的职能以及行业特性,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行业以及多专业构成的教育系统。

二、教学型本科院校发展特征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至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总体看来,困惑和问题更多余成效。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学科建设定位不清。

近几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通过评审后,教育部规定学校名字中不再出现“大学”。

只能是“技术”或“应用”,这就是在办学方向上的限制和引导。

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始终存在着中专升专科、专科升本科、本科升研究生教育的强烈的提高办学层次的冲动,从而导致有些新建本科院校刚刚宣告成立就雄心勃勃地提出以学科建设及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宏伟办学目标。

按照研究型院校的模式进行学科建设。

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模式已经发展成熟,可以照搬照抄,轻车熟路的建设。

另一方面是应用型院校的学科建设并没有成熟的套路借鉴,如何进行应用型学科的建设并没有现成的框架可以使用,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方面的规模和水平有限,很难真正大刀阔斧的进行学科建设和改革。

但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是具备应用型学科建设优势的。

一方面是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而紧密联系性,在政策支持上空间较大。

二是相对灵活的办学体制模式。

如果要办成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大范围和深程度的创新和改革。

灵活的办学体制机制便于推进,同时,也便于高校拓融资渠道,为转型提供充足的资本,已有某些民办本科院校引进国外资本的注资。

事实上新建本科院校在实现由“专科”到“本科”的“层次”跃升后,重要任务应是根据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自身历史及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办学的“应用性”。

着需要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建设进而提高整个学校办学水平,通过学科建设达到“上档次”目的后最终实现“应用性“的办学特色,从而和传统研究型高校相区别进行错位竞争。

2、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解读有失偏颇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人不等于技术型人才培养,是综合素质人才的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有的院校解读成职业技能的培训,在专业设置,甚至有的非医学类院校新增护理、修理等技术性专业以迎合应用型的教育趋势,这显然是没有弄清楚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特征;在课程设置上,减掉了部分理论课,大量增设形式上的实训课,结果是学生专业基础越来越薄弱,而实训课也并未与企业实践与时俱进的教授,实际上反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薄弱的基础上更加难以快速转化为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不是不再需要理论基础,恰恰是对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理解,还要能够进行应用和创新,还要兼顾到健康人格、人文素质、人文修养的培养。

这多方面相结合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3、应用型转型路径不成熟从近几年的应用型本科建设成效看,并未取得较显著的成果。

如何有效转型,普遍处于摸索中。

主要采取的形式是以产学合作为主要推动力。

然而,产学合作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多年来一直在倡导,在尝试,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后,被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但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虚假合作。

某些学校宣扬的校企合作并不是真正地合作,为了自身的某种其他利益,只是名义上的合作,事实上只是一纸证明或者基地挂牌,有的是为了完成上级指标。

二是合作目标偏差。

产学合作应是为了提升效益,但有的合作,在合作之初就没有正确的目标。

有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只是为了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工作城所而节省自身的固定资产投入,而企业与学校合作只是为了获取廉价的实习劳动力。

双方在这样的目标下,投入的精力自然少之又少,自然不会产生产学合作的最大效益。

三是合作内容的层次浅。

目前的合作内容主要是实习、场所等方面,而真正产生巨大教育成效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建设专业、课程、授课、研发的环节却鲜有设计。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并未建立在利益契合点上,合作根基不牢固,合作内容自然浅尝辄止。

四是合作矛盾重重。

即使在目前浅层次的合作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方面企业对学校管理和部分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不满意。

认为有些学生态度不够认真,技能不够熟练,学校对实习学生管理不够全面到位。

另一方面,学校不认可企业的实习管理方式,在对实习生的态度、培训、使用、待遇等方面不认同,责任意识不高。

以上这些是目前产学合作的致命障碍,不解决上述问题,很难推进真正意义上的产学合作,致使应用型本科建设丧失了一个有力推手。

三、学科群与产业群深度对接路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模式目前处与探索和实践阶段,从已取得的成果形式和内容上看,都注重与产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和需求对接,在专业、课程、教学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但依然未形成清晰的路径和成熟的发展模式。

在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特征、问题的基础上。

本课题在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资料查阅以及集合我校的应用型转型实际状况后,提出并正在实践“学科群与产业群的深度对接”的系列工作。

选择这一角度,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1、产业链是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基本依据和目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但不同类型的高校在职能定位上是可以有所区分和侧重的。

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数为地方院校或新建本科院校,这类院校的的已有基础和现实投入很难承担起通过科学研究创造知识的重任,而将主要目标定位在服务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上,并承担知识传播的职能。

这样既可满处人才需求,也避免了高等教育模式的单一化,也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应用性。

目前,产业分工在经历了不断细化的阶段之后,开始转向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适应新型人才需求。

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在当今的产业发展形式下往往表现出力不从心。

通过分析和研究特定类别产业的全产业链条的发展需求,紧密围绕产业链条,打破学科间的限制,以新建专业为依托,制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变学术研究为技术研发,使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功能。

2、学科交叉融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核心基础交叉学科内涵可从多个角度界定,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核心内涵基本一致。

本文将其定义为至少两大门类学科的内、外部之间,在遵循一定规律下和知识基础上,形成具有跨学科性、创新性、应用性、针对性特点的知识系统。

应用型本科建设的目标恰恰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传统的学科及专业下的学生综合能力具备,但实践应用还需要个人和单位很长一段时间的再培养,当前产业融合日益密切的发展背景下,迫切需要缩短这“最后一公里”。

在交叉学科体系下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综合素养,又可以直接转化成可应用的专业素养,这恰恰是应用型院校最优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

将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实现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核心基础,主要是基于交叉学科具有以下内在属性和特征。

第一, 跨学科性是交叉学科在内容上的显著特点。

这是伴随学科融合过程自然形成的特点。

如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融合:哲学与经济学、心理学与管理学、物理学与生物学;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的横向融合:心理学、认知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而成的学习神经科学,涉及的内容庞大错综复杂;其次,创新性是交叉学科在形成方法和结果上内在要求。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有关联的不同学科之间通过理论、方法和思维的互相移植产生新的科学;第二,应用性是交叉学科突出的导向属性。

任何学科都是而是为了解决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问题、适应经济、科技发展的新需求而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中需要融会贯通各个单一学科资源形成系统性的完整知识体系,从而借助交叉学科的优势解决问题。

这既是交叉学科产生的最初动力,又是交叉学科产生的直接目的,充分体现了交叉学科发展的应用性和人本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