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小孩子的故事介绍
揭秘 孔子为什么曾经拜一个年仅七岁的小孩为老师
揭秘:孔子为什么曾经拜一个年仅七岁的小孩为老师?孔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奠基者,也是中国教师的鼻祖,成语“至圣先师”旧时特指孔子。
《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还专门为孔子制“至圣先师”石碑一通,以示对孔子教育功业的尊崇。
如今,以孔子命名的汉语学院已达数百所且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都将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
那么,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有老师吗?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出自《论语·述而》中的话很多人耳熟能详。
在孔子看来,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或不善都可以为“师”——既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亦可以“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过,这里的“师”字其实是广义上的,如果从史籍记载来看,春秋时期鲁国神童项橐和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精于乐理的卿大夫苌弘、著名乐官师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等,才是真正被视为孔子老师的人。
7岁的老师项橐见于《三字经》《战国策》等史籍将项橐视为孔子的老师,至少有两部史籍为证。
一是《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另一个是《战国策·秦策五》中记载的“甘罗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项橐是何许人?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怎么能让圣人孔子拜他为师?《三字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童蒙读物,其作者据传是宋代人王应麟。
千百年来,《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作为古代启蒙教育的必读之书可谓家喻户晓。
《三字经》中提到的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日照市)人,在《汝南项氏宗谱》中可以查到他的大名:项橐,字仲廉,鲁人……世居曲阜县奄宅里鲁城洙泗泽。
项橐天资聪颖,机智过人。
两岁时,他见夏天下雨时经常电闪雷鸣,就问父亲:“为什么天上会打闪和打雷呢?”项橐父亲答道:“是天帝在为民间除害,他叫雷公和闪娘来捉地上的妖怪和坏人的。
孔子为什么要拜年仅七岁的小孩项橐为老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孔子为什么要拜年仅七岁的小孩项橐为老师
导语:孔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奠基者,也是中国教师的鼻祖,成语“至圣先师”旧时特指孔子。
《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者,必释
孔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奠基者,也是中国教师的鼻祖,成语“至圣先师”旧时特指孔子。
《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还专门为孔子制“至圣先师”石碑一通,以示对孔子教育功业的尊崇。
如今,以孔子命名的汉语学院已达数百所且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都将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
那么,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有老师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出自《论语·述而》中的话很多人耳熟能详。
在孔子看来,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或不善都可以为“师”——既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亦可以“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过,这里的“师”字其实是广义上的,如果从史籍记载来看,春秋时期鲁国神童项橐和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精于乐理的卿大夫苌弘、著名乐官师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等,才是真正被视为孔子老师的人。
7岁的老师项橐
见于《三字经》《战国策》等史籍
将项橐视为孔子的老师,至少有两部史籍为证。
一是《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另一个是《战国策·秦策五》中记载的“甘罗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项橐是何许人?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怎么能让圣人孔子拜他为师?
生活常识分享。
孔子相师的历史故事
孔子相师的历史故事孔子有很多个学生,那么你知道孔子的老师是谁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孔子相师的历史故事吧!孔子相师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
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
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
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问完,孔子盯着项橐露出微笑。
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孔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名称
孔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名称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了,他的“因材施教”理念为人们传承沿袭了上千年,至今还闪耀着光辉。
他的教育故事,基本上或者说大部分都来源于《论语》,最著名三个故事:两小儿辩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孔子行礼。
故事一: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
故事的内容,基本上上过小学的都知道,说孔子一天出门,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作为吃瓜群众,孔子当然也是好奇,就过去问个究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的意见恰恰相反,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两个小孩各自给出了判断依据:一个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一下子也不知道怎么判断了。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故事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三字经》中有论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有一次孔子又出门了,在路上看到许多小孩在路边嬉戏。
孔子当时就有些犹豫,这次可千万别再被小孩子难住了。
他就在一旁观望。
其中有个叫项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
孔子让自己的弟子先去打探一下,顺便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让他一边玩去。
可项橐却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子听了小孩的话,决定考考他,没想到多次的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之后,孔子再次败下陈来。
于是孔子诚恳地说,“后生可畏啊,我愿意拜你为师。
”于是,7岁的项橐就成了大圣人孔子的老师,传为佳话。
以后孔子出门,就谦逊很多了,之后还说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三个人,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三个小孩。
故事三:孔子行礼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拜师的故事篇1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
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
《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
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
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
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
”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
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
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关于孔子的有趣的故事(通用28篇)
关于孔子的有趣的故事(通用28篇)孔子的有趣的故事篇1陈俎礼容传说孔子五六岁的时候,和小孩子玩,做了礼物,做了祭品。
孩子们纷纷效仿,因此闻名天下。
义利之辩鲁国有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
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
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孔子学琴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
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实验欹器《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拜师七岁孩子的故事
孔子拜师七岁孩子的故事
《孔子拜师七岁孩子的故事》
嘿,你们知道吗?孔子呀,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关于拜师的故事呢。
据说呀,有一次孔子外出游历,碰到了一个七岁的孩子。
这孩子别看年纪小,那可是聪明伶俐得很呢。
孔子见这孩子挺有趣,就想考考他。
孔子就问啦:“你知道天上有多少星星吗?”本以为能难住这小家伙,没想到这七岁孩子一点也不慌张,眨眨眼睛,笑眯眯地说:“那您知道我这头发有多少根吗?”孔子一下子还真被问住了,心里暗暗称奇。
这还没完呢,他们接着往前走,看到路边有群鹅。
孔子又来劲了,指着鹅说:“这群鹅好白呀。
”七岁孩子马上接口道:“那白云更白呀。
”孔子一听,嘿,这孩子反应真快呀。
然后呀,孔子就对这孩子越发感兴趣了,觉得这孩子就像是一颗未经雕琢却闪闪发光的宝石。
于是呀,孔子竟然决定要拜这七岁孩子为师。
周围的人都惊呆了,孔子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呀,怎么会拜一个小孩子为师呢,但孔子可不管那么多,他觉得能从这孩子身上学到东西,那就是值得的。
就这样,孔子虚心地向这个七岁孩子学习,他们一起探讨各种问题,孔子发现这孩子虽然小,但有着独特的思维和见解。
他们一起度过了很多有趣又充实的时光。
从那以后,孔子更加深刻地明白了,知识和智慧是无处不在的,不能因为年龄大小就轻视他人。
就像这个七岁的孩子,能给他带来这么多的惊喜和启发。
我们呀,也要像孔子一样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不管对方是大是小,都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去学习呢。
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呀?这就是孔子拜师七岁孩子的有趣故事啦。
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故事
您知道吗?孔子可是个特别好学的人,他都能拜一个七岁的小孩为师呢!
话说有一天,孔子坐着马车赶路。
那马车跑得正欢呢,就看到路中间有个小孩,这小孩正用泥土堆着啥东西。
孔子的弟子就喊:“小孩,快让开,这是孔夫子的马车。
”可这小孩呢,像没听见似的,还是在那捣鼓。
孔子就好奇了,下了马车走过去看。
只见这七岁的小孩用泥土堆了一座小小的城。
孔子就问:“你这小孩,为啥不给我的马车让道啊?”小孩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走,哪有城给车让道的道理呢?”
孔子一听,哟呵,这小孩不简单啊,小小年纪说话这么有条理。
他又问小孩:“那我再考考你,啥山上没有石头?啥水里没有鱼?啥门没有锁?啥车没有轮?”这小孩眼睛都没眨一下,就回答:“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空门没有锁,风车没有轮。
”
孔子这下可真是大为惊讶,他发现这小孩懂得好多知识,而且思维特别敏捷。
他觉得自己从这个七岁小孩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于是恭恭敬敬地拜这个小孩为师。
您看,孔子多了不起啊,他才不管年龄大小呢,只要有学问,他就愿意学习,这就是真正的大学问家的胸怀。
孔子故事纯文言文简短
孔子故事纯文言文简短1.小故事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这是妈妈徵在教给他的。
孔丘扮演相国,阿牛扮演国君。
在街上摆出各种陶制的豆、盘等东西——这还是妈妈托临巷的陶匠伍浮子专门给做的,为此妈妈还给他织了半匹布表示感谢。
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胖乎乎的有点像苹果,但却很严肃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鞠躬。
忽然阿牛从国君的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他正想说话,孔丘抬起头来,严厉地瞪了他一眼,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时候不守礼节,随便离座呢?并且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阿牛却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说:“好怪的一个人呐。
”孔丘正待再说什么,却感到一双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过头去。
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孔丘看到了一个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忘记的脸孔,这脸孔是这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没有绾在一起,额头上满是皱纹但下半边脸很平滑,只是左颊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没有胡子,眉毛却很长,一张大圆脸象脸盆一样,嘴巴楞大。
这是脸,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烂,左袖子干脆就没有了。
肩上斜背着一个干瘪的袋子。
头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土,象刚刚从土堆里打过滚又爬了出来一样。
孔丘当即小脸一呆但马上又镇定下来,抚着那人的头说:“叔叔,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吧?不然你的头发怎么这么乱呢?你一定是从蛮夷地区过来的,不然你怎么会这么穷困呢?”那人微微一笑,两颗七零八落的门牙凄惨地露了出来,说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孔丘不答话,却反问道:“叔叔,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这是不合礼节的。
”那人当即一楞,转而一笑回答说:“叔叔确实走了很远的路,但并不是从蛮夷地区来的,叔叔这么贫困只是因为叔叔不会理财罢了。
好了,叔叔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说你的名字吧。
”孔丘说:“我叫孔丘。
今年六岁。
”那人又转向阿牛,说:“你呢?”阿牛往后退了一步,说:“我叫阿牛。
”那人说:“你们刚才在玩什么呢?”“礼容,”孔丘露出了笑容,“还是我妈妈教的呢。
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
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更多三字经相关阅读请关注。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孔子和小孩子让路的故事
孔子和小孩子让路的故事在孔子的传记中,有一则关于他与一个小孩子让路的故事。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和尊重他人的人格魅力。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据说,在孔子的时代,他是中国最有声望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当时的人们尊敬他,也想向他请教问题。
有一次,孔子正在一所村庄的街道上行走,他的一些学生紧跟在他身后。
突然,一个小孩子从后面跑来,迎面与孔子相遇。
按照礼节,小孩子应该避让并让路给孔子,因为孔子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然而,这个小孩子没有退让,而是直直地冲着孔子走来。
孔子的学生们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对孔子说:“老师,这个小孩子应该让路给您。
您是大人,智慧和地位要比他高得多。
”然而,孔子笑了笑,没有生气。
相反,他用和善的语气回应说:“我已经作为一个成年人学会了遵守礼仪,但这个孩子还小,不了解这些。
我可以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和长者,予以他一些教育。
”孔子接着转向小孩子,蹲下身子,用平和的语调说:“小朋友,告诉我,你想要走到哪里去?我可以帮助你。
”小孩子睁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孔子。
他羞涩地回答说:“老师,我想去河边玩。
”孔子微笑着说:“那非常好。
我可以带你去。
我们一起走吧。
”小孩子的脸上立刻露出了喜悦的表情,他跳跃着欢快地跟着孔子走向河边。
整个过程中,孔子非常耐心地与小孩子交谈,问他关于学习、家庭和朋友的问题。
当他们到达河边时,小孩子感谢孔子,并承诺要更加努力学习,成为像孔子一样有智慧的人。
孔子慈祥地拍了拍小孩子的头,并鼓励他说:“只要你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态度,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并不看重身份地位,他以一种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姿态面对世界。
他相信,只要给予他人温暖和关爱,人们就会相应地成长和改变。
这个故事也启示了我们,不要仅仅以身份地位来判断他人的尊重与否。
无论他们是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值得被平等地对待和尊重。
孔子的智慧告诉我们,应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以谦逊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两小儿辩日简洁的语言讲述故事
两小儿辩日简洁的语言讲述故事从前呀,有一天,孔子东游,在路上遇到了两个小孩子,他们正在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孔子觉得很有趣,就凑过去听听他们在争啥。
其中一个小孩说:“我觉得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远。
你看,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中午,就变得像盘子一样小了。
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立刻反驳道:“不对不对!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我们感觉凉凉的,到了中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这肯定是因为离得近的时候热,离得远的时候凉呀!”两个小孩谁也说服不了谁,就一起转头看向孔子,问道:“您说,我们谁说得对?”孔子听了,一时间也答不上来。
两个小孩见孔子也没法判断,就笑着说:“都说您是很有学问的人,原来您也有不知道的呀!”说完,两个小孩就蹦蹦跳跳地跑走了。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充满了趣味和哲理。
两个小孩子凭借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太阳的远近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辩论。
而孔子呢,作为一位博学的大家,面对孩子们的问题,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坦然承认自己不知道,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能明白,对于很多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们不能轻易地认为自己的就是绝对正确的,要学会倾听和思考别人的观点。
同时,这也告诉我们,大自然中存在着很多奥秘,我们所知道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即使是像孔子这样的智者,也不可能知晓所有的事情。
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断去探索和学习。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像“两小儿辩日”这样的情况,大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这时候,我们不能固执己见,而是要冷静地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就能找到更合理的答案。
而且,这个故事还提醒我们,不要盲目崇拜权威。
孔子在当时被视为博学多才的人,但他也有回答不出的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某人的地位或名声,就轻易相信他们的所有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孔子向七岁孩子请教的故事
孔子向七岁孩子请教的故事摘要:一、孔子生平简介二、孔子向七岁孩子请教的故事背景三、故事经过及孔子对孩子的赞赏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正文:一、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奉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创立了儒家学派。
他的学说和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孔子向七岁孩子请教的故事背景孔子在游历各地传授学问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七岁的孩子,名叫项橐。
项橐虽然年纪不大,却聪明过人,善于提问和思考。
孔子的弟子们看到项橐的才华,纷纷感叹不已。
孔子听闻此事后,也表示想要向这个孩子请教。
三、故事经过及孔子对孩子的赞赏有一天,孔子找到了项橐,向他请教了一些问题。
项橐对孔子的提问对答如流,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
孔子十分赞赏项橐的才华,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夫子生于周,长于鲁,闻道于老聘,而未知其子之贤也。
吾闻有国有家者,生子当如仲由,女子当如周南。
”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不仅善于教导别人,更懂得虚心向他人学习。
孔子对项橐的赞赏,显示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人才的重视。
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保持谦逊,不断学习,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向他们学习。
同时,我们要敢于提问,勇于探索,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结束语】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他对学生的教导上,更体现在他自己的学习态度上。
孔子和小孩子让路的故事
孔子和小孩子让路的故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他一生致力于弘扬儒学,崇尚仁爱和道德观念,非常注重尊重他人和礼仪。
关于孔子教导小孩子让路的故事,描述了他对待儿童和他所倡导的行为准则的重视。
这个故事以小孩子让路的情景为主线,通过孔子与小孩子的对话展示了孔子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的尊严。
故事发生在孔子游历各地传道授业的时候。
一天,他正在一座城市的大街上散步,突然看到了一位贵族带着一群仆人仆妇辕车前行。
由于车辆宽大,车子占据了整个道路,行人只能退让到一旁,无法通行。
有一个小孩子在带着他的家人走过,他充满好奇地瞪大了眼睛,继续向前走,全然没有注意到来车。
孔子看到了这个情景,心中一直为孩子担心,担心车子会撞到他。
他急忙大声喊:“小朋友,小心点!”小孩子被孔子的吶喊声吓了一跳,停下了脚步。
随后,孩子快速退到了一旁,让车辆从身边驶过。
车辆通过后,孔子继续走着,他走到小孩面前,微笑着说道:“小朋友,你非常聪明,知道要让车子先通过。
这样做非常正确,我们都应该学习你。
”小孩子有些害羞地点了点头,然后问道:“先生,您为什么这么关心我?您是谁呀?”孔子微笑着回答:“我是孔子,一个来自于东方的老师,我到处传播知识,教导人们要以仁爱的心对待他人。
我看到你没有注意到车辆,就担心你会发生危险。
”小孩子瞪大了眼睛,满脸惊喜地说:“我听说过孔子,您是古代的圣贤!您真的在教导人们怎样做好人吗?”孔子温和地点了点头,说:“是的,我一直教导人们要以仁爱和礼仪来对待他人。
而你的行为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你懂得让车辆先通过,这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只有我们彼此尊重和关心对方,社会才能变得和谐。
”小孩子高兴地拍起了手来,说:“先生,我以后一定会多多注意,尽可能地让别人先通过,对别人友好。
我会向您学习,成为一个好人!”孔子笑着摸了摸小孩子的头,鼓励地说:“好孩子,我相信你会做得很好!只要每个人都尽力付出,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孔子遇小儿的故事
孔子遇小儿的故事
在那阳光明媚、花朵竞相绽放的春日里,孔子驾着自己的马车,心情愉悦地踏上了游历四方的旅程。
正当经过齐国的一个乡村的路途,孔子看到了路边两个小孩在吵架,吵得面红耳赤,差点就打起架来了,孔子见到了。
就上前询问原因!其中甲小孩叉着腰说:“我认为刚升起的太阳离我们最近,而中午的太阳离我们最远,可是他死活都不信!”乙小孩指着这个小孩的鼻子说:“他总认为他是对的,他不听我的,我认为太阳早上离我们最远,而中午离我们最近!他总是不信!”
孔子觉得很有意思!便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甲小孩说:“因为早上太阳比较大,像一个大马车的轮子,而中午的太阳像一个小盘子,所以我认为早上太阳比较大,而中午太阳小。
”乙小孩也不示弱的说:“我说的才有道理,你觉得早上的热还是中午热呢?早上很阴凉,而中午热的像探汤!当然热的离我们近阴凉的比较远啊!”
孔子听了他们的话后,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思考了一会,最后他也不能作出最后判断。
于是孔子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你们两个说的都有道理,我不能作出判断!”
两个小孩听了以后,心中很不是滋味,觉得孔子没有说真话。
甲小孩不高兴说:“你是不是不愿意说呢?”
孔子很虔诚的说:“我确实不知道啊!”
两个小孩听了,同时笑着说:“谁说你是大学问家呢?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呢?”
孔子说:“你们两个从小就研究这么高深的问题,好好学习吧!将来一定成为大学问家!”
两个小孩笑了笑!
孔子说完,又坐上了马车,继续向东游玩!。
孔子问五六岁小孩的故事
孔子问五六岁小孩的故事
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要赶车轧过去。
可是那个孩子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此,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
子贡赶紧停车,喊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夫子的车,快放过去!”“不管谁都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该城躲车还是车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孔子从车上走下来忙拦住说:“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
”说着,孔子走上前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
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周游列国呀。
”“周游列国是作啥呀?”“讲学传道啊。
”“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你知道些什么呀?”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又问:“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孔子说道:“眉毛本人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夫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着说道:“那日头就有一个,早
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间远?”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才疏学浅,以上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
”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孔子拜小孩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小孩项橐为师的故事项橐是个小孩,而孔子曾拜项橐为师,是真的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孔子拜小孩项橐为师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相师的故事孔子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日,孔子带领着弟子们路过一处地方,孔子见到有一个孩子在路中间用沙土建造了一座“城池”把自己围在里面。
孔子很好奇,于是询问小孩:“你为什么要在路中间玩耍,不躲开马车呢?”那孩子则伶俐的反问道:“从来只有马车躲避城池的,哪有人说城池要给马车让路的。
这个国家的人们都说孔老先生是个学识渊博,知天文,明地理,是整个天下最有学问的人。
今天看来实在是名不副实,传言夸大啊。
”孔子被讽刺地不知言语,于是问其姓名,那孩子回答自己叫做项橐。
之后,孔子晃过神来,决定为难一下那小孩,给自己挽回一点颜面,结果孔子提出了一堆难题都被项橐一一解答。
孔子冷静下来后,调整好心态对项橐俯下身子心服口服道:“有志不在年高,达者为先,我应该拜你为师。
”孔子觉得项橐年纪小小就有渊博的知识,并且能言善辩,连自己也要甘拜下风。
于是之后对弟子们训诫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矣,治学当不矜不傲,对自己不如的人应该不耻下问。
”这就是孔子相师,感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宋代的应麟编写《三字经》记载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
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
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历史典故
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历史典故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历史典故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
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
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
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
”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
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
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
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年仅7岁的项橐是何许人?怎么能让圣人孔子拜他为师?项橐天资聪颖,机智过人。
两岁时,他见夏天下雨时经常电闪雷鸣,就问父亲:“为什么天上会打闪和打雷呢?”项橐父亲答道:“是天帝在为民间除害,他叫雷公和闪娘来捉地上的妖怪和坏人的。
”项橐马上反问:“妖怪和坏人只是夏天有吗?为什么冬天不打雷呀?”父亲被问得无言以对。
不过,孔子之所以拜项橐为师,是缘于项橐7岁那年曾“三难仲尼”。
因为孔子是圣人,作为“孔子师”的项橐也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一次孔子率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被路中间一群正在玩耍的小孩堵住了去路,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们怎么办?”其他孩子纷纷躲到路旁,只有项橐立于路中不动。
项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项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然看见路中间摆着一些石子、瓦片。
孔子问:“石子于路何也?”项橐答:“筑城耳。
”孔子又问:“城之何用?”项橐曰:“以假乱真,戏耳。
”孔子曰:“既然戏之,车至何不躲也?”项橐曰:“城高门关,焉能过乎?”孔子说:“我过又待如何?”项橐答曰:“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见辩不过这个小孩,只好无奈地谓徒子曰:“绕城而走。
”车子绕过项橐的“城池”后,孔子越想越觉“挡道”的这个孩子非同寻常。
于是又下车返身走到“城”下,望着叉着个腰,仍立在“城”内的项橐,笑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项橐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我想请教您三个问题。
”项橐见孔子笑着点头,遂脱口问:“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了摇头。
项橐得意道:“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又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没等项橐问完,孔子就禁不住说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拜小孩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
有一日,孔子带领着弟子们路过一处地方,孔子见到有一个孩子在路中间用沙土建造了一
座“城池”把自己围在里面。
孔子很好奇,于是询问小孩:“你为什么要在路中间玩耍,
不躲开马车呢?”
那孩子则伶俐的反问道:“从来只有马车躲避城池的,哪有人说城池要给马车让路的。
这个国家的人们都说孔老先生是个学识渊博,知天文,明地理,是整个天下最有学问的人。
今天看来实在是名不副实,传言夸大啊。
”
孔子被讽刺地不知言语,于是问其姓名,那孩子回答自己叫做项橐。
之后,孔子晃过
神来,决定为难一下那小孩,给自己挽回一点颜面,结果孔子提出了一堆难题都被项橐一
一解答。
孔子冷静下来后,调整好心态对项橐俯下身子心服口服道:“有志不在年高,达者为先,我应该拜你为师。
”孔子觉得项橐年纪小小就有渊博的知识,并且能言善辩,连自己
也要甘拜下风。
于是之后对弟子们训诫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矣,治学当不矜不傲,对自
己不如的人应该不耻下问。
”这就是孔子相师,感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宋代的
应麟编写《三字经》记载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
孔子学习非常的刻苦,并且要完全掌握知识的精髓深意才能满意。
有一次,孔子向鲁
国的著名乐师师襄子学习弹琴,孔子一连十天练习同一首音律仍然没有要求开始学习新的
乐谱曲子。
一日,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孔子反对道:“我虽然熟悉了弹琴的形式。
但是还没有掌握演奏优美音律的方法啊。
”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建议孔子:“你现在已经掌握演奏音律的技巧了,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孔子继续反对说:“我还要掌握如何领会演奏音律时的意境啊。
”
这样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催促说:“你已经领会到这首音律的意境了,可以开始学
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孔子则肃穆地回答:“不,我还没有感受到这首曲子作者的思想。
”然后又过了段时日,不待师襄子催促,孔子恍然大悟的说:“我感受到这首曲子作者的思
想了,雄姿英发,帝王之相,古时的圣贤之王啊。
这只能是周文王的乐曲吧。
”
师襄子闻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赞赏道:“您说的很对,这首乐曲就是周文王的
《文王操》啊。
”
孔子是个知名度极高的历史人物,他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不论
是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还是他的生平事迹都被世人流传了下来。
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很多,
例如孔子由近知远的故事、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相师的故事等等。
孔子由近知远的故事主要源于孔子从他的两个弟子在救人后的不同行为中看到不同的结果。
孔子的一个弟子子路救起了一个落水的人后,收下了那个被救的人为表示感谢而赠送的一头牛。
孔子对于子路接受被救之人的答谢礼物的行为非常赞同,并且还说这样能够使鲁国形成乐于救人的风气。
孔子从子路救人并接受答谢这件小事就看到了这样的行为有利于培养人们积德向善的品德。
而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用自己的钱赎了一个鲁国人,事后没有接受官府作为表彰奖赏的钱。
孔子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会使鲁国不再出现用钱赎人的事。
从子贡赎人后拒绝奖赏的举动中,孔子看到了这样的举动会不利于引导人们做善行的结果。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孔子能够从小知大,由近知远,这也就是孔子能被世人称为圣人的原因了。
与孔子相关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些故事中都蕴含着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能让了解故事的人学到一些东西。
同时人们读孔子的故事越多,就越能了解到孔子的为人,了解到孔子的“圣人”之处,学到更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