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rd1基因作用
不同部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
·综述·基金项目:军队医学科技青年培育计划孵育项目(20QNPY156)作者简介:张令晖,主治医师,Email:linghuizhang@126.com通信作者:徐巧玲,主任药师,Email:xuqiaoling305@163.com不同部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张令晖a,于旭红b,李巍c,邓美玉a,徐巧玲b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医院,a呼吸内科,b药局,c心脏内科,北京100017[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常发生于医院获得性感染中,且病死率高。
铜绿假单胞菌可引起人体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流感染、皮肤软组织等部位的感染。
由于其耐药机制复杂多变且往往多种耐药机制同时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甚至广泛耐药日益严重,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愈加困难。
该文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人体各部位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进行综述,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抗药性,细菌;综述DOI:10.3969/J.issn.1672 6790.2022.04.031AntimicrobialtreatmentofpseudomonasaeruginosainfectioninvariouspartofhumanbodyZhangLinghui ,YuXuhong,LiWei,DengMeiyu,XuQiaolingDepartmentofRespiration,the305thHospitalofPeople′sLiberationArmy,Beijing100017,ChinaCorrespondingauthor:XuQiaoling,Email:xuqiaoling305@163.com[Abstract] Pseudomonasaeruginosainfectionisthemostcommongram negativebacterialinfectionwhichoftenoccursinhospitalacquiredinfectionwithhighmortality.Pseudomonasaeruginosacancauserespiratorysystem,urinarysystem,bloodstreaminfection,skinsofttissueinfectionandotherpartsofthehumanbody.Duetoitscomplexandvaria bledrugresistancemechanism,themultipledrugresistanceorevenextensivedrugresistanceofPseudomonasaeruginosais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andtheselectionofantibioticsinclinicisbecomingmoreandmoredifficult.ThispaperreviewstheantimicrobialtreatmentofPseudomonasaeruginosainfectioninvariouspartofhumanbodyinordertoguideclinicalmedication.[Keywords] Pseudomonasaeruginosa;Drugresistance,bacterial;Review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一种非发酵的革兰阴性需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及人体的皮肤、黏膜等处。
--细菌耐药机制医学
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2 PBP1a
PBP3
PB1b
CBD/RR
临床上最重要的-内酰胺酶
➢ 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 ➢ 高产AmpC酶 ➢ 碳青霉烯酶
超广谱-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 -lactamases,ESBLs)
34.0% 大肠埃希菌 38.3% 肺炎克雷伯菌 12.9% 大肠埃希菌 20.1% 克雷伯菌属菌 10% 大肠埃希菌 12% 肺炎克雷伯菌
台湾的ICU病房, 2000,Hsueh PR
11.9% 大肠埃希菌 11.3% 肺炎克雷伯菌
香港,2000, Ho PL等
11% 大肠埃希菌 13% 肺炎克雷伯菌
Cephalosporins slower diffusion due to bulk and ionic charges
Imipenem Rapid diffusion due to small size and zwitterionic +/- charge)
OmpC
OmpF
Beta L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其对铜绿 假单胞菌的活性,主要是通过一个特殊的孔蛋白通道 OprD2的扩散而实现的,一旦这一孔蛋白通道消失,则铜 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就会产生耐药性。
二、 产生灭活酶
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 或修饰进入细胞内的抗菌药物,使之到达靶位 之前失去活性
细菌产生的灭活酶主要有:
❖ β-内酰胺酶
❖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 MLS钝化酶
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抗生素靶位点改变
孔蛋白改变,细胞壁/膜 通透性改变
POLD1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POLD1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欧贤红;廖柳凤;刘华钢;徐恒【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年(卷),期】2011(19)2【摘要】目的:探讨DNA聚合酶δ催化亚基基因(DNApolymerase delta catalytic subunit gene1POLD1)及其编码蛋白p125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20例,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OLD1基因表达,同时分析POLD1基因产物p125蛋白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POLD1基因表达明显升高(0.70±0.34vs0.37±0.23P<0.05);其编码蛋白p125表达与POLD1基因表达一致,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63±0.19vs0.39±0.21,P<0.05).p12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HBV是否感染、性别及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与POLD1基因表达有关检测其蛋白产物p125有利于判断肝癌的恶性程度.【总页数】5页(P151-155)【关键词】肝细胞癌;原发性肝癌;DNA聚合酶δ催;化亚基基因1:p125【作者】欧贤红;廖柳凤;刘华钢;徐恒【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桂林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医学实验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相关文献】1.髓样细胞白血病-1基因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李峰;魏群;周国雄;黄东凤;张弘2.滑膜肉瘤X断点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甄亚男;肖瑞雪;农蔚霞;宋琼;何少健3.激肽释放酶9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饶雪峰;曹虹;吴景良;朱小华;廖传文4.APOF和IGFALS基因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何盼;范倪;陈思;唐艳萍;李科志;杨春;黄小青;曹骥5.PIDD基因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陈世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菌耐药机制汇总
二、细菌药物作用靶位变化
因为抗菌药作用旳靶位发生突变或被 细菌产生旳某种酶修饰而使抗菌药物 无法结合或亲和力下降,这种耐药机 制在细菌耐药中普遍存在。
主要有三种种方式:
1. 变化细菌靶蛋白 抗生素结合位点旳蛋白质构造发生 变化或被修饰,均可造成亲和力旳降 低
2. 产生新旳靶位 细菌遗传物质变异产生新旳低亲和 力蛋白酶,替代原先途径,拮抗抗菌 药物作用
细菌耐药旳生化机制
一、灭活酶或钝化酶旳产生 1.β-内酰胺酶 2.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 3.红霉素酯化酶 4.氨基糖苷类钝化酶(乙酰转移酶:
磷酸转移酶:核苷转移酶)
β-内酰胺酶 机制:使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β-内
酰胺环旳酰胺键断裂而失去抗菌活性。 分类: A组活性部位为丝氨酸残基 B组为金属酶,活性部位为硫巯基 C组水解头孢菌素 D组为邻氨西林酶,水解苯唑西林
R因子决定旳耐药性:
R因子又称耐药性传递因子。R因子 与细菌旳染色体无关,具有质粒旳特 征,是一种传递性质粒。质粒 (P1asmld) 是细菌染色体外具有遗传 功能旳双链去氧核糖核酸,携带有耐 药性基因旳质粒称为耐药性质粒,耐 药质粒可经过细菌之间旳接合作用进 行传递,故称传递性耐药质粒,简称 R质粒。
3.接合 由接合传递旳耐药性也叫感染性耐药, 主要是经过耐药菌与敏感菌菌体旳直 接接触,由耐药菌将耐药因子转移给 敏感菌。接合转移不但可在同种菌之 间进行,也可在属间不同种菌之间进 行,经过接合方式,一次可完毕对多 种抗菌药耐药性旳转移。这种方式主 要出目前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尤其是 在肠道菌中。
4.转座子
细菌耐药旳生化机制
1. 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2.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变化; 3.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4. 细菌生物被膜旳形成; 5. 细菌生物被膜旳形成; 6.交叉耐药性。
主动外排机制和膜蛋白缺失在粘质沙雷菌耐药中的研究
主动外排机制和膜蛋白缺失在粘质沙雷菌耐药中的研究∗李欣;汪建军;任超杰;扈会整;王欣【摘要】目的:研究粘质沙雷菌的耐药性与细胞的主动外排机制及细菌膜蛋白缺失相关性。
方法:收集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的粘质沙雷菌株15株,应用PCR 扩增和 DNA 序列分析,采用 E 试验观察氰氯苯腙对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以研究细胞内是否存在主动外排机制和膜蛋白缺失现象。
结果:当CCCP 存在时,其中7株粘质沙雷菌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MIC 值下降,提示存在主动外排机制。
其中有1株 OprD2蛋白缺失,1株外排泵 MexB 基因阳性。
结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粘质沙雷菌的耐药性与细胞的主动外排机制和膜蛋白缺失有关。
%Objective:Study the drug resistance of Serratia marcescens whether related to the cells active efflux mechanism and the absence of bacterial membrane proteins or not.Methods:collected 1 5 strains Serratia marcescens that resist Imipenem and Meropenem ,application PCR amplification and DNA sequence analysis.adopt E test experiment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CCCP for Imipenem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n order to study intracellular was exist active efflux mechanism and the absence of membrane proteins or not.Results:When CCCP exist,there were 7 strains serratia marcescens for imipenem and Meropenem’MIC value decreased,prompting exist active efflux mechanism bacterial,and 1 strain absent OprD2 protein,1 strain efflux pump MexB gene positive.Con-clusion:The resistance of Serratia marcescens that resist Carbapenemase related to the cells active efflux mechanism and the absence of bacterial membrane proteins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3页(P1510-1512)【关键词】粘质沙雷菌;亚胺培南;MexB;基因;OprD2;蛋白;抗药性,细菌【作者】李欣;汪建军;任超杰;扈会整;王欣【作者单位】西电集团医院西安 710077;陕西省核工业 215 医院;西电集团医院西安 710077;西电集团医院西安 710077;西电集团医院西安 71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粘质沙雷菌(Serratia marcescens)是革兰阴性小杆菌,单个或短链存在,常存在于人体泌尿道和呼吸道,在儿童胃肠道贮菌也比较常见。
肺动脉高压和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基础
肺动脉高压和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基础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肺动脉收缩压超过25mmHg。
先天性心脏病(CHD)指在胎儿期或婴幼儿期发生的心脏结构异常。
肺动脉高压与先天性心脏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遗传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肺动脉高压的基因突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有许多基因突变与肺动脉高压有关。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影响到肺血管壁结构和功能,进而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1. BMPR2基因BMPR2基因是PAH中最常见的致病突变基因,在多个PAH患者中都能找到其突变。
BMPR2基因编码了一种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受体蛋白,其缺陷可导致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内皮细胞异常和血管壁增厚。
当人体感染病毒或其他环境刺激时,这些突变会促使肺血管发生异常收缩和瘢痕化,最终导致PAH的发展。
2. ALK1、ENG和Smad9基因此外,ALK1、ENG和Smad9等其他基因的突变也与PAH有关。
这些基因参与血管重构过程、内皮细胞增殖和平滑肌细胞分化等重要功能。
它们的突变能够损害肺部血管系统的正常生理过程,从而引发PAH。
二、先天性心脏病与遗传因素1. 单一基因遗传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可以是由单一基因突变引起的。
例如,染色体上的缺陷或突变可能导致室间隔缺损(VSD)等疾病。
儿童患有此类缺陷的父母具有患病风险更高,遗传倾向显而易见。
2. 多基因遗传许多先天性心脏病被认为是多基因遗传的结果。
环境影响和不同基因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个体患上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
家族研究表明,患先天性心脏病父母的子女患病风险较高。
三、肺动脉高压与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关系1. 共同的遗传机制肺动脉高压和先天性心脏病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遗传机制。
例如,在PAH和CHD患者中发现的某些基因突变可能既与PAH发展有关,又与CHD发展有关。
这意味着PAH和CHD可能具有一些相似的遗传基础。
2. 基因交互作用由于PAH和CHD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叠,一些基因可能在两种疾病之间起到桥接作用。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耐药机制[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它可导致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铜绿假单胞菌容易出现耐药性,并且容易表达多种毒性因素,这一切使得现在临床上所用的治疗方法常常无效,本文针对这种状况,首先介绍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上引起的常见的感染和疾病,其次介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最后提出对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药物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毒性因素药物铜绿假单胞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它对健康的机体几乎不会引起感染,但是对免疫受损的机体可以引起严重的感染,免疫受损的机体包括囊性纤维化患者,癌症病人,艾滋病毒感染者,严重烧伤病人[1]。
由于传统的抗生素治疗,使铜绿假单胞菌对许多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它可以产生各种灭活酶或修饰酶, 如内酰胺酶等; 菌体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逃避抗菌药物作用; 膜屏障与主动排外;形成生物保护膜等[4],来抵制抗生素的作用。
这也是在临床上很棘手的问题,使铜绿假单胞菌不仅成为难以治疗的病原菌,也使其成为众多研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对象。
首先来了解一下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常见的感染和疾病。
1、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常见的感染和疾病在临床上发现呼吸科和烧伤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和检出率较高。
1.1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性肺炎它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医院获得性肺炎(C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 AP),气管镜相关性肺炎,囊性纤维变性(CF)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以感染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由于其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 支气管清除能力减弱, 故能引起多种细菌的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COPD 病人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
铜绿假单胞菌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重要的致病菌[10],Laura 的研究证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COPD病人的慢性感染[11]。
医院获得性肺炎(CAP)铜绿假单胞菌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不常见,但在医院获得性肺炎(CAP)中较常见的病原菌之一[2]。
临床感染患者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相关研究
临床感染患者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相关研究目的研究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了解其产碳青霉烯酶、整合子分布及外膜孔蛋白的缺失情况,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株医院内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指导临床有效控制耐药菌株在医院内的传播。
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期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共60株,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重复分离菌株。
应用Vitek-2compact系统及配套药敏卡片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头孢哌酮/舒巴坦药敏采用纸片扩散法(K-B)测定。
EDTA双纸片增效法初筛碳青霉烯酶,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金属p-内酰胺酶基因、OXA基因)、外膜孔蛋白基因(OprD2基因)以及整合酶基因(intI1、intI2和intI3),并对整合酶阳性菌株进行整合子可变区的扩增,并测序分析整合子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
结果60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测试的15种抗菌药物耐药现象非常严重,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同时耐药,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38.3%),其次为左氧氟沙星(60.0%),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70.0%; EDTA双纸片增效法检出金属酶表型阳性菌株24株(40.0%),PCR基因扩增检出IMP阳性菌12株(20.0%),VIM阳性菌6株(10.0%),SPM阳性菌4株(6.7%), OXA-10阳性菌10株(16.7%),I类整合子阳性菌21株(35.0%),未检出GIM、SIM、OXA-1、OXA-2基因和Ⅱ、Ⅲ类整合子;36株(60.0%)显示出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中有16株(76.2%)扩增出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共发现2种整合子可变区:700bp13株,1200bp3株。
经测序比对证实,700bp可变区携带耐药基因盒aacA4,1200bp可变区携带基因盒aadB-aacA4。
中国部分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部分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一、背景铜绿假单胞菌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可存在于健康人体皮肤、呼吸道等部位。
它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易发生在免疫力受损的宿主身上。
目前随着临床上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药物等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多重耐药及泛耐药菌株,且有不断上升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革兰阴性菌重症感染治疗的常用药物,能有效治疗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1actamases,ESBLs)和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的革兰阴性菌感染。
但随之而来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菌株也不断增加,成为临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中的棘手问题。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原因主要有:β-内酰胺酶的产生、外膜孔蛋白OprD2的缺失、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等,3种耐药机制单独或共同作用引起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
本研究收集了我国16个城市28家医院2006年7月到2007年7月临床分离的645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检测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进行研究。
二、材料与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07年7月我国16个城市(杭州、台州、上海、南京、广州深圳、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北京、天津、西安、武汉、长沙、重庆、兰州)28家医院临床645株非重复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
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和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进行菌株的同源性分析;Etest条检测金属酶;PCR扩增p-内酰胺酶基因(ESBLs、碳青霉烯酶及质粒介导AmpC酶等);采用逆转录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RTPCR)测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外膜孔蛋白OprD2、外排泵MexAB-OprM以及染色体介导AmpC酶的相对表达量;PCR扩增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全长并序列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分析。
OprD和青霉素结合蛋白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
OprD和青霉素结合蛋白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
耐药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中最致命的病原体之一,对多种抗生素具
有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药物亚胺培南。
OprD和青霉素结合蛋白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中两种重要的蛋白质,它们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
耐药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究OprD和青霉素结合蛋白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中的作用,包括两部分研究内容:1、探究两种蛋白是否参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2、研究OprD和青霉素结合蛋白在亚胺
培南耐药中的调控作用。
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将利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和敏感菌株构建
实验模型,并通过比较两者之间OprD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亚胺培南的结合能力来探究这两种蛋白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
耐药中的角色。
在第二部分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基因敲除和表达方式调节等手段,
验证OprD和青霉素结合蛋白在调控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中的作用。
同时,我们将通过各种生化实验手段,探究OprD和青霉素结合蛋白对亚胺培南的有效结合是否与耐药机制有关,并探索其底层分子机制。
本研究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
推动作用,同时也将为深入探究OprD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提供重要的基础研究数据。
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机制与应对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机制与应对策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由于其耐药性强、易产生多重耐药和广泛感染人体各部位,已成为临床上引起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机制及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控制其感染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铜绿假单胞菌抗药机制1. β-内酰胺类酶产生: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够降解抗生素,并使抗生素失去活性,从而产生耐药性。
这种酶的产生主要通过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例如blaIMP、blaVIM、blaNDM)的水平转移传播而获得。
2. 外膜渗透障碍: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壁有细胞外膜和内膜,其外膜含有LPS (脂多糖),可通过改变LPS或产生孔道蛋白(如OprD、OprF)来减少或阻碍抗生素进入菌细胞,从而使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3. 活性泵系统:铜绿假单胞菌表面有多种泵系统,例如立克次体内膜外排泵(MexAB-OprM、MexCD-OprJ)和心力病药物外排泵(MexXY-OprM),这些泵能使抗生素迅速从细胞内外排出,从而减少细胞内药物浓度,产生耐药性。
4. 靶点突变:铜绿假单胞菌靶点酶的突变(如gyrA、gyrB、parC、parE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对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5. 外源耐药基因:通过水平基因转移,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获得来自其他菌株或群体的外源耐药基因,从而产生耐药性。
二、应对策略1. 临床合理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首要措施。
应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尽量选择敏感性较高的药物,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调整剂量与疗程。
2. 组合治疗:针对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特点,可以采用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以增加疗效。
具体选择哪些抗生素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
3. 医院感染控制: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明确的手卫生制度、合理的隔离措施和规范的器械消毒操作等,能够有效减少铜绿假单胞菌的传播和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1>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种类: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PA) 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ce ) 恶臭假单胞菌(P.putica ) 斯氏假单胞菌(P.stutizeri) 曼多辛假单胞菌(P.mendocina) 产碱假单胞菌(P.alcaligenes) 假产碱假单胞菌(P.pseudoalcaligenes)
PA外膜蛋白中的OprC、OprD、OprE是小分子亲水性 抗生素进入细菌的通道。OprD又分为OprD1、OprD2、 OprD3三种,其中OprD2孔道是小分子碳青酶烯类(美罗 培南除外)选择性快速进入菌体的特异性通道。如果 oprD2基因缺失或者表达减少,引起OprD2蛋白缺失或者 表达减少,导致亚胺培南渗透障碍。
②
细菌生物薄膜的形成:细菌分泌多糖基质、纤 维蛋白、脂蛋白等将菌体包绕成膜样物。
物理阻挡作用:逃避宿主免疫清除和抗菌药物的杀 伤。 耐药基因的开启:生物膜在较低血药浓度下开启耐 药基因表达形成细菌耐药。
3.细菌药物主动转运系统
主动外排泵分类:
主要易化超家族 (Maji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
。
第三类:金属酶,由假单胞菌属、脆弱拟杆菌属、 产黄菌属、沙雷菌属及嗜麦芽黄单胞杆菌属产生的可水解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金属酶。 第四类:其他不能被克拉维酸完全抑制的青霉素酶
②
Ambler分类:
根据β-内酰胺酶的特殊性、动力学参数及其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将β酶分为A、B、C、D四 类:
A:青霉素酶,活性部位为丝氨酸残基,由多种质粒 编码。如TEM1、SHV1、ROB1或PC1酶。 B :金属酶(metalloenzymes),活性部位为半胱氨 酸残基。主要为碳青霉烯酶,耐药的抗生素包括碳青霉 烯类、青霉素、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
drp1基因名
drp1基因名
DRP1是动力相关蛋白1的缩写,是一种参与线粒体分裂和细胞凋亡的蛋白质。
随着细胞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线粒体不仅是细胞呼吸和产生三磷酸腺苷(ATP)的场所,而且是调节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细胞器。
其中,线粒体的分裂过程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极其密切,而动力相关蛋白1(Drp1)是线粒体分裂的必需蛋白,其超表达可以抑制线粒体分裂,从而抑制和减慢细胞凋亡。
DRP1基因编码GTP酶发动蛋白超家族的成员,其编码的蛋白质介导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分裂,并参与发育调节的细胞凋亡和程序性坏死。
深入研究DRP1等关键分子的作用机制,对于揭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机制及寻找药物作用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operon生物名词解释
operon生物名词解释
Operon是一种由染色体上多个基因构成的连续序列。
它在相同的遗传因子(称为调控因子)的作用下,这些基因被联合表达,为共同调控单个生化反应提供了方便。
operon最初由德国生物学家Jacques Monod提出,他的理论被称为Monod假说。
Operon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学领域,包括微生物学和植物学。
在细胞分裂和发育过程中,它可以帮助控制基因表达和细胞形态变化。
Operon有三个基础组件:一个或多个操作子(opr)基因,一个连接它们的操纵子序列(regulatory sequence)和一个受调控因子(regulator)控制的调控子(cis-acting element)。
Opr基因对某种特定的蛋白质进行表达,而调控子元件可以识别某种调控因子的表达,并促使该蛋白质的表达。
另外,操纵子序列还可以增强或抑制operon的表达。
Operon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但也有一些只存在于真菌中。
此外,operon在今天仍然被广泛用于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研究,以探索通过调控基因如何影响生物体的发育和表型结果。
孤儿基因功能
孤儿基因功能
孤儿基因是指一类尚未被完全了解功能的基因,它们处于消息传递路径的某个节点上,但没有明确的配体或信号分子与之配对。
孤儿基因在生物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1. 孤儿基因的发现和分类
孤儿基因最早是在1990年代初被人们发现的,当时人们意识到这些基因对细胞信息传递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并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功能是什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围绕孤儿基因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人们将其分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核受体和离子通道三类。
2. GPCR类孤儿基因
GPCR是一类在细胞膜上发挥重要功能的受体,它们与人体内的一些信号分子配对,从而引发细胞内的反应。
在GPCR类孤儿基因中,一些最常见的包括SUCNR1、GPR84等。
这些基因在人体内发挥着调节酸碱平衡、免疫功能、神经激活等多种生理作用。
3. 核受体类孤儿基因
核受体类孤儿基因能够介导人体内的核转录调节,促进基因转录和表达。
这一类基因的最典型的代表是HNF4A,它是一个在肝细胞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能够参与调节多种代谢过程。
4. 离子通道类孤儿基因
离子通道类孤儿基因能够介导离子通量,从而调节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和电位。
这一类基因的代表包括ASIC3和TREK1,它们分别参与着人体内的酸敏、温敏以及力学感受等多种感觉功能的调节。
综上所述,孤儿基因功能的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未来,科技的发展会让我们对孤儿基因的功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这将不断推动着我们对于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药物研发等方面的进程。
DNA拓朴异构酶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DNA拓朴异构酶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多系统损害。
目前,SLE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isomerase I,Top1)在SLE的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
Top1参与DNA的拓扑结构调节,在拓扑变化的过程中可能导致DNA断裂和脱氧核苷酸的暴露,从而触发免疫系统的自身反应。
因此,研究Top1与SLE的发病机制相关性,有助于深入探讨SLE的病理生理机制,为SL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靶点。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Top1在SLE患者中的表达情况。
通过检测SLE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的血清中Top1蛋白的水平,探讨Top1在SLE的发病中的作用。
2. Top1与SLE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分析SLE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Top1与SLE患者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包括疾病活动性、肾功能、自身抗体水平等。
3. Top1的遗传变异与SLE发病的关系研究。
通过分析SLE患者及正常人群的Top1基因序列,探讨Top1基因遗传变异是否与SLE的易感性相关。
4. Top1与SLE内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
通过分析SLE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炎症因子和血小板等指标,探讨Top1与SLE内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SLE患者和正常人群的血清中Top1蛋白的水平。
2. 分析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程长度、疾病活动性、肾功能、自身抗体水平等。
3. 采用PCR技术对Top1基因进行扩增,并进行基因测序。
4. 检测SLE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炎症因子和血小板等指标,探讨Top1与SLE内环境的相互作用。
四、研究结果预期本研究预计将从Top1的表达情况、临床特征的相关性、Top1的遗传变异和Top1与SLE内环境的相互作用四个方面,探讨Top1与SLE的发病机制相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rd1基因作用
OPRD1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的一个重要基因,它在神经系统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OPRD1基因的功能和意义。
OPRD1基因是编码μ-阿片受体的基因,它在神经递质信号转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μ-阿片受体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它通过与内源性阿片肽或外源性阿片类药物结合,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递,从而影响多种生理和行为过程。
OPRD1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突变状态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疼痛、药物成瘾、情绪障碍等。
OPRD1基因参与调节疼痛感受。
疼痛是人体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但过度或慢性的疼痛感受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OPRD1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μ-阿片受体功能的改变,使得神经递质的调控受损,进而影响疼痛的感知和调节。
研究发现,OPRD1基因的多态性与疼痛敏感性和耐受性相关,这为个体化的疼痛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OPRD1基因在药物成瘾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药物成瘾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行为疾病,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OPRD1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μ-阿片受体的功能,从而影响对阿片类药物的反应。
一些研究表明,OPRD1基因的多态性与药物成瘾的易感性和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进一步研究OPRD1基
因的功能机制,有助于揭示药物成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药物成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除了疼痛和药物成瘾,OPRD1基因还与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情绪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
OPRD1基因的突变可能改变μ-阿片受体的表达或功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和神经回路的正常功能。
研究发现,OPRD1基因的多态性与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障碍的易感性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进一步研究OPRD1基因的功能机制,有助于揭示情绪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为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OPRD1基因作为人类基因组中的一个重要基因,在神经系统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它参与调节疼痛感受、药物成瘾和情绪障碍等多种生理和行为过程,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进一步研究OPRD1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助于揭示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为个体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