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原位癌中新生血管的临床病理意义
乳腺癌血管新生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乳腺癌血管新生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统计,每年有数十万的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
乳腺癌虽然不是绝症,但它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研究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有效的治疗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一个研究热点就是乳腺癌血管新生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乳腺癌血管新生是乳腺癌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血管新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许多分子,包括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受体蛋白、细胞膜分子、转录因子、信号通路分子等等。
在这些分子中,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和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这两种生长因子是乳腺癌血管新生过程中最重要的分子之一。
VEGF被称为“血管生成因子”,它能够诱导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和迁移,刺激血管新生。
VEGF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通过两种受体来实现,分别是VEGFR-1和VEGFR-2。
VEGF/VEGFR路径在很多肿瘤中都表现出了强的相关性,包括乳腺癌。
研究表明,VEGF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起到了促进血管新生、恶性转化和转移的作用。
EGF是另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生长因子,它参与了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动过程。
EGF家族有多种成员,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是其中最为经典的成员之一。
EGFR主要通过下游的RAS/MAPK和PI3K/AKT两个信号通路来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除了VEGF和EGF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分子也参与了乳腺癌的血管新生过程。
比如,MMP(matrix metalloproteinase)、integrin等等。
这些分子的作用有些是促进血管新生,有些是抑制血管新生;有些是在细胞外基质中分解蛋白,有些是细胞外基质中间质分子,它们既有共同作用又各有特点。
中期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中期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中期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 的表达及意义
研究生:
导师:
邹礼明 宋尔卫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
中文摘要
背景与目的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每年以3%.8%的速度增加,其 死亡率已占女性恶性肿瘤首位,世界卫生组织将乳腺癌列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头 号杀手”。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乳腺癌同样具有侵袭与转移的特征。而恶性肿瘤 的侵袭性与转移性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与预后。 肿瘤侵袭、转移的机制非常复杂,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个多阶段、多步 骤、多因素、多基因的发展过程,是肿瘤细胞与机体(宿主)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初,Foll(Inml等就提出“肿瘤的生长依赖血管形成”,肿瘤及其转移 物的生长、维持必须有新生血管的形成来维持,新生的血管网不仅为肿瘤的生长 提供养料及氧气,运走代谢产生的废物,而且还以旁分泌的形式刺激肿瘤的生长, 并促进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向其它组织器官浸润转移。如果阻断新生血管的 形成,肿瘤细胞将趋于坏死。而肿瘤血管生成受到正负两方面因子的调控:血管生
(F=lO.217 p---0.026)。
(4)MK、VEGF的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66例乳腺癌组织中MK VEGF表达共阳性者37例,MK和VEGF表达共阴 性者10例,MK表达阳性而VEGF表达阴性者“例,MK表达阴性而VEGF表
达阳性者8例,表达~致率为71.21%(47/66),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二
peroxidase
method)检测MK、VEGF、CD34
在乳腺癌、癌旁正常乳腺及良性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计数MVD。 ER、PR为乳腺癌术后常规检查项目。
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诊断共识(2022版)
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诊断共识(2022版)摘要乳腺导管原位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
本共识全面阐述了导管原位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导管原位癌标本取材、病理评估以及相关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从而促进导管原位癌病理报告内容的规范化,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正文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Icareinomainsitu,DCIS)是一种乳腺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局限于导管-小叶系统,显示不同程度的结构异常和细胞核级。
在临床、影像、组织形态及基因改变上均具有异质性,有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但并非必然。
随着乳腺影像学检查的普及,DC1.S检出率明显增加,占所有新发乳腺癌的20%~25%°由于DC1.S生物学行为不一,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
正确诊断DC1.S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和患者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
2016年中国乳腺原位癌诊疗共识专家组制定了《乳腺原位癌诊疗专家共识》,但目前还缺乏相应的中国乳腺DCIS病理诊断规范。
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乳腺疾病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乳腺肿瘤学组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病理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写,由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共同制定,涵盖DCIS标本取材、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及病理诊断报告内容等各环节规范化操作要点,旨在使DC1.S的病理诊断更精准,为相关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一、乳腺DCIS取材及切缘评估1.瘤床取材:手术科室应提供详细的临床病史和病理信息,包括病变解剖部位(左右侧及象限)、影像学检查结果、有无术前穿刺活检及病理诊断、有无乳腺癌病史和家族史等。
对于乳腺广泛切除或区段切除标本,外科医师应用缝合线或其他标志物作解剖学定位(如上、下、内、外侧)。
病理取材医师应涂染料标记切缘,并结合临床标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肿物定位,间隔5~10mm将整个标本平行切开,作好标记。
有条件的单位可对标本进行X线照相。
若病变区域的直径<5cm,建议全部取材;若病变区域的直径25cm,需间隔1Cm至少取材一块组织,有条件的单位尽可能更多取材。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雌激素, 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ς2
P
3 年生存 (率) 21 (63. 6% ) 16 (94. 1% )
3. 949 < 0. 05
5 年生存 (率) 9 (27. 3% ) 14 (82. 4% ) 7 13. 7035 < 0. 01
讨 论 血管生成是一个多种因子调控的复杂过程, 正负两类调节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血管生成的 整个过程。Go spoda row icz1 在1989 年首先从牛垂 体滤泡细胞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蛋白质即
Exp re ssion of va scu la r endo the lia l g row th facto r, e st rogen recep to r and p roge ste rone recep to r in inva sive ducta l ca rcinom a of b rea st and it s clin ica l sign ificance
ABSTRACT O b 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 ical sign ificance of the exp ression of vascu lar
endo thelia l g row th facto r (V EGF ) , estrogen recep to r (ER ) and p rogesterone recep to r (PR ) in inva sive ducta l ca rcinom a ( IDC ) of b rea st. M ethod s: T he exp ression of V EGF, ER , PR w a s exam ined w ith imm unch istochem ica l m ethod s in 50 ca ses IDC of b rea st and 26 ca ses ben ign b rea st lesion s, and the rela tion sh ip of them and betw een them w ere ana lysed. R esu lts: T he po sitive exp ression ra te of V EGF w a s 66% , there w a s sta tistica l sign ificance com p a red w ith tha t of the con tro l g roup. T he exp ression of V EGF ha s clo se rela tion w ith tissue d ifferen tia tion deg ree. T he exp ression of V EGF ha s nega tive co rrela tion w ith tha t of ER and PR. Conclu sion s: T here w a s in tim a te rela tion betw een over exp ression of V EGF in IDC of b rea st and m eta sta sis, and V EGF cou ld act a s the quo ta of decid ing b rea st cancer p rogno sis and cu re ra te.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4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
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64.9%。
VEGF的表达与肿瘤大小(P50%为高度表达(+++)。
在分析时将“-”、“+”归为低表达,“++”、“+++”归为高表达。
1.4 随访:随访自确诊之日开始,末次随访时间为2006年12月。
随访时间为10.3~96.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9.8个月。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生存率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2 结果2.1 乳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乳腺癌组织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64.9%(48/74)。
明显高于正常组织12.0%(3/25),P<0.05。
2.2 乳腺癌组织的VEGF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见表1。
从表1可见,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P=0.0177)、临床分期(P=0.0275)及(淋巴结转移,P=0.0229)密切有关,而与组织学分级(P=0.944) 及绝经期(P=0.8653)无关。
2.3 VEGF表达与乳腺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关系:VEGF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的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71.54%、83.4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5年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64.79%、77.0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VEGF是一种肝素亲和外分泌二聚体糖蛋白,由两个相对分子质量为17~22 kD的相同亚基经过二硫键连接形成相对分子质量为34~45 kD的同源二聚体[2]。
是目前所知道的最强的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因子。
乳腺癌的血管生成与抗血管治疗
乳腺癌的血管生成与抗血管治疗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与肿瘤的血供紧密相关。
血管生成是肿瘤血供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了解乳腺癌血管生成的过程和机制的基础上,抗血管治疗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控制乳腺癌的生长和扩散。
本文将重点探讨乳腺癌的血管生成及抗血管治疗的相关内容。
一、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机制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一种生理过程,指的是新生血管从存在的血管组织中生长出来,并向新生组织供血。
在乳腺癌中,肿瘤细胞通过释放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胰腺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等,促进血管新生。
这些生长因子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继而启动一系列信号通路,最终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形成新生血管。
乳腺癌细胞还可以利用正常组织中存在的血管生长因子,通过激活这些因子而促进血管生成。
同时,肿瘤细胞也能够抑制血管生成的抑制因子的表达,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抑制剂(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Inhibitor,PDGFi)、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ngiostatin)等,从而实现对血管生成的控制。
二、血管生成与乳腺癌的发展和转移血管生成在乳腺癌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血管生成可以为肿瘤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满足乳腺癌生长所需。
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肿瘤细胞的高度代谢和快速增殖,肿瘤组织周围的血液供应无法满足其需求,此时肿瘤细胞会释放血管生成因子,启动血管生成机制,形成新生血管,从而保证肿瘤的正常生长。
其次,血管生成与乳腺癌的转移紧密相关。
肿瘤转移是乳腺癌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血管生成为肿瘤细胞提供了通道和机会。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urviv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腺 癌 的 组 织 学分 级 、 临床分期 和淋 巴结转移 有 关( P< 0 . 0 5 ) ; 乳腺 癌 中 S u r v i v i n和 V E G F—C
表达呈正相 关( r = 0 . 6 0 2 , P< 0 . 0 5 ) 。 结 论 S u r v i v i n和 V E G F—C 高表 达 与 乳腺 癌 的 浸 润 转 移有 关, 可 作 为 判 断 乳 腺 癌 生物 学行 为及 预 后 的 重 要 指 标 。
(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a l Ho s p i t a l o f We n h n C o u n t y ,We n’ a n 0 6 5 8 0 0,He b e i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0b j e c t i v e I t i s t o s t u d y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S u r v i v i n a n d V E G F—c i n i n v a s i v e d u c t a l c a r c i n o ma o f b r e a s t t i s s u e
s e s o f a d j a c e n t n o n t u mo r t i s s u e b y S P i mmu n o h i s t o c h e mi s t r y,a n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e x p r e s s i o n w i t h c l i n i c a l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a c —
乳腺癌病人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
疫组织化 学法检查上述人群 的乳腺组 织标本 。结果
①观 察组血管生成拟 态 1 O例 阳性表 达 , 阳性率 为 2 5 . 0 %;
乳腺 癌
对照组无血管生成拟 态表达 ( P< 0 . 0 5 ) 。②观 察组 1 O例血 管生成 拟 态阳性 表达 者 , 7例 出现淋 巴结转移 , 转移
Mi n, ME NG Yu x i n / / ( De p a r t me n t o fB r e a s t T h y r o i d, T h e C e n t r a l Ho s p i t a l fK o a i f e n g, He n a n 4 7 5 0 0 0 )
[ 关键词 ] 血管生成拟态 ; 乳腺癌 ; 临床意义 [ 中图分类号 ] R 7 3 7 .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1 4 3 4 . 2 0 1 7 . 0 6 . 0 0 6
T h e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o f V a s c u l o g e ic n Mi mi c r y i n B r e a s t C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 / J I AO Do n g x i a o ,QI A O
焦 东晓 乔 敏 孟 玉新
探 究乳腺癌病人血 管生成拟 态的 临床 意义 。方 法 选择 2 0 1 5年 1月 ~ 2 0 1 6年 1月收 治的 4 0
[ 摘要 ] 目的
例 乳 腺 癌 患者 进 行 研 究 , 选择 同一 时 期 进 行 乳 腺 检 查 及 切 除 获 得 的 l 5例 健 康 乳 腺 组 织 人 群 作 为 对 照 组 , 选 择 免
微血管计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微血管计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乳腺癌的生长、侵袭与转移依赖于血管形成。
我们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对癌组织中新生血管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微血管计数(MVC)与乳腺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1.临床材料:收集1986~1988年间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女性乳腺癌56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46.2岁)。
手术方式为简化根治术或标准根治术。
术前未经任何治疗,术后均行化疗,17例行术后放疗。
术后病理均为侵袭性非特殊型癌。
组织学分级:1级22例,2级17例,3级17例。
临床病理分期:Ⅰ期8例,Ⅱ期40例,Ⅲ期8例。
56例无失访,最长随访8年。
以乳腺癌术后石蜡块制作切片,另取乳腺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蜡块10例作为对照组。
2.染色方法: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切片经脱蜡、固定,0.3%H2 O2加非免疫性动物血清阻断后,依次加1,2,3抗体,分别孵育30 min,DAB染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封片。
以PBS替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用试剂盒中已知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
兔抗人Ⅷ因子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及广谱S-P染色试剂盒均为福州迈新生物技术产品。
3.结果判定:微血管判定及计数参照文献[1]。
每张切片在低倍镜(100倍)视野中,选出血管最丰富的3个区域;然后,在200倍视野下,由两位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同时计数微血管,计数3次,取其均值。
棕色染色的内皮或内皮细胞簇作为是单个、可计数的微血管。
4.统计学处理:应用χ2检验及t检验。
二、结果癌组织内微血管形态不规则,部分血管无明显管腔。
新生血管可分布在肿瘤的任何位置,以靠近癌组织的间质中居多。
在导管原位癌向侵袭性导管癌过渡型的7例中,可见微血管呈环状包绕原位癌组织。
56例乳腺癌平均MVC为73.2±28.8,以73.2作为高血管计数组与低血管计数组的分界点[2],对照组10例MVC平均值为32.3±12.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血管新生与癌症治疗
血管新生与癌症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癌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其中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治疗方式是靶向血管新生治疗。
本文将与读者讨论血管新生与癌症治疗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血管新生?血管新生是指在原本没有血管的组织或器官中形成新的血管。
其过程涉及生长因子、细胞黏附和细胞移动等许多步骤。
这个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有益的生理反应,例如在发育过程中,新血管可以为组织提供必要的营养和氧气。
然而,血管新生也可能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肿瘤和炎症。
血管新生与癌症在癌症的研究中,血管新生被认为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因素。
肿瘤组织需要大量的营养和氧气,而这些物质的供给需要靠新的血管。
肿瘤细胞会释放生长因子和细胞信号,促进周围组织中的血管生长进入肿瘤组织,为癌细胞提供所需的营养和氧气,这也被称为“肿瘤血管供应”。
血管新生抑制剂针对血管新生及其与癌症的关系,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剂来抑制肿瘤生长。
这是一种靶向治疗方法,致力于破坏肿瘤生长的基础供给——血供。
目前在临床上合法使用的血管新生抑制剂有两种:小分子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
这些抑制剂在诱导血管新生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它们可阻断肿瘤细胞释放的生长因子,继而限制渗透和建立新的血管系统。
小分子抑制剂小分子抑制剂是指能够干扰血管新生生长因子受体的分子小化合物。
它们能够进入细胞并直接靶向细胞内相关分子从而抑制血管新生的进程。
小分子抑制剂能够干扰肿瘤生长的多种过程,包括通过影响基因表达改变肿瘤细胞的行为,抑制肿瘤生长和减少出现新瘤的可能性等。
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抑制剂不同,单克隆抗体是一种通过阻断血管新生生长因子而抑制肿瘤生长的蛋白质。
它们能够识别和结合具体的生长因子或其受体,发挥特异性作用,促进肿瘤细胞死亡。
单克隆抗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被精确地设计来识别和结合特定的生长因子或其受体,从而达到更为精准的治疗效果。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病理特征及治疗原则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病理特征及治疗原则前言乳腺导管原位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乳腺癌的早期病变,通常没有侵犯到周围组织。
然而,如果不及早发现和治疗,它可能会发展成为侵袭性乳腺癌。
本文将介绍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病理特征及治疗原则。
病理特征乳腺导管原位癌主要起源于乳腺导管内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病理学上可分为非浸润性和浸润性两种类型。
非浸润性乳腺导管原位癌非浸润性乳腺导管原位癌又称为原位导管癌或非侵袭性导管癌。
其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导管细胞异常增生:病理学上可观察到乳腺导管内上皮细胞的非典型增生,细胞核变大,染色质增多,核分裂增多。
2.细胞核形态异常:细胞核的大小、形态、染色质分布等方面与正常细胞呈明显不同。
3.乳腺导管结构未破坏:非浸润性导管癌并不会破坏乳腺导管的正常结构,细胞异常只局限在导管内。
浸润性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乳腺导管原位癌是非浸润性乳腺导管原位癌发展的一种进展性病变。
与非浸润性乳腺导管原位癌相比,其特征有所不同:1.导管壁浸润:肿瘤细胞能够破坏乳腺导管的基底膜,侵入周围的结缔组织,导致乳腺导管扩张和肿块形成。
2.恶性细胞浸润:肿瘤细胞也可进一步侵入血管和淋巴管,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扩散到远处器官和组织。
治疗原则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辅助治疗两个方面。
手术切除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首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确保彻底切除肿瘤,防止病变发展和恶化。
1.乳房保留手术:对于早期病变和小肿块,可考虑进行乳房保留手术,如乳腺部分切除术(lumpectomy)或乳腺切除术(mastectomy)。
2.乳房重建手术:对于乳腺切除术后的患者,可考虑进行乳房重建手术,恢复乳房形态和外观。
3.淋巴结检查:在手术中可能需要进行淋巴结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
辅助治疗除手术切除外,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患者可能还需要接受一些辅助治疗来降低病变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1.放疗:放疗是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常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高能射线照射肿瘤区域,杀灭潜在的残留癌细胞。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曹颖;李兰;文安智【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06(30)6【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 法检测4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VEGF和PCNA的表达.结果VEGF、PCN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10%和83.72%,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则为23.26%和18.60%,两者在IDC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VEGF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P<0.05),PCNA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两者的表达均与病人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VEGF、PCNA的同时表达有助于乳腺癌病理诊断;亦可将其作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标志,对判断预后和术后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页数】3页(P494-496)【作者】曹颖;李兰;文安智【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贵阳,550002;贵州省武警总队医院病理科,550005;贵州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胃癌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和环氧合酶-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J], 梅晓雷2.卵巢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J], 张洁清;李力;王丽梅;张玮;姚忠强3.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J], 刘俊良;张延新;杜华贞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谢玉妍;黄新锋;易先平;王晓鸿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J], 张延新;张云汉;陈奎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微血管密度与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月,a 1 生存 率 3 % 。亦有皮 肤 A C 自愈 的病 例报 8 LL
道 。对 于全 身性 或皮肤 A C L L累及 皮肤 外 者 的治疗 需 正规 化疗 加放疗 。本 例 经手术后 未 采用正 规化 疗 ( 属拒 绝 ) 术 后 2周恢 复 尚可 , 半流 质 , 由于 家 , 进 但
Ho g i S d s a e a s c ae n ie 一 n r a t e a d n o l s d k n’ ie s s o it d a tg n Ki1 i e c i n e p a — v t y h i is e:e i e c ha e d se mb r el n it — i lmp o d t u c s vd n e t tr e —t r eg c l a d h si s o
ct ln c s r eie o c - tdlm h i cl J . yi mag a i edr df m atr e p o es[ ] c i n ea v r ia y d l
Bod 9 5 6 ( ) 888 8 l ,18 ,6 4 :4 -5 . o
维组织 细胞瘤 样 改变 , 应 属普通 一 肉瘤混 合 型 。 故
AC L L的 生 物 学 行 为 有 报 道 平 均 存 活 9 6个 .
以皮肤 组 织 多见 , 可 累及 骨 、 气 管 』 亦 支 。淋 巴结
外 A C是一 种 高度恶 性肿 瘤 , T细 胞 淋 巴瘤 的一 L 属 种罕见 特殊 类 型 , 发 生 于男 性 , 龄 呈 双 峰 分 布 多 年 ( 人或 儿 童 ) 中位 年 龄 约 4 成 , 0岁 。本 病 主 要 有 发 热、 消瘦 等全 身症 状 , 表 现 为 结 节性 包 块 , 像 学 可 影 检查 为 占位性 病变 。但本 例 以急性 消化 道穿 孔 为突 出的临床 表现 。 AC L L的形 态学 表 现 为 多样 性 。有 文 献 将 本 病 分为 4种 亚型 : 通 型 、 普 霍奇 金 型 、 于 巨细 胞 型 和 富 淋 巴组 织 细胞型 , 亦有 分 为 7型 : 形型又 称普 通或 多 典型 型 、 表 型 、 细 胞 型 、 巴组 织 型 、 奇 金 样 单 小 淋 霍 型 、 嗜 中性 粒 细 胞 型 、 瘤 型 。本 例 除 具 有 经 伴 肉 典性 A C L L组织 学 形 态 , 分 区域 瘤 组 织 呈 恶 性 纤 部
乳腺癌的血管生成与抗血管治疗
乳腺癌的血管生成与抗血管治疗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在乳腺癌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管生成是指新血管从已有血管分支生成的过程,通过向肿瘤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但乳腺癌也可以通过抗血管生成治疗来遏制肿瘤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的血管生成与抗血管治疗的相关内容。
一、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机制乳腺癌发生时,肿瘤细胞会释放多种血管生成促进因子(angiogenic factors),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纤维连接蛋白诱导剂(Fibronectin-Inducing Factors)等,这些因子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和迁移,从而促进新血管的形成。
新生血管结构紊乱,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浆和细胞因子可以更容易地渗入肿瘤组织,为乳腺癌的生长和扩散提供了条件。
血管生成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早期乳腺癌常常由于新血管生成较少而相对良性,而晚期乳腺癌则伴随着大量的血管生成,使得肿瘤更具侵袭性和转移能力。
因此,理解并干预乳腺癌的血管生成过程对于治疗乳腺癌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血管生成治疗在乳腺癌中的应用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指通过干扰肿瘤中新血管的生成和功能来阻止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
1. 抗血管生成药物目前,常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有VEGF抑制剂和血管阻断剂两类。
VEGF抑制剂是指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这类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阻断血流供应,抑制肿瘤的生长,如贝伐单抗(Bevacizumab)、阿西鲁菌素(Aflibercept)等。
血管阻断剂则是通过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的信号通路或直接作用于血管,来破坏肿瘤血供。
经典的血管阻断剂有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如地奥曲肽(Octreotide)、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等。
2.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应用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主要用于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和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乳腺癌治疗新方向:血管生成研究
乳腺癌治疗新方向:血管研究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科学家们始终在寻求更为高效、准确的疗法。
近期,血管研究成为了一个新的治疗方向。
我将以我的视角,深入阐述乳腺癌治疗中的血管研究。
血管对于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至关重要。
肿瘤细胞依赖血管获取充足的氧气和养分,从而支持其快速增长。
同时,血管也有助于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
因此,抑制血管已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是抗血管药物的研发。
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活性,从而阻止血管。
目前,已有多种抗血管药物被批准用于乳腺癌治疗,如贝伐单抗、索拉非尼等。
这些药物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是血管相关基因的研究。
科学家们发现,某些基因在血管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基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例如,VEGF基因在血管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VEGF基因的表达可以有效抑制肿瘤血管。
第三是血管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研究。
研究发现,血管程度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转移风险和预后密切相关。
通过对血管与预后关系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第四是血管与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
血管不仅与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还与患者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
通过抑制血管,可以减轻肿瘤负荷,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第五是血管研究在乳腺癌预防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血管在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出现。
通过对血管的研究,可以提前发现乳腺癌的风险,为患者提供早期干预的机会。
总的来说,血管研究为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我们会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我将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普及乳腺癌治疗新理念、新方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李日乐;田明铭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1998(25)4
【摘要】肿瘤血管生成是目前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探讨TA的
预后值以及预测肿瘤对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反应本文应用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对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了微血管的定量研究。
结果显示;腋下淋巴结阳性病例组织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腋下淋巴结阴性病例组的MVD差异呈极显著性;【总页数】3页(P258-260)
【作者】李日乐;田明铭
【作者单位】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医院病理科;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医院病理
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02
【相关文献】
1.乳腺癌组织中CD151mRNA和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J], 王丽强;朴永洪;玄延花
2.新疆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J], 王春;王玉环;申耀元;韩雯
3.乳腺癌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和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及意义 [J], 陆哗;潘湘涛;杨育生;严敏;顾凤华;顾国健
4.血清MMP-2、MMP-9和CA15-3水平在乳腺癌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预后价
值 [J], 罗俊波;郑瑞锋;王彦威;文海英;庄红丽
5.miR-34 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J], 岳会珠;王桂菊;齐红双;许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导管原位癌中新生血管的临床病理意义作者:杨明管旌旌张奇兵范志民大内宪明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新生血管的形态及微血管密度(MVD)的临床和病理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2例DCIS ER,PR, HER2, CD34等的表达。
结果在DCIS中MVD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为MVD紧靠乳腺导管的基底膜呈项链状分布,占58%;另一种为间质弥散状分布,占52%;34%两种形态共存。
MVD密度随着核分级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高核分级和非高核分级DCIS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ER、PR 阴性组的MVD明显高于ER、PR阳性组(P<0.01);HER2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
结论新生血管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事件,MVD增加可能预示DCIS向浸润癌发展的几率增加及预后不良。
【关键词】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新生血管
研究表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与肿瘤促血管生成的能力密切相关〔1~3〕。
许多关于浸润性乳腺癌的研究表明,作为新生血管标志的肿瘤间质血管的数量与乳腺癌的转移及死亡率明显相关〔1~3〕,表明新生血管在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至关重要,而新生血管对乳腺癌早期—原位癌阶段发生及进展的认识可能更加关键〔4,5〕。
但是关于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中新生血管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通过免疫
组化SP法,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探讨新生血管在DCIS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标本取自1992年至2002 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进行手术,病理诊断为乳腺DCIS的病例52例。
术前均未行放射及化学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局部扩大切除术,象限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30名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标本均进行连续切片,切片间隔为3 mm,以排除含有微小浸润的病例。
对全部标本的HE染色片进行光镜观察。
病理分级按照Van Nuys 分类法,1组为非高核分级不伴有坏死;2组为非高核分级伴有坏死;3组为高核分级伴或不伴坏死。
1.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4 μm。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P法。
抗体为ER,PR,HER2, CD34等,抗体均为单克隆抗体,抗体的来源、克隆、稀释倍数和抗原修复等具体情况见表1。
用已知肝癌组织作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DAB显色。
表1 本研究所用单克隆抗体名称、厂家、克隆、稀释度及抗原修复
1.3 结果判定 ER、PR阳性为细胞核中等程度染色呈棕褐色超过肿瘤细胞的10%。
HER2阳性为细胞膜染色,定性~。
1.4 微血管(MVD)计数于低倍镜下观察整张切片血管分布情况后,选择癌灶周围间质血管密集区,在200倍视野内计算上述5个不同区域的MVD数,取其平均值,换算成/mm2。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 统计软件,不同组间比较做t检验。
2 结果
2.1 DCIS微血管的形态在DCIS中,间质MVD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为MVD紧靠乳腺导管的基底膜呈项链状分布,占58%(图1A),另一种为间质弥散分布,占52%(图1B),34%两种形态共存。
2.2 DCIS中MVD和其他预后因子的相关性 MVD随着Van Nuys 分类级别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高核分级和非高核分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非高核分级组的Van Nuys 1组和2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47);ER、PR 阴性组的MVD密度明显高于ER、PR阳性组(P<0.01);HER 2 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
详见表2。
表2 DCIS中MVD和其他标志物的相关性
3 讨论
任何实体瘤的生长都必须依赖血管生成过程,新生血管在实体瘤的局部生长和远处转移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宿主的内皮细胞增殖、出芽形成新生血管,向肿瘤方向生长,构建肿瘤血运通道,为其提供营养并运输代谢产物。
研究显示肿瘤必须伴有新生血管其生长才能超过1~2 mm〔6〕。
对人乳腺癌标本的研究均表明DCIS可以引起血管生成,并提示血管生成是乳腺癌发展的一个早期行为〔4,5〕。
Samejima等〔7〕报道在DCIS周围间质中新生血管数量明显高于浸润癌,DCIS 和浸润癌间质新生血管的数量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乳腺。
Guidi等〔8〕通过对55例DCIS应用第八因子进行免疫染色的方法研究,提出DCIS中两种主要微血管形态:间质弥散形态和紧贴病变导管基底膜的项链状微血管。
Bose等〔9〕研究发现项链状新生血管的比率为80%,Guidi等的研究其比率为38%〔8〕,有很大的不同,可能是由于项链状新生血管诊断标准不同所致。
Engels等〔10〕也应用第八因子免疫染色的方法对75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标本进行分析,得到了和Guidi相同的结果,即DCIS微血管的两种基本形态,其中57%呈现弥散的形态,62%呈现项链状形态,47%的病例两种形态共存,且两种形态共存的病例与高核分级相关。
本研究应用CD34 进行免疫染色,发现DCIS中的微血管形态有两种,一种为弥散状态,另一种为环绕病变的乳腺导管呈项链状,两种微血管多并存,和Guidi等的结果类似。
MVD随着Van Nuys分级
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高核分级和非高核分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非高核分级组的Van Nuys 1组和2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47)。
说明DCIS可以引起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可能是乳腺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且和DCIS的恶性程度相关,即恶性程度越高,MVD密度越大。
提示血管新生可能是DCIS向浸润性乳腺癌发展的必要过程。
DCIS血管新生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血管新生可能是DCIS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可能性增加的标志物,预示一旦发生间质浸润,其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大。
鉴定DCIS的新生血管可能有助于应用抗血管新生疗法预防DCIS 发展为浸润性癌。
【参考文献】
1 Weidner N.Intratumor microvessel density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cancer〔J〕.Am J Pathol,1995;147(1):9
19.
2 Gasparini G,Harris AL.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tumor angiogenesis in breast carcinoma:much more than a new prognositic tool〔J〕.J Clin Ocol,1995;13(3):765
82.
3 Weidner N.Angiogenesis as a predictor of clinical outcome in cancer patients〔J〕.Hum Pathol,2000;31(4):403
5.
4 Guidi AJ,Schnitt Sj,Fischer L,et al.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expression and angiogenesis in patients with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breast〔J〕.Cancer,1997;80(10):194553.
5 Brown LF,Guidi AJ,Schnitt SJ,et al.Vascular strama formation in carcinoma in situ,invasive carcinoma,and metasta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J〕.Clin Cancer Res,1999;5(5):104156.
6 Folkman J.What is the evidence that tumors are angiogenesis dependent〔J〕? J Natl Cancer Inst,1990;82(1):4
6.
7 Samejima N,Yamazaki K.A study on the vascular proliferation in tissues around the tumor in breast cancer 〔J〕.Jpn J Surg,1988;18(3):23542.
8 Guidi AJ,Fischer L,Harris JR,et al.Microvessel desity and distribution in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breast〔J〕.J
Natl Cancer Inst,1994;86(8):6149.
9 Bose S,Lesser ML,Norton L,et al.Immunophenotype of intraductal carcinoma〔J〕.Arch Pathol Lab Med,1996;120(1):81
5.
10 Engels K,Fox SB,Whitehouse RM,et al.Distinct angiogenetic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whith high grade in situ ductal carcinomas of the breast〔J〕.J Pathol,1997;181(2):20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