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公开课课堂实录精彩片段

合集下载

语文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语文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9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从军行》课堂实录1、谈话导入,解读题目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生:参加军队。

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从军行)3.解读题目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生: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5.铺垫渲染(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生自由交流(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初读古诗,解决字词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再读古诗,感知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真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生1:看注释生2:看插图生3:想象画面(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

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统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2)

统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涕、洛”,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课堂实录:师:在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我们来读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师:发现了吧,李白的诗里面地名很多,把地名圈出来。

生: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师:一共28个字,地名就占了将近一半。

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代诗人杜甫的这首诗里面也出现了许多地名,自己先读一读这首诗。

师:请你翻到第150页,你觉得哪些是地名,请你圈出来。

(师巡视指导:圈得很好,但是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反馈)师:我们来听听,*同学圈的是哪一些?生: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师:一个个来,他先圈的是河南,河北,然后是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放慢速度,让其他孩子都听见)师:还有没有?生:剑外。

师:对,剑外也是也是一个地点。

这首诗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地名,跟李白那首诗有很多相似之处。

(齐读诗歌,声音穿插其中,产生和音的效果。

)师:这么多地名,有哪些是你知道的?生:河南,河北。

师:这首诗中的河南河北跟现在的河南省、河北省地域差不多。

不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里面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山的东面”。

(现在想来,表述确实有问题)生:襄阳好像看到过。

师:师:襄阳好像在书里看到过,不过模模糊糊的。

(出示地图,结合地图浏览一遍这些地名。

)教师依次指地名,学生读。

师:杜甫现在在哪块地方?想到哪里去?心在哪里?学生带着自己的心情再读这首诗。

师:这首诗有情绪在里面。

这么多字其实是围绕一个字在写的,请你把这个字圈出来。

师:*** ,你圈哪个字?生:喜。

人教部编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1单元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1单元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四时田园杂兴》课堂实录(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了许多古诗,今天我们一起要来学习的也是(来一起)——生:《古诗三首》师:今天这堂课呢,我们重点来学习一首古诗,请大家把书打开,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

第一.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二.借助下面的注释,想一想每一首诗的意思。

明白了吗?好,开始吧!生:(学生自由朗读.预习)师:他在想这首诗的意思了。

(稍停片刻)行了是吗?好,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这位同学,来。

生1:读诗。

师:在这首诗里有一个多音字,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字,(师指“供”),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看一看。

生:从事。

师:从事。

那么在这儿它怎么读呢?应该读第一声,对了,你来读一读。

生1:(生念: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生2:(边读边笑)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3:(读整首诗)师:非常好。

来看,这里也有一个生字,我们要特别注意,来看什么字?这是什么字?(耘)对,耘,这是什么?(师点“耕”)“耕”,对,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都要注意什么?这个“耘”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生:那个偏旁应该有三横,不要写成有两横。

师:好,同学们,我在想啊,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物?生:(自由朗读)师:谁发现了?两位,三位,四位,五位……生1:我发现这些是写农村景色的。

师:是写农村生活的,是不是啊?好,一点发现了,还发现了什么?生2:我觉得这首诗一句到两句是写他们种田、种地的。

师:也都是写到了农村生活的。

生3:这首古诗是写乡村四月情景的。

师:写的是农历四月小农忙季节的事儿。

生4:我觉得这首诗是写春天的。

生5: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写的。

……《四时田园杂兴》课堂实录(二)教学目标1.学会“昼”“耘”“桑”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9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9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一、导入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浥”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

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学生开始写字)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

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

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地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

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悒”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

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

知道为什么吗?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

我昨天静静地坐在台下,观看了一台节目,听到了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为我们吟诗。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

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韵味。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动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用独特的朗诵方法把古诗文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老师真的是感动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吟诵方法好吗?二、读诗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

谁了解王维?生1:(拿起书)王维是永济县人。

师: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还有吗?生1:他9岁就有才名,21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

统编版1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统编版1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怎样有效的学习一个单元的内容呢?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这个单元的导语页。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隐含在清朝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

1839年,林则徐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害人的鸦片,并于同年6月3日在广东虎门销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

林则徐在自己的诗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

绝不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接受。

师: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责任。

我们将走进不同的时期,去关注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感受革命先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导语页中还有这样两句话,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古诗三首》。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三首古诗,借助注释想一想古诗题目的意思。

师:《从军行》是唐代王昌龄写的。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

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是著名的边塞组诗,今天我们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将晓”是指快要天亮的意思。

“篱门”指竹子和树枝编的门。

“迎凉”就是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古诗的题目比较长,先听老师读,注意停顿的地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巧联读共释疑悟情感——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析】《古诗三首》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其中,《示儿》和《题临安邸》都以南宋为历史背景,可把这两首古诗放在第一课时进行教学。

《示儿》是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前两句突出“悲”,诗人悲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后两句表达出诗人至死不忘收复中原、期盼祖国统一的深情。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这首诗先是描写杭州西湖的美景,接着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后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国耻、苟且偷安。

学习这两首古诗,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代爱国诗人的家国情怀,理解单元篇章页上艾青的诗句,深切感悟亘古不变的爱国情。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

《古诗三首》课后第二题和第三题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能借助诗歌题目、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组织学生整理预习时收集的资料,尤其是南宋历史、陆游生平以及诗歌中的关键地点“中原"汴州”等资料,以便酌情运用到古诗学习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落实语文要素。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习得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结合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三学段要“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

因此,可鼓励学生预习时敢于质疑,根据提出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9古诗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联系背景资料,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重点)师:默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边读前两句一边想象,你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圈画重点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生:我仿佛看到了滚滚的黄河在奔流。

师: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生1:我从“三万里”看到了黄河的长,看到了黄河的气势磅礴、波涛汹涌。

师:请通过朗读体现出黄河的气势,好吗?(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生1:“五千仞岳上摩天”在这里是形容华山的。

“五千仞”是虚指,形容华山很高。

生2:“摩”字使用得很生动,我仿佛看到华山高耸入云的样子。

师:(出示黄河的图片)看,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李白曾高声吟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出示华山图片)看,这就是华山,高耸入云,直插云霄。

一横一纵,展现了中华大地的景象,齐读——生(齐):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放眼望去,河奔腾,山高耸。

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诗人不禁赞叹道——生(齐):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你能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心情吗?生1:我体会到了诗人此时是无比自豪的,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丽呀!生2:联系后面的诗句,我体会到了诗人的悲痛。

因为如此大好河山,却沦落在金兵的铁蹄之下。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后两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生默读,圈画关键字词。

)师:用心读,用心想,你眼前又浮现了哪些画面?你又是抓住哪些词语体会到的?生1:通过“泪尽”一词,我仿佛看到了遗民的眼泪都已经流干了,那该是多么伤心哪!生2:“尽”说明他们流了很长时间的眼泪,流出的不仅仅是泪,还有血,还有痛。

师:同学们能抓住关键词语走进诗中,体会诗人情感,这样的体会更深入。

还有哪些字词令你有感触?生:“遗民泪尽胡尘里”,这“胡尘”是金兵战马扬起的灰尘四处弥漫。

师:(播放音乐)金兵横行,烧杀抢掠的铁蹄肆意践踏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身上。

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四处弥漫的“胡尘”中,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听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看到了战马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5古诗三首牧童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资料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5古诗三首牧童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资料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5古诗三首牧童人教版新课标2019一、点词读句师:这节课洪教师带大家学一首古诗,题目是生:牧童师:之前,同学们有没有去读一读这首诗啊.生:读了。

师: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

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你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

今天洪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板书)(生接:熟读成诵)。

对,这就需要认真反复地练一练。

现在洪老师给你3分钟时间,做到熟读成诵。

开始。

生:(自由朗读)师:停,(学生感到为难),其实,刚才,你们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了,洪老师只想你们做到熟读,还没有要你们做到熟读成诵呢!(生笑),怎么样才叫熟读呢,现在我们来搞个活动,这个活动叫“点词读句”。

先老师给你们作个示范,洪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请用举手的姿势告诉大家。

明白吗?生:明白师:卧,(学生纷纷据举手)你看,读得很熟了么!请你说。

生1: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继续稳重地念)卧生2:不脱蓑衣卧月明(读出了节奏)师:明白吗?生:明白。

师:你们明白洪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吗?(学生有困难)把这句诗轻轻地读一读。

生:(再读这句诗)师:诗句一共有7个词。

谁知道洪老师为什么偏偏点这个“卧”字,猜一猜就可以了。

你说,这个男孩。

生:卧是睡的意思,诗人在月光下着睡觉师:注意了,他讲到了另外一个词:睡。

他说这句诗里面不用睡而用卧,是因为卧字比睡字好,所以洪教师要点这个卧字。

(面向发言的同学)你说得很对,这句诗里的这个卧字很特别,能让人联想开去。

生:卧字给我感觉是,他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欣赏月色。

生:对,卧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也有玩的味道。

师:好。

接下来,谁来做小老师,我们请小老师来点词了。

来,由你来点词生:(一生上台)师:现在你上来只读一个词,所以一定要读得稳,让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楚。

生:好。

------弄生:(齐声,兴奋地)笛弄晚风三四声师:多熟啊,再读生:笛弄晚风三四声师:你点这个词有理由吗?师:他点这个词也有理由的,我们也来猜一猜。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1古诗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自由想象,体会儿童的鲜明特点(教学重点)师:同学们,读了三首古诗,你觉得哪些画面非常有趣?生1:我觉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有趣。

师:谁能展开想象,说一说具体画面?生1:小孩子都不懂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树荫下一本正经地挖土种瓜呢!师:这些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1:勤劳、质朴。

生2:我觉得《稚子弄冰》里的孩子很有趣。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些孩子非常调皮,他们把金属盆里的冰取出来当乐器敲,没想到冰突然碎了。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沮丧的样子,听到了他们长长的叹息声。

师:这首诗中哪些动词写出了儿童的调皮?生1:“脱、取、敲”三个字写出了这么冷的天,孩子忙着把冰取出来,并且急于玩耍的画面,非常有趣。

生2:我觉得《村晚》中“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两句诗描写的画面十分有趣。

“横牛背”“信口吹”让我感觉到牧童太自由了,太快乐了,真让人羡慕!师:从“横”字,你能想象出牧童是怎样坐在牛背上的吗?生1:牧童侧着身子坐着。

生2:牧童趴在了牛背上。

师:牧童吹的是什么曲子?生1:牧童吹的不知道是什么曲子。

因为诗中说“无腔信口吹”。

他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生2:说不准还走调呢!师:看来这小牧童特别自由自在,特别洒脱,所以他在牛背上也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真是乐趣无穷,真想也去做一回这样的小牧童啊!让我们一起把这三首诗读一读,感受这些有趣的场景,感受诗人笔下这些可爱的孩童形象。

(生有感情地朗读)赏析: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儿童形象时,主要采用“想象画面,进入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想象,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学种瓜”,《稚子弄冰》中的“脱、穿、敲”,《村晚》中的“横牛背”和“信口吹”。

通过这些关键字词我们仿佛看到孩子或做农活时的严肃认真,或弄冰时的调皮可爱,或横牛背时的自由洒脱;听到孩子在弄冰时的嬉笑声,冰碎掉时的惋惜惊呼声,随口吹的不成曲调的笛音。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公开课获奖精品教案及说课稿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公开课获奖精品教案及说课稿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公开课获奖精品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晓”;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6.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

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公开课课堂实录精彩片段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公开课课堂实录精彩片段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 《古诗三首》公开课课堂实录精彩片段在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常常涉及到古诗的学习。

《古诗三首》便是其中一篇经典的古诗。

在这节公开课的课堂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让学生在交流中增长见识的过程中得到启迪。

背景介绍《古诗三首》是一组古诗选文,包括了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元稹的《泊船瓜洲》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每首诗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手法。

课堂实录在这节公开课中,教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诗歌,解读古诗词,开展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 朗读《秋夕》教师首先朗读了杜牧的《秋夕》,让学生们听到诗歌的声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透过教师的朗读,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诗人笔下的秋夜之中,感受到了深秋的宁静和凉爽。

2. 解读《泊船瓜洲》接着,教师对元稹的《泊船瓜洲》进行解读。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了船在水中停泊的情景,以及诗人内心的愁绪。

学生们渐渐理解了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3. 讨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们讨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通过交流,拓展了对诗歌的认识,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精彩片段在讨论中,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自己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篱外星汉高几丈,槛前月影横一丈”这两句的理解。

他认为这里通过对星汉和月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境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邃的宇宙意蕴和内心的宁静。

全班同学听后纷纷点头,表示对这两句诗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这节公开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交流,课堂上充满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学生们对古诗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总结这节《古诗三首》公开课展示了一种生动的语文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展现了古诗对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潜移默化作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整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整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整理一、导入1、你喜欢背古诗吗?你喜欢吟诵吗?你会怎么吟诵?2、老师给你们带来两段视频,想不想看?3、听吟诵《将进酒》。

4、看了两段视频,告诉杨老师有什么样的感受?5、师:认识我吗?生:杨树亚老师。

6、师:认识他吗?出示杜甫像。

7、师:你查了很多资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什么?生: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生:是和李白齐名的。

生:杜甫一生写过很多诗,成为诗圣。

师:他写过1500多首诗,流传至今,跟老师一起吟诵,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8、师生合作吟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请你自己再吟诵,你读出一位怎样的诗人?生:忧国忧民。

师:老师读李白读出他仰天长啸的画面,读杜甫,读出他眉头紧锁的表情,读出他的忧,读出他的愁。

板书:忧。

9、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1、板书课题。

2、理解它的意思吗?3、收复河南河北这两个地方。

4、在古诗中的遇见地名,一定要注意。

你在预习时,河南河北在古诗中与今天的地名不一样,有没有查到。

5、读诗要留意,在很简单的地方驻足。

再读课题。

6、出示古诗,这首古诗很长,请同学们自读两遍,你觉得自己读准了,就请坐正。

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分为四联。

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

板书:准。

指名读。

7、尤其最后一句,比杨老师读得还要好。

8、这首诗,读音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讲解妻子。

是什么意思,要怎么读?要读出是古诗的味道,再读读。

板书:味。

谁来试一试。

9、还有谁能读出吟诵的味道?10、师:像刚才视频那样?谁再来吟诵,自由地,不受他人影响。

11、读诗要读准,要读出味道。

更重要的是,一首诗是作者的心声。

如果说前面读出了杜甫的忧愁,这首诗你读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呢?生:欣喜。

12、用诗中那个词看出来?板书:喜欲狂。

生:像火山爆发。

手舞足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三首》公开课课堂实录精彩片段师:(课件出示“牛”字的小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个什么字吗?生:这是个“牛”字。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这个字弯弯的一笔就像牛的两只角,横着的一笔就像牛的身子,竖着的一笔的上面是牛头,竖着的一笔的下面是牛的尾巴。

师:你分析的太正确啦!这的确是个“牛”字,字体是小篆。

师:同学们看到过牛吗?生:经常见到。

师:在哪里见过的呢?生:我在电视剧中看到过。

生:我在课本的插图中看到过。

生:我在农村老家看到过爷爷用牛拉车。

生:我在牛奶的包装盒上看到过。

……师:奶牛为我们提供营养丰富的牛奶。

在农村牛可以用来犁田、拉车,作用可大了。

尤其是在古代,牛是生产劳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师:(课件出示甲骨文的“牧”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个什么字吗?生:应该是个“牧”字。

师:这是甲骨文的“牧”字。

你能根据“牧”字的形状猜一猜它的意思吗?生:右边是一只“牛”,左边一个人,人在放牛。

师:你真棒。

甲骨文的“牧”字,意思就是表示手拿棍棒牧牛。

师:由“牧”字可以引申出好多的词语。

比如,把牛羊带到草地去吃草叫“放牧”,谁还能说出像这样的词语?生:放牛、放羊的孩子叫“牧童”。

生:放牛放羊的大人叫“牧民”。

生:牧民们集聚的地方叫“牧区”。

生:牧民们养牛养羊的地方叫“牧场”。

生:帮助牧民放羊的狗叫“牧羊犬”。

师: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他吹的笛子叫什么?生:牧笛。

师:牧笛声音清脆响亮,一般都很短,所以又称短笛。

师: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唱着歌,人们把牧童唱的歌叫什么?生:牧歌。

……师:同学们真棒,用“牧”字组成了放牧、牧童、牧民、牧区、牧场、牧羊犬、牧笛、牧歌这么多的词语。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牧童”诗,古诗的题目是《村晚》。

这是宋朝诗人雷震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在夏天的傍晚看到的一幅画面。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本上的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试着理解诗意,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看下面的注释或查字典,最后把诗的大体意思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同桌互说诗的意思)。

师:(课件出示“漪”),谁来读?生:(朗读)。

师:谁愿意把整首诗朗读给大家听?生:(朗读)。

师: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生:(集体朗读。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给大家听?生: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却是那么的自由快乐。

师:诗是无形画,朗读古诗时,一般会在脑海里浮现一幅画面。

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看在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地放声朗读古诗。

)师:谁来把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生: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微波粼粼的池塘里倒映着晚霞,泛出金黄的光芒,一个可爱的小男孩骑着大牛,吹着短笛,慢慢地向家走去。

生:我看到了晚霞照耀着小山坡,照耀着小山坡下清澈见底的池塘,一个小男孩横坐在牛背上,他欣赏着这美丽的画面,拿起牧笛吹起了优美的小曲,被陶醉了的牧童好像忘记了要回家。

生:我仿佛看到草慢慢地长高,花儿慢慢地开放,池塘里满满的水似乎快要流出来了。

夕阳给远处的小山披上了一件金黄的外衣。

放牛的小男孩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快乐地笑了,悠扬的笛声传遍田野的每一个角落。

……师:同学们真棒,读着读着,把文字变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晚景图了。

朗读古诗还要能做到感情充沛,抑扬顿挫,手势和表情到位,张弛有度,有吸引力,能引人入境,句句入扣,把诗词的意境表现的显得淋漓尽致。

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这种意境?生:(个人朗读。

)生:(集体朗读。

)师:朗读古诗不只是感受到静静的画面,还要学会静静地品味和咀嚼诗中的文字,除了感受到静静的草、水、山、落日之中的美,还要品味出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生:(自由朗读,细细品味。

)师:在读中你品味到了什么?生:我品味出了乡村生活的快乐。

生:我品味出了乡村美丽的晚景。

生:我品味到了乡村傍晚的宁静。

……师:“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连用了两个“满”字,从两个“满”字,你品出了什么?生:草儿长得非常茂盛,在微风中扭动着妩媚的身姿。

池塘里的水太多了,快要溢出来了。

师:夏天的乡村到处充满勃勃生机,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生:(朗读第一句。

)生:(朗读第一句。

)生:(齐读第一句。

)师:“山衔落日浸寒漪”一句中“衔”字多妙!从“衔”字你又品味到什么?生:西沉的落日,夹在两座山之间,山好像也有嘴了,把落日叼住了。

师: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衔”字,让山也有了生命的灵动!师:再来看“浸”字,从“浸”字你又品味到什么?生:“浸”字把远处的山、落日和池塘融在一起了。

山仿佛拉着落日一起浸到了水里,多么形象生动!师: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个“浸”字,让一切都有了生命的灵动!师:谁来读出这生命的灵动?生:(朗读第二句。

)生:(朗读第二句。

)生:(齐读第二句。

)师:同学们真棒!能从古诗的一个个字中品出许许多多的意味。

师:听——远处传来了悠悠的牧笛声。

在这生机勃勃的田园晚景中,在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中,谁来了?生:放了一天牛的孩子要回家了。

师:“牧童归去横牛背”,谁来表演一下“横牛背”?生:(到教室前面用座位当牛做示范动作。

)师:从牧童“横牛背”,你又品出了什么?生:牧童非常快乐。

生:牧童非常自由。

生:牧童非常舒服。

生:牧童无拘无束。

生:牧童非常顽皮。

……师:牧童不仅横坐牛背,还“短笛无腔信口吹”。

生:“信口吹”是什么意思?生:“信口吹”就是“随便吹”。

生:“信口吹”就是“随心所欲地吹”。

师:从“信口吹”你又品出了什么?生:牧童非常快乐。

生:牧童非常自由。

生:牧童非常舒服。

生:牧童无拘无束。

生:牧童非常顽皮。

……师:同学们,我们从“满、衔、浸、横牛背、信口吹”等字词中品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品出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大家再放声朗读,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画面是不是都动起来了?生:(自由朗读。

)他生:(集体朗读。

)师:我们读着《村晚》,自己仿佛也来到了乡村田园,成了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牧童了。

那我们就来当一回牧童。

清晨,红太阳从东山爬上来了,我们骑着牛儿吹着短笛,来到山坡上、草地里或者河岸边,把牛一放,任它吃草,这时我们可以快活地嬉戏、玩耍了。

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干什么呢?生:躺在草地上享受温暖的阳光。

生:从草坡上滚下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一定十分美妙。

生:去小河里,从清澈的浅浅的河水里捞鱼、捞虾。

……师:牧童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夕阳西下,牧童横骑着牛,吹着短笛回家了!师:诗人雷震看到牧童这样的生活,会有什么感受呢?生:非常喜欢。

生:非常羡慕。

……师: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读出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诗人对牧童生活的喜爱和羡慕之情。

生:(自由朗读整首诗。

)生:(一起朗读整首诗。

)师:自古以来,牧童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悠然自乐的心境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向往。

牧童诗也就越来越多。

除了这首《村晚》,你还读过什么?生:牧童(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生: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生: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生:牧童(宋周敦颐)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生:牧童(唐栖蟾)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扶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清新悠闲、朴实无华的田园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园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向往的。

我们不可能再回到牧童时代,但牧童带给我们的一种向往、一种回忆、一种安然自乐的心境、一种田园的情怀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让我们怀着这种安然自乐的心境一起来大声背诵这首诗——村晚宋代: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