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等高线是什么,如何读取等高线,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和读图方法。
2.通过学习,提高观察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熟练读取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
3.教育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3.熟练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了解地形特征。
四、教具准备:
1.等高线地形图。
2.计算器。
3.投影仪,电脑(教师用)。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观看视频,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和读图方法。
2.知识讲解
通过投影仪将等高线地形图呈现给学生,详细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等高距、海拔高度、峰、坡、谷等。
3.知识运用
(1)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读取和分析,给出某个区域的地形图,并提出问题:这个区域是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还是高原?
(2)学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并写出分析报告。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检查及改正自己分析错误或不完整的地方。
4.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讲解的知识点,并请学生分组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
5.作业
请学生进行一个实地考察,在实地观察中与等高线地形图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并填写调查报告。
六、教学反思
1.教师要注意课堂管理,防止学生玩手机等行为分散课堂注意力。
2.要对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发挥积极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1. 引言1.1 背景介绍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高度的地图,是地形图的一种。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等高线地形图已经成为地图制图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可以直观地展示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为地理空间分析和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背景介绍部分主要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地理学、测绘学和地质学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概念和意义,为后续的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探究等高线地形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拓展他们的地理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地理基础。
2. 正文2.1 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高度的地图,是地形图的一种。
它是通过连接同一高度的点所组成的曲线来描绘地形地貌的一种方法。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地形的起伏和坡度,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地形特征。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间距代表着地形的相对陡峭程度,密集的等高线表示陡峭的坡地,而稀疏的等高线则表示较为平坦的地形。
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源自19世纪初由法国地质学家Gaspard de Prony等提出的等高线法,是当时地形测量和地图制图的重要方法。
而今,在现代地图制图中,等高线地形图仍然被广泛使用,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更精确和高效的制作和应用。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人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地形地貌的分布特征,为地质勘测、城市规划、环境评估等领域提供重要参考。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2. 掌握读取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3. 能够解读等高线地形图,了解地形的特征和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1. 能够解读等高线地形图,了解地形的特征和地理环境。
教学准备:1. 教师:等高线地形图实例、白板、彩色粉笔、教案;2.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实例,谈论学生对地形图的认识;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
Step 2 理论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强调其对地理环境的了解和研究的重要性;2. 教师使用彩色粉笔在白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解释等高线的含义和划分方法;3. 教师讲解读取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Step 3 实际操作(30分钟)1. 教师发放每组一份等高线地形图实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并尝试读取地形特点;2.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记录他们观察到的地形特点,并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如“哪个地方地势比较陡峭?哪个地方地势相对平缓?”等;3. 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彩色粉笔和白纸,在不同的地区进行地形图的绘制,并标注不同的等高线。
Step 4 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将绘制好的地形图展示出来,并讲解他们的观察结果;2. 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解读方法。
Step 5 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根据教材中其他等高线地形图的案例,进行观察和绘制,并写出自己对地形特征的理解;2. 提醒学生注意完成作业的时间和要求。
Step 6 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的教学进行总结;2. 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进行复述和总结。
拓展活动:1. 学生自行查找其他等高线地形图的案例,并进行解读和绘制;2. 学生可以尝试进行地形的立体模型制作,以加深对地形特征的理解。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3)能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进行地形分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2)培养学生绘图、分析、判断等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2)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习惯;(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内容与过程: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问题引入课堂讨论。
问题为:“你们小时候去过哪些地方的山区?山区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山区的地貌特征,并提出可能在地图上看到的地形线索。
(2)呈现:通过显示图片或模型图等形式展示一个等高线地形图,同时解释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询问:老师请学生依次回答以下问题:A. 你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看到了哪些线条?B. 你能看出这些线条的作用是什么吗?C. 你能猜测出这个地方的地形是什么样子的吗?(4)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自己的想法,并向全班展示。
(5)练习:将学生分为小组,分发给每组一副等高线地形图,要求:A. 在地形图上找出10个明显的等高线。
B. 标出其中两个等高线的具体高度。
C. 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判断出这个地方的地形特征。
(6)展示:请学生把自己的地形分析结果展示给全班,并比较不同小组的分析结果。
(7)概念解释:解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包括等高线的间隔、密集程度和形态特征等。
(8)操作训练:让学生尝试绘制自己的等高线地形图,包括选择合适的间隔、观察地形线索、绘制等高线等步骤。
(9)总结:请学生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并将其记录在笔记中。
(10)拓展:通过展示更多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对不同地形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进行更独立的地形分析。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1)等高线地形图图片或模型图;(2)小组练习的等高线地形图;(3)学生的笔记和作业。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和相关符号的含义;3. 能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和地势高低;4.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等高线地形图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PPT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图上连续连接等高点的线,它可以反映出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地势特征,对规划、建设、农业生产等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 符号解析(15分钟)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常用符号,如等高线、斜面等,让学生理解这些符号代表的含义,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4. 绘制实例(20分钟)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课桌上绘制一个小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和技巧。
第二课时1. 复习(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答和小测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 地形特征分析(20分钟)展示不同地形特征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分析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地势特征,并学会利用地形图寻找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要素。
3. 实际应用(20分钟)讲解等高线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等,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意义。
4. 拓展延伸(15分钟)展示一些真实的等高线地形图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地形图,了解不同地区的地形特征和地势高低。
四、教学设计理念1. 本教学设计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思想,通过提问、探究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通过符号解析和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巩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3. 通过地形特征分析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4. 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地理学科的拓展能力。
高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地理AR沙盘,通过制作景观模型,理解水库和大坝选址的一般规律,提升地理实践力。
2、依据沙盘模型,通过模拟大坝海拔高度的变化,理解坝高、坝长、库区面积的变化,进而对坝高、坝长和库区淹没面积进行估算。
3、通过对大坝建设带来的综合效益和生态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地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及措施坝高、坝长的估算;借助AR沙盘,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探究大坝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的坝高、坝长、库区面积的变化。
教学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AR沙盘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利用Google earth录制的三峡大坝、龙羊峡大坝和胡佛大坝的游览视频。
思考:为什么要修建大坝?修建大坝会带来哪些综合效益?直观感受大坝和水库的布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因为大坝所具有的综合效益,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拥有水库大坝9.8万余座,是世界上拥有水库大坝最多的国家。
今天,我们就借助地理AR沙盘来复习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建设水库、大坝等的相关知识。
知识回顾展示龙羊峡和胡佛大坝的景观图,据此引导学生归纳水库和大坝选址的一般规律。
思考并归纳水库和大坝选址的一般规律。
回顾基础知识,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模型制作任务:依据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分小组在沙盘上制作景观模型,并确定水库和大坝的选址。
(限时10分钟)要求:在沙盘上标注甲、乙、丙、丁等主要地理事物;对两个可能的坝址分别以模拟降水的方式演示库区,通过比较得出最优的大坝选址。
依据等高线地形图,分小组在AR沙盘上制作景观模型。
对两个可能的坝址分别以模拟降水的方式演示库区,通过比较得出最优的大坝选址。
展示、交流成果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不同地形的形态,在真实可感、充满趣味的探究活动中提高地理实践力。
通过AR沙盘的立体呈现,进行多角度细致观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依据AR沙盘模型,通过模拟大坝海拔高度的变化,理解坝高、坝长、库区面积的变化,并完成以小组为单位,问题探究下表。
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精讲PPT教案
考点二选线 (1)铁路公路线
理由
一:可以减少修路的工程量和工程难度 和投资, (沿等高线修建,建设周期 短,工程量小,投资少,成本低);
二:地形坡度和缓,道路路面比较平坦, 道路质量好,行车安全,利于车辆行使;
三:不会造成水土流失
例、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小河的流向是_西北_—东;南计划引小河水到 C处,在AC和BC两条线路中,__AC线路较 合理, 原因是:
大高差可能为
A.50m B.55m C.60m D.65m 7.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
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 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m B.40m C.90m D.65m
答案:C C B 解析:本组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地形与
(3)等高线地形图中 河流流速的判断:
等高线密集河流流速快,水能丰富; 等高线稀疏河流流速慢,水运便利.
(4)流域面积的大小(山脊的 连线——集水区)决定流量。
考点二:等高线地形图中的 选“线”问题
(1)主要有交通线(公路、铁路)、 引水线和输油管线的选择。
(2)基本选线原则:
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形地 势),尽量避开自然障碍;
选址(1)有利的地形条件——选择坡度较 缓,线路平稳,避开陡崖、滑坡;翻山时 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2)距离较短, 弯道较少的线路为好(3)尽量避开自然障 碍——减少施工量和施工难易程度(尽可 能减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避免通过断 崖、沼泽、沙漠等)(4)尽量避免穿越等 高线——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修 行“S”形,或者“之”字形,只有必须时 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通往山顶的公 路,往往需建盘山路。(5) 尽量少占农田。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2)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要素;(3)掌握解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4)能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势和地形特征。
2.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培养出对地形图的兴趣,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动力,培养出乐于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基本要素;(2)掌握解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询问学生对这张地图的认识和了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询问学生地图上的各种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
3. 概念讲解通过图片和示意图,教师向学生解释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包括等高线的定义,间距,闭合线和等高线的特点等。
4. 示范操作教师以示例地图为例,向学生展示如何解读等高线地形图,包括如何判断地势、地形特征以及地势的陡缓程度。
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操作。
5. 学生练习让学生分组或独立进行地形图的解读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地势和地形特征的判断。
6. 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练习,教师向学生总结归纳地形图的解读方法和技巧,强调重要的观察点和判断要点。
7.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结果和体会,让学生相互学习,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和掌握。
8.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提供一些等高线地形图,要求学生独立进行解读,并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以保证教学效果。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检查和评价,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地理概念,明确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和用途。
2. 能够识别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了解地形图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
3. 能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能够根据实际地形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用途,能够识别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掌握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地形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询问学生对该地图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和含义。
教师向学生解释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使用等高线将地理高度描述和表示的地图,能够直观地展现出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以及地形的特征。
在投影仪上展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引导学生识别和解读地形图上的不同地貌特征,并讲解各种地貌特征所代表的含义。
4. 绘制等高线地形图(2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和实际地形图,教师向学生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方法,包括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和方法。
然后以一个简单的地形图为例,引导学生用绘图工具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地图数据,进行实际绘制操作,检验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绘制方法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介绍等高线地形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包括军事、农业、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的其他可能应用。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强调等高线地形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巩固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理解和认识。
四、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地理数据,绘制一副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并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总结,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和用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例为引导,使学生在观察地图的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和用途,掌握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第二讲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一、教学内容及解析内容①如何判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②计算等高距,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以及顶部和底部高度;③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形特征分析和水文特征分析;④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进行水库坝址的选择、交通线的选择、调水水路线、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分析运用。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中,地形特征的分析,关键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及变化幅度、海拔、特殊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分析;在水文特征方面,重点是河流流速、流量、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当然还有水系特征;在大坝选址问题上,关键是要找出“口袋”形的洼地,坝高和坝长要根据图来进行估算;其他的还有交通路线、调水水路线和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目标让学生学会区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差异;学会判断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学会计算等高距、陡崖的相关计算;最终学会综合分析和运用等高线地形图。
解析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内涵并准确的进行计算;从基本概念人手,掌握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的判别方法;掌握等高距、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规律;等高线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应该多加关注,构建答题的基本模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判读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以及通过读图分析和综合应用,解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并且要总结判读方法和规律。
2. 对于简单的地形判断图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地图册《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初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能应用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应用。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前置性作业。
准备教学所需等高线地形图,便于直观教学。
3.教学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总结。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背景分析1.我国地广人稀,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等高线地形图是描绘地形地貌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学生了解地形、地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人教版》教材将等高线地形图作为地理知识的一部分进行教学,包括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对于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在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掌握等高线的特点和作用;(2)能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判断地形地貌;(3)能够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2.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与好奇心;(2)培养学生对地形地貌的热爱与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2.教学难点:学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形地貌的分析、判断和绘制。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1)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2)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作用;(3)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4)地形地貌的分析与判断。
2.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2)示范法:教师示范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跟随练习;(3)实践法:组织学生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然后进行地形地貌的分析与判断;(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地理知识,然后以一张等高线地形图为例,让学生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分析地形地貌。
2.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15分钟)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中的地形地貌,向学生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包括等高线的定义、特点、作用等。
3.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2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向学生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包括观察地形、确定等高线间隔、绘制等高线等步骤。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1. 引言1.1 引言地形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工具,通过地形图可以直观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势起伏和地理特征。
而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它通过等高线的方式展示地形的起伏变化,能够直观地显示出山脉、河流、高地、低洼等地形特征。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认知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这一重要的地理工具,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和趣味性。
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学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地理兴趣,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2. 正文2.1 引言等高线地形图是以等高线为主要表示方式的地形图,它通过线条的连接来描绘出地表的起伏变化,使得地形特征一目了然。
在现代地理教学中,等高线地形图常被用于展示地型高低、坡度陡缓等情况,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表地形。
通过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的特征和地势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深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和应用技巧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地形图的概述、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的作用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等高线地形图。
2.2 地形图概述地形图是地球表面上地理特征的可视化表示。
它以图形和符号的形式展示了地球上的山脉、河流、岗地等地形特征。
地形图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地形特征,还可以为地质勘查、土地利用规划、军事战略等领域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在地形图上,各种地形特征都会以不同的符号和颜色进行标示。
山脉通常用棕色或灰色表示,河流则用蓝色表示。
地形图的比例尺通常比较大,能够清晰地显示地球表面的细节。
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地形。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人们可以了解地势的起伏、山脉的分布、河流的走向等信息。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及作用。
(2)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 采用展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通过实地观察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积极参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2)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 概念讲解与引入:老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和价值。
2. 观察实地地形:组织学生外出实地观察地形,可以选择校园内的一个区域,或者选择周边的一个公园等。
学生需要观察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有关地形的特征,如山丘、沟壑、湖泊等。
这一过程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观察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地实践能力。
3.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 学生返回教室后,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份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并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2) 在黑板上示范绘制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3) 学生根据实地观察所得的资料,尝试绘制简单等高线地形图,并在小组内进行比较与讨论,最后选择一份较好的地形图向全班展示。
4. 练习与巩固:(1) 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练习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可以选择不同的地形进行绘制,如平原、高山等。
(2) 学生可以互相交换作业进行批改,老师也可以提供范例进行比较与指导。
5. 总结与答疑: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与技巧,并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困惑,老师进行解答与指导。
三、教学资源及评价:1.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用于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与作用。
(2) 实地观察地形的场地。
(3) 基本绘图工具:铅笔、直尺、量角器等。
2. 教学评价:(1) 观察实地地形的记录与报告。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doc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第二讲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一、教学内容及解析内容①如何判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②计算等高距,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以及顶部和底部高度;③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形特征分析和水文特征分析;④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进行水库坝址的选择、交通线的选择、调水水路线、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分析运用。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中,地形特征的分析,关键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及变化幅度、海拔、特殊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分析;在水文特征方面,重点是河流流速、流量、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当然还有水系特征;在大坝选址问题上,关键是要找出“口袋”形的洼地,坝高和坝长要根据图来进行估算;其他的还有交通路线、调水水路线和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目标让学生学会区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差异;学会判断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学会计算等高距、陡崖的相关计算;最终学会综合分析和运用等高线地形图。
解析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内涵并准确的进行计算;从基本概念人手,掌握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的判别方法;掌握等高距、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规律;等高线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应该多加关注,构建答题的基本模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判读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以及通过读图分析和综合应用,解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并且要总结判读方法和规律。
2. 对于简单的地形判断图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地图册《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初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能应用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应用。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前置性作业。
准备教学所需等高线地形图,便于直观教学。
3.教学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总结。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湘教版)
[1]韦宾“微课”
.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等
高线地形图”
教学为例[J]. 中学理科园地,
2016(05):
21-23.
[2]刘金,刘曼虹 . 基于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深度学习
侧 略 —— 以“ 三 角 洲 成 因 分 析 ”为 例[J]. 地 理 教 学 ,2019
(18):
44-46.
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
和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
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薄弱,但
有大量的生活体验,
活动参与意识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等高线的概念;归纳等高线特
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山体部位;学会在等高
时为学生搭建了空间想象力的阶梯,促进空间思维的
发展与过渡。将创设的故事情境与丰富有趣的合作
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中出答
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他
们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4. 远渡重洋
远渡重洋,
,
实地侦查
“朱迪与尼克带着同学们修改后的等高线地形
2021 年第 4 期
图2
科西阿斯科山脉位置分布图
3. 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
,
纸上谈兵
“豹警官在尘封已久的档案室里,找到了一张科
西阿斯科山脉的等高线地形图,但朱迪警官对地理知
识一窍不通,
特向同学们求助。
”
初一学生空间想象力薄弱,教师通过提问,引发
学生从认知层面上理解等高线概念,学生踊跃回答,
但答案却不全面。为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等高线概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等高线地形图是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环境,提高地理素养和地理空间认知能力。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地理课程中的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地理教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含义和制图规则,能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解读地形特征和地势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解读技巧,并能够应用到地形图的分析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形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地理探索欲望,提高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含义和制图规则,能够解读地形特征和地势变化。
2. 教学难点: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解读地形特征,运用地形图分析技巧分析地势变化。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对地形图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了解地形图,地形图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理论学习通过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含义和制图规则,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弄清楚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进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图规则。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给定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掌握解读地形特征和地势变化的技巧,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解读技巧,并能够应用到地形图的分析中。
4. 小结归纳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互动,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如何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图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对地形图的认识和学习动力。
六、教学反馈1. 每节课学生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反馈。
2. 布置课后作业,加强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巩固和应用。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作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考察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1. 引言1.1 背景介绍等高线地形图是地理学中常用的一种表示地形的方法,通过连接同一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同的地点,可以直观地展示出地形的起伏变化。
等高线地形图不仅在地理学中有重要的应用,也在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和空间规划变得越来越方便。
在人教版教材中,等高线地形图作为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起伏的规律,培养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设计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引入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地理环境,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1.2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作用,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地图阅读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增强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解读地理信息,分析地形特征,为后续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2. 正文2.1 教学内容等高线地形图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地貌特征,提升他们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等高线地形图的定义: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包括等高线的定义、作用和表示方式。
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通过等高线来表示不同高度的地形特征。
3.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教授学生如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包括如何根据地形图上的特征画出等高线、如何判断地形的变化等。
4.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介绍等高线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阅读、定位导航、山地旅行等。
让学生认识到等高线地形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第一段:等高线地形图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记录了地球表面的形状变化。
它是利用地形和物化特征来表示地球表面形状变化的空间分布图。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观察和研究地形变化的重要工具。
第二段: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要求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并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游戏等形式深入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指导旅游、指导航行、识别地质构造等。
第三段:设计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注重实践活动。
从理论上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并对地形图的构成元素和读图方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来完成实际问题,比如绘制路线图、分析地形变化等;通过地形实景、模拟地形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认识等高线地形图;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第四段: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还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用当今最新的等高线地形图数据来展示地形及其变化,并通过比较不同地形图,突出地形变化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形、表格、模型等,充分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信息的丰富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段:总之,设计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导学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实践活动,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丰富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最终,学生能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完整版)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完整版)等高线地形图教案等高线教案一、【教学构思】地图及等高线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高考题注重能力考查,往往以变式图出现,讲解过程重点讲一般规律去推理特殊规律。
二、【教学目标】1.区分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熟练读出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能够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疏密正确判读地形名称和坡陡程度,识别山谷、山脊、山顶和悬崖。
3.学会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两地间气温差、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三、【教材分析】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
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难点:运用等高线进行选线、选点、选面等人类实际活动。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练结合五、【教具学具】:多媒体,地图册六、【课时安排】3课时七、【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三要素,三要素都包括什么啊?(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一种——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而且在实际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战争,水库选址,公路,铁路的线路选择。
一、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1、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珠穆朗玛峰8844.43(中尼边境)。
死海(陆地最低点,-415米,约旦与巴勒斯坦边界)。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1、同线等高2、同图等距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陡崖峭壁处重合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它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在手上标出示坡线)7、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线称为分水线,山谷线称为集水线。
(右手上标出山谷线与山脊线,并演示说明它们为何被称为分水线和集水线)二、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问题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3、坡度的计算如何计算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该地形区的:最大海拔:H高<H大<H高+d;最小海拔:H低-d<H小<H低;相对高度:H相=H大- H小;注:地形区最高处注记高程为H高,最低处注记高程为H低,等高距为d。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符号表示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2.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符号表示及其含义。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各种线条。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线条代表了什么?Step 2 导入新知(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解释等高线是指连接地球表面上具有相同高度的点而构成的线条,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来表示地球表面的高度变化的地图。
然后,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根据地形图的等高线来画出地理实物图。
Step 3 学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拿出教材,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符号表示及其含义。
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常用符号,并且解释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地理实物。
Step 5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特殊的地形图样例,让学生试图解读这些地形图,并画出相应的地理实物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推测,进行创造性思考。
Step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2. 等高线地形图有哪些作图方法?3. 等高线地形图的符号表示及其含义有哪些?通过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地理知识。
五、教学资源:1. 等高线地形图样例2. 教材3. 板书工具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并结合实际进行绘图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进一步的探究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野外考察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和应用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地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一、教学内容及解析
内容
①如何判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②计算等高距,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以及顶部和底部高度;③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形特征分析和水文特征分析;④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进行水库坝址的选择、交通线的选择、调水水路线、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分析运用。
解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中,地形特征的分析,关键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及变化幅度、海拔、特殊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分析;在水文特征方面,重点是河流流速、流量、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当然还有水系特征;在大坝选址问题上,关键是要找出“口袋”形的洼地,坝高和坝长要根据图来进行估算;其他的还有交通路线、调水水路线和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目标
让学生学会区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差异;学会判断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学会计算等高距、陡崖的相关计算;最终学会综合分析和运用等高线地形图。
解析
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内涵并准确的进行计算;从基本概念人手,掌握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的判别方法;掌握等高距、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规律;等高线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应该多加关注,构建答题的基本模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判读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以及通过读图分析和综合应用,解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并且要总结判读方法和规律。
2. 对于简单的地形判断图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地图册《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初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能应用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应用。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前置性作业。
准备教学所需等高线地形图,便于直观教学。
3.教学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总结。
六、教学基本流程
情境导入→展示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新课导入]展示一组水库大坝的图片,让学生思考水库大坝的选址是不是随便找个有水的地方就能建,如果不是,要怎么去选?最基础的需要利用些什么工具?
设计意图:用一个问题引入教学,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突出了等高线地形图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
(二)展示讨论——《课前预习》
师生活动: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案》,一起讨论问题,教师引导分析,最终总结出答案。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名称:
①②③
④⑤⑥
2、如果把该图比例尺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用数字表示)。
3、图中陡崖顶部的高度为、陡崖底部高度为、
陡崖相对高度为。
4、图中小河干流的流向是。
教师点拨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1)读图最基本的步骤:读图名—读注记或图例—辨析图意;
(2)读数值判断地势高低、地形等;
(3)读弯曲判断山脊山谷;
(4)读疏密来判断坡度陡缓及陡崖;
(5)理解记忆陡崖计算公式以及比例尺的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课前预习》,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让学生总结判读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课内探究
读“广西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通过读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
问题:读图,描述该地地形特征。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展示,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应该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及变化幅度、海拔、特殊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分析地形特征,并给出参考答案,地形特征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利用它又可以分析其他很多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让学生学会分析地形特征,以后又能通过地形特征又能分析其他问题,提高读图解图能力。
探究二通过读等高线地形图分析水文特征
问题:读图,描述该地的水文特征(流量、流速、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水能资源等)以及河流干流流向。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展示,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参考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地形特征,结合区位条件和其他条件分析水文特征。
探究三通过读等高线地形图解决选址问题中的大坝选址问题
问题:政府部门预在该地建一个水库,在A、B、C三处进行选址,你认为合适的是为什么?大坝的建设需要考虑得自然条件有哪些?该处大坝的坝高和坝长设计为多少合适?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展示,教师进行引导提问,共同总结,特别是在坝高坝长的计算上给出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解读出来的信息来实际应用到生活生产中,提高学生的地理问题思考分析能力。
探究四知识扩展—结合已学知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
问题:该区域随着大坝水库以及一些其它工程建设,可能会出现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展示结果,教师总结归纳,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点的延伸,培养学生更深一层的解图能力,培养一种解题思路。
(四)当堂检测 【课堂练习】
1、读右图,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 A.先向南,再向西南 B.向北
C.先向北,再向东北
D.向南
2、下列四幅图中,与所给平面图中自X 至Y 地势变化 最符合的剖面图是( )
读右图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5小题。
3、 图中地势最高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 若要修建一座水库,坝址最适宜选在 ( )
A.⑥
B.
⑤
C.③
D.⑦
5、沿XY 一线所作的剖面,最有可能的是 ( )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展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提问,教师适当点拨,最后给出正确答案,梳理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当堂课学习的效率和掌握情况,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教学反思。
八、教师总结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其中几点,剩下的内容下节课接着讲解,今天的三部分内容:地形特征的描述、水文特征的描述、大坝选址问题,都需要对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分析和基本的判别,并要结合其他所学知识,比如气候、人文等因素,才能完整答题。
九、板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1、判断分析地形特征
2、判断分析水文特征
3、大坝选址及相关计算
十、配餐作业
A组
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下列地形名称的代号填在图中恰当位置。
A鞍部、B陡崖、C山脊、D山谷、E小河
(2)图上的比例尺是l:,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3)甲乙两山顶的图距为厘米,实地距离为千米。
(4)甲山在乙山的方向,甲乙两山的相对高度是米。
2.读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c,d四点中,最容易发育成河流的是。
(2)图中心与xY的交点在剖面图上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如果该图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a、b、c、d四点中,降水量最少的是。
3.下面四幅图中,若等高距相等,则:
(1)所示地图范围以图最大。
(2)坡度由陡到缓依次是。
4.右图是我国东部某地一月等温线分布图,据此判断:
(1)图中l、2两地的气温( )
A.1地的气温高于O℃
B.1地的气温低于O℃
C.2地的气温低于4℃
D.2地的气温高于4℃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地的海拔较2地高
B.1低的海拔较2地低
C.图示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D.图示区域如果植被遭到破坏,将导致土地沙漠化
5.按照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0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右图(比例尺为1:2000,
tg250=0.47),所示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为( )
A.林果业
B.种植业
C.修梯田
D.橡胶园
6.读下页图,完成各项要求。
(1)A、B两地的相对高度最小值约为;A城区气温约25.3℃时,只考虑高度因素,B山顶的气温约为℃。
(2)B陡崖处相对高度最大约为米;最小约为米。
B组
1、读某河流上游水库大坝的位置图和剖面图及其河流水量变化图
(1)图中的水库大坝选择的地形条件有哪些?
(2)按照图中的大坝设计(若图距为0.8㎝),坝长和坝高(坝顶到坝底的相对高度)分别大约是和。
(3)在图中绘出水库淹没的最大范围。
2、下图是某地等值线分布图,读后回答:
(1)C点温度是, D点海拔是,
C、D间的相对高度是,C、D两地的温差是。
(2)AB间的水平距离约是千米,如果在它们之间修一索道,其长度比水平距离。
(3)图示范围内是否可能有永久性冰川?理由是什么?
(4)B点南侧山坡的坡度约是度,是否适合修筑梯田?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布置课后作业,对本节课进行巩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