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国际比较

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国际比较

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国际比较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很稳定增长的重要源泉,为此各国政府围绕着对教育的投资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

本文通过这种国际间的经验比较,拓宽思路,以期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标签:财政支出教育投资国际比较0 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文明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而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世界各国都在为积极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不断探索和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和体制,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育是集消费的排他性、一定竞争性、拥挤性和正外部效应等特征于一身的准公共产品。

现代各国对教育的投资一般为市场与政府混合提供或政府采取全额免费或部分免费提供教育服务等形式。

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教育投入的大量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经济不发达,财力也不充裕,教育投入规模和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本文拟对世界部分国家财政教育支出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寻求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

1 国际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公共教育历来是各国政府的开支项目之一,但财政对教育的大规模投入则是本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①尽管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它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则是在二战之后;②本世纪前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主要国家财力耗尽,客观上限制了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长;③二战之后,各国经济迅速发展,财力的增加为政府扩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基础;④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财力的大量集中投入,而教育的投资效益又具有间接、迟效、流动和外溢等特点,因此绝非私人资本所愿意和所能承担的,这也在客观上使政府成为教育的主要投资者。

自上个世纪60年代各国大规模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以来,教育经费的增长水平渐趋平稳,世界教育经费占国民财富的比重(表1)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其主要原因是:随着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大规模增长,公共教育经费的绝对规模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要使这一庞大的绝对规模达到较大增幅的相对增长则绝非易事。

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模庞大的农业信贷体系, 向农场主提供不动产抵押 贷款, 生产和销售的中短期贷款 , 并向各种农业合作
社提供贷款。农场主家庭管理局是政府向农场主提 供担保经营贷款和直接贷款的重要机构。提供的直
1直接投资或资助农业基本建设工程和环保项 . 目。美 国州 和地 方有 独 立 的财 政预 算权 , 国 几乎 美 所有的农 田水利建设补贴 , 以及大量跨地域 、 跨流域
7 0
维普资讯
郑志冰 : 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 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接贷款主要包括紧急灾害贷款、 经济紧急贷款、 农场 经营贷款 、 土壤和水贷款、 农场所有权贷款等。20 02 年新农业法将经营贷款从原来 9 %的担保额度提 0
高到 9 %。 5
Jn 2 0 a. 08
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郑 志 冰
( 中南财经政 法大学 财税学院 , 湖北 武汉

406 ) 300
要 : WT 《 在 o 农业协议》 允许的框架 内, 国公共财政农 业支 出政 策可分为政府 一般性 服务 、 各 农产品价格
保护和直接补贴等。通过研究美 国、 欧盟、 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 区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与做法 , 以为我 国的 可 政策选择提供一个较好的参照系。

美 国公共财政农业支 出政策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虽然政府很 少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 但农业一直是政府直接投资 的主要部门之一 。政府会随经济结构和国际贸易环 境的变动对农业发展进行宏观干预和调控 , 以弥补
市场机制 的缺 陷。 ( ) 一 政府一般 性服 务
若干办公室, 分别负责本州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工作 。 州下面的每个县或地区也都设立了农业推广站 , 负 责本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4财政对农业信贷的支持。美国政府成立了规 .

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乡村振兴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瑞士的精细规划瑞士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乡村振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精细化规划。

瑞士政府通过统一的乡村规划,明确乡村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同时,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的效率。

这种精细化规划的经验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

二、日本的农业产业链升级日本作为农业发达国家,其农业产业链升级经验值得我们注意。

日本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提高附加值。

同时,注重培育农产品品牌,帮助农民打开市场。

这种农业产业链升级的经验对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启示。

三、芬兰的创新教育芬兰作为教育强国,乡村教育发展成就显著。

芬兰政府注重乡村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同时,芬兰还推动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合作,开展教育交流,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这种创新教育的经验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

四、加拿大的农村社区建设加拿大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政府注重加强对农村社区的支持,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同时,加拿大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这种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对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具有积极意义。

五、希腊的乡村旅游开发希腊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国家,乡村旅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政府注重保护和开发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这种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启示,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六、德国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德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高度声誉,其成功之处在于注重农产品质量管理。

德国政府建立了严格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乡村振兴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以日本、韩国、欧盟为例

乡村振兴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以日本、韩国、欧盟为例
收 稿 日 期 :2018G06G28. 作者简介:冯勇,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副主任、副研究 员,研究方向:农业多双边国际合作;吴瑞成,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 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多双边国际合作. 通信作者:刘志颐,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投资政策处副 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对外投资合作.
1 问题与挑战:国际 典 型 地 区 乡 村 振 兴 提 出 的动因
日本、韩国和欧盟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各国农村满目疮痍,农业生产不能保障本国基本粮 食供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高度依赖,日本政府制 定了一系列保护自耕农的制度和措施,韩国为促进 经济发展5年计划推行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 策 和 措 施, 欧 洲 共 同 体 实 施 共 同 农 业 政 策 (CommonAgriculturalPolicy,CAP), 以 此 提 高 农 业生产率、保持农产品价格和市场稳定、促进农业 发展和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但由于日本、韩国和 欧洲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城镇化上,到 20 世 纪60—70年代,各国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区域 性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 城市转移,农村过疏化问题严重,日本、韩国分别 开始实施以 振 兴 产 业 为 核 心 的 “乡 村 振 兴 运 动” 和 以改善乡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 入水平为主要内容的 “新村运动”,欧盟也不断调整 共同农业政策体系.
学术界对日本、韩国、欧盟等国际典型地区不 同发展阶段的 “三 农” 问 题、 政 策、 举 措 和 模 式 的 分析,为 本 文 的 深 入 研 究 提 供 了 一 定 启 发. 然 而, 中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立 足国情农 情, 准 确 把 握 “三 农 ” 问 题 的 重 点 要 点, 如何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等 方面制定更加系统可行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功落地,则需要系统总结和比 较分析 日 本、 韩 国、 欧 盟 等 国 际 典 型 地 区 的 经 验, 认真梳理其中具有可比性和经验借鉴性的政策举措 和成效做法,力求为中国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支持政 策提供经验借鉴,为各级政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提供着力点.

财政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财政投入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

财政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财政投入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

财政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财政投入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标题:财政投入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引言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被广泛认为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

财政投入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教育事业提供的经济支持,而教育发展是指教育领域内在人力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模和质量的提升。

本文旨在探讨财政投入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一、财政投入与教育发展的关系1.1 财政投入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石财政投入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保障教育资源的供给,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教师待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2 财政投入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财政投入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提高财政投入,可以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加强教育设施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增加教职员工的数量和质量。

1.3 财政投入与教育质量的关联性教育质量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财政投入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可以改善教育条件,提高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二、财政投入对教育发展的经验研究2.1 国内财政投入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在我国,财政投入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研究发现,适度增加财政投入对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2.2 国际财政投入对教育发展的经验借鉴国际上,许多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比我国明显增加,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家的教育素质。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可以适度增加教育财政投入比例,并加强财政投入的管理和监督。

三、财政投入对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3.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掌握财政投入力度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财政投入政策,确保教育领域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

3.2 加强财政投入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财政投入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公平分配,避免浪费和贪污现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国际上无不把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作为支持和保护农业、保障农民收益的主要宏观调控手段。

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我们不仅要立足国内现实,从我国以往的作法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且应放眼世界,认真总结其他各国经验,并从中提炼出对我们有用的启示。

从国际上看,在WTO《农业协议》允许的框架内,各国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可分为政府一般性服务、农产品价格保护和直接补贴。

一、公共财政对农业提供的一般政府服务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农业的一般服务支持是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主要措施之。

一般服务支持是指为了给农业发展以及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农业科研等方面进行的投资服务。

(一)美国第一,直接投资或资助农业基本建设工程和环保项目。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种投资大、周期长、外部性强而直接短期经济效益低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一种类似于公共物品的准公共物品,完全由私人提供易导致供给的不足。

虽然美国州和地方有独立的财政预算权,但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农田水利建设补贴,以及大量的跨地域、跨流域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都由联邦政府承担,中小型灌溉设施由农场主个人或联合投资,农业部也要给予一定的资助。

政府还在全国兴建交通运输、电力、能源供应等,不仅为农业提供方便的商品流通条件,还为农业生产和生活供应有利于环保的高端能源。

第二,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

美国农业部及各州的市场新闻局定期免费为农场主、批发厂商、经销商提供农产品的价格、供需情况的最新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覆盖美国农产品主要集散中心及产区。

第三,实行政府领导、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体系。

美国农业部联邦推广局是全国农业科研和推广作的管理机构,它指导推广部门制定和执行推广计划,协调各州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美国各州立大学的农学院不仅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还是美国合作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政府都在努力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通过研究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为我国的财政改革提供参考。

一、国际经验(一)发达国家的经验1、美国美国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相对较为均衡。

在教育领域,美国投入大量资金,以确保国民素质的提升和人才的培养。

高等教育和科研方面的支出也相当可观,这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社会保障方面,美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失业救济等,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国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有一定比例,以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

2、日本日本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交通、通信等领域。

这不仅改善了国内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教育和科技方面,日本也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此外,日本在环境保护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也在逐步增加,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二)新兴经济体的经验1、韩国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

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文化产业方面,韩国也给予了一定的财政支持,使得韩国的文化产品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巴西巴西将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扶贫和社会福利项目,以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平等。

在农业领域,巴西政府提供补贴和信贷支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地区的繁荣。

同时,巴西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了交通、能源等方面的状况。

二、经验总结(一)注重教育和科技投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将教育和科技视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不断加大在这两个领域的财政投入。

(二)保障社会公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贫政策等手段,减少贫富差距,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人口减少和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叠加,乡村生源逐渐减少,使得乡村小规模学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乡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着办学条件薄弱、师资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这又加剧了乡村小规模学校规模的缩减,甚至导致学校关闭。

因此,为了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使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

这对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许多国家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上起步较早,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为我国现阶段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01转向“乡村取向”的教育关注随着教育公平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城乡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得到了深刻的关注。

乡村教育由于办学规模、入学人数和地理位置所构成的挑战将乡村学校置于经济和教育的不利地位,使得乡村学校很难筹措到用以提供义务教育以外的额外项目、招聘和留任教师、维护学校基础设施的教育发展资金。

乡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学设施也远远比不上城市学校。

随着学校规模的缩小,乡村学校失去了资源应变的能力,在项目选择上就更加有限,乡村和偏远地区学校这些方面的教育劣势,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1]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教育资金、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匮乏对乡村学生的发展而言也是一种极大的教育不公。

随着乡村教育发展逐渐步入公众视野,成为当前教育公平研究的热点问题,已经有诸多研究者通过城乡学生学业水平的比较研究探寻乡村教育发展、乡村学生发展的问题。

詹姆斯·H.·威廉斯(James H. Williams)根据2000年的PISA数据研究了24个工业化国家15岁乡村学生成就的跨国差异。

研究发现,有14个国家的乡村学生的数学分数低于城市学生和中等规模区域的学生。

统筹城乡发展的国际经验、教训及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的国际经验、教训及启示
统筹城 乡发展 的 国际经验 、 教训及启 示
陈 永 国
( 河北 经贸大学 经济研 究所 , 河北 石 家庄 0 0 9 ) 50 1
【 摘 要 】 统筹城 乡发展是 大多数 国家走 向现代 化进 程 中, 必然要解决的共性 问题。国外统筹城 乡发展 既有成功 的 经验 , 也有失败的教训 , 了使 我 国统筹城 乡发展 的决策更加科 学化 、 为 措施更加合理化 , 经验与教训对我 国同等重要。基于 此。 文章选取 日本和韩 国作为统 筹城 乡发展较为成功 的案例 , 而选取 巴西作为失败 的案例 , 梳理 这三 国的成 功经验与失败 教训, 以便 我国从 中获得有益启 示。

日本 注重通 过均衡发展计划 以协调城 乡发展 ,9 2年制订 16 了第一 次全 国综 合开发计划 。 该计划 以“ 防止城市的过度集中” 和“ 消除地 区差别 ” 口号 , 出 以大 规模建 立新据 点的方式 , 为 提 扩散城市工业 , 振兴地方经 济 , 缩小城 乡差别 。9 7年实行第三 17 次全 国综合 开发计划 , 提出进一 步调整 工业 布局 , 大力 发展 中 小城市 , 开发落后地 区, 解决工业及人 口过密 和过疏 的矛盾 。 为 了推 动落后 山区和人 口稀疏地 区的经济发展 , 日本 出台
育投 资年 均增长 1.%, 7 6 超过 了经济总 量的增长速度 。到 了 2 元 左 右 。 0 日本造村运动 中最具知名度 的就是 17 9 9年开始的 “ 村 一 世纪 8 0年代 , 日本 已经普及 了高 中教育 ,0 4 %农 村适 龄学生 能 品” 运动 。 它要求一个地方 根据 自身的条件和优势 , 发展 一种 够进入 大学继续深造 , 们在各级各类 学校毕业后 直接进入非 他 或 几种 有特色 的 、在 一定 的销售半 径内名列前茅 的拳 头产品 , 农产业 。 由于这 些产 品实行 了错位竞争 战略 , 而大大提高 了各村 的竞 从 在农 村发展 的推 动作 用和 劳动力人力资本 提升的过程 中 , 促进 了农村 的持续 发展。 农业 为工业 等生产部 门提供 了大量 富余 的劳 动力。二战 以后 , 争优势 ,

基础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基础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基础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启示基础教育被广泛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个人的成长、国家的未来以及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力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国家在基础教育的理念、结构及实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本国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对多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进行国际比较,探索其成功之处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教育体制的多样性各国的基础教育体制通常受到文化、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例如,芬兰的教育体系以其高效的教学质量和低压力的学习环境而闻名。

在芬兰,教育被视为一项基本人权,教师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自主权,课程设置灵活,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与兴趣,强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这一模式强调了教育公平性和质量的有机结合,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美国的基础教育则呈现出较大的人口分化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在美国,不同州和地区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显著,导致学校的教育质量差异较大。

尽管如此,美国的教育体制也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发展自身的兴趣和能力。

在亚洲,尤其是新加坡和日本的基础教育体系各具特色。

新加坡的教育系统以其严格的选拔和高标准的教育质量著称。

新加坡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极高,且教育政策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强调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在这些领域的兴趣和能力。

这一精英教育体系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也面临着学生压力过大的问题,如何平衡竞争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亟待解决的挑战。

日本的教育体系则突出了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生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他人,遵守规则,这种文化背景也影响了日本的教育理念。

严格的升学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术水平,但过于集中的竞争也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不同国家在基础教育的理念和课程设置上表现出不同的核心关注点。

许多欧美国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乡村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乡村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作者:陆洲,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 Email:userluzhou@ 许妙苗,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 朱喜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2)引导农地产业型自立经营。农业生产主体以公司形式组建,拥有一定规 模的固定资产,雇佣农业工人,耕种自有或租赁的土地,并受农户委托进行农事 作业,实现规模经营和多样化经营。通过农地的流转使土地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
80
国际城市规划
2010 Vol.25, No.2
乡村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扩大,从而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3)注重町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与町村在环境、福 利、 生活等各方面的高度协调为出发点, 通过发放农林补助金, 税收减免和町村举债等措施筹集资金,建设城市和町村之间 的公路系统以及町村内部的公共设施,促进町村生产基础设 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4)调整土地政策。日本于 1946 年 10 月通过了《自耕 农创设措施特别法案》和《农地调整法修改方案》 ,主要内容 有:1)对不居住于村中的地主,其土地全部由国家征购;2) 居住在村中的地主自耕地最多保留 3hm ;3) 超过保留标准的 土地由国家强制收买,优先出售给原有佃农;4)保障农民的 耕作权,土地买卖和借贷需得到市町农地委员会的认可。由 此可见,日本的土地政策支持自耕农的小规模经营,同时在 政府的监督下,农户也可以出让土地的使用权,使农地的规 模化经营成为可能。总而言之,通过农地的流转促进农业产 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2 韩国:新村运动帮助乡村实现发展的转型 1945 年韩国光复后,经济发展迅速,但在上世纪 60 年代 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后,其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农村 问题十分突出。此外,韩国资源匮乏,人口对有限国土面积 的压力日益增大,只有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基于这种国情, 决策者们一致认为,依靠人力资源是韩国经济得以快速、持 续发展的唯一途径。韩国的新村运动由此兴起。 韩国新村运动是由政府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新农村建设运 动。强势政府以法规法令的形式推行与农村建设相关的政策 和措施,为新村运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了农村建设的 顺利进行。此外,极富特色的国民教育,削弱了城乡居民之 间意识层面上的隔阂,使得全社会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平等 性得以提高。 强势政府主导的韩国新村运动,从其具体措施的推行和 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可以看出各级政府为了新村运动的顺利 进行所做出的不懈努力。首先,韩国政府建立了从中央政府 到地方各级政府的系统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合并或取消 了一些机构,有些部门则根据需要成立了相应的临时组织; 实行“联合办公、 统筹安排、 分工协作、 重点突破、 全面推进” 的方针。其次,为农村建设筹集资金,把与村民生活息息相 关的工程列为重点项目。通过划分自立、 自助、 基础村的方式, 为政策分类指导和支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成功地激励了农 民投身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推进新村教育,增强农 业发展潜力。在当时,国民不论职务、职业、社会背景如何, 都要参加集中培训,共同讨论和研究新村运动中出现的各种 问题。从而实现了群策群力的社会效应,也增强了韩国国民

当代国外农村教育理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当代国外农村教育理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基本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因此, 其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个体的自由、权利和责任。爱国主义教育在美国的思想政治 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旨在培养公民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此外,美国的思想政 治教育还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勇 于挑战权威。
基本内容
相比之下,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中国也强调集体主 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互助合作的精神。
基本内容
通过比较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一些 方面存在共同点,比如都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但同时,它 们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4、提高统筹层次和管理效率
4、提高统筹层次和管理效率
国外实践经验表明,提高统筹层次和管理效率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可持续发 展的关键。我国应逐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统筹层次,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 筹和管理。此外,还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4、提高统筹层次和管理效率
结论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践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启示与建议。通过加强立法 和监管、强化政府责任、多元化资金筹集和提高统筹层次和管理效率等措施的实 施,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 老保障。
2、强化政府责任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一项公共事业,政府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政府应加大 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补贴水平,以缓解农村老年人的经济 困难。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障的认识和参与度。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国在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国家进行借鉴和启示非常有价值。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国际经验,并探讨其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首先,有效利用财政资源是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首要目标。

各国在财政支出中普遍注重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尤其是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在教育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如芬兰和加拿大将高质量教育视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力投资于教育资源,包括提供教师培训、改善学校设施等。

在医疗领域,英国的国民医疗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得益于政府对卫生系统的大力投入和管理。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的高铁和桥梁建设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很多启示,其大规模投资和高效运营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

其次,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投入,以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率。

美国的硅谷、中国的深圳等地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集聚地,这得益于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政府通过提供研发资金、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激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从而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这些经验,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以提高自身的经济竞争力。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和扶贫是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向。

各国普遍认识到,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社会保障方面,瑞典的福利制度为公众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在扶贫方面,巴西的博尔萨家庭计划通过向低收入家庭提供现金补贴和教育、医疗等援助,有效减少了贫困人口比例。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在财政支出中增加对社会保障和扶贫的支持,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最后,严格监管和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是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基础。

农村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通过国际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比较各国发展模式及经验,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美国农村经济发展美国农村经济发展历史悠久,农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美国农村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为其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美国政府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日本农村经济发展日本农村经济发展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日本农村地区注重农产品品质和环境保护,发展了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增收致富。

三、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大。

四、韩国农村经济发展韩国农村经济发展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

韩国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韩国通过拓展农村产业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

五、德国农村经济发展德国农村经济发展以农业生态化和农产品品质为特点。

德国农村地区注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

此外,德国政府支持农村小型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六、加拿大农村经济发展加拿大农村地区以资源型农业和农产品出口为主要经济支柱。

加拿大政府通过农业补贴和扶持政策,促进了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提高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基础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比较研究

基础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比较研究

基础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比较研究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纷纷探索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希望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学生。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启示和借鉴价值。

第一部分:教育体制的比较1. 教育体制的多样性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存在着显著差异。

以西方国家为例,美国的教育体制注重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强调自由和选择;而德国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学术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和学徒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比之下,东方国家如中国和韩国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纪律规范。

2. 课程设置的差异不同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以芬兰为例,其基础教育课程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则更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技巧的培养。

第二部分:教育方法的比较1. 教育评估的不同方法不同国家的教育评估方法也存在差异。

美国的教育评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新能力;而中国则更注重学科知识的考核和学习成绩的排名。

这种差异导致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导向的不同。

2. 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不同国家的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

以瑞典为例,其注重学生的自治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和自主探究。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的权威和知识传递。

第三部分: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借鉴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国外不少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都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发展创造力和个性特长。

这一理念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估体系,推动教育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2. 平衡学科和综合素质教育许多国家都注重学科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平衡发展。

我们应该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基础教育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

基础教育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

基础教育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

为了不断提升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我们需要进行国际比较,并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汲取借鉴。

本文将就基础教育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展开探讨。

一、教育制度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存在差异,了解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点,能够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芬兰为例,该国的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被视为主体,学习的自主性较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从芬兰的经验中借鉴,加强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

二、教学内容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点。

例如,新加坡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教育成果备受世界瞩目。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加强数学和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英国在语言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英国的英语教学非常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他们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应用英语进行交流。

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提供更多的英语口语练习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师培训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

因此,在教师培训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例如,芬兰的教师培训非常注重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他们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们可以借鉴芬兰的经验,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并鼓励教师进行终身学习。

四、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各国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国际比较的重要依据。

例如,以PISA评估为代表的跨国学生能力评估,向世界展示了不同国家学生的优势和不足。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评估结果,找出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育质量。

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制约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与优质,我们有必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在全球范围内,一些国家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芬兰为例,其教育体系一直以来备受赞誉。

芬兰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致力于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他们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保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偏远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师资培养方面,芬兰对教师的选拔标准极为严格,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够进入教师队伍。

并且,教师们会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德国的教育体系也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

这种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选择,还促进了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

在资源分配上,德国注重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进行差异化投入,以满足当地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

再看日本,其在保障教育质量均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确保全国范围内的教学内容和质量保持相对一致。

同时,通过定期的教师轮岗制度,促进了优质师资的流动,避免了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些学校。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借鉴这些国际经验来推动我国的教育均衡发展呢?首先,要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

这包括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如校舍、教学设备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提供更多培训机会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

其次,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引入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工作总结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工作总结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
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不懈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城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工作保障了教育资源的均衡。

通过增加对农村地区的
教育经费投入,扩大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确保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工作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通过加大对教育经费的
投入,提高教师的培训水平,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全面的教育资源,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另外,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工作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和
特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了这些地区的教育条件,让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了教育公平的目标。

总的来说,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工作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
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教育经费的分配不够合理、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够均衡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完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

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

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徐美银 摘 要: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如美国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德国的乡村竞赛发展计划、法国的农业补贴政策、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我国台湾地区的“富丽农村”运动等。

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振兴道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际经验;中国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等。

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乡村凋敝的发展困境,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乡村振兴,有效解决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充分借鉴和学习世界各国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此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一)美国乡村振兴的经验二战结束后,美国城乡差距日益明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促进乡村发展。

美国非农业人口可支配收入与农业人口可支配收入比例,1945~1949年为1.66,1955~1959年则扩大到2.00。

同时,美国城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

美国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民的财政补贴、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措施,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推动乡村快速发展。

美国城镇化后期出现了明显的郊区化特征。

1920年至今,随着美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完善,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郊区化成为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特征。

1950年,郊区和城区的人口比例为43:57,就业岗位比例为30:70,到1990年,上述两个比例分别变化为63:37和55:45,人口郊区化和产业郊区化趋势明显。

郊区化使都市区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摘要: 农村基础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际社会部分国家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国际经验;启示
在我国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之后,农村基础教育的景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诸如农村基础教育职责划分不清、财政投入总量不足、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财政投入没有制度及法律保障、城乡教育不公平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及水平的提升。

而这些问题在国际社会中却不乏解决得较好的国家,他们成功的经验为许多国家所借鉴,我国也不例外。

一、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国际经验
1.各级政府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事权明确,财权合理、清晰
科学、合理、完善的财政体制应该充分体现财权与事权的高度统一,无论是哪一级政府,有多少事权就应有多大的财权与之相匹配。

如果一国财政分配体制是中央集权的, 或者体现出往上级政府倾斜的,那么事权也应尽量划归给上级政府,尤其是像基础教育这样具有典型外部性公共产品提供等事权就应该尽量由上级政府来承担,反之则相反。

如在小学和中学教育阶段,OECD国家只要是中央政府集中了大量的财权的,则中央政府就承担了其教育经费供给的重要责任,不少国家的中央政府承担了主要职责。

在被统计的25国中的19个国家内,中央政府是85%以上的公共教育资金的最初来源。

一般来说,OECD各国中央政府也是占全部公共教育资金的75%的资金最终来源。

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阶段,各个国家的教育资金供给在各级政府间的责任分工并不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中央政府无一例外地承担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经费供给的重要职责,甚至是主要职责。

在新西兰和土耳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资金供给是完全集权化的。

这些国家的中央政府,既是这方面投入的唯一主体,又是唯一的购买者。

在爱尔兰,100%的最初资金和80%以上的最后支出归于中央一级政府。

在韩国,96%的最初资金来自中央一级政府,而地区一级政府仅仅是购买者。

当然也有例外。

如相比之下,在比利时、加拿大、德国、瑞士和美国,中央政府提供的教育资金不到10%。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事权与财权的高度统一。

2.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随着整体教育财政投入水涨船高
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西方国家的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普遍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也会随之提高。

其一般规律为:当人均GDP为300美元时,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为3.29%;当人均GDP 为800美元时,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为4.06%;当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教育投入占GDP 的比达到 4.2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资料显示,1965~
1977年间,按当年市场价格美元计算,全世界政府教育支出增长了4.16倍,人均教育经费增长了3.31倍;同期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11.1%,而政府教育支出每年增长12.6%,其中发达国家为12. 2%,发展中国家为16.5%,均高于其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较快,各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

有关研究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期,全世界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从3.6%上升到5.7%,其中发达国家由3.7%上升为6.1%,发展中国家由2.3%上升为4.0%,亚洲国家由2.9%上升为4.6%。

上述数据表明,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毫无例外地提高了教育投入占GDP的比,其中美国、日本等国,一般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3%上升为7%~8%,甚至有的国家增长比例更高。

由此可见这些国家对各级教育的重视程度,当然农村基础教育就更不用说了。

3.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过程始终贯彻教育公平理念
教育公平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问题,世界各国政府对此都高度重视。

通过梳理自1833年以来英国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主要政策后,发现这些政策反映了英国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对教育公平不断探索的历程,包括人人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入学机会均等的实现;人人都享有接受同等质量教育的权利——消除区间校际差别的努力;对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者的补偿性对待——纵向公平的探索等举措。

法国建立有效的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用以帮助处境不利地区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达到一定的义务教育水平,以使义务教育能够在不同发达程度地区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

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法国政府在农村地区广泛推行适当集中的办学政策,支持在边远地区建立单班小学。

美国从关注水平平等到关注垂直平等,其州级政府的补助方案主要追求水平平等,其学区的规模、学生的多样化、学区的组织结构等特点,以及学区是否属于农村、郊区还是城市等不同的类型,实际上都对学区教育经费配置的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4.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不乏政府推行的特殊项目
一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有全国的共性,也有某些地方的特殊性。

因此,不少国家在制定国家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制度时,不仅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财政投入政策,也考虑到某些地区及人群的特殊性。

不少国家同时确定了一些特殊的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政策项目, 以支持农村特殊地区或人群的基础教育。

如美国政府实施的REAP计划项目。

REAP是一个联邦专项拨款项目,其目的在于帮助按公式拨款不利的农村学区更有效地获得和使用联邦教育资金以改善其教育教学环境,推动各州内农村学区与城市学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RE AP包括两个子项目:一是“小型农村学校成就项目”(SRSA),二是“农村低收入学校项目” (RL IS)。

再如孟加拉国实施的初等教育资助项目(PESP)及初中女童资助项目(FSSAP)。

初等教育资助项目(PESP)是专门为孟加拉全国农村地区的穷困的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提供的一项现金资助,旨在救助贫困家庭儿童,使他们从其他劳动中解脱出来以接受教育,并使其父母不再为上学费用而担忧。

FSSAP项目是孟加拉政府(GOB)为初中(6~10年级)女童提供资金援助的一个资助项目。

项目的目标是提高6~10年级女童的入学率,增加女童通过初中毕业考试的人数,并且减少
她们中的早婚现象。

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农村特殊地区及特殊人群基础教育的重视。

5.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制度与法律保障到位
健全到位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体系是一国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稳定及增长的有利保障。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很多国家都为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制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与法律保障体系,使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化、法律化。

如英国政府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

该法的核心是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规定凡6~13岁的儿童必须一律入校学习;确立了英国初等教育费用来自中央补助、地方税和学费三种渠道的分担制度。

《1944年教育法》对中央教育拨款进行了调整,拨款在总的教育经费中的比例提高到了55%,财政投入的重心转移到了中央财政的肩上;对私立和教会学校在经费上给予补助,建立了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在内的公共教育体系,使初等与中等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接轨,对中等公立学校实行免费制。

再如美国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适应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教育等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联邦政府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以推动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这些法律有:坚诀主张联邦主要援助贫困学区,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充足经费的1958年《国防教育法》;规定由联邦政府向教育电视机构以及非营利基金会提供补助经费,建立和改善教育电视设施的1962年《教育电视播放设施法》;旨在消除种族隔离现象,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均衡发展提供法律支持的1964年《民权法》和《经济机会法》;1965年的《中小学教育法》及《初等和中等教育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