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共21页文档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共21页文档
应 用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练习及答案

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练习及答案

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1.指出下列化合物能量最低的电子跃迁的类型。

答案:⑴. π-π* ⑵.n-σ*⑶.n-π* ⑷. n-σ* ⑸. п-п*2.按紫外吸收波长长短的顺序,排列下列各组化合物。

⑴.⑵.CH3-CH=CH-CH=CH2 CH2=CH-CH=CH2 CH2=CH2(3).CH3I CH3Br CH3Cl⑷.⑸. 反-1,2-二苯乙烯顺-1,2-二苯乙烯答案:⑴以环己酮为基准,添加共轭双键及增加助色基都使UV吸收产生红移。

⑵以乙烯为基准,添加共轭双键及增加助色基都使UV吸收产生红移。

CH3-CH=CH-CH=CH2>CH2=CH-CH=CH2>CH2=CH2⑶杂原子的原子半径增大,化合物的电离能降低,吸收带波长红移。

n ® s*CH3I>CH3Br>CH3Cl⑷以苯环为基准,硝基苯增加p-p共轭,氯苯增加p-p共轭,UV吸收红移。

⑸反式异构体的共轭程度比顺式异构体更大。

反-1,2-二苯乙烯>顺-1,2-二苯乙烯3.指出哪些化合物可在近紫外区产生吸收带.(1) (2)CH3CH2OCH(CH3)2(3) CH3CH2C≡CH(4) (5) CH2=C=O (6).CH2=CH-CH=CH-CH3答案:可在近紫外区产生吸收带的化合物是⑷,⑸,⑹。

4、图8-32和图8-33分别是乙酸乙酯和1-己烯的红外光谱图,试识别各图的主要吸收峰:答案:图8-32己酸乙酯的IR图的主要吸收峰是:①.2870-2960cm-1为-CH3,>CH2的V C-H碳氢键伸缩振动。

②.1730cm-1为V C=O羰基伸缩振动。

③.1380cm-1是-CH3的C-H弯曲振动。

④.1025cm-1,1050CM-1为V C-O-C 伸缩振动。

图8-33,1-己烯的IR图主要吸收峰是①.=C-H伸缩振动。

②.-CH3,>CH2中C-H伸缩振动。

③.伸缩振动,④.C-H不对称弯曲振动。

《常考题》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经典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常考题》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经典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用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进行相应实验,正确的是A.用图甲所示操作配制银氨溶液B.用图乙所示装置制取乙酸乙酯C.用图丙所示装置制取硝基苯D.用图丁所示装置进行石油分馏2.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与古籍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常见古籍记载化学知识A《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的能量低于水,冰变为水属于吸热反应B 《泉州府志》: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泥土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

C 《天工开物》: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

“相激火生”是指爆炸。

D 《本草纲目》: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石碱)……浣衣发面,甚获利也。

石碱具有碱性,遇酸产生气体。

3.光照条件下CO2经一系列催化反应后可转化为甲醇(CH3OH)。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醇可作为燃料B.该转化过程只需要CO2作为反应物C.催化剂是实现转化的关键D.该转化有助于工业废气中CO2的处理4.下列关于铝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A.明矾可用作净水剂和消毒剂B.铝可用作包装材料和建筑材料C.利用铝热反应可冶炼高熔点金属D.氢氧化铝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5.“ 能源分类相关图”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的能源全部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是A.煤、石油、潮汐能B.氢能、生物质能、天然气C.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D.地热能、沼气、核能6.下列物质属于温室气体的是A.N2B.H2C.CO2D.O27.化学是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制造矢量发动机使用含铼(Re)合金材料,合金是纯净物B.“人造太阳”的核燃料是氘、氚,12H、13H互为同位素C.在人体中检测出了“微塑料”,说明白色污染危害严重D.制造芯片的工艺中,用氢氟酸腐蚀硅是化学变化8.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提高原子的利用率,使原料中所有的原子全部转化到产品中,实现“零排放”。

08 w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 应用

08 w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 应用

吗啡碱结构的测定,从1805年开始研究,直至1952 年才完全阐明,历时147年。
OH O HO
吗啡碱
NCH3
三、电磁波的一般概念
1. 频率与波长 电磁波:速率相同3×1010cm/s 波长与频率的关系为: γ = c /λ 频率(γ ,HZ),波长(λ ,cm) 1 cm=10 mm,1mm=103μm,1μm =103 nm λ=300nm的光,频率?(1HZ=1S-1)
分 物理方法

现代物理方法:主要指吸收电磁波谱
一.常见有机波谱
常 见 有 机 波 谱
电磁波谱与有机光谱的对应关系 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性质不同,根据电磁波的波长划分为 几个不同的区域。
电磁波谱
二、有机四大谱及其特点
有机四大谱:紫外吸收光谱(UR)、红外吸收光谱(IR)、 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R)
CH 2800-300cm-1
一般的紫外光谱仪:测定近紫外和可见光区域
一、紫外光谱的产生
有机物分子吸收紫外光,核外价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 而产生紫外吸收光谱。 价电子跃迁常伴有分子转动和振动能级的跃迁
二、电子跃迁
价电子有三种类型: σ 电子、 π 电子、n电子(孤对电子)
C=O: n σ

σ*
跃迁类型:
π*
σ
σ *,π *
E
n—>σ*跃迁
等杂原子上的n电子,发生n—σ*跃迁需要的能量比σ— >σ* 跃迁小,有的也在远紫外区有吸收。
n—π*跃迁 、
C≡N:等杂原子形成重键,其上的n电子吸收能量发生n— >π*跃迁,其能量较低,发生在近紫外区。
π—>π*跃迁。 C=C,C=O、C=C-C=C、C=C-C=C-C=O等π 电子吸收能

《有机化学》第8章_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ppt课件

《有机化学》第8章_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ppt课件

一、UV的特点
第五节 质谱
二、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谱图 一、基本原理
三、价电子跃迁类型
二、质谱图
四、紫外光谱与有机物分子结构 三、离子的主要类型
的关系
四、质谱分析示例
五、UV谱的应用
第六节 X射线衍射(简介)
第三节 红外光谱(IR)
一、晶体结构
一、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二、X射线衍射原理
H C
C H
H
H
CC
λmax
κmax/(L·mol-1·cm-1)
295 nm 27000
280 nm 13500
总目录
五、UV谱的应用
1. 鉴定化合物
[讨论]
下面两个异构体(A与B),能否用UV鉴别? 简单说明理由。
O
O
A
B
总目录
2. 测定化合物纯度
H2 Ni
3. 与其他谱联用
例:C4H6O UV:λmax 230nm,κ:5000 L·mol-1·cm-1
二、谱图结构
三、单晶衍的指标之一)
H
HO
H
H
1889—1927, 通过三四十年的工作才获得其结构式
总目录
常 见 有 机 波 普
紫外发射光谱 (UV)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荧光发射光谱 (FL) Fluorescence Spectrum 磷光发射光谱
上时,会形成非键电子与电子的共轭(p- 共轭),
从而使电子的活动范围增大,吸收向长波方向位移,颜 色加深,这种效应称为助色效应。能产生助色效应的原 子或原子团称为助色基。
总目录
红移现象:
由于取代基或溶剂的影响使最大吸收峰向长波方 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红移现象。

人教版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经典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经典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装置图正确的是A.实验室制备及收集乙烯B.石油分馏C.实验室制硝基苯D.实验室制乙酸乙酯2.“ 能源分类相关图”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的能源全部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是A.煤、石油、潮汐能B.氢能、生物质能、天然气C.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D.地热能、沼气、核能3.著名的Vanviel反应为:12H2S+6CO2hυ光合硫细菌C6H12O6+6H2O+12S↓,下列说法错误的()A.该反应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B.该反应原理应用于废气处理,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C.每生成1molC6H12O6转移24×6.02×1023个电子D.H2S、CO2均属于弱电解质4.绿色化学助力可持续发展。

下列不属于...绿色化学范畴的是A.利用二氧化碳和环氧化合物合成可生物降解塑料B.开发光、电催化技术用H2O和O2直接合成H2O2C.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D.发展用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物质制备的分散介质5.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A.生物质能B.地热能C.氢能D.化石燃料6.为了抑制生态环境的恶化,2019 年 1 月我国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修订,以提高法律层面的效力,引导国民共同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下列作法不应提倡的是A.对垃圾进行合理分类并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B.将煤气化或液化,获得清洁燃料C.为实现低碳环保,夏天空调的温度设定应尽可能低D.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7.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构成冠状病毒的蛋向质与RNA都是高分子化合物B.医用酒精含乙醇95%C.医治冠状病毒肺炎药物研发的其中一个方向,是通过化学合成物质抑制病毒在体内复制D.84消毒液有效成分是NaClO,不可与酒精混合使用8.化学是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制造矢量发动机使用含铼(Re)合金材料,合金是纯净物B.“人造太阳”的核燃料是氘、氚,12H、13H互为同位素C.在人体中检测出了“微塑料”,说明白色污染危害严重D .制造芯片的工艺中,用氢氟酸腐蚀硅是化学变化9.海藻中含有丰富的、化合态的碘元素。

《现代物理有机化学》习题解答指南

《现代物理有机化学》习题解答指南

《现代物理有机化学》习题解答指南《现代物理有机化学》习题解答指南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物理有机化学是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综合,涵盖了电子结构、分子结构、分子性质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结合能力比较强的学科。

因此,有机化学习者在进行习题解答之前,必须把基本理论学习好,这是所有物理化学习者必备的知识储备。

具体来说,学习者首先应掌握基本的有机分子结构,像有机分子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三氧化碳、四氧化碳、氮气分子等。

其次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包括原子半径、宇称价、最高电子态组、价键类型,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特性、相互作用等,以及碳元素与其他元素气体以及配合物的综合性研究。

再次,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有机化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分析分子结构的变化,理清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方向,而且要深入分析这个变化是因为什么,芳香环的稳定性如何变化,碳键的键角等特性的变化的原因及机理。

这一步也是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基础,这一点在解答习题中尤为重要。

二、解答习题步骤首先,学习者要阅读习题,了解其背景,同时识别出所提问题中的关键要素。

有机化学习者应从问题中总结出反应物、反应结果以及反应机理等要素,以便于更好地回答问题。

其次,学习者要依据问题的类别和所要解答的内容,根据基本的理论和实验数据,加上自己的分析思考,对习题进行解答,并力求对反应机理和反应的变化等特性做出准确的描述。

例如,电子式的解答要尽可能考虑到分子本质、分子式、化学键的类型以及这些键的变化等;性质解答就要考虑到分子本质、原子半径、宇称价、最高电子态组、价键类型、与气体的相互作用等;还有就是分子结构的描绘,例如对碳键的键角的描述等。

答题的步骤一定要认真,深入。

最后,解题完成后,学习者也可以给出相应的习题分析。

例如,对反应机理的比较和分析,利用实验结果和理论标准来评价有机反应的化学变化情况等,做到全面准确。

三、有效解题为了更有效、深入地解答习题,学习者首先要保证基本理论及实验结果的学习。

有机化学第五版第八章课后答案(李景宁编)

有机化学第五版第八章课后答案(李景宁编)

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析(2> CH S—CH—CH—CH=CH2 > CH】YHYHYH* > CH T—€H a(3) CH3I > CH3Br > CH3C1NO2(5)反-1,2-二苯乙烯>顺一1,2-二苯乙烯3-解:可在近紫外区产生吸收带的是(4八(5)、(6)。

4.解:乙酸乙酯=2980^2850 cm^1为甲基、亚甲基C-H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1 742 cm—L为C=O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匕1 374 cm"1为甲基C」H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Mh]240 cm^和1047 cnT】为C—O- C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

1—己烯【3070 cm"1为=C—H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2960-2866 cm"1为甲基、亚甲基C—H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1S41 cmT为碳碳双键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鼻1460 cm-1和1370 cm"】为C—H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峰;910 cm-1为RCH—CH3式烯绘C-H面外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峰,乩(1)舸者c—C和C—Q的伸箔振动峰与后者的C—C和-一OH的伸缩振动峰有很大憧别I (2)=C-H面外弯曲振动中,反式和孤式产生的峰有但别丿<3)前者具有共無结构,C—O伸缩振动吸收峰较启者的波数低'<4)积累二烯烽申C—C—C伸端抿动吸收峰与孤立二烯烂的C = C伸縮振动吸收蜂宥饨别,C5)前妾的C—C—C [申缩振动与后者的E—C—N的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有区别.6.糠t不堰和度U=8+l-0.5Xe = 6>4t可能有苯环.3300 和2110沁一1的吸收峰说明有Y—H t3 0S0 cm-] J 600 cm'1J 5()0 cm^1吸收峰说明有笨环?75€ cm'1和&91 m 1 吸收峰说明苯环上是单履代.再结合题中所已知的化学性质’可推得该化合物E的结构足:C^CHH S C\ b/H11.解:(1) CHjCHzCH^CH,&V&(2) c —cH /b ^CHja入>5.abba(3) CH S CH,OCH 2CH 5&A&a b b a (4) QH 5CH ?CH ,CH , a b ・c d&>&>&>&(5) CUCHCHzCl九〉A a b(6) CICH,CH 2CH,Br a b c(7) CHsCHO仇>&(8) C HjCOOCH^CH,矗>&>&12.解「在室温下,环己烷的两种构象转换很快,6个4键质子和6个€键质子处于平均的环境中, 所以其:H NMR 中质子只有一个峰;当温度降至一100弋时,环己烷两种构象转换速度很慢,所 以在】H NMR 谱图中,a 键质于和e 键质子各有一个单峰,即西个峰.13.解'不饱和度U=9+l-0・5X12 = 4.说明可能冇苯!H NMR 谱中古约为 7.0 的信号以及 IR 谱 3030 cm"1 J602 cnT' J 500 cm^1 J 462 cm'】 这些吸收谱带都说明有■苯环存在.根据不饱和度,除苯环外,分子中剩余的部分只能是烷基. 由】H NMR 谱可推得•可能得烷基为一CH :和-CH 2CH S e 再由IR 谱知,780 cnT*和680 cm"1 处有较强的吸收•这是间二取代苯的特征谱带.因此该化合物的结构为,8.解$ (1)两个$(2)四个M3)四个;(4)两个$(5》四个)(6)—个$(7)三个.(8〉五个。

有机化学习题与解答

有机化学习题与解答

有机化学习题与解答《有机化学》重点课程建设组编印2012.10目录第一章绪论---------------------------------------------------------4 第二章烷烃---------------------------------------------------------5 第三章单烯烃------------------------------------------------------12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18 第五章脂环烃------------------------------------------------------28 第六章对映异构----------------------------------------------------34 第七章芳烃--------------------------------------------------------45 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的应用--------------------------------------54 第九章卤代烃------------------------------------------------------60 第十章醇酚醚----------------------------------------------------74 第十一章醛酮-----------------------------------------------------84 第十二章羧酸------------------------------------------------------92 第十三章羧酸衍生物------------------------------------------------95 第十四章含氮化合物------------------------------------------------97 第十五章杂环化合物-----------------------------------------------101 第十六章碳水化合物-----------------------------------------------104 第十七章蛋白质和核酸---------------------------------------------113 第十八章甾萜化合物-----------------------------------------------116第一章绪论习题1.甲基橙是一种含氧酸的钠盐,它的含碳量51.4%、氮12.8%、硫9.8%和钠7.0%,问甲基橙的实验式是什麽?2.胰岛素含硫3.4%,其分子量为5734,问一分子中可能有多少硫原子?3.元素定量分析结果,指出某一化合物的实验式为CH,测得其分子量为78,问它的分子式是什麽?4.根据键能数据,当乙烷(CH3-CH3)分子受热裂解时,哪种共价键首先破裂?为什么?这个过程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5.写出下列反应能量的变化?6、根据电负性数据,用和标明下列键或分子中带部分正电荷和部分负电荷的原子。

有机化学测试模拟题

有机化学测试模拟题

第一章 绪论 和 第二章 烷烃一、命名下列化合物或写出其结构式1、(CH 3)2CHCH 2CH 2CH(C 2H 5)2233、2,5-二甲基庚烷二、选择题1、下列自由基稳定性最高的是( )2、(CH 3)2CHCH 2OH 与(CH 3)3COH 是什么异构体? ( )(A )碳干异构 (B) 位置异构 (C) 官能团异构 (D) 互变异构.3、将下列化合物按沸点由高到底排列( )a. 正戊烷,b. 异戊烷,c. 正己烷,d. 2-甲基戊烷(A )a>b>c>d (B) d>c>b>a (C) c>a>d>b (D) c>d>a>b4、甲烷分子中四个氢原子与碳原子的何种轨道成键?[ ]a. SP 3杂化轨道;b. SP 2杂化轨道;c. SP 杂化轨道;d. P 杂化轨道。

5、自由基最稳定的是( )CH 3CH 2CH 2=C-CH 2A.B. C.CH 236、下列自由基最最稳定的是( )A CH 3CH .CH 3B PhCH 2C .H 2. C PhC .H.CH3三、机理题完成反应,并写出一元溴代的反应机制:CH 3Br 2CH 3CHCHCH 2CH 3CH 3CH 2CH 2CHCH 2CH 3CH 3CH 3CH 2CCH 2CH 3CH 3A:B:C:答案一、命名下列化合物或写出其结构式12、2-甲基-3-乙基己烷3、323二、选择题1、C2、B3、D4、A5、C6、C三、机理题Br:Br –—–→ Br · + Br ·CH 3+Br ·CH3+·BrH CH3·+Br 2CH 3Br+Br ·第三章 单烯烃一、命名下列化合物或写出其结构式1、2、 3、CCCH 3BrBrC 2H 534、4,4-二甲基-2-戊烯5、1-戊烯-4-炔二、填空题1、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是( )2、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是 ( )3、3三、选择题1、下列碳正离子中最稳定的是( )2、将下列碳正离子稳定性由强到弱排列为序( )(A)a>b>c>d (B) d>c>b>a (C) c>a>d>b (D) a>d>c>b3、苯己烯用热KMnO 4氧化,得到什么产物?( )CH 2COOH CH —CH 2OH COOH CH 2CHO (A) (B) (C) (D) OH4、将下列化合物的氢化热由大到小排列 ( )CH 3CHCH CH 2H 3Ca.CH 3CH 2C CH 2CH 3b.(CH 3)2CCHCH 3c. (A )a>b>c (B) b>c>a (C) c>b>a (D) c>a>b5、较稳定的碳正离子是[ ]a 叔碳正离子b 仲碳正离子c 伯碳正离子d 甲基碳正离子6、乙烯分子中碳原子以何种轨道与其它原子成键?[ ]a SP 3杂化轨道;b SP 2杂化轨道;c SP 杂化轨道;d P 杂化轨道。

有机化学--第八章芳烃

有机化学--第八章芳烃

课件
20
(I)和(Ⅱ)是键长和键角完全相等的等价结构,贡献大, 故苯的极限结构通常用(I)和(Ⅱ)式表示。共振使苯的能 量比假想的1,3,5-环己三烯低149.4 kJ· mol-1,此即苯 的共振能或离域能,因此苯比较稳定。 由于共振的结果,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既不是单键也
不是双键,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六个碳碳键完全相等,
课件
29
8.4.1取代反应
1.卤化
在三卤化铁等催化剂作用下,苯与卤素作用生成 卤(代)苯,此反应称为卤化反应。例如:
课件
30
对于不同的卤素,与苯环发生取代反应的活性次序
是:氟>氯>溴>碘。其中氟化反应很猛烈;碘化反应不
仅较慢,同时生成的碘化氢是还原剂,从而使反应成为 可逆反应,且以逆反应为主。因此氟化物和碘化物通常
课件
62
SO3因为极化使硫原子显正性,通过硫原子进攻苯环。磺 化反应是可逆的。在浓硫酸中,磺化反应机理可能如下:
课件
63
4.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的机理
①烷基化反应的机理 例如,用1-氯丙烷作烷基化试剂时,其反应机理如下:
sp2杂化轨道,分别与一个氢原 子的1s轨道相互交盖,构成六 个相同的碳氢σ 键。
课件
14
这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
原于是共平面的。每一个碳
原子剩下的一个p轨道,其 对称轴垂直于这个平面,彼
此相互平行,并于两侧相互
交盖,形成一个闭合的π轨 道,如图 (Ⅱ)所示。
课件
15
这样处于该 π 轨道中的 π
电子能够高度离域,使π电子
第八章 芳烃 芳香性
一般把苯及其衍生物总称为芳香族化合物。芳烃是 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简称,亦称芳香烃。

Ch.8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

Ch.8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

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测定有机物的结构,是研究未知有机物和鉴定有机物的重要环节。

过去,测定有机物的结构,主要依靠化学方法,化学方法要消耗较多的样品,而且费时费力。

近几十年来,化学方法测定有机物结构已被现代物理方法取代,化学方法了退居辅助地位。

物理方法的优点是样品用量少、快速、准确。

目前广泛用于测定有机分子结构的物理方法是波谱法。

紫外-可见光谱UV-V i 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第一节关于光光是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一、光的波动性ν与λ成反比关系。

二、光的粒子性表现在光具有能量。

一个光子的能量:E正比于ν反比于λ一摩尔光子的能量:三、电磁波的区域划分四、比耳-朗伯特定律A为吸光度,A的大小反映出样品(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

E和ε不随溶液的厚度及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但随单色光波长的不同而变化。

E和ε反映分子中某种价电子吸收某种波长的光发生跃迁的几率。

每一种化合物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其E或ε值是特定的,所以消光系数是化合物的特征常数,是鉴定化合物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UV-V i s光谱一、价电子原子中的价电子是填充在一定的原子轨道(s、p、d、f等)。

分子处于基态时,σ电子填充在成键的σ分子轨道中;π电子填充在成键的π分子轨道中;n 电子填充在原子轨道(s或P或SP3轨道)中。

如果用能量合适的光照射分子,分子中的价电子就会吸收光能,从成键的σ轨道或成键的π轨道或原子轨道跃迁到反键的σ*轨道或反键的π*轨道上。

分子中σ轨道、σ*轨道、π轨道、π*轨道、n 电子的轨道的能级相对高低如下图所示:有机分子中的价电子有6种可能的跃迁,这6种跃迁的能级差,其大小顺序为:一个有机分子究竟有可能发生哪几种跃迁,要看该分子含有些价电子,或者说,要看含有哪些分子轨道。

例如烷烃分子,其价电子只有σ电子,其分子轨道只有σ轨道和σ*轨道,所以,烷烃分子吸收能量合适的光,只能发生σ→σ*这种跃迁。

有机化学第五版 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

有机化学第五版 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
(1) 化学键越强,原子质量越小,振动频率越高,吸收峰 在高波数区(短波区) (2) 化学键越弱,原子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低,吸收峰 在低波数区(长波区)
2. 化学键的吸收频率
(1) 伸缩振动 ① O-H, N-H, C-H 由于氢原子较小,它们的吸收带在频
率最高的区域出现。 ② 双 键 和 三 键 的 键 力 常 数 较 大 , 双 键 K=8~12 , 叁 键 K=12~18,比单键大,它们的吸收带的频率也较大。 (2) 弯曲振动
3. 电子光谱
电子光谱中,分子所吸收的光能量比振动光谱约高 10~100倍左右,使电子激发到较高的能级。
电子光谱在可见及紫外光区域出现。
第二节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
一、紫外光谱及其产生
(一) 紫外光
X-射线 4nm 远紫外 200nm 近紫外 400nm 可见光
紫外光
(二) 电子跃迁及紫外光谱的产生
化合物
醇 λmax / nm
255
εmax 215
OH
270
1450
NO2
280
1000
常见生色团和助色团
生色团: C C C C
CN
O N
O
O N O CCCC
CO
COOH
CS
助色团:-Cl、-NH2、-OH等含p电子的基团
返回
1) 生色基: 能吸收紫外可见光(200~800 nm)的孤立官 能团.如
1. R吸收带:为n→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
是发色团、助色团引入双键形成的共轭基团产生的吸收峰。 特点:吸收强度很弱 εmax<100
吸收峰波长一般在270nm以上
2. K吸收带:
为π→π*跃迁,由共轭双键产生 特点:吸收强度很强 εmax>10,000

有机化学 曾昭琼 第四版 答案 第八章

有机化学 曾昭琼 第四版 答案 第八章

杂原子的原子半径增大,化合物的电离能降低,吸收带波长红移。n → σ* (4)
NO2 > Cl > H
以苯环为基准,硝基苯增加π-π共轭,氯苯增加 p-π共轭,UV 吸收红移。 (5) 反-1,2-二苯乙烯 > 顺-1,2-二苯乙烯
反式异构体的共轭程度比顺式异构体更大。 3、 出哪些化合物可在近紫外区产生吸收带: 题目 (1) CH3CH2CH(CH3)2 解答 σ→σ* 跃迁,在近紫外区无吸收
82
(4)
C

CH2
前者在 1950 cm-1 左右有一吸收峰,而后者无此吸收; 后者在 1650 cm-1 左右有一吸收峰,而前者无此吸收。
C 6 H5 CN C CH3 C 6 H5
(5)
C 6 H5

C
C 6 H5
N CH CH2
前者在 1950 cm-1 左右有一吸收峰,而后者无此吸收; 后者在 1650 cm-1 左右有一吸收峰,而前者无此吸收; 后者在 910cm-1 为 R—CH=CH2 型烯烃的面外弯曲振动特征吸收峰。 6、 化合物 E,分子式为 C8H6,可使溴-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用硝酸银氨溶液处理,有白色沉 淀生成,E 的红外光谱如图 8-36 所示。E 的结构是什么? 解:E,分子式 C8H6,不饱和度为 6,显然含有苯环(一个苯环的不饱和度为 4);可使溴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表明环上侧链还含有重键 C=C 或 C≡C; 用硝酸银氨溶液处理有白色沉 淀生成,说明含有-C≡C-H;至此,E 的结构已经确定。无需用到 IR 光谱,但 IR 光谱可 进一步验证前面推测的正确性。 E 的结构为:C6H5-C≡C-H,即苯乙炔。 IR 中,3300 处吸收为≡C-H 伸缩振动所致;1600~1500 处吸收为苯环伸缩振动所致; 691 和 756 处一起为单取代苯环的特征弯曲振动吸收; 2110 处为苯环的倍频和结合频吸收, 很弱。 7、 试解释下列现象:乙醇以及乙二醇四氯化碳浓溶液的红外光谱在 3350 cm-1 处都有一个宽 的 O-H 吸收带。当用四氯化碳稀释这两种醇溶液时,乙二醇光谱的这个吸收带不变,而乙 醇光谱的这个带被在 3600 cm-1 的一个尖峰所代替。 解:3350 cm-1 处都有一个宽峰是由于的 O-H 以氢键缔合形式所引起的。其中乙醇是分子 间氢键缔合,当溶液稀释后氢键不能存在,3600 cm-1 的一个尖峰就是游离 O-H 所致;而 乙二醇是分子内氢键缔合,溶液稀释后氢键仍然存在,故吸收带位置和形状不变。 8、 预计下列每个化合物将有几个核磁共振信号? (1) CH3CH2CH2CH3 a (2)

有机化学实验习题及解答版

有机化学实验习题及解答版
根据炔烃的结构和碳原子个 数进行命名,如乙炔、丙炔 等。
习题四:芳香烃的性质与命名
芳香烃的物理性质
芳香烃的熔点、沸点较高,密度比水大。
芳香烃的化学性质
芳香烃可以发生加成、氧化、聚合等反应,但 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芳香烃的命名
根据芳香烃的结构和碳原子个数进行命名,如苯、甲苯等。
04
答案部分
习题二答案
实验目的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熟 悉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
利用醇和酸的酯化反应制备酯类 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IR)和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产
物进行结构鉴定。
01
03
02 04
实验步骤
将醇和酸加入圆底烧瓶中,加入 适量的浓硫酸,加热回流一定时 间,然后进行后处理,最后用IR 和1H NMR对产物进行结构鉴定 。
实验步骤
详细描述了实验的操作流程和具体步骤, 包括各种分离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条件控制 等。
实验结果与讨论
对实验中得到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了可 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以及实验中需要注 意的事项。
思考题与解答
针对实验中涉及的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解 答和阐述。
03
习题部分
习题一:烷烃的性质与命名
烷烃的物理性质
04
实验步骤
详细描述了实验的操作流程和具体步 骤,包括合成步骤、分离提纯方法等 。
06
思考题与解答
针对实验中涉及的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 阐述。
实验四解答
实验名称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方 法
实验目的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鉴 定方法,熟悉各种分离技术
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原理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教学大纲(适用于化学专业)说明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是为培养满足化工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本大纲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高级化学化工技术人才打好一定基础。

本课程总学时为122学时,4学分。

学时具体分配如下: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标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是为培养满足化工、制药、环保等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本大纲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高级化学化工技术人才打好一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1.掌握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一般概念;2.理解有机结构基本理论到现代化学键理论的发展、有机化合物的特点;3.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

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3.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4.共价键的断裂方式5.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方法6.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7.有机化合物的分类8.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第二章烷烃教学目的1.掌握系统命名法;2.掌握甲烷的四面体构型,能够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烷烃的结构和σ键的特点;3.掌握烷烃的卤代反应及其历程;4.理解卤代反应的相对活性与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

教学内容1.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2.烷烃的命名;烷烃的分子结构;烷烃的物理性质;3.烷烃的化学性质。

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在1375~1380 cm-1处有甲基特征峰,因此确认为正烷烃; 在1470~1460 cm-1处和1380~1370 cm-1处有面内弯曲振动 吸收峰以及在725cm-1处有弱的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这 些相关峰又引证了上述特征峰所揭示的饱和正烷烃的结 构。进一步确认为正十一烷。
图8-11:一挥发性的无色液体,经元素分析结果C占91.4%,H 占8.7%,它的红外光谱如图所示,确定这个化合物的结构。
• ΔE = h h=planck常数 6.626*10—34J/S • ΔE是获得的能量
• 紫外光的波长较短(一般指100—200nm)。能量 较高,当它照射到分子上时,会引起分子中价电 子能级的跃迁。
• 红外光的波长较长(一般指2.5—25μm),能量稍 低,它只能引起分子中成键原子的振动和转动能 级跃迁。 • 核磁共振谱的能量更低(一般指60—250MHz,波 长约105cm)它产生的是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第四节
一、基本知识
1.氢的自旋量 子数(m s)
核磁共振谱
当ms= + 时,如果取其方向与外磁场方向平行,为 低能级(低能态)。 当ms=时,如果取其方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反,为高 能级(高能态)。
ΔE = r
H0
2. 核磁共振
若质子受到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辐射,辐射所提供 的能量恰好等于质子两种取向的能量差(ΔE)时, 质子就吸收电磁辐射的能量,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这种现象即称为核磁共振。
3. 产生吸收峰的条件 : 只有偶极矩大小或方向有一定改变的振动 才能吸收红外光而发生振动能级跃迁。
4.红外光谱与有机分子结构的关系: ①C—H 伸缩振动,在波数2850—3000cm—1间将出现 吸收峰。
②O—H 伸缩振动,在波数2500—3650cm—1间将出现 吸收峰。

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

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

在基态下,电子在成键轨道中,能级最低,而ζ *态是 最高能级。ζ-ζ*电能能级差大,不易激发,跃迁需要相 当高的辐射能量,波长小,约~150nm才能观察到,只 能用真空紫外光谱仪才可观察出来 。
如:CH4λmax=125nm,C2H6λmax=135nm,环丙烷 ζ-ζ*跃迁λmax=190nm,末端吸收。测紫外光谱时,常 常用烷烃作溶剂。
芳香族化合物具有环状的共轭体系,有三个吸收带
带Ⅰ(E1带) λ=184nm(ε= 47000) 带Ⅱ( E2带) λ=204nm (ε= 6900) 带Ⅲ( B 带) λ=255nm (ε= 230)
2、常用光谱术语
生色基(发色团):共价键不饱和原子基团,能引起 电子光谱特征吸收的孤立官能团,一般为带π 电子的基 团。如:C=C、C=O、C=N、NO、NO2等。
150
ζ-ζ* > n-ζ* > π→π* > n-π*
200 200
200-400
所以,有实际意义的是π-π*和n-π*的跃迁。
二、Lambert-Beer定律
把一束单色光照射溶液时,一部分光通过溶液,而另 一部分先被溶液吸收了。这种吸收是与溶液中物质的浓 度和液层的厚度成正比的。
I:透射光强度 I0:入射光强度 I/I0:透射比 LogI/I0:透光率 A=- LogI/I0:吸光度 c:溶液的摩尔浓度 L:液层的厚度、样品管长 ε :摩尔消光系数(L/mol.cm)
共轭双键的π →π *能级减小,吸收带向长波移动,由 共轭双键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带,其特征是摩尔消光系数 大于104,在近紫外区吸收。 CH2=CH-CH=CH2 λ max217nm,logε= 4。
(4) n-π* 未共用电子激发跃入π* 轨道,能差最低,在200 nm以上产生吸收带,称为R带,特征明显。 如:醛酮分子中羰基在275-295nm处有吸收带 总之,不同电子能级的跃迁所需要的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1.指出下列化合物能量最低的电子跃迁的类型。

答案:⑴. π-π* ⑵.n-σ*⑶.n-π* ⑷. n-σ* ⑸. п-п*2.按紫外吸收波长长短的顺序,排列下列各组化合物。

⑴.⑵.CH3-CH=CH-CH=CH2 CH2=CH-CH=CH2 CH2=CH2(3).CH3I CH3Br CH3Cl⑷.⑸. 反-1,2-二苯乙烯顺-1,2-二苯乙烯答案:⑴以环己酮为基准,添加共轭双键及增加助色基都使UV吸收产生红移。

⑵以乙烯为基准,添加共轭双键及增加助色基都使UV吸收产生红移。

CH3-CH=CH-CH=CH2>CH2=CH-CH=CH2>CH2=CH2⑶杂原子的原子半径增大,化合物的电离能降低,吸收带波长红移。

n ® s*CH3I>CH3Br>CH3Cl⑷以苯环为基准,硝基苯增加p-p共轭,氯苯增加p-p共轭,UV吸收红移。

⑸反式异构体的共轭程度比顺式异构体更大。

反-1,2-二苯乙烯>顺-1,2-二苯乙烯3.指出哪些化合物可在近紫外区产生吸收带.(1) (2)CH3CH2OCH(CH3)2(3) CH3CH2C≡CH(4) (5) CH2=C=O (6).CH2=CH-CH=CH-CH3答案:可在近紫外区产生吸收带的化合物是⑷,⑸,⑹。

4、图8-32和图8-33分别是乙酸乙酯和1-己烯的红外光谱图,试识别各图的主要吸收峰:答案:图8-32己酸乙酯的IR图的主要吸收峰是:①.2870-2960cm-1为-CH3,>CH2的V C-H碳氢键伸缩振动。

②.1730cm-1为V C=O羰基伸缩振动。

③.1380cm-1是-CH3的C-H弯曲振动。

④.1025cm-1,1050CM-1为V C-O-C 伸缩振动。

图8-33,1-己烯的IR图主要吸收峰是①.=C-H伸缩振动。

②.-CH3,>CH2中C-H伸缩振动。

③.伸缩振动,④.C-H不对称弯曲振动。

⑤.C-H对称弯曲振动。

⑥.R-CH=CH2一取代烯。

5.指出如何应用红外光谱来区分下列各对称异构体:(1)和CH3-C≡C-CH2OH(2)(3)和⑷(5)答案:(1)和CH3-C≡C-CH2OH。

前者:νC=C:1650cm-1, νC=O:1720cm-1左右.。

后者:νC=C:2200cm-1, ν-O-H:3200-3600cm-1。

(2)=C-H面外弯曲,反式,980-965cm-1强峰。

=C-H面外弯曲,顺式,730-650峰形弱而宽。

⑶和,在共轭体系中,羰基吸收波数低于非共轭体系的羰基吸收。

⑷中的C=C=C伸缩振动1980cm-1. 中的C=C 伸缩振动1650cm-1。

(5)吸收波数νC≡N>νC=C=N,νC≡N在2260-2240cm-1左右。

在C=C-H的面外弯曲振动910-905cm-1。

6.化合物E,分子式为C8H6,可使Br/CCl4溶液褪色,用硝酸银氨溶液处理,有白色沉淀生成;E的红外光谱如图8-34所示,E的结构是什么?答案:E,分子式C8H6,不饱和度为6,显然含有苯环(一个苯环的不饱和度为4);可使溴-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表明环上侧链还含有重键C=C或C≡C;用硝酸银氨溶液处理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C≡C-H;至此,E 的结构已经确定。

无需用到IR 光谱,但IR 光谱可进一步验证前面推测的正确性。

①.3300 cm-1是≡C-H伸缩振动,②.3100 cm-1是Ar-H的伸缩振动,③.2200 cm-1是C≡C的伸缩振动。

④.1600-1451 cm-1是苯环的骨架振动。

⑤.710 cm-1,770 cm-1表示苯环上单取代,所以化合物E的结构是:7.试解释如下现象:乙醇以及乙二醇四氯化碳溶液的红外光谱在3350 cm-1处都有有一个宽的O-H 吸收带,当用CCl4稀释这两种醇溶液时,乙二醇光谱的这个吸收带不变,而乙醇光谱的这个带被在3600 cm-1一个尖峰代替。

答案:在3350 cm-1是络合-OH的IR吸收带,在3600 cm-1尖峰是游离-OH吸收峰,乙醇形成分子间氢键,溶液稀释后,-OH由缔合态变为游离态,乙二醇形成分子内氢键,当溶液稀释时,缔合基没有变化,吸收峰吸收位置不变。

8.预计下列每个化合物将有几个核磁共振信号?⑴.CH3CH2CH2CH3(2)(3).CH3-CH=CH2(4)反-2-丁烯(5)1,2-二溴丙烷(6)CH2BrCl(7)(8)2-氯丁烷答案:9.定出具有下列分子式但仅有一个核磁共振信号的化合物结构式。

(1)C5H12 (2)C3H6 (3)C2H6O (4)C3H4(5)C2H4Br2(6)C4H6 (7)C8H18 (8)C3H6Br2 答案:(1)(2)(3)CH3-O-CH3(4)CH2=C=CH2(5)BrCH2-CH2Br(6)CH3-C≡C-CH3(7)(8)10.二甲基环丙烷有三个异构体,分别给出2,3和4个核磁共振信号,试画出这三个异构体的构型式。

答案:2组信号 4组信号 3组信号11.按化学位移δ值的大小,将下列每个化合物的核磁共振信号排列成序。

(1)(2)(3)(4)(5)(6)(7)(8)答案:(1)δb>δa (2)δb>δa (3)δa>δb (4)δa>δb>δc>δd (5)δa>δb (6)δa>δc>δb (7)δb>δ(8)δb>δa>δc12.在室温下,环己烷的核磁共振谱只有一个信号,但在-100℃时分裂成两个峰。

试解释环己烷在这两种不同温度下的NMR图。

答案:在室温下,环己烷的环以104-105次/秒快速转动,使命个α键质子与6个e键质子处于平均环境中,所以室温下,NMR图只有一个单峰。

当温度降至-100℃时,环己烷的转环速度很慢,所以在NMR图中可记录下α键质子和e键质子各有一个单峰。

即有两个峰。

13、化合物A,分子式为C9H12,图8-35图解-36分别是它的核磁共振普和红外光谱,写出A的结构。

答案:分子式为C9H12,不饱和度为4,可能含有苯环(苯为4);NMR 中δ=7.2 处有4H表明苯环的存在,且为二取代苯环(此处只有4H,另2H 被取代);δ=2.5 处有一个单峰3H,说明分子中有一个无邻位氢的-CH3;δ=2.8处的2H四重峰,说明分子中存在着一个—CH2-,且其邻位有一个—CH3,受三个H 的偶合裂分为四重峰;δ=1.3 处的3H三重峰表明分子中存在着一个—CH3,且其邻位有一个—CH2,被二个H 的偶合裂分为三重峰;同时可以看到δ1.3 处3H 和δ2.8 处2H 两组峰形相互“背靠背”,确属相互干扰偶合的质子,两者结合起来得单元结构为—CH2—CH3,可见化合物A 应为甲基乙基苯,但此时属邻、间、对哪一个无法确定。

从IR光谱中:3030 处为苯环H 的伸缩振动吸收;1602,1500等吸收表明苯环骨架的存在(苯环伸缩振动吸收);780,698两个吸收峰为间位二取代苯的特征吸收峰(邻、对位二取代苯只有一个吸收峰)。

所以,化合物A 为:间甲基乙基苯,其结构式如图所示。

14、推测具有下列分子式及NMR谱的化合物的构造式,并标出各组峰的相对面积。

答案:(a) C3H7I,NMR中只有两组峰,说明分子中只有两种不等性质子。

从两组峰的峰形可以看出,是相互偶合的质子峰,d=1.8 处的峰被邻位的一个H 裂分为两重峰,而d=4.1 处的峰被邻位的多个H 裂分为多重峰(7 重峰)。

在C3H7I各异构体中,只有异丙基碘的结构符合该图的要求。

所以,(a)的结构式如右图所示。

(b) C2H4Br2,分子不饱和度为0,为一饱和化合物;NMR 中有两组峰,其中d=2.4 处的峰被邻位一个H 裂分成双峰,说明其邻位有一个—CH-;d=5.9处的峰被裂分成四重峰,说明其邻位是一个—CH3,且可以看出这两组峰是“背靠背”的相邻偶合关系。

结合相关信息,可得出化合物(b)的结构式为:(c) C3H6C l2,分子不饱和度为0,为一饱和化合物;NMR中有两组峰,其中d=3.7 处的峰被邻位2 个H 裂分成三峰,说明其邻位有一个—CH2-;d=2.1 处的峰被裂分成五重峰,说明其邻位有2 个—CH2-;且可以看出这两组峰是“背靠背”的相邻偶合关系。

结合相关信息,可得出化合物(c)的结构式如右图所示。

15、从以下数据,推测化合物的结构? 实验式:C3H6O.NMR: δ=1.2(6H)单峰. δ=2.2(3H)单峰. δ=2.6(2H)单峰. δ=4.0(1H)单峰.IR:在1700cm-1及3400cm-1处有吸收带。

答案:NMR中一共显示(6+3+2+1)=12H,而实验式为C3H6O,则其分子式应为:C6H12O2,不饱和度为1,可能含一个C=C键或一个环;分子中含有O,且在IR3400 cm-1处有吸收,说明分子中的确有—OH;NMR中四组质子峰均为单峰,说明分子中无相邻位置的H;IR中1700 cm-1处的吸收说明分子中含有羰基-C=O;d1.2(6H)单峰说明有两个同样的—CH3;d2.2(3H)单峰表明另有一个不同的—CH3;d2.6(2H)单峰表明分子中有一个独立的—CH2-;d4.0(1H)单峰表明分子中有一个独立的—CH-。

综合上述信息得化合物可能结构有如下两种。

再仔细分析图中标2H2.6 的质子,右式中CH2与强电负性氧相连,其d值应该更高(实为3.7~4.0),由此可以排除右式。

得化合物的结构式为左式。

16、有1mol丙烷和2molCl2进行游离基氯化反应时,生成氯化混合物,小心分馏得到四种二氯丙烷A、B、C、D,从这四种异构体的核磁共振谱的数据,推定A、B、C、D的结构。

化合物A:(b.p.69O C)δ值8.4(6H)单峰。

化合物B:(b.p.82O C) δ=1.2(3H)三重峰,1.9(2H)多重峰,5.8(1H)三重峰。

化合物C:(b.p.96O C) δ=1.4(3H)二重峰,3.8(3H)二重峰,4.1(1H)多重峰。

化合物D:(b.p.120O C) δ=2.2(2H)五重峰,3.7(4H)三重峰。

答案:用1mol CH3CH2CH3和2mol Cl2进行自由基氯化反应说明反应产物为“二氯取代丙烷”;化合物A:(bp 69℃),d值2.4(6H)单峰,说明分子中只有一种氢,6H 分为两个独立的甲基,位置相同,为单峰,则A为2,2-二氯丙烷。

化合物B:(bp 88℃),d值1.2(3H)三重峰,1.9(2H)多重峰,5.8(1H)三重峰,说明分子中有三种不同的氢;d值1.2(3H)三重峰,表明邻位有—CH2-的—CH3;5.8(1H)三重峰,表明分子中有一个H,且其邻位有一个—CH2-;1.9(2H)多重峰,说明这2H 是夹在左右两种H 之间的,因而被裂分成多重峰;所以化合物B的结构为:1,1-二氯丙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