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
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科学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
教学目标 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
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
事物。
学生学习能
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
力分析 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
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 教学策略选
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 择与设计息, Nhomakorabea体把握文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检查预
教学过程 习四:初度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五:再读课文,重点研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大自然的语言》
称
(一)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学
会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
明的生动性。 教材分析
(二)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
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读六:精读课文,理解运用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
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 课例研究综
事理。说明条例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 述
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
价值的文章。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_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物候学有关知识的过程中,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清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几个因素的说明顺序。
(二)教学难点: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积累本教学设计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白居易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似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四月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诗人却在高山古寺之中意外发现了始盛的桃花,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笔下的《大自然的语言》。
师出示古诗,让其发现信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古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于物候现象的初步思考,体会物候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新授过程(一)明确目标,抓重难点师: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够事半功倍,学习也一样。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课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抓住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摩拳擦掌显身手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多音字,辨析并组词。
2.学生齐读在文章中筛选出来的经常应用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的字词,并做好积累。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语文预习的重视,引导学生时刻注意积累。
】(三)物候知识我来谈明确说明对象“物候学”,通过默读,对关于说明对象的主要信息进行筛选,进而总结出说明文筛选信息的方法。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默读练习,学会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通过筛选课文中相关信息,总结出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及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及反思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教学设计方案,对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及反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
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通读全文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 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
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文详细介绍了大自然的多种语言,如气象、地理、生物等方面的自然现象,以及如何理解和解读这些自然语言。
具体内容包括:1.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与意义;2. 大自然语言的种类及其特点;3. 如何观察和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种类及其意义,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大自然语言的种类及其特点,如何观察和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重点: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与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有哪些独特的语言?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解读这些语言?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种类及其特点。
3. 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自然现象,分析其特点,并尝试解读其背后的意义。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概念、种类、意义。
2. 大自然语言的观察与解读方法。
3. 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展示。
七、作业设计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和解读能力得到提高。
但在分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多关注自然现象,开展户外观察活动,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
同时,推荐阅读与自然相关的书籍,丰富知识储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 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4) 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迁移学法,理解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难点】1.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2.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1.导入:不仅仅我们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幅图(ppt出示图片)。
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好吗?先齐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个句子。
3.出示生字词,开火车形式抽读,其他同学跟读。
4.全班齐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理解课文内容(一) 初步理解1.思考哪些小节在具体写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反馈:2——8小节在具体写大自然的语言)2.出示表格ppt,默读课文横线划出大自然的语言,和她告诉我们的奥秘。
(指名反馈)3.大自然虽然没说话,但却告诉我们这么多奥秘,用书上得一个词来形容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反馈:板书妙不可言)。
理解这个词语(指名反馈,并造句)。
(二)深入分析1.如此的妙不可言,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体会吧,自由读2到8小节,并且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两遍。
2.指名反馈,自己最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
喜欢的一起读。
(第二小节朗读的语气,强调“准”字。
)3.找一找,哪一个小节和第二小节的的结构相像?(指名反馈)(提示:句子的形式,和都是在告诉我们天气)。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反思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和语言的基本概念。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生物活动的规律,它是人类了解自然、预测未来的重要依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如“燕子北飞,草木知春”,这个案例展示了大自然的语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然规律。
5.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分析课文的说明方法,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大自然,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现象?”比如,燕子南飞、树叶变色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迁徙、节气、萌发”等,并掌握其用法。
3.说明方法分析: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了解其作用。
4.课文结构分析:解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察实验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初中语文_1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依据:《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
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单元。
本册共编排了两个单元的说明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学情分析: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及教案评析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
4.品析法。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课型: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过华清宫》(课件展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师生串读,齐读、默读。
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
(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①学生较容易把握的部分:决定气候的因素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属于哪种体裁?作者是谁?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答案示例:属于事理说明文。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同学们是否也觉得课文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呢?课文语言生动、妙趣横生,充满了丰富的知识和巨大的吸引力。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
6.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
7.第11自然段中“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再读课文,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生动而有条理地说明了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文章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的丰富内涵,激发了读者观察和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造成这种物候差异的原因。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答案示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山地高,平原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平原地区的温度较之山地要高,所以当平原的四月桃花已经凋谢,山地的温度才刚刚达到桃花开放的条件。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景图片,谈话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它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内含2个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词语。
筛选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体会课文生动形象、准确严谨的语言。
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培养注重观察的科学态度,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志趣。
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深深的吸引着一个人,他就是竺可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为我们带来的《大自然的语言》。
二、积累词语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萌发(méng ) 连翘(qiáo)纬度(wěi)次第 (cì) 翩然 (piān) 孕育 (y ùn)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风雪载途(zài)周而复始(fù) 草长莺飞(zhǎng)衰草连天(shuāi)销声匿迹(xiāo)2、积累词语---辨别多音字3、理解词义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次第:一个接一个。
萌发:种子发芽。
比喻事物发生。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相差很远。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教学重点】1、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2、明确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研讨式【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基本内容及全文的说明顺序。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习第一、第三部分知识。
(一名学生复述基本内容、说明顺序,多媒体显示本课教学重点。
)二、齐读前两段,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特点1、多媒体演示四季图;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思考:⑴ 第一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什么?⑵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⑶ 从前两段看,本文说明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⑷ 请选择其中至少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过渡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丰富的物候现象,那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让我们一起探究学习6~10段。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顺序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2、找出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词,并说明这些词语的作用。
3、指出这几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4、第九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5、作者安排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何作用?四、巩固提高逻辑顺序包括哪些?五、拓展练习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六、布置作业1、学生自由朗读;2、多媒体显示问题,小组研讨、明确。
七、巩固提高逻辑顺序包括哪些?(多媒体显示)八、拓展练习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九、布置作业1、收集至少三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想一想:怎样给一个小学生介绍有关“透镜”和“噪音”的知识,并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
【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花香鸟语决定因素纬度的差异 (首先)草长莺飞经度的差异(第二个) 空间因素主高下差异 (第三个)古今的差异(此外) 时间因素次【教后反思】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说明顺序有较清的认识,但对于空间因素、时间因素、逆温层的理解不明确,有关纬度、经度等地理知识的了解含糊。
大自然的语言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1、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对换位置,为什么?
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划分文章层次,尝试给每一层取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层次结构:
(一)什么叫物候和与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些词语的。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语:鸣叫。
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快速阅读,提取信息
刚刚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层次,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重要意义是什么?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晏晓华单位名称哈密市第八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7月25日学科语文年级/册八年级(下)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二单元 5《大自然的语言》难点名称理解《大自然的语言》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语言。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物候和物候学对农业生产和生活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专业性很强,要给中学生讲清楚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八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很有限,本文又涉及的是生物学范畴的知识点,又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离学生的生活有点远。
难点教学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文了解生活中农谚中蕴含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助于解读生活。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一) 直接导入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我先考考大家:你能根据草木生长的特定季节给这四幅图来命名吗?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5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通过优美的画面,优美的语言,让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初读,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进入自学,在文中勾画所需信息【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勾画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再读,理清顺序1、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这两个小题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静静思考,然后组内互动,最后班内展示。
明确:1、 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这几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3.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把握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自然万物会说些什么呢?会以怎样的方式说“话”呢?请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庄家老汉把田犁。
引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诗词或谚语,让学生猜测分析其中的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追问: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出“物候学”一词(但不做解释),过渡到课文。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积极性,给他们一定的成就感,吸引其注意力,同时也提示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二、解读课文(一)初步感知——我为自然代言1.同学自由阅读课文,找出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并且以“当_________(自然现象)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________(气候变化、注意事项等)”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方式来为自然代言。
预设答案:当杏花开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该耕地了。
当桃花开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该种谷子了。
当布谷鸟唱歌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割麦插禾了。
…………2.归纳概括:到底什么是自然的语言?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能够提示人们该如何安排农事,这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环节改变原本乏味的科学概念归纳,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聆听自然之声1.我们要如何才能了解自然的语言?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物候观测2.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去了解自然的语言?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要恰到好处;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精选慎思,既不 述
能使课堂教学内容一览无遗,又不能无谓地拔高难度;
小组合作要扎实有效;在课堂上要大胆地抓住错误引发
学生的讨论教师要以“导”激发学生“动”;在教学设
计时就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教师适时
择与设计 究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农村,芳香的泥土、
青青的山林,潺潺的流水,啾啾的鸟鸣已经让我爱上了
大自然,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诵着生命的轮回,
候鸟迁飞,那是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
一篇有关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然后又告诉了我们研究物候与农业的关系,以及影 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几个因素,最后告诉我们研究物候的 意义在哪里。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明白,中国作为一个农 业大国,研究物候重任在肩,所以我们就先来探讨一下 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三、选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师:首先请同学们朗读 6—10 小节,告诉大家,决 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指生说)师:这四个因素 前面都有一个标志性词语,是哪几个词语。 生: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师:看来作者已经为四个因素排了顺序,老师现在 有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把决定来临四个因素调换一下 呢?为什么? 生:不能,由主到次,由大到小 师:诗人是在初夏时节浏览位于庐山香炉顶的大林 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霏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
的、中肯的评价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题作者)
教学过程
2、走近作者(出示竺可桢) 3、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个:感知全文,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多媒体播放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视频。
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2.认识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
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
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3.检查预习效果。
(1)字音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2)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整体感知。
1.视频欣赏朗读:思考: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2.朗读:思考如下问题,快速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2.学生齐读6~10段3.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4.课堂反馈联系:排序。
四、课文延伸:1.走进自然。
2.探索奥秘。
五、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改写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六、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七、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八、布置作业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九、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对象:物候(学)内容:现象、解释、关系、意义顺序:逻辑顺序语言:生动性、准确性【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重拟第一段: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
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
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
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
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
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
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
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
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
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引导学生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
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4.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主要说明两层意思。
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
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
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
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
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
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
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
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利用来”略说四点。
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
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二、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
有的以时间为序。
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说明。
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
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
下面分两层说明。
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3-8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
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
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
然后举例说明。
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三、说明方法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
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
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
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
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
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