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导学案(教师用)

合集下载

《合欢树》导学案(教师)

《合欢树》导学案(教师)

《合欢树》导学案编制人:张安祥审核人:涂淑琴领导签字:陈利平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熟读全文,弄懂文章的主演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书写认真、规范。

预习案I、教材助读1、生平介绍: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2、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3、合欢树:豆科落叶乔木,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奇,日落而合,日出而开,给人以友好之象征。

花叶清奇,绿荫如伞,植于堂前供观赏。

作绿荫树、行道树,或栽植于庭园水池畔等,都是极好的。

4、整体感知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6):写母亲生前的事情。

以写“人”为主。

第二部分(7—12):写母亲逝世后的事情。

以写“树”为主。

II、预习自测1.下列红色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虔诚qiān熏xūn晃动huàngB.胯上kuà灸jiǔ偏方piānC.够戗chuāng逛guàng含羞草xiūD.茂盛miè瞪dèng偶尔ǒu答案是B解析:A项的虔诚(qiān)应为虔诚(qián);C项的够戗(chuāng)应为够戗(qiàng);D项的茂盛(mi è)应为茂盛(mào)。

《合欢树》导学案

《合欢树》导学案

《合欢树》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史铁生生平及作品,学习作者对母亲生动、传神的刻画及寄予的情感;●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体会无私的母爱。

2.过程与方法:●品味作者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难点】●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感受真挚的母子深情;●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旁注法归纳法探讨法【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请简述“我眼中的史铁生”(经历、作品、信仰)。

☆作者按什么线索叙述了与母亲有关哪几个生活片断?“我”眼中的母亲是个☆文章7-12段哪些地方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请找出表达情感变化的句子说一说原因。

【合作探究】☆文中写“合欢树”的文字并不多,为什么文章取名为《合欢树》?“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附资料链接:【母亲的颂歌】仿佛泰戈尔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在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殿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仿佛觉得母亲凝住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纸船——寄母亲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母爱名言】●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法国】●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俄罗斯】●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

——泰戈尔【印度】●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

《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意蕴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方法: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

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

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课文分析(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 明确:年龄“我”母亲十岁作文获奖做裙子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死多年(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文章题目叫《合欢树》但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有什么好处?明确:(1)条理清楚(2)与邻居闲聊时提起,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二)分析把握母子间的亲情母亲对儿子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明确: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实用的《合欢树》教案4篇

实用的《合欢树》教案4篇

实用的《合欢树》教案4篇《合欢树》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深沉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4.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__中用平淡朴实的语言,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对母亲真挚的感动展现出来,这正是学生应学会以小见大、平凡中见真情的写作方法,所以我把“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作为教学重点,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象征的写作方法较生疏,把“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高效课堂重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更多的是授予学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

基于此,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点拨、引导、释疑等,而学生发挥自主权,可以写写划划、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流程:高效课堂的标准不是看老师的教而是看学生的学,不是看老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生动,看老师在课堂上是否激发、开发、诱发、启发、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学生能自己完成的,老师决不包揽,所以我设计的课堂流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完成。

(一)情境激趣:出示一张图片,介绍图片上的人物以及代表作,既让学生了解作者,又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我设计的导语是:这就是《合欢树》的作者史铁生。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领奖典礼上,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

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主人公史铁生。

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代表作有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

《合欢树》教案(精选5篇

《合欢树》教案(精选5篇

《合欢树》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植物学》第四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介绍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生态价值以及栽培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认识到合欢树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合欢树的栽培管理技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和栽培管理技术。

教学重点:合欢树的生态价值和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合欢树实物或图片、PPT课件、视频资料等。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合欢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合欢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合欢树的生物学特征:介绍合欢树的科、属、形态特征等。

b. 合欢树的生长习性:讲解合欢树的生长环境、生长速度等。

c. 合欢树的生态价值:阐述合欢树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如固氮、保持水土等。

d. 合欢树的栽培管理:介绍合欢树的繁殖方法、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合欢树,让学生亲身感受合欢树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合欢树的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合欢树的形态结构图,并标注主要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合欢树生物学特征a. 科、属b. 形态特征2. 合欢树生长习性a. 生长环境b. 生长速度3. 合欢树生态价值a. 固氮b. 保持水土4. 合欢树栽培管理a. 繁殖方法b. 栽培技术c. 病虫害防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合欢树的生物学特征。

b. 合欢树的生长习性有哪些?c. 请谈谈合欢树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2. 答案:a. 合欢树属于豆科合欢属,形态特征包括树冠宽广、叶子呈羽状复叶等。

b. 合欢树生长于温暖湿润的地区,生长速度较快,喜阳光充足。

语文《合欢树》教学教案(教师优秀课件)

语文《合欢树》教学教案(教师优秀课件)

语文《合欢树》教学教案学科:语文授课教师:同头课教师:【课题】合欢树【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段】导读法、讨论法【教学准备与教具】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磐”一般坚强地站立起来,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树》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合欢树》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欢树》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欢树》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合欢树》第二课时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一、问题探究1、文章为何以“合欢树”为题?合欢树在作者心目中占有特殊位置。

当大院子的老邻居们提到“小院子”的时候,作者以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为托词来掩饰;但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作者却“心里一阵抖”,这种独特而剧烈的心理活动,深刻表现了“合欢树”在作者心中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为合欢树曾经寄托着母亲的希望。

文章写道,第二年没有发芽的合欢树第三年竟然长出茂盛的枝叶,为此,“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并因而更加精心地照顾它,“不敢太大意”。

合欢树的“死而复生”使母亲似乎看到了希望。

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

文章以“合欢树”为题是颇有深意的。

2、虽然本文以“合欢树”为题,但文中并没有出现对树的正面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对合欢树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

当年合欢树被母亲视为儿子的化身,如今儿子已经成名,但母亲已驾鹤西去。

合欢树上倾注着母爱。

作者爱这棵树,因为他深爱母亲。

但是他最终还是不愿进小院亲见。

他渴望见到合欢树,重温母爱,但母亲已经逝去,睹物更会思人,作者不忍见树,其实是他不忍重温失去母亲的痛苦。

作者这样写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3、文章哪些地方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独特情感,品味作者附着在合欢树上的复杂心态。

本文多处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

首先是作者思考母亲过早离开人世原因时的心理描写,“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作者的自问自答,充分表现了儿子对母亲备受煎熬的心灵苦痛的深刻理解,儿子身残心苦痛不欲生,母亲其实更是生不如死。

正如作者在《我与地坛》中所写:“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作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让母亲“气得够呛”的顽童和“被命运击昏了头”的莽撞青年了,他已经长大成熟并能理解母亲了。

《合欢树》教案4篇

《合欢树》教案4篇

《合欢树》教案4篇《合欢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__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理清__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__是一篇意蕴深厚的叙事散文,它以深沉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教学过程:导入导语:有这样一位母亲:每天,她总是伫立在门前,看着儿子摇着轮椅远去的背影,一动不动地站着,无论风霜,无论雪雨,这份爱恋绵长而悠远,对于儿子,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对母子,故事中的儿子就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

学生自由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教师适当补充了解作者及背景,帮助理解主题感知课文请同学自由读课文1、勾画生字词2、引导提问(1)课文都写了哪些事?(2)通过这些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①我作文比赛得奖,引来母亲对儿时作文的表白。

②我腿残废,母亲帮我寻医问药。

③我想写作,母亲给我借书。

④母亲照料合欢树。

⑤我不敢看又想去看合欢树。

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理清__思路品味语句,品味感情勾画最令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叙事中传达感情的。

[示例]1、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2、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3、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合欢树》教案(精选5篇)

《合欢树》教案(精选5篇)

《合欢树》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合欢树》教案《合欢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感受母子情深,学会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能力目标】:品味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情感目标】:在体会了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后,从自身出发,领悟母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教学重点】: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母子深情,学会爱人,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及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导入,师生对话,活动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搜集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等相关文章,(让学生走进作者,铺设感悟课文的情感基础)2.阅读课文《合欢树》,完成教师设计的预习作业,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初步书写对文章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叩击学生心扉,激情学生的情感波澜)1.播放歌曲《母亲》2、导语词:一曲《母亲》叩击了我们的心扉,也唤醒了我们的万千思绪。

有人说,“上帝不能亲自去每一个人家,于是创造了母亲”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我们都有自己的母亲,对于母爱我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的理解,那么史铁生又是如何诠释母爱,理解母亲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3、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作家作品,铺设感悟课文的情感基础)1、作家简介:(学生先说,教师补充)2、多媒体展示史铁生的照片,作家简介以及主要作品。

3、提问:在这些画面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史铁生,是不是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呢?(多媒体展示作家作品)教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虽然坐在轮椅上却露出开朗的笑容的史铁生。

双腿瘫痪的史铁生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

他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我们可以想象他的艰辛和付出。

但是我们又如何想象那位伟大的母亲面对一个残疾的儿子她需要怎样的付出。

《合欢树》导学案

《合欢树》导学案

《合欢树》“自主—导学”课堂导学设计设计者:周宝庆使用者上课时间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合欢树》设计理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2、引导学生研读和品味作品,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3、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学会珍惜。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2.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师教学点拨预设学生主体活动个性修改一、创景导入:1、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李陵悲吟:“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人啊,恬然于父母铸就的港湾,便会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能够承欢于爹妈的膝下,谁又能够理解母爱的伟大?人们常说,“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史铁生的《合欢树》里蕴含着的,就是这样一份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

2、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奖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母爱的文章及诗词并欣赏课件的展示。

2、聆听教师的解说3、齐读并记录作者的相关信息。

二、自主探究点名让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第八段。

问题设计1: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厚的写人记事的叙事散文,课文都写了那些事?通过这些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教师提示:①我作文比赛得奖,引来母亲对儿时作文的表白。

②我腿残废,母亲帮我寻医问药。

③我想写作,母亲给我借书。

④母亲照料合欢树。

⑤我不敢看又想去看合欢树。

表达的主题: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问题设计2:找出令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如何在叙事中传达感情的?教师提示:1、文章第二段中“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合欢树》优秀教案

《合欢树》优秀教案

《合欢树》优秀教案人教版《合欢树》优秀教案(通用5篇)《合欢树》是一篇怀人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合欢树》优秀教案,供参考借鉴,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合欢树》优秀教案篇1一、导入年轻时期,正值花样年华的时代,作者双腿残废了,这个噩耗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他想到死了倒好。

但是母亲却始终不离不弃,四处帮他找大夫,当治愈的希望最终破灭之时,母亲又鼓励儿子从事写作,希望燃起他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

当作者的小说发表获奖之际,母亲却撒手人寰了,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至此,始终都没有出现题目中的合欢树。

那么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合欢树:又名马缨花,它的名字蕴含了合家欢乐的吉祥意。

二、题为《合欢树》,却在文章已过半的第五段引出合欢树,那么前文以时间为线索的大量追忆,是否游离了课文标题? ——作具体分析1、请大家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第七自然段)(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第八自然段)(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以及希望去看看合欢树(第九、十自然段)(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第十二自然段)三、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

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

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我”的残疾,带给了母亲更大的不幸,为了照顾儿子,母亲心力交瘁,49岁就离开了人世。

所以作者一直带有一种愧疚。

如果不是自己的厄运,好胜的母亲,完全可以去实现她的理想。

所以作者不敢直面合欢树,作者更感内疚,揪心的悲伤。

《合欢树》导学案j教师

《合欢树》导学案j教师

《合欢树》导学案今日名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合欢树,落叶乔木,伞形树冠。

叶互生,为偶数。

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奇,日出而开,日落而合。

有“马缨花”、“绒花”之称。

常象征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学习目标:1.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品味平淡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真挚的感情。

3.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有一种情感,它近在咫尺,因为过于亲近,也许,你一直逃避;有一种爱,它触手可及,因为过于琐碎,也许,你一直抗拒。

当有一天,世界上最疼你的那个人猝然离去,点点滴滴,你才忆起,但一切,都已来不及……今天让我们怀着这样一种情感来学习史铁生的一篇散文。

一、点滴积累:学习指导基础二、感知课文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思考:文章从哪一段开始写到合欢树?明确:第七自然段。

2、师:课文的前六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我们先来赏析课文的前半部分。

三.品读课文1、赏析课文前半部分1)、读前六段思考:这几段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在文章中划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

通过这些事情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明确:四件事。

1)母亲给我治病2)母亲为我借书3)母亲推我去看电影4)母亲鼓励我好好写作2)、在这几件事情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动?预设答案:a、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b、“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1)给“我”治病:(找出具体的语句)▲“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教案《合欢树》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合欢树》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了解《合欢树》的作者、背景与主题。

2.理解《合欢树》中的情感描写与意象。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合欢树》的情感描写与意象。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合欢树》中的情感描写与意象。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教学方法:1.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2.个人阅读与小组合作。

3.创作与分享。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内容,即《荷塘月色》。

2.引入新课《合欢树》。

介绍作者、背景和主题。

3.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你们对《合欢树》这个名字有什么想法?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让学生个人阅读《合欢树》。

2.分组讨论,理解文中的情感描写与意象。

每组选择一段文字进行解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汇总讨论,让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解读。

三、创作与分享(30分钟)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情感或意象进行创作。

可以是诗歌、散文、绘画等形式。

2.分组分享,让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进行分享。

可以让其他组进行点评。

四、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2.提出问题:你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讨论、个人阅读、小组合作、创作与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既注重了学生的听力与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让学生自己创作,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描写与意象。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合欢树》导学案

《合欢树》导学案

《合欢树》导学案
《合欢树》导学案
《合欢树》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
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教学方法】
品读、交流、探讨、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
明确:年龄“我” 母亲
2、感受1——3段中母亲的形象
①、推荐一名学生朗读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1—3段)。

②、对于“我作文比赛拿第一”这件事文章中出现了两次,母亲的表现有何不同?
母亲为什么会这样说?
第一次:
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第二次:
3、寻找一些让人动情的细节一读二品三析:
4、通过这些事情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明确:
5、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没有?
6、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

《合欢树》导学案(带答案)

《合欢树》导学案(带答案)

《合欢树》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用学习目标:1、品味平淡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真挚的感情。

2、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重点难点: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槃”一般坚强地生活和工作,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汉族,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后来转回北京,在工厂做工。

几年后,母亲患肝癌而离世,年仅49岁。

30岁时,他又患严重的肾病,每周要做三次透析。

现在他主要从事文学创作,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合欢树》第一课时,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欢树》第一课时,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欢树》第一课时,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合欢树》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立足文本,阅读品味语言,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从阅读中感受文字的力量及字里行间浓浓的情意;超越文本,体会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阅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预习:1、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

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

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奖。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奖对史铁生的颁奖词: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2、标题解读:合欢树,落叶乔木,伞形树冠。

叶互生,为偶数。

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奇,日出而开,日落而合。

有“马缨花”、“绒花”之称。

常象征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3、正字音:呛敷熏灸虔诚瞎逛惊惶侍弄二、课文分析1、浏览全文,并思考: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母亲合欢树主题--母爱本文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优美散文。

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前面部分写母亲生前的事,后面部分写母亲逝世后的事;前者以写“人”为主,后者以写“树”为主。

《合欢树》导学案

《合欢树》导学案

《合欢树》导学案编写人:豆妮妮审核:班级:姓名:【学习目标及要求】1、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学习重点】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及作品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_________(小说)、______(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2)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

3、根据注音写汉字。

(1)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ɡuànɡ____,不想急着回家。

(2)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dɑo__,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合作探究】1、阅读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这三段中讲了哪几件事?请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

(联系写作手法)2、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作者笔下描绘的母亲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而作者对于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得出情感线索。

3、"合欢树"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自主评价】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虔.诚qiān 熏.xūn 晃.动huàng B.胯.上kuà灸.jiǔ偏.方piān C.够戗.chuāng 逛.guàng 含羞.草xiū D.茂.盛miè瞪.dèng 偶.尔ǒu 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欢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课前预习】
1.走近史铁生
生平介绍: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9年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在双腿残疾。

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81年患严重肾病,1988年开始做透析。

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去世。

史铁生一生都为病痛所折磨,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终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集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初步感知文章,理清思路
熟悉文本,说说并概括作者写了人生中几个年龄段“我”与母亲的哪些事情。

【课堂探究】
1.深入探究,感受母子情深。

二十岁,对你意味着什么?
二十岁,对史铁生意味着什么?
二十岁儿子瘫痪了,对母亲意味着什么?
我十岁时的母亲是怎样?
《完全解读》P47:关于母亲的形象分析
我瘫痪后的母亲是怎样?
同上
试比照前后母亲发生的变化?
同上
2.有人建议将题目改为“母亲”,你以为如何?“合欢树”有什么含义?
《完全解读》P43:题目解析
2.疑惑之处
【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朴实平淡的语言回忆并叙述你与母亲生活中最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或一个片断,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对母爱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