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所载“静心调息养生之法”

合集下载

道家养心静气法决帮您净化心灵

道家养心静气法决帮您净化心灵

道家养心静气法决帮您净化心灵每个人都有心浮气躁的时候,如何让自己不被情绪左右是许多成功的关键因素。

控制好情绪不全是自制力的表现,方法很重要。

入定道经有云:上善若水。

水润万物而不争。

就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的内心,要像水一样清洁、宁静。

水净化万物也可净化心灵特奉上道家养心三决:《清心诀》《静心诀》《冰心诀》,一经:《定心心经》。

方法很简单,平时牢记于心,无事时多思其义,每当情绪波动默念数遍,人的心理暗示能力是很强大的!控制好情绪,远离暴脾气,心灵的明亮才是打造健康身体的前提。

清心静气,天人合一。

【道家.静心诀】冰寒千古,万物尤静;心宜气静,望我独神;心神合一,气宜相随;相间若余,万变不惊;无痴无嗔,无欲无求;无舍无弃,无为无我。

【道家.清心诀】清心如水,清水即心;微风无起,波澜不惊;幽篁独坐,长啸鸣琴;禅寂入定,毒龙遁形;我心无窍,天道酬勤;我义凛然,鬼魅皆惊;我情豪溢,天地归心;我志扬迈,水起风生;天高地阔,流水行云;清新治本,直道谋身;至性至善,大道天成。

【道家.冰心诀】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尘垢不沾,俗相不染;虚空甯宓,浑然无物;无有相生,难易相成;份与物忘,同乎浑涅;天地无涯,万物齐一;飞花落叶,虚怀若谷;千般烦忧,才下心头;即展眉头,灵台清幽;心无罣碍,意无所执;解心释神,莫然无魂;水流心不惊,云在意俱迟;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

心归于自然【定心心经】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忘我守一,六根大定;戒点养气,无私无为;上下相顾,神色相依;蓄意玄关,降伏思虑;内外无物,心神净明。

调息是养生第一要旨,2招快速掌握道教调息法

调息是养生第一要旨,2招快速掌握道教调息法

调息是养生第一要旨,2招快速掌握道教调息法
养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

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

保养元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

调息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数息法,一种是听息法。

数息法
静坐时,心中默数着呼吸的次数,如果忘了呼吸的次数,就说明心念外驰了,这时需要重新提起精神,默数呼吸。

一呼一吸为一息,心随着呼吸数息,可以从一到十周而复始地数,
也可以从一开始一直数下去。

这样的数息法,能拴住“心猿意马”。

神不外驰,气不粗,心宁静,达到心息相依、心息和谐的境界。

听息法
闵一德说:“调息用耳光,秘法也。

然有耳聋一辈,细致粗细不得闻,奈何?是当体之一觉.......”听息法表面上看是让自己的耳朵听到呼吸的声音,如果听到呼吸的声音,那就说明心念外驰了,所以听息法实际上是听心。

因为心无形,不能察觉是粗是细,但有心所化而生的气息,却是虽无质而尚有迹,可以去体察觉悟。

一旦发现迹粗就要使心清净,心清净则迹就细微,息也就自然细微了。

所以古人有“调息不若调心”的妙用。

除了对呼吸的要求,调息对五官也有要求,如眼帘下垂(已看到鼻尖为度),口唇闭拢,牙关咬紧,舌抵上腭。

否则也是心神外驰的表现。

五官皆听命于心,反之,五官的调整也可以收敛心神。

如此修炼,不但可以治心神散乱之病,也可以治心神昏沉之病。

调息之法原文

调息之法原文

一、调息之法原文(摘于清宫太医汪昂所著的《勿药元诠》)调息: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故迦文垂教,以视鼻端,自数出入息,为止观初门,庄子南华经曰,至人之息以踵,大易随卦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王龙溪曰,古之至人,有息无睡,故曰向晦入宴息,宴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闻,目无见,四体无动,心无思虑,如种火相,似天元神元气,停育相抱,真意绵绵,{老子曰,绵绵若存}开閤自然,与虚空同体,故能与虚空同寿也,世人终日营扰,精神困惫,夜间靠此一睡,始彀一日之用,一点灵光,尽为后天浊气所掩,是谓阳陷於阴也。

调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缓带,{腰带不宽,则上下气不流通。

}务令调适,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嚥下,叩齿数通,舌抵上彧,唇齿相着,两目垂帘,令胧胧然,渐次调息,不喘不粗,或数息出,或数息入,从一至十,从十至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须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静中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养身全生而已也,调息有四相,呼吸有声者风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濇滞者喘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形者气也,守气则劳,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是息相也,息调则心定,真气往来,自能夺天地之造化,息息归根,命之蒂也。

苏子瞻养生颂曰,已飢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死无犯,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强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雨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於此二、调息的主要意义:调息是气功修炼的三大基本内容之一(调身、调息、调心)。

道家养生:静心养性的智慧

道家养生:静心养性的智慧

道家养生:静心养性的智慧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身心疲惫、无精打采,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更加渴望一种平静、宁静的生活方式。

而道家养生则是一种追求平和、深思熟虑的养生理念,让我们重新与大自然和自己的内心建立联系。

本文将介绍道家养生的智慧和方法,帮助您达到平衡与和谐。

静心养性的道家智慧道家养生强调内外协调,注重平衡与和谐。

它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应该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通过修炼内心,寻找宁静,并保持身心的平衡,我们可以拥有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在道家哲学中,静心是一种修炼的方式,可以使我们提升自我认知,并与内在的智慧建立联系。

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努力和奋斗获得的,而是通过无为而治的观念获得的。

静心是一种放下外界干扰,回归内心的修炼方式。

通过静心,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触及灵魂的深处,找到真实的自我。

静心养性的方法道家养生注重内在修炼,以下是一些静心养性的方法,可供参考:1.冥想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和放松意识来寻求内心平静的方法。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舒展身体,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

了解自己的呼吸状态,并尝试将杂念排除,只专注于当下的呼吸。

通过冥想,我们可以平静心灵,降低内心的紧张和压力。

2.自然散步将自己放在大自然中,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

在花草绿树间漫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呼吸新鲜的空气,听风和鸟鸣的声音。

自然散步不仅可以舒缓压力,还可以调整身体的节奏,增强免疫力。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家养生强调身心的平衡,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的养生非常重要。

合理的作息时间、饮食结构的调整、适量的运动以及保持心态稳定都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实践的。

道家养生的意义道家养生不仅仅是追求身体健康,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它教导我们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成长。

通过静心养性,我们可以改善身体健康,提升心智的清明和智慧,增加人生的幸福感和快乐感。

鉴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竞争压力,道家养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寻求内心平静与自我成长的智慧。

道家入静的五个层次和七个境界!

道家入静的五个层次和七个境界!

道家入静的五个层次和七个境界!道家入静的五个层次和七个境界!01道藏如浩渺烟海,单论养生之经文就不胜枚举。

《太清存神炼气铭》是药王孙思邈真人所撰写的道家养生经典《摄养枕中方》中的最后一篇。

此篇经文意义非凡,能悟之人,浅可治身,养生祛病,深则得道成真,不可轻之。

经文部首讲大道之理,中部和尾部讲学道入静的五时,五个层次,和随着行功日久,入静渐深的验证,共有七侯,七层验证。

有兴趣的道友可对照自身看看自己的层次。

话不多说,一起来拜读原文吧。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键,神气若散,身乃死焉。

若欲存身,先安神气。

即气为神母,神力气子。

神气若俱,长生不死。

若欲安神,须炼元气。

气在身内,神安气海。

气海充盈,心安神定。

定若不散,身心凝静。

静至定俱,身存年永。

常住道源,自然成圣。

气通神境,神通慧命。

命住身存,合于真性。

日月齐龄,道成究竟。

依铭炼气,欲学此术。

先须绝粒,安心气海。

存神丹田,摄心静虑。

气海若具,自然饱矣。

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

初入五时,后通七侯。

神灵变化,出没自在。

峭壁千里,去住无碍。

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

神静丹田,身心永固。

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

隐显自由,通灵百变。

名曰度世,号曰真人。

天地齐年,日月同寿。

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

要吃但吃,须休即休。

自在自由,无阻无碍。

02五时七侯,入胎定观。

夫学道之人,入有五时: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忌虑度正,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人静,心多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勤策,追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心常静散相半,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报心浙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田摄心熟,坚散准定。

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侯。

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03第一侯:宿疾并销,身轻心畅。

停心入内,神静气安。

四大适然,六情沉寂。

心安悬境,抱一守中。

养生调息法有哪些

养生调息法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养生调息法有哪些
导语:苏东坡在《上皇帝书》中,描述了自己的养生理论,之中的重点在于培养元气,使五脏六腑功能强健,相互协调。

如果调息得当的话,可以祛除疾病
苏东坡在《上皇帝书》中,描述了自己的养生理论,之中的重点在于培养元气,使五脏六腑功能强健,相互协调。

如果调息得当的话,可以祛除疾病、增强体质,使身体得到舒展、心情得到放松,从而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

所以说,现代人根据苏东坡这一养生的理论,许多人都开始学习养生调息法。

那么,养生调息法怎样做?
深呼吸,在吸气时,空气进入肺中并充满于其中,使肺叶得到舒张,从而膈肌的位置被压低,这样胸部就会变得比较空松,腹部变得向外凸出;在呼气时,腹部紧缩使气体上升,膈肌被向上推紧紧贴住肺部,这样肺中的污浊之气就会向外扩散。

身体呼吸,先闭上口从外面徐徐吸进一些清新空气,然后设想污浊空气从脚跟吸上至丹田,然后到达头顶,开口把这些污浊之气吐出;坐后调息要先把体内之气从口中排出,等到体内的温热之气降低到平常状态后,就可以随意动作了。

养生调息法怎样做你学会了么?不仅是苏东坡认为养生调息有益于身体健康。

佛教养生经认为,调息就是调整呼吸,使呼吸达到纯自然的放松状态。

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人才能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气,使身体的能量得以充沛,达到养生的目的。

所以,想要养生的朋友快快学习起来吧!。

道家养生贵在静心介绍道教养心思想和心脏保护方法

道家养生贵在静心介绍道教养心思想和心脏保护方法

道家养生贵在静心介绍道教养心思想和心脏保护方法道家养心思想源远流长,它直到今天还对我们的养生有着深远影响。

古代道教强调“心”为一身的主宰,心常静则神安,心平气和才能达到“心如止水、处事不惊”的最高境界,至今仍有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道教养心思想一、心脏与寿命的关系《悟真篇》说:“心者,道之枢也”。

玄中子认为:“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

道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即心相当于一国之君,是人体五脏六腑的主宰,《内经》指出心为“生之本,神之变也”。

表明心是生命的根本,同时主管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并且“心主血脉”,控制全身的血脉系统。

人体的五脏中,肾有两个,肝脏有两叶,肺脏有五叶,唯独心脏只有一个,它昼夜不停地工作,又被视为人体最累的器官。

心脏通过血脉向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养料,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因此心的功能关系全身的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器官。

在人体胚胎的时候,第一个开始工作的器官就是心脏,生命结束,工作到最后一刻还是心脏,心脏在人体生命中从不怠工,不休息,心跳的速度默默配合着我们情绪的变化,因恐惧而紧张、高兴时的喜悦……。

心脏重量300~400克左右,不到成人体重的0.5%,每一跳要泵出70毫升血液,按每分钟心跳70次计算,每分钟泵出近5升的血液,每天泵出约7吨的血液。

假定人的寿命为70岁,那么一生中心脏要跳动近26亿次,而心脏泵血所做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所做的功。

根据现代科学家的计算,我们每个人本应该都能活到120岁,可是绝大多数人都活不到这个年龄,最大的障碍是心血管疾病。

心脏承担着给身体输送新鲜血液的工作,心脏一旦衰老,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因为供血不足,而变得迟缓、呆滞,身体自然也就呈现出了老态。

二、养生之要,首在养心道医强调“养生之要,首在养心”,道教认为:“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于其物。

道藏所载“静心调息养生之法”

道藏所载“静心调息养生之法”

道藏所载“静心调息养生之法”*导读:入书文稿道藏所载静心调息养生之法道藏诸经之中有关静心调息炼养的经……入书文稿道藏所载静心调息养生之法道藏诸经之中有关静心调息炼养的经文不多。

《得道了身经》是为其中一部。

以此经为范本来讲解调息入定之法。

以下是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段落拮选本文【夫修炼了身。

饮食有则。

禁口独坐。

口唇相沾。

牙齿相对。

眼不观邪色。

耳不听淫声。

洗心涤虑。

对境忘境。

万缘消息。

外想不入。

内想不出。

莫起一念。

万事俱忘。

凝耳韵。

含眼光。

缄舌气。

调鼻息。

存神定意。

一心内守。

调息绵绵。

微微轻出。

似有而无。

莫教间断。

】解一:【夫修炼了身。

饮食有则】以上此段第一点即点明此点虽是提起饮食而另一个层面即是生活有规律,凡欲修道之人生活作息紊乱,此不符自然之法,此为大要之要。

【禁口独坐。

口唇相沾。

牙齿相对。

眼不观邪色。

耳不听淫声。

洗心涤虑。

】以上此段即是明言自然调息之法,噤口、斋其心性,初入手者远离声色之触。

【对境忘境。

万缘消息。

外想不入。

内想不出。

莫起一念。

万事俱忘。

】营生处事事过不留心,不攀外缘,而后安坐之中不摄想身外种种景境,不观想身内诸多象形,妄念一起即察灭除之莫始可生,身中内外万事消亡于心。

【凝耳韵。

含眼光。

缄舌气。

调鼻息。

存神定意。

一心内守。

】耳听心息之音,闭眼安坐眼光内含,舌微卷,收下额,呼吸调匀。

心思纯净,专注观息【调息绵绵。

微微轻出。

似有而无。

莫教间断。

】呼吸之间越细密绵长越为上者,似有若无绵长柔顺莫使中断。

本文【二六时中。

常清常静。

灵台无念为清。

一念不起为静。

】解二:【二六时中。

常清常静。

灵台无念为清。

一念不起为静。

】十二时辰之中,长存清静之心。

又清静是为何者?心神之中不起一丝妄念即是为清,妄念一丝不起即是为静。

惟留清静念不留丝妄心,此名为之清静。

本文【饮食太饱。

息炁难定;眼光不凝。

神光不明;耳不绝听。

神不得住;声色不绝。

精炁不全;万缘不绝。

神不安宁。

神不安宁。

心神不灵。

】【身是炁宅。

心是神舍。

调息、调身、调心、气功入门的练习方法

调息、调身、调心、气功入门的练习方法

调息、调身、调心、气功入门的练习方法1.调息、调身、调心练功之法,首先是要在调息、调身、调心上下功夫。

所谓调心,就是自觉控制意识活动,所谓气功锻炼的中心环节。

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状态。

难以入静是初练气功的一大障碍,由于入静与效果有关,所以往往求静心切,反生急躁,越练越烦,更难入静。

所谓“入静”,就是通过“意守”,改“胡思乱想”为“静思专想”,进而做到“无思无想”,恬静愉快,悠然自得。

所谓“意守”,就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体内某一定部位或某种活动,或意想某种对身体有益的事情。

最常用的“意守”方法,是意守呼吸结合意守“丹田”。

丹田,指脐下一寸半的“气海穴”。

意守呼吸与意守丹田结合,就叫做“气贯丹田”。

气贯丹田的一般方法是:行腹式呼吸,吸气时膈肌下降,腹压增加,使小腹外鼓,好像气经肺吸入丹田;呼气时小腹回缩,好像气从小腹经肺而出。

这种气贯丹田法是气功产生良好效果的主要措施,它既可健脾,又可交通心肾。

所谓调息就是自觉控制呼吸,其基本要求是“细、静、匀、长”,逐步达到无声无息。

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的境地。

初练时,求其自然,不可勉强,慢慢做到从有声到无声,由短促到深长。

最好是练“气贯丹田”法,至于“大周天”、“小周天”等运气方法,待有一定功夫后再去学习。

运气是通过深长呼吸和停闭呼吸,以意领气,打通经脉,意随气行,运行周天,这在古代也称“闭气”、“引气”、“行气”、“运气”等。

若运气攻患处,给自己治病称“行气”;若运气外出,发气给他人治病,则称“布气”。

调息的意义首先在于提高了呼吸效率,虽然每分钟通气量下降,但潮气量上升,肺活量增加、呼出气与肺泡气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说明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多的氧气。

更由于缓慢的呼吸运动,有节奏地改变着胸腹腔的压力,对内脏起了柔和地按摩作用,从而改善了内脏的血液循环。

所谓调身就是自觉控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

调身一般分行、立、坐、卧、做。

五种情况都必须与调心和调息配合进行。

让心静下来的养生良方

让心静下来的养生良方

让心静下来的养生良方
*养生导读:心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思想境界,一种排除各种干扰的内在定力。

身要动,心要静,此乃老年养生之道。

心静,要经常做好三排除。

*一、心静良方。

*1、排除环境的影响。

周围环境的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等,随时随地都可能把人们心中的平静撕个粉碎,让人遭受浮躁、烦恼之苦。

世界著名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影响我们一生的绝对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持什么样的心态。

现实生活中没有世外桃园,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我们无法管束别人,但可以控制自己。

明朝的钱琦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

不静,则燕居闲暇,亦冲然靡宁。

静在心,不在境。

只要不为外物所惑,
不为环境所扰,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就能始终保持一颗淡然平静的心。

*排除环境影响
*2、排除不良社会影响。

生活中,别人的言行总会对我们有些影响。

让人生气、不尽人意的事情俯拾皆是。

生活本身注定不会平静,平静的只能是我们的心。

老年人要注意不为蝇头小利争吵,不为家庭琐事絮叨,把心
放在肚里,乐善随和,在平静的生活中与人相处。

道家调息养气法

道家调息养气法

道家调息养气法此功适合青壮年修炼气分为后天,后天中之先天,先天,先天之先天。

后天者乃可用之后天,此后天之气藏于后天息中,后天息者,非口鼻之呼吸,乃身内腔子里之呼吸。

后天气生,则后天息起,温养此息,气又生也,如是反复,愈生愈养,愈养愈生,由无情至有情,由小至大,由大至宏,又归入无,而进入真日正气真息之地也。

息乃自心之息,而心分为人心与天心,天心动即真息,人心动即凡息。

炼至凡息不动,而归于天心,方可生真息。

故心动则息动,心为中,而息为体。

息动则心动,若有心求气逐息,则心不能中,而被息气所主,流浪生死,是为后天。

心归中,则气自返还而我为息之主,是为先天。

中者,不动不摇,不偏不倚,静即照,照即静,乃安然自在也。

悟之悟之,行之体之!寄心于息,自能止念,不必问念是否有无,息无自然念止,此为心与息合,方是一个全心。

心与息分,则是一个半心。

调息者,即调此腔子内自心之呼吸,自心之气,使之平和,最终化为虚空光明而静净也。

腔子内之呼吸分为两部分,一在绛宫之下,脐内之上的虚空腔子内振荡开合。

一在外肾之上,脐内之下的腔子内开合。

前者为天之呼吸,后者为地之呼吸。

以后天形身而论,天之呼吸属离,地之呼吸属坎。

天之呼吸之根在外之虚空而通于内,地之呼吸之根在内之虚空而通于外。

外之虚空者,筋骨皮肉血髓六阳经络及形身外之空间所在之虚空也,此虚空属离,具五官七窍,其外象为阳。

三丰师称此为上窍,内含真阴。

内之虚空者,乃五脏六腑六阴经络及脏腑内之空旷空间所在之虚空也,此虚空属坎,其外象为阴。

三丰师称此为下窍,内含真阳。

而任督二脉及奇经六脉则连通此两层虚空。

另有真人呼吸,又叫真息,此息含于天地之中,天地之内,上通于天之极,即头顶。

下通于地之极,即足底也。

中通心肾之宫。

后天之息皆以此真息为中为体,其散其聚,其开其合,其起其止,皆自真息,此真息在下则又名坤炉。

此真息,天地二息交合于虚无之中方现。

真息一现,归于息根,即是气穴也。

此段之天机秘义,吾等历参十载春秋,后方遇天地真师一言点破,才恍然而悟,望诸君珍之行之。

养生静气

养生静气

念念归一为“止”,了了分明为“观”。
数:勿紧勿松,勿忘勿助。
随:心与气合,一心跟随息的出入,心随于息,息也随于心,心息相依,绵绵密密。
止:不去随息,把一个心,若有意,若无意,止于鼻端。忽然觉得身心似乎没有。
观:定心中细细审视,微细的息出息入,如空中的风,了无实在。
还:智从心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一生一灭,本是幻妄,不是实在。
二、 调息法
调息法是通过调整呼吸使人渐入于类胎息状态的方法。 具体练法: 初,坐宽大座位,伸两手置膝上。解衣带,放纵肢体(全身放松)。半食顷,即闭目,举舌奉颚(舌抵上颚),徐徐长吐气,一息、二息,旁人闻气出入声。初粗渐细,10余息后,乃得自闻声。凡觉有痛痒处,便想气从中而出。但觉有异(有特殊感觉时),渐渐长吐气。一任自然,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此法呼吸由粗渐细,不欲与自然争力也。若能微细而不闻声,从细微而至于无息一任自然,则胎息之理尽矣。 按:本功法为佛道合一的类胎息功法,练之元神精固,祛病强身,保健养生功用明显,久习有效。
观声也是修行法门.观其生、观其灭,即有即空。
鼻端觉知吸入,鼻端觉知呼出,绵绵不绝。吸入平静,呼出欲望;吸入平静,呼出嗔怒;吸入平静,呼出痴妄;吸入平静,呼出疑慢,吸入能量,呼出垃圾。
念住呼吸。
遇喜而惧。
歇即菩提。
清静心、柔绵息、自在身。舌头路,呵呵。
养气以戒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
默不作声微微笑,智圆云水自在身。
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人呼吸常在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炽,百骸之病自消矣(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呼吸静功妙诀》)。
人生三味:淡、磨、慈。
胎息为大道根源,导引乃宣畅要求。

道家养生13法(2)

道家养生13法(2)

道家养生13法(2)道家养生功法道家养生功功法第一步收心求静法诀初打坐,练静动,全身内外要放松。

二目垂帘守祖窍,舌闭天池津自生。

深细长匀调呼吸,心定念止是正功。

身心两忘万籁寂,形神俱妙乐在中。

掐子午,除杂念,祖炁修足玄关现。

脸似蚁爬丹田暧,口满津液要吞咽。

下座拂面舒筋气,浑身上下搓一遍。

筑基炼己全赖此,静极而动一阳现。

功法详解收心求静,是道家的修身养性、打坐参禅,也是性命双修基本功。

入坐前,先将衣服上的钮扣解开,宽衣解带,全身内外放松,心里预先要有一种愉快感,用舒畅愉快、乐在其中的情绪来帮助入静。

取坐势,在床上、沙发上、椅凳上皆可。

身上披的衣服应根据自己的身体以及气候变化增减,慎勿着凉感冒。

打坐时的面向:面向正东或正南,夜间要面向窗户亮光处,以免神昏易睡。

坐功要领:盘膝端坐,脚分阴阳,手掐子午,二目垂帘,眼观鼻,鼻观心。

闭口藏舌,舌顶上腭,呼吸绵绵,微降丹田。

心神意念守祖窍,三花聚顶秋月圆。

下座拂面熨双睛,浑身上下搓一遍。

伸臂长腰舒筋气,静极而动一阳现。

要领详解如下:盘膝端坐:盘膝有单盘、双盘、五心朝天之分。

初学者可采用自然单盘膝,不要勉强。

所谓端坐,是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与会阴成垂直一线,但务必放松自然。

须知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

只有全身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

脚分阴阳:盘膝时左脚属阳在外,右脚属阴在内,为阳抱阴,但不是绝对的,如感到不舒服可改换。

对此不要太拘泥。

手掐子午:左手拇指掐本左手中指午位,右手大拇指进入左手内掐住左手无名指的根部子位,两手相抱放在小腹部,这为阴抱阳。

但必须说明:掐子午不等于掐诀念咒。

因子午这两道脉通寸、关、尺,而寸、关、尺之脉通心,心通脑,掐子午是为减轻动脉撞心的力量,使其少生杂念,有助于入静。

丹经云“手脚和合扣连环,四门紧闭守正中”是也。

二目垂帘:即是二目似闭非闭,微开一线同观鼻尖,看似对眼。

太闭则神气昏暗,太光则神光外驰。

故古人有云:“日月合并,金木和合,回光返照,返观内视。

从放松到炼神,道家秘传静养行气六步气功

从放松到炼神,道家秘传静养行气六步气功

从放松到炼神,道家秘传静养行气六步气功静养行气,以通周天,是练静功的基本要求,也是气功锻炼向高深境界发展的首要关键。

古今练功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功种功法。

作者在整理研究古今各家有关静功功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练功实践经验,提出静养行气六步功法。

按此法学练,可疏通全身经络气血,加速内气循任、督及十二经脉通畅运行,培养人体之精、气、神,又可避免练功出偏差。

实践证明,不少严重慢性病患者按此法锻炼不久,即可出现气通大、小周天,并随之食欲增进,睡眠安宁,从而逐渐治愈多年顽疾,恢复健康。

本功法分为六个步骤依次进行。

全套功法是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每一步都互相衔接、一环扣一环。

因此,练功时必须循序渐进。

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自我锻炼,要求做到意、气、形内三合。

即意息相随,以意引气,疏通全身经络,最后进入适怡虚无、“与天地同体”之境界。

这是本功法之特点与要求。

现将六步功法分述如下。

1、端正姿势、全身放松练功开始,首先要求心情舒畅,大脑安静,以一念代万念,排除杂念,思想集中。

按练静坐和站桩的姿势要求,做到头正身直,虚灵顶劲,舒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膀,脊柱成轴,两腋松开,舌抵上腭,面带笑容,两眼垂帘,鼻尖对脐等。

接着进行全身放松,即先用于轻轻拍打头部、胸部、腰腹及手臂、大腿,使之放松,或可用震颤手脚之法引导全身放松;继则意息相随,以意引导全身逐步逐段地放松,从头至脚,由表及里,使全身皮肤、肌肉、神经、血管、脏腑等都放松。

同时,意想那一部位放松时,呼吸亦随之配合,呼吸自然,吸气时想静,呼气时想松。

通过这样的放松训练,使内气得以运行,可感到周身轻松舒适,从而逐步产生得气感。

于此同时,由于心里只想着全身放松这一念头而代替了其他千万念头,故还可使杂念逐渐排除,使大脑逐渐入静,从而有利于练功入门,又可避免出偏差。

实践证明,不少练功出偏差者,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不懂得或没做到全身放松,以致当内气自丹田发动后,出现气机乱窜或憋气、胸闷等。

道教静功的内在法门

道教静功的内在法门

道教静功的内在法门所谓静功,是以站、坐、卧等外表上静的姿势配合意念活动和各种高速呼吸的方法的一类功夫。

特点是外静内动,静中有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练习静功的内在法诀。

一、听息修习入静就是要身心安静下来。

为了能够入静,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则。

为了入静,道家创造了许多修习方法,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

听息法是最有利于入静的修习法门之一。

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

所谓“听息”,就是默默听自己的呼吸之气。

静功要求自然呼吸。

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

修习静功之初,练习听息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听息”的要求是两耳返听于内,好像是听呼吸出入之声。

修习静功时呼吸出入要求均匀细微。

所言“听息”的意思是为了凝神内注,专心养静;而不是必须听到鼻内呼吸的声音,也不是将意念集注于听觉器官。

听息的正确做法是精神集中,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只要能够觉得自己一吸一呼的下落,勿让它瞒过去,就是正确的做法。

听息时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息是为了排除杂念而入静,练习听息一阵后,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几乎忘记了,这样也就逐渐达到了“入静”的境界。

初学者修习听息时可以分几个步骤进行。

1、注意力集中在一起。

专一于练功,不要有杂念干扰。

如果不能够把杂念排除,功夫很难做到好处。

2、开始做功夫,运用“听”字的口诀。

起初练习就是听鼻孔的呼吸之气。

虽然鼻孔呼吸不应发出声音,但是自己却能感觉得到鼻中的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

3、听息的功夫做得时间长久之后,“心”和“气”已经相通,此即丹经所谓“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的一种境界。

但尚未达到混融境界,还稍微有些知觉。

继续深入做下去,并不需要多少时间,自然就能做到完全无知无觉了。

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暂时的过渡阶段,已经不再着意于听,一切化为自然。

静心方能养生 中医秘传养生方

静心方能养生 中医秘传养生方

静心方能养生中医秘传养生方*导读:静心养生的精髓是静神。

历代医学名家也极力倡导静神以摄生防病的观点。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逐;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就是说在思想上要保持内心清静安宁,不贪求妄想,就可精神健旺,预防疾病。

宋金时代河间学派的创始人刘完素也强调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静心养生的精髓是静神。

历代医学名家也极力倡导静神以摄生防病的观点。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逐;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就是说在思想上要保持内心清静安宁,不贪求妄想,就可精神健旺,预防疾病。

宋金时代河间学派的创始人刘完素也强调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静心养生,必须防微杜渐。

因为心神的损伤,大多由微而甚,积渐而成。

所以《事林广记防患补益》告诫说:居安虑危,防未萌也,切不可以小恶为无害而不去。

稽康在《养生论》中曾批评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的错误态度,强调要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应随时注意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积累了许许多多静心养生的方法,这些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形体或心理的操练,另一类是通过食疗或药物的辨证调和。

本文所介绍的几种静心养生的方法是我在继承发扬历代儒家、道家、佛禅以及中医学有关清心养生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创立的一套简单易学而又卓有成效的静心养生的方法。

视觉松弛法是通过我们心理想象去描绘身体各部分的图像。

无论我们身体各部什么时候活动,我们的心里都会即刻开始描绘身体那个部位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变化的图形,绝大多数图形并不被意识到。

当我们通过任何一种神经器官看到什么东西时,我们的脑子里便立刻描绘出能引起某些记忆的画面来。

每次我们体会到什么时,我们的身体和脑子便回忆起某种曾经发生过的变化来。

道家养生:静心养性的智慧

道家养生:静心养性的智慧

道家养生:静心养性的智慧道家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修炼身心,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平静的目标。

道家养生注重内在的调养,强调静心养性,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将介绍道家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并运用这些智慧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道家养生的基本原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理是“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认为人体是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只有通过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道家养生强调“静心养性”,即通过冥想、打坐等修炼方法,使心灵平静,达到内在的和谐。

这种修炼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外界的干扰和纷扰,提高专注力和意识水平。

静心养性的方法冥想冥想是道家养生中最重要的修炼方法之一。

通过冥想,人们可以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和意识水平。

冥想的基本方法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通过观察呼吸的过程,人们可以逐渐进入深度冥想状态。

打坐打坐是道家养生中常用的修炼方法之一。

通过打坐,人们可以调整呼吸和姿势,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打坐的基本方法是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来,保持身体挺直,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身体感受。

饮食调理道家养生强调饮食调理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饮食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遵循季节变化和地域特点。

在饮食方面,道家主张以素食为主,少食肉类和油腻食物。

此外,道家还强调饮食要有节制,不过量进食。

锻炼身体道家养生也强调锻炼身体对健康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身体是心灵的容器,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达到内在的和谐。

因此,道家建议人们进行适度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

道家养生的意义道家养生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实现身心健康和内在的和谐。

通过静心养性,人们可以摆脱外界的干扰和纷扰,提高专注力和意识水平。

这种修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道家养生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修养和品德。

静坐调息增进生命能量——道家养生

静坐调息增进生命能量——道家养生

静坐调息增进生命能量——道家养生可能在大家的心里觉得道家的一些东西是不需要学习的,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其实大家不要这样想,很多时候道家的一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还可以帮助大家缓解压力,也可以达到养生的作用。

道家的静坐调息可以增进生命能量,如果说可以延年益寿,估计大家以为很虚;道家思想文化有助于我们提高精神思想。

废话不多说,主要讲解静坐调息。

道家静坐,主在养生;切忌枯坐,趋于寂灭。

道家丹鼎派要旨,首在肯定人生可以长生不死;而入门之法,重在修炼。

故道家静坐,最要在修炼功夫。

修个小乘,可以却病延年;修个中乘,可以返老还童;修个上乘,可以长生不死,也就是可以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超化还虚,而达到人天合一之境界。

故静坐应以超凡入圣而至天人合一为最高主旨,非徒以却病长生为事也。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为“万法归宗”之旨要!古谓“道法三干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

三干六百门中,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总以“合于自然”为第一要义。

本此拣择,万无一失。

静坐之法,从理论上说要在一个静字,静之要诀则是心字,静心是入门的要诀,若心不能清静,则一切修行之法,皆无从落脚生根。

故静坐之要在静心,静心之要则在养心息心,或曰收心炼心。

天玄子曾曰:养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平、心定、心静。

心火既动,真精必摇。

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

因为种种念虑皆由心生,故当息心不动,让思虑的心死而无生。

只有思虑之心死而无生,才能显见到我们真心,也就是我们的道心,如若父母未生前的本来之心,如此才能归根于静。

吕祖曾说: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气平息乃住,息住自归根;归根见本性,见性始为真。

息心以静的方法,在静功实践中,也可以通过数息或听息的方法锻炼。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

初下手时只用耳根听不用意识,只要自然觉得一呼一吸就行,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

教你6招静心养生法

教你6招静心养生法

教你6招静心养生法
佚名
【期刊名称】《新疆医药保健》
【年(卷),期】2002(000)02S
【摘要】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谁不希望能延年益寿?静心养生法就非常适合中老年朋友。

人进入更年期后,受家庭琐事缠绕,许多中老年人往往容易发脾气,而且火气大。

“火气大”这句话就像大火炉的孪生兄弟,人人耳熟能详。

反应在身体上,如口干舌躁、长面疱、嘴破等等,更常见的是,心烦躁怒、情绪起伏大。

【总页数】1页(P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静心养生国宴菜 [J], 陈文
2.供蜂友练习的静心、调息养生法 [J], 房柱
3.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J], 无;
4.中医教你冬季养生保健法 [J], 董明国
5.立夏后养生静心、养肝、戒躁怒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功养生重在调身、调息、调心

气功养生重在调身、调息、调心

气功养生重在调身、调息、调心
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深山大泽,蕴涵无数珍奇瑰宝,其中就有一种让人叹为观止的养生之道——气功。

气功养生是中国独有的养生方法,重在调身、调息、调心。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经》就已经记载气功养生。

庄子在《刻意篇》中又强调气功调息以养生的重要,认为经常调整呼吸,吐出浊气,吸入清气,可以延年益寿。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进而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治宜导引”,主张把调整呼吸、调养心神、调整身姿结合起来,既用来养生延年,又用于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真气充实,生命活力就旺盛;真气亏损,生命活力就衰退;一旦真气耗尽,人的生命也随之消亡。

就中医养生来说,培育真气最为重要,真气充盈,生命力强,就能健康长寿,病邪也难以侵犯,疾病就难以发生。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而气功修炼,就是培育真气的自我养生之法,所以具有养生保健,抗衰延年的效果。

疾病之所以发生,从人体内部而言,就在于阴阳失衡。

而气功疗法,培育真气,扶正祛邪,又能疏通经络,协调脏腑,调和气血,使失衡的阴阳重新归于平衡,疾病也就随之痊愈。

练习气功要做到三调:调息、调身、调心。

不论何派气功,这三点都是关键的要素。

调身就是调整身体的姿势。

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的需要分别选择卧式、坐式、站式和行式。

不论采取哪种姿势,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做到姿势协调,舒适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一:
【夫修炼了身。饮食有则】
以上此段第一点即点明此点虽是提起饮食而另一个层面即是生活有规律,凡欲修道之人生活作息紊乱,此不符自然之法,此为大要之要。
【禁口独坐。口唇相沾。牙齿相对。眼不观邪色。耳不听淫声。洗心涤虑。】
以上此段即是明言自然调息之法,噤口、斋其心性,初入手者远离声色之触。
本文
【饮食太饱。息炁难定;眼光不凝。神光不明;耳不绝听。神不得住;声色不绝。精炁不全;万缘不绝。神不安宁。神不安宁。心神不灵。】
【身是炁宅。心是神舍。意动则有为。有为则神动。神动则炁散。有为真动不动。静在其中矣。】
世人常言:【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原本不难之事全由奢繁所碍之。
第三段本道人就留给有心得道了身之人慢慢品味。
后言:道法玄微处,勘破俱无二。得之三二一。不得一二三。
终南禅师问萧真人曰:甚物为风甚物云,因何云雾满空横。雷雨满天谁制造,故来今日问真人。
真人答曰:地气升腾不到天,结为云雾满山川。天气下降不到地变化狂风满世间。二气相合为雨露,阴阳相击迅雷轰。此事不通天地理,如何参道与参禅。
【对境忘境。万缘消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莫起一念。万事俱忘。】
营生处事事过不留心,不攀外缘,而后安坐之中不摄想身外种种景境,不观想身内诸多象形,妄念一起即察灭除之莫始可生,身中内外万事消亡于心。
【凝耳韵。含眼光。缄舌气。调鼻息。存神定意。一心内守。】
耳听心息之音,闭眼安坐眼光内含,舌微卷,收下额,呼吸调匀。心思纯净,专注观息
禁城东郊幻真道人笔�
道藏所载“静心调息养生之法”
道藏诸经之中有关静心调息炼养的经文不多。《得道了身经》是为其中一部。以此经为范本来讲解调息入定之法。以下是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段落拮选

【夫修炼了身。饮食有则。禁口独坐。口唇相沾。牙齿相对。眼不观邪色。耳不听淫声。洗心涤虑。对境忘境。万缘消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莫起一念。万事俱忘。凝耳韵。含眼光。缄舌气。调鼻息。存神定意。一心内守。调息绵绵。微微轻出。似有而无。莫教间断。】
【调息绵绵。微微轻出。似有而无。莫教间断。】
呼吸之间越细密绵长越为上者,似有若无绵长柔顺莫使中断。
本文
【二六时中。常清常静。灵台无念为清。一念不起为静。】
解二:
【二六时中。常清常静。灵台无念为清。一念不起为静。】
十二时辰之中,长存清静之心。又清静是为何者?心神之中不起一丝妄念即是为清,妄念一丝不起即是为静。惟留清静念不留丝妄心,此名为之清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