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碑刻文献

合集下载

历代碑刻论著目录

历代碑刻论著目录

历代碑刻论著目录自己做的,也许很不全,希望能抛砖引玉,呵呵。

碑刻目录1.《水经注碑录》,施蛰存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2.《集古录跋尾》10卷,宋欧阳修撰,四部丛刊全集本四部备要•集部本,1936年。

3.《金石录校证》,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4.《金石学录》4卷(万有文库),清李遇孙辑,商务印书馆,1939年。

5.《石刻铺叙》2卷,附录1卷,宋曾宏父撰,知不足斋丛书本,1921年。

6.《宝刻丛编》20卷,宋陈思编辑,现存道光末吴士劳刻本和光绪十四年(1887)陆氏十万卷楼刻本。

丛书集成•艺术类本,1937年。

7.《宝刻类编》8卷,宋阙名撰,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1936年。

8.《石墨镌华》8卷,附录2卷,明赵崡撰,学古斋金石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1936年。

9.《金石古文》14卷,明杨慎辑,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1936年。

10.《天下金石志》15卷,明于奕正撰,顾氏金石舆地丛书本,1929年。

11.《金石史》2卷,明郭宗昌撰,知不足斋丛书本,1921年。

12.《苍润轩碑跋纪》1卷,明盛时泰著,神州国光社影印魏稼孙手校本,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本,1929年。

13.《金石文字记》6卷,补遗1卷,清顾炎武撰,潘耒补遗,顾亭林先生遗书本,1906年。

14.《碑薮》1卷,明陈鉴撰,邈园丛书本,1936年。

15.《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6卷,清朱彝尊著,翠琅玕馆丛书本,1916年。

16.《观妙斋金石文考》16卷,清李光瑛撰,雍正七年(1729)自刻本。

17.《庚子消夏记》8卷,清孙承泽著,风雨楼丛书本,1911年。

18.《复初斋文集》35卷,清翁方纲撰,光绪三年(1877)刻本。

19.《诸城王氏金石丛书提要》1卷,王维朴述,盉庵铅印本,1930年。

20.《东洲草堂金石跋》5卷,清何绍基著,西泠印社聚珍本,1921年。

21.《东洲草堂金石诗》1卷,清何绍基著,西泠印社聚珍本,1921年。

周朝的金石文化卜辞铭文与碑刻的研究

周朝的金石文化卜辞铭文与碑刻的研究

周朝的金石文化卜辞铭文与碑刻的研究金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金文、石刻、铭文和卜辞等各种形式的文字和图案。

而在周朝,金石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尤其是卜辞铭文和碑刻的研究更是展现了周朝文化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探讨周朝的金石文化,重点研究卜辞铭文与碑刻。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是以周公为主要代表的西周和以吕后为主要代表的东周组成的。

而在周朝,金石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卜辞铭文与碑刻作为金石文化的重要形式,对研究周朝的政治、宗教、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卜辞是用来占卜和祈福的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铭文则是刻在石碑或青铜器等上面的文字;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案。

通过研究这些卜辞铭文和碑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周朝社会的各个方面。

首先,通过研究卜辞铭文与碑刻,我们可以了解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的思想。

卜辞和铭文中经常提到的诸侯国和宗庙祭祀等内容反映了周朝的政治结构和统治者的政策。

例如,卜辞中会有一些记录各个诸侯国在宗庙祭祀中的表现,这些表现往往与诸侯国的忠诚度和贡献程度相关。

同时,在碑刻上,可以看到一些记述周朝各个重大事件的铭文,比如国君即位的碑刻。

其次,卜辞铭文与碑刻也展现了周朝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风貌。

卜辞中经常提到的卜辞和祭祀内容,反映了当时周朝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崇拜。

而在碑刻上,一些道德教诲和劝诫性的文言文也可以反映当时社会风气和价值观。

例如,有些碑文中会提到君臣之道和孝道等内容,通过这些碑刻,我们可以了解周朝人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

另外,卜辞铭文与碑刻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状况和科技水平。

通过研究这些金石文化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字形式和语言风格,也可以了解当时的书法技艺和雕刻工艺。

同时,在卜辞铭文与碑刻中还会出现一些与农业、战争、医学等具体领域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朝的农业技术、军事策略和医学知识等。

总之,周朝的金石文化卜辞铭文与碑刻为我们研究周朝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独特的线索和资料。

金石文献中所见篆书种类探析

金石文献中所见篆书种类探析

金石文献中所见篆书种类探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出土文献,又称一次性文献,因载体不同,可分为甲金、简帛、碑刻及新出土的纸质文籍等。

它未经过更改,准确性较高。

出土文献中很多是以篆书书写,是我们对篆书分类的重要资料。

篆书是中国古代一种历时很长的字体,主要分大篆和小篆两种。

对篆书从各角度进行分类,古已有之。

许慎《说文解字·叙》(1963:315)有大、小篆。

班固《汉书·艺文志》(1955 :18)载篆书、缪篆。

梁庾元威《论书》曰飞白篆、籀文书、缪篆、填篆、龙虎篆、凤鱼篆、麒麟篆、仙人篆、科斗篆、虫篆、云星篆、鱼篆、鸟篆、龙篆、龟篆、虎篆、鸾篆、大篆、小篆、铭鼎、摹印、刻符等(张彦远1984:47-48)。

梦英《十八体书》记回鸾篆、雕虫篆、薤叶篆、璎珞篆、大篆、柳叶篆、小篆、芝英篆、龙爪篆、悬针篆、籀文、填篆、剪刀篆、科斗篆等(朱长文2012:31-37)。

 由于未见实物,多不能使人信服,分类也较为杂乱。

出土文献中很多以篆书书写,而且种类甚多,为我们理清篆书的门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试从载体和形体两个角度对金石文献中的篆书进行分类。

二、从载体上分类1.钟鼎篆钟鼎文是篆书中数量最多的,也最受重视。

汉代就多有出土。

有铭文的,最早始于商代,多为族徽名,有铭文者数量有限。

如《象祖辛鼎》、《小臣缶方鼎》、《戍嗣子鼎》等。

西周时钟鼎文有很大发展,钟鼎上铭文增多,有的长达数百字。

如《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等。

春秋战国时,诸侯各自为政,钟鼎文发展趋势多元化,铭文字形各异。

钟鼎文最晚持续到汉代,如《文帝九年铙》、《中山内府钫》、《中山内府鋗》、《上林鉴》、《寿成宝鼎》,《新莽铜量铭文》、《新莽衡杆铭文》、《新莽嘉量铭文》等。

2.简牍篆简牍篆就是书写于竹木片上的篆文材料,我们这里所说主要是汉魏以前的写有篆书的简牍。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一、绪论。

1. 文献学的定义。

- 引用杜泽逊对文献学概念的阐述,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 举例说明文献学研究的对象,如古代典籍等。

2. 文献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例如对历史学、文学研究的支撑作用。

- 有助于古籍整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意义。

二、文献的载体。

1. 甲骨。

- 甲骨的发现历程(如殷墟甲骨的发现)。

- 甲骨文献的内容(占卜记录等)及其价值(对研究殷商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

2. 金石。

- 青铜器铭文(金文)的特点,如字体、内容(祭祀、赏赐等)。

- 石刻文献的种类(碑刻、墓志等)及其分布、年代特点。

3. 简牍。

- 简牍的形制(简、牍的区别)。

- 重要的简牍发现(如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等)及其对秦汉历史、法律、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意义。

4. 缣帛。

- 缣帛作为文献载体的优缺点。

5. 纸。

- 造纸术的发明对文献传播的革命性意义。

- 古代纸张的种类、制作工艺与文献保存的关系。

三、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1. 文献的形成。

- 古代著述的方式(个人著述、集体编修等)。

2. 文献的流布。

- 传抄的作用与弊端。

- 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对文献流布的巨大推动,以及不同印刷方式下文献的特点。

四、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 历代官方藏书。

- 从汉代的石渠阁、天禄阁到清代的四库七阁,介绍各代官方藏书机构的建立、藏书规模、藏书管理等。

2. 私人藏书。

- 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如范钦、黄丕烈等)及其藏书特点、藏书楼的建设与管理。

3. 文献的散佚原因。

- 战乱(如秦末战乱、安史之乱等对文献的破坏)。

- 火灾、自然灾害等因素。

- 政治因素(如禁书等)。

五、文献的版本。

1. 版本的概念。

- 从狭义和广义上解释版本,包括刻本、抄本、活字本等不同版本类型的定义。

2. 版本的鉴别。

- 依据字体、纸张、墨色、版式等方面鉴别版本的年代和真伪。

六、文献的校勘。

1. 校勘的必要性。

文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文字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文字的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

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如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

2.汉字的演变: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现代汉字。

3.文字的发展与传承:文字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

各种文字都在不断地传承、演变、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文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1.记载历史:文字是人类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

古代的史书、文献、碑刻等,都是通过文字来记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礼仪制度等,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传播思想:文字是传播哲学、宗教、道德、文学等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论语》、《道德经》、《圣经》、《古兰经》等,都是通过文字来传播人类智慧的结晶。

3.文学艺术:文字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基础。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都是借助文字来塑造形象、描绘场景、表达情感、体现审美价值。

4.礼仪习俗:文字在传统文化中还与礼仪习俗密切相关。

如春联、横幅、牌匾等,都是用文字来表达祝福、喜庆、祭祀等寓意。

三、文字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文字的演变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字的演变使得古代文献资料得以保存,但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古文、方言等,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2.文字的创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也在不断创新。

如网络用语、新词新语等,使得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3.文字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

通过文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得以相互了解、交流、借鉴,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4.文字的教育作用:文字是教育的基础。

学习文字,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阅读写作能力,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中的文字1.重视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翻译、研究,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出土文献整理

出土文献整理

出土文献整理


敦煌遗书的主要形制与种类: 从外形看,敦煌遗书主要有卷轴装、经折装和 册子装 3种。从内部字迹看,可分手抄和印本 两种,其中以抄本居多。雕版印刷品虽数量不 多,但均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实 物,其中以唐咸通九年 (868)雕印的《金刚经》 (现藏大英图书馆)最古。 敦煌遗书按内容可分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两 大类。其中宗教典籍约占80%。
出土文献整理

历代金石文献概况及其整理: 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金文为各种镂刻和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石刻 即刻于石头上的文字,含石经、碑版、墓志、 石阙等。对各种青铜器铭文和石刻文字进行的 研究早在宋代就已形成一专门之学——金石学
出土文献整理


简帛文献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简帛指古代的两种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晋代纸张广 泛用作书写材料以前,文字一般书写于竹片和木制长 条上,前者为简,后者为牍,简牍用绳连缀成册。甲 骨文中有“典”、“册”等字,说明商代书写材料已 有简、牍。 帛指缣帛等丝织物,作为书写材料,几乎与简牍同时 并用,但缣帛较昂贵,使用不如简牍广泛。且缣帛保 存不易长久,故出土文献数量远不及简牍。一般而言, 西北出土简牍多为木牍,南方出土则多为竹简 。
出土文献整理


什么是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 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不包括图画 饰物等古代文物(文献的概念比文物要窄得 多)。 文献学所言出土文献更主要指近代(1840)以 来借助现代田野考古手段从地下发掘出土的古 代文献,主要有甲骨文、金石文献、简帛文献 及敦煌文献几大类别。
出土文献整理

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举例之一: 敦煌词的发现(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收 163首;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收1200多 首),改变了长期对词的起源和发展史的认识。 其说明在晚唐以前文人词尚不发达的二百多年 中,民间词创作已颇为繁盛。词首先兴起于民 间,且在词体、风格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对文人 词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论五代金石碑刻的文献及艺术价值

论五代金石碑刻的文献及艺术价值
文学 研 究
杭 籍 州 师 袈 范 大 学 学 报 一 社 会 科 疆 学 版 一 囡 一 - z J 一 o 工 三 c 3 j 0 o 一 z 三 。 0 一 m < 工 ∽ 。 o 丁 0 o ] 一 N . 7 了 。 o 亡 n 一 z 0 0 一 1 ∽ j n 一 o 0 — 3 n c 0 n ∽ i < 一
论 五 代 金 石 碑 刻 的文 献及 艺术 价值
王 小 兰
( 杭 州师 范大 学 人 文学 院 , 浙 江 杭州 3 1 1 1 2 1 )

要: 五 代 金 石碑 刻 是 有 别 于 文 本 文献 的珍 贵 史 料 。 五代 碑 刻 的地 域 分 布 总体 呈 现 着 北 少 南 多 的格 局 。其 时 杨 吴 及 南唐 统
五代 十 国文史研究 向来 薄弱 , 而金石 文 字更 是处在 无人 问津 的状 态 。之所 以如 此 , 一 方 面 固
贵史料 , 更是 相关 时代 兴 衰演 变 的直 接见 证 。 因 此, 通 过考 量金石 文 字 的作 者 、 内容 及 数量 等 , 也 能窥视 和体 悟到许 多值得 重视 的历 史信息 。 唐末 五代近 一个 世 纪 的 战乱 割 据 , 既 对 我 国 政治经 济及 社会结 构 等 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 也彻 底 改变 了隋唐 以长 安 、 洛 阳为 中心 的华 夏 文 化发 展
金石碑 刻 不 仅 是 一 种 有 别 于 文 本 文 献 的珍 入 了多元 文 化 中心 并 驾 齐 驱 的 新 时 代 。而 所 有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1 2 — 2 7
作者 简 介 : 王小兰 , 杭 州 师 范 大学 人 文 学 院 副 研 究 员 , 主要 从 事 中 国 古代 文学 研 究 。

文献载体

文献载体

金石图片展示
金石的含义及分类



金,指青铜器,吉金,用作礼器的青 铜器。青铜为一种铜、锡合金。 青铜器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 种: 1、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 为吉金。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 为诸侯旅行祭告之用,再次为媵器(陪嫁 之物)。 2、乐器。除用于祭祀、宴飨、随葬 外,还用于征战。 3、兵器。例:“鸣金收兵”。 4、农器。 5、度量衡。 6、钱币。 7、符玺。其中符用于发兵,分为两 半。玺则是古人用以封检取信的印章。 8、日用器。常见的有铜镜、铜灯。 铜镜出土的以汉代为多,背后嵌有铭文。

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 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 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 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丏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 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 史的重要史料。
(一)铭文
青铜器铭文,字数多寡 不一。迄今发现有铭文 的青铜一万多件 ,其中 多属周代。铭文除了记 事之外,更多的则是纪 念祖先,表彰功德。铭 文不论长短,一般都具 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现存最早的金石专著----欧阳修《集古录》, 收录历代金石铭文 四百余篇并予考证。


宋-赵明斌《金石录》, 著录上古自五代金石拓 本二千件,成为当时金 石学的重要代表作。

2.石经
封建社会统治者大都尊奉儒学,便把整部儒
家经典刻在石版上,定作标准本,称为“石 经” 自东汉以来,魏,唐,后蜀,两宋和清各朝 均刻有石经。其中最重要的有:

碑刻文献研究成果

碑刻文献研究成果

碑刻文献研究成果碑刻文献是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记录,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碑刻文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从而对我国的文化传统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碑刻文献研究的成果,包括其重要性、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

碑刻文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古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碑刻文献记录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

通过对这些碑刻文献的研究,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揭示历史的真相,丰富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认识。

此外,碑刻文献还是研究古代文字和语言的重要材料,对于研究古汉语的演变和古代文字使用的变化也有重要价值。

在碑刻文献的研究中,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他们会对碑刻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工作,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文献资源。

其次,他们会对碑刻上的文字进行解读和研究,包括对古代文字的解读和对古汉语的理解。

此外,他们还会结合历史、考古、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碑刻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通过碑刻文献的研究,学者们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首先,他们对古代历史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例如,通过对一些刻有历史事件的碑刻的研究,学者们可以重新评估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并对其中的疑点和争议进行探讨。

其次,学者们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通过对刻有文学作品的碑刻的研究,学者们可以还原古代文学作品的原貌,揭示古代文化的内涵。

此外,碑刻文献的研究还有助于对古代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碑刻文献研究也得到了新的推动。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学者们可以更方便地对碑刻进行整理和研究。

例如,通过拍摄和数字化处理,学者们可以对碑刻上的文字进行放大和清晰化处理,以便更好地读取和解读。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平台。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分享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从而促进碑刻文献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碑刻文献研究是一项重要而有价值的工作。

晋朝的金石文物碑刻与铭文的保存与研究

晋朝的金石文物碑刻与铭文的保存与研究

晋朝的金石文物碑刻与铭文的保存与研究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文化与艺术领域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晋朝的金石文物碑刻与铭文是研究该时期的重要文物,它们的保存和研究对于了解晋朝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石文物碑刻的保存晋朝金石文物碑刻的保存主要通过碑文的刻写和石刻的保护来展现。

由于晋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与战乱,许多宫廷文物和文献资料遭到破坏或流失,但仍有一部分金石文物得以保留。

晋朝石碑保存的主要形式是刻写碑文,通过雕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等内容。

这些石碑分布在全国各地,有些保存完整,有些只剩下残片,但它们都是研究晋朝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为了保护晋朝的金石文物碑刻,历代政府和文物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对于保存完好的石碑,进行安全防护和专业修复,确保其完整性;对于残破的碑刻,进行复原和整理,尽可能恢复原貌。

同时,还建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加强对金石文物的监管和保护。

二、金石文物碑刻的研究晋朝的金石文物碑刻是研究该时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资源。

研究者通过对碑刻进行解读和分析,揭示了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文化特点以及艺术成就。

首先,金石碑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晋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和重要事件。

通过碑刻上的文字,我们可以探究晋朝的统治者、朝廷政策以及各地方政权的存在与发展。

其次,金石碑刻也反映了晋朝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民生活。

例如,一些碑刻中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示了当时的服饰、仪态和社会地位;一些碑刻描绘了农耕、渔猎等日常生活场景,为我们呈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此外,晋朝的金石碑刻还展现了该时期的文化与艺术成就。

晋朝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许多碑刻展现了当时书法家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研究者通过对这些碑刻的研究,可以了解晋朝书法的流派、特点和传承。

三、对晋朝金石文物碑刻的进一步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对晋朝金石文物碑刻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

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

1 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第一部分古籍文献的定义与分类 (2)第二部分古籍文献的历史演变 (4)第三部分古籍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6)第四部分古籍文献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8)第五部分古籍文献版本鉴定的基本技巧 (11)第六部分古籍文献的数字化趋势与挑战 (13)第七部分古籍文献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16)第八部分古籍文献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18)第九部分古籍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20)第十部分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未来发展 (22)第一部分古籍文献的定义与分类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一、古籍文献的定义古籍文献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图书资料。

它涵盖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字记载,包括经史子集等各类著作以及碑帖、契约、书信等各种形式的文字记录。

这些文献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学术观念、社会状况、历史事件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古籍文献的分类根据古籍文献的内容特点和形式特征,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经部文献经部文献主要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及《孝经》、《尔雅》、《仪礼》等其他儒家经典著作。

这些文献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核心部分,代表了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和社会价值观。

2.史部文献史部文献主要包括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实录、杂史、地理志、人物传记等多种类型的历史著作。

它们详细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3.子部文献子部文献主要包括哲学、医学、天文、历法、农学、兵法、法律、艺术等领域各种专著和论著。

这些文献反映了古代学者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集部文献集部文献主要指诗歌、散文、骈文、词赋等文学作品的总称。

这些作品展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理想,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

5.佛道宗教文献佛道宗教文献主要包括佛教的经典、注疏、教义论述、僧侣传记等;道教的经典、注释、科仪书、道教神仙传说等。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型形式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型形式
•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 用古文、隶书、篆书三种字体刻《尚 书》、《春秋》。又称“魏石经”、 “三体石经” 。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 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太和七年在长安开 刻,唐文宗开成二年刻成。用楷书刻成 除《孟子》外的《易》、《书》、 《诗》、《周礼》、《礼记》、《仪礼》 等十二经。又称“唐石经”、“太和石 经”。对后代影响很大,五代雕版印经 书,就以它为依据。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唐代初年,这些石鼓出土于天 兴(今陕西宝鸡),发现时文字已 残缺,宋代欧阳修所见485字,后 人见到的文字更少。清乾隆时别选 贞石摹勒,以便拓印,石鼓文遂有 新旧两种拓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石鼓文拓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摩崖 刻于崖壁,天然之石。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出土文物也证明,晋灭亡后, 不再有简牍文献,所见多为纸写资 料。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中国古代文献用纸张作载体, 其记录形式有两种:写本和印刷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1.写本文献 唐代写本流传很广,边疆地区
也广泛使用。1966-1969年间,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 现一批唐代写本古文献,如《论语 郑玄注》残卷等。
• 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经于 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最著名的两块无字碑: 一块:泰山登封台下无字的石碑。 据传为秦始皇所立,一说为汉武帝所立。 一块:陕西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 天合葬乾陵,陵区有武则天无字碑。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泰山登封台无字碑
一种是指纸的雏形,一种丝纤 维交织成的薄片,即“絮纸”又称 “方絮”。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中国古代石刻文献目录

中国古代石刻文献目录

06
结论与展望
石刻文献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历史见证
中国古代石刻文献是历 史的见证,对于研究古 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等方面具有极高 的价值。
文化传承
石刻文献承载了丰富的 文化信息,对于传承和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价值
石刻文献具有独特的艺 术价值,对于研究古代 雕刻技艺和艺术风格具 有重要意义。
石刻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历史研究
石刻文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古代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宝贵 的史料。
艺术研究
石刻文献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为研究古代雕塑、 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提供了实物资料。
语言文字研究
石刻文献中的文字记录对于研究古代语言文 字、音韵及书法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石刻文献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
03
石刻文献的内容与主题
政治与军事类石刻
政治宣言
记录皇帝的圣旨、命令、教诲等,强调政治宣传 和教化作用。
功德碑
纪念统治者或官员的功绩、政绩,树立其形象和 威望。
军事纪功碑
记载战争的经过、战绩,歌颂将领和士兵的英勇 事迹。
宗教与祭祀类石刻
宗教教义碑
阐述宗教教义、信仰、戒律等,对信徒进行思想教化 。
寺庙碑
记载寺庙的历史、修建经过、布施情况等,宣传宗教 信仰。
祭祀碑
记录祭祀先祖、神灵的经过和祭祀者的姓名、职务等 ,强调传统信仰和家族观念。
建筑与艺术类石刻
建筑纪事碑
记载建筑物的修建经过、规模、用途等,宣传 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艺术作品
雕刻人物、动物、花卉等形象,表现其技艺和 审美情趣。
园林石刻
布置于园林中的石雕、石刻等,增加园林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古代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这些出土文献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而且为研究古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素材。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一、证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出土文献是研究古史的重要依据,其中包括可供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各种专门资料,如古代墓葬、遗址、铜器、玉器、器物、书信、碑刻、史书、传说、神话等等。

这些出土文献能够证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如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大量文化遗存,证明了商代的存在和文明的发展。

二、揭示古代社会文化出土文献能够揭示出古代社会文化的众多细节,如如今名噪一时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司马光墓志铭”,为我们展示了晋代司马家族的起降和辉煌历程,不仅能够了解晋代的政治制度和人物,还能够了解其社会风俗和文化特征。

三、强调史学研究的理论出土文献是对现存文献的补充和修正,它在以往史学研究中是一个缺失的环节,可以为历史学家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文化前提,为史学研究的理论提供了更加精确的基础,提高了史学研究的理论性和科学性。

例如出土的“郭店楚简”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特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变成现代文化的转化出土文献中的某些元素和数据,可以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转化,从而更加加深了人们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例如出土的金文和铜器成为现代美术品中的重要元素,对美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帮助文化传承出土文献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古代文化的发展轨迹,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我们通过对出土文物进行认知,发掘文化财富,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帮助文化广泛传递,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六、发现未知的历史出土文献不仅可以证明已知的历史,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未知的历史。

例如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及其它秦代文物,为我们揭示了秦朝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史料极为匮乏,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要难点。

而秦始皇兵马俑及其它秦代文物的出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秦朝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信息。

唐朝的金石学研究碑刻与铭文的收藏

唐朝的金石学研究碑刻与铭文的收藏

唐朝的金石学研究碑刻与铭文的收藏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其中金石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唐代得到了迅速发展。

唐代的金石学研究不仅丰富了历史文化知识,还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本文将从唐代金石学的背景、研究方法和重要作品等方面探讨唐朝金石学研究碑刻与铭文的收藏。

一、唐代金石学的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这与唐代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玄宗时期,宫廷文化高度繁荣,金石学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在唐代,许多皇家和贵族都对金石学感兴趣,纷纷收集碑刻和铭文作为自己的收藏品。

这种兴趣的发展促进了唐代金石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二、唐代金石学的研究方法1. 考证法唐代金石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考证法,通过对碑刻和铭文的文字内容、风格和年代等进行详细比对分析,以求求得其真实性。

唐代学者在考证碑刻和铭文时,往往会参考历代的文献和传世文物,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

2. 考古法唐代的金石学研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考古发掘的结果。

一些重要的碑刻和铭文往往是通过考古队在古代遗址、墓葬等地发掘出来的。

考古法则是通过挖掘、发掘碑刻和铭文的时代、用途等信息,达到对其进行准确鉴定和研究的目的。

三、唐代金石学研究的重要作品1. 《开元天宝遗文》《开元天宝遗文》是唐代陈振孙等人编纂的一部收集唐代碑刻和铭文的重要文献。

它收录了大量的碑刻和铭文,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为后人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2. 《萧氏梦溪笔谈》《萧氏梦溪笔谈》是唐代晚期文人萧铎纂修的一部重要笔记类著作。

其中有专门章节收录了唐代的碑刻和铭文研究内容,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考证资料。

3. 各地碑刻和铭文唐代金石学研究的作品不仅仅集中在上述两本文献中,各地的碑刻和铭文也成为唐代金石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例如,著名的《白云寺碑》、《虢国夫人墓志铭》等都是唐代金石学研究的重要作品,它们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还展现了唐代的文化艺术风貌。

金文碑刻文献

金文碑刻文献

金文的价值
了解汉字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揭示文字 结构发展的规律,纠正《说文解字》的错 讹,探究古字古义,古代音韵,古代文法 均有作用。 释读考证传世文献。 研究古代历史,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 缺的材料。例子:利簋记载“武王征商, 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 在偃师,锡有司利金,用做檀公宝尊彝。” 印证了《尚书· 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 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证明武王克商 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 ,确立武王伐 商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
房山石经
杂类
造像记:开凿石窟、雕凿佛像时, 都会刊刻造像题记,在今天龙门石 窟中,佛像有10万余躯,碑刻题 记有3600多处,大部分是北魏和 唐朝时期的。 出资造像的人,为国家、皇帝或者 为祖先、父母、兄弟、子息等追善 祈福,发愿造像,以记录造像缘由, 题材及修造者的姓名,籍贯,官职 身份等,是了解北魏和唐代佛教与 世俗社会关系的重要材料。
近代金文研究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注意铭 文与器物本身相结合的研究,迄今仍 是一种最重要的金文汇集。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 释》,为青铜器断代创立标准器比较 法,为科学利用青铜器创造条件。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 编》。1894-1983年,古文字学家, 金文学家,字希白,广东东莞人, 1922年进入北京大学国学门,师从王 国维先生,后历任燕京大学、岭南大 学、中山大学教授。
种类
石经:官方将儒学经典刻石以为定本, 让后儒晚学取正。古代经籍辗转抄写, 文字错讹百出,各自穿凿附会,不利 于思想统一。东汉年间蔡邕写定六经, 立于洛阳太学讲堂东侧,作为官方定 本。 “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后,佛教徒和 僧侣出于护法的信念,大规模摩崖刊 刻佛经,后隋朝人静婉发起在北京房 山刻造佛经,直至明末才得以完成。 大小经版约有15000块。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金文书法小史及铭文四大国宝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金文书法小史及铭文四大国宝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金文书法小史及铭文四大国宝金文是铸造和錾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从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至秦灭六国(前221年),金文实际应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是研究商周历史和上古汉字的珍贵资料。

46.1“国”字的篆书变化过程不过相对于金文的史料价值,国人可能更多接触到的是金文书法。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存于青铜制器之上,所以金文较其他材质所载的文献更易保存,其书法作品绵延传承三千多年,几乎从未离开人们的视线。

46.2著名书法家吴昌硕临《虢季子白盘铭》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历程,金文书法无论规模数量、艺术价值,还是影响力都很突出。

近年来,金文书法有持续回暖的迹象,各类媒体给予金文书法作品和书法家的推介很多,毋须笔者再锦上添花。

今天只为大家科普一下金文书法的发展历史,并和大家一同欣赏'铭文四大国宝'。

首先了解一下金文书法的发展历史。

一、商朝金文书法46.3戍嗣子鼎銘文释义,其中“犬鱼”即为族徽甲骨文和金文并不是两种独立发展的书体,商早期是否已有甲骨文和金文,目前尚不好定论,就考古发现来看,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是疑似存在,考古实物较少,大多为图形文字或族徽符号,因划分标准不同,学界尚未达成共识。

46.4司(后)母戊方鼎及铭文盘庚迁殷后(商中晚期):甲骨文开始大量应用,有铭青铜器也随之出现,不过当时每器铭文字数很少,一二字为主,最多四五字,以族氏和族徽为主。

该阶段的金文尚未获得礼乐文化和青铜铸造技术的支撑,始终处于甲骨文的附庸地位。

著名的有《司(后)母戊鼎铭》。

46.5我方鼎铭文及释义商末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逐渐增多,但最多未超过五十字,且多字铭文器数量较少。

这时的金文与甲骨文的笔画、字形非常相似,不同的是甲骨文是契刻的,而金文是铸造的,字形笔画略有不同。

商朝金文比较庄重、厚实、古雅,较后来的西周金文自然、随意、富于变化。

著名的有《我方鼎铭》、《小臣艅犀尊铭》等。

金文碑帖鉴赏

金文碑帖鉴赏

金文碑帖鉴赏一. 金文的来历与种类1.1 金文的定义与特点•定义:金文是指古代中国使用 bronzes 发展出的文字形式。

•特点:简介、精美、规整、线条纹理丰富。

1.2 金文的起源•源于商代的甲骨文。

•金文酝酿于商代晚期,春秋时期达到成熟。

1.3 金文的种类•金文分为青铜器铭文和石刻铭文两大类。

•青铜器铭文包括鼎文、鸟虫文、兽面纹等。

•石刻铭文包括碑文、帖文。

二. 金文碑刻鉴赏的意义2.1 文化价值•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展现了古代文字艺术的发展轨迹。

2.2 艺术价值•金文碑刻精美的图案和文字构造,代表了古代艺术的巅峰。

•独特的线条和纹饰给人以美感和审美享受。

2.3 研究价值•通过对金文碑刻的鉴赏和研究,可以推测古代社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等方面的信息。

•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 金文碑刻的鉴赏方法3.1 考察文字1.观察字体笔画的精细程度和错综复杂的纹样。

2.分析字形的规整性和书写技巧。

3.辨析文字的时代特征和表现风格。

3.2 观察铭文内容1.鉴别铭文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如诗歌、官僚文书等。

2.分析铭文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事件。

3.3 研究图案纹饰1.欣赏金文碑帖上的纹饰图案,包括神兽、花卉、几何图案等。

2.研究图案的线条、形态和排列规律。

四. 金文碑帖鉴赏中的经典作品4.1 《周礼檀弓》1.作者:周文王。

2.铭文内容:记录了古代礼制的规范和历史背景。

4.2 《后汉书孔道灵台碑》1.作者:东汉光武帝刘秀。

2.铭文内容:记述了孔子和道教灵台之间的渊源与光武帝崇尚孔子思想的决心。

4.3 《王羲之兰亭集序》1.作者: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2.铭文内容:记录了宴会上的景致和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思考。

4.4 《功德碑》1.作者:唐代名匠李治。

2.铭文内容:铭刻了圣僧云上宝积寺的佛寺兴建和佛事功德的过程。

五. 金文碑刻鉴赏的现代意义1.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提高艺术修养。

2.增进对古代文明的了解和认知。

课外书的史料表现形式包括

课外书的史料表现形式包括

课外书的史料表现形式包括
1、文献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以及各方面的书籍和近代以来出现的报刊、杂志等,也包括了碑刻、摩崖,以及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简帛、墓志等都属于文献史料。

今天,除了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资料以外,还有大量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献资料。

对于世界上发生的大小事件,人们通过电子邮件、BBS跟帖等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历史记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也为我们利用好文献史料组织教学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资源。

2、实物史料。

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主要是各种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如遗址、墓葬及出土文物等。

3、口述史料。

是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其记录的方式有笔录、录音、录像等多种。

这些资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以及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类,也可以把史料大体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一般说来,第一手史料是指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是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较高,但也不是绝对,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史料的撰写者,有时也会“当局者迷”,反倒不如后人或者局外人看得全面、客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视为玩物丧 志。清代汉学风行,崇尚考据,金文研究 随之复兴,著录和考释铭文的书籍数量远 过前代,名家辈出。 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上篇论古 铜器铭文的历史价值;下篇论“三代时鼎 钟之最重之器”,又列举两周时期有关制 器的记载和汉唐时期出土铜器的情况。 阮元(1764~1849),字伯元,扬州仪征 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 士,学问精博,在经学、金石学、方志学、 及诗词均有很高造诣,引领嘉庆、道光文 坛数十年,海内尊为学术泰斗。编著有 《皇清经解》、《揅经室集》。
2、石刻文献
汉 穆 拉 比 法 典 石 柱
以石头为文献载体是人类最古老的文 献形式之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 王国汉莫拉比颁布《汉穆拉比法典》, 用楔形文字刻在玄武岩石柱上。 从殷商时代开始,我国石刻文献的历 史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主要类型有 灵石、摩崖、器物,墓葬。 一般认为,专门的石刻研究出现于宋 代,这时期,古器物和古碑刻发现日 多,博古之士注意收集并加以研究。
吾車既工,吾 馬既同。吾車 既好,吾馬既 阜。 君子員獵,員 獵員游。麀鹿 速速,君子之 求。
墓碑
汉代崇丧重葬,树碑立石,各类 碑刻几乎齐全。南北朝,佛教进 入中国后,造像记、摩崖、石阙、 石经大体完备。 碑碣:立于墓道前,列述墓主名 讳、里贯、履历。碑下有底座, 螭首龟砆。唐代规定,五品以上 墓前立碑,五品以下立碣。碑为 圆顶,碣为方顶。 自有碑铭以来,多请名家撰写碑 文。韩愈韩愈为文,必索重金, 书法家李邕书碑所得酬金巨万。
近代金文研究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注意铭 文与器物本身相结合的研究,迄今仍 是一种最重要的金文汇集。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 释》,为青铜器断代创立标准器比较 法,为科学利用青铜器创造条件。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 编》。1894-1983年,古文字学家, 金文学家,字希白,广东东莞人, 1922年进入北京大学国学门,师从王 国维先生,后历任燕京大学、岭南大 学、中山大学教授。
种类
石经:官方将儒学经典刻石以为定本, 让后儒晚学取正。古代经籍辗转抄写, 文字错讹百出,各自穿凿附会,不利 于思想统一。东汉年间蔡邕写定六经, 立于洛阳太学讲堂东侧,作为官方定 本。 “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后,佛教徒和 僧侣出于护法的信念,大规模摩崖刊 刻佛经,后隋朝人静婉发起在北京房 山刻造佛经,直至明末才得以完成。 大小经版约有15000块。
房山石经
杂类
造像记:开凿石窟、雕凿佛像时, 都会刊刻造像题记,在今天龙门石 窟中,佛像有10万余躯,碑刻题 记有3600多处,大部分是北魏和 唐朝时期的。 出资造像的人,为国家、皇帝或者 为祖先、父母、兄弟、子息等追善 祈福,发愿造像,以记录造像缘由, 题材及修造者的姓名,籍贯,官职 身份等,是了解北魏和唐代佛教与 世俗社会关系的重要材料。
宋代石刻文献研究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簋、 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 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 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 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 之。 ……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 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 吏散,輙校勘二卷,题跋一卷。此二千 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 ……忽阅此 书,如见故人”;“今手泽如新,而墓 木已拱,悲夫!” ……“岂人性之 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 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 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 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清代石刻研究
清代石刻之学的倡导者是顾炎武。明 清鼎革之际,有鉴于明儒空谈心性的 迂阔,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留心郡 国利病、山川水道,留意地方金石文 字,著有《金石文字记》,多有证经 订史之用。 清代石刻之学特点。石刻之学提升到 与经、史并举的显学。第二除了研究 碑刻书法外,还从考证史学角度收集 整理石刻文字。第三除了前代存目、 跋尾、录文外,进一步出现分代,通 纂,证史、书目的方式。
宋淳熙四年(1177) 抚州公使库刻本《礼 记》
青铜器铭文
伯鲜鼎:唯正月初吉庚午,伯鲜乍(作) 旅鼎,用享孝于文祖,子子孙孙永宝 用。(祭祀先祖) 伯家父郜簋:用享于其皇祖、文考, 用赐害(匄)眉寿、黄耉、霝(灵)冬 (终)、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集成》8.4156)(求长寿) 周乎卣:周乎铸旅宗彝,用享于文考 庚仲,用匄永福,孙孙子子,其永宝 用。(求福禄) 目的:除了追思先祖外,更为了功利 性目的——祈福求佑。
古今墓志第一——《柳子厚墓志铭》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 满进京又外任为柳州剌史。同时,他得知刘禹锡(字梦 得)也被贬为播州剌史。柳宗元落着泪说:“播州非人 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 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韩愈感叹: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 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 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 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 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 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青铜器物研究
《史记· 封禅书》中记载:武帝时, “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 ‘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 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宫尽骇, 以为少君神,数百岁人也”。 《汉书· 郊祀志》记载京兆尹的张敞 释读周鼎铭文。 东汉古文字学家许慎很重视前代的 青铜器铭文,他所著的《说文解字》 收有四五百个古字,并且在这本书 的自序中说:“郡国往往于山川得 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 似。”
宋代金文研究
金文伴随着青铜器出土,所以金文 研究,必须与铜器形制、纹饰、出 土地域,底层及其他出土遗物互相 参证。 自宋代以来,金文研究逐步开展。 吕大临《考古图》体例已相当完善, 图象、铭文、释文等项都已具备, 今存四库全书本。 专著录铭文,薛尚功《历代钟鼎彝 器款识法帖》,内容颇为丰富,今 存嘉庆二年阮元刻本、中华书局 1986年。
宋代石刻文献
《金石录》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收录碑石全文。 南宋洪适《隶释》27卷,将隶书石刻文字用楷体写出,考 释其中的史事、人物、形制及文字释读。清人极为推崇此 书。 南宋陈思《宝刻丛编》二十卷。以《元丰九域志》京府州 县为纲。其石刻地理之可考者,按各路编纂。未详所在者, 附於卷末。今存《 四库全书》本,光绪十四年陆氏十万 卷楼刻本。
毛公鼎,道光末 年出土于咸阳市 岐山县。
铭刻金文的目的
消耗众多劳动力和社会财富,目的 为了铭记。《墨子·兼爱下》:吾 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 色也 ,以其书于竹帛,镂于金石, 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对祖先 的祭祀是国家稳定的保证。 《礼记·祭义》:夫鼎有铭,铭者, 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 而明着之后世者也。作鼎就是为了 宣扬先祖的德善、功烈、勋劳。
石刻种类
秦代刻石。唐初在陕西天兴发现战国 时期秦国刻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石刻文献,秦统一之后,先后在泰 山、琅琊山、碣石、会稽山立石刻辞。 古鼓文是先秦刻石,遗存至今的石刻 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和最 具代表性。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 又称“猎碣”。流传的拓本有北宋的 《先锋》、《中权》、《后劲》三种, 后归藏日本河井荃庐,现藏东京三井 纪念美术馆,郭沫若在日本见后,著 有《古鼓文研究》一文。
龙门石窟
石刻图像及其他
石刻图像也是重要的文献之一,前人有 所忽略。明清以来,肖像画逐步盛行, 各地寺院将佛、菩萨等造像刻于寺庙中, 学校里还刻孔子,先圣,供人瞻仰。 西汉末年兴起的画像石墓葬形式,在画 像石的题记中出现了墓主的姓名籍贯。 南阳出土的建宁三年三月甲寅许阿瞿画 像石题记:“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 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 □年甫五岁,去离世荣。 在东汉及魏晋时期,南方还曾流行过用 模子印制成的花纹文字墓砖。文字大多 为纪年和吉语。如“延熹四年太岁在辛 丑,万世老寿,阳遂富贵”。
容庚教授轶事
《金文编》,据历代出土的青铜器 三千多件的铭文,共收字18000多。 商周秦汉铜器铭文中已识与未识者, 从中可尽览无遗。这是一部相当完 备的金文字典。 《商周彝器通考》详述青铜器的基 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分15章。将青 铜器按用途分为4大类。全书共30 多万字,附图500幅这是一部对青 铜器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并加以科 学分类的著作,是研究青铜器的重 要参考书。 宁跳珠江,不批孔子
文獻學概要
主讲人: 陳 彩 雲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博士
第二讲:金石文献
金文:指镂刻或熔铸在 青铜器上的文字。
石刻文献:刻在石 头上的文字和图画。
1、金文
思考题:为什么人们要将文字铭 刻在珍贵的青铜器上呢?如果说 商代人的甲骨文是用于占卜,那 么金文是做什么用的呢? 青铜器在当时十分珍贵,需要深 入地层,开采铜矿、锡矿,按一 定比例冶炼铸造,直到今天同样 也是奢侈品。 问鼎中原:青铜器主要用于贵族 的祭祀、朝聘、宴飨、丧葬等礼 仪活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天子拥有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
苏州文庙中 的孔子像
宋代石刻文献研究
作为史学家的欧阳修眼光的不同于收 藏家的吕大临、王黼等人,收罗金石 拓片达千卷,撰写400多篇跋尾,成 《集古录》十卷。其后,曾巩收集古 今金石为《金石录》500卷,其书今 已不存,序言跋尾见《南丰类稿》。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密 州诸城人,宋徽宗时宰相赵挺之第三 子。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著有 《金石录》,前10卷为目录,按时 代顺序编排;后20卷就所见钟鼎彝 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加 以辨证考据,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资 之书。 今有上海书画出版社的金文 明《金石录校证》本
金文研究工具书
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青铜器 论文索引》。可以了解1986年前的中 国金文研究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1994年编著 《殷周金文集成 》完成主题铭文的 收录,共收11983件,记录铭文、字 数、时代、出土地等情况。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著有 《金文文献集成》,裒辑古今中外学 者数百人的研究论著二千余种,涉及 领域有商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著录研 究、器铭考释、文法韵读、断代历法、 金文与商周史研究、器铭辨伪及学术 史研究等,是目前国内外最完备的有 关商周金文研究的文献总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