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城市地理学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 大都市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结 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现了大 都市区人口绝对量下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动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 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 们价值标准的变化。
近10年,美国规划学者提出了“精明增长 (Smart growth)”的理论。
该理论是针对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都 市蔓延,导致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非 常高昂,城市景观非常单调而提出的
认为城市规划建设应该相对地集中,就是密 集型的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应该有较开阔的绿 地相隔离,一个组团里生活和就业单元应该适当 地混合,混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生态平衡和生 活的舒适度。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 素有国土大小、人口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 经济结构和划分城乡人口标准等,但所有因素中,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最为密切。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 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 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究竞是什么样的 相关模型?这里探讨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一 般关系。
34
(2)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化
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 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有物 质消费,也要求有文化消费、精神消费。 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 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 化娱乐、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
44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讲义-第四章
第四章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了解地理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发展的影响。
掌握常见的城市地理位置类型。
掌握城镇地理条件的综合评价方法。
地理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动态影响。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城镇发展地理条件的综合评价方法。
引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
市集出现。
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形成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导致城市雏形形成。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商人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城市才具有了完备的职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导致城市规模扩大。
机器大工业替代工场手工业,才产生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聚,出现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现代大都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带。
掀起城镇化的世界浪潮。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到来,必将使城市在许多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功能更加复杂化、城市网络更加复杂化和数字化、国际经济联系更密切,经济辐射能力更强)。
城市“长个头”的时候到来,除港沪外、再成长出多个国际型城市(世界城市work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指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具有主导作用或巨大影响力的少数城市,他们处在世界城市功能等级体系的顶端。
上海至2010年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综上所述,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
它首先反映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大的历史阶段。
其次,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内,城市的兴衰也受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兴衰的制约。
在这一前提下,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城市,城市的分布和发展的状况也有差别,地理条件在这种差异的塑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下面讨论区域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前者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后者则是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
第一节城市群体分布的区域基础区域地理条件从总体上影响一个国家、一地区城市群体分布(城镇体系)的面貌,即哪儿城市多,哪儿城市少,哪儿城市密,哪儿城市稀。
城市地理学
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为积极型城市 化 • 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为消极型 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由国家投资于 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 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 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 两个方面 •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 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 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 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 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结论
• 发达国家,城市发展对工业发展的依赖 减轻; • 世界范围看,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 本动力; •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导致城市化的过程 正处在上升阶段。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 (1)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不断提出 新要求; • (2)城市中居民对消费性服务业也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中国家 有大量而廉 价的劳动力 发达国家 有大量资 本
跨国公司的 资本向发展 中国家输出
形成新的 国际劳动 分工
制造业的 国际扩散
新国际劳动分工的 特点:管理部门与 生产过程的分离。 管理部门在发达国 家,生产部门在发 展中国家
服务业的 国际扩散
全球性金融 网络的出现
进一步刺激 城市中第三 产业的发展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兰帕德: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 著的正相关 (2)贝利: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 技术、人口和教育等因子; (3美国人口咨询局:人均GNP与加权城市化水 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4)周一星、许学强:人均GNP与城市化水平 存在对数曲线相关
更为复杂的生 产网络的出现 企业间横向 联系加强
向中心企 业集聚
生产集聚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
《城市地理学》课程(第1~13章)思考题第1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方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所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般来说,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变化规律。
对于我国,因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如何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2.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组合,具有基本单元。
它主要反映的是非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间劳动力联系规模的密切程度。
第3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2.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3.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4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3.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4.举例分析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及其演化模型。
第5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试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过程、动力等。
第6章城市职能分类1.试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城市地理学》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型及测度
(一)向心型与离心型——以大城市为中心
向心型 城市化
离心型 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 施以及政府部门、企 事业公司的总部、银 行、报社等脑力劳动 机关,都有不断向城 市中心集聚的特性, 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 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 散的过程,也称扩散 型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型及测度
(五)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 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 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 个方面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
展以乡镇企业C为ont主ents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 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 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图2、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分析
70
60
50
工业占DGP比重
40
城镇人口比重
30
20
非农业人口比重
10
0 1952 1957 1965 1970 1975 1978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图3、甘肃省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相关关系图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2)工业革命
• 制造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 劳动,表现为工厂的扩大与工业部 门的分化,进而改变了劳动地域分 工格局和城市的经济性状况。
–传统农业社会分工:广域农业、 林业、牧业地域分工。
–工业社会分工:生产地、消费地、 原料地、燃料地之间的分工。
城市地理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32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二)城乡人口迁移的一般模式
农村控制性次系统
–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 –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如果能发挥其组织功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就有可能打消不少潜在移民的移居念头。 –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使农村青年憧憬城市生活而移民。 –家庭和家族不会允许未成年的潜在移民单身移居。成年 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 因素。 –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是多子平分还是由长子继承也往往 对移民数量有所影响。
第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 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29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 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 (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 5000美元左右),由于处 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 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 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 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 不存在着显著相关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正统的城市化 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15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一)正统的城市化
•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 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 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4章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
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 上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正统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
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 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自然灾害
农村推力
农村资源减少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
城市拉力
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 就业机会 服务水平
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
受教育机会
社会保障缺乏
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
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 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 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 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 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②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增长呈拉平的“S” 型曲线提高。
③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基本实现了城 市化;75%,人口城市化已完成。
④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 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
⑤工业与城市布局存在空间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工业区 工业枢纽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地理学第4章
以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 值与城市化水平为例,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较 大的相关性:
国家类型
低收入国家
国家数
平均城市化水平 (%)
17
中等收入国家
高收入石油出口国 市场经济工业国 非市场经济工业国 世界平均
63
4 19 6 125
1400
12630 10320 4640 2340
3.人口流动模型(托达罗)
托达罗在舒尔茨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人口流动模型,认为 人口流动过程是人们对城乡收入差异做出的反应。
中国的情况: 中国学者对农村人口迁移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多以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为基础,认为城乡经 济发展差距形成推-拉两种力,是造成城乡-城市人口 迁移的主要原因。 宁越敏认为中国乡-城人口流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推-拉模式虽然缺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但 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农村人口向沿海城镇迁移的原因。 对于中国来说,城乡差异不仅表现在由于户口因 素所形成的人口再生产方面的差异,还表现在观念、 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哈唯、美国的卡斯特 尔斯。 哈唯等人认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 研究应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入手,只 有这样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本质及 所产生的城市问题的根源。他提出了资本“三 次循环”的概念,而这一分析进一步拓宽了城 市化的研究领域。随着新的理论及城市建成环 境等概念,以及衡量城市建成环境动态变化的 多项指标的提出,为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其他转 换过程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
625 668 688 689 723 726 763 764 773 789 840 855 1028 1030 1063 1081 819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第四章_城市化原理
2.农村为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来源 第二前提 农村为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来源(第二前提 农村为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来源 第二前提)
农村是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的劳动力来源地, 农村是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的劳动力来源地, 城市化本身就包含着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城市化本身就包含着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能将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 来,流入城市Ⅱ、Ⅲ产业的行列中来,城市化才能发展。 流入城市Ⅱ 产业的行列中来,城市化才能发展。
3.分散型城市化 城市化Ⅱ) 分散型城市化(城市化Ⅱ 分散型城市化 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 农活动的地域集中。 农活动的地域集中。
郊区城市化、 人口、 ⑴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人口、工业和商
业实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 业实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 推进,如发达国家。 推进,如发达国家。 人们先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⑵乡村城市化:人们先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如 人们先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发展中国家(如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 发展中国家 如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 如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 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并逐步接受了城市文化, 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并逐步接受了城市文化,生活方 式开始向城市型转变,人口或“离土不离乡” 式开始向城市型转变,人口或“离土不离乡”,或向 集镇、小城镇集聚 。 集镇、小城镇集聚)。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学习目标:了解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学习目标:了解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掌握 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城市化的类型和衡量 指标,以及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 指标,以及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 学习重点: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和城市化 学习重点: 的近域推进 学习难点: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 学习难点: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城市化 的近域推进过程
城市地理第4章
U
Ⅰ
Ⅱ 乡村城镇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R
Ⅰ+Ⅱ
正统的城市化
U
Ⅱ
人口流向
U
6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1)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农业剩余
1、第一前提:剩余农产品
城乡经济分工决定了城市所需粮食必须由农业提供; 城乡经济分工决定了城市所需粮食必须由农业提供; 只有农业发达,城市兴起和成长在经济上才能成为可能; 只有农业发达,城市兴起和成长在经济上才能成为可能; 就一国而言,剩余粮食不一定构成本国城市化的前提; 就一国而言,剩余粮食不一定构成本国城市化的前提; 剩余粮食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剩余粮食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中国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
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 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因而,他们的生 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 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1)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 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 化水平差异很大。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5000美元左右),由于处于 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 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相关;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地利⽤、社会空间、⼈的⾏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然科学,⽽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特点:(l)多核⼼。
区域内有若⼲个⾼⼈⼝密度的⼤城市核⼼,每个⼤城市核⼼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都市区。
各核⼼城市之间的低⼈⼝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城市性⽤地提供城市⼈⼝的休憩场所和⾷品供应。
(2)交通⾛廊。
这些⼤城市核⼼及⼤都市区沿⾼效率的交通⾛廊⽽发展,开始是铁路,进⽽是⾼速公路,它构成⼤都市带空间结构的⾻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
⼽特曼以2500万⼈⼝作为⼤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业职能、商业⾦融职能、⽂化先导职能于⼀⾝,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的地区,甚⾄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
四、我国现⾏的设市、设镇标准:现⾏的设镇标准:20 000⼈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农业⼈⼝超过2 000⼈的,可以撤乡建镇;总⼈⼝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农业⼈⼝占全乡⼈⼝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化原理
• (二)城市化进程呈现出S形增长曲线,不同发 展阶段具有不同特征。 • 初期阶段: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 就业机会和农业释放的剩余劳动力都很有限,城 市化发展缓慢。 • 中期阶段: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农业劳动 生产力大幅提高,工业快速发展能够为大批农业 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 阶段。
美国的四大城市密集区域
欧盟最具全球影响力的“ 五角形” 区域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主要特 征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 J.E.Stiglitz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 科技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 键因素。 • 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 世界。在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制约条件下 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将是中国对于 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也是全世界迫切关 注和殷切期待的。
–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 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 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 转化。
25
一、城市化的类型
•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 “下”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 一是从主体上看, 城市化的发动主体是来自“下”, 即来自 地方乡镇村等社区政府和农民, 城市化发展的投资主体, 是 乡镇村地方社区和农民群体, 以自有自筹资金为主。 • 二是从地域上看, 城市化发生发展的地域在“下”——乡和 镇, 即在广大农村地区——“乡下”; 城市化人口来源以来自 农村的就地转移为主, 即农村人口在农村内转化为城市人口 (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包括少数外来人口)。 • 三是从层次上看, 城市化发生的等级系统是属于“下”层— —乡镇。在中国行政体制上, 乡镇为最基层的行政单元; 在 中国的城市系统层次上, 建制镇是最下层的城市单元。因此,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 即指发生在农村地域, 由基层社区政府 发动和农民自主推动的、以农村人口在农村内就地转移,建 26 立小城镇为中心的城市化过程。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城市布局形态
城镇
工业区
工业枢纽
中小城市
中心城市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产性服务不断提出新要求。
跨国公司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显著 特点。
(2)城市居民对消费性服务业提出更高的 要求。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城 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城 乡 移 民
3、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 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 动的地域集中。 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美国
发 达 国 家 的 逆 城 市 化 现 象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一)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 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 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动力除经济原因外, 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原因 也都是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地理学,在分析城市化动力时,首先注意 问题的空间性 ,从地域秩序入手分析 。
(2)城市的形态不断的扩大,城市的分布由相对的孤立转变 为联系紧密的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逐步扩大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三)弗里德曼的解释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将城 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城市化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
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 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可 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第四、五章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
但美国的,法国的认为,包括。城市性地域与农 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 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 转化也仍在进行。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连续论。 我国学者倾向于赞同第二种观点。这是因为,我 国很多城市是从前工业化社会演变而来的,由于 经济发展水平低,至今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还 不足,城市现代化程度很低。因此,加强我国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也属于城市 化这一总进程。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我们可以从上两种空间过程相互配合的情况出发, 将当今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划分为三种类型。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典型的城市化)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 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 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14
2、非典型的城市化 (假城市化、过量城市化)
第一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 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第二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 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第三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 (工业革命?产生之日?)
第一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 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过度城市化( Over-Urbanization )
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 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 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 化。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I
本镇镇区 他镇镇区 本县县城 他县县城 市区驻马店以外Total
现居 市区 Count
4
住地
% within 现1居 0.住 8%地
1 2.7%
26
6
37
70.3% 16.2% 100.0%
县城 Count
4
1
59
1
13
8
86
% within 现居 4.住 7%地 1.2% 68.6% 1.2% 15.1% 9.3% 100.0%
2
58
25
369
% within 现2居 0.住 3%地 1.9% 54.7%
.5% 15.7% 6.8% 100.0%
41
人数
图1 连江县居民迁居意向
120 100
80 60 40 20
0
福州市区
县城
镇区
其他镇
迁居目的地
其他村
42
八 城市化研究的内容
1. 城市化的过程 2. 城市化的推进改革力 3. 城市内部变化 4. 城市化对周边地域的影响
5.
43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6
4
2
0
-2
-4 20- 30- 40-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30 40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四 城镇人口的界定
1 我国 建成区内及与之相连的农村居民点
内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一年以 上居住人口,包括农业人口及暂住 人口。 城镇:一般指建制镇以上行政地域。
5
对城市化的理解
理解1(狭义):农村地域向城市 地域的转变
农村-城市二元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农村控制性次系统
➢ 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
➢ 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如果能发挥其组织功能,促 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 水平,就有可能打消不少潜在移民的移居念头。不过, 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使农村青年憧憬城市生活而移民。 家庭和家族不会允许未成年的潜在移民单身移居。成 年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也是潜在移民的牵 制性因素。此外,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是多子平分还 是由长子继承也往往对移民数量有所影响。
▪ 城市控制性次系统
➢ 主要通过寻找住房和职业的难易来实现。寻找 住房和职业的难易可以起到制止或鼓励农民移 入城市的作用。而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可直接 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功能。如房屋、土地价格的 制订,对木屋区或贫民窟居民的态度,对摊贩 的管理以及是否设置职业介绍所等都会影响移 民的数量。
▪ 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
4.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 正统的城市化: P56 ▪ 假城市化 ▪ 过度城市化 ▪ 郊区城市化 ▪ 逆城市化 ▪ 再城市化:
相对于逆城市化而言,当城市出现逆城市化时,城 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 慢,甚至开始衰落。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政府 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 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 实现人口增长,这就是所谓的再城市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城市化定义 ▪ 城市化机制 ▪ 城市化的类型测度 ▪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 城市化的概念 ▪ 城市化的标志 ▪ 城市化的意义 ▪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 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返 回
1.城市化的概念
在生产上有投 入—产出联系,原 料和产品的运输量 都较大.聚集可以 加强彼此间的信息 交流和协作,降低 运输费用和能源消 耗等。
新兴产业集聚区
在生产上没有 联系,是利用集聚 的规模优势,扩大 自身的影响。
工业化是带动城市化的核心动力。但不同地 区的工业化模式不同
思考:
▪ 我国区域城市化主要有哪些模式?
案例:英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纽卡斯尔
兰开夏
利物浦
曼彻斯特
伯明翰
布里斯托尔
伦敦
▪ 工业化促进了整 个国家城市数量 与规模的急剧增 加
▪ 工业化促进了英 国城市人口数量 的增加和城乡人 口比例的改变
▪ 工业化促进了农 业的发展
▪ 工业化推动了城 市文明的传播
传统的专业化生产集聚区
➢ (1)离乡背井的农民进城生活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重 新学习求职之道、社会规范,建立新的社交网络;
➢ (2)城市自身需要调节,多建房屋和创造就业机会,以 便扩大人口容量,应付新来的居民;
➢ (3)农村也需要调节,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或改变产业 结构,以适应失去劳动力的新情况。
➢ 假如,上述三方面的调节机能失灵,往往会使移民返 回原地,或发生其它社会经济问题。政府为了解决这 些问题必须加强调节机能。
工业为主的轻型 长速度保持较
工业体系
高水平
泛珠三角区域范围示意图
陆地泛面珠积三角”1又99叫.4“5万9+平2”,占“全国泛面珠积三的角” 计广省人划西(口是、区指海)沿南,四珠、加川江湖上方4.4公流南香6里亿域、港人的四和广川澳东、门2占、云两0全.福南个7国8建、特总%、贵别人江州行口西政9的个、区 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谋3发4.7展6。%
相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不同点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1.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工业发展
市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化
服务业发展
2.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上海人口的增加
54万
1911年人口
538万
1949年人口
1324万
1990年人口
1. 对照上述两幅图,你发现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 什么是城市化?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3. 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转化
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无锡市港下镇的发展
港下镇经济发展迅猛。全镇涌现出一批全国 同行业的先进企业,初步形成了服装、橡胶、 电子、冶金四大区域支柱产业。港下镇以集团 经济而闻名,红豆集团是全国120家大型企业 集团改革试点企业,“红豆”商标成为全国驰 名商标,红豆集团被列为国家、省、市重点扶 持企业,晶石、飞达集团列为省重点扶持企业 晶石集团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
机会和发展前途受到限制等 ➢ 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 ➢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
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 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 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 导因素。
人口结构的转型 经济结构的转型 I 地域空间的转型 生活方式的转型 II
2.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 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 城市化的意义
乡村聚落
人口
城镇 资金
城镇 工业
第二产业和 第三产业
城市聚落
城镇 信息 技术 城镇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1911年用地
案例分析: ▪ 珠江三角模式 ▪ 苏南模式
珠三角的位置和范围
珠三角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南临南海。 珠三角包括9个市42个县(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面积4.2 平方公里,其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广东省的23.4%和31.2%,但国 内生产总产值占广东省的70%以上。该区人口占全国6%,而出口 占全国1/3 。
▪ 马卜贡杰特别指出,系统分析模式要比推 拉因模式好,它除了能分析城乡控制性次 系统和调节机能外,还考虑了各种系统间 的联系,包括正负反馈和信息流动。正反 馈意味着乡村到城市的移民增加,负反馈 则表示乡村到城市的移民减少。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一、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2. 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 市化
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毗邻港澳
华侨众多 开放政策
外向型经济 稳步发展
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农村城市化
吸引外资
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3、含义工业化加形成速原因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流方向 式的转目变的
民工大规模流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的
农村
动的现象
迅速发展,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
珠江三角洲
务工 经商
“苏南模式“
苏南农村的年轻人大部 分走进了工厂。这是无 锡新区一家外资企业的 工人准备上夜班。
这些来自农村的女孩子 走出工厂后,再也不会 走进农田了。
无锡市港下镇的兴起
红豆集团所在地港下镇地处江阴、无锡、常熟 三市交界处,由于地势低洼,交通闭塞,当年是周 围出了名的穷窝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里的农 民到无锡办事,要乘五个小时的轮船;到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兴起,这里通上了公路,但由 于路况不好,到无锡办事要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颠 簸近两个小时。红豆集团的发展推动了这里的小城 镇建设,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随着乡镇企 业的不断发展,现在村村通上了公路,到无锡办事 只须半小时车程。红豆集团1983年起家,当年港下 镇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87元,到2002年,这里的人 均纯收入已达6045元,在红豆集团的12000名员工 中,港下镇劳力就占了50%;
观察,珠三角城市分布有何特点?
(1)沿河分布:广_州__、__惠__州__、__东__莞__、__中_ 山、江门 (2)沿海分布:香_港__、__澳__门__、__深__圳__、__珠__海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进程
存在 解决
夯实基础阶段 稳步发展阶段 问题 措施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
▪ (2) 城 乡 人 口 迁 移 的系统分析模式∶
▪ 1970 年 马 卜 贡 杰 ( Mabogunje ) 提 出 了 该模式。
▪ 模式认为,城乡人口 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 移民本身,而且,更 为重要的是在于农村 和城市的控制性次系 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 化的调节机能,它们 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 制。
产业
影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人口向城 市大量转移 工业是城市经济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工从事 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农民 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安排大量的劳动 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也 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 城市化指标的研究概况 ▪ 当前国内外关于城市化指标的学术成果 ▪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1.城市化指标的研究概况
▪ 学术界关于城市化问题的相关成果相当丰 富,在SPRINGERLINK数据库中,关于城 市化相关问题的英文文章可以搜索到248篇, 在CNKI数据库中,可以搜索到5000多篇关 于城市化相关问题的中文文章。但关于城 市化指标问题研究方面的成果相对有限, 在SPRINGERLINK数据库中仅仅搜到25篇 关于城市化指标问题的文章,在CNKI数据 库中也只有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