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与分析_孙琦 (2)

合集下载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

在所有衔接机制中,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

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大体相同,两者又有差异,在词汇重复上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中不会过分地使用某一词汇,较多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其它衔接手段。

汉语中倾向使用重复手段,特别是原词重复。

英语语篇中上下义词汇项经常出现在同义语篇中,形成连贯的衔接。

它们各自的类属关系,表明各自的层次和语义;汉语由于其衔接的内隐性特点,这种上下义词汇衔接关系不如英语明显。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标签:连贯衔接衔接手段词汇衔接衔接是语篇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成分。

Hoey(2000)认为词汇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篇章衔接的40%。

英汉语篇分析中,应考虑词汇衔接手段的重要性。

英汉词汇衔接手段有很多共同之处,又存有各自的特点。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一、英汉语篇词汇衔接对比的理论框架(一)衔接与连贯(Cohesion and Coherence)连贯与衔接是语篇分析领域的两个基本观念。

连贯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现代语言学而产生(苗兴伟,2004)。

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

在国内关于连贯和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

胡壮麟(1994)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推动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

而张德禄也从衔接力、衔接机制、衔接形式和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语篇的衔接功能,对于衔接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语篇分析时,有必要区分连贯与衔接这两个概念(Hoey,2000;Halliday & Hasan,1985;胡壮麟,1994;张德禄,2001)。

衔接通过语言的形式特征,即特定的语法结构和成分排列顺序等来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所以它是由比较具体和直接的形式特征来体现的(张德禄,2004)。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 224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沈阳医学院/刘茹【摘要】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言衔接,衔接手段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硬干语篇语法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和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篇语法 衔接手段 对比一、语篇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为替代、省略、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

语篇是指一个语义完整、不对长度有要求的书面语或者口语的段落。

语篇的衔接就是利用各种衔接手段将语篇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效的语篇衔接手段决定了新组成的语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现如今,语篇理论也被大量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由于语篇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使得翻译单位开始由词语、句子转移到了语篇中去,因此,语篇的有效衔接在英汉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各自的语法系统,在英汉互译中甚至还有语法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各有不同,但是衔接手段的使用方式、使用频度和使用范围也都各有千秋。

1.替代。

替代是指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替代不仅有效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还使得语篇更加紧凑。

替代分为从句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

(1)从句替代。

从句替代就是指替代整个从句,英语中主要用if not 或者if so 代替条件从句,用not 或者so 替代充当宾语的that 从句,汉语中常用如此、然代替从句。

但是汉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

(2)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名词或者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英语中常用one,ones 等词作为名词的替代词,而汉语中则没有固定的名词替代词。

(3)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谓语动词,英语中常用动词do 和替代句型sb+be/will/have/do+主语和so+主语+be/will/have/do 来实现替代,干、弄等词可以看做是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语中的动词替代词。

演讲语篇中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演讲语篇中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演讲语篇中英汉衔接手段对比作者:王玮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11期摘要: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英汉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存异,从而导致衔接手段的运用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本文以以韩礼德和哈桑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异同点,并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语篇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不受语法约束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完整语义的语言整体,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

本文以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讲为例,此类语篇多旨在宣布执政纲领,或是引起共鸣,使公众认同并信服自己的观点。

本文以此为语料,对比分析了英汉语篇中衔接手段的异同点。

语篇的衔接手段主要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英汉两种语言,英语讲求“形合”,注重结构的严谨,汉语讲求“意合”,上下文多靠语义来连贯。

韩礼德在与哈桑认为,将衔接手段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其中,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属于语法衔接手段,词汇衔接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英语篇章中实现衔接的语法,可以分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就照应来说,可以通过“人称”、“指示”和“比较”手段与上下文中的参照点照应。

比如,英语this和that,here和there,now和then以及the等来体现;汉语语篇中的指示指称主要是由“这”和“那”以及其派生的词语(如:这时/那时,这里/那里等)体现。

在奥巴马就职演说中,“Our workers are no less productive than when the crisis began.”,我们处理为“同危机初现端倪之时相比,美国人民的生产力依旧强大。

”原文中的定冠词“the”表示演讲者和听众都明了的“这次危机”,译文中不必译出“这次”,以免不必要的联想,将这次危机与以往的危机作比较。

英汉指称衔接手段中最大的区别,是汉语中不存在英语定冠词的对应词。

替代,在语法和修辞上,被认为是为了避免重复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包括了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三种。

英汉篇章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篇章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篇章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分析2014-08-21 作者:李国英来源:《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4年第7期浏览次数:66摘要:在话语分析研究领域中,语篇衔接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衔接能够通过语法和词汇等手段,把结构上彼此毫无联系的句子粘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篇章。

虽然衔接并不是语篇构成的唯一充分因素,但它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英语和汉语都在衔接手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汉语和英语在衔接手段的使用上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该文拟从篇章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篇的语法衔接手段进行尝试性的对比分析,以揭示衔接手段在英汉语篇中使用状况和总体分布的异同。

关键词: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00-04一、引言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and Hasan,1976)在其专著《英语的衔接》中把衔接定义为“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的意义关系”。

根据黄国文的《语篇分析概要》的定义,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它在交际形式上,既可为独白,又可为对话;在篇幅的长度上,短者可为一句话、一首诗,长者可为一篇、一卷。

语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衔接,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于1962年首次提出了“衔接”( cohesion)这一概念。

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

衔接,从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是组句成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Halliday & Hasan认为,英语篇章中实现衔接的语法和词汇手段有五类,构成五种不同类型的语义衔接,即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连接词语(conjunction) 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

其中照应、替代和省略属于语法衔接手段,词汇衔接属于词汇衔接手段;连接词语则介于语法和词汇衔接手段之间。

浅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

浅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

浅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摘要: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是一个客观而显著的现象,本文运用韩礼德与哈桑所著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关于语篇衔接的相关理论,从照应这一衔接方式的角度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揭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运用的不同方式,总结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关键词:语篇衔接;照应;差异中图分类号:H315;H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2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无论从表象的文字构成到深层的语义表达方式等众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其中,两者的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是最显著的差异之一。

在语篇衔接手段差异的讨论中,概括较全面、认可度较高的是韩礼德和哈桑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进行的总结。

在书中,韩礼德与哈桑将语篇衔接手段主要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语法衔接主要包括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连接(conjunction),其中照应又包含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ison reference)(Halliday&Hasan, 1976:30)。

本文将通过一些语篇实例,从照应这一衔接方式的角度详细分析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

一、人称照应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将某一句话与对应的语境或上下文连接起来。

英语和汉语有各自的人称照应系,所以两者在人称照应上有很大差异。

人称词包括三种:人称代词、所有格和物主代词。

英语中的第二人称“you”并不像汉语中的“你”和“你们”有单复数的区别,也没有“您”和“你”之间尊敬程度的不同;第三人称复数“they”也不能像汉语中的“他们”、“她们”或“它们”区分出性别的差异。

此外,汉语中还有第一人称复数“咱们”和“别人”、“人家”、“大家”都具有照应功能。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和连贯手段的对比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和连贯手段的对比

2. Comparison
3. Improving the translation
篇章
篇章是表达整体概念的语义单位。它在
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提供作者想传达的 信息,各成分之间有语言手段将其衔接 在一起,成为语义连贯的整体,为交际 的受者所接受。 衔接性和连贯性是篇章最重要的特征。
Cohesion & Coherence
词汇衔接指篇章中的词汇之间存在着的语义联系,
通过原词的重复、同义、近义、反义、上下义和整 体与部分等关系来实现,可归纳为词的反复和搭配 两大类。
Any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cohesive devices us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s?
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Lexical cohesion deals with connections
based on the words used. It is achieved by selection of vocabulary, using semantically close item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lexical cohesion: reiteration and collocation.
Cohesive devices

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 指称 /照应(reference) 替代(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 连接/关联(conjunction)
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 复现关系(reiteration) • 同现关系(collocation)

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

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

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社会科学论文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刘英杰(赤峰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语篇(discourse)的构成要旨是符合语法规范,层次清楚,语义连贯且语句之间衔接得当。

语篇中语义性衔接手段的运用是语篇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作为语法衔接手段之一的照应衔接在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旨在围绕英汉两种语言语篇中照应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行分析对比。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英汉语篇;照应衔接;差异分析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30-03 语篇作为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必须符合语法,层次清楚,语义连贯,语句之间衔接得当。

因此说,衔接与连贯关系是语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篇衔接手段有语篇——语境衔接和语篇内衔接之分,语篇内衔接分结构性衔接和非结构性衔接,其中的非结构衔接是语篇中衔接与连贯的研究重点。

非结构性衔接包括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和语音手段等。

非结构衔接手段中的语法手段通常包括照应衔接、替代衔接和省略衔接三个方面。

这里所说的照应衔接又分为外照应和内照应。

承担外照应作用的语言项目意义必须依靠具体的语境才能作出准确的理解。

而内照应语言项目的指称对象则存在于语篇内部。

所谓照应是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指称说话或文章中谈论、说明的对象,进而将语篇有机衔接起来,实现语篇意义的连贯。

在此,我们主要对比分析内照应衔接(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中的异同。

一、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通常而言,人称照应就是使用人称代词的某种形式来回指上文中出现过的人物,一般为前照应。

但在实际运用上,人称照应也可以是后照应。

这种用人称照应手段来进行语篇中语义衔接的情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没有什么大的差异的,请看下列例句:1. Several times on his trips to China,which he made as agues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Jack’sbirthday occurred while he was in Beijing. 可以明显看出,“his”和由“which”引出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的“he”均指向主语“Jack”,属于后照应关系;最后一个从句中的“he”则是前照应关系。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20050401摘要语法衔接在语篇构建中起者举足轻慝的作用。

它是赋予话谬篇章性的重要手驻,同时还嫠誊缝缀籍辈结构豹俸臻。

因此,本文拟以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语篇衔按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朱永生等入(2001)关子英汉语衔羧手段对眈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弱纳推理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英汉语语料中语法街接手段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找出它们的差辩,并试图从文化、哲学和语言逻辑的角度对差舁予以设释,从而指导我们的翻译活动。

本论文出五个部分组成:第一,弓i言。

主要介绍本研究在语篇衔接研究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确定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其重疆性。

基于本研究魑英汉语的对比研究,所以笔糟主要采用了归纳推理的磺突方法。

撂我们鼹螺,语壤瓣比包捶宏观怼毙和微观对比褥秣,微蕊对院又分为缩梅整的和菲结构髋的,衔接手段的研究满于非缩构住的对院研究。

韩礼德和哈粱搬通过语法手段实现衔接的衔接手段称为语法衔接手段,把通过词汇实现衔接的徽接手段称为词汇颓接手段,这里我们主要是对语法缎接手段湛罩予对比研究。

葵鐾的就楚找毫它们的茬髯并给予解释。

我们戋嚣邋,荚汉对眈研究的目的之~就疆描寻翻译活动,所以本研究的羹要性就在于把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第二,本镁域獗究璎状熬回顾及本研究翳要考察的闫题。

衔接作为梅戏语篇熬羹要组成部分,设弓|了众多学者的评究兴趣。

澳大荆亚的韩礼德和晗桑(1976)、英国的盏·库克(1989)、侯仪(1991)以及中国的胡壮麟(1994)、廖秋忠(1992)、朱永生(2001)、张德禄(2003)等都做过掰接理论的磅究。

他们对一些搬关术语都绘过器寇,毙如:衔接、衢接手段、语篇等。

铯们盼骄究对本学科建设和发最都羹定了一定的蒸确,但对于语法衔接手段较为深入的研究著不多,所以笔者发现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考察:(一)韩礼德提出的谗法衔接手段是对准英语蛇,那么这些手段是秀也存在予汉语?荚汉语熬这些衔接手段是否对匿2‘基拢,考察荚汉语在语法衔接手敌上存在什么祥的差异。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分析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分析

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分析作者:张欢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2期摘要: 20世纪60年代,翻译的研究重点从小的单位过渡至句子和整个篇章。

篇章研究的核心是衔接,同时衔接也是篇章的必要构成。

本文通过调查文献获取相关资料,并通过分析和综合等定性分析法对衔接手段进行研究。

本文着重分析了语篇衔接手段的指称衔接手段,对比了生活的实际对话或者某段文本的对话描述的英汉差异。

本文取得的研究意义是:一方面,在了解指称衔接手段的特征基础上,为译者提供相应的翻译策略;另一方面,领会了英汉指称衔接手段的异同,有助于译者在对原作进行思维加工时妥当处理。

关键词:语言学翻译语篇衔接指称衔接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094-01当下,已经有许多研究衔接手段的学者。

对于语篇衔接手段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他的理论框架在当代世界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英语中的衔接》是一本经典的参考文献。

书中的衔接手段理论成为了后人借鉴和研究的基础。

他的著作《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新成就,建立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

一、语篇衔接手段研究语篇衔接手段,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语篇。

语篇或篇章(Text)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表达整体概念的语义单位。

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提供作者想传达的信息。

在汉语中,语篇可以是一个字或一个词组,也可以是公共场所的警示语,例如门上的“福”、商场里的“安全出口”和“禁止吸烟”等等。

二、指称衔接手段衔接,又称“照应”,是一种表达指示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的语义衔接手段。

如果按照指称范围分,指称衔接手段分为外指(exophoric)和内指(endophoric)两种。

外指所指的对象在语篇外,内指所指对象在语篇内。

指称对象出现在指称词语之前,称其为回指(anaphoric);反之则称下指(cataphoric)。

从衔接手段看英汉议论文语篇的差异——以《劝学》和Of Studies为例

从衔接手段看英汉议论文语篇的差异——以《劝学》和Of Studies为例

从衔接手段看英汉议论文语篇的差异——以《劝学》和OfStudies为例黄劲怡【摘要】英语和汉语是截然不同的语言,但对于劝导学习这一主题两者都有经典语篇.以荀子的《劝学》和Bacon的Of Studies为例,以Halliday和Hasan的语法、词汇衔接理论为指导,对英汉两个主题相近的议论文语篇进行衔接手段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两位作者的个人文风还是两种语言形式、语义上的差异,都来自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totally different languages, but both of them do have classic texts about encouraging learning.This paper conducts a contrast of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essays, taking Quan Xue by Xuncius and Of Studies byF.Bacon as the cases, the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cohesion theories byM.Halliday and R.Hasan as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authors' writing styles and that of forms and meanings in English and Chinses are derived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which can after all be concluded as cultural differences.【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4)003【总页数】8页(P121-128)【关键词】劝学;OfStudies;衔接【作者】黄劲怡【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语言学研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直觉和语感的层面上,必须找出其根据,理清语言成分得以形成语篇的途径[1]。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本文以韩礼德(M.A.K.Halliday)和哈桑(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据,以《背影》及其英译为例,对语篇层面汉英衔接手段进行了对比,发现汉英翻译中,对衔接手段的处理有保留、变换、增添等三种方式,为了确保译文的信、达、雅,译者应根据语境灵活处理。

标签: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处理方式一、引言语篇(text或discourse)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

语篇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联系的句子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通过各种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而实现的有机结合。

根据Halliday & Hasan(1976)的观点,衔接手段分为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等五大类。

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衔接是语篇的基本特征,普遍存在于汉英语言中。

但是,在具体使用特定衔接方式的倾向性和频率上,两种语言表现出了较大差异。

英汉语语篇的不同,及其使用不同的衔接手段已为国内学者所关注。

左岩(1995)认为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

王玉英、张莲(2006)认为,英语语篇的衔接倾向于依赖语言形式来实现,而汉语语篇的衔接则多通过语义关系。

我们认为,研究汉译英中衔接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对英汉语特点的认识和衔接手段的理解,从而在翻译中得以提高译文质量。

本文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手段分类法,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及其英译文为语料,对衔接手段及其处理进行分析。

二、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主要差异(一)语法衔接方面的差异在语法衔接方面,汉英语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汉语的衔接趋于隐性,而英语的衔接则具有显性的特征。

语篇论文: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

语篇论文: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

语篇论文: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中文摘要】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分析理论被引入翻译学界,翻译单位也由词和句子转移到语篇。

而衔接,作为语篇的“有形网络”,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篇衔接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是真正引起学术界重视却是在《英语中的衔接》一书发表以后。

在该书中,韩礼德和哈桑(2001: 4)把衔接看作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语篇中的意义关系,是语篇生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论文主要以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语篇衔接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朱永生等人(2001)关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的异同做了对比分析,并探讨其对汉译英翻译过程的启示。

论文首先介绍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现有研究,包括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理论和衔接理论,巴斯奈特的翻译单位理论,胡壮麟和张德禄等人关于语篇衔接的理论,以及朱永生等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方面的成果。

结合前人的研究,论文把词汇衔接手段分为五类: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搭配,前四类又可统称为重述(reiteration)。

接着,论文对上述几种衔接手段从定义和语篇衔接功能上进行阐述论证,并以大量例子做例证,对比分析其在英汉语篇中的异同。

在对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汉译英过程中译者可以采取的几种翻译策略:对应译法,即用同样的英语衔接手段表达汉语的衔接方式;增加或省略衔接手段译法;转换译法。

要想获得自然的译文,译者必须使用合乎英语写作规范的词汇衔接手段,不可机械套用汉语的衔接方式。

总之,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文本,而且对语篇翻译和英语写作及教学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篇幅和作者能力有限,本文只探讨其对汉译英翻译过程的启示,其他方面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英文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xt linguistics, the unit of translation has shifted from word and sentence to text. Cohesion, as the“visible network”of a tex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extual translation. Early in the 1960s, linguists began to study cohesion in texts. But it is the publication of Cohesion in English in 1976 that has made cohesion a research focus in academia. Halliday and Hasan (2001:4) regard“the concept of cohesion as a semantic one”, which“refers to relations of meaning that exist within the text, and that define it as a text”.Based on Halliday and Hasan’s theory of cohesion, and Zhu Yongsheng’s contrastive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thesis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exical cohesion, and discusses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First of all, some related existing studies on textual translation and cohesion are introduced, which include Halliday and Hasan’s theory of text and cohesion, Bassnett’s theory about translation unit, HuZhuanglin and Zhang Delu’s theory on cohesion, and Zhu Yongsheng’s contrastive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these theories, this study classifies lexical cohesion into five categories: repetition, synonymy, antonymy, hyponymy and collocation (with the first four categories generalized as reiteration). 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and function of each of the cohesive devices, 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m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using examples chosen from literary works as illustrations.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astive study, some practic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retaining Chinese lexical cohesive devices, adding or omitting cohesive devices, and transforming Chinese cohesive devices. If the translator attempts to produce a successful translation, he/ she has to make some adjustments to the Chinese text’s lexical cohesion by employing the appropriate grammatical, phraseology, and collocational patterning conforming to English norms.To sum up, contrastive study of lexical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will be significant not only in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texts, but also in translation and many other fields, such as English writing and teaching.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space, this thesis only discusses its implications for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erefore, more efforts are desired for further in-depth study or discussion on this issue.【关键词】语篇词汇衔接对比分析汉译英翻译策【英文关键词】text lexical cohesion contrastive study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目录】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摘要5-6Abstract6-7Chapter OneIntroduction10-13 1.1 ResearchBackground10-11 1.2 Purpose of the Study11 1.3 Layout of the Thesis11-13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0 2.1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Text and Textuality13-14 2.2 Discussion of TranslationUnit14-15 2.3 Cohesion15-20 2.3.1 Research on Cohesion Abroad15-16 2.3.2 Domestic Research on Cohesion16-18 2.3.3 Cohesion in TextualTranslation18-20Chapter Three A Contrastive Study of Lexical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20-54 3.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exicalCohesion20-23 3.2 Reiteration23-48 3.2.1 Repetition23-35 3.2.1.1 Zhang Gong’s Classification of Repetition24-26 3.2.1.2 Hoey’s Classification of Repetition26-29 3.2.1.3 Cohesive Function ofRepetition29-32 3.2.1.4 Repet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32-35 3.2.2 Synonymy35-41 3.2.2.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ynonymy35-37 3.2.2.2 Cohesive Function of Synonymy37-39 3.2.2.3 Synonymy in English and Chinese39-41 3.2.3Antonymy41-44 3.2.3.1 Classification ofAntonymy41-42 3.2.3.2 Cohesive Function ofAntonymy42-43 3.2.3.3 Antonymy in English and Chinese43-44 3.2.4 Hyponymy44-48 3.2.4.1 Definition of Hyponymy44-46 3.2.4.2 Cohesive Function of Hyponymy46-47 3.2.4.3 Hyponymy in English and Chinese47-48 3.3 Collocation48-54 3.3.1 Different Theories on Collocation49-50 3.3.2 Classification of Collocation50-51 3.3.3 Cohesive Function of Collocation51-54Chapter Four Achieving Cohesion in C-E Translation54-60 4.1 Retaining Cohesive Devices54-56 4.2 Adding or Omitting CohesiveDevices56-58 4.3 Transforming CohesiveDevices58-60Chapter Five Conclusion60-62 5.1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60-61 5.2 Limitations andSuggestions61-62References62-65Acknowledgements65-66个人简历66发表的学术论文66。

英汉替代的语篇衔接功能对比

英汉替代的语篇衔接功能对比

英汉替代的语篇衔接功能对比
1. 什么是语篇衔接?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语篇是一定的语言结构和语境的组合,它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表达自己思想和意义的基本单位,语篇衔接是指通过语言的某些手段保持一段话语中的逻辑关系。

2. 英汉替代在语篇衔接中的功能对比
在进行语篇衔接时,英汉两种语言常常通过替代手段表达语义的转换,接下来我们来比较一下英汉替代在语篇衔接中的功能。

1)基本功能
英汉替代的基本功能是将之前出现过的名词、代词等替代成一个相对简短的单词或词组,实现语篇连贯性。

例如,在英语中,“the book”可以通过替代成“it”,而在汉语中,“那本书” 可以替代成“它”,都实现了语篇衔接。

2)语境包容性
英汉替代都具有一定的语境包容性,也就是说,同一个替代词在不同的语言和语境下可能表达不同的含义,起到不同的衔接作用。

例如,在英语中,“that”可以既表示指代前文的某一物品,也可以表示指代不到一物品,而在汉语中,“那”也具有同样的语境包容性。

3)词汇搭配
英汉替代在词汇搭配方面也有所不同。

在英语语境中,一个词经常有多个意思,因此词汇搭配相对灵活,可以根据语境选择相应的替代词汇。

但是在汉语中,词汇含义相对清晰,搭配也相对固定,因此替代选词较为困难,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语言习惯。

3. 结语
英汉替代在语篇衔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翻译表达相同的语义信息,而在不同的语言和语境下,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对于英汉翻译者而言,了解英汉替代在语篇衔接中的功能对比,可以更好地完成语言转换任务。

浅谈汉英衔接手段的对比

浅谈汉英衔接手段的对比

浅谈汉英衔接手段的对比衔接手段是篇章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衔接手段对比,揭示其衔接规律,反映两种文化的差异,并给予其他学科以启示。

标签:汉英;衔接;替代;重复篇章语言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后发展迅速,衔接手段作为篇章研究的重要讨论对象之一也随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关注过篇章衔接的人都知道,说起衔接(cohesion)离不开韩礼德和哈桑的理论,在他们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衔接一词正式成为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术语。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如果对篇章中某一语言成分的理解取决于对同一篇章中另一语言成分的理解,那么这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结成的关系便是衔接关系。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研究成果,他们把英语语篇的衔接分成了五大类,即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中,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语使用1. 人称指数2. 省略3. 替代的时候,汉语均倾向于使用重复。

英语中存在更多的人称照应、替代以及除原词重复出现以外的重复,而省略和原词复现则大量出现在汉语中。

这是因为汉语是一个隐性连接为主的语言,较少采用连接性词语。

而相对而言,英语呈显性,连接词是语篇组织的主要手段。

英语是一种主语突出的形态型语言,语法化程度高,有着丰富的形态和严格的语法规则,所以提供了大量明晰的语言线索,使英语在使用诸如替代、省略等衔接手段时占有了一定的优势。

相对而言,汉语是一种主题突出的语义型语言,语法化程度较低,衔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语言线索。

它的衔接手段不受限于语法,因而省略和重复就成了汉语中应用最广泛的衔接手段。

再加上与英语相比,汉语的代词体系比较缺乏,一个代词可能会用来表达很多种可能性,容易造成误解,所以更倾向于用重复的手段来实现前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从连接词的角度上来讲,汉语篇章以语义为重,较少地使用连接性的词语。

语篇中的连接成分(conjunction)本身就是具有明确含义的词语,通过这类连接性词语,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遇见后续句的语义(胡壮麟,1994)。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汉英语篇衔接⼿段对⽐研究2019-10-01摘要:汉英两种语⾔虽然各⾃有其不同的思维模式、语⾔结构和写作⽅式,但⽆论⼝头还是书⾯交流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对⽐研究两种语⾔的衔接⼿段可以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系统性认识,从⽽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此外,此类分析对汉英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衔接⼿段连贯汉英语篇1. 引⾔不同语⾔的词语和词组的组合遵循不同的规则。

或许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表述⽅式会因语⾔的差异⽽不同。

尽管英汉两种语⾔有其各⾃不同的思维模式、语⾔结构和写作⽅式,但有⼀点是相同的,即⽆论写或说两者都要求衔接。

衔接是语篇中⼀个成分与另⼀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当语篇中⼀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了衔接关系。

衔接与词素、单词、词组、⼩句、句⼦等概念不同。

衔接主要从语义上来分析语⾔。

⽽后⾯这些主要从语法词汇上来分析语⾔。

由于衔接是实现连贯的⾮常重要的⼿段,对⽐研究英汉语篇的衔接能够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系统性认识,从⽽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2. 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语篇⽆论是⼝头表达,还是书⾯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衔接和连贯都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纯理功能,有很强的实⽤性和实践性。

我们在谈到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时常常会涉及“连贯”(coherence)。

其实,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的是发话者⽤来表⽰经验和⼈际⽅⾯语⾔连贯的语法⼿段;⽽连贯是⼼理现象,它存在于发话者的头脑中,⽆法在语篇层⾯上找到线索。

有⼈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络,⽽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形框架。

(《功能语法⼊门》黄国⽂导读)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之间的衔接,⽽且要符合语义、语⽤和认知原则。

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cohence)。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对比英汉语篇指称衔接,通过分析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在英语语篇指称衔接方面,主要涉及代词、名词短语和文章中的指代关系;而在汉语语篇指称衔接方面,则涉及代词、名词短语、零指代和量短语等。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比如在文章中的指代关系处理方式上。

也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在代词的使用上都有一定的规范性。

本研究的发现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指称衔接特点,为跨语言交流和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共同点和差异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引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正文、共同点、差异点、结论、研究发现、启示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英汉语篇指称衔接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其在语篇中起到承上启下、连接段落的作用。

在英汉语篇指称衔接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的特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特点,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为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对英汉语篇指称衔接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特点和异同,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深入分析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对比研究,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上的各自特点,为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具体目的包括但不限于:1. 分析英语和汉语语篇中的指称衔接方式,探讨其特点和运用规律;2. 比较英语和汉语指称衔接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寻找其异同之处;3. 总结研究发现,探讨可能的启示,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对比,旨在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教学的发展。

1.3 研究意义语篇中的指称衔接是语言交际中的重要部分,能有效帮助语言使用者理解信息、推断意义以及维持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陈光弟 061106109039 06级4班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大致划分为: 照应(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一、照应照应(Reference)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即语篇中的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照应可以分为人称对照、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人称代词照应人称代词照应在中英文中广泛使用。

中文中还使用零回指,但英文中没有,因为英语中的主语一般是不能省的。

一般来说,中文中的人称代词照应还可处理为重复和省略。

例如:(1) They sailed well and the old man soaked his hands in the saltwater and tried to keep his head clear.他们行驶得很顺利。

老人把( )双手浸在盐水里,并竭力保持( )头脑清醒。

(2)指示代词照应中英文都使用指示代词获取粘连效果。

但是它们在篇章中的指称功能可能不完全一样。

英语和汉语在指示指称上的一个最大差异是英语有一个既非this又非that的定冠词he。

英语在表达确定的指称时必须有特指限定词,但在汉语中,如果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情景语境或上下文中已经非常明确,可以运用零式特指称语,既指代成分前没有特指限定词修饰。

在汉语语篇中,“这”和“那”经常与名词连用,以表示所指对象的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这”与“那”在功能上相当于英语的定冠词the。

例如:The old man looked at the fish constantly to make sure it was true. It was an hour before the first shark hit him.老人不时去瞧那条鱼,以确定这是真的。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和连贯手段对比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和连贯手段对比

Discussion:
Comment on two students’ translation: whose is better in achieving the cohesion of a text?
Coherence devices
Unlike cohesion, coherence refers to the
The topic of cohesion…has always
appeared to me the most useful constituent of discourse analysis or text linguistics applicable to translation.” (Newmark, 1987:295)
cohere, Lat. co- + haer¶ e (cling), to stick or
held together, and to have internal elements or parts logically connected so that aesthetic consistency results.
overall sense of unity in a passage. The sense is in turn fulfilled through a certain structure, organization or pattern with a guiding topic or theme. Though it is not so easy to identify as cohesion, it will, after all, be embodied and detected through some devices like text markers, lexical coherence, and text pattern, etc.

英汉部分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部分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部分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张晶
【期刊名称】《煤炭高等教育》
【年(卷),期】2005(023)005
【摘要】通过对部分英语新闻语篇所使用的衔接手段进行的对比分析,论证了英汉新闻语篇均运用相同类型的衔接手段以达到衔接与连贯的目的;而由于语篇写作特点的限制,英汉新闻语篇在衔接手段的运用上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语篇的特点;同时,英语新闻语篇与汉语新闻语篇在不同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上存在着差异.
【总页数】3页(P114-115,117)
【作者】张晶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G212.2
【相关文献】
1.演讲语篇中的英汉指称衔接手段对比分析——以奥巴马就职演说词为例 [J], 李玉英;曾祥宏
2.英汉经济新闻语篇的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J], 赵芳
3.演讲语篇中的英汉指称衔接手段对比分析——以奥巴马就职演说词为例 [J], 李玉英;曾祥宏;
4.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讲词分析 [J], 卢晓娜
5.英汉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J], 朱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 背影。— ——朱自清《背影》(人称照应,“他的”照应“父亲”)
Jenny will help you prepare for the exam. How would you like that? (指示照应,that 指前面一句话所表达的意义)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 —老舍《想 北平》(指示照应“,这”指“没到过陶然亭”这件事)
1 引言
衔接是构成语篇功能的结构之一,它指的是“语篇中语 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或者说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 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胡壮麟,2005: 179)。衔接手段对比属于语篇对比的一个重要范畴。句子间 的衔接虽属语篇表层结构即语言形式结构的问题,但这方 面的研究却可以揭示不同语言各自独特的本质,所以语言 表层结构的对比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刘宓庆,1991)。国内许
外语翻译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与分析
孙琦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9-0112-04
摘 要 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对语篇分析产生了 重要影响。通过对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从总体上看,英语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多于汉语语篇。这一 现象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结构有关,同时也与两种 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紧密。本文通过分析英汉语 篇衔接手段的不同,试图找到出现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从 而促进跨文化交际,提高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衔接 手段的水平,并为英汉汉英翻译提供启示。 关键词 衔接 衔接手段 英汉对比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 Sun Qi Abstract Halliday and Hasan's research on cohesion has mad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discourse analysis. After contrasting the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the author finds that generally there exist more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than in Chinese. This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grammatical patterns and so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languages.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paper aims to discover the reasons that result in these differences so as to promot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elp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a to use English cohesive devices appropriately and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for translation. Key words cohesion;cohesive device;contrastive analysis
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 照应关系(Halliday and Hasan, 1976:31)。照应可以分为人称 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例如:
Mother was a hardworking woman. As far as I can remem- ber, she would always get up before daybreak. (人称照应,she 照 应前句中的 mother)
2.4 连接 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
段。连接成分往往是表示时间、因果、条件等逻辑联系的过 渡性(transitional)词语。
Friends are transient whereas family are lasting. (转折关系) In that case, everybody should stay indoors. (条件关系) 一到中年,……常不禁会感觉到难以名状的寂寞的情 味。尤其觉得难堪的是知友的逐渐减少和疏远。“( 尤其”表示 递进关系)— ——夏丏尊《中年人的寂寞》 生活的经验固然会叫人忘记许多事情。但是有些记忆 过了多少时间的磨洗也不会消灭。“( 但是”表示转折关系) —— —巴金《木匠老陈》 2.5 词汇衔接 重复即某一个或某几个词项在同一个语篇或语段中两 次或多次出现。如: I do cherish, however, a genuine love for Peiping—a love that is almost as inexpressible as my love for mother. 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作研究与试 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老舍《养花》 同义词和反义词可以起到衔接的作用。如: He was very depressed. Only your encouragement might cheer him up. 福建福州永远是我的故乡,虽然我不在那里生长,但它 是我的父母之乡!—— —冰心《我的父母之乡》 上下义词和具有局部—整体关系的词也可以起到衔接 上下文的作用。如: Green vegetables, cabbages, hyacinth beans, young soya beans, cucumbers, spinach, etc. are often carried straight form the suburbs to your residential quarters for marketing. (上下义 词) 那是一种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局 部—整体关系)— ——茅盾《白杨礼赞》 搭配即词汇同现也具有衔接的作用。例如: Now they would live in this flat until they found something else—somewhere to bring up a family in. 我觉得我的生命的风帆,已从蔚蓝的海,驶进了碧绿的 江。
多学者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研 究,如左岩(1995)通过对《背影》及其英译文中的语篇衔接手 段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发现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 而英语多用照应和替代。徐玉臣(1996)指出了左岩的研究中 存在的不足,并对英汉衔接手段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通 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语篇层次上的衔接手段,找出二者之 间的异同并分析存在不同之处的原因,从而为英语课堂教 学和翻译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
2 衔接与衔接手段
在《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1976 )一书中,韩 礼德和哈桑明确把衔接定义为“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 语篇的意义关系;那些非结构性的、语篇构成的意义关系”。 因此,语篇衔接中涉及到两个层次:即“在语义层次上,衔接 是一个意义概念;在形式层次上,即在语音、语调、词汇、语 法上,语篇的衔接关系是由语言形式体现的”(张德禄,2001: 24)。在 1985 年由韩礼德和哈桑出版的 《语言·语境·语篇》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中,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被扩大, 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结构衔接包括平行对称结构、 主位—述位结构和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非结构衔接又 分为成分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nother biscuit? (比较照应)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比较照应) 2.2 省略 省略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是避 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语篇上下紧凑的一种语法手段。 省略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 例如: I want some English magazines. Have you got any覫?(名词 性省略) 今年的成绩真好呢,竟养大了十只 覫。(名词性省略) — ——郭沫若《夕暮》 —Is John going to come?—He might覫. (动词性省略,might 后省略 come) —你身体能顶下来吗?—能 覫。(动词性省略) —Do you understand?—Yes. (I understand) (小句性省略) —叫什么名?—不知道。(小句性省略) 2.3 替代 与省略关系紧密的是替代。替代是指用替代词取代某 一个成分,因此替代词只是形式,它的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 分中寻找。替代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 三种。 This axe is too blunt. I must get a sharper one. (名词性替 代) He can dance as well as she does. (动词性替代) —Is she coming to dinner? —I hope so. (小句性替代) 汉语中没有完全与英语的替代相对应的衔接手段,但 汉语中“的”字结构也起到替代的作用。如: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巴金《鸟的天堂》。
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
作者简介:孙琦(1989—),女,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 2011 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112
总第 247 期 2013 年 7 月(上)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47 July 2013(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