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应用型专业转型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师资队伍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校企合作不够紧密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等对策。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新工科”专业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增加,“新工科”专业建设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继续加强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 新工科, 专业建设, 问题, 对策, 师资队伍,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高校发展1. 引言1.1 概述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工科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地方应用型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师资队伍不足、课程设置滞后、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校企合作不深入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等,以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中“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新工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挑战和困境,为进一步推动该专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我们也旨在促进“新工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和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
不重 实践教学 内涵
力, 增加学生在社会上 的就业竞争力 。加 强校企 合作 ,通过 引入企业
资源,推荐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集 中实 习或 毕业实习 ,企业负责 指导学 生实习并参与实 习考核 。学生 在企业学 习企业 文化 、融 人企业 生活 , 既培养 了学生适应工作 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 三 、创造学生科研平台 。培养实践创新能 力 学生可 以 自行 申报学生课题项 目,高校在设立 学生课题方 面都给 予很大 的支持 。学生 在经过 一定 的专 业知识 学 习后 ,根 据 自己 的兴
2 0 1 3 年 ・ 6 月 ・
学 术・ 理 论 现代衾 善
应 用型 本 科 院 校 工 科 类 专 业 实 践 教 学 改 革探 讨
朱 晓娟 ( 浙江树人大学
摘
浙江
杭州
3 1 0 0 1 5)
要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 、基 础扎实、有较 强 实践能力和创 新创 业精神 、身心健 康的工科 类高级 应用型人 才,是 我国 高校发展 的普 改革
例 ,综合性 、设计 性实验是结合 专业 多门课程 系统地设计一个 完整 的 实验 , 使 学生将 分散的知识联 系起来 ,综合地理 解巩 固专 业知识 ,更 系统地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 及解决 问题 的能力 。2 . 开设专业课课 程设计 类课 程 , 让 学生在学习了某一 门课后 ,系统地运 用书本理论 知识 ,结
目前高校在实验室建设 方面投 入了大量 的人 力 、财力 、物力 ,尤其是
遍趋势。本文结合浙江树人 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 学院实际 ,探 讨应用型本科 院校 工科 类专业如何加强 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 词:应用型 工科 类专业 实践教 学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几点思考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几点思考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日益复杂化,高校农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与调整。
传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加强与实际生产结合,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下面就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一、强化实践教学传统的农学专业教学模式主要是侧重理论教学和实验研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农业应用技能相对欠缺。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
可以开设农业实习课程,让学生亲自下地去种植,去饲养,去管理,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农业的实际情况,并能够在毕业后迅速投入工作。
二、加强就业导向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应当更加注重就业导向,了解农业生产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实用性强的专业方向,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还可以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建立专业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了解企业的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跨学科融合现代农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农艺学、植保学、园艺学等单一学科的问题,而是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应用。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应当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农学专业与工程学、信息技术、商务管理等相关学科的融合,培养出既懂农业生产技术,又懂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四、注重创新创业教育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应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开设创业导论、创业管理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出更多的农业创新型人才。
五、加强实用性能力培养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中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也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
然而,这些院校的课堂教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适应了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本文将从以下角度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一、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育的重心转向能力培养,越来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应该引进更多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比如,引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样也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培养良好的思考能力。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变,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学生练习基本技能的唯一场所。
为了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比如,通过外出实习、参加企业实践课程、开展科研等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实战能力。
同时,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等。
比如,建立校内的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实习期间或空余时间从事创业活动。
此外,还可以组织参加国际性的竞赛,不仅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也能帮助他们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自身素质。
在总体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应该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1000字)。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在面临诸多问题的情况下,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升教育质量和专业竞争力。
本文首先分析了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以及与企业合作机会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专业设置调整、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增加实践教学资源投入以及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将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提高就业率和企业满意度,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问题、对策、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实践教学、学生就业、企业合作、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就业机会、合作机会、增加投入、提升、加强。
1. 引言1.1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主力军,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在“新工科”专业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专业设置不合理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些学校存在着专业设置过于单一、缺乏前瞻性和市场需求性的情况,导致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需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开设与市场紧密相关的新工科专业。
师资力量匮乏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缺乏有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为了提升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学校应该加大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力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和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也是限制“新工科”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不够完善,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学校应该增加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探讨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探讨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新工科产业蓬勃发展,市场对于新工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面对新工科产业和市场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因此,应用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应用型教学模式是以实践为重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项目实践、案例研究等方式,学习并掌握实践应用的技能和知识。
应用型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首先,应用型教学模式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理论偏重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环节。
而应用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和项目实践,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实践应用的技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市场需求。
其次,应用型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实践经验。
在应用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要参与课堂讨论、项目研究等活动,需要自主学习并能够独立完成项目,每个学生都需参与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最后,应用型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和掌握市场需求,加深对行业和市场的了解。
并且,学生将在实践中真正领会行业和市场需求,提高技能和知识的应用水平,更好地完成实际工作。
总之,应用型教学模式是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需要高校和教师们共同思考和探索。
以实践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将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培养一批能够立即投入工作并具备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探讨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工科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工科教育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强调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紧密结合,通过实际的项目和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文将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
一、教学理念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然后进行应试性的考核。
而应用型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也使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置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需要紧密结合行业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应该以工程实践项目为基础,通过跨学科融合,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可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开设“专业导论”、“工程实践”、“科研探究”等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项目实践中去。
三、教学方法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需要注重项目驱动和问题导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和工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采用团队合作和互动式教学也是应用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师也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激励者,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
浅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浅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浅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近年来,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
应用技术型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致力于为社会提供实用的技术人才。
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而言,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不仅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高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三个方面来浅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
首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基础。
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应用技术型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需要逐渐转变教育理念,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校而言,要注重改革培养模式,提供更多与实际工作贴切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其次,课程设置也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脱节。
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根据行业需求,设置更加实用的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
可以引入企业合作课程,开设实习基地,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至关重要。
传统的师资队伍大多数是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学者,缺乏与实际工作经验相关的教师。
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一批具有实践经验、能够与企业密切合作的专业人才。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吸引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任教职,提高教师上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影响力。
总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应用型工科院校专业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现代园艺2019年第2期应用型工科院校专业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许明明(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116600)在十三五应用型专业转型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及专业应以特色创新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培养“具有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定位要求。
风景园林作为工学的一个分支,就本身特点而言,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型的综合学科,学科交叉、文理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科专业学生顺利步入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
本文结合工科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模式和实践经验,运用特定的研究方法,研究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方式,加强实践课程的联动性教学,植入工程系列标准,建立一套对工科专业具有客观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体系。
应用型;工科;实践课程;教学模式;风景园林地适应企业工程的需求,这是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工程类学科的整合力,注重提高风景园林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重视风景园林工程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思路与特色,适应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需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同时教师通过与教师职业资格考试双师型培训机制和校企联合培训机制增强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能力。
2.2能力需求会设计、懂施工、知构造、懂结构是当今工科工程技术型人才需要掌握的主要能力。
以风景园林为例,普遍设计院工程部门包括工程表现、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图3部分,每个部门有自己侧重的能力,工程设计又是其中灵魂,主要侧重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协同能力。
创新是设计前进的动力,协同是团结合作的基础,为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锻炼,加强培养,变传统的“传与授”为自主创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利用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方式,实行多元化、系统化教学措施,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频繁,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其“新工科”专业建设也逐渐备受重视。
在当前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产业需求对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新工科”专业建设水平。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工科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对策,促进“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1.2 面临的问题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师资力量不足。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直接影响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问题二: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条件落后。
由于投入不足和更新速度慢,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新工科”专业在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条件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问题三:实践教学环境不足。
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机会较少,影响了他们的实际能力培养。
问题四: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不高。
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新工科”专业课程设置较为滞后,教学质量不高,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着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2. 正文2.1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是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地方应用型高校则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要力量,其“新工科”专业建设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能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提升。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变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但是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学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资源不足以及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
地方高校需要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地方高校可以借鉴“新工科”理念,推进课程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新工科”理念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如实验、实训、项目等,让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变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方高校可以开设与市场需求相符的课程,引入企业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接触和解决真实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地方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许多地方高校的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存在一定的滞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地方高校可以引进“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其教学水平。
地方高校可以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提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工科的需求。
地方高校也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员来校授课,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地方高校还可以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缺乏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地方高校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地方高校还可以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组织招聘活动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至关重要。
通过推进课程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地方高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探讨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工科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人才对于新工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如何培养新工科的人才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此背景下,新工科教育应用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应用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该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学生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创造出一个活跃的教育环境,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理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掌握专业水平,并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
以下是本人对于应用型教学模式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几点探讨:1. 构建实践性教学环境新工科教育以实践为核心要素,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因此,在应用型教学模式下,学院应构建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技能培养的机会。
比如可以通过实验室、校园内的项目实践、实习等多种途径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实践。
同时,在课程设计时应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通过海量的信息和丰富的资源来支持学习。
这种实践性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业意识。
2.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传授理论知识。
相反,在应用型教学中,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探究和研究,并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教师作为机构和资源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该引导学生建立经验学习体系,并鼓励学生参与到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估中。
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型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并且获得更多的实践操作经验。
3. 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应用型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合作。
在应用型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团队合作,教授他们与他人协商、沟通、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的技能。
通过对团队合作的强化,学生可以更快速地适应工作与学习环境,更好地融入团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和能力。
总之,应用型教学模式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建立实践性环境、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并且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更加丰富的经验。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新工科专业已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
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开设新工科专业已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必然选择。
在当前产业升级和人才需求变化的背景下,新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知识传授。
这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向“新工科”专业建设转型升级。
在这一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1.2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意义1.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经济需要大量新工科人才来支撑和推动各行业的发展,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持。
2. 增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能力。
新工科专业的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学科结构,也可以促进学校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可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各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4.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可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意义在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增强学校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地方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要求200】.2. 正文2.1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一、师资队伍不稳定问题。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往往存在师资队伍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等问题。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探讨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新工科教育因此应运而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传统的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新工科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实践,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探讨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本文将从新工科教育理念解析、应用型教学模式特点、案例分析、评价与挑战以及教学模式优化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新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对本文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总结,为新工科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结束。
1.2 研究意义新工科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应用型教学模式被广泛提倡和探讨。
本文旨在探讨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分析其特点、案例、评价与挑战,提出优化建议,并展望新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
研究意义在于,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推广和落实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新工科教育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可以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价值和借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对于新工科教育中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3 本文主题本文主题将围绕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展开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工科教育理念逐渐受到重视,应用型教学模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新工科教育理念的解析入手,探讨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同时对其评价与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剧。
这些问题包括:1. 缺乏行业对接和实践经验许多地方应用型高校缺乏与行业的紧密联系和实践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职业技能及工作实践,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对策: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引入一些外部专家和行业老师,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帮助学生锻炼实践能力,通过实践积累经验。
2. 教学手段陈旧落后许多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困境还体现在教学手段上,如板书、讲义等,不适应当今数字化、智能化、开放性的趋势。
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正迅速涌现,如果教育没有与时俱进,就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工科”人才。
对策:建设现代化技术教育教学平台,应用虚拟仿真、互联网+、智能化设备等先进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灵活、虚拟、实践丰富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手段。
3. 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学校与企业没有紧密对接,地方应用型高校对于“新工科”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过多,整体教学过程过于笼统,无法真正突出学生素质的提升。
对策: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建立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分类管理、跨学科融合等机制,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
4. 师资力量不足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相对欠缺,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无法满足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市场需求。
对策:在招录和培养教师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教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术、工程和实践能力,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盟教学队伍。
总之,“新工科”专业是未来人才市场的热门,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积极应对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建设精品课程和学科特色,加强与行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优质人才。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探讨
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探讨1. 引言1.1 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创新在新工科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新工科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学已经逐渐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而应用型教学模式正是应运而生的教学方法。
应用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际项目和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只有通过实际的动手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新工科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路。
应用型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更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己,逐步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1.2 应用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应用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应用型教学模式则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教学模式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和社会的需求。
随着新工科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应用型教学模式恰恰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更容易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应用型教学模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摘要: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不论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还是教育工作者自身课程主体意识的角度来讲,都已是迫在眉睫,亟须解决,结合以上两种角色的转型发展需求和具体情况,从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理念、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背景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得出了地方型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途径。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德才论;课堂教学改革;工程实践背景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7-0147-02收稿日期:2018-11-23基金项目:2017年,河套学院,应用型课程建设研究———以河套学院为例(HTXYJZX17008)作者简介:王帅(1990-),男(汉族),内蒙古乌海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力学研究。
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不高,随着现代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增强,他们经常打工或者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并不是教育逻辑的必要条件,没有教学,教育同样也可以发生,比如自学,而学习是教育逻辑的必要条件,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学习[1]。
因此,大学课堂就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特点。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角度和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出发,以课堂教学实践为教学改革的检验阵地,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教学课堂改革。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定位1.人才培养定位。
需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应用于具体职业和岗位,并能够在岗位中通过创造性工作,获得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对其而言,坚实的学科知识素养和运用学科知识去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职业能力同等重要[2]。
2.课程体系的建设。
工科类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规划要重点突出应用型教学内容,即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围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来开展[3]。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践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践路径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践路径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说到这,大家想想,咱们的大学生活,真是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啥都有。
但是,要说从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变为应用型,真不是个小事。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听起来像是“空中楼阁”,但实际上,它就像我们吃的家常菜,简单却滋味无穷。
咱们得搞清楚,什么是应用型教育呢?就好比你做饭,光会看菜谱可不行,得实际下厨才能学会。
这就是应用型教育的魅力所在,强调的是实践,强调的是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用到生活中,真真实实解决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想要转型,首先得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不能只教学生如何背书,还得教他们如何做事。
可以引入一些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社会项目。
这样,大家不仅能学到东西,还能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像是打游戏时的组队,默契十足,才能赢得胜利。
师资力量也是个关键。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老师都是一群“学霸”,但从来没在实际工作中干过,怎么可能教会你真本事呢?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得引进一些在行业里有经验的老师。
他们能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那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宝贵经验。
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真实世界的脉动,能够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乐趣,简直就像是在玩“拼图”,每一块都至关重要。
再说到实习,这可是应用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大家知道,现在的企业都喜欢有经验的人,没经验的就像“无头苍蝇”,东撞西撞的。
地方本科院校要和企业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实习,甚至可以设置一些实训基地。
学生们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技能,这样毕业后走进职场时,才能像一条鱼游得畅快,根本不怕被淹没在大海里。
校园文化也得跟上。
咱们不能只顾着学知识,还得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可以多举办一些科技创新大赛、创业比赛,让学生们发挥创意,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拼的就是谁更有创意,谁更能抓住机会。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培养出勇于挑战的精神,学会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真是“风雨无阻,勇往直前”。
课题研究论文: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90294 高等教育论文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xx年年初,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便明确提出了“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高等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因此,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已成为当前地方高校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应用技术大学概述应用技术大学是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的大学类型。
其中“技术”一词的范围较为宽泛,广泛涉及了科学、知识、技术、工程、艺术等应用型科学与技艺。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明确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发展定位,实现向应用技术大学的顺利成功转型已成为地方高校的一个根本使命。
应用技术大学强调了地方高校必须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实现自身发展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这就标志着在未来我国将形成两套体系,一种是技术型、应用型的,另一种则是当前的学术性、学科型。
同时,这也是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并重的具体表现。
因此,地方高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已逐渐成为其服务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寻求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在对当前地方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围绕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展开研究。
2 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2.1 地方高校应明确自身转型发展中的办学定位地方高校在转型过程中,明确自身办学的定位关系到其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关系着高校各项工作的正确性。
因此,为地方高校的成功转型,必须明确自身办学定位。
具体应从如下两点入手:一是,依托当地产业人才需求,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需要何种人才,地方高校应着力培养何种人才。
这是关系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应用型专业转型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精确定位地方高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地方资源和就业需求,重构工科专业人才的能力组成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建立工科专业转型的教学模式体系,旨在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分层的人才培养目标,已逐步缓解我国人才结构的根本矛盾。
标签:应用型;专业转型;工科专业;教学模式
一、工科专业转型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
落实国家的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教育方针,调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对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专业转型进程,平衡我国现阶段就业结构性矛盾意义重大。
工科是我国第一大学科,工科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应明确工科的工程实践特色,了解就业市场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定位—借鉴—改革—实践四大步骤,推动工科应用型转型。
二、工科专业的教育现状及问题
1.缺少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些地方院校工科专业转型没有范本,为求效率,往往照搬名校的培养模式,导致地方性院校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与名校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雷同。
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無法满足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工科实践类课程的形式化
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教授指出,工程教育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普遍存在教学虚拟题目陈旧单一、企业实践阶段流于形式等问题。
当前各地方高校开始反思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环节。
3. 教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匮乏
教师多是侧重理论研究的硕博研究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高校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育和政策支持不足,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有其局限性。
三、工科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1.地方高校的分层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应走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的发展之路,做到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实行高等教育分类管理,这是破解人才需求分层危局的根本途径。
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生源地、职业规划,结合学校当地的产业模式及就业市场等因素,立足于学校自身特色,为学生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其在社会良好就业、与社会无缝对接打好基础。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工科实践型的定位,工程实践能力在工科专业转型升级中起到关键作用,大力强化课程体系的实践型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1)应用型的“3+1”“2+2”人才培养方案。
校外实践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从巩固基础到联系实际,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培养目标的调整,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训练,提高学校与社会企业对接的有效性。
(2)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①理论课程的系统性延伸,建立课程之间的系统性,成立课程群组,选取同一实际项目或案例,根据不同课程需要,多角度剖析与讲授,以实际项目为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②与工程实际项目的对接。
以建筑工程类专业为例,完善策划—合同—设计—施工—管理—维护的建筑设计整体性链条建设。
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办学,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将实践环节落实到企业中去,如观摩学习、联合教学、业务实践等。
(3)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
以专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专家和同行交流讨论,调查分析人才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丰富评价体系。
建立全过程的动态质量监控机制,过程与结果并重,与目标导向相契合的多元化成果形式,建立科学有效、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
3.开放式的联合教学培养模式
(1)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创新理念。
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应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自身的办学条件,充分调动社会、企业、科研机构各方面资源,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定位,建立校企联动机制,拓展学生实践基地。
产、学、研、用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用以促学、学以致用”的能力。
(2)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
面向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分解,明确知识能力构成,使行业生产技术的实际需求与知识传授对接,使生产一线的实际过程与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对接,改变课堂教学与企业车间的生产运行平行不相交的状况;扩大企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及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将行业标准贯彻到理论与实践教学当中。
(3)区域联合教学体系。
区域范围内建立联合教学工作室,共享资源平台,促进有效的联合实践教学环节,建立高校联盟的交流学习平台,初步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建立便捷有效的沟通机制,专业相关任课教师的定期研讨与座谈;建立网络资源数据图书馆,构建系统性教学的网络基础平台;在区域范围内,在优势院校资源共享前提下,专业协同发展,增加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选取合适的实践课程项目,采取协作完成、共同评价等联合方式,结合评价反馈机制,积极开阔教学思路。
四、结果
以地方高校的专业特色为依托,重构工科专业人才的能力组成,并以此更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制定工科专业转型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旨在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分层的人才培养目标,可逐步缓解并解决我国人才结构矛盾的根本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兄武,许庆豫.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5(7).
[2]王彦.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