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2
西方文论第八章新古典和蒙2详解
二.杨格的天才论 1
爱德华·杨格(l683—1765),是英国启蒙主义 时期的诗人,感伤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 文论著作有《记独创性的写作》(1759)。他提 倡独创性,反对新古典主义,主张艺术家摆脱 各种清规戒律,自由地描写感情和欲念,宣扬 创作自由,形成了以天才论为中心的文艺理论。
符号。诗运用语言,而语言是人所创造的符号, 绘画运用色彩、形体,这是自然中已有的符号。 第三,诗的最高原则在于真,画的最高原则在 于美。
一、莱辛的文论4
莱辛的另一部文艺美学著作是《汉堡剧评》。这是抛弃新古典主义, 建立德国市民戏剧的戏剧美学专著。
1、呼吁建立德国的市民戏剧。 2、要求戏剧描写市民和市民生活。 3、反对贵族化倾向,要求走出宫廷。 4、提倡用单纯的、自然的、日常生活的语言来代替贵族化的华而不
一、莱辛的文论1
莱比锡派与苏黎世派之争中,莱辛明确主张建 立德国的民族文学,以反映德国的政治问题和 市民生活。为此,他主张从古典作品中重新归 纳出新的原理,使德国文学有所依从,摆脱拟 古主义的桎梏,开拓古典现实主义道路。寓言 《猴子和狐狸》
一、莱辛的文论2
莱辛在《拉奥孔》中讨论了诗与画的界限问题, 其主旨在于肃清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影响。
“一个人对一篇描写如要真能欣赏,并且给以恰当的评价,他必 须有天赋的好想象.而且必须把表达同一句话的各种字眼的力量 和劲道仔细斟酌过,因而能辨别哪些字最意味深长,最能表达出 它本身的观念,这些字和别的字结合着用.又会生出什么新的力 量和美感。想象必须是热(warm)的,才能够使它从外界的东西所 收到的形象留下模印。判断必须敏锐,才能够辨别哪些表现的方 式最能尽量地把这些形象体现得生动,装点得美妙。”
奥鹏北语14秋《西方文论》作业2满分答案
14秋《西方文论》作业2
一,单选题
1. 下面属于塞姆勒提出的诠释原则是
A. “共时性的文本理解”
B. “历史—批判性诠释”
C. “灵恩体验”
D. “诠释的多样性”
?
正确答案:B
2. 根据课本的解释,在诠释学中,“解释的循环”表明
A. 人们的解释总是难以达到有效的作用
B. 解释需要有前理解和通过局部理解整体
C. 解释要注意避免“过度诠释”
D. 解释意义的生成可以与“文本语境”无关
?
正确答案:B
3. 涉及诠释学的基本问题有两个,其一是意义的开放性,其二是
A. 解释的有效性
B. 解释的循环
C. 解释的全面性
D. 解释的语境
?
正确答案:B
4. 泰纳首次阐述他的“文学发展三要素”学说的著作是
A. 《艺术哲学》
B. 《英国文学史·序言》
C. 《〈克伦威尔〉序》
D.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
正确答案:B
5. “我思故我在”,提出这一命题的是()。
A. 奥古斯丁
B. 帕斯卡尔
C. 笛卡尔
D. 霍布斯
?
正确答案:C。
西方文论选读大纲
西方文论选读大纲II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0 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
二.课程内容0.1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0.2两次转移:从作家到作品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
0.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三.考核知识点0.1 当代西方文论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主潮。
0.2 当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四.考核要求0.1识记: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和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0.2领会:“非理性转向”的含义和“语言论转向”的含义。
1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象征主义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论著,掌握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课程内容1.1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1.2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
1.3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三.考核知识点1.1 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瓦莱里、叶芝及其主要论著。
1.2 瓦莱里的诗歌“音乐化”论。
1.3 瓦莱里强调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4 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 叶芝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
1.6 庞德的“意象”定义。
1.7 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四.考核要求1.1识记:瓦莱里、叶芝及其论著。
1.2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2)诗情世界与梦幻世界的内在联系;(3)语言的音乐化。
1.3领会:瓦莱里论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1.4识记: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领会: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
1.6识记:庞德的“意象”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1.7领会;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2 表现主义。
新编西方文论教程(第二版)PPT2
紧张的消除”。
三、精神紧张的消除
在文艺作品中,常常出现惨烈的故事与痛苦的场景,尤其是 在战争、犯罪、灾难之类题材的作品中这类作品的审美意义 何在?对此,在文艺理论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见解是亚里士 多德的.悲剧净化”说、康德的“崇高体验”说,等等。与
弗莱一方面强调文学的自足性,一方面又强调文学与文化、社会背景不 可分割,表面看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从弗莱的总体表述来看,他 的文艺观原本就包含两层意思。
Bruce McEwen(2000)提出,压力是“一个或一 第一些,对文体学是有在威整胁个的文事化背件景,上并形引成起的独身立体的或系行统为,它上有的自反己应的”发展运
学要素可依凭,弗的原型论也最受欢迎。
本章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源出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 》,意为儿子生来即存在的对母亲的占有欲望,对父亲的嫉妒甚至怨 恨。弗洛伊德借用这一概念,强调人的性本能的普遍性和根深蒂固, 并认为这是人类罪恶感的来源,也是在多子女家庭中影响个人生活的 重要因素之一。
作B为ru艺ce术M的c现E象w是en有(启2发0的00。)当提前出的许,多压作力品是缺“乏一生个命或力和一 艺些术对性体,有与威单纯胁直的白事书件写,私人并经引验起、身缺体乏升或华行不为无上关的系。反应”
三、精神紧张的消除
弗洛伊德由本能欲望出发,不仅分析了文艺创作的奥妙,还 进而分析了文艺作品魅力构成的原因。他认为文艺作品之所 以会令人着迷,给人以享受和满足,根本原因在于欣赏者从 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本能欲望的满足。
北语网院18春《西方文论》作业-2
单选题1(4分) : 发表《作者之死》的作者是A: 福柯B: 罗兰.巴尔特C: 伽达默尔D: 卡勒2(4分) : 用“显文本”和“潜文本”指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荷马的《奥德修纪》之间的互文关系的是A: 克里斯托娃B: 热奈C: 巴赫金D: 罗兰.巴尔特3(4分) : 下面命题是由狄德罗提出的是A: “美在杂多的统一”B: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C: “美在关系”D: “美在和谐”4(4分) : 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
持此观点的是A: 普罗提诺B: 波伊修C: 奥古斯丁D: 托马斯·阿奎那5(4分) : 西方文论史上第一个严格区分了“美”与“崇高”的思想者是()。
A: 休谟B: 柏克C: 鲍桑葵D: 艾布拉姆斯6(4分) : 《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的作者是()。
A: 莱辛B: 狄德罗C: 席勒D: 温克尔曼7(4分) : “对立产生和谐”出自A: 毕达哥拉斯B: 赫拉克利特C: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8(4分) : 《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的作者是()。
A: 柏克B: 鲍桑葵C: 鲍姆加登D: 沃尔夫9(4分) : “我思故我在”,提出这一命题的是()。
A: 奥古斯丁B: 帕斯卡尔C: 笛卡尔D: 霍布斯10(4分) : 将西方文论的发展归纳为摹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的著作是A: 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B: 黑格尔的《美学》C: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D: 莱辛的《拉奥孔》多选题1(4分) : 下面是柏拉图提出的观点有:A: “四因说”B: “迷狂说”C: “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D: “净化说”2(4分) : 莱辛诗——画理论最主要的思想在于()A: 将画的最高标准视为“美”B: 将画的最高标准视为“真”C: 将诗的最高标准视为“真”D: 将诗的最高标准视为“美”3(4分) : 对康德的表现说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
A: 休谟B: 柏克C: 鲍桑葵D: 艾布拉姆斯4(4分) : 赫拉克利特的美学和文论观点有A: 对立产生和谐B: 数即宇宙C: 逻各斯D: 人是万物的尺度5(4分) :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批评理论中提出的观点有A: 集体无意识B: 里比多C: 俄狄浦斯情结D: 镜像判断题1(4分) : “人要按照自然而生活”是德谟克里特所说。
西方文论选读2
朗吉弩斯《论崇高》一、单项选择题1.《论崇高》现存多少章?2.《论崇高》的作者是?3.《论崇高》中引用了一个哲学家的话,大意是”能培养才识大志”的是⑴苦难⑵教养⑶自由⑷束缚4.《论崇高》中曾提到一个哲学家的引用,即“天才的好保姆”,指的是⑴民主⑵专治⑶机遇⑷勤奋5.将《论崇高》译成法文的是布瓦洛6.《论崇高》是用⑴日记体写成的⑵诗歌体写成的⑶书信体写成的⑷对话体写成的7.朗吉弩斯相信能够导致崇高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比得上的是⑴情感的强烈抒发⑵思想的深刻表现⑶感受的十分敏锐⑷真情的流露得当8.《论崇高》的问世⑴早于《诗艺》⑵晚于《诗艺》⑶与《诗艺》同时期产生⑷没有公认9.朗吉弩斯对待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的态度⑴与贺拉斯相同⑵与启蒙主义一致⑶与贺拉斯不同⑷与古典主义对立10.在朗吉弩斯看来崇高所共同依靠的先决条件是⑴对作品题材的理解⑵掌握语言的才能⑶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⑷有丰富的写作经验11.朗吉弩斯认为崇高第一且最重要的要素是⑴作品的强大冲击力⑵庄严伟大的思想(3)娴熟的写作技能(4)强烈而激动的情感12.《论崇高》是罗马时代除了《诗艺》之外对后世影响最大、最广泛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13.《论崇高》提出了“崇高“这样一个新的审美范畴和文艺理论概念14.二、多选题1、现存的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只有⑴《修辞学》⑵《诗学》⑶《高吉阿斯》⑷《格律罗斯》⑸《忒俄得可忒亚》2、在锡德尼看来,诗人的标志是一种“卓越形象的虚构”,而这种标志是⑴真实的⑵富有感情的⑶愉悦性情的⑷有教育意义的⑸以恰到好处为准3、在康德看来,美与崇高的区别是⑴美的本质是和谐,崇高的本质是反常⑵美的对象有确定的有限的形式,崇高的对象无形式无制度⑶美存在与形式,崇高只存在于主题的心灵中⑷美的快感是单纯的、直接的快感,崇高的快感由痛感转化而来⑸美的效果是主题的感受,崇高的效果是对象的力量4、康德说的两种美指的是⑴自由美⑵附庸美⑶绝对美⑷相对美⑸超越美5、黑格尔认为戏剧分为⑴悲剧⑵歌剧⑶话剧⑷戏剧⑸正剧6、崇高语言的主要来源是⑴庄严而伟大的思想⑵强烈而激动的情感⑶运用藻饰的技术⑷高雅的措辞⑸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7、集中阐述狄德罗对艺术看法的文章有⑴《论戏剧诗》⑵《绘画论》⑶《论天才》三、名词解释1.《论崇高》2.崇高四、简答1、《论崇高》怎样论述崇高的来源?2、在朗吉弩斯看来崇高从何而来?3、崇高人格形成的原因?锡德尼一、单选题1、锡德尼是哪国人?⑴法国⑵德国⑶英国⑷意大利2、锡德尼所处时代是文艺复兴时期3、《为诗辩护》中第二自然是?4、《为诗辩护》在谈到第二自然时,暗示着有一个第一自然是5、锡德尼强调诗的道德作用在于对人生的善和恶作出正确的评价6、锡德尼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创造性模范的理论和贺拉斯的文艺寓教于乐说7、锡德尼认为诗是模范的艺术真正诗人的分类最明显的是歌颂的,抒情的,悲剧的,戏剧的,讽刺的,诙谐的,伤感的,田园的,和其他等类别的诗人二、名词解释1、《为诗辩护》2、普爱丁3、《罪恶的学堂》 4.第一自然 5.第二自然 6、真正的诗人三、简答1.锡德尼将诗分为几种?是什么?2.锡德尼如何理解自然与诗的关系?3.诗人的标志和独特地位?布封一、单选题1、布封是法国人,生于贵族家庭2、布封认为宇宙的主人是人,不是神3、在布封心中,哲学、诗、历史都有相同的对象,但诗的独特性是⑴讲述并描写自然⑵指画人并且指画的本来面目⑶只写人并只写人的心灵世界⑷美化地绘画自然并夸张地画人4、在布封心目中,笔调指⑴风格对题材性格契合⑵风格对文章主题契合⑶作家思维习惯的体现⑷风格对文章形式契合5、布封的《论风格》是⑴在皇家植物园的一次学术会上的演讲⑵专为某刊物的撰写⑶出版专著的一张⑷在法兰西学院入院仪式上的演讲6.布封用40年时间写成36巨册的《自然史》7、人是自然界的中心,人决定他周围的一切8、一个伟大作家不能有一颗印章9、自然史文笔优美、充满诗意10、他在法兰西学院入院仪式上的演讲《论风格》中,明确提出一个作家只有将思想载入独特的文字,才能传之后世二、名词解释1、《论风格》2、风格却就是本人3、风格三、简答1、就布封看,坚持风格整体性需要摒弃什么?2、布封认为哪些做法破环风格的整体性?3、“风格却就是本人“是什么意思?4、怎样理解“风格却就是本人“?四、论述1、布封认为哪些做法破坏了风格的整体性?2、布封如何理解表达形式与思想之间的关系?3、真正好的风格怎样形成?狄德罗一、单选题1、狄德罗是启蒙运动的代表2、《论戏剧诗》是狄德罗的作品3、《论戏剧诗》主要讨论了严肃剧的问题4、《论天才》是狄德罗的作品5、狄德罗是法国人6、狄德罗生活在18世纪7、《论戏剧诗》又译为《论戏剧艺术》8、论戏剧诗是《一家之主》的附录狄德罗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文学著作有《私生子》、《一家之主》、《拉摩的侄儿》、《修女》、《宿命论者雅克》戏剧系统在它整个范围内是这样划分的:轻松的喜剧,以人的缺点和可笑之处为对象;严肃的喜剧,以人的美德和责任为对象;悲剧一向以大众的灾难和大人物的不幸为对象,但也会有以家庭的不幸事件为对象的二、名词解释1、《论戏剧诗》2、严肃剧三、简答1、狄德罗说的严肃剧的要求及其特点2、狄德罗提出那种戏剧?其特点?3、狄德罗对自己倡导的戏剧提出什么原则?莱辛一、单选题1.《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是莱辛的作品2.莱辛在他的论著中表现出(1)莎士比亚戏剧的怀疑(2)高乃依和拉辛戏剧的怀疑(3)狄德罗戏剧的怀疑3.莱辛提倡向莎士比亚的创作学习4.《汉堡剧评》是莱辛的作品5.《拉奥孔》是莱辛的作品6.《拉奥孔》的副标题是“论诗与画的界限”7.莱辛是德国人8.《汉堡剧评》较为全面的论述了他对戏剧创作方方面面的观点9.《拉奥孔》是他具有启蒙思想的文艺理论的更为重要的著作10.《拉奥孔》发表于1766年二、多选题1.布封认为理解题材的条件是(1)凭这对题材的熟悉(1)凭着天才的力量(3)凭着辨别力的高度精审(4)凭着长期写作习惯养成的慧眼(5)凭着深厚的文化修养2.康德认为鉴赏判断(1)不是知识(2)不是逻辑的(3)是审美(4)是道德的(5)是价值的3.康德认为在审美判断里并非根据别的而只是根据情感但这种情感(1)不是作为私人的情感(2)只是作为个人的情感(3)不是作为一种共同的情感(4)只是作为一种共同的情感(5)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情感4.黑格尔认为“冲突的一切更切近的方式“是(1)命运所产的冲突(2)善恶所产生的冲突(3)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4)由自然条件所产生的心灵的冲突(5)由心灵性的差异面所产生的冲突5.照布封说,破坏了风格整体性的做法是(1)有意到处布置警句(2)运用纤巧的思想和不固定的概念(3)把平常普通的事物用铺张的方式表达出来(4)特别讲究辞藻(5)忽视了文章结构的严谨6.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愉快的种类是(1)“快适”的愉快(2)“理想“的愉快(3)“兴奋“的愉快(4)”善“的愉快(5)“美“的愉快7.康德认为美和崇高的共同点是(1)二者都是无形式的(2)二者都是自身令人愉快的(3)二者的判断都不是感官的(4)两者的判断都不是理论的规定着的(5)二者都是以合乎反省判断为前提的8.黑格尔说诗所将由的对象或题材(1)是作者所经历的生活(2)不是太阳、森林、山水风景(3)是作家所面对的自然(4)不是人们的外表性状,如血液、脉络、精肉之类(5)是精神方面的旨趣三、名词解释《拉奥孔》(论诗与画的区别)四、简答诗与画在艺术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康德1.康德所说的“共同有效性“是指审美的逻辑2.鉴赏判断基于(1)主观的根据(2)客观的根据(3)概念的根据(4)对象的根据3.康德认为自然通过天才(1)替科学订立法规(2)替艺术订立法规(3)替道德订立法规(4)替宗教订立法规4.“悟性对于作为各感官的客体自然是先验的、立法着的”是出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5.“判断力就使从自然概念的领域到自然的领域的过渡成为可能”这句话出自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6.康德把美的判断力称为(1)客观的鉴赏(2)主观的鉴赏(3)感官的鉴赏(4)反省的鉴赏 7.康德认为一个人的美是(1)纯粹的美(2)自由的美(3)附庸的美(4)人格的美 8.康德说美和崇高在下列一点是一致的(1)二者都不涉及快感(2)二者都系于一个概念(3)二者都是自身另人愉快的(4)二者都是建立在对象的完美性基础上 9.康德认为崇高的愉快主要是(1)和志结合着(2)和一个不确定的物性概念结合者(3)和量结合着(4)和媚人的魅力结合着10.康德认为做为审美判断根据的感情是(1)个人的情感(2)他人的情感(3)共同的情感(4)私人的情感11.康德把用审美的方式来组织所陈述的思想唤做(1)方法(2)样式(3)阐释(4)描述12.在康德心中,人对玫瑰花的香味判断是(1)逻辑判断(2)官能判断(3)鉴赏判断(4)审美判断13.康德认为一个建筑的美是(1)附庸的美(2)纯粹的美(3)自由的美(4)理念的美14.在康德看来,美的愉快最主要是(1)和量结合着(2)和质结合着(3)和目的结合着(4)和概念结合着15.在康德看来,美的鉴赏是(1)有功利观念的(2)无功利观念的(3)有历史观念的(4)无历史观念的16.康德认为鉴赏判断本身(1)既假定又不假定每个人的同意(2)既假定又设想每个人的同意(3)假定每个人的同意(4)不假定每个人的同意17.康德认为事物的完满性(1)不由于美而有所争(2)由于美而有所争(3)不由于自身而有所增益(4)由于感情的介入而有所增益18.康德是德国人19.康德认为美的主观有效性(1)只是建筑在对象的完满性基础上(2)只是建筑在概念体系的基础上(3)建筑在判定对象时,主观条件的普遍性上(4)建筑在判定对像时,客观条件的普遍性上20.康德认为凭借概念来判定什么是美的客观的鉴赏法则是(1)存在的(2)不能有的(3)可能有的(4)必然有的21.康德所说的“雇佣”艺术指(1)艺术(2)手工艺(3)建筑(4)雕刻22.康德是(1)大陆理性派奠基人(2)法国时政哲学奠基人(3)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4)英国古典哲学奠基人23.康德认为快适原则(1)不是每个人独自的鉴赏(2)是每个人独自的鉴赏(3)是种非感官的鉴赏(4)是种带有客观目的性的鉴赏24.“美若没有着对于主体的情感关系,它本身就一无所有”这句话是康德说的25.康德认为鉴赏判断(1)不是定言的判断(2)是定言的判断(3)不是审美的判断(4)是知识的判断26.康德认为快适的艺术(1)是一种意境(2)是一种自由(3)是单纯以获得意义为目的的(4)是单纯以享乐为目的的27.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讨论了鉴赏判断问题,之处鉴赏的第一个契机是(1)按量上来看(2)按质上来看(3)按关系来看(4)按情状来看 28.康德认为艺术只能(1)意味着本能的天性成品(2)意味着适意创造着的作品(3)就是一切劳力劳动的产品(4)就是一切人工制品29.康德说一种情感的普遍传达性是以(1)一种完美性为前提的(2)一种外在目的为前提的(3)一种共同感为前提的(4)一种概念为前提的30.“理性对于自由和它自身的做为主体里的超感性的因果性是先验的,立法着的”出自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31.康德认为在鉴赏判断里花是(1)附庸的美(2)自由的自然美(3)以自然的目的为根据的美(4)以一种完美性为根据的美32.康德认为有谁说这个对象对于我是美的,这是(1)正确的(2)合理的(3)可信的(4)可笑的33.康德认为美(1)系于善的概念(2)以一客观的合目的性为前提性(3)以一对象对于一目的的关系为前提(4)以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依据34.康德认为鉴赏判断(1)判定着每个人的赞同(2)是定言的判断(3)期待着每个人的赞同(4)是客观的判断35.康德认为美的艺术(1)是单纯以获得意义为目的的(2)是单纯以享乐为目的的(3)是一种意境(4)是一种对象的完满性36.康德认为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中的四方面质是核心37.在康德看来快适和美的判断都要面对某个客观的对象,而善(1)只经由人的行东作为一个对象受表示出来(2)只经由客观事物作为一个对象受表示出来(3)只经由实际过程作为一个对象受表示出来(4)只经由概念作为一个普遍的愉快的对象受表示出来38.康德认为鉴赏判断是(1)认识判断(2)意志判断(3)审美判断(4)智慧判断39.康德认为鉴赏判断必须具有一个主观性的原理,这原理指(1)通过概念不通过情感(2)通过情感不通过概念(3)通过完满性不通过情感(4)通过概念不通过完满性40.康德说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1)只能是客观的,不能是别的(2)它只能是超越主观和客观的,不能是别的(3)是主观的,不能是别的(4)是主客观统一的,不能是别的41.在康德心目中审美的判断与逻辑的判断不同,审美的判断一般只是联系于(1)背景(2)本身(3)主体(4)客体42.康德认为美的艺术(1)必然的要作为人的积累来考察(2)必然要作为天才的艺术来考察(3)必然要作为人的产品来考察(4)必然要作为客体的目的来考察43.康德说一种情感的普遍传达性,是以(1)一种完满性为前提(2)一种外在目的为前提(3)一种共同感为前提(4)一种概念为前提44.康德的三部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从而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45.康德所指的批判是“清理、考察、分析研究”等意思46.《纯粹理性批判》专门谈“知”,即人的认识能力;《实践理性批判》专门谈“意”,即人的意志能力;《判断力批判》专门谈“情”,即人的快感问题47.《判断力批判》分上下两卷,上卷集中讨论审美判断力问题;下卷主要讨论目的判断力问题,上卷又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两部分48.审美时,人们心中的“共通感”指的是情感上的一种赞同49.在“崇高的分析”中,康德认为崇高与美都属于审美判断,因此对美的分析,也适用于崇高50.《判断力批判》出版于1790年51.认识的机能包括:悟性、判断力、理性52.应用包括:自然、艺术、自由53.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54.快适,善,美,这三着表示表象对于快感及不快感的三种不同的关系,快适,是使人快乐的;美,不过是使他满意;善,就是被他珍贵的,赞许的55.美是不依赖于概念而作为一个普遍愉快的对象被表现出来的(美不是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56.在一鉴赏判断里愉快的普遍性只作为主观的被表象出来的57.这种对于对象或它所凭借的对象只是主观的(直观的)判断,是先于快感而产生的,只是建筑在判定对象时的主观条件的普遍性上面58.鉴赏判断除掉以一对象的(或它的表象样式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作为根据外没有别的59.鉴赏判断是基于先验的根据60.鉴赏判断完全不系于完满性的概念61.有两种美,即:自由美和附庸美。
北语19春《西方文论》作业2(100分)
19春《西方文论》作业2
将实证的方法运用于文学艺术的研究当中的是()。
A.雨果
B.斯塔尔夫人
C.泰纳
D.柯尔律治
正确答案:C
为心理分析理论引入语言学范式的是
A.弗洛伊德
B.拉康
C.荣格
D.布鲁克斯
正确答案:B
斯塔尔夫人在对喜剧的分析中,她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A.时代特征
B.种族差异
C.社会制度
D.环境因素
正确答案:C
亚里士多德谈到悲剧的六种要素,他认为最重要的是
A.性格
B.情节
C.措辞
D.才智
正确答案:B
《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的作者是()。
A.莱辛
B.狄德罗
C.席勒
D.温克尔曼
正确答案:B。
第2讲,西方文论
第一、本体论批评
•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 兰瑟姆的本体论批评 • 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的《意图谬误》、《情感 谬误》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depersonalization)
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不是 表现个性,而是逃避 个性。
《传统与个人才能》
• 整个文学是个有机整体每一部具体的作品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文 学家受到文学传统的深刻影响,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 有个性 • 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 “艺术家的过程就是不停的自我牺牲,持续的个性泯灭。” “艺术家越高明,他个人的情感和创作的大脑之间分离得就越 彻底”。 “在氧气和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的过程中,白金作 为催化剂,既不可或缺又本身不受任何影响。诗人创作时他的 思想犹如白金,既是创作的源泉又不介入作品中去。” • 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 表现情感的, “这种感情只活在诗里,而不存在于诗人的经历中。艺术的感 情是非个人的。”
俄国形式主义
时间: • 1915-1930 两个中心: • 莫斯科语言学学会 • 诗歌语言研究会 (奥波亚兹) 历史沿革: 俄国形式主义——捷克布拉格学派——法国结 构主义
两个重要代表人物
罗曼· 雅各布森 1896-1982
Viktor Shklovsky 1893-1984
文学性(literariness)
• 诗歌语言VS.实用语言 用新的术语置换西方传统文论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 材料和手法 故事和情节 彻底颠覆了西方传统文论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 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是形式的艺术。第一、内容不能 决定形式,内容不能创造形式;第二、形式有不受内 容支配的独立自主性;第三、形式可以决定内容,创 造内容。内容是形式的内容。
西方文论第二讲 柏拉图
精选完整ppt课件
13
理式→现实→文艺
本体←摹仿←摹仿
本体←影子←影子
文艺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 文艺跟自然(真理)隔了三层。
精选完整ppt课件
14
“镜喻”
拿一面镜子四方八面地旋转,你就马 上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 其他动物,器具,草木 。
这样制造出的其实只是“外形”,不 是“实体” 。
精选完整ppt课件
5
“洞喻”:
精选完整ppt课件
6
精选完整ppt课件
7
“如果真的发生如下的事情:其中有一人被 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头环视, 走动,抬头看望火光,你认为这时他会怎样呢? 他在做这些动作时会感觉痛苦的,并且,由于 眼花潦乱,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 影的实物。如果有人告诉他,说他过去惯常看 到的全然是虚假,如今他由于被扭向了比较真 实的器物,比较地接近了实在,所见比较真实 了,你认为他听了这话会说些什么呢?如果再 有人把墙头上过去的每一器物指给他看,并且 逼他说出那是些什么,你不认为,这时他会不 知说什么是好,并且认为他过去所看到的阴影 比现在所看到的实物更真实吗?”
精选完整ppt课件
28
上述两段话的意思:
第一,在灵感作用下诗人可以进入“神飞 色舞”(迷狂)的创作状态;
诗歌的创作是离不开激情和想象的,不进 入类似“迷狂”的精神状态,就无法创作 那种激情澎湃、“思接千载”、“视通万 里”的优秀作品。
精选完整ppt课件
29
第二,真正的诗歌创作无法在理智状态下 进行。
精选完整ppt课件
27
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 的。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 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流 露于各种诗歌,颂赞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 垂为后世的教训。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 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 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 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他的 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
新编西方文论教程(第二版)PPT4
一、政治无意识与文学阐释
“意义何在”是有关文学存在价值的常态追问。詹姆逊认为,从历史、 政治、文化角度切入文本阐释,使显在的文化现实意义与潜在的心理 欲望相沟通,能够更为深入地揭示文学叙事背后隐藏的象征意蕴。 在具体阐释活动中,詹姆逊没有局限于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文本解析, 而是把“马克思之后”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亦纳入阐释 范围,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主题,同样
性之类的危害,显示了其远见卓识。
第三节 马尔库塞的文艺观
一、为爱欲而战与塑造新感性
与解放生命本能及“为爱欲而战”的主张相关,在《论解放》和《审 美之维》等著作中,马尔库塞进一步提出了塑造“新感性”之说。他 所说的新感性,是一种广义的非暴虐力它反对现代文明的贫困、苦役、 剥削、攻击性,为满足压抑的需求而改变自然以及令人难熬的枯燥等 现象。它赞颂人的游戏、安宁、魅力、接受性质。只有通过这些性质,
术灵韵(aura)的丧失。
二、机械复制与艺术灵韵
正如有关研究者指出的:本雅明对灵韵的关系极其矛盾 和摇摆不定。一方面,他论述说其丧失作为艺术大众化 的条件,可能会产生新可能性;但另一方面,悼念丧失 的心情也是明显的,但显然,正是这矛盾,体现了本雅
B些明r对u思c体想e 的有M深c威E邃胁w与e的辩n事(证,件20亦,0决0并)定引了提起本出雅身,明体压文或力艺行思是为想“的上一张的个力反或应一 ”与深度。
第一节 本雅明的文艺观
一、寓言式文艺批评观
在20世纪20一30年代,当马克思主义理论阵营内部 还在对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优劣长短争论不休的时 候,本雅明独辟蹼径,将目光转向了对现代主义艺术 规律的发现与解忻。 Bruce McEwen(2000)提出,压力是“一个或一 在些本对雅体明有看威来胁,的“事寓件言,是并波引德起莱身尔体的或天行才为,上忧的郁反是应他 天”才的营养源泉”。
北语20新上《西方文论》作业2答案0
(单选题)1: 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包括()。
A: 《忏悔录》
B: 《释维吉尔》
C: 《“本是”与“本质”》
D: 《上帝之城》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2: 黑格尔从“美”讨论进入艺术,他认为艺术的核心问题是
A: “情景”
B: “环境中的人”
C: “情致中的人物性格”
D: “情致”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3: 女性主义批评与新历史主义批评所体现出的一种关联是
A: 二者都从重读经典开始,并在自己的立场上剥离出曾被湮没的意义
B: 二者都将批评指向了统治者的意识形态
C: 二者都采用了一定的政治运动方式
D: 二者都对经典作家提出了批评的质疑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4: 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美学和文论思想的是
A: 《诗学》
B: 《修辞学》
C: 《政治学》
D: 《形而上学》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5: 中世纪的基督教教父中著作最多的一位是
A: 赫拉克利特
B: 普罗提诺
C: 波伊修
D: 奥古斯丁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6: 在西方文论史上,标志着“摹仿”概念的一种根本转变的人物是A: 德谟克利特
B: 赫拉克利特
C: 柏拉图
D: 毕达哥拉斯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7: 黑格尔所认为的最高的艺术形式是
A: 喜剧。
新编西方文论教程(第二版)PPT8
这就是说,语言结构像是一种“自然六它全面贯穿于作家的言 语表达之中,却不赋予后者以任何形式,甚至也不包含形式。
二、“不及物写作”与“可写文本”
“及物写作”与“不及物写作”这一对概念正是巴特上述写作观的延 伸。所谓的“及物写作”,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方式,是工具性 、他律性的写作,而巴特所推崇的“不及物写作”则致力于“怎样写 作”,写作不再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写作就是为了写作本身。
文学B的ru区c别e 只M在cE于w,e文n(学始20终0承0)认自提身出植,根压于力、源是起“一于个隐喻或之一中, 而哲些学对则体否认有自威身胁依的赖事隐喻件手,段并,引总起是宣身称体彻或底行超为越了上文的本反的应隐”喻
结构,从而是在一个更加本真的维度与世界进行交流沟通。
三、阅读策略与写作思想
在阅读策略方面,德里达认为,由于文本之外一无所有,因此,在 阅读过程中,既无须致力于还原作者的原意,也不必追溯文本存在 的缘由,同时也不必关心阅读之后的所思所想,应该关注的只是文 本自身的内部矛盾,隐而不显的零乱性、不确定性、多元性等。这 样一来,传统意义上封闭自足的“作品”,也就转化为变动不居的 文本(text);文本也已不再是一个拥有确定意义与在场真理的自足
第一节 巴特的文艺观
一、“零度写作”与“语言乌托邦”
所谓“零度写作”,其特征是:在其中一种语言的社会性或神话 性被消除了,而代之以形式的一种中性的和惰性的状态。
也就是说,与政治写作和传统写作截然不同,在“零度写作”中
,B写r作uc者e不M再c扮Ew演e全n知(全2能00的0角)色提,出其,主压观意力图是以“及一固个有或的一语言 秩些序对一并体隐有身威,胁剩的下的事只件是,客并观引、冷起静身、体新或闻行式的为陈上述的。反应”
西方文论概览PPT 第二章 古希腊文化的鼎盛至古罗马时代
347)自20岁结识苏格拉底,随 苏格拉底做了8年学生。苏格拉 底被处死以后,他开始漫游, 其间有培养“哲王” (Philosopher King)的传说。 40岁时回到雅典,建立后世所 称的柏拉图学园(Academy)
第一节 柏拉图
一、对以往“美”的定义之批判 (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形而上学的方面,他关于“存在”的理念
自身发展和生成过程。人类的发展也遵循着同 样的途径,摹仿着自然的这一发展过程,以实 现自己的潜能并达到自我完善。 2、艺术不仅可以表现真理,而且“诗比历史 更富有哲理、更富有严肃性”;摹仿不仅是艺 术的创造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成为艺术活动的 目的。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
三、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1、“净化”可见于亚里士多德《诗学》对
论、关于“认识”的先验论直接与“美” 的观念相联系 伦理学方面,他关于“人”的唯灵论、关 于“生活”的道德论则决定了他对艺术的 理解
第一节 柏拉图
二、以理念论为基础的 “摹仿说”
(一)理念论 1、“理念”亦即“善本
身”或者“美本身” “理念”的两个希腊文词
语是可以互换的,即idea 和eídos
(一)“迷狂”说——诗人的灵感 “迷狂”在英文中译作divine madness,即“神圣
的疯狂”。对柏拉图而言,“代神说话”也许才是 其价值所在。柏拉图关于“神力凭附”和“迷狂” 的讨论,既是在“灵感”的意义上肯定天才的诗人, 其实也是对世俗艺术的一种限定。因为如果没有 “神力凭附”,“摹仿的诗人”就没有任何真正的 创造;而进入了“迷狂”状态,诗人所说的已经不 再是世俗之言。这样,才能理解柏拉图对世俗艺术 的批判及其对诗人灵感的高度评价之间的关联。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一、发展概述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
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
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
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
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
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
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
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远程教育《西方文论》在线测试及答案
《西方文论》第01章在线测试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柏拉图没有一本专门的美学和文艺学著作,他的文艺思想散见于一些对话之中,()将其汇编成册,题为《文艺对话集》。
A、宗白华B、鲁迅C、朱光潜D、2、亚里斯多德文论代表作是A、《诗学》B、《诗艺》C、《为诗一辩》D、3、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的命运应该是()A、好人由福转到祸B、穷凶极恶的人从福落到祸C、中等人由福转祸D、4、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的效果在于“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净化”原文是“katharsis”(卡塔西斯),罗念生先生将其翻译为()A、熏陶B、陶冶C、提升D、5、在诗的功用问题上,简洁而明确地提出了“寓教于乐”说的是()A、苏格拉底B、贺拉斯C、朗吉努斯D、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三种,分别是()A、理式世界B、幻想的世界C、现实世界D、艺术世界2、柏拉图列举的文艺的三条罪状,分别是()A、文艺不具有真实性B、文艺亵渎神明,丑化英雄C、文艺为贵族服务D、文艺迎合人性中的低劣因素3、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拿诗和历史作比较时认为()A、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B、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C、诗所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而历史所说的则是个别的事D、历史比诗更真实、更具有普遍性4、关于情节的安排,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说”有三个要点()A、情节必须完整B、情节必须曲折离奇C、情节必须长短适度D、情节必须有机统一5、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艺术的成分共有六个:言语、歌曲、形象(指演员造型和舞台布景),另外三个是()A、舞台B、情节C、性格D、思想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西方文论是指,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的理论,它以欧洲的文学理论为主,也兼及一部分有关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的理论形态。
正确错误2、柏拉图率先提出了美是和谐的命题。
[北京语言大学]21春《西方文论》作业2参考答案
【北语】21春《西方文论》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
1.下面命题是由狄德罗提出的是
[A.]“美在杂多的统一”
[B.]“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C.]“美在关系”
[D.]“美在和谐”
[解析提示]本题请参考课本相关知识,并完成课程作业
本题参考选项是:C
2.《致奥古斯都书》的作者是
[A.]奥古斯丁
[B.]朗吉努斯
[C.]贺拉斯
[D.]但丁
[解析提示]本题请参考课本相关知识,并完成课程作业
本题参考选项是:C
3.心理分析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人物是
[A.]彼得.布鲁克斯
[B.]克里斯托娃
[C.]哈贝马斯
[D.]格林布拉特
[解析提示]本题请参考课本相关知识,并完成课程作业
本题参考选项是:A
4.西方文论史上第一个严格区分了“美”与“崇高”的思想者是()。
[A.]休谟
[B.]柏克
[C.]鲍桑葵
[D.]艾布拉姆斯
[解析提示]本题请参考课本相关知识,并完成课程作业
本题参考选项是:B
5.“现代诠释学之父”是()。
[A.]奥古斯丁
[B.]帕斯卡尔
[C.]加达默尔
[D.]施莱尔马赫
[解析提示]本题请参考课本相关知识,并完成课程作业
本题参考选项是:D
6.亚里士多德一切论说的出发点是。
西方文论2精选全文
(1)“灵感”的基本含义
“灵感说”在古希腊早已有之,不是柏拉图的 发明。荷马在两大史诗的开头呼唤诗神的启示, 酒神祭者和女祭司在迷狂状态中宣示阿波罗的神 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迷狂”现象,人们都誉 之为“灵感”。因此,在古希腊时期,“灵感” 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神灵附体 ”、“神灵感发”。
(二)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氏族社会进一 步解体,奴隶制城邦逐渐形成的时期,历史上称“大移民时 代”。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三)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初:希腊奴隶制发展的 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 是戏剧和文艺理论。
(四)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2世纪:古希腊文学发展的最 后一个时期,史称“希腊化”时代,文学上主要的成就是新 喜剧和田园诗。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 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 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 ”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 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 质”。
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以床为例说明 他的理论。他认为,有三种床:第一种是‘床之所以 为床’的床的‘理式’;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式 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依木匠造出的个 别的床画出来的床。在三种床中,‘理式’的床是 ‘本然的真实体’。它只有一个,不生不灭,永恒 不变,是其他两种床的依据。木匠是依‘理式’的 床创造床的,因为要受到时间、空间、材料和形式 的限制,这种‘床’是个别的,它没有普遍性和永 恒性,因为它制造的床不是真实体,而是近似真实 体的东西。画家绘画的床又是摹仿木匠个别的床画 成的。它摹仿的只是外形或影像,没有固定的形式 ,更不能表现床的本质。因此,他把画家叫做‘模 仿者’或‘影像制造者’。柏拉图认为诗人和画家 一样,也是这样的摹仿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为什么亚里斯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更富于哲学意味?请结合实际简述其关于文艺本质的基本观点。
(1)诗比历史更真实、更富有哲学意味
亚里斯多德在“摹仿”一词中表达了一种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文艺摹仿的对象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他认为文艺摹仿的决不只是现实的外形,还反映了世界本身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亦即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3)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一种合情合理的不可能”比“不合情理的可能要好”。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虽不一定真实存在,但按情理是“可能发生的事”,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他认为艺术在于创造,允许想象和虚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7、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
答:(1)悲剧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人物动作,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6、黑格尔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中心,理想性格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整体性与丰富性、明确性、坚定性。
27、黑格尔依据艺术内容与形式的比例关系将所有人类艺术分为三类:物质表现形式压倒精神内容的,是象征型艺术;物质表现形式与精神内容和谐一致的,为古典型艺术;精神内容压倒物质表现形式的为浪漫型艺术。
即诗人创作时,经神灵附体后,灵魂陷入迷狂状态,回忆起神灵降临人间前在天上所经历的生活,反映的是理式世界。
(3)灵感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
矛盾:既有唯心主义的神性色彩,又包含着对文学艺术活动特征认识的真知灼见。
价值:第一,柏拉图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就是灵感的产物。第二,柏拉图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第三,他在论述灵感获得的过程中,强调灵感是人的不朽灵魂“见到尘世的美”而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
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第一、他把职业性的技艺与今日称之为美的艺术加以区别,称史诗。
第二、他扩大了“摹仿艺术”的范围,把颂歌包括在“摹仿的艺术”之内,就是说,一切美的艺术都是“摹仿”,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和模仿艺术的区别。他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离开具体存在的所谓“理式”。
3、柏拉图对文艺规定的三条罪状
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为摹仿的艺术
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
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4、柏拉图主要文艺思想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可分为本质论,价值论创作论三方面:
(3)“灵感说”。柏拉图认为,文艺创作不是凭技巧,而是靠灵感。所谓“灵感”,就是诗人在“神灵附体”后,灵魂陷入迷狂状态,通过想象,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于“无知无觉”中“代神说话”。其“灵感说”描述了创作过程中的非理性状态,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5、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理式”论。“理式”论是柏拉图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石。理式(Idea)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这种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发展的体系,越往上,理式越完美,而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
(3)悲剧的布局——“情节整一性”原则。其目的是为了使悲剧达到“结构完美,而”布局的关键是必须有“突转”和“发现”。
(4)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即好人犯了错误。他认为悲剧人物是好人,但不是完人,也会犯错;然而他的性格、品质又是善良的,因此当他遭受不应遭受的灾难时,就博得观众的同情。
(5)悲剧的社会作用——“净化论”。他认为悲剧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情感得到陶冶,“怜悯”可界定为一种“痛苦的感觉”,在于已看到灾祸落到不应受难的人头上;“恐惧”则可界定为一种“痛苦或恐慌的感觉”,在于预见到灾祸即将发生。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悲剧快感或悲剧效果
11、在法国古典主义那里,理性即等于自然,等于 古典 P105 。(不确定)另一个答案是“道德”
12、德国十八世纪卓越的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提出古希腊艺术的最高理想是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此论影响了这一时代许多的诗人、艺术家,包括 歌德。
13、席勒的主要美学著作是《 审美教育书简 》和《 朴素的诗和伤感的诗 》。
(2)悲剧六要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他认为情节重于性格,一是由悲剧摹仿的对象决定的,因为悲剧摹仿的是人的行动,悲剧情节即“行动的摹仿”,而性格是“潜在的”,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表现,故情节是悲剧的基础;二是由悲剧的目的决定的,因为悲剧在于使人引起怜悯和恐惧,要达到这种效果,关键是组织情节,主要靠“突转”、“发现”来实现 。
灵感说: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
28、泰纳认为决定文艺创作和发展的三种基本因素是种族、环境和时代。
29、圣伯夫是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实证主义文学批评家。他是法国第一个专业评论家。
30、左拉自然主义特别强调的是一种纯客观的写作,即以一种类同于科学的精确性去反映社会与生活。
知识点
1、柏拉图“理式论”和“灵感说”
理式论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理式”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是神的化身。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们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
6、亚里斯多德的文艺本质论
答:亚里士多德在他《诗学》中论述了艺术的根本原理:
(1)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提出艺术摹仿的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实际上是以现实的人生为艺术摹仿的对象,把传统的摹仿说提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度,深化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文艺即人学)
(2)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艺术摹仿的决不只是现实的外形,而是反映世界本身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文艺能揭示本质)
悲剧“冲突论”即悲剧“过失说”,其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他规定:悲剧人物是好人,但不是完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所以犯了错误。然而他的性格、品质又是善良的,是“比一般人好的人”,是与我们相似的人,这样,当他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时,就博得了观众的同情。由好人犯了错误引发的悲剧冲突,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同情。
4、“ 灵魂回忆 ”说是柏拉图灵感理论的一部分,其意是说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5、《 论崇高 》这部作品大约完成于公元前 一 世纪,作者朗加纳斯是与贺拉斯同一时代的人。
6、贺拉斯“ 寓教于乐 ”理论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和认识教育作用的关系。
7、“四义说”是 但丁 提出的关于文学语言的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这四义分别指的是语言的 字面 义、譬喻义、道德义和寓言义。
23、康德认为“美的艺术必然要看作出自天才的艺术。”他认为天才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就是具有独创性,典范性和鉴赏力。
24、黑格尔的《美学》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25、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由绝对理念演变发展而来,理念发展为整个世界的矛盾运动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逻辑阶段,第二具阶段是自然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精神阶段。
14、作为黑格尔一切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他的 理性万能论。190(不确定)
15、黑格尔艺术哲学的基本命题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论家 锡德尼 对诗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世界是铜的,而只有诗人才给予我们金的。”
17、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冲突的本质理论认为悲剧冲突起源于 “好人犯了错误” 。
8、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性文论家是的 布瓦洛 ,反映他古典主义理论的主要著作是《 诗的艺术 》。
9、在莱辛对诗与画的界限做分别时认为诗与画有不同的美学原则,画的最高原则是美,诗的最高原则是 真 。
10、法国启蒙主义文论家中先崇尚莎士比亚后又完全贬低莎士比亚的作家是 伏尔泰 。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美在“数的和谐统一”的思想是由 毕达哥拉斯 学派提出来的。
2、 德谟克利特 是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家。
3、在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中,居于悲剧六个成分(性格、思想、情节、言词、形象和歌曲)之首的是 情节 。
2、柏拉图灵感说
(1)基本含义。“灵感说”源自古希腊酒神祭者和女祭司在迷狂状态中宣示阿波罗的神谕的神话传说。希腊语中“灵感”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一个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
(2)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第一,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附”。第二,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第三,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8、亚里斯多德“净化论”、悲剧“冲突论”
“净化”一词本是宗教术语,原文是katharsis(音译“卡塔西斯”)。“净化论”是亚里斯多德对于悲剧的社会作用的解说,他认为悲剧通过人物动作“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即为“净化”。即悲剧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心情并让压抑的心情得到疏通,通过情绪的放纵和宣泄最终使人心情恢复平静,达到心灵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