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a7a699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d.png)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维克多·雨果的巨著《悲惨世界》以其深刻描绘的人道主义思想而闻名于世。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让-瓦尔简的悲惨遭遇和奋斗,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的义愤,并提出了对于世界的改变和爱的力量的思考。
本文将从悲惨世界中的人性、社会批判和爱的力量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伟大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的人性描写着重于凸显人性中的善与恶的斗争。
从主人公让-瓦尔简的角色来看,他经历了贫困、囚禁、孤独和堕落的境地,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对人性的信仰。
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帮助他人,特别是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
作者通过揭示让-瓦尔简的崇高品质,向读者传递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不论是贫穷的妓女佛爷妮或是被社会舍弃的小工拉卡尔,让-瓦尔简都以同情和关怀对待他们,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庇护。
他对人性的看重使他在悲惨的环境中寻找光明,从而成为了其他人的榜样。
除了个体的人性描写外,小说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批判。
小说所描绘的巴黎街头饥寒交迫的景象、工厂中儿童劳动的现象以及肆无忌惮的银行家和政府官员等形象,都映射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面。
雨果揭示了不义的制度对人的摧残,以及对贫穷者和弱势群体的压迫和无情。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无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命运多受社会阶级和政治力量的局限,这从侧面揭示了社会造成的不平等和不公。
人物和社会的写实之外,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爱的力量。
作者通过让-瓦尔简和他的敌人、警察官员雅维尔之间的斗争,彰显了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邪恶。
尽管雅维尔在追捕让-瓦尔简的过程中始终抱有仇恨和追求正义的心态,但当他对让-瓦尔简以及其他人表现出真挚的爱和宽容时,他的心开始改变。
这展示了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也表明了爱的力量可以拯救人类,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对人性、社会问题和爱的力量的描写,展示了作为人类社会一员所应具备的道德和责任感。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553f744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7.png)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作品以19世纪法国革命为背景,通过描绘各种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邪恶,同时也贯穿了人道主义的精神。
本文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浅析《悲惨世界》中所体现的人性关怀、慈悲与正义的理念。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在对人性的关怀上。
作品以主人公让-瓦尔换名为迪尼(Jean Valjean)为中心,其一生经历了从被社会边缘化的罪犯到得到慈悲和理解,最终转化为一个慈善家和父亲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迪尼深受社会不公和无情对待,同时也在慈悲的力量下重新找到了新生。
雨果通过迪尼的成长过程,呼吁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理解,以及对每个人内在的潜力和善良的发现和尊重。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还体现在慈悲与宽恕的理念上。
在小说中,雨果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命运交错,向读者展现了慈悲与宽恕的重要性。
无论是迪尼对法警贾维尔的宽恕,还是法学生恩尼亚斯对贾维尔的宽恕,都体现了人性的高尚。
正是慈悲与宽恕,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着一份纯净和善良,有力地抵制了邪恶和不公的存在。
这种慈悲与宽恕的理念,无疑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也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一种有益的道德范本。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还体现在正义与关怀的理念上。
小说中,正义是雨果笔下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
迪尼在挣脱了长期的囚徒身份后,成为了一个正义果敢的人物,他一生将帮助别人放在首位,对弱者给予援助和保护。
而贾维尔则是一个代表着残酷和打压的代表,他对迪尼的迫害和对待贫苦者的粗暴态度,更是让人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和不道德。
雨果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再次强调了对正义与关怀的追求是多么的重要。
他对正义与关怀的诉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了人们心中高尚的精神信仰。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2f5dcb1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2.png)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承载了作者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是一种关心他人痛苦的道德理念,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保护和支持弱者,而悲惨的人物形象与繁复的情节概念的交织,让读者可以深刻理解人道主义这一道德理念。
以下从人物形象、主题意义和故事情节三个方面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人物形象的呈现在《悲惨世界》中,作者雨果描绘了一系列的悲惨的人物形象。
其中,最典型的人物是主人公贫苦的青年让·瓦尔简、卖身为奴的单身母亲菲涅尔、肮脏的街头小贩波蒂詹等,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往往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且周围的人们也视他们为社会的负担。
这些人物的形象,是雨果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劳苦大众、社会弱势群体。
除此之外,雨果还塑造了一些高尚的人物形象,如善良而又坚强的司祭麦迪、慷慨热心的军士利用、善良的天真女孩科塞特等。
这些人物不仅表现出弥足珍贵的人性,也向读者传递出许多人道主义思想。
二、主题意义的展现在《悲惨世界》的多个情节中,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例如,菲涅尔为了挣钱养孩子,毅然决定变卖自己的发,毫不犹豫地将头发剃光。
这种为了生活而卖身奴隶的情况,让人深深感受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艰辛。
然而,这时爱情的力量出现了,让她得到了额外的支援和帮助,这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中的互助共生。
同时,小说中表现出的另一个人道主义精神根源,就在于描写人类的光明和善良,而不是阴暗和邪恶。
例如,小女孩科塞特的善意和对小白兔的爱心,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最后,小说中关于“爱与宽恕”的主题也深入人心。
尤其是让·瓦尔简在获得玛德莲的宽恕后,重新追求生活,这种体现出爱和宽恕的主题,使得悲剧性与希望性交错,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故事情节的处理《悲惨世界》的故事情节处理,也包含了对人道主义思想的高度塑造。
例如,让·瓦尔简不顾一切地照顾菲涅尔与她的孩子,为同命运人的利用、麦迪的保护、满怀仁慈的玛丽在人情事故中的保护等等,这些情节的背后,总是体现出对于弱者、艰难状态的同情和温暖。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d3653e076c66137ef0619b1.png)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简述《悲惨世界》的写作背景以及故事情节。
删19《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巨著,小说以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这一时期人民的苦难,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
雨果不是出身于劳动人民,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去写这样一部讲述下层人民苦难的巨著、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的悲怆命运问题?这就是人道主义的思想。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删所谓人道主义思想,大体上指人们有权过上正常、平等的人的生活,都应发扬“仁慈与博爱”的精神,让饶恕与感化来解决对罪恶的惩罚。
同时,社会有责任消除一切剥削、压迫、歧视与迫害,使人们能够活在一个和谐友好、安全健康、欣欣向荣、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环境中,没有人为制造的痛苦,也19没有冷酷与伪善……雨果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世纪,从复辟王朝时期始,中间经历了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并踏入第三共和国,可以说这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不公平的法治制度和下层群众的疾苦都深深地影响了他。
他厌恶封建专制王权统治的残暴与黑暗,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与伪善也深感不满;同时真诚地同情贫苦人民,为其淳朴善良的品格和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所感动。
所以,他的作品在阐述事件情节和描写人物形象时,无不充溢着同情劳苦大众的感情,还反映其希望以“仁慈、博爱”作为消除社会痼疾的武器,用道德感化世界的迫切心愿。
这些都充分体现他“坚信人性本善,以‘仁慈’、‘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明显地体现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
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发指的“悲惨世界”,暴露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不公,深刻地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民发出呼吁和控诉,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
《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人道主义
![《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人道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2717f788cc22bcd127ff0c01.png)
《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人道主义——再析冉阿让内容摘要:本文试从宗教的角度分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冉阿让为观察点,得出冉阿让的人道主义来源于基督教,带有明显的救赎痕迹,和他自主自觉的维护,不断地追求这一高尚品格。
关键词:人道主义基督教救赎自主自觉《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自1828年开始构思,直至1861年才最后完成、创作期长达30余年的辉煌巨著,不仅因为其史诗般恢弘气势,所展示的近半个世纪的丰富历史画卷,更因贯穿始终的博大而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而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作品。
在以往众多文章中分析这部作品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大多被定义为资本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有时对其还有一些责难和非议,很少有从宗教的角度来思考与评价。
通过仔细地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这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散发着基督教的光辉,尤其可以从主人公冉阿让身上体现出来。
一、冉阿让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来源自基督教《圣经》中《约翰福音》上有这样一段话:“基督教像任何权威性的宗教一样,需要他的成员保持一种见解……他们拥有任何善的属性或所行的任何善事都是可以的。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冉阿让原来是一个善良、忠厚、本份、勤劳的工人。
为了姐姐的孩子们不至于饿死,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刑。
他不服,他反抗,他斗争,可是他所有的行动反而使他越陷越深,四次越狱不成,刑罚越加越重,最后竟然是长达19年的漫长苦役。
在这19年里“由于监狱潜移默化的作用”,他逐渐成了一头猛兽,具有了“一种无目标、无止境、凶狠残暴的危害欲”。
出狱后又因为持有表明苦役犯身份的黄色身份证而备受世俗偏见的歧视,这时的他已经不再相信人世间还有仁爱与公理的存在。
于是在米里哀主教热情地招待他,并安排他的住处之后,“他蓦地转过身来对着那老人,叉起胳膊,用一种凶横的目光望着他的房主,并且粗声地喊道:‘呀哈!真的吗?您让我睡在离您这样近的地方吗?’他又接上一阵狰狞的笑声,说道:‘您全想清楚了吗?谁向您说我不曾杀过人呢?’”这时的冉阿让桀骜不逊、仇视一切,俨然是一个冷酷、凶恶、充满复仇心理的囚犯。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7922efba27284b73f24250d7.png)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在19世纪的西方文学史,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主要思想控制工具。
人道主义要表达的是:人本质的展现,对人的道德价值、地位、个性发展等。
在雨果的作品当中,人道主义思想是博爱,仁慈,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对社会未来的乐观态度,对革命意识的不同看法。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是从他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其中《悲惨世界》、《九三年》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二、同情人民苦难,控诉社会黑暗在《悲惨世界》中,“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悲惨社会现象,是因为当时黑暗的社会造就了这么一群可悲的人民。
这些事情在雨果的《悲惨世界》里,都有着其思想内涵。
雨果通过作品来描画出生活在死亡线上的人物,以此来代表千千万万的穷人的形象,为这些穷人鸣不平,进而控诉这个社会对下层人民的毒害,揭露这个社会发生的黑暗面。
雨果正是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来表达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让人间变成地狱,目的是为了同情贫苦而善良的人民,《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芳汀……,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做出悲剧的命运来抗争对这个社会的不公。
雨果以人道主义作为武器,对当时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作出无情的批判,对弱势人群的穷困潦倒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他坚持用“善与恶”的冲突来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现象。
他认为世界是两种原则——善与恶的斗争舞台,并把所有的矛盾都归结为善与恶的对立,而恶终将会被打败,恶会走向善。
雨果的作品中要表现的那些人道主义思想,有很多处都有明显的记录:冉阿让在偷主教的银器被警察抓获,作为主教的米里艾,他不单没有说冉阿让偷了他的东西,反而还送多一个银器给冉阿让,这些都无不体现着主教的仁爱思想,他希望用爱对化解冉阿让身上的罪恶,让他的灵魂从新回归,这正是雨果要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坚持向上乐观的信念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中的乐观向上的信念在他的作品中更是描写得淋漓尽致,雨果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他坚信人类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浅谈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谈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671fb5065ce0508763213ea.png)
浅谈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摘要:正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是一位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同时他又撰写了许多闻名于世的文艺评论。
他以独到的艺术理论、美学思想和一生辛勤的文学创作,当之无愧地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并且在世界文学史上赢得了令人景仰的声誉。
《悲惨世界》显示了雨果对十九世纪法国劳动人民的同情,对资本主义黑暗社会的抨击,表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为人类文化思想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章。
关键词:悲惨世界;雨果;人道主义思想一、引言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文学理论等都在整个法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小说是雨果创作生涯中极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凝聚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作为一个诗人,拥有着一颗驰骋四野的心灵,探索着人世万物,寻觅着人性奥秘,犹如暴风雨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呼唤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导着人们热爱生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悲惨世界》就是雨果在长期探索社会、人性问题的结晶。
史诗般的长篇巨著《悲惨世界》凝结了雨果16年心血和艰辛。
这部辉煌的巨著,不仅有着史诗般的恢宏气势,展示了近半个世纪的丰富历史画卷,还贯穿着雨果博大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对19世纪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冉阿让悲惨命运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揭露并谴责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残酷罪行,表达了对当时法国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和命运的同情,提出了采用道德感化改造黑暗社会的理想途径,集中地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是雨果渴望和呼唤人间真善美的真实写照,是其表达人道主义思想的真切流露,其艺术魅力和力量至今仍旧活跃在文学舞台上。
二、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三大主题(一)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作为一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雨果用自己的笔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广大劳动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表达了对他们真挚的同情和怜悯,并将他们的悲惨归结于社会的责任,认为社会必须对人民悲惨命运负责,把社会比作是“杀人的监狱”。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73f368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6e.png)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一、关于人道主义思想的简述(一)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人道主义思想,其内涵主要涵盖两个层面。
在个人层面,它主张个体价值的彰显与实现;而在社会层面,则强调个体在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体应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集体的利益。
这一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历经文艺复兴的滋养,最终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得以盛行,形成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理念。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追求雨果,一生致力于完善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呼吁人们从民族宗教、封建制度等束缚中解脱出来,摆脱对人性的禁锢,倡导以仁爱善良之心去关爱他人、关怀社会,并感化他人。
他的作品中,每一个角色都体现了他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道主义中的博爱与自由平等,使之更加饱满与真实。
二、从《悲惨世界》的角色看人道主义《悲惨世界》是雨果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写照,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经历,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呼吁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正面角色中的人道主义光辉在《悲惨世界》中,雨果明确指出,只要社会压迫存在,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冉阿让,作为作品的核心人物,其人生经历充满不幸、堕落与重生。
他因偷面包而获刑,反映出社会的冷酷;出狱后,又因生计而再次犯罪,内心充满仇恨。
然而,主教的宽恕与仁爱拯救了他,唤醒了他的良知。
此后,他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收养并深爱着无血缘关系的坷赛特。
这种仁爱与道德的传承,正是雨果理想中的人道主义社会形态,他以艺术的手法,通过正面角色,宣扬了他的博爱与平等理念。
(二)反面角色中的人道主义闪光雨果的作品中,反面角色同样展现出“真”“善”“美”的一面。
沙威,作为警察形象,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坚决追捕“罪犯”冉阿让。
然而,在巴黎巷战中,他被冉阿让的善良所感动,最终选择放走他。
沙威的悲剧,是时代的产物,揭示了法律在道德面前的无力。
雨果多次强调,沙威内心其实具有善良的本性。
论《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21f2ed11ed9ad51f01df2e4.png)
信阳师范学院毕业论文题目:论《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专业:教育学院班级:学号: 20140201536指导教师: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日目录摘要 ............................................................................................................................................... I I Abstract......................................................................................................................................... I II 一.前言 . (1)二.“悲惨世界”人性的沉沦 (1)(一)可怜的忏悔者 (1)(二)可恨的罪恶者 (2)三.“幸福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的思想 (2)(一)《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形成 (2)(二)《悲惨世界》雨果人道主义的特征 (3)四.结语 (3)参考文献 (3)论《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姓名:郭丹妮学号:20140201536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专业:教育学指导教师:职称:[摘要]:电影《悲惨世界》改编于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代表作,不仅呈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内容,而且作品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在西方文学史上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力。
影片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类型化特征,充分彰显了影片自身的艺术对照原则以及浪漫主义思潮。
影片中的“悲惨世界”与“幸福世界”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对“善”予以歌颂,对“恶”予以压制,影片所塑造的“恶”的形象正是其弘扬的“善”的对立面。
而善与恶存在着循环的转化,在影片中以多重的角度完全呈现。
[关键词]:《悲惨世界》;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善;恶[Abstract]:Movie "Les Miserables," adapted from the famous writer Victor Hugo's masterpiece of the same name, only presents nearly half a century of historical content, and Hugo thought the humanitarian work also formed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Characters in the film has a distinct type of feature and demonstrates the art of the film itself, and the control principles Romanticism. Movie "Les Miserables" and "Happy World" formed a sharp contrast to the "good" to be a celebration of the "evil" to be pressed, shaped by the film "Evil" is the image of its carry forward the "good" antithesis. And there is good and evil cycle of transformation in the film at an angle of multiple fully rendered.[Keyword]:"Les Miserables"; Hugo; humanitarian thinking; good; evil一.前言电影《悲惨世界》[1]是根据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0bc3616be23482fb4da4cb4.png)
浅谈《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欧美现代文学史上,人道主义几乎是每个进步作家的思想基础,他们从这一思想出发来判别美丑、看待善恶、评价道德的高尚与卑下、衡量政治和宗教的进步与反动,十九世纪的司汤达、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都是如此,雨果也不例外。
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歌颂巴黎人民事迹的长篇史诗,它以宏伟的篇幅、磅礴的气势、出神入化地展现了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再现了千姿百态的巴黎下层社会生活,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理想,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力量,表现了人生的变幻沧桑,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处处透露着人性的光辉,宣扬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其人道主义思想更是震撼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
一、真实揭露社会现实,表现人道主义思想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
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悲惨世界”,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与不公,深刻的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发出呼吁并提出控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
如穷苦工人冉阿让,为了无依无靠的姐姐和7个嗷嗷待哺的小外甥而迫不得已偷了一块面包,就被抓起来前后坐牢和服役达19年之久。
让穷人无法生活的社会和长期的牢狱之苦,使得冉阿让对社会、法律、乃至人类都充满仇恨,出狱后又到处遭歧视,自然免不了以盗窃进行报复。
他的悲惨命运从此与社会地位不平等、分配不公正、审判不公允、处罚不得当以及习俗陈见结合在一起。
不管他本人如何想改变,但都是无用的.卞福汝主教的“仁慈”与“博爱”感化了他,使他开始改恶从善。
他开始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开办工厂、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无论如何却不能容忍他,因而他一直受到警官沙威的追捕,他的命运就一直处于这种不公正惩罚的悲惨之中。
雨果《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探析(可编辑)
![雨果《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探析(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93790d2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9.png)
雨果《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探析学号:20080101050146 密级: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雨果《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探析学院名称: 文学院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二○一二年六月BACHELOR'S DEGREE THESIS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College : Liberal ArtsSubject :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ame : yang xinDirected by : zhu zhongyuanJune 2012一、引言《悲惨世界》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历三十余年完成。
自完成之日起,在西方的读者和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雨果明确指出:“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这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 雨果著,李丹、方于译.悲惨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页.]我国对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及作品的研究,无论从时间和规模上看,还是从广度与深度上看,都可以说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雨果学》。
尤其“文革”之后,对雨果的研究空前活跃,基本上走出了翻译和评价的阶段,渐渐走入了探索和争鸣的阶段,对《悲惨世界》等代表作也开始做一些个案研究。
其争论的主要问题包括其政治观、浪漫主义的标准、派别归属问题、复杂的人物形象及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其中人道主义问题成为雨果研究的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雨果的人道主义既有进步的一面,又有阻碍革命发展的一面。
雨果在小说中强调人道主义,使他的小说具有灿烂的光辉与巨大的感染力,而在他显示出了这种雄伟绚烂的浪漫风格的同时,他又最注意、也最善于把它与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与人类现实的课题紧密结合起来,使他的小说永远具有现实的社会的意义。
从《悲惨世界》中谈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从《悲惨世界》中谈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5ed2fe0b8f67c1cfad6b80b.png)
《悲惨世界》中,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里写出"本世纪"的历史之流迂回曲折、起伏跌宕的巨变,并且在全部历史景象与过程的中心,安置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即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
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雨果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在他看来,大革命后的半个世纪的不同阶段,下层人民的处境同样都悲惨艰难,并无变化,他以冉阿让、芳汀与珂赛特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
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
雨果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
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
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
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
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
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作者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同时也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
《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人道主义
![《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人道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0e19db006529647d27285299.png)
——再析xx内容摘要:本文试从宗教的角度分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冉阿让为观察点,得出冉阿让的人道主义来源于基督教,带有明显的救赎痕迹,和他自主自觉的维护,不断地追求这一高尚品格。
关键词:人道主义基督教救赎自主自觉《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自1828年开始构思,直至1861年才最后完成、创作期长达30余年的辉煌巨著,不仅因为其史诗般恢弘气势,所展示的近半个世纪的丰富历史画卷,更因贯穿始终的博大而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而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作品。
在以往众多文章中分析这部作品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大多被定义为资本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有时对其还有一些责难和非议,很少有从宗教的角度来思考与评价。
通过仔细地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这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散发着基督教的光辉,尤其可以从主人公冉阿让身上体现出来。
一、冉阿让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来源自基督教《圣经》中《约翰福音》上有这样一段话:“基督教像任何权威性的宗教一样,需要他的成员保持一种见解……他们拥有任何善的属性或所行的任何善事都是可以的。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冉阿让原来是一个善良、忠厚、本份、勤劳的工人。
为了姐姐的孩子们不至于饿死,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刑。
他不服,他反抗,他斗争,可是他所有的行动反而使他越陷越深,四次越狱不成,刑罚越加越重,最后竟然是长达19年的漫长苦役。
在这19年里“由于监狱潜移默化的作用”,他逐渐成了一头猛兽,具有了“一种无目标、无止境、凶狠残暴的危害欲”。
出狱后又因为持有表明苦役犯身份的黄色身份证而备受世俗偏见的歧视,这时的他已经不再相信人世间还有仁爱与公理的存在。
于是在米里哀主教热情地招待他,并安排他的住处之后,“他蓦地转过身来对着那老人,叉起胳膊,用一种凶横的目光望着他的房主,并且粗声地喊道:‘呀哈!真的吗?您让我睡在离您这样近的地方吗?’他又接上一阵狰狞的笑声,说道:‘您全想清楚了吗?谁向您说我不曾杀过人呢?’”这时的冉阿让桀骜不逊、仇视一切,俨然是一个冷酷、凶恶、充满复仇心理的囚犯。
毕业论文-论《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毕业论文-论《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1360d3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6.png)
毕业论文-论《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创作和理论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一个新高峰。
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法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侧影。
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1)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
《悲惨世界》中所描写的人物命运和具体情节,包含了雨果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这就是:关注底层贫穷人民的悲惨处境和不幸命运;探索从经济方式上来消除贫困与失业;否定现实世界里的低级法律,宣扬一种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的高级法律,以仁慈、博爱来改造社会和人生。
(2)浪漫主义风格。
雨果既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的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的构思叙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的故事,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
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部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的典型特点,即离奇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手法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以及强烈的情感色彩。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c99536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b6.png)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笔者前些日子购买李丹、方于夫妇所翻译的法国名著《悲惨世界》一套,阅读起来简直有种被击中的感觉,欲哭而无泪。
好似曾经的自己只是恍恍惚惚低头行走于路上的小孩,突然迎面撞上了上帝,他举起了他手中的光明将我打倒在地,让我从此跟他做一个具有人道精神的人。
今就以本文对书中的人道思想进行分享。
一、《悲惨世界》的名句解析“有思想的人很少用这样的短语;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
这个世界是另一个世界的前厅,这里不存在幸福和人。
人真正的区分方式是:光明中的人和黑暗中的人。
减少黑暗中的人数,增加光明中人的数目,就是目的。
所以我们要大声疾呼:教育!科学!学会读书就是擦亮了火炬,每个字的音节都散发出火星。
可光明的人不一定快乐,人在光明中依然痛苦,过度的光明会引起燃烧,火焰是翅膀的敌人,燃烧而不终止飞翔,只能是天仙的奇迹。
当你有所爱并有所悟的时候,你还是会痛苦的。
曙光出现,遍地泪光。
光明中的人看见黑暗中的同类,能不垂泪欷嘘。
”以上这段取自书中《黑话》一章的末尾,笔者认为其最能显现本书的思想内涵,整本《悲惨世界》,其实就是卞福汝主教,冉•阿让,珂赛特和马吕思等青年三代人之间人道主义思想的传递。
[1]二、《悲惨世界》人道主义分析冉・阿让,一个穷苦的剪树枝的工人,因其姐姐有五个孩子需要抚养,他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孩子挨饿,在寒冷的冬天因试图从面包店偷了一块面包而被捕入狱,那一年他16岁,被判12年监禁,期间他乂多次企图越狱,但一直没有成功,因越狱其监禁年数不断增加,直到48岁他才终于逃出了监狱。
三十多年的苦役生涯让他对这个世界完全绝望,苦大仇深的他决心要报复社会,但命运的安排,让他在流浪的途中遇到了心地极其善良的卞福汝主教。
主教收留他过夜,他却想抢走主教仅有的财物,主教觉察以后丝毫没有怪罪的意思,而是告诉冉•阿让:我所有的财物你都可以拿走,因为它们都是上帝的,而现在你比我更需要这些东西。
冉•阿让的心受到了痛击,因为在他的眼中所有人都应该是坏人,他受不了别人对他的好。
浅析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析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a27821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7.png)
浅谈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摘要:雨果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冉阿让的人物形象作为人道的化身更是深入人心。
我且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对贫苦农民的不幸遭遇进行深入刻画,由此发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但同时坚持会有光明未来的乐观信念;谴责资产阶级法律的同时认为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化恶为善;以及对共和党人英勇斗争的歌颂三个方面浅析该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人道主义;乐观信念;化恶为善;革命斗争人道主义是以个人为着眼点的观点,关注人的本质,主张个性发展,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
在欧美现代文学史上,人道主义是诸多进步作家的思想基础,如十九世纪的司汤达、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
他们通过作品来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震撼读者的心灵,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雨果也不例外,他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冉阿让的人物形象作为人道的化身更是深入人心。
我且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对贫苦农民的不幸遭遇进行深入刻画,由此发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但同时坚持会有光明未来的乐观信念;谴责资产阶级法律的同时认为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化恶为善;以及对共和党人英勇斗争的歌颂三个方面浅析该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控诉社会黑暗,坚信未来光明雨果在《悲惨世界》深入描写了贫苦人民多舛的命运。
失业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家人铤而走险去面包店偷了一个面包,而他为此需要付出5年苦役的代价。
他处于对自由的渴望四次越狱,均告失败,五年苦役竟加至19年。
出狱后,他改恶向善,却无法摆脱司法机构的追缉,几度隐姓埋名。
纯洁善良的芳汀被一大学生玩弄抛弃后独立抚养女儿珂赛特,虽然勤劳节俭,但不断受到房东的勒索、包工的剥削、债主的催逼,经济窘迫。
为抚养女儿,她被迫出卖肉体,但最后还是无力摆脱困境,含恨而死。
她的女儿珂赛特从小就饱受德纳第夫妇的残酷虐待。
对于小说描写的巴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大众来说,现实社会可谓是地狱,这个从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将近半个世纪的法国社会黑暗凄凉。
《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社会动荡的描写
![《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社会动荡的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8161762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6.png)
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社会动荡的描写介绍《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雨果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本小说以法国历史时期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充满苦难、不公和社会动荡的悲惨世界。
在小说中,雨果通过描绘各种不同角色的命运和经历,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正义问题。
1.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1.1 爱与慈善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表达了他对爱与慈善的强烈信念。
他认为,爱和慈善应当是社会基石,能够改变个人命运并促进社会和谐。
例如,主人公让-瓦尔简·马德琳(Jean Valjean)因接受救助而成为慈善事业的支持者,在小说中起到了积极推动剧情发展和教育读者的作用。
1.2 同情与人性雨果对同情和人性的描绘也贯穿于整个小说。
他通过塑造各种角色,展示了从虚伪、冷漠到充满同情心的不同人性,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关爱。
1.3 反对死刑与苦役劳动作为一个积极的改革者,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坚决反对死刑与苦役劳动。
他认为死刑不能教育罪犯和挽回错误,并将其描述为野蛮和无效的行为。
同时,他批评苦役劳动对罪犯进行无尽折磨,只会加深社会不稳定。
2. 社会动荡的描写2.1 革命与暴乱在小说中,雨果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动荡局势。
革命活动和暴乱成为小说主要背景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冲突和不公平现象的激化。
2.2 贫困与不公通过描述各种地位低微、家境贫困的角色(如法里奥一家),雨果揭示了社会不公和经济困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他通过这些角色的遭遇,揭示了贫困者面临的苦难和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忽视。
2.3 社会体制的批判雨果对建立在不公基础上的社会体制进行了批判。
他通过塑造反面角色(如雅瓦尔警长)来揭示社会机构中存在的腐败、权力滥用和不义现象。
结论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展现了他深厚而广泛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以真实而动情的方式描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动荡状况。
通过这部伟大的作品,他唤起了读者对爱、同情与正义的思考,并呼吁改变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与苦难。
浅析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 悲惨世界 中的体现
![浅析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 悲惨世界 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3a14b56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e.png)
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摘要:《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展现了雨果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包括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救助、以及对人性的探索与呼唤。
通过对小说中角色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情感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对文本的贡献。
1. 社会不公的关注雨果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关注是《悲惨世界》的核心主题之一。
小说中,雨果通过描写法国社会底层贫穷人民的生活状况,暴露了社会的阶级分化与不公。
贫穷、饥饿、苦难等因素贯穿全书。
例如在巴黎街头,人们饱受饥饿与寒冷的折磨,无处可寻食物与庇护。
这些描写旨在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关注,呼吁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分配现状。
2. 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救助与雨果强调社会不公相对应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救助。
小说中,无数可怜的角色得到了雨果的关注与援助。
例如,面对道德沦丧的法律体系,主人公让-瓦尔简·克尔兹(Jean Valjean)因偷面包而被判徒刑,但得到了司铎马德莱纳尔(Bishop Myriel)的慷慨救助。
此后,让-瓦尔简成为了一个改过自新的人,并致力于帮助他人。
此外,小说中的角色还包括埃班·加邦(Éponine)、科赫费尔对卡马斯夫(Cosette)的父亲,以及法斯特(Fantine)等人。
这些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塑造都体现了雨果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救助精神。
3. 对人性的探索与呼唤《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
主人公让-瓦尔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狱中受尽苦难后,他仍然能够选择善行,并把握机会改过自新。
小说中其他角色的塑造也存在着类似的对人性的探索,如法斯特因为对女儿的爱而不断奋斗,或者让-瓦尔简尽管知道自己面临巴黎起义的危险,仍然不离不弃地陪伴着科赫费尔对卡马斯夫。
这些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展示了雨果对人性的关注与呼唤,他试图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需要找到正确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雨果看来,一个人身上同时寄寓着黑暗和光明,黑暗属于尘世、光明属于天国;雨果坚信人的光明面可以战胜黑暗面,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如此。
他对人的这种信念,表现为人性思想和人道主义,对社会的这种信念则化为乌托邦社会理想。
在《悲惨世界》里,人性中的黑暗面转化为光明面是主人公冉阿让一生最重要的界标。
这个本性善良的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便身陷囹圄十九年之久,即使被释放仍不见容于社会;社会地位不平等、分配不公正、审判不公允、处罚不得当以及习俗陈见结合在一起,促使他犯罪,又促使他仇视一切人。
恶意报复社会的冉阿让身上主要体现出“兽性”,他的灵魂浸没在黑暗中,是米里哀主教的“仁慈”与“博爱”感化了他,使他恢复被遮蔽的人性,开始改恶从善。
冉阿让的转变体现了一个人心灵中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
偷走银器后被抓回来的冉阿让,面对米里哀主教的巧言掩护和一对银烛台的加赠,感受到了“仁慈”和“宽容”的善的力量,灵魂受到空前的震慑,使本已决心作恶到底的他深感不安;经历了侵吞小孩四十铜子的反复后,米里哀精神终于在他身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冉阿让义无反顾地将这种精神发扬并传承了下去,成为一个维护人的尊严、追求博爱和理想、善良宽厚甚至具有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的人间“天使”与正道的化身。
雨果认为,整个世界是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场,但是他深信善能胜恶、人性能够消除污秽而不断地自我完善。
《悲惨世界》里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善能胜恶”上,更凝聚在“爱能消恨”方面。
雨果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一种纯朴的爱惜、同情、怜悯的“心灵关系”,即“恻隐之心”;在他看来,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只要得到怜悯和同情、得到爱的滋润,生命力便会旺盛、灵魂便能得救。
出于对外甥们的真爱,冉阿让才在无奈之下偷了面包;但长期无情的苦役生活扼杀了他的爱心,是米里哀主教的嘉言懿行消除了他积聚的仇恨,重新点燃起他心中早已熄灭了的爱,使他从一个善心汩没的恶棍变成了择善而从的正派人。
米里哀主教的博爱精神传递到他身上,使他也成为爱的源泉,并促使他将这种同善结伴而生的爱施于芳汀、割风以及他工厂里的工人们身上;成为海滨小城蒙特猗的市长后,又广施厚爱于市民身上,营造了一个理想的“蒙特猗乐土”。
在解救和抚养珂赛特的过程中,爱逐渐上升为冉阿让生命的第一需要。
他与珂赛特的父女之爱净化了他的灵魂,充实了他的生活内容,使他的善行有了物质力量,推动他坚定地走完为善的道路。
在冉阿让性格发展的阶梯上,起点是苦役犯,然后是“感悟向善”的慈善家马德兰市长——高尚的逃犯冉阿让——慈爱的“割风”老爹,终点是真善美的极致、超凡出世的圣人冉阿让。
一个人心中有了爱,任何邪恶都不能滋生。
雨果阐明的这种爱是浪漫主义的至上之爱、理想之爱,他正是把这种爱赋予了小说人物。
起义领袖安灼拉曾在街垒上向即将赴难的战士们说:“爱,你就是未来。
”这句话代表了作家对爱的最明确的概括:对爱的追求就是对未来的追求,就是对光明的追求。
警探沙威的放人与自杀,也许最能体现“爱能消恨”了。
沙威是封建王朝权力的维护者,他是统治者忠实的走狗和爪牙。
他奉公守法,谨严刚毅,他代表的是
法律。
他为社会恪尽职守,他没有思想,绝对忠诚,他有钢铁般的意志,机器般的服从,他与他的同类组成了旧的社会形态牢不可破的屏障,他也因此成为该阶级值得信赖、最为称职的警官。
他容不得“刁民和妓女”,他一意维护固有的传统秩序,他也不容别人乃至自己对上层或上司的不敬,他以“正直”“无私”自律,忠实地维护着这架残破的社会机器,保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
他有猎犬式的鼻子,鹰隼般的眼睛,作为法权的盲目信徒和忠实执行者,他几十年如一日顽固地追捕着“罪犯”冉阿让,终不懈怠。
但是事实告诉他,法律冤判了冉阿让,这个他向来视为下贱的囚犯原来是一个圣人,就连自己的苟活竟也出于这个敌手的宽容。
以德报怨的善良与无私无畏的爱心使人性僵化的沙威幡然猛省,他被迫承认指向天国的人性之爱而背离了现世法律;良心的苏醒促使他放人,而动摇了的信仰又无法叫他释怀,他只好选择自杀。
雨果在描述沙威残酷的正直时,一再将其比作“岩石”或“花岗石”,但在仁爱面前,它们还是熔化了。
雨果并没有不切实际地期望彻底消除黑暗,在他看来,社会的法律只惩罚那些表面的犯罪,人民的起义也只变更了朝代,因此他主张既不要专政主义,也不要恐怖主义。
我们要的是舒徐上升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