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6.2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两篇
![人教版必修二《6.2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caa1976c175f0e7cd137c8.png)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理解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能力目标1.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理解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组织学生经常收集新闻、影视、图片资料,以我们常发生的新闻事件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最新动向。
德育目标1.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对以后的发展,更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教学重点】我国目前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教学难点】我国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和唯一性。
【教学方法】1.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我国的环境问题,了解我国的人地关系问题,以具体的事实来说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
2.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用,了解我国的环境状况以及环境治理好的城市与地区,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文字、影视资料,把现实生活中的环境状况加以对比,使学生得到更直观的感受。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8.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板书)。
新课教学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1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9b036ffb2f60ddccdb38a02f.png)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授课类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内涵。
2.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新课的学习以及对教材的重新认识来归纳总结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途径。
2)通过案例分析和习题讲解,归纳总结该部分内容的题型、分析方法以及答点的组织和规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具体案例认识循环经济的含义及意义。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说明(备注)环节一温故知新(一)知识回顾:回顾上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中的重点知识: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高考重现:呈现相关环境问题的考题。
看ppt,和老师共同回顾上节重点内容。
在学案上完成第一题第一问。
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到地理课堂。
运用知识,举一反三。
环节二引入新课分析试题,拓展到我国的环境问题。
面临这些问题,中国该怎么办呢?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看ppt图片,直观感受中国所面临的的三大类问题。
参照教材p99归纳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
思考中(循环经济)通过图片,快速直观的得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一)循环经济三原则:回到学案第一题第二问,阅读思考中(翻阅书本)【教学流程图】【板书设计】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必然性1.人口基数大2.人均资源不足3.环境污染严重二途径——循环经济1.工业——清洁生产2.农业——生态农业3.公众参与。
高一地理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d4ad2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09.png)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初步接触过地理学科,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有所了解,但对于具体的战略和举措掌握不足,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
-问题导向: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活动: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成效,增强实践能力。
4.培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相关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1.知识巩固题:请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总结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和举措,并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其意义。
2.实践分析题:以学生所在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案例研究题:选取一个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并思考如何将成功经验借鉴到其他地区。
2.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我国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3.知识拓展:介绍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最新动态,拓宽学生视野。
4.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互动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ab3a5067ec102de3bd8959.png)
课题: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第2课时)——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二、教学内容分析在本节第1课时解决了“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问题之后,本课主要是解决“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问题——以《中国21世纪议程》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理解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适度消费模式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途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列表比较法,明确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优劣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四、教学重点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和适度消费模式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
五、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程序设计该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工艺实现了什么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引导学生分析: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表述问题,正确表达世界生态农业第一村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参观大兴区留民营非洲朋友来留民营生态农场参观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留学生参观留民营安南参观留民营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1987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人类生态环境500佳”的称号,被国际生态学界评为世界生态农业第一村。
案例拓展——中国北方地区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根据以下材料,分析回答:材料一:山西省交城县城西的安定村积极推广使用“日光温室、猪圈、学生探究,教师总结——适度消费模式个人行为对建设一个可持续的社会是有意义的。
第2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案
![第2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579b8158fafab068dc023d.png)
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用案例2“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和案例3“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重点了解“某酒精总厂酒精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图”和“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图”,进一步说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进一步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知识结构图: 学时建议:两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
相关网站: 生活经验:对家庭中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行为调查。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体验式学习 学法指导: 1. 采用事例分析法分析和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过程,理解循环经济的意义。
2. 结合我国国情,通过与学生讨论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及途径。
课堂评价建议 1. 评价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在评价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测试等手段进行分析、判断。
2. “人是最重要的,自然界是为人类服务的“,关于这句话你的看法是: A .不同意 B. 不清楚 C. 大体同意中国的可走可持续发展庞大的资源深刻的《中国21实施循环清洁生生态粗放的、一次资源废弃物再D. 非常同意3.“下一代肯定会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所以我们现在不必为环境问题操心”,关于这句话你的看法是:A.不同意 B. 不清楚 C. 大体同意D. 非常同意4.你是否愿意义务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A. 非常愿意B. 大多数人参加,我也参加C. 没想好D. 不愿意5.当你看到大街上有人乱丢水果皮、空易拉罐、废纸时,你会怎样想、怎样做?A.当场站出来劝阻B.虽然觉得不对,但也不好意思出来劝阻C.只要自己不乱丢就行了D.因为自己经常这样做,所以觉得很正常6.如果向每个公民征收环境保护费用,你愿意缴纳吗?A. 非常愿意B. 大多数人交,我也可以接受C. 不清楚D. 不同意。
示范教案(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示范教案(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a2bc36c27fd5360cba1adbd4.png)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从容说课本节教材是全册书的最后一节,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
本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庞大的人口压力、严重的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要求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中国21世纪议程》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
)教学时可用参考资料中的例子引入对本节课的学习。
然后向学生提供“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概况”,供学生讨论分析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将图6.13及教材100页的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中国2l世纪议程》是指导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动方案,通过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是具体、可操作的。
指导学生结合我国国情.对这些战略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集约型经济,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
P100的活动是对本节第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考。
该活动也可放在本节教学的开始,让学生讨论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辩论。
在教学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时,可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以清晰地印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
关于清洁生产需要强调两点:(1)清洁生产是全过程的,从自然资源开采到加工;(2)清洁生产的概念是相对的,是与现行技术和产品相比较而言的。
对产业的发展而言,随着经济发展与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在分析案例2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对清洁生产的过程分析、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也可启发学生搜集清洁生产的案例讨论、分析,或为某个企业设计清洁生产模式,画出流程图;如果当地有清洁生产企业,也可组织学生参观、访谈。
在分析案例3时,引导学生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考虑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的效益。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f3a08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1a.png)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2)掌握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了解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主要实践和成效。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3)通过调查research,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2)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行动力。
二、教学内容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2.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分析5.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及对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2)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分析。
2. 教学难点:(1)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2)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制定与实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2)提问:为什么中国需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何在?2. 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讲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3)讲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分析。
3. 案例分析:(1)教师给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和对策;(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难点讲解:(1)教师针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讲解;(2)讲解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制定与实施。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整理笔记;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最新进展;3. 思考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452f3f5b52acfc788ebc98e.png)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
2.明确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过程与方法: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增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2.引导学生思考选择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1.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结合实例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实例分析实施循环经济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具】多媒体、实物展台【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情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二的最后一节内容,其教学对象是高一下学期学生。
学情分析如下:1.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学习虽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一些学生学习习惯欠佳,仍需要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因此,教师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指导。
3.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与判断推理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遇到的相关问题,能对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对学习资料进行有序整理。
根据以上的学生特点、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中 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设计
![《中 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0b09d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2.png)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2)了解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3)掌握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实践领域和成果。
(2)中国在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方面采取的措施。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中国在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具体实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持续发展。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当前发展模式的思考。
(2)提问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知识讲解(1)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讲解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和理念,如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等。
3、案例分析(1)展示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分析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举措,如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3)探讨中国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可持续实践,如教育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如人口压力、资源约束等。
(2)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8ae59efd0a79563c1e726b.png)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目的:1、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联系《中国21世纪议程》,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案例中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实战。
4、认识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情感和道德责任,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1.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
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
难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课型: 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在全球面临环境问题的同时,我们国家也面临着环境问题,如何面对我们的国家的环境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讲授新课】1、分析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性的理由?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士22%,人口素质总体不高。
人均资源不足: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量不到世界的1/3,利用率不高。
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体、固体、噪声);农村生态破坏加剧(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原破坏、生物减少)。
所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的。
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是什么?重要途径是:循环经济,这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
3、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工业生产中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实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到废物处理,实行全过程治理。
资源持续利用,控制污染,提高效益。
在农业生产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实行生态农业。
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新型能源。
【总结新课】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决定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的。
【课后作业】:1、完成高一地理第二册填图册第六章第二节2、完成高一地理同步导学第六章第二节。
高中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
![高中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ff4436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f.png)
高中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
3. 掌握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主要措施,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等。
4.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重要性2.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3. 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主要措施4. 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以某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5. 可持续发展与青少年行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过程和成果。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直观认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引发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
2. 讲解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 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主要措施,让学生了解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
4. 进行案例分析,以某地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其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过程和成果。
5. 引导学生讨论可持续发展与青少年行动,鼓励他们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成果,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个人反思日记:通过学生写的反思日记,了解他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程度。
《中 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设计
![《中 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c88c5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19.png)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使学生掌握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和评价现实中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成就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激发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热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战略。
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成果。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践中的复杂性。
培养学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中国的相关政策。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生态保护工程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可持续发展元素。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中国美丽自然风光和快速发展城市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发展的关注。
提问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既能保持经济增长,又能保护环境和社会公平?引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2、知识讲解(20 分钟)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括其定义、内涵和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阐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等。
3、案例分析(25 分钟)经济领域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分析其在技术创新、市场推广和政策支持方面的举措,以及对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作用。
探讨中国的循环经济模式,如工业园区的资源循环利用。
社会领域讲述中国在教育公平方面的努力,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
高中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
![高中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73ab3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4.png)
高中地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引出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主题。
1.2 教学内容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讨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主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通过图片和数据展示,引起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关注。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程度。
通过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概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总体情况和主要目标。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情况和主要目标。
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2.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具体情况。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了解程度。
通过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的认识。
第三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和成效。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分析中国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效和挑战。
3.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实践。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了解程度。
通过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第四章: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在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和成效。
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分析中国在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效和挑战。
4.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在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实践。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等奖教案】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a97e616c175f0e7cd13790.png)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国情,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主要途径。
2.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调查、地理观测。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地理探究的见解和成果。
师:指导学生阅读
1.分析教材中的案例2、案例3,为什么它们是循环经济的体现?
2.对比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特点、优势与不足。
3.指出清洁生产最大的好处。
生:分析图表,深刻理解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特点。
师:请同学在黑板上以酒精生产为例演示这种物质的循环利用模式。
生:演示(略)
师:请4组同学介绍我县金沙“山里人家”农庄,发展“猪—渣—果—旅游”所取得的显著效益。
活动设计:10至15分钟
1组:支持开发,先污染、后治理。
2组:反对开发。
3组:本地发展经济,把污染转移到其他乡镇去。
4组:运用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
5组:人地协调发展经济即可持续发展。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出现强词夺理、攻击对方或无话可说冷场的局面。老师要先准备资料分发给不同组的同学,其次培养几个活跃分子。最后强调纪律。
4.案例到理论提高学生理解归纳能力。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态度和责任,明确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研究 绿色食品知多少
从容说课
我国当前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来自食品污染问题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农药的污染、沙门氏菌的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也有所表现。在环保日益重要的今天,许多食品商家都说自己的产品是绿色环保食品,但是到底什么才是绿色食品?
示范教案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示范教案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45a5960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d.png)
示范教案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第一篇:示范教案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从容说课本节教材是全册书的最后一节,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
本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庞大的人口压力、严重的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要求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中国21世纪议程》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
)教学时可用参考资料中的例子引入对本节课的学习。
然后向学生提供“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概况”,供学生讨论分析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将图6.13及教材100页的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中国2l世纪议程》是指导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动方案,通过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是具体、可操作的。
指导学生结合我国国情.对这些战略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集约型经济,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
P100的活动是对本节第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考。
该活动也可放在本节教学的开始,让学生讨论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辩论。
在教学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时,可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以清晰地印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
关于清洁生产需要强调两点:(1)清洁生产是全过程的,从自然资源开采到加工;(2)清洁生产的概念是相对的,是与现行技术和产品相比较而言的。
对产业的发展而言,随着经济发展与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在分析案例2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对清洁生产的过程分析、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也可启发学生搜集清洁生产的案例讨论、分析,或为某个企业设计清洁生产模式,画出流程图;如果当地有清洁生产企业,也可组织学生参观、访谈。
地理:人教版必修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案[1]
![地理:人教版必修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43e8874284ac850ac0242cb.png)
从案例到理论,提高学生理解归纳能力
分组讨论
分四人小组: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举出一个事例,评论一种现象、一种行为,或评价一个措施等,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说说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人类未来的家园的希望和美好祝愿!
代表发言
选择日常行为或社会现象进行评价讨论
尝试合作,锻炼合作、表达能力
明确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积极性,了解正确的行为
小结
采用板书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本节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问:“分析一下,为什么会产生上述问题?”
阅读大量实例,分析并指出实例所反映的问题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激发学生责任心;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2、案例3,为什么是循环经济的体现?
对比“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特点、优势与不足
分析图表,深刻理解“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设计说明
导课
以一则新闻引入新课:“1月16日我国内地人际相结合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列举材料让学生分析,了解国情: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利用率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非常深刻;面临人口和发展双重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课标要求: 1.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中,个人应具备的态
度和责任。
学习目标:
1. 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 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内容;
3. 结合实例,理解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4. 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思路:
把活动内容作为本届教学的开始,让学生进行讨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辩论。
“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组织学生读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包括阅读材料)
,教师从“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加以引导,认真阅读“中国可持续发展框架”图,说明它是指导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动方案,(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这些战略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其中战略重点是发展经济,但须在保证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循环经济”是中国最好的选择。
读“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表,说明清洁生产的好处。
归纳出具体的途径为: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实现清洁生产,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同时社会实现适度消费模式。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对比表
“某酒精总厂酒精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图”和“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图”,进一步说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进一步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知识结构图:
2 / 2
学时建议:两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
相关网站:
生活经验:对家庭中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行为调查。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体验式学习
学法指导:
1. 采用事例分析法分析和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过程,理解循环经济的意义。
2. 结合我国国情,通过与学生讨论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及途径。
课堂评价建议
1. 评价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在评价理论的指导下,通过
问卷、访谈、测试等手段进行分析、判断。
2. “人是最重要的,自然界是为人类服务的“,关于这句话你的看法是:
A .不同意 B. 不清楚 C. 大体同意 D. 非常同意
3.“下一代肯定会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所以我们现在不必为环境问题操心”,关于这句话你的看法是:
A .不同意 B. 不清楚 C. 大体同意 D. 非常同意
4.你是否愿意义务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
A. 非常愿意
B. 大多数人参加,我也参加
C. 没想好
D. 不愿意
5.当你看到大街上有人乱丢水果皮、空易拉罐、废纸时,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A.当场站出来劝阻
B.虽然觉得不对,但也不好意思出来劝阻
C.只要自己不乱丢就行了
D.因为自己经常这样做,所以觉得很正常
6.如果向每个公民征收环境保护费用,你愿意缴纳吗?
A. 非常愿意
B. 大多数人交,我也可以接受
C. 不清楚
D. 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