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31f16a6b9d528ea81c77972.png)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中英文语言由于不同的文化渊源,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语法结构上均有较大差异。
本文比较了英汉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两种语言背后的中英文化差异。
1、中英文语言结构的语法差异1.1语篇差异中文语言结构趋向于意合,思维方式呈螺旋型,不强求于语言形式;英文语言结构趋向于形合,思维方式呈直线型,力求结构上的严谨。
中文较少使用连接词,各部分之间靠意思连接,所以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目了然。
而英文讲究层次,多在词、短语、分句之间用连接词和关系词,使英语句子、文章更具层次感[1]。
中英文两种语言结构在语篇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章策略的差异。
篇章策略(text strategy)是指篇章生产者根据交际目的对组篇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决策参数(decision parameters) 所作的权衡。
中国人写作倾向于采用堆积和重复论断、引用典故和权威、套用成语和谚语的策略;而西方人则强调使用数据和细节、引述个人和常人经历,运用成语、习语则采用掐头去尾、添枝加叶的推陈出新策略。
⑵语篇模式的差异。
汉民族由于受重综合的思维习惯影响,语篇模式属于典型的东方“螺旋型”(circular/ spiral) [2]。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篇章的主题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曲折起伏、隐喻含蓄方式来阐述。
即不直接切入主题。
英语通常“先抽象,后具体;先综合,后分析;先概括,后细节”。
换句话说,英语语篇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linear) ,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它们把话题、观点、态度从一开始就引入文章,然后用事实说明,先有主题句,后接例证句,而后结尾,语篇模式属于演绎型。
⑶语篇主题的差异。
受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民族通常把主题句(topic sentence) 置于句首, 主题突出,观点清晰,然后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
英汉形合意合语篇衔接差异及翻译策_省略_fStudies及王佐良译本为例_白丽
![英汉形合意合语篇衔接差异及翻译策_省略_fStudies及王佐良译本为例_白丽](https://img.taocdn.com/s3/m/eb404b21cfc789eb172dc849.png)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收稿日期:2009-11-12作者简介:白丽(1983-),山西大学外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英汉形合意合语篇衔接差异及翻译策略———以OfStudies及王佐良译本为例白丽(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英语重“形合”与汉语重“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这一差异在照应、替代、省略、连接等各语篇衔接手段上都有所体现。
本文通过对OfStudies及王佐良译本的分析认为英汉互译时,应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特点和规律,灵活处理。
关键词:翻译;形合;意合;衔接手段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81(2010)01-0066-02一、引言英汉语言对比在翻译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为英汉互译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都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异同对比的基础上的。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有诸多的不同之处,如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重静态,汉语重动态;英语重被动,汉语重主动;英语重主语,汉语重主题等。
但语言学界普遍认同形合(hypotaxis)、意合(parataxis)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本文将粗浅地从OfStudies及中译本来简单的探讨一下形合意合下英汉语篇衔接差异以及翻译策略。
二、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英汉语篇中的常用策略。
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美国传统词典》对hypotaxis的释义是:Thedependentorsubordinateconstruc-tionorrehfionshipofchuseswithconnectives.(分句间通过连接性词语表示的从属关系。
)TheWorldBookDictionary(《世界图书词大辞典》对parataxis的释义是:Thearrangingofclausesoneaftertheotherwithoutconnectivesshowingthere-lationbetweenthem.(分句间不通过连接性词语而依仗次序来体现相互关系)。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6b8d0c621711cc7931b716b3.png)
3.从句性替换替换
替换词so或not可用来替换作宾语的that从 句,if so或if no来替换条件性从句,as来取代 分句的一部分,等等。汉语也使用这种替换的 方式,但为了使表达正确、清楚,也常常重复 其所代替的词语。例如:
“ Fish, ” he said, “I love you and respect you very much. But I will kill you dead before this day ends."Let us hope so, he thought. “鱼啊,”他说,“我爱你,非常尊敬你。 不过今大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但愿如此, 他想.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
成员:邹思思 邓小洁 徐旺 李群 葛方
语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衔接,英国语言学家 Halliday于1962年首次提出了“衔接”( cohesion)这 一概念。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 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衔接,从 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是组句成篇的必不可少的条 件。 Halliday & Hasan认为,英语篇章中实现衔接的 语法和词汇手段有五类,构成五种不同类型的语义 衔接,即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 )、省略 (ellipsis)、连接词语(conjunction) 和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其中照应、替代和省略属于语 法衔接手段,词汇衔接属于词汇衔接手段;连接词语 则介于语法和词汇衔接手段之间。
四 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又被分为两类:重述(复现)和搭配(同 现)。 1.复现关系 词汇的复现关系指的是通过某一词以原词、同义 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 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相互衔 接。 2.同现关系(collocation):同现关系是指词汇在 某一语篇中共同出现的语言现象,在一定语境中意义 上有联系的词会出现在同一语义场,语篇中通过这些 “关系”词汇互相联系起来,使得对一个句义的解读 必须依赖其他句子,从而构成衔接。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研究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a6c438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f.png)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研究Introduction语篇衔接技巧是语言表达中必不可少的技巧,它可以让文章的文本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跨越不同的段落进行的句子也能更加自然地连贯起来。
指称衔接是语篇衔接中重要的一种手法,其在英文和汉语中都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会分析英汉语言中指称衔接的异同点,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思维模式。
指称衔接在英汉语言中的应用指称衔接是指通过引用代词、名词等特定的词语来维持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在英语中,人称代词“he”、“she”、“it”、“they”等被广泛使用,以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语言表达。
例如:1. John is going to Paris. He is going to see the Eiffel Tower.2. My car is having some engine problems. It needs to be repaired.另一方面,在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并不十分频繁,而是使用诸如“这位”、“那个”、“他/她”、“它”等短语来达到指称衔接的目的。
例如:1. 李先生是我们公司的老客户,这位先生在投资方面很有经验。
2. 我的手机出了点问题,这个手机需要维修。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英汉两国在指称衔接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
在英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非常普遍,这与英语的文化及表达习惯密切相关。
在一些情境中,人称代词能够让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明了。
但是,在汉语中,则更倾向于使用特定的词语来达到指称的目的。
这种不经常使用人称代词的表达方式,表明了汉语文化中更加强调礼节和尊重的文化价值观。
跨文化中指称衔接的差异以上两个例子展示了英语和汉语中指称衔接的应用差异,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有其根源。
英语和汉语通过各自独特的指称衔接方式共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英语在追求表达简洁、直接和精确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英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时间非常珍贵。
人们追求效率,追求快速的阅读和交流方式。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8eb262ba5e9856a561260e5.png)
11. 还是从火车上说起吧!大约在我四岁多的时候, 我坐过火车。当时带我坐车的人,是我的舅舅, 叫张全斌。 这是短文《我可能是天津人》(侯宝林)的前 三句,该短文只有一段,两个话题。第一个话 题是侯宝林回忆四岁多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 根据那段经历,他估计自己“可能是从天津来 的”。第二个话题是他只对父母存有模糊不清 的印象。他们的姓和籍贯他都不知道,只知道 自己的生日和乳名。
The cohesive ties can be explicit or implicit.
According to Halliday and Hasan (1976),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cohesive devices: Reference (照应手段) Ellipsis (省略) Substitution (替代) Conjunction (连接) Lexical cohesion (词语衔接)
请注意下例中增补的代词。
10. 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会儿觉,就到 了北京。 We ate half a jin of roast chestnuts, had a nap and soon arrived in Beijing. (侯宝林《我可能是天津人》,刘世聪译)
上例中,“一路上”是主位,但不是主语。述位 说明了主题。即“一路上”(谁)做了什么事, 但“谁”一路上吃炒栗子,睡觉呢?此句没有提 及,但上文有,是“我和舅舅”。为了使译文符 合英语句法,达到篇章衔接,语义连贯的效果, 译文增添了主语“We”。
(贾平凹《丑石》,刘荣跃译)
7. 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 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 It is an invisible force of life. So long as there is life, the force will show itself. (夏衍《野草》,刘世聪译)
英汉语篇连贯的异同研究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英汉语篇连贯的异同研究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3669827b4daa58da0114a4b.png)
Z h i eec si n l h a dChn ed c us h r c d i p o e h tE gi et e t h s fepl i s e t edfr n E gs ie i o ec ee ea rv t a n lh i fau d wi teu eo x i t e n i n s s r o n n t s s s r h c
GE Pi ng
( hnhintueo F ri rd, hn a2 12 , h a Sa gaIstt f oe nT ae S agi 0 6 0 C i ) i g h n
Al r t: h h o y o o e i n h s g e tsg i c n e f rln u g e r e si h i f r g n u g t d n e e rh Ast eb sc m m T e t e r fc h s a a i f a c o g a elan r t er o e n l g a e su y a d r s a c . h a i o r n i a n i a u i o i n a mmu iai n a nc mb n t n o ic u s n n e t i fv rb e f r it g ae n mp e e sv n t fb l g l iu o c n c t , ie c o o i ai f ds o re a d c tx s a o a l o e r td a d c o o n o r h n ie
g is o ene a ie i f n c an ts m g tv l n ue e ofmot e o g e. h tn r u
1
: ic u s ; h e c ; n l h wr i g ds r e c en e E gi i n o o r s t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7546ae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4.png)
- 224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沈阳医学院/刘茹【摘要】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言衔接,衔接手段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硬干语篇语法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和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篇语法 衔接手段 对比一、语篇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为替代、省略、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
语篇是指一个语义完整、不对长度有要求的书面语或者口语的段落。
语篇的衔接就是利用各种衔接手段将语篇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效的语篇衔接手段决定了新组成的语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现如今,语篇理论也被大量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由于语篇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使得翻译单位开始由词语、句子转移到了语篇中去,因此,语篇的有效衔接在英汉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各自的语法系统,在英汉互译中甚至还有语法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各有不同,但是衔接手段的使用方式、使用频度和使用范围也都各有千秋。
1.替代。
替代是指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替代不仅有效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还使得语篇更加紧凑。
替代分为从句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
(1)从句替代。
从句替代就是指替代整个从句,英语中主要用if not 或者if so 代替条件从句,用not 或者so 替代充当宾语的that 从句,汉语中常用如此、然代替从句。
但是汉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
(2)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名词或者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英语中常用one,ones 等词作为名词的替代词,而汉语中则没有固定的名词替代词。
(3)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谓语动词,英语中常用动词do 和替代句型sb+be/will/have/do+主语和so+主语+be/will/have/do 来实现替代,干、弄等词可以看做是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语中的动词替代词。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31f16a6b9d528ea81c77972.png)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中英文语言由于不同的文化渊源,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语法结构上均有较大差异。
本文比较了英汉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两种语言背后的中英文化差异。
1、中英文语言结构的语法差异1.1语篇差异中文语言结构趋向于意合,思维方式呈螺旋型,不强求于语言形式;英文语言结构趋向于形合,思维方式呈直线型,力求结构上的严谨。
中文较少使用连接词,各部分之间靠意思连接,所以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目了然。
而英文讲究层次,多在词、短语、分句之间用连接词和关系词,使英语句子、文章更具层次感[1]。
中英文两种语言结构在语篇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章策略的差异。
篇章策略(text strategy)是指篇章生产者根据交际目的对组篇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决策参数(decision parameters) 所作的权衡。
中国人写作倾向于采用堆积和重复论断、引用典故和权威、套用成语和谚语的策略;而西方人则强调使用数据和细节、引述个人和常人经历,运用成语、习语则采用掐头去尾、添枝加叶的推陈出新策略。
⑵语篇模式的差异。
汉民族由于受重综合的思维习惯影响,语篇模式属于典型的东方“螺旋型”(circular/ spiral) [2]。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篇章的主题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曲折起伏、隐喻含蓄方式来阐述。
即不直接切入主题。
英语通常“先抽象,后具体;先综合,后分析;先概括,后细节”。
换句话说,英语语篇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linear) ,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它们把话题、观点、态度从一开始就引入文章,然后用事实说明,先有主题句,后接例证句,而后结尾,语篇模式属于演绎型。
⑶语篇主题的差异。
受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民族通常把主题句(topic sentence) 置于句首, 主题突出,观点清晰,然后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
英汉科技语篇词汇衔接模式对比
![英汉科技语篇词汇衔接模式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6286ea4dd3383c4bb4cd250.png)
句子特征 。而 最令人 瞩 目、最被 人们广泛 接受的 ,是 韩礼德 和哈桑( ld y& Haa l 7 ) Hal a i sn 9 6 。篇 章中构成语义衔接 的语 法 与 同汇手 段共 有五 类 ,这 便是 在韩 礼 德和 哈桑 所说 的五 种 t 狭义 的) 接 ,即照应( ee n e ' 衔 R f e c) r 替代( u s tt n 、省 略 S b tui ) i o ( lp i 、连接( o jnt n和词 汇衔接( e i l h so ) El s ) i s C nu ci ) o L xc ein。 a Co
=、侯易的语篇词汇模式
有 同指关系 ,并 目互相 释义才可 以算作复 现 ,或者两个词汇 语 篇 巾 的 词 汇模 式 主要 指 词 项 的 复 现 情 况 。 词 项 的 项 目存在上下义 关系但 在同一个语 篇 中所 指相同才能算作复
复现形 式 主要 有 以下九 大类 : 单 词汇 重复 (i peL xa 简 Sm l e i 现 。 l R pt i ) e e t n 、复杂词 汇重复( o pe e i l e e t n 、简 io C m l L x a R p ti ) x c io 人称代 词 、指示代 词和其 他替代性词 语 ,只有与语篇 中 单共 同转 释( m l m r l a p r e 、简单部分转释(i pe 的名词形成跨句 同指照 应时才算 复现 ,但 在句中作限定语 的 S p u a pr ha ) i e a s S l m p r a aa h ae 、反义 性 复杂转释 ( tn mo sc mpe 不算 ,因为受它们限定 的中心 名词可能 同时也与语篇 中的其 at l rp r s) i p Ano y u o lx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424a37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3.png)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英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篇结构成为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以期探讨两种语言在语篇连贯性方面存在的差异和联系。
1. 指称衔接的定义和作用指称衔接是指在一段话语中,通过各种代词、名词等语言符号,将话语中的事物和情境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整体语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指称衔接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得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2.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两种语言都使用代词来连接不同的话语片段,使得语篇更加连贯。
比如,在英文中,“he”、“she”、“it”等代词,可以用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人、物、事物等,从而避免重复。
在中文中,常常使用“他”、“她”、“它”等指代代词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其次,两种语言都使用名词和动词等语言符号来进行指称衔接。
比如,在英文中,“the”、“a”等冠词用来指向前面提到的特定对象;在中文中,“这个”、“那个”等量词用来指向已经被表达的特定事物。
最后,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上下文信息来进行指称衔接。
在英文中,听者或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信息来推测代词指向的具体对象;在中文中,上下文信息同样重要,能够帮助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的意义。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英文中,名词的数量比中文要多,这导致英文更加注重名词和名词短语的使用,而中文则更注重动词和动词短语的使用。
这种差异会影响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中的表达方式。
其次,在英文中,介词短语的使用相对比较频繁,而中文则更多地使用副词和动词短语。
例如,在句子“He went to the store after leaving work”中,“after leaving work”就是一个介词短语,用来衔接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
而在中文“他下班后去了商店”中,则使用了“下班后”这样的副词短语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3bea3bf8c75fbfc77db2f8.png)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
在所有衔接机制中,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
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大体相同,两者又有差异,在词汇重复上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中不会过分地使用某一词汇,较多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其它衔接手段。
汉语中倾向使用重复手段,特别是原词重复。
英语语篇中上下义词汇项经常出现在同义语篇中,形成连贯的衔接。
它们各自的类属关系,表明各自的层次和语义;汉语由于其衔接的内隐性特点,这种上下义词汇衔接关系不如英语明显。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标签:连贯衔接衔接手段词汇衔接衔接是语篇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成分。
Hoey(2000)认为词汇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篇章衔接的40%。
英汉语篇分析中,应考虑词汇衔接手段的重要性。
英汉词汇衔接手段有很多共同之处,又存有各自的特点。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一、英汉语篇词汇衔接对比的理论框架(一)衔接与连贯(Cohesion and Coherence)连贯与衔接是语篇分析领域的两个基本观念。
连贯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现代语言学而产生(苗兴伟,2004)。
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
在国内关于连贯和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
胡壮麟(1994)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推动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
而张德禄也从衔接力、衔接机制、衔接形式和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语篇的衔接功能,对于衔接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语篇分析时,有必要区分连贯与衔接这两个概念(Hoey,2000;Halliday & Hasan,1985;胡壮麟,1994;张德禄,2001)。
衔接通过语言的形式特征,即特定的语法结构和成分排列顺序等来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所以它是由比较具体和直接的形式特征来体现的(张德禄,2004)。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c6ff9d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6.png)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是一种在翻译过程中,将英文和汉语中的五大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排比)进行对比和翻译的方法。
英语中有五种衔接手段,包括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
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and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for或because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but或while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first, then, finally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not only…but also连接。
汉语中也有五种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
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而且”、“又”、“并且”等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因为”、“由于”、“所以”等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但是”、“然而”、“反之”等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首先”、“其次”、“最后”等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不但…而且”、“既…又”等连接。
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英汉双方的语篇衔接手段进行比较,以保留原文语义,正确运用衔接手段,使译文衔接得当,结构紧凑,读起来流畅,同时尽量避免冗余和重复。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https://img.taocdn.com/s3/m/32d47068e45c3b3567ec8bdb.png)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摘要: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语篇的连接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使译文能衔接紧凑。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实现方式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是最重要的两个成篇手段。
中西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种语言语篇衔接方式也是不同的。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通常要对原文衔接手段进行转换或调整以使内容对等,保证意义上的连贯。
因此,本文就汉英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处理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
衔接主要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大类。
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韩礼德和哈桑,2001)。
连贯也是建构语篇的重要标准。
黄国文指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97)。
衔接具有显性的语言表现方式,出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而连贯是对语篇进行解释的结果。
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衔接手段所得到的结果。
二、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中西人民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致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区别,语篇的连接方式也有各自的特点。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意合指形隐义在。
形合指形显义明。
这些特点决定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思考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衔接紧凑。
衔接是将语篇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进而构建连贯的语篇。
语篇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语篇能否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如果原文的衔接和连贯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就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罗选民,1990)。
三、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实现方式下面仅就笔者的一点体会来试探讨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保留源语的衔接与连贯在汉英翻译中,若目的语语言条件许可,翻译能既保持源语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英汉句子结构分析及其翻译技巧】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英汉句子结构分析及其翻译技巧】英汉句子结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2ff8a9b01f69e31423294e7.png)
【英汉句子结构分析及其翻译技巧】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段落布局、语篇模式和句子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为不能正确把握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很多人无法准确进行翻译。
因此,了解并正确认识英汉句子结构,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汉句子结构的异同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可以互译,是对这两种语言进行求同存异处理的结果。
要实现对不同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求同存异,我们就要首先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
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我们同样需要了解其异同点。
1.相同点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但其句子结构有不少共同点。
这些共同点首先体现于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即词类相同。
其次,英汉句子的基本成分相似。
2.不同点英汉句子结构的相同点构成了两者互译的前提,但要准确地进行翻译,我们还得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其不同点具体表现在:(1)英语句子多长句,汉语多短句英语句子每个分句通常只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汉语句子则可以有多个谓语。
复合句是英语的特色,而连动句、流水句是汉语的特点。
(2)英语句子通常先总结后分说,汉语句子通常先分后总英语句子往往是句首封闭、句尾开放,先总结个人感受、事情的结论、推断等,然后才叙述所发生的事情;汉语句子则是句首开放、句尾封闭,先说事、后总结。
二、理解句子结构差异,把握英汉翻译的技巧在理解和掌握了英汉句子结构差异的基础上,我们进行翻译时就应该有针对性地采用一定的技巧来进行准确的翻译。
具体说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1.找准主干因为英语句子是一个以主谓结构为主干的分层构架结构,在翻译时,只要把握了其主干,也就把握了其主要意思,翻译时就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偏离。
如,I agree that I shall not during, or at any time after the termination of my employment with the company,use for myself or others,or disclose or divulge to others including future employees,any trade secrets,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or any other proprietary data of the company in violation of this agreement.我们只要能找出该句的主句为I agree,其后为宾语从句,就可以大致理解该句涉及的内容为同意某协议,然后再分层理解。
从衔接手段看英汉议论文语篇的差异——以《劝学》和Of Studies为例
![从衔接手段看英汉议论文语篇的差异——以《劝学》和Of Studies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a01103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a.png)
从衔接手段看英汉议论文语篇的差异——以《劝学》和OfStudies为例黄劲怡【摘要】英语和汉语是截然不同的语言,但对于劝导学习这一主题两者都有经典语篇.以荀子的《劝学》和Bacon的Of Studies为例,以Halliday和Hasan的语法、词汇衔接理论为指导,对英汉两个主题相近的议论文语篇进行衔接手段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两位作者的个人文风还是两种语言形式、语义上的差异,都来自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totally different languages, but both of them do have classic texts about encouraging learning.This paper conducts a contrast of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essays, taking Quan Xue by Xuncius and Of Studies byF.Bacon as the cases, the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cohesion theories byM.Halliday and R.Hasan as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authors' writing styles and that of forms and meanings in English and Chinses are derived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which can after all be concluded as cultural differences.【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4)003【总页数】8页(P121-128)【关键词】劝学;OfStudies;衔接【作者】黄劲怡【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语言学研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直觉和语感的层面上,必须找出其根据,理清语言成分得以形成语篇的途径[1]。
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
![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df3d3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6.png)
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
英语篇章的衔接手段主要有:连词、从句、因果关系、比喻、转折、举例等。
而汉语篇章的衔接手段则有:连词、从句、比喻、因果关系、转折、借代、拟人等。
从衔接手段来看,英语篇章更倾向于使用连词、从句和因果关系来衔接,而汉语篇章则更倾向于使用比喻、转折、借代和拟人等手段来衔接。
英语篇章中,连词可以帮助作者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从句可以帮助作者把文章的内容衔接起来,而因果关系则可以帮助作者把文章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汉语篇章中,比喻可以帮助作者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转折可以帮助作者把文章的内容衔接起来,而借代和拟人则可以帮助作者把文章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总的来说,英语篇章中更多地使用连词、从句和因果关系来衔接,而汉语篇章则更多地使用比喻、转折、借代和拟人等手段来衔接。
英汉语篇衔接的六种差异及其原因-文档
![英汉语篇衔接的六种差异及其原因-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564cb16a5e9856a56126088.png)
英汉语篇衔接的六种差异及其原因【】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ext cohe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final section,the anthor uncovers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 cohesion.一、绪论语篇衔接是一个动态的具体的概念,我们应当从不同方面进行考察。
中国学者们对英汉语篇衔接也做了相关的研究。
如:李兴运(2001)指出在翻译活动中应当尊重源语语篇习惯,以便使译文自然流畅的且不失源语的“语言魅力”;潘文国(1997)认为在语篇组织中,汉语倾向于使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则倾向于替代手段.本文讨论了常见英汉语篇衔接的差异性,并从英汉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二、汉英语篇语音衔接的差异性分析胡壮麟(1994)朱永生(1995)张德禄(1999)提出语音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并认为同指成分的非重音化,语调衔接以及语音修辞衔接是英语语篇衔接机制中语音手段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汉语是声调语言,因此语音是汉语语篇衔接中一种常见的手段。
1.英语语篇的语音衔接方式。
语言学家D.Bolinger在其《语调及其语调成分》中指出如果语篇前后所传达的信息相同,后同指成分的语句重音则趋向于非重读化,这样就造成了前后所指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结以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D.Bolinger,1986)。
因此,若一个指称代词为非重读音,它很可能是前指称,相反,当一个指称代词为重读音时,就增加了它后指称的可能性。
在英语中,一句话的完整意义是由词汇意义加上语调意义构成的。
同样的话语会因说话者使用语调的不同而使所要传达的信息的意义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如A:The food was quite cheap. And quite delicious B:Well,it’s cheap.(but not very delicious)(降升调)B使用了升降调,说明了B对A的评价持有保留意见。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71f09f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4.png)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导语: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
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
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
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一)词义比较1.词的多义性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
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
)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
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
如:2.抽象与具体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
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
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又能睡。
4.构词法(1)英语主要构词法有派生、转化和合成三种,汉语主要有派生、转化、合成、重叠四种。
(2)英语派生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汉语派生只用于名词。
(3)重叠是汉语主要构词法之一,英语则无重叠法。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058b757fd5360cba1adbac.png)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陈光弟 061106109039 06级4班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大致划分为: 照应(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一、照应照应(Reference)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即语篇中的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照应可以分为人称对照、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人称代词照应人称代词照应在中英文中广泛使用。
中文中还使用零回指,但英文中没有,因为英语中的主语一般是不能省的。
一般来说,中文中的人称代词照应还可处理为重复和省略。
例如:(1) They sailed well and the old man soaked his hands in the saltwater and tried to keep his head clear.他们行驶得很顺利。
老人把( )双手浸在盐水里,并竭力保持( )头脑清醒。
(2)指示代词照应中英文都使用指示代词获取粘连效果。
但是它们在篇章中的指称功能可能不完全一样。
英语和汉语在指示指称上的一个最大差异是英语有一个既非this又非that的定冠词he。
英语在表达确定的指称时必须有特指限定词,但在汉语中,如果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情景语境或上下文中已经非常明确,可以运用零式特指称语,既指代成分前没有特指限定词修饰。
在汉语语篇中,“这”和“那”经常与名词连用,以表示所指对象的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这”与“那”在功能上相当于英语的定冠词the。
例如:The old man looked at the fish constantly to make sure it was true. It was an hour before the first shark hit him.老人不时去瞧那条鱼,以确定这是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
摘要:语篇翻译涉及形式衔接与内容连贯。
衔接是连贯构建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而语法衔接作为衔接中极常用的一种手段,在英汉翻译中有许多差异。
本文以《红楼梦》中晴雯撕扇片段中英版为例,深入分析英汉语篇在语法衔接上的异同。
关键词:语法衔接连贯语篇翻译《红楼梦》
1.引言
衔接和连贯是构成语篇的两个必备要素。
衔接是连贯的外在形式,连贯是衔接的内在意义[1]。
语言学界较早提出连贯标准的是Halliday和Hasan,他们认为语篇连贯通过语言形式上的衔接得以实现,“衔接是连贯的基础”。
[2]
Halliday和Hasan认为,要使语篇连贯,必须使用一些显性的衔接手段,如指称、省略、替代、连接等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把语篇中不同的成分从意义上联系起来。
这些衔接手段被认为是显性连贯。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
英语作为形合语言,其语义的连贯通常依赖于高度形式化和逻辑化句法结构,并以动词为核心。
汉语作为意合语言,对句法结构要求较少,偏向于意合。
因此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上有很大不同,英语多用显性衔接,汉语多用隐性衔接。
本文将以《红楼梦》中晴雯撕扇片段为例,从语法衔接差异角度分析英汉翻译异同。
2.语法衔接
语法衔接也称句法连接,其本义是借助构造句子的语法手段即标志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因素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3]语法层面的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
2.1指称:或指代衔接,是指能使C1(C代表小句,下同)和Cn通过指称而建立衔接的关系。
C1与Cn通过指称的衔接而完成语篇内这一环节的连贯建构。
指称有三种体现方式:人称、指示和比较。
[4]这三种类型的指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同时存在。
由于英汉语言习惯的不同,在实际的语篇中,一一对应的翻译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在英汉翻译中有明显的体现。
例1:便笑着递与她。
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
With a smile he handed her his own.Sure enough,she ripped it in two,then tore it to pieces.
汉语中省略主语宝玉,但从上文中可知“便笑着递与他”的主语是宝玉。
后面句中只出现了一个主语晴雯,很明显其后短句的动作都由晴雯发出,即使没有主语也不会使读者产生任何误解。
在英译中却不得不补出指称代词she帮助完成句子结构。
与汉语不同的是,在译作英语时,英译中指称的使用要明显多于汉语原文。
英语中补出人称指称he回指上文的宝玉;her和she回指上文的晴雯;it和his own同指宝玉自己的扇子。
例2:宝玉赶上来,一把将她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
晴雯接了,
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
Baoyu’s answer was to snatch her fan from her and give it to Qingwen,who promptly tore it up and joined in his loud laughter.
在译作英语时her fan指代麝月手中的扇子,it指代前文中的her fan.在原文中因为一系列动作在同一句话中完成,所以在“递与”和“撕”后面均省略了宾语扇子。
另外,译文中用指代词who引出定语从句,使得本句与前一句衔接得更加紧密,用定语从句使得原文的小句变为长句,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2替代:是指一个语言项目被另一个语言项目所取代,即通过取代前句中某一语言项目,建构句际衔接。
与指代不同的是,指代所用的代词具有指称性,而替代所使用的替代词不具有指称性。
前者的作用是指代,后者的作用是替代、替换。
[5]
例3: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我来撕。
我最喜欢撕的。
”
“If that’s so,get me a fan to tear up.I love ripping things apart”
2.3省略:省略是通过小句中某个句法单位的残缺预设前句的相应句法单位的语言项目,当读者根据这一预设在前句中搜到被预设的语言项目时,两句之间的照应和连贯就建立起来了。
韩礼德和哈桑称这种衔接方式为“零替代”。
与指称和替代一样,省略也是一种预设,通常具有前指关系。
[6]其分为三种:名词省略、动词省略和短语省略。
使用省略的好处之一是可以避免重复。
例4:你爱这样,我爱那样。
You may like one thing,I another.
英译版本中把“那样”译为another避免与one thing重复。
例5: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我来撕。
我最喜欢撕的。
”
“If that’s so,get me a fan to tear up.I love ripping things apart.”
在本句汉语中用了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但译作英语时,“你就拿了扇子我来撕”,正好对应英语中的祈使句,因此省略了代词you“我最喜欢撕的”在汉语中省略了“撕”的宾语,但是在英语中为了保持句法结构,补出了ripping的宾语things。
2.4连接:在前言与后语之间建立起系统联系的专门用语。
[7]连接成分之间之所以具有衔接功能,是因为这些成分本身的特殊含义预设了语篇中其他成分的存在,连接词一般不会孤立出现,在语篇连贯的建构过程中,它们总是在不同的微观层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韩礼德和哈桑区分了四种连接关系:附加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时间关系。
[8]在英汉语篇翻译中,译者一般采用形式对应的方式体现原语连贯机制的特点。
但英语对语法的形式要求比汉语更高,语篇的逻辑关系和时间关系通常靠语法形式体现,而汉语通常用隐性的语序体现,因此在汉译英中连词的增减现象比较普遍。
例6: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
If I’m so careless that I even break fans,how can I fetch fruit?
在汉语中没有出现任何显性连接词,但译作英语时,添加了表示因果关系的so...that和if从句将原文中的两个独立短句结合到一起,符合英语长句的要求。
例7: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
For instance,fans are meant for fanning,but if you choose to break one for fun,what’s wrong with that?
在原文中两个短句之间虽然没有连接词,但由于汉语意合的特点,读者很容易读出两句之间有转折关系,在英译中添加了转折词but,使得译文衔接更加流畅。
例8: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
If you smash them because you like the sound.
原句中没有使用任何连词,在译作英语时用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并加入because,从形式上的衔接完成了内容上的连贯。
2.5其他语法衔接技巧
例9:各自性情不同。
People’s tastes differ.
在汉语中无主语的句子,在英译版中为了保持连贯,添加主语。
例10: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
It’s the same with cups or plates which are for serving things in.
汉语中杯盘可以做主语,但在英译中用句型It’s the same with...使得该句既与上句衔接,又巧妙地把汉语中的动词“盛”译为了...are for serving,显得更地道。
3.结语
本文探讨了英汉语篇翻译中语法衔接的差异。
可以看出译者尽量使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但由于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汉语作为一种意合语言,往往不需要刻意使用显性衔接手段以保持语篇的连贯。
而英语作为形合语言,更多地依赖显性的语法衔接手段使语篇通过外在形式保持连贯。
在英汉翻译中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3]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66-477.
[2]Halliday,M.A.K.&Hasan,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as a Socio-semantic Perspective[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94.
[4][5][6][8]王东风.连贯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03-116.
[7]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New York:Longman,197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