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转型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比较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发展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种教育要求既具备高等教育的共性特征,又区别于一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及高职高专。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实际性”,注重体现服务地方性经济;与高职高专相比,它不仅有技术的操作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积淀,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研究型、教学型高等院校相比较,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如下特征。
1、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功能
大学的三大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高等院校在建设目标和投入上可以且应该有所区分和侧重。重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属于精英教育,通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造,引领科学知识传播和前沿发展,服务社会高层次需求。重点高校具备这种发展模式的资金、人才方面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传统地方转型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以实施应用技术教育为特征,在师资和投入的条件限制下,不可能过多注重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实用新技术的创新并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应主要定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在应用技术水平和新技术开发、推广和投产。
2、服务区域经济为主要使命重点研究型高校因其自身功能定位和学生来源的差异在社会服务方面具有更强的辐射性和较广的涵盖范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技术教育模式下主要服务与区域或行业经济,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凸显服务功能,专业设置不能再以学科理论为主要依据,而应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强化专业的服务和应用功能。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等多方面特征,新建本科院校更具开放性,在学校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面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更易于捕捉新的发展机遇。依据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办学定位和办学资源等客观条件将交叉学科与服务区域经济的相结合,探寻其应用型院校的建设之路不失为理性而现实的选择,更具现实意义。
3、培养过程的开放性。
强调办学过程的全面开放和多种办学模式的灵活性。目前各省市的应用型院校试点分布看,大部分为地方院校,其中还有一些民办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在管理体制和方式具有更大的自主权。一方面,与地方联系密切,在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扶持等易与获得主管部门的通过,而且转型的成果便于直接应用到社会服务。另一面,可拓宽融资渠道。应用型的教学模式须具备一定的实践条件和更高水平和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合作办学等开始式办学模式进行融资,甚至部分民办院校已经开始吸引国外银行的注资,在开放的体系下,高校越来越密切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和互动交流。
4、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应用性高等教育既包括纵向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又包括横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不同的职能以及行业特性,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行业以及多专业构成的教育系统。
二、教学型本科院校发展特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至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总体看来,困惑和问题更多余成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学科建设定位不清。近几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通过评审后,教育部规定学校名字中不再出现“大学”。只能是“技术”或“应用”,这就是在办学方向上的限制和引导。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始终存在着中专升专科、专科升本科、本科升研究生教育的强烈的提高办学层次的冲动,从而导致有些新建本科院校刚刚宣告成立就雄心勃勃地提出以学科建设及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宏伟办学目标。按照研究型院校的模式进行学科建设。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模式已经发展成熟,可以照搬照抄,轻车熟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应用型院校的学科建设并没有成熟的套路借鉴,如何进行应用型学科的建设并没有现成的框架可以使用,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方面的规模和水平有限,很难真正大刀阔斧的进行学科建设和改革。但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是具备应用型学科建设优势的。一方面是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而紧密联系性,在政策支持上空间较大。二是相对灵活的办学体制模式。如果要办成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从管理专
业、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大范围和深程度的创新和改革。灵活的办学体制机制便于推进,同时,也便于高校拓融资渠道,为转型提供充足的资本,已有某些民办本科院校引进国外资本的注资。事实上新建本科院校在实现由
“专科”到“本科”的“层次”跃升后,重要任务应是根据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自身历史及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办学的“应用性”。着需要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建设进而提高整个学校办学水平,通过学科建设达到“上档次”目的后最终实现“应用性“的办学特色,从而和
传统研究型高校相区别进行错位竞争。
2、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解读有失偏颇
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人不等于技术型人才培养,是综合素质人才的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有的院校解读成职业技能的培训,在专业设置,甚至有的非医学类院校新增护理、修理等技术性专业以迎合应用型的教育趋势,这显然是没有弄清楚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特征;在课程设置上,减掉了部分理论课,大量增设形式上的实训课,结果是学生专业基础越来越薄弱,而实训课也并未与企业实践与时俱进的教授,实际上反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薄弱的基础上更加难以快速转化为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不是不再需要理论基础,恰恰是对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理解,还要能够进行应用和创新,还要兼顾到健康人格、人文素质、人文修养的培养。这多方面相结合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3、应用型转型路径不成熟
从近几年的应用型本科建设成效看,并未取得较显著的成果。如何有效转型,普遍处于摸索中。主要采取的形式是以产学合作为主要推动力。然而,产学合作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多年来一直在倡导,在尝试,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后,被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但存在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虚假合作。
某些学校宣扬的校企合作并不是真正地合作,为了自身的某种其他利益,只是名义上的合作,事实上只是一纸证明或者基地挂牌,有的是为了完成上级指标。二是合作目标偏差。产学合作应是为了提升效益,但有的合作,在合作之初就没有
正确的目标。有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只是为了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工作城所而节省自身的固定资产投入,而企业与学校合作只是为了获取廉价的实习劳动力。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