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麋鹿回归自然之路

合集下载

课文麋鹿课后反思

课文麋鹿课后反思

课文《麋鹿》课后反思引言《麋鹿》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描写麋鹿的形象和其与自然的关系,深入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问题。

本文将对课文《麋鹿》进行反思和探讨,从中总结出对于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启示。

一、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在课文中,麋鹿被描绘为一种生活在自然中的动物。

它们纤瘦而敏捷,常常居于群落之中。

与此同时,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却因为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与自然产生了隔阂。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破坏了自然的平衡。

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正如课文中所描述的,麋鹿之所以逃离人类居住的地方,正是因为人类的干扰和破坏。

二、人类对自然的反思与改变虽然人类的行为给自然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但我们也在反思并努力改变着。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然保护问题,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大家相继启动了一系列环保活动,包括城市绿化、节能减排、保护野生动物等。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推出了自然保护法规,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这些措施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然的珍视。

我们应该借鉴这些例子,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相应的改变。

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保护地球家园的关键。

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自然提供我们所需的食物、水源和空气等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

而人类应该保护自然,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如果我们长期无视自然的存在或者一味地剥夺自然资源,最终只会破坏了我们自己的家园。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生态平衡,维持地球的生机勃勃。

四、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了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自己的努力:1.提高环保意识: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如垃圾分类、尽量减少能源消耗等。

2.推动可持续发展: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采用更环保的生产方式。

3.保护野生动植物:尊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保护他们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麋鹿重回故里研究性学习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麋鹿重回故里研究性学习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麋鹿重回故里》研究性学习方案(小学五年级)姜堰市溱潼实验小学徐晓庆背景分析:溱湖湿地位于里下河水网腹地,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在此交汇,是江苏省著名的三大洼地之一。

该地域生态集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所有特征于一体,是生物多样性比较集中和候鸟大量聚集的地带。

麋鹿———神奇的远古珍兽,是这方水土上流动的最美丽风景。

据《麋鹿生境考察》一书记载,溱湖地区就是麋鹿的故乡。

与此相印证的是,从这一地区出土的麋鹿化石最多,在全国也最为典型。

泰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国内唯一一具完好的麋鹿化石标本便由此出土。

由于种种原因,麋鹿野生种群已在一千年前绝迹,直至20世纪80年代,这些流落海外的国宝级珍稀动物才万里迢迢从英国返回故园,在它们远祖生活过的溱湖边重新开始繁衍生息。

溱湖湿地公园麋鹿园的建立为姜堰市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物种保护的生动教材。

这里四面环水,形成天然湿地,十分适合麋鹿生存。

每逢节假日,便有游人前往溱湖湿地公园观看麋鹿。

把探访麋鹿作为教育资源并引进乡土教材系列,对学生加强保护珍稀动物的教育,成为我们引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思路。

活动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麋鹿的外部形态、生存习性及麋鹿对环境的要求。

2.认识麋鹿的生存发展演变历史,从而理解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3.认识麋鹿这一物种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价值。

4.通过与麋鹿的亲密接触以及调查走访与资料收集,使学生获得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迫切性认识。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2.通过探究,使学生能够提出对麋鹿保护的新观点,提出解决保护麋鹿的新思路。

3.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来获取有关麋鹿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群体合作能力、社会实践等能力。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麋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小组活动和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增强彼此友谊。

3.在成果汇报、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实践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

参观麋鹿的过程和感受_范文模板

参观麋鹿的过程和感受_范文模板

参观麋鹿的过程和感受范文模板1. 引言1.1 概述参观麋鹿是一次充满趣味和教育性的体验,它不仅促进了对于野生动物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感受与思考。

本文将详细介绍参观麋鹿的过程以及所带来的感受,并探讨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通过读者的了解和关注,我们可以加强对于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描述和阐述,以使读者更好地跟随文章内容。

首先是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参观麋鹿的主题和目标;其次是参观麋鹿的过程部分,包括背景介绍、赴目的地与交通方式选择、入园流程与票务情况介绍;接着是参观麋鹿的感受部分,包括观察和了解麋鹿生态习性、欣赏其美丽身姿和优雅动作以及与其互动和亲近体验;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了参观过程和感受,探讨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思考和呼吁,并提出了未来参观计划的展望与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详细描述参观麋鹿的过程和感受,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分享个人的亲身体验,弘扬保护自然、尊重生命、共同守护地球的理念。

同时,也旨在向读者传递积极向上、绿色环保的价值观,号召大家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共享的自然资源。

2. 参观麋鹿的过程:2.1 麋鹿的背景介绍:麋鹿是一种中等体型的草食性动物,其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森林、沼泽和草原地区。

它们通常具有长而修长的腿部、细长的颈部和大型分支状角,身体被覆盖着厚重而柔软的皮毛。

麋鹿以各类植物及青草为食,常常行进于丛林间寻找食物并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

2.2 赴目的地与交通方式选择:首先,确定您要前往参观麋鹿的目的地。

这可能是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或者专门设立供人们观赏野生动物的公园。

确保该地方是合法合规并有良好信誉和声誉。

接下来,选择适合你前往目的地所使用的交通方式。

这可能包括自驾车、公共交通工具(如火车或巴士)或者租车。

2.3 入园流程与票务情况介绍:一旦到达目标地点,您将需要了解入园流程和票务情况。

《麋鹿》(第一课时)案例设计及评析论文

《麋鹿》(第一课时)案例设计及评析论文

《麋鹿》(第一课时)案例设计及评析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其中的6个,掌握多音字“悄”,理解“悄无声息”“遁入”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说明文的一些常用说明方法。

2.能力目标:学习阅读质疑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说出麋鹿的外形特点。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强国之心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真真实实地感知麋鹿的特点习性和传奇经历。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究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一)导学引思1. 自渎课文,圈出生字、识记。

2. 自学生词、理解其意思、积累词语。

3. 学习多音字“悄”。

4.填表(出示表格):麋鹿的传奇经历(时间分别为早在3000多年前,1865年,1900年,后来流落在国外到1967年,1986年8月;对应的经历;读出什么情感;思考:从麋鹿的传奇经历中你读懂了什么?)5.尝试解说“四不像”。

【评析:导学引思是当下班级授课制形式中,学生可能获得的难得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机会,是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关键,因此应倍加重视。

让学生在探究、挑战中得到提高。

】(二)探究发现探究1: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1.板书:“麋鹿”,探究:“麋”与“鹿”字形异同。

(复习形声字的构字方法)2.我们都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而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探究2 :探究生字词1.读准音。

师:同学们,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生字挺多,而且很难认。

所以这节课,我先要检查一下你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通过检查吗?我把生字结合到一段文字里了请你自己读一读。

(指多媒体:麋鹿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

它们适应沼泽环境中的生活,天色微明,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

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

中国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与保护研究

中国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与保护研究
过 1 4 a的 艰 辛 努 力 ,人 们 有 计 划 地 实 施 麋 鹿 野 生 放 归 和 自 由走 出 围 栏 形 成 野 生 种 群 ,
修回1 3期 :2 0 1 4— 0 2—2 0
发 表 日期 :2 0 1 4— 0 5—1 0
关 键 词 :野 生 麇 鹿 ;
恢 复种 群 ;
4 . N a n j i n g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 1 0 0 2 3,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P e r e D a v i d ’ S D e e r( E l a p h u r u s d a v i d i a n u s ) ,a s p e c i a l s p e c i e s o f Ch i n a,h a s b e e n e x -
P e r e Da v i d ’ S d e e r ; S p e c i e s r e c o v e r y ; Ha b i t a t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实 。截 至 2 0 1 2年 , 中 国野 生 麋 鹿 总 数 约 为 4 7 6头 ,其 中石 首 占 4 5 . 1 6 % 、大 丰 占 4 1 . 1 8 % 、洞庭 湖占 1 3 . 6 6 %。研 究认 为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与保护应继续做好 4点 :一
D i n g Y u h u a ’ R e n Y i j u n ’ We n H u a j u n
L i P e n g f e i Ga o Da l i Ch a n g Qi n g
( 1 . D a f e n g Mi l u N a t i o n a l N a t u r e R e s e r v e,D a f e n g ,2 2 4 1 3 6 ,C h i n a ;

从麋鹿寻根到世遗落地

从麋鹿寻根到世遗落地

572021/2300万年以前,麋鹿就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麋鹿的记载,这是一种中国所特有的吉祥“神兽”。

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而它与盐城的不解之缘,缔造了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重返大自然野生麋鹿自然保护区,成就了盐城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金字品牌。

据考证,远古时代,地球曾有三次大的寒流期,北方的麋鹿被迫南迁,西方的麋鹿逐年东移,数以千万只俗称“四不像”的麋鹿成群结队,披星戴月,翻越丘陵山峦,东征远行,散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带。

历史上的江苏沿海地区,海陆交接,滩涂广袤,湿地无垠,沼泽密布,水草丰茂,成为麋鹿自由繁衍的家园,它们纵横驰骋,来去如风。

两三千年前,麋鹿家族进入繁盛时代。

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博物志《山海经》记载:大群的麋鹿足迹遍及中国大地。

西晋张华《博物志》称,“海陵抚江接海,多麋兽,千百为群”,麋鹿“掘食草根,其处成泥,民人随此而略种稻,不耕而获。

”简略的文字,可见麋鹿与人类毗邻而居、和谐共处的和美画面。

古代的志书与近代考古资料均显示当时麋鹿数量以千万计。

此后,麋鹿愈显高贵,逐步从蛮荒的旷野,步入皇家林苑,被当成宠物供人观赏。

唐、宋以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广阔的自然草甸被开垦,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加上人类滥捕,野生麋鹿数量日益减少。

元、明时,麋鹿仅生存于皇家猎苑之中。

至清代,北京南郊皇家猎苑仅存200多头麋鹿,这是当时世界仅有的麋鹿群。

1865年,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爱尔文·大卫在北京南海子皇家林园偶然发现了这一新物种后,将麋鹿标本送抵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经鉴定为鹿科动物中独立的一个种属。

由于大卫关于发现新物种的论文轰动世界动物研究界,麋鹿因此多了另外一个名字“大卫鹿”。

此后,欧洲各国纷纷通过各种手段,从北京南苑掠去几十头麋鹿。

麋鹿逐渐出现在各国著名的动物园里,而在中国,却已所剩无几。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生存于皇家园林的最后几十头麋鹿,终于像战俘一样被掳走,远离故土,开始了长达80多年的流浪生涯。

石首野生麋鹿种群采食植物生境及其修复途径

石首野生麋鹿种群采食植物生境及其修复途径

石首野生麋鹿种群采食植物生境及其修复途径李鹏飞;杨涛;张玉铭;蔡家奇;沙平;王建福【摘要】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国家珍稀保护动物,良好的觅食生境对其生存发展十分重要。

近20年调查结果表明,在麋鹿活动的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江南三合垸和杨波坦地区,麋鹿可采食植物共有33科87属125种,植物多样性总体较好。

但近几年来,由于保护区内野生放养面积较小和保护区与长江的自然联系受人为干扰,湿地生境出现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水生、湿生植物减少,旱生、中生植物疯长,特别是不能被麋鹿采食的白茅群落扩散趋势明显。

为此,今后需要加强湿地生境修复、大力进行草场建设。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5(000)015【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麋鹿 (Elaphurus davidianus);采食植物;调查;生境;修复;石首【作者】李鹏飞;杨涛;张玉铭;蔡家奇;沙平;王建福【作者单位】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湖北石首434407;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湖北石首434407;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湖北石首434407;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湖北石首434407;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湖北石首434407;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湖北石首4344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6;X36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全新世(10000~3000年前)为鼎盛时期,商周以后迅速衰落,秦汉时代野生种群走向灭绝,从周代开始王室园囿就豢养麋鹿;1900年最后一群麋鹿在北京南海子绝迹[1]。

关于麋鹿栖息的生境和采食的植物无从考证或缺少记载,英国乌邦寺收留的麋鹿靠人工饲养和采食部分人工草地植物,只有采食植物种类的零星记载。

目前,在我国境内的麋鹿主要以半散放和半人工饲养为主,分布在北京麋鹿苑、江苏大丰保护区、石首保护区以及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的结合部[2]。

国家记忆麋鹿归来复兴种群观后感

国家记忆麋鹿归来复兴种群观后感

国家记忆麋鹿归来复兴种群观后感麋鹿,是与大熊猫一样古老而珍稀的中国特有物种,它历史沧桑,命运坎坷。

纪录片《重回长江的麋鹿》讲述的是麋鹿重回原生地的故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现了麋鹿的个体命运和种群历史。

一方面,纪录片以时间为叙事纵轴,跨越麋鹿从近代到现代,从濒临灭绝到重获生机、从人工豢养到恢复野性、回到故土的全过程,它一度在国内消失,长期在国外流浪,1985年回归祖国,1991年重回湖北长江故地;另一方面,以空间为叙事横线,有机连接湖北与全国、全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国家兴则麋鹿兴”,在党和政府的精心呵护下,30年间增长36倍,从64头发展到2300多头,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

“个体回家”与“种群回归”,两个故事的高度统一《重回长江的麋鹿》通过追踪一只流浪小鹿“团圆”的成长与回归野生族群的故事,为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珍稀物种的命运兴衰,还有故事背后的家国情怀。

麋鹿,其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又称“四不像”,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在上古传说中被视为瑞兽,留下不少神秘的踪迹,或在《山海经》中被称为“玃如”,或在《封神演义》中为姜子牙坐骑“四不像”,亦常为皇家所豢养,如《孟子》中所述:“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据考古学研究,麋鹿之踪迹曾经遍布华夏之地,在诗词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它们的身影。

如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即有“麋何食兮庭中?”之语,李白诗云“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东坡亦有“聊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的感叹。

麋鹿在传统文化中是自然之心的象征,自守山林之志,而不与世俗相争。

古人在麋鹿身上投射了种种高洁的愿望,也正与麋鹿本身温驯的天性相关。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和善的动物,却遭遇了濒临灭亡的劫难。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的影响,麋鹿数量不断减少,后成为皇家独有的苑囿动物。

1865年,法国传教士大卫神父(Pere Armand David)在北京南郊的南海子皇家猎苑看到被豢养的麋鹿,这种稀有的动物引起他强烈的兴趣,不久,他将自己的发现整理为论文公诸于世,麋鹿由此被命名为大卫鹿(Elaphurus davidianus),很快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走进麋鹿苑探究麋鹿的历史与保护

走进麋鹿苑探究麋鹿的历史与保护

走进麋鹿苑探究麋鹿的历史与保护为深入推动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有效利用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展特色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的有效开展,2018年6月19日上午,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中教研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员程锦老师组织我区课题“实验校”骨干教师,走进礼贤民族中学开展关于麋鹿苑课程建设“探究麋鹿的历史与保护”同课异构活动。

首先,由礼贤民族中学魏芳老师结合课题组麋鹿苑课程建设开发,将多学科、多层次实践活动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并实施了《走进南海子麋鹿苑探究麋鹿的历史与保护》这节课。

魏老师从历史、人文和保护三个角度,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综合培养了人文、科学素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创新与实践能力。

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对于研究课的交流与研讨。

魏老师介绍了从2018年3月开始,在区综合实践教研员的带领下,与课题组“实验校”的老师们共同研发麋鹿苑系列课程的过程。

结合麋鹿苑博物馆的课程资源开发,各“实验校”负责人对于本节课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下一阶段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魏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这四个目标、突出了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麋鹿回归记

麋鹿回归记

麋鹿回归记作者:郭耕来源:《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19年第11期2019年是麇鹿被科学发现154周年,而科学发现的地点就是北京南海子。

在北京南海子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麇鹿这个物种得到了真正的拯救,其失而复得的经历举世瞩目,不仅实现从国外到国内的回归,更实现了从人工到自然的回归,是中国、也是国际保护动物的成功范例,而且这种动物背后所蕴含的国际性、科学性以及博物学史的内涵也相当丰富。

那么,麇鹿为什么又叫“戴维神甫鹿”呢?说来话长啊!麋鹿又名戴维鹿或大卫鹿,俗称“四不像”,是一种极富传奇色彩和物种研究价值的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动物。

1865年,即清同治四年,法国神甫阿曼德·戴维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

走到清兵把守的皇家猎苑——“南苑”外,戴维隔墙远望,发现这里生活着一种奇异的鹿,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脸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

这勾起了作为博物学家的戴维强烈的探奇欲望。

1866年初,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戴维贿赂守卫猎苑的大清军士,以20两纹银的代价,得到了两头麋鹿尸体并制成标本,于当年从海路运到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经过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的鉴定,结论令人吃惊:戴维带来的动物标本竟然是分类学上的新属、新种。

体形如此之大的哺乳动物被戴维发现,从而载入世界动物学史册,戴维也获得与麋鹿同名的殊荣。

当然,不是戴维神甫改名叫了麋鹿,而是麋鹿的外文名称被称为“戴维神甫鹿”。

据说,在法国公使馆的帮助下,戴维还得到3头活的麋鹿,一并送往法国。

其实,最早目击麋鹿的外国人,不是戴维神甫,而是另一个中文名叫张诚的法国人。

早在戴维来到中国之前的1687年,作为最早在华传教的法国耶稣会五教士之一的张诚就到过南苑,窥视过这个皇家猎苑中的动物,只是时值隆冬,观察得不真切。

有别于其他鹿种,在冬尽春来之际,麋鹿的角完全脱落了,张诚便草率地把这些“四不像”记录成了“野骡”,但是,就是这个记录,为富于探究精神的戴维提供了一丝可贵的线索。

《麋鹿》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麋鹿》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麋鹿》(明德一小组:张家发周绕芝闻彩芬)一、项目概述1. 开展年级:五年级2.学科:语文3.简介:本文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层次清晰地介绍了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命运,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

本文在朴素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和坎坷的史识:“晨雾如清纱般漂浮”“四不像”“当做姜子牙的坐骑”“失而复得的经历”,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学习者兴趣倍增地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鉴于学生对动物的爱好与对世上万物的好奇,学生学完《麋鹿》后,浓郁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们要尽可能地猎取这些问题,充分利用、开发这些问题,让学生围绕自己制定的有关麋鹿的研究主题,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拓展与延伸。

对所需要的阅读素材进行加工整理,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述,对培养学生众多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本教学设计就根据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就学生在留言薄上留下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而设计。

二、学习团队1. 教师:张家发:语文教师闻彩芬:信息技术教师周绕芝:数学教师2.学生:五(1)班:董文冲、段案平、冯蓉、古金姗、胡猛、姜超、姜焕美、姜俊旭、李鹏、李蓉、李皓月、李吉成五(2)班:李桂梅、李美秀、李谢罡、李振龙、刘笔、刘政、刘双鹅、刘鸭琴、倪敏、农济荣、平珊、钱志民、邵红丽、王浩南、小绕五(3)班:姚海琴、姚友富、姚志江、曾绕坤、张坤、张花花、赵国涛、赵加红、赵见法、赵江丽、赵俊丹、赵顺乾、赵艳梅、赵越波、赵芸梦三、学习目标与任务1. 教学目标分析情感目标:认知目标:1、在网络环境下研究解决学生在学习时发现的新问题,凭借各类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信息进行语文教学的拓展,增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通过多种作品的展示,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的、清楚地把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的能力。

探究麋鹿回归自然之路

探究麋鹿回归自然之路

探究麋鹿回归自然之路四、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案评价方式:1、同学在活动过程中应保存全部的资料和原始记录,通过同学在小组的活动打算、每次活动记录、活动总结或收获感想、讨论成果汇报和自评、组内互评、师评成果来认定。

2、每一个小组撰写自己小组的讨论报告,得出自己的结论。

讨论报告的.质量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

3、结合各小组的讨论成果,总结出本讨论课题的讨论报告。

也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

评价量化细那么:讨论性学习开题评价表一、根本状况:课题名称课题组名班级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评价日期二、开题报告〔书面〕:评价参考要素好较好一般自评互评师评1、课题是否有价值〔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制造性〕10852、课题思路是否清楚10853、课题目标是否正确10854、课题是否可行10855、实施方法是否正确5326、活动方式是否丰富、有效5327、任务分工是否详细、明确、合理5328、实施步骤、打算、进度是否合理10859、预期成果是否明确;形式阐述清楚53210、文笔532自评、互评、师评成果此栏总成果〔平均成果〕对开题报告的综合评价〔报告是否通过,提出修改看法〕开题报告总成果指导教师签名讨论性学习同学阶段行为性评价表同学姓名_____指导教师_______评价阶段评价指标总分等级实际得分〔填分值〕阶段得分A>90%B80-90%C70-80%D<90%实施阶段按打算实施5资料信息收集丰富5过程记录具体、完好5资料处理的技能5商量、访谈、试验、调查的主动性及效果5 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5对待困难的看法及意志品质5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力量5结题阶段撰写结题报告,论文的主动性5 结题辩论的看法与表现5成果展现主动性与预备状况5学习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的转变10资料整理,归档,结题工作的完备10全过程总评100得分:课题组成员同学自评与互评评价表同学姓名____课题组其他成员________评价指标总分等级〔只填ABCD〕自评〔分值〕互评〔分值〕总评〔分值〕A B C D>90% 80%-90% 70%-80% <70%主动参与每一次课题组活动,不缺席10主动提出讨论设想和建议10仔细做好资料收集与处理工作10商量沟通主动主动10能与课题组成员合作共商10在学习过程中擅长克制困难和解决问题10学习过程中主动与指导教师协作10主动参加打算书、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10主动总结阅历和对学习过程进展反思10综合评定100得分:你在讨论性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收获,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用简洁的文字谈一谈你的感想。

麋鹿轶事——麋鹿回归的历史真相

麋鹿轶事——麋鹿回归的历史真相

3麋鹿轶事——麋鹿回归的历史真相●丁玉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苏 盐城 224136)摘要:麋鹿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

1900年在本土销声匿迹。

1956年4月29日,一对麋鹿首次从海外回归,放养在北京动物园。

1985年8月24日,22头麋鹿从英国乌邦寺大批重引入,放养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其中2头送往上海西郊动物园。

1986年8月1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从英国伦敦动物学会七家动物园、公园挑选39头麋鹿,赠送给中国政府,麋鹿被放养在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麋鹿回归后,经过精心驯养、科学管理,种群得到了有效发展。

目前,种群数量逾9 000头,占世界麋鹿总数90%。

关键词:麋鹿;回归;种群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俗称“四不像”,近300万年前起源于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沼泽湿地,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濒危珍稀动物。

3 000年前,麋鹿遍布中国中东部,达到鼎盛时期。

尔后,由于人类开垦种植,破坏了麋鹿栖息地,滥捕滥杀,取乐食用,以及气候变化、动物特化等多重因素,导致野生麋鹿逐步走向衰落,几乎在本土灭绝[1]。

后果,随着人工豢养麋鹿的逐渐兴起,残存的麋鹿于清朝驯养在北京南苑南海子皇家猎苑。

1 科学发现与海外发展1865年初夏,法国传教士阿芒·大卫神父来中国考察动植物,在南海子皇家猎苑隔墙窥视,发现了麋鹿。

1866初,大卫神父用20两纹银从猎苑换得麋鹿的一个头骨和两张皮,带回法国,法国的博物学家米勒·爱德华兹鉴定其为世界鹿科动物的一个新属新种[2]。

西方国家获知后,于1869年至1899年,有30头左右的活体麋鹿开始走出国门,流落异国他乡,浪迹于各国动物园。

1894年后的8年间,英国有识之士第11世贝福特公爵酷爱动物,从巴黎、柏林、科隆、安德卫普动物园买下了仅存的18头麋鹿,在他的乌邦寺庄园饲养繁殖成功,全世界现有10 000多头麋鹿都是它们的后裔。

走近麋鹿,探秘“湿地精灵”栖息地

走近麋鹿,探秘“湿地精灵”栖息地

科学之友 442023-11走近麋鹿,探秘“湿地精灵”栖息地常言道:林深时见鹿。

然而,侧耳倾听,呦呦鹿鸣却从这处草木茂盛的湿地中传来。

循声远望,成群的麋鹿正悠然自得地享受美味的青草,惬意的生活令人艳羡。

你是否知晓,它究竟因何得名“四不像”?从本土灭绝到再获新生,它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身为“大胃王”的它,如何助力湿地生态修复?让我们一起了解麋鹿的历史,认识它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四不像”之名的由来“事实上,‘四不像’指的是角似鹿而非鹿,脸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尾似驴而非驴。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馆员宋苑介绍,麋鹿的角叉并非向前分,而是向后分叉。

这是因为麋鹿多生活在水草丰茂的湿地环境中,若是角叉向前分,很容易被长得高的水草缠住,从而阻碍前行的步伐;而向后分叉的角叉则能很好地帮助麋鹿分开水草,让它顺畅地在水草丛生的湿地中安然行进。

麋鹿眼睛到口鼻之间的距离很长,这使得它能够在湿地中安心地享用美食。

当麋鹿低头吃水草时,口鼻会没入草中,但由于脸长,眼睛能露出草外,从而在享用美食的同时警戒着周围的环境,及时发现正在逼近的猛兽。

为了更好地在泥泞的湿地中行走,麋鹿的四蹄像牛一样,均具有宽厚的特点。

此外,麋鹿的蹄还有另一个特点。

属于偶蹄目的它,蹄的前方分成了两瓣,中间长有皮腱膜,就像鸭掌上的蹼,凭借这一“游泳神器”,麋鹿成功跻身“游泳健将”之列。

从形状上看,麋鹿的尾巴和驴尾有些相似,却与同属鹿科的梅花鹿、马鹿等大有不同。

常见的梅花鹿等鹿科动物的尾巴,往往只有一个小球的长度,而麋鹿的尾巴最长的却能到达它的脚踝部位,是鹿科动物中尾巴最长的。

麋鹿的长尾巴承担了“驱虫器”的作用,通过来回晃动,不停驱赶湿地中的苍蝇和蚊子。

重回故里的曲折历史如今,水草丰茂的湿地中,随处可见麋鹿的自然传奇视界 45身影,它们有的“埋头苦吃”,有的在水中嬉戏,还有的惬意地趴伏在草地上休憩,呈现出南海子麋鹿苑的祥和景象。

难以想象,麋鹿曾在我国本土灭绝,又经过多方努力,实现了种群复壮。

重回长江的麋鹿观后感500字

重回长江的麋鹿观后感500字

重回长江的麋鹿观后感500字
自从观看了《重回长江的麋鹿》后,感触颇多。

以极致的耐心与专业的精神去追踪一只小鹿“团圆”的成长。

在这只小鹿回归野生族群的故事中,我们看见了这一古老物种的坎坷命运,也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样板。

从海外到中国,从人工圈养到回归自然,重回长江的麋鹿历经了多少艰难?当时间的长卷随着这一悬念缓缓展开,我们感受到万物之灵,生命之声,人与自然共存,构成生命共同体。

作为自然生态类纪录片,《重回长江的麋鹿》以小见大,一方面以细腻的观察展现人对于麋鹿的温情关怀,另一方面则在于对于麋鹿这一种群未来的深入思考:在“自然本位”的理念之下,人类的“保护”需要以一种更加“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生作用,只有将关怀与思考相互编织,才能奏出动人的回归之歌。

由故事唤起的人与动物的情感联结,使得自然之“真”中诞生了一种“善”,而这种“善”亦是人类所赋予自然的一种道德力量,这种力量又再一次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因此,矫揉造作的煽情是纪录片所要摒弃的,唯有以真实之眼观照,我们才能领悟生命之奇,乃至生命之善。

与以“奇”制胜的自然纪录片不同,《重回长江的麋鹿》选择以细腻、温情的视角,来展现这段长江故道的麋鹿家园,在这样的镜头之下,万物静默而有灵,在纪录之“真”与“奇”上更增添了一重“美”
的境界。

我们共享同一个世界,同一种命运,人与大自然共同构成了伟大的生命共同体。

麇鹿:回归大自然

麇鹿:回归大自然

麇鹿:回归大自然
徐宜禄
【期刊名称】《对外传播》
【年(卷),期】1996(000)011
【摘要】麋鹿是中国特有的动物,其足迹消失在华夏的历史长河后,曾出现在异国他乡。

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们终于重返故土,并且在湖北荆沙市境内的石首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成功地恢复了野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徐宜禄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荆沙市委宣传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63
【相关文献】
1.大丰麇鹿保护区麇鹿保护与环境教育 [J], 徐安宏;孙大明;刘彬;贾媛媛
2.用活教材,提升综合素养——《麇鹿》一文的教学感悟 [J], 周海峰;
3.用活教材,提升综合素养——《麇鹿》一文的教学感悟 [J], 周海峰
4.日本梅花鹿与大丰麇鹿发情期反刍行为的差异 [J], 张宜贵; Ullah Sana; Takasu Fugo; 李忠秋
5.基于湿地生态环境修复的麇鹿栖息地设计 [J], 刘文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麋鹿归来 落户何方的观后感

麋鹿归来 落户何方的观后感

麋鹿归来落户何方的观后感
回归故里的麋鹿需要繁衍生息,最适合的落脚点是哪里呢?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知道1985年,中英双方签订了一份关于麋鹿引进的协议书,麋鹿回归故里已经成为了中英两国这年的一件大事。

为了能让麋鹿找到最适合的落脚点,负责麋鹿回归中国项目的英方代表玛雅女士被特邀来到中国。

她把目光锁定在了东北。

东北面积辽阔,人口稀少,土地肥沃,是一块非常富饶的土地。

北京的南海子在100多年前曾是皇家猎苑,背靠永定河,是元、明、清三代的著名园囿,是北京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水草丰满,自然植被丰富,在明朝时期曾被列为“燕京十景”之一,也是麋鹿在中国灭绝前生活过的地方。

为了迎接麋鹿的回归大家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我明白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和稀有动物的繁衍是我们所关注的大事件,回到故土的麋鹿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与獐同戏,与鹤共舞。

种群也得到了迅速恢复。

麋鹿归乡拯救濒危物种的中国梦

麋鹿归乡拯救濒危物种的中国梦

麋鹿归乡拯救濒危物种的中国梦麋鹿,是世界上已经绝灭于野外,但被安全地保存在园囿条件下,目前正试行重新在原栖息地放野的大型哺乳动物中的少数物种之一;也是中国动物群的典型代表,以及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麋鹿在二三百万年以前就和人类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它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悠久绵长的影响,也许在中国还很少有其他动物能与其相提并论。

中国现有麋鹿总数约占世界总数的76%,是全球麋鹿数量最多的国家。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珍稀物种保护工作进入新领域。

如今,曾经漂泊异国他乡的游子正以其不断复壮的种群向世界解读拯救濒危物种的中国梦。

艰难的回归之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被洗劫一空,从此中国特有物种麋鹿在本土销声匿迹,开始了漂泊异乡的流浪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各项工作百废待兴,麋鹿重回故里也被列入议事日程。

1956年春,伦敦动物学会选出的2对麋鹿被护送到北京动物园。

至1973年,只剩下1958年产下的1头和当年回来的1头,而且还都是雄性。

1973年底,伦敦动物学会又送来2对豢养在北京动物园里,至1979年数年时间内生下7胎,其中还有2胎难产。

事实证明动物园环境只能适用于展览,不能作为繁殖后代的场所。

原本设想通过动物园饲养重建中国麋鹿种群的途径,被残酷的现实切断。

1980年前后,中国政府和动物专家一致认识到恢复麋鹿种群的唯一有效途径是实施具有规模的重引进。

这与国际上致力于动物和自然保护的组织不谋而合,而且还得到了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大麋鹿种群的英国乌邦寺动物园的支持。

1985年8月24日,22头麋鹿从英国安全运抵北京,其中2头转送上海动物园,20头在北京麋鹿苑驻扎。

麋鹿在流落海外近一个世纪后,终于重返家园。

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伦敦欢迎中国领导人胡耀邦的宴会上说:“麋鹿回家和香港问题的解决,是当今中英关系史上的两件大事。

”乌邦寺动物园的主人塔维斯托克侯爵在北京举行的麋鹿赠送仪式上说:“对我和我们的家族来说,能与中国合作让麋鹿重返故园,的确是件极为振奋人心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麋鹿回归自然之路探究麋鹿回归自然之路设计者:首都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陆明辉北京君谊中学焦杨一、课程资源分析1、资源背景分析麋鹿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鹿种,在中国的历史上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作为野生动物还是豢养动物,都和中国人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出现了“逐鹿中原”“嗷嗷鹿鸣”“木兰秋狝”等词汇,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当中。

作为中国的特有鹿种,麋鹿早在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就被人圈养,汉朝时便出现了专门为皇家饲养麋鹿的机构。

多年以来,由于国人的别是历朝皇室的饲养,越来越多的麋鹿被圈进人类的饲养圈中,而随著我国自然条件的变迁,曾经适合麋鹿栖息的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野生麋鹿逐渐消失,麋鹿成为了一种完全依靠人类帮助而生存的生物。

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讲的野生麋鹿已经完全消失了。

1860年随着英法联军的入侵,北烧圆明园,南侵皇家猎场,最后一批麋鹿被侵略者作为礼物和战利品远渡重洋带到了英国,麋鹿从此彻底在其原生地消失。

这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事实教育了亿万中国人,而保护麋鹿不但是保护一种生物,更有其保卫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含义。

我国为了保护这种中国特有的生物资源,在北京大兴南海子和江西大丰设立了两个保护区,希望麋鹿不但这个物种回归祖国,而且其生活习性也回归祖国,能够自由的、自然的生活在保护区内,顺利的遗传发展下去。

但是一个已经几百年没有脱离人类的生物是否能够真正的回归自然,能够在真正的在自然环境中发展下去呢?由于影响麋鹿回归自然之路的因素非常多,是一个值得长期细致探讨的课题。

课题中又涉及到了高中学生所学过的有关环境、历史、遗传等知识、融汇检索、归纳、分析、比较等科学方法。

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

而且对于大兴学生,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国家麋鹿研究中心的南海子麋鹿苑就在家门口,而且是北京市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基地之一。

所以探究麋鹿的回归之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探究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对中华文化特别是麋鹿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

2、适用年级:高二年级3、学生情况分析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研究性课题的实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可以初步的实现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把在课堂中学到的一些知识,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中去。

另一方面,高二的学生已经讲过了地理、物理、生物的相关知识,可以提出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

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但是由于麋鹿回归自然的问题非常复杂,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多种多样,本课题应该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重点分组研究,将一个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的课题。

再综合各个小课题的成果得出一个结论。

4、与学科学习内容的相关性生物学科: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将涉及到生物的习性,生物的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生物的社会行为。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的遗传学基础。

地理学科:地质变化与环境的改变,气候的改变对环境的影响。

历史学科:收集整理历史文献。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自然平衡法则的复杂性,体会生态平衡的内涵,通过亲身研究课题,理解自然现象和保护生态的科学方法。

2.通过各小组分类展示成果,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理解麋鹿、环境与人类三者之间既微妙又复杂的关系。

2.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设计研究方向,从而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并渗透生物、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的科研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会分享与合作,增强对社会责任感,增强保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的使命感。

激发学生热爱麋鹿,提高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科学保护生物的意识。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专题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加强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让学生在自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培养成就感。

三、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1.活动时长总时长:一个学期(20周)阶段时长:第1-2周确定研究课题,进行课题可行性分析,写出研究计划。

第3-4周学生查找资料给出初步分析,学生自己提出疑问,从而分小组确定各小组负责解决的不同问题。

第5-10周各小组到社会实践基地完成实地考察,写出考察报告。

第11-16周结合各种资料,分别完成各小组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17周召开成果展示会,分组展示各组研究的成果。

第18-20周综合各组研究成果,得到最后结论,撰写结题报告并完成评价方案。

2.准备活动(一)内容准备导入课题的相关背景资料: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历史。

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对研究方向的分析。

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

(二)场地准备教室、计算机机房、图书馆、北京市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基地-大兴南海子麋鹿苑(免费)(三)技术准备资料、图片、图表的展示,充分与信息技术整合。

照相机、摄像机、电脑、课件的全程应用。

1.活动过程①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由教师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完成,顺利引入到可研究的范围。

完成最基本的“什么是”阶段。

麋鹿过去曾是野生动物。

它性喜水,善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泥泞的疏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栖息活动范围多在今天的黄河流域一带,这从殷墟中发掘出来的大量麋鹿骨骼也可得到证明。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生息于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们为获得食物而大肆猎取的对象,致使这一珍奇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其野生种很快便不复存在了。

值得庆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麋鹿就被捕进皇家猎苑,在人工驯养状态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猎苑内尚有二百多头。

据此可以认定,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环境中生活的最后一群麋鹿,它们已不是野生动物了。

麋鹿目前虽己摆脱濒危状态,然而只有它们完全恢复野生群体,返回大自然,才标志着麋鹿的新生。

②通过给出的资料,使学生们思考,提出与资料相关的问题。

通过归纳总结学生问题:1.麋鹿的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性?2.麋鹿与人类的生存关系?(麋鹿的豢养历史)3.麋鹿的现有生存状况?4.野生麋鹿消失的原因?5.野生麋鹿生存所必须的自然环境条件?(大兴麋鹿存在的客观条件)6.麋鹿的遗传基因特点?(暂时无法研究)7.麋鹿学习能力的发展变迁?……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给出指导性意见,帮助学生确定最后研究方向,以分组研究课题的形式来进行。

完成“为什么”阶段。

我们研究的方向就是:探究麋鹿重回自然之路。

实际就是我们研究现在麋鹿回归自然需要什么条件?③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到北京市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基地-大兴南海子麋鹿苑(免费)进行实地考察,各组要完成考察结论报告。

指导教师组织各组分类研究和分析,得出各组的课题方案。

④召开成果展示会,分组展示各组研究的成果。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材料和结论。

⑤综合各组研究成果,得到最后结论,完成“怎么样”阶段。

撰写结题报告并完成评价方案,得出评价结果。

四、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案评价方式:1、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应保留全部的资料和原始记录,通过学生在小组的活动计划、每次活动记录、活动总结或收获感想、研究成果汇报和自评、组内互评、师评成绩来认定。

2、每一个小组撰写自己小组的研究报告,得出自己的结论。

研究报告的质量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

3、结合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总结出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

也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

评价量化细则:研究性学习开题评价表一、基本情况:课题名称课题组名班级指导老师课题组成员评价日期二、开题报告(书面):评价参考要素好较好一般自评互评师评1、课题是否有价值(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创造性)10852、课题思路是否清晰10853、课题目标是否正确10854、课题是否可行10855、实施方法是否正确5326、活动方式是否丰富、有效5327、任务分工是否具体、明确、合理5328、实施步骤、计划、进度是否合理10859、预期成果是否明确;形式阐述清晰53210、文笔532自评、互评、师评成绩此栏总成绩(平均成绩)对开题报告的综合评价(报告是否通过,提出修改意见)开题报告总成绩指导教师签名研究性学习学生阶段行为性评价表学生姓名_____指导教师_______评价阶段评价指标满分等级实际得分(填分值)阶段得分A>90%B80-90%C70-80%D<90%实施阶段按计划实施5资料信息收集丰富5过程记录详细、完整5资料处理的技能5讨论、访谈、实验、调查的主动性及效果5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5对待困难的态度及意志品质5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力5结题阶段撰写结题报告,论文的积极性5结题答辩的态度与表现5成果展示积极性与准备情况5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10资料整理,归档,结题工作的完备10全过程总评100得分:课题组成员学生自评与互评评价表学生姓名____课题组其他成员________评价指标满分等级(只填ABCD)自评(分值)互评(分值)总评(分值)A B C D>90% 80%-90% 70%-80% <70%积极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不缺席10主动提出研究设想和建议10认真做好资料收集与处理工作10讨论交流积极主动10能与课题组成员合作共商10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10学习过程中主动与指导教师配合10主动参与计划书、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10积极总结经验和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10综合评定100得分: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收获,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用简洁的文字谈一谈你的感想。

你认为今后的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最适合你?指导教师对课题组成员终结性发展评价学生姓名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评价指标满分等级A>90%B80%-90%C70%-80%D<70%实际得分(填分值)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和参与的主动性10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发展10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承受挫折毅力的发展10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发展10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发展10问题意识、科学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10研究活动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的发展10撰写研究报告、论文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的发展10社会责任心,使命感的发展10研究成果的意义与价值10总评100你认为该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或主要存在的不足是什么?请对他提出你的建议和鼓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