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以“团体学习” 修炼, 改善企业培训方式和内容

在现代组织中, 组织的基本工作单位就是团体, 只有组织拥有众多的会学习的团体, 才能发展成善于学习的组织, 团队学习要求员工完成“自我超越” , 通过“改善心智模式” 来克服防备心理, 学会相互的学习和工作。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合作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学习的本身是发现错误或了解和掌握新知识, 团队学习正是要利用集体的优势, 通过开放型的交流,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首先从高中层组建起若干团队, 其中包括对组织学习负有重要责任的学习教练团队

Senge PM .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NY:ban-tam doubleday deli . 1990

.

文晓灵. 创建学习型组织:背景、理论和实践意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3. (5 .

P60

金华斌. 民营企业如何有效创建学习型组织. 集团经济研究. (239 . P214.

(上接第 228页人才和与现代社会发展有关的人才。为什么一方面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而另一方面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岗位的情况却越来越多, 情况越来越严重呢?其中一个最关键因素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转向市场化, 而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缓慢,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具体表现为专业设置调整滞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人才需求出现了部分错位, 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仍然固守着自身的所谓“规律” , 缺乏对用人市场的科学预测与规划。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 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 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严重大于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因为部分高校陷入“功利” 圈中, 不顾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盲目招生; 二是高校缺乏市场经济观念, 表现为“宁让毕业生就业难, 也不能让教师下岗” ; 三是因为专业设置过细, 毕业生适应面窄。

这样, 一方面是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需求巨大, 一方面是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专业社会上又不能全部容纳, 因而造成有些专业人才奇缺而有些专业人才培养过剩; 一方面是社会所需的一些专科层次人才缺乏, 一方面是大量的本科生要么找不到工作而失业要么从事专科生层次的工作。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的不尽合理, 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3.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过去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主要是毕业分配工作, 是完成对毕业生的分配派遣。随着大学生就业政策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以后, 就业工作就从按岗位分人转变为因人而找岗位。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工作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国家统一分配制度下,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学生毕业前夕国家计划下达后的一两个月中, 工作的重点是说服学生服从组织安排、服从国家经

济建设的需要, 保证计划所分配的各个岗位都有大学生去报到。在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下, 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是将合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推荐给用人单位, 帮助学

生从大学入学教育就开始关心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努力促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找到职业岗位。因此, 学生一进入大学就要启动就业指导工作, 就要开始了解市场就业体制、传授基本就业知识、树立自主就业意识、培养市场就业竞争能力。由于高校的就业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就业工作的指导方针、体系、师资、机构等都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各高校只能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探索市场用人机制来逐渐完成这一调整。由此, 从政府相关部门到高校的就业工作机制的相对滞后、就业指导教师的经验缺乏、就业工作环节的不完善, 以及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措施的不到位等。都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 使得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加突显了。 (三家庭条件大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意愿。 2005届大学毕业生基本上是出生于 80年代初期,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因而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家庭类型有知识分子家庭、干部家庭、工人家庭、农民家庭, 家庭居住地有沿海开放城市、内陆城市、偏远山区等。受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周围的

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 大学生对就业地区、工资待遇、单位类型、距离父母所在地远近的选择往往重于个人的爱好、个人今后的发展前景。并且, 目前我国公

平、公正、合理的人事制度还不健全, 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 地域差异、“ 照顾” 关系的现象依然存在, 为此, “ 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 在就业中的影响还较

为明显。参考文献:[1]朱若霞, 马小洁. 略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 2004(1 . [2]曾湘泉.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 经济研究. 2004

(6 . [3]岳昌君, 等. 从求职和起薪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管理世界.

2004(11 . 教育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