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热处理组织

合集下载

钢的热处理——加热和冷却的组织变化课件

钢的热处理——加热和冷却的组织变化课件

淬火工艺与应用
总结词
淬火是一种通过快速冷却来提高金属硬度和耐磨性的 热处理工艺。
详细描述
淬火是将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的金属迅速冷却至室温的 过程。淬火的目的是使金属保持其奥氏体状态,从而提 高其硬度和耐磨性。淬火过程中,金属内部的原子或分 子的运动速度非常快,导致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变小, 从而使金属的晶格结构变得更加紧密和稳定。淬火工艺 广泛应用于各种工具钢、结构钢、不锈钢等金属材料。 通过选择不同的淬火介质和冷却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硬 度和组织结构的金属材料。
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以消除内应力并稳定组织。
不锈钢的热处理案例
总结词
不锈钢是一种具有优良耐腐蚀性能的钢材,其组织稳 定性较高。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不锈 钢的性能。
详细描述
不锈钢在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会逐渐长大并发生相变。 为了获得最佳的耐腐蚀性能和组织稳定性,通常采用固 溶处理,即将钢材加热到奥氏体状态并保温一段时间, 使碳化物充分溶解到奥氏体中,然后快速冷却,使碳化 物来不及析出。此外,为了提高不锈钢的硬度、耐磨性 和韧性,可以采用时效处理,即将钢材加热到一定温度 并保温一段时间,使金属间化合物得以析出并均匀分布。
总结词
退火是热处理的一种基本工艺,主要用于消除金属材 料的内应力、降低硬度并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详细描述
退火是将金属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缓 慢冷却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改变金属的晶格结构,使 其变得更加均匀和稳定。退火可以细化金属的晶粒,提 高其塑性和韧性,从而改善金属的机械性能。在退火过 程中,金属内部的原子或分子的运动速度会增加,导致 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变大,从而使金属的晶格结构变得 更加稳定。退火工艺广泛应用于各种金属材料,如钢铁、 铝合金、铜合金等。

钢热处理时的组织转变

钢热处理时的组织转变
Wc 100
5) 马氏体的硬度取决于马氏体中碳的过饱和度
硬度 ( HRC )
抗拉强度 ( Mpa )
70
2000
60
1800
50 1400
40 1000
30
600 20
10
20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马氏体的碳浓度 Wc 100%
温度 (℃)
二、钢的正火 1、定义:将钢件加温到A3或Acm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 2、目的:消除应力,调整硬度,为最终热处理做准备。
3、工艺参数:
第三节 钢的淬火与回火
一、钢的淬火 1、定义: 将钢件奥氏体化后以>Vk的冷速快冷,以获得M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2、目的: 获得高硬度的 M 或 B下 组织。 3、工艺参数:
水冷
Vk
油冷
Vk1 时间(lgτ)
2) 在连续冷却过程中TTT曲线的应用
温度
800 700 600 500
稳定的奥氏体区
400
300 Ms
200
100
0 Mf V4 Vk
V3
-100
0
1
10
102
103
A1
V1 炉冷 V1=5.5℃/s P
V2
空冷 V2=20℃/s S
油冷 V3=33℃/s T+M+Ar 水冷 V4≥138℃/s M+Ar

保温

加热
临界温度
连续冷却
等温冷却
时间
4.1 钢热处理时的组织转变
T/℃
2、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
800

40cr钢的形变热处理组织

40cr钢的形变热处理组织

40cr钢的形变热处理组织40cr钢是一种普通碳素钢,属于汽车制造业中重要的材料之一。

它具有耐磨性好,对热处理改性能力强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

40Cr钢的形变热处理组织是改善它的性能和外观的重要方法。

一般来说,40Cr钢的形变热处理组织主要包括淬火、回火、正火和淬火回火等。

淬火的目的是使钢的硬度增加,使其具有耐磨和耐冲击的性能。

这主要是通过改变晶粒结构而实现的,从而使钢具有更好的强度和硬度。

在淬火过程中,人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时间,以实现最好的效果。

回火的目的是改善钢的易切削性能,使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回火有助于消除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同时通过改变晶粒方向来改变钢的硬度,使其具有良好的弹性,从而使钢更具韧性。

正火的目的是改善钢的塑性。

这主要是通过改变晶粒结构和去除内应力,以及恢复钢经过淬火和回火后可能产生的组织变化而实现的。

在正火过程中,人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时间,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最后,淬火回火是将淬火和回火放在一起进行的连续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钢的力学性能。

在淬火回火过程中,首先将钢以淬火温度加热,然后以回火温度冷却,以达到改善钢的力学性能的目的。

40Cr钢的形变热处理组织是改善其力学性能和外观的重要方法。

热处理组织不仅包括常见的淬火、回火、正火和淬火回火,还包括析出稳定化、淬火加回火、表面冷却、析出硬化、淬火加正火、表面加热等。

通过正确使用这些热处理方法,可以改进钢的强度、硬度、塑性、冷变形等性能,为钢的应用提供有效支持。

此外,在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法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热处理时,应该注意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时间和加热速度的精确度,以保证处理效果。

另外,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热处理技术,以实现最佳性能。

综上所述,40Cr钢的形变热处理组织是改善它的性能和外观的重要方法,涉及淬火、回火、正火等热处理技术的选择和使用,要求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时间和加热速度的精确度,以及灵活使用不同热处理技术以实现最佳性能。

怎样判断钢铁热处理前后的组织

怎样判断钢铁热处理前后的组织

钢铁中常见的金相组织区别简析一.钢铁中常见的金相组织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

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

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

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

钢的热处理及组织转变

钢的热处理及组织转变

二、钢在加热及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② 贝氏体型转变 :
一、钢的热处理
钢的退火:
⑴ 退火的定义 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下 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⑵ 退火的目的
① 降低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
② 消除残余内应力,减轻变形和防止开裂; ③ 均匀成分,细化晶粒,为最终热处理作准备; ④ 改善或消除铸造、轧制、焊接等加工中的组织缺陷。
降低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温度过低,在淬火组织中出现铁素体,使淬火组织出现软 点,降低钢的强度和硬度。
一、钢的热处理
钢的淬火:
理想的淬火冷却曲线 应该是:在650~550 0 C范围要快冷,其它 温度区间不需快冷, 尤其在Ms点以下更不 需快冷,以免引起工 作变形或开裂。
一、钢的热处理
钢的淬火:
保持适当时间,缓慢冷却,重新形成均匀的晶粒,以消除
形变强化效应和残余应力的退火工艺。
目的:
温度 再结晶温度
消除加工硬化
提高塑性
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时间
一、钢的热处理
钢的正火:
⑴ 定义:将钢加热到 AC3 或 Accm 以上 30~50℃,保温一定
时间,出炉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钢的正火。
上贝氏体 (羽毛状)
500
下贝氏体 (针叶状)
二、钢在加热及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② 贝氏体型转变 :
性能上看上贝氏体的脆性较大,无实用价值;而下贝 氏体则是韧性较好的组织,是热处理时(如采用等温淬火) 常要求获得的组织。
原因:上贝氏体中的碳 化物呈较粗的片状,分
布在铁素体板条间,且
不均匀,使板条容易发 生脆废;
获得的球化效果较好,在大件和大批量生产中难以实现,

20crmnti最终热处理组织

20crmnti最终热处理组织

20CrMnTi是一种优质的合金结构钢材料,经过热处理后可以得到理想的组织和性能。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20CrMnTi的最终热处理组织。

一、20CrMnTi的热处理工艺1. 固溶处理20CrMnTi的固溶温度为830-860℃,保温时间为1-2小时,然后进行空冷或油冷。

固溶处理可以去除钢材中的沉淀相和网状碳化物,使合金元素溶解于基体中。

2. 淬火处理淬火温度为840-860℃,淬火介质为水或油。

淬火后的20CrMnTi钢材将获得高强度和良好的塑性。

3. 回火处理回火温度为160-200℃,保温时间为1-2小时。

回火处理可以减轻淬火带来的内应力和脆性,使钢材获得适当的硬度和韧性。

二、20CrMnTi的最终热处理组织1. 固溶后组织经过固溶处理后,20CrMnTi的组织为完全奥氏体。

2. 淬火后组织经过淬火处理后,20CrMnTi的组织为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3. 回火后组织经过回火处理后,20CrMnTi的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少量碳化物。

三、20CrMnTi热处理组织的性能特点1. 高强度经过热处理后的20CrMnTi钢材具有高强度,可以满足一些对强度要求较高的工程应用。

2. 良好的韧性在回火处理后,20CrMnTi钢材的韧性得到提高,能够承受一定的冲击负载。

3. 优异的耐磨性20CrMnTi经过热处理后,表面会形成一定的碳化物,提高了钢材的硬度和耐磨性。

四、20CrMnTi最终热处理组织的应用领域20CrMnTi的最终热处理组织使得它在汽车、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20CrMnTi制成的齿轮、摆杆等零部件,经过热处理后,可以在高速、高负载条件下工作,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20CrMnTi的最终热处理组织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才能使20CrMnTi材料发挥出最佳的性能,满足各种工程需求。

五、20CrMnTi热处理组织控制的关键因素1. 温度控制在20CrMnTi的热处理过程中,温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控制因素。

怎样判断钢铁热处理前后的组织

怎样判断钢铁热处理前后的组织

钢铁中常见的金相组织区别简析一.钢铁中常见的金相组织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

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

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

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

钢的热处理后的组织观察与分析实验报告

钢的热处理后的组织观察与分析实验报告

钢的热处理后的组织观察与分析实验报告钢的热处理后的组织观察与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观察热处理后钢的组织及其变化;2、研究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碳钢性能的影响二、实验原理(一)钢的热处理工艺钢的热处理就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步骤来改变其内部组织,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加工工艺。

淬火、回火是钢件的重要热处理工艺。

所谓淬火就是将钢件加热到 Ac 或 Ac1 以上,保温后放入放入各种不同的冷却介质中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操作。

(1)淬火加热温度:根据Fe—Fe3C相图确定,如图 1 所示。

对亚共析钢,其加热温度为 Ac3 十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均匀细小的马氏体。

如果加热温度不足( 如低于Ac3) ,则淬火组织中将出现铁素体,造成淬火后硬度不足。

对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其加热温度为 Ac1+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隐晶马氏体与粒状二次渗碳体。

未溶的粒状二次渗碳体可以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过高的加热温度( 如高于Acm),会因得到粗大的马氏体,过多的残余A 而导致硬度和耐磨性的下降,脆性增。

(2)回火温度:回火温度决定于要求的组织及性能。

按加热温度不同,回火可分为三类:低温回火:在 150~250℃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硬度约为 HRC57~60,其目的是降低淬火应力,减少钢的脆性并保持钢的高硬度。

一般用于切削工具、量具、滚动轴承以及渗碳和氰化件。

中温回火:在 350~5000C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屈氏体,硬度约为 HRC40~48,其目的是获得高的弹性极限,同时有高的韧性。

因此它主要用于各种弹簧及热锻模。

高温回火:在 500~650~;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硬度约为 HRC25~35。

其目的是获得既有一定强度、硬度,又有良好的冲击韧性的综合机械性能,常把淬火后经高温回火的处理称力调质处理,因此一般用于各种重要零件,如柴油机连扦螺栓,汽车半轴以及机床主轴等。

2、保温时间的确定为了使钢件内外各部分温度均匀一致,并完成组织转变,使碳化物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就必须在淬火加热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

钢的热处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组织转变课件

钢的热处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组织转变课件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珠光体的形成
总结词
珠光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组织,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层片状交替排 列构成。
详细描述
当钢在冷却时,奥氏体中的碳原子开始扩散并偏聚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界面处, 形成富碳的铁素体和贫碳的渗碳体。随着温度的降低,这些富碳的铁素体和贫 碳的渗碳体会逐渐形成层片状结构,最终形成珠光体。
马氏体的转变
总结词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组织,其特点是具有较 高的硬度和强度。
详细描述
当钢在冷却时,如果冷却速度足够快,奥氏体中的碳原子来 不及扩散,就会形成一种过饱和的固溶体,即马氏体。马氏 体的硬度高、强度大,因此在制造高强度、耐磨性好的刀具、 模具等产品时具有重要的应用。
贝氏体的转变
奥氏体的形成是一个扩 散过程,需要一定的时 间和温度。
04
奥氏体的形成与钢的成 分、加热速度和温度等 因素有关。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01
02
03
04
随着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 逐渐长大。
晶粒的大小对钢的性能有重要 影响,晶粒越细,钢的强度和
韧性越好。
加热温度和时间是影响奥氏体 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
为了获得细小的奥氏体晶粒, 通常采用快速加热和短时间保
回火
总结词
回火是一种将淬火后的金属重新加热至低温 并保持一段时间的过程,主要用于消除淬火 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提高金属的韧性和塑 性。
详细描述
回火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低温加热使金属内部 组织结构发生转变,消除淬火过程中产生的 内应力,提高金属的韧性和塑性。回火工艺 通常包括将淬火后的金属加热到低温回火温
开裂
是指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内应力过大 或组织转变不均匀,导致钢的表面出 现裂纹。开裂可以通过优化热处理工 艺、控制冷却速度和改善材料成分来 减少。

钢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及组织

钢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及组织
板 厚(mm)
不同气温下的预热温度(℃)
16以下
不低于-10℃不预热,-10℃以下预热100-150℃
16-24
不低于-5℃不预热,-5℃以下预热100-150℃
25-40
不低于0℃不预热,0℃以下预热100-150℃
40以上
均预热100-150℃
4.几种低碳调质钢的最低预热温度与层间温度
板厚(mm)
T-1
HY-80
HY-130①
14MnMoVN
14MnMoNbB
< 13
9
24
24
13-16
9
52
24
50-100
100-150
16-19
9
52
52
100-150
150-200
19-22
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2
52
100-150
150-200
22-25
9
52
93
150-200
200-250
25-35
65
93
93
150-200
200-250
35-38
65
93
107
38-51
65
93
107
> 51
92
93
107
注:
① HY-130的最高预热温度建议:板厚16mm-65℃,16-22mm-93℃,22-35mm-135℃,>35mm-149℃。
885-910℃水淬,650-680℃回火
回火贝氏体+回火马氏体
HY-130
800-830℃水淬,590℃回火
回火贝氏体+回火马氏体

钢的热处理及组织观察

钢的热处理及组织观察

实验2 钢的普通热处理及组织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退火、正火、淬火热处理工艺的操作方法,掌握根据零件硬度要求来选择回火温度的原则。

2. 熟悉连续冷却转变速度对钢的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规律;熟悉回火温度对淬火马氏体分解产物及硬度的影响。

3. 了解淬火钢回火脆性发生的温度范围,理解回火后采用不同冷却方式的涵义。

4.对钢热处理后的组织进行金相观察。

二、实验原理钢的热处理是指将钢在固态下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工艺。

最基本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

热处理后组织的分析,要借助于等温转变曲线。

以图1-1共析碳钢的等温转变曲线为例,图中的V1连续冷却速度相当于炉冷,叫作退火。

获得粗片状的珠光体。

V2相当于空冷,为正火。

获得较细片状的索氏体。

V3相当于油冷,为淬火。

获得了托氏体加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V4相当于水冷,为淬火。

其冷却速度大于马氏体临界冷速,获得马氏体。

图1-1 共析钢等温冷却曲线由获得的组织可分析判断硬度的大小。

显而易见,炉冷后的硬度小于空冷后的硬度,油冷后的硬度小于水冷后的硬度。

1. 退火将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然后缓慢冷却(炉冷)的热处理工艺叫做退火。

退火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扩散退火、去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

一般情况下,亚共析钢加热至A c3+(30~50)℃(完全退火);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 c1+(10~20)℃(球化退火);2. 正火其方法是将钢加热到相变点以上完全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

正火的加热温度比退火高,一般为Ac3或Ac cm以上(30~50)℃。

保温时间主要取决于工件有效厚度和加热炉的型式,如在箱式炉中加热时,可以每毫米有效厚度保温一分钟计算。

保温后一般可在空气中冷却。

3. 淬火将钢加热到相变点以上,使钢发生奥氏体化,然后保温一定时间,以大于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Vc的速度进行快冷,使过冷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钢的热处理与组织

钢的热处理与组织

第一章钢的热处理组织与性能1 概述热处理之所以能使钢的性能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钢制工件在适当的介质中,经不同的加热与冷却过程,使刚的内部组织发生了变化,化学热处理还改变钢件表层的化学成分,使其表面和基体具有不同的组织,获得所需表里不一的性能。

1.1 钢加热时的组织转变在进行退火、正火和淬火等热处理时,一般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以获得奥氏体。

加热时形成的奥氏体对冷却转变过程,以及冷却时转变产物的组织、性能有显著影响。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以共析钢为例,加热至AC1以上,钢中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如图1—1)1)形核:在温度AC1以上珠光体不稳定。

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界面上碳浓度不均匀,原子排列不规则从浓度和机构上为奥氏体晶核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优先在界面上形成奥氏体晶核。

2)长大:奥氏体形核后的长大依靠铁素体继续转变为奥氏体和渗碳体的不断溶解。

前者比后者快,所以转变基本完成后仍有部分剩余奥氏体未溶解。

3)剩余渗碳体的溶解:随着时间延长,剩余渗碳体不断溶入奥氏体中。

4)奥氏体的均匀化:渗碳体溶解后,奥氏体中碳浓度不均匀,需要通过碳原子扩散获得均匀的奥氏体。

对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而言,温度刚超过AC1只能使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只有在AC1或Acm以上保温足够时间,才能使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完全溶入奥氏体中,获得单项奥氏体组织。

1.2 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冷至临界温度以下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它的分解是一个点阵重构和碳原子扩散再分配的过程。

过冷奥氏体转变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珠光体转变(扩散型),贝氏体转变(过渡型),马氏体转变(无扩散型)。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或TTT图)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形如拉丁字母中的“C”,故称为C-曲线,亦称TTT(Time 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图,如图1-2所示。

共析钢C-曲线如图1-2所示,图中最上面的一根水平虚线为钢的临界点A1,下方的一根水平线Ms为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另一根水平线M f为马氏体转变终了温度。

钢热处理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及对策

钢热处理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及对策

钢热处理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及对策钢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决定钢的热处理组织。

正常组织赋予钢优异性能;组织缺陷恶化钢的性能,降低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甚至发生事故。

钢热处理主要有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原因,采取对第,有显著技术经济效益。

一、奥氏体晶粒粗大钢奥氏体晶粒定为13级,一级最粗,13 级最细。

晶粒愈细,强韧性愈佳,淬火得到隐晶马氏体;晶粒禽粗,强韧性愈差、脆性大,淬火得到粗马氏体。

实践证明.奥氏体形成后,随着温度升高和长时间保温,奥氏体晶粒急剧长大当加热温度一定时,快速加热奥氏体晶粒细小;慢速加热,奥氏体晶粒粗大奥氏体晶粒随钢中含C、Mn元素增加而增大,随钢中含W、Mo、V元素增加而细化。

钢最终淬火前未经预处理,奥氏体晶粒易粗化,淬火得到粗马氏体,强韧性低,脆性大。

晶粒粗化,降低晶粒之闻结合力,力学性能恶化。

对策——合理选择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过低,起始晶粒大,相转变缓慢;加热温度过高,起始晶粒细,长大倾向大,得到粗大奥氏体晶粒。

加热温度应按钢的临界温度确定,保温时间接加热设备确定。

合理选择加热速度,根据过热度对奥氏体形核率和长大速率影响规律,采用快速加热和瞬时加热方法细化奥氏体晶粒,如铅浴加热、盐浴加热、高频加热、循环加热、激光加热等。

淬火前预处理细化奥氏体晶粒,如正火、退火、调质处理等。

选用细晶粒钢和严格控温等措施。

二、残余奥氏体量过多钢件淬火后过冷奥氏体已转变成淬火马氏体.未完全转变者为残余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在回火过程可部分转变成马氏体,但因材料与工艺不同,残余奥氏体可多可少保留在使用状态中。

保留少量残余奥氏体有利增加强韧性、松驰残余应力、延缓裂纹扩展、减少变形等。

但过量残余奥氏体将降低钢的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屈服强度、弹性极限和引起组织不稳定,导致使用时发生尺寸变化等不利因素。

园此,残余奥氏体含量不宜过多。

高合金钢中有大量降低Ms点的台金元素,会增加淬火钢残余奥氏体量,如高速钢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高达50%以上;过高的淬火加热温度会使钢中C和合金元素大量溶入高温奥氏体中,提高了台金化奥氏体稳定性,不易发生马氏体相变,保留在淬火组织中,增加残余奥氏体量;等温淬火较普通淬火残余奥氏体量多;淬火冷却速度慢,残余奥氏体量多等。

45钢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汇总

45钢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汇总

45钢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汇总在钢的热处理工艺中,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下面将对45钢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进行汇总。

45钢是一种碳素结构钢,其化学成分包括约0.42-0.50%的碳(C)、0.50-0.80%的硅(Si)、0.17-0.37%的锰(Mn)以及不超过0.035%的磷(P)和硫(S)。

根据这份成分,可以推测45钢在热处理过程中,主要的组织结构可能包括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等。

1.空冷过程:在空冷过程中,热处理温度从高温迅速下降到室温,这种热处理方法可以得到粗大的珠光体和少量的针状马氏体。

这种组织结构具有较低的硬度和较高的韧性。

2.淬火过程:淬火是将钢材加热至临界温度然后迅速冷却的一种热处理方法。

对于45钢而言,淬火通常在840-860°C的温度下进行。

淬火能够产生较硬的针状马氏体组织,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

但是,淬火也会导致钢材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变形和开裂等缺陷。

3.正火过程:正火是将钢材加热至温度区间内,然后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的一种热处理方法。

对于45钢而言,常见的正火温度为670-700°C。

正火可以产生较粗的珠光体和少量的针状马氏体,提高钢的韧性。

与淬火相比,正火能够有效减少钢材的应力集中和变形。

4.回火过程:回火是将淬火或正火后的钢材再次加热至较低的温度,然后冷却至室温的一种热处理方法。

对于45钢而言,回火温度通常在150-400°C之间选择。

回火能够降低钢材的硬度和脆性,提高其韧性和抗冲击性。

随着回火温度的增加,钢的硬度和强度会逐渐降低。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下,45钢可以得到不同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空冷得到粗大的珠光体和少量的针状马氏体,淬火得到硬的针状马氏体,正火得到较粗的珠光体和少量的针状马氏体,回火能够降低钢材的硬度和脆性。

正确选择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可以使得45钢具有理想的组织结构和性能,满足特定工程要求。

钢在热处理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热处理时的组织转变
⑴珠光体型转变。过冷奥氏体在 A1 到鼻部的温度范围内等温冷却时,将发生珠 光体型转变,转变产物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组织,即珠光体组 织。随转变温度的降低即过冷度的增大,珠光体晶粒将细化,即片层间距变小,硬度 提高。珠光体组织通常分为如下三种:在 A1 到 650℃之间形成较粗大的珠光体,仍为 珠光体,用符号 P 表示;在 650℃到 600℃之间形成细珠光体,称为索氏体,用符号 S 表示;在 600℃到 550℃之间形成极细珠光体,称为托氏体,用符号 T 表示。其结 构如图 2-31 所示。
钢在热处理时的组织转变
1.2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图 2-29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建立
钢在热处理时的组织转变
1.2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图2-30为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两条C曲线中,左边的一条 为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线,右边一条为转变终了线,其右侧为转变产 物区,两条C曲线之间为过冷奥氏体部分转变区。从图看出:A1以上 是奥氏体稳定区域;在A1以下,转变开始线以左,由于过冷现象, 奥氏体仍能存在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孕育期。孕育期的长短标志 着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的大小。曲线的拐弯处(550℃左右)俗称 “鼻尖”,孕育期最短,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最小。鼻尖将曲线分为上 下两部分,上部称为高温转变区,下部称为中温转变区。
图 2-32 上贝氏体
图 2-33 下贝氏体
钢在热处理时的组织转变
1.2钢是碳在⑶在冷马γ却氏-F体e时中型的所转组形变成。织在的转过M变饱s 以和下固温溶度体范,围用内符冷号却M,表转示变。产硬物度主取要决为于马碳氏的体过。马饱氏和体程
度,即随碳的质量分数增加,强度明显增高。 3)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等温转变图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在转变为珠光体之前,要分别析出先析铁素体

65号钢的热处理组织

65号钢的热处理组织

65号钢的热处理组织
65号钢的热处理组织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预热:将65号钢加热至适当的温度,通常在800°C-850°C
范围内进行预热。

2. 热处理:根据需要的性能要求,进行不同的热处理过程,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淬火、正火、回火等。

- 淬火:将65号钢迅速冷却至室温以下,以提高其硬度和强度。

淬火通常采用水淬、油淬或气体淬火等方式。

- 正火:将65号钢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慢慢冷却,以减缓
其冷却速度。

正火可增加钢的韧性和强度,并减少内部残留应力。

- 回火:在正火后,将65号钢再次加热至较低的温度,保持
一定时间后再冷却。

回火可以调整钢的硬度和韧性之间的平衡。

3. 淬火和回火:将65号钢先进行淬火后,再进行回火。

这种
组合处理可以在提供一定硬度的同时,保持较高的韧性。

通过以上热处理过程,65号钢的组织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
能和物理性能,满足特定应用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

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d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

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

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上贝氏体,往晶内长大,不穿晶。

6.下贝氏体-同上,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

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

其典型形态是双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叶不交叉,但可交接。

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

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碳低合金钢细。

7.粒状贝氏体-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

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混合物,称为m-a 组织。

8.无碳化物贝氏体-板条状铁素体单相组成的组织,也称为铁素体贝氏体。

形成温度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

板条铁素体之间为富碳奥氏体,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也有类似上面的转变。

无碳化物贝氏体一般出现在低碳钢中,在硅、铝含量高的钢中也容易形成。

9.马氏体-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板条马氏体:在低、中碳钢及不锈钢中形成,由许多相互平行的板条组成一个板条束,一个奥氏体晶粒可转变成几个板条束(通常3到5个)。

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常见于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针叶中有一条缝线将马氏体分为两半,由于方位不同可呈针状或块状,针与针呈120o角排列,高碳马氏体的针叶晶界清楚,细针状马氏体呈布纹状,称为隐晶马氏体。

10.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分解得到极细的过渡型碳化物与过饱和(含碳较低)的a-相混合组织它由马氏体在150~250℃时回火形成。

这种组织极易受腐蚀,光学显微镜下呈暗黑色针状组织(保持淬火马氏体位向),与下贝氏体很相似,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极细小的碳化物质点。

11.回火屈氏体-碳化物和a-相的混合物。

它由马氏体在350~500℃时中温回火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细小的粒状碳化物,针状形态已逐渐消失,但仍隐约可见,碳化物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仅观察到暗黑的组织,在电镜下才能清晰分辨两相,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明显长大。

12.回火索氏体-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

它由马氏体在500~650℃时高温回火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由等轴状铁素体和细粒状碳化物构成的复相组织,马氏体片的痕迹已消失,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晰,但在光镜下也难分辨,在电镜下可看到的渗碳体颗粒较大。

13.莱氏体-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

呈树枝状的奥氏体分布在渗碳体的基体上。

14.粒状珠光体-由铁素体和粒状碳化物组成。

它是经球化退火或马氏体在650℃~a1温度范围内回火形成。

其特征是碳化物成颗粒状分布在铁素体上。

15.魏氏组织-如果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冷却速度又比较适宜,先共析相有可能呈针状(片状)形态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称为魏氏组织。

亚共析钢中魏氏组织的铁素体的形态有片状、羽毛状或三角形,粗大铁素体呈平行或三角形分布。

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界,同时向晶内生长。

过共析钢中魏氏组织渗碳体的形态有针状或杆状,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粒的内部。

钢的热处理组织分析判断方法一、观察方法:1 观察组织组成物和种类钢热处理后,根据热处理种类和材料的不一样,组织组成物可能是一种或多种。

如马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单一珠光体,单一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铁素体+马氏体+碳化物等等。

金相观察时,首先要判断被观察组织中有几种组织组成物,是单一组成物,还是两种或多种组成物。

在组织组成物中,某一组成物可以是单一相,如铁素体或奥氏体等单相;也可以是两相或多相混合组成或化合物,如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各种碳化物等。

不同的组成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可以快速的识别:不同的组成物受溶液浸蚀的程度不同,使得其在金相显微镜下具有不同的明暗程度或不同的色彩差;不同组成物形成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其形态也不一样,最先形成的总是从奥氏体晶界开始形核;各组成物形成的原理不一样,形态也有差异。

通过这些就可以判别被观察物的组成种类。

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观察到几种不同明暗程度或几种形态不同的部份,就可以判定有几种组成物。

2 观察形态组织组成物的形态是我们判别组成物的极其重要的依据之一。

一些特定组织具有极显著的特征,如典型的珠光体具有层片状(或称指纹状)特征,一看就知道是珠光体;羽毛状物是上贝氏体。

白色的块状物不是铁素体就是奥氏体,针状物不是马氏体就是下贝氏体等等。

要观察组织物是片状、针状、块状、颗粒状、条状、网状或者是其它什么形状。

还要精细观察是单一相还是复合相。

在观察中要注意试样的浸蚀程度,只有合理的浸蚀,各种组织才会正确的显现出来,同时,制样也很关键,错误的制样可能导致对组成物的错误判断。

由于制样和浸蚀问题,导致的判断错误在新手中屡见不鲜。

在观察中还要注意,对于观察到的白色或黑色物,不要轻易就认为是一种组成物。

对于白色的可能是奥氏体或铁素体,更有可能是碳化物;对于黑色物,可能由于其极其细密,在常规倍数下观察根本无法分开。

3 组成物的分布组成物的分布特点是识别组成物的重要根据,不同的组成物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一般是指其分布于母相的晶界或晶内。

在观察到的组织中,凡是呈网络状分布(不管是封闭网状或是断续网状或略有呈网状的趋势)的都是沿晶界分布,其余的都是分布于晶内。

要注意的是,有时沿晶析出物很少时,不易看出是沿晶分布,此时可以缩小放大倍数,观察其分布趋势,从而作出正确判断。

当组成物很多时,也不易识别,此时只能根据组织组成物的特征,并辅以其它方法加以识别。

二、理论分析理论分析在分析热处理组织时,是不可缺少的。

很多组织不利用理论分析就容易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理论分析的裨是利用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原理,结合具体的热处理工艺,对可能出现的组织加以分析判断。

1 分析可能出现的组织组成物加热温度在Ac3或Accm以上时,钢完全变成单一奥氏体,若低于上述温度,将出现未溶铁素体或未溶碳化物(平常所说的加热不足)。

此两种单相组织在室温下属于稳定组织,因此,冷却时该类组织得以保留而不发生转变,即高温下是什么形态,冷却下来时也是什么形态。

从钢的C曲线可以看出:钢在冷却时,先发生先共析转变(析出先共析相),再发生共析转变(析出珠光体),接着发生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

具体发生什么组织转变,以钢的实际冷却速度是如何穿过C曲线的来确定。

若冷却时穿过先共析转变区,即发生先共析转变;若同时越过先共析区和共析转变区,就发生先共析转变和共析转变,得到珠光体或珠光体加铁素体或渗碳体组织,就是通常所说的正火、退火工艺;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得到的就是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淬火所期望得到有组织。

总之,冷却时越过几个转变区,就得到相应的组织,区别在于在该区的停留时间,决定在该区域组织转变量的多少。

但是,无论在先共析区停留多长时间,都不可能全部转变为先共析产物;同样,对于大多数钢来说,无论怎样快速的穿过马氏体转变区,都不可能全部获得马氏体。

因此,结合具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判定组织组成物;同时,根据组织组成物,可以判定热处理冷却工艺过程。

因此,金相分析必须要对过冷奥氏体的转变条件以及具体条件下转变产物有清醒的认识。

2 注意成份偏析所导致的转变产物的差异钢中的成份偏析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铸件。

局部区域的碳含量偏高或偏低、部份合金元素的聚集,都有可能出现反常组织,甚至于出现意想不到的组织。

如本版“追求卓越”关于《铸钢热处理后的金相组织》一贴中ZG310-570出现贝氏体类组织就是由于成份偏析所致,因为从理论上说,ZG310-570是不可能发生贝氏体转变的。

此时就要会识别贝氏体,同时对贝氏体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否则就会出现不正确的判断。

轧制钢中出现的带状组织也是成份偏析的结果。

3 同一形态的组织组成物的识别同一形态的组织组成物,由于其得到的方式不一样,其组织是不一样的。

1)白色的小块状物在淬火组织中,出现白色的小块状物,有可能是铁素体,也有可能是碳化物,还有可能是残余奥氏体,甚至几者都有。

在亚共析碳钢中,出现白色块状物,只能是铁素体或(和)残余奥氏体(若碳含量低于0.4%,只能是铁素体)。

但残余奥氏体是过冷奥氏体转变后的剩余产物,因此其只能分布于马氏体针的间隙。

铁素体由于形成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加热不足形成的未溶铁素体,其分布多呈弥散分布的碎块状;冷却速度不足形成的先共析铁素体,常呈网状或断网状,有时由于数量极少,还不容易发现其有向网状发展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