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符号互动论)【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符号互动论
一、名词解释
1.“镜中之我”
答:“镜中之我”是指每个人都是通过观察其他人对自己行动的反应,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获得对自我的认识。“镜中之我”是社会学家库利在研究个人的自我概念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库利将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称为“反射的自我”或“镜中之我”。
2.自我
答: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在心理学中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②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③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3.印象管理理论(戈夫曼)
答:印象管理,是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这种表演中,我们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即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或者说当人们观察他们时,他们应如何表现自己。戈夫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理想化表演、神秘化表演、补救表演等。
二、简答题
1.简述米德“符号互动”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1)米德符号互动思想基于两个基本的假设:①人类之所以迫使他们与群体中的他人进行协作是为了谋求生存,克服自身弱点;②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人类生存或适应的行动将会被保存下来。从这两个假设出发,米德认为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
(2)心智:米德认识到人类心智具有理解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其中他将运用象征符号的过程称作想象性预演。想象性预演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各种行动方案,扮演他人的角色。当一种姿态在它的发出者和接收者身上都能引起共同的反应时,它才获得了社会意义,米德称这种姿态为常规姿态。当一个有机体能懂得常规姿态(尤其是语言)的含义,承担他人角色,并想象性预演可选择的行动方案,那么,米德就相信这一有机体具有了“心智”。
(3)自我:自我概念是人们的主观意识的核心,但人们不是天生就具有自我概念,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通过采取他人立场,并以别人的观点评价自身的行为,从而个人就成为自身的对象了。这种在互动中将自身想象为被评价的客体的能力,是与心智过程紧密相联的。
米德指出自我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阶段。
①玩耍阶段,个人简单地“扮演”其他一些人的社会角色。
②游戏阶段,由于生理的成熟和角色领会的实践,个人同时承担几个社会角色,并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
③概化阶段,个人按照“概化的他人”行动。这样,随着“他人”总量的不断扩大,角色领会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正是这个过程表征着自我发展的阶段。
(3)社会:被看作是业已组织起来,通过一般的他人而得以规则化了的活动。在这里人们彼此调适和协作,这种调适和协作就是心智过程和自我过程的反映。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①米德认为社会制度与结构的产生是由个体之间有组织的与模式化的互动产生的;
②社会依赖自我的能力,实现社会控制;
③心智是维持和延续社会和它的制度决定性因素;
④社会通过心智和自我概念表征的那些过程来改变和重新建构。
个体的心智和自我的特征以及具体的互动过程是他的研究重心,其中关于玩耍和游戏活动在儿童自我产生中的作用的观点,也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所证明。但是米德过分关注符号的作用,把所有的互动都看作是由符号这个中介决定的,否定了社会生活的客观作用。
2.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至今仍是有很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流派。这个理论重视对主观世界的研究,对于自我意识的形成、人们的日常生活角色扮演、符号的形成与发展、人们行为的主观条件等均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有不少精彩的思想。
符号互动论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的著作《人与社会》一书中。在功能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他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思想。20世纪后半叶,在互动过程领域里最具创造性的理论家是戈夫曼,他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做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拟剧理论。符号互动论的兴起也表征着美国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主题做积极贡献的开始。其基本观点如下:
(1)该理论主张从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
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2)在符号互动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
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相关的人所公认的。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
(3)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
①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②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故它们具有社会的意义。
(4)主要观点
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