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名词解释(1)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

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

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

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

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史一、名词解释(4*5分)二、简答题(4*10分)三、论述题(2*20分)一、名词解释1、柏拉图——理式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理式最初是起源于神的,是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

2、文艺复兴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和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科学(如修辞学、哲学等)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

它看似是复兴古典学术,实际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

最早是意大利艺术家提出的,取得成就也是意大利最高。

3、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是继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欧洲当时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新文艺的呼唤,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

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4、叔本华——生命意志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和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即生存下去永不满足的欲求。

要想摆脱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否定生命意志,使人的认识从意志服务、充当意志的工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根本彻底的解脱只有死亡,而暂时的解脱只有通过艺术。

5、尼采——权力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除了追求生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追求力量的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求和自身超越,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哲学。

6、精神分析——原型或原始意象集体无意识和族类记忆,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原型”或“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原型的最初形式是人们对于某种情境所作出的反应,当这种情境反复出现,就逐渐印刻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

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人们就会做出相同的心理反应,这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就构成了原型。

所有原型加起来就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原型和原始意象来表现集体无意识的。

7、本雅明——“灵韵”说“灵韵”的概念是作为艺术品和艺术复制品的对立特性提出来的,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技术复制是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对原来的艺术品有伤害,它伤害的就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1.莱辛的诗画界限论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

2.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

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

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

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2.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鲍姆加登的“理性类比”概念“理性类比”是“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于1739年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理肯定了感性的东西,其内容包括:感性洞察力,即洞察相同之点的能力;感性敏锐性,即洞察差别性类比”的能力;感性记忆;想像力;感性判断;对类似情况的观察;特殊感觉力。

“理性类比”反映了鲍姆加登把纯粹认识论的美学转到艺术和艺术理论的美学。

4.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5.尼采的日神、酒神论尼采认为悲剧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至深本质的二元冲突中产生的,日神和酒神是二元对立的两种冲动或精神。

日神代表着对生命个体的肯定,酒神代表着对生命本原的肯定;日神代表梦的形象世界,酒神代表醉的现实世界;体现日神精神的艺术是造型艺术和史诗,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是音乐和抒情诗。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6选4.1、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各布森的概念。

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文学性是由两种话语之间的差异性关系所产生的一种功能。

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一旦构成文学性的手法、形式和技巧变为常规和自动化时,就会丧失文学性的功能。

2、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概念。

什克洛夫斯基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

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也就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难度与时间的手法。

3、意图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

它是将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起来,认为作品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投射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意图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4、感受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

它是将作品与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感受等同起来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感受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5、异延: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的概念。

它是德里达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一个策略。

事实上,它表示一种双重运动(空间上的差异的运动与时间上的延宕的运动)。

前者指符号或文本都是在与别的符号或文本不同的情况下方得以出场,后者指符号意义的迟到性或滞后性。

符号的使用将使所指的出场遭到拖延。

6、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学》中的概念。

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有三层含义: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 t) 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一、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处于法国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理论及其附属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通过结构而存在的,并且结构与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文学研究中,结构主义的重点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结构和符号系统。

二、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俄国文学界一种思潮和学派,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个流派。

形式主义主张从文本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出发,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构造规律,强调研究文学作品自身的内在属性,反对对作品进行含义的外在解释。

三、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指一种文学流派,主要表现为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描写人物的内心体验,以此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活动,强调心理描写的一种小说形式。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文学,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灵》等。

四、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种新古典主义,也是西方文学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流派。

现代主义主张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艺术独创性和认识独立性,强调以形式和语言为表达媒介,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致力于开拓新的文学领域和语言形式。

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美文化界兴起的一种思想,也是相关文学、哲学、艺术及其它领域的文化现象。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认为现代理性主义存在着种种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和知识观念,致力于打破和超越现代的边界和固化的结构。

六、启示录启示录是指一种文学形式,主要表现为排列、挑选各种文本素材,形成一种随机性和挑战性的文本形态。

启示录的目的在于通过破坏惯常的文学语码和表达方式,触发文学创作和认识的新的时空维度。

七、先锋派诗歌先锋派诗歌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的一股思潮和文学运动,旨在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自由创作体验,反对传统文学关注于道德、情感和启示,强调拟展现未曾被表现出来的诗化感知体验,其作品形式具有随意性、唯美性、语言释放性和多样化的形式实验等特点。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一、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1 西方文论概念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Theory)是指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的产生、形式、内容、风格、流派、主题、意义等方面。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变迁,探寻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1.2 西方文论的起源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学哲学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文艺批评家如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人,关于文学的审美规范、创作技巧和审美功能的思考,为西方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如维特鲁威、蓬塔诺等人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为文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演变2.1 古典主义文论古典主义文论是指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和传统,追求规范化、经典化和理性化,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强调文学作品的规则性和完美性。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柯尼耶、英国的杜费等。

2.2 浪漫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奇特、唯美和非理性特质。

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英国的科尔里奇等。

2.3 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和精确,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和客观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米约、英国的伦斯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4 后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主张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批判现代化的理性主义和真理寻求,追求个体化、异质化和多元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迷狂说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灵感说: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

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

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流溢说古罗马普罗提诺用以解释万物从某个先验本原产生的学说。

他认为万物从“太一”、”理智”、“灵魂”三种原初原理派生,从始点到终点存在着一个流溢过程。

太一是一切事物而不是万物中的一种,万物都有其来源,因为它们都可以回溯到它们的源头。

太一是充盈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不具有任何东西,也不需要任何东西,由于它是充溢的。

由它流溢出来的东西便形成了别的实体。

第一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表现为理智或理智形式。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及其创作与美学原理的学科,也是文学评论的理论体系。

西方文论涵盖了许多名词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常见名词进行解释:1. 文艺理论:文艺理论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创作方法和审美原则等问题。

文艺理论可以分为多个流派或学派,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每个流派都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阐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2. 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技巧和文学语言运用的学科,旨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隐喻和象征等,以揭示文本的美学意义和感染力。

修辞学包括对诸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分类和解读,以及对修辞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和作用的研究。

3. 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旨在理解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美学价值。

文本解读注重对作品内部结构、语言运用、主题与意义等方面的解析,常涉及批评、解构、理论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

4. 文化批评:文化批评是以文化和社会背景为基础,解读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

文化批评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政治、性别等文化因素之间的关联,以及作品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文化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文化价值,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特征。

5.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方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并认为结构和形式是作品中最重要的方面。

结构主义主张对作品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关注作品中的二元对立、符号体系和内在结构模式等,强调了作品的自成系统性和普遍性。

6. 代表作:代表作是指某个作家、作品、时代或流派在一定领域或历史时期中代表性的作品。

代表作往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具有典型性和影响力,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或文学传统的最高成果。

以上只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些常见名词的简要解释,实际上西方文论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还有许多其他名词和概念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一)1、毕达哥拉斯学派2、智者学派3、苏格拉底4、卢克莱修5、新柏拉图主义6、卡斯特尔维特罗7、锡德尼8、布瓦洛9、戈特舍特10、温克尔曼11、鲍姆加登12、休谟13、柏克14、费希特15、谢林16、施莱格尔17、斯达尔夫人18、夏多布里昂19、济慈20、尚夫勒里21、圣伯夫22、纳杰日金23、杜德罗留波夫24、别林斯基25、车尔尼雪夫斯基26、戈蒂耶27、王尔德28、莫雷亚斯29、波德莱尔30、艾略特(二)1、《大希庇阿斯》2、《会饮》3、《理想国》4、《诗学》5、《上奥古斯都书》6、《论崇高》7、《九章集》8、《论自然的区分》9、《上帝之城》10、《神学大全》11、《致斯加拉亲王书》12、《论俗语》13、《关于〈私生子〉的谈话》14、《汉堡剧评》15、《拉奥孔》16、《论美书简》17、《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8、《判断力批判》19、《〈抒情歌谣集〉序言》20、《文学生涯》21、《诗辩》22、《诗的四个时代》23、《〈克伦威尔〉序》24、《〈欧那尼〉序》25、《艺术哲学》26、《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27、《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28、《实验小说论》29、《戏剧中的自然主义》30、《谎言的衰朽》31、《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32、《诗的艺术》33、《古代艺术史》34、《演员奇谈》35、《说不尽的莎士比亚》36、《雅典娜神殿》37、《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38、《基督教真谛》39、《〈人间喜剧〉前言》40、《象征主义宣言》(三)1、摹仿2、净化3、和谐4、理念世界5、影子的影子6、分有说7、感伤癖8、哀怜癖9、迷狂说10、神灵凭附11、质料因12、形式因13、或然律14、必然律15、悲剧六要素16、逆转17、怜悯与恐惧18、过失说19、古典主义三原则20、寓教于乐21、合式22、崇高风格23、流溢24、字面意义与讽谕意义25、破坏偶像运动26、癖性喜剧27、三一律28、古今之争29、新古典主义的法典30、“真的才是美的”31、“自然即古典”32、“美在于关系”33、严肃剧34、“画与诗的界限”35、市民剧36、先验理性形式37、判断力38、无利害观念的快感39、无目的的合目的性40、自由美与附庸美41、“美在于形式”42、“崇高”的无形式性43、审美判断的二律背反44、审美游戏说45、绝对理念的三个发展阶段46、理念的感性显现47、人的体质力量的对象化48、情境49、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明确性、坚定性50、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艺术51、两种普遍力量的悲剧冲突52、想象力与幻想53、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54、美丑对照原则55、取消私人性格56、种族、时代、环境57、典型化58、“美是生活”59、诗人的五种能力60、诗人的“消极能力”61、与中世纪文论相关的几种中古人文学科。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与文学作品的学科领域,旨在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形式、风格、主题和意义。

在西方文论中,存在许多重要的名词,以下是其中几个的解释和拓展。

1. 《隐喻》(Metaphor):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不同的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或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隐喻在文学中经常被使用,能够产生强烈的意象和情感效果。

在文论中,隐喻也被用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隐喻和隐含意义。

2. 《叙事》(Narrative):叙事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描述事件的发展和角色的行动来传达信息和意义。

在叙事理论中,研究者关注故事结构、叙述者角色、叙事技巧等方面,以揭示故事的效果和作者的意图。

3. 《文化批评》(Cultural Criticism):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文化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它关注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问题。

4.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是一种文论方法,强调文本的内部结构和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符号和结构组成的,通过研究这些符号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文本的意义和结构。

5.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文论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断裂、混杂和碎片化现象,以及文学作品对权力、真理和现实的挑战。

这些名词和概念在西方文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运用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深入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西方文论整合版

西方文论整合版

西方文论整合版西方文论绪论一.西方文论1、定义“文论”主要指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就是文学实践得概括、总结与对文学发展得希望与预言,反过来它又指导与影响着文学实践活动。

“西方文论”就是西方对文艺现象与规律得认识与瞧法。

文学理论涉及作品、宇宙、作家、读者等文学得四要素。

2、西方文论与哲学、美学得联系西方文论得主要来源:哲学家;作家;专门得文学批评家与哲学得联系:西方文艺理论著作大多出自哲学家得理论体系,依托一定得哲学思想。

与美学得联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得关系。

二.西方对文学本质得瞧法模仿说模仿说就是西方文论中占主导地位得学说。

模仿就是指两项事物及其对应关系。

模仿:艺术模仿现实世界表现说文学艺术本质上就是艺术家内心世界得外化,就是她们得感受、思想、情感得共同体现,就是艺术家激情下得创造。

强调艺术家得主观能动性。

“诗只不过就是诗人思想情感得载体”——华兹华斯形式论形式论认为艺术得本质在于它得特殊得存在方式,在于它得审美特性。

康德“美在形式”瓦尔德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三.西方文艺理论得发展概况古代:(分古希腊与古罗马两部分)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对话录》《诗学》古罗马:贺拉斯《诗艺》古典主义及“寓教于乐”;朗吉纳斯《论崇高》中世纪:文艺理论也成为神学得附庸。

奥古斯丁《忏悔录》文艺复兴:但丁;达芬奇;锡德尼《为诗一辩》古典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

布瓦洛《诗得艺术》就是古典主义得法典。

启蒙主义:启蒙主义文论得主要目得就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

功利性。

代表:狄德罗、莱辛、歌德德国古典美学与文艺理论:18世纪末19世纪初。

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

浪漫主义文论:主要就是一些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得宣言。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雨果《克伦威尔》序;史达尔夫人《论文学》。

现实主义文论:主要以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为主。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序;左拉;托尔斯泰《艺术论》;别林斯基;泰纳(种族、环境、时代) 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批评;新历史主义。

西方文论及解释、简答、论述分析及答案 (1)

西方文论及解释、简答、论述分析及答案 (1)

1.贺拉斯:古罗马早期文艺理论家《诗艺》文学语言——合式原则观:人物形象塑造——类型说观:作家要有判断力观。

在题材方面喜选旧题材。

2.布瓦洛:法国古典主义代表:《讽刺诗集》,《书简集》,《诗的艺术》三一律观:主张人物性格的定型化和类型化:重视喜剧真实性。

3.华兹华斯:英国消极浪漫主义代表《抒情歌谣集序言》,诗歌题材原田园生活,语言应该日常口语,写诗要特注重想象和幻想。

4.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代表《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重文献《克伦威尔》。

体现文理思想:(1)原始诗,代《创世纪》“淳朴”(2)古代诗,代《荷马史诗》“单纯”(3)戏剧“真实”5.福柯:法国重要思想家,《疯癫与文明》、《事物的秩序—人文科学的考古》、《规戒与惩罚—监狱的诞生》、《性史》考古学和乐谱学的哲学观;话语权力观。

6.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学理论家、《诗学》;模仿说;悲剧论;净化说;过失说。

7.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探讨绘画与诗歌区别诗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包孕性倾刻;诗用人工符号,绘画用自然符号。

8.康德: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与批判》。

判断力—规定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

游戏说。

9.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代表《词语的复活》《学术错误态》陌生化观10.(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悲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进行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怖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1.(布瓦洛)三一律:法国古典主义文论学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出的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法则。

强调戏剧创作要严格遵守一天之内、一个地点、一条线索的所谓规律。

三一律反映了法国君主专制时期一切服从理性,一切要有法规的政治需要,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审美要求。

12.(雨果)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即崇高与滑稽,优美与丑怪的对立统一。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doc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doc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考博复习名词解释(西文文论部分)1、“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指那种依靠丰富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广阔的社会背景来表现主观的思想情感的创作倾向。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1859 年4 月19 日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

具体的内涵包括:1、艺术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文学必须是美的文学。

2、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表达“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2、“席勒式”: “席勒式”是指那种不顾人物性格逻辑,违反真实性原则硬性地让人物说他不该说的话,以传达作者思想倾向。

3、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 这是对现实主义真实性的最基本的要求。

意思是指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并不等于真实地描写生活现象,而是要求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不同阶层、阶级、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揭示,展现社会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4、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在马克思看来,文学艺术与法律、政治、宗教和哲学一样都是意识形态的形式它的存在形态;它的发展变化都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即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制约的。

因此,社会变革的原因不能到文艺、宗教、法律、哲学中去寻找,而文艺等的变化的原由必须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变更中去寻找。

这就是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

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揭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思想的一大贡献。

在人类思想史上,他们第一次确定了文艺在社会结构坐标系中的位置,第一次明确揭示了文艺所具有的最普遍的社会本质。

5、“艺术生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提出的概念,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他把艺术生产归结为“精神生产”其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了精神生产的资料,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6、“中间环节”:这个词恩格斯早在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就提出来了,恩格斯认为,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那么在这些思想领域与经济基础之间,就离得比较远,就存在一个辽阔的空问,在这个辽阔的空间就必然存在作为沟通两者的桥梁的“中间环节”。

西方文论重点(1)

西方文论重点(1)

西方文学理论一、选择/判断1.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艺术模仿论2.《伊安篇》中指出,诗人创作依靠的是灵感,即神灵感发或凭附3.《斐德若篇》指出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仪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4.柏拉图:凡高明的诗人,无论诗人在史诗或抒情方面,都不是凭借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灵感,有神力凭附着5.柏拉图认为,诗人在神灵凭附的迷狂中,可以领会真理并宣示真理,不靠模仿、记忆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6.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激情、欲望7.悲剧冲突根源于主角的过失8.中世纪文学: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城市文学9.世界美和神性美构成了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核心;物质美、世界美低于神性美,即上帝之美,神性美是美的本体10.卡斯特尔维屈罗首次提出三一律11.布瓦洛是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代言人12.布瓦洛以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为指导,遵循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理论,总结了法国文学,尤其是悲喜剧,系统地制定了鲜明地新古典主义美学——文艺批评理论13.但丁倡导建立意大利民族语言14.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出三一律15.屈雷顿“英国文学批评之父”16.严肃剧的题材是市民生活17.莱辛著作《拉奥孔》(又名《画与诗的界限》)18.《阴谋与爱情》“德国第一部政治倾向的戏剧”19.《判断力批判》讨论的是美学问题20.美的理想包括“审美的规格理念”以及“理性理念”21.歌德首次提出“世界文学”22.四个逻辑范畴: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模态(样式)的范畴23.黑格尔被恩格斯誉为“所有时代中最有学问的人物之一”24.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理念内容和感性显现的统一体,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5.德国浪漫主义的特征:浓厚的基督色彩26.弗雷德里希-施莱格尔、奥古斯特-施莱格尔是耶拿浪漫派精神领袖27.海涅“镜子说”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28.《抒情歌谣集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与纲领29.华兹华斯“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30.雨果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31.巴尔扎克和左拉是法国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32.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33.左拉完善了文学上的自然主义艺术思潮34.詹姆斯注意到小说叙述的两种模式:戏剧法和图画法35.别林斯基被列宁誉为“俄国社会民主主义的先驱”之一36.别林斯基“艺术对于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用形象思来维”37.别林斯基“在一位具有真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38.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观点二、名词解释1.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各个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用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西方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高教自考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题一1.诗画界限论(莱辛的)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

2.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

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

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

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关键词:诗画---同:模仿自然不同:诗—时间艺术--表现范围广--美、丑均能表现--人为的符号(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空间艺术--表现范围窄--适宜于表现美----自然的符号(形状和色彩)诗—动作(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求其真--动作的复杂冲突画—物体(空间中并列的事物)--求其美--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2.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鲍姆加登的“理性类比”概念“理性类比”是“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于1739年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理性类比”肯定了感性的东西,其内容包括:感性洞察力,即洞察相同之点的能力;感性敏锐性,即洞察差别的能力;感性记忆;想像力;感性判断;对类似情况的观察;特殊感觉力。

“理性类比”反映了鲍姆加登把纯粹认识论的美学转到艺术和艺术理论的美学。

【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又译鲍姆嘉通。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西方文论史是对西方文论发展历史进行研究的学科。

以下是几个西方文论史中的重要名词解释:1. 古希腊文论: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开端,它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社会。

古希腊文论家主要关注文学和文艺作品的特点和形式,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论理论,如“模因派”和“三一原则”。

2.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西方文论史上的重要时期,时间跨越了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推崇,这对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到18世纪的文论思潮,它强调规则、秩序和对古典文学的模仿。

古典主义对于西方文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影响了许多文学作品。

4.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9世纪时古典主义的反对者。

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并赞美自然、热爱自由和追求原创性。

浪漫主义对西方文论带来了突破性的变革,鼓励了创造力和个人独立性的发展。

5.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兴起的一种文论理论,它强调文本的结构和内部关系的重要性。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品的内容决定的,而是由文本的结构和符号系统决定的。

6.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的文论思潮,它对现代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强调“没有中心”和“没有固定的真理”,鼓励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的文学创作。

7.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中性别不平等和压迫的批判和探讨。

女性主义批评关注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作者的地位,倡导女性权益和平等的发展。

西方文论史的各个时期和理论都对西方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论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

了解这些重要的名词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西方文论的发展和变迁。

西方文论复习要点

西方文论复习要点

西方文论复习要点西方文论一,名词解释:1逻各斯(1)道,理性,规律等。

赫拉克利特曾经说:世界的本源就是逻各斯。

(2)哲性和话语(word)(3)中介(4)本源和上帝的话——语言作为上帝创造世界的中介。

耶稣基督是上帝的逻各斯。

2,理念(1)世界背后的那种超自然的东西,这种东西至高、至上、至善。

(2)这理念必须是最高的,指本源、绝对精神,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都是理念所呈现的“相”。

(3)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所以,理念不仅不会受事物的影响,而且理念与理念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因为理念是绝对的自身存在而不可能变为他物3,模仿说(1)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2)柏拉图接受先辈哲人的模仿说,承认文学艺术模仿现实世界。

但他理解的现实世界又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

理式世界第一性,现实世界第二性,艺术世界第三性。

艺术世界只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4,卡塔西斯(1)心里层:净化,疏泄。

(2)灵魂层;净化,提升。

(3)医学上:指驱除病痛的过程。

5,天才(1)很大程度上的独创性,从人们所熟知的领域引起人的心灵震撼。

——亚里士多德(2)康德:这种独创性必须是一个典范,它也是天才的第一标志;天才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艺术潜规则的素质与才能;;(3);天才可能与迷狂癫狂疯狂有关,但它是驾着理性的翅膀飞翔——康德(4)天才与它所处的时代与民族有关——黑格尔。

6,二律背反(1)二律背反是康德的哲学概念。

(2)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7,这一个(1)指典型化的艺术形象。

(2)她具有普遍性,也具有丰富复杂的个性。

(3)是理想艺术表现的中心,它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性格表现出来。

8,日神、酒神精神:日神:理性认知;唯美、安详、宁静、可知;一种外观的静美。

酒神:本能生命体验;它变化多端;一种祭祀时的迷醉、狂欢与出神。

《西方文论史》课程学习参考资料一...

《西方文论史》课程学习参考资料一...

《西方文论史》课程学习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理式:理式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理式或译为“理念、观念、理型、模式”等,是柏拉图构想的一个境界,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外,是实体,思想中的理式世界永恒不变,绝对存在,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他的摹本。

净化:Catharsis 或者Catharsis,净化,又译“卡塔西斯”,后来弗洛伊德所谓的“宣泄”也是用这个词。

卡塔西斯、宣泄、净化或陶冶,本指医学术语,指放血或用泻药治病。

“净化”起初是指古代宗教祭祀活动所导致的一种情感作用,即通过热烈的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摹仿出来,灵魂得到解脱,便也得到了净化。

“净化”后来成为亚里士多德解说悲剧的重要概念,悲剧中的“净化”,既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也是要排除“怜悯和恐惧”,最终求得新的和谐。

过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过失说”,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的,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

”但是“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恶德败行,而是因为‘错误’(过失)。

”具体地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比如俄狄浦斯;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比如美狄亚。

即无意的“失误”和故意选择的“罪过”。

或然率和必然率: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概念。

他认为:艺术并不是像历史学家那样“叙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叙述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就是《诗学》所说的“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情”。

相对而言,“已经发生的事情”多半只是“个别的、偶然的”,“或然发生”或“必然发生”的事情,才更具普遍性。

所以亚里士多德相信“诗偏重于叙述一般,历史则偏重于叙述个别”;即使诗人选用历史题材,也会从中挖掘“符合或然律或必然律的事情”,只有这样,才成其为诗人或者“创造者”。

亚里士多德由此从“摹仿”得出了不同于柏拉图的结论:艺术不仅可以表现真理,而且“诗歌比历史更真实”。

合式:“合式”的概念可以导源于苏格拉底对两种“和谐”的区分。

第一种是一般而言的合适比例,这是抽象意义上的美,是客观的和谐;第二种才是针对一个具体对象及其特定功用而言的合适比例,这是具体的美的对象,是主观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式:柏拉图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一种超时空的绝对存在。

根据柏拉图的解释,这类”理式”存在于天外境界,无生无灭,无声无色,不可捉摸。

柏拉图认为,现实中可见的事物,均是以理式为蓝本形成的。

柏拉图对”理式”的解释,虽然比较神秘,但在哲学意义上,实际上是指,事物的本体,事物的真相。

故而在柏拉图的理论中,她有时又用“真实存在”、“真理”,“真理大原”之类术语指称“理式”。

迷狂:指失去正常理智时的精神迷乱状态。

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分析了4种“迷狂”。

一是预言迷狂,即受神感召而能预言的人呈现出的迷狂;二是除灾迷狂,即为了禳除灾祸而祷告神灵时的人陷入的迷狂;三是灵感迷狂,即使人因诗神附体而呈现出的迷狂;似是回忆迷狂,以及那些完全摆脱了现实束缚,一心向往善与美的“理式者”,沉浸于“理式”回忆之境时呈现出的迷狂。

陶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述悲剧功能时所用的术语。

“陶冶”系罗念先生在《诗学》中的译语,朱光潜先生则将其译为“净化”。

其基本含义是:悲剧所激起的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有助于观众原有的此类情感的宣泄,有助于恢复和保持其心理健康。

妥帖得体:贺拉斯所强调的文学创作的总原则。

具体所指的是:从形象塑造到词语安排,从结构设置到人物语言设计,从诗格的运用到材料的选择等,都要合适得当。

判断力:贺拉斯强调的判断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认识能力。

基于文艺创作应妥贴得体的认识,贺拉斯认为写作要成功离不开判断力。

创作主体只有具有相应的判断力,才能真正的认识生活,才能知道如何塑造形象,怎样给人提供教益,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技巧等,从而做到各个方面的妥帖得体。

崇高:审美范畴之一。

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雄伟的气势,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气度等,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之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促使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朗吉努斯所说的崇高,则主要是就艺术效果而言的,即作品能够带给读者的强烈情感震撼与思想冲击,能够使之产生的雄浑、庄严,激越的情感体验。

在朗吉努斯这里,“崇高”还没有被上升为一种审美范畴,但他对崇高的描绘已部分的符合了现代人对崇高范畴的认识。

基督教神学:以信仰上帝为核心观念,以圣经为核心经典的神学观念。

基督神学以三位一体论,上帝创世论,原罪与救赎为最主要的内容,是希伯来的一神信仰与古希腊的哲学的理性神学结合的产物。

基督教神学对西方文明精神的塑造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隐喻:隐喻是以想象的方式将某物等同于另一物,是在一类事物的暗示下,谈论另一类事物,或将前者的特性施加于后者,或将与后者的相关情况和想象赋予前者。

隐喻是一种语言修辞,又是一种认知现象。

20世纪80年代,莱可夫和约瀚逊在他们合着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把隐喻的功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的生存离不开隐喻。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贯穿于语言,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

隐喻具有多义性、可变性等特征,在神学、艺术中这种特征更加突出。

文艺复兴:13世纪末至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的一场文化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

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被土耳其人攻陷,那里的大批学者携带着古希罗文明逃到意大利讲学,掀起了搜集、研究古籍抄本和古代艺术作品的高潮,很多年青人提出“回到希腊去”,声称要把埋没的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文艺复兴”由此而得名。

其实他们是借古人的亡魂宣扬新的思想意识,即“人文主义”。

新古典主义:17世纪初产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后来影响扩展到欧洲各国,一直持续到18世纪初,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在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古罗马文艺为典范。

其主要特征是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注重理性,模仿古代,重视格律,追求宫廷趣味,语言华丽典雅等。

启蒙:原意指光亮穿透阴暗。

后用来指借心智之光(即笛卡尔所说的“自然之光”)驱散黑暗愚昧,扫除迷信无知,是思想得以解放。

当其第一个字母大写时,特指产生了现代思想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8世纪继文艺复兴之后,第二次全国性的反封建、反宗教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顾名思义,其目的是启迪被教会和封建愚民政策蒙昧的人民,用理性和知识照亮人民的思想。

审美观念:或译为审美意象,指既非一般的感性形象,亦非抽象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审美活动中所见到的具体意象,是感性形象与思想观念连为一体的中介物。

理念:在黑格尔哲学中,理念就是绝对精神,是最高真实,黑格尔有时又将其称为“神”、“普遍的力量”等。

黑格尔曾反复申明:理念绝不等于概念,是与实体统一为一体的。

故而他所说的构成艺术美的理念,类乎康德所说的“审美观念”。

感性显现:指“理念”显现于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感性形式”)。

黑格尔在这里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就是理念通过恰当的形式得以感性显现的过程。

艺术美的本质便正在于这样一种理念内容与感性显现的完美统一。

世界精神:由康德的相关言论可知,他所说的与“世界文学”相关的世界精神,指的是能够超越民族仇恨,超越狭隘的爱国主义之类的文化眼光和精神追求。

审美教育:即通常所说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实现的对人性的化育。

在席勒的理论中,主要是指通过文学艺术之美实现的对人性的培育。

浪漫主义:发轫于18世纪末的德国,后席卷整个欧洲的文艺思潮。

其特征是:反对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崇尚自我意识的绝对自由,倡导激情、创新和想象力,不断突破传统的樊篱,注重开拓新的生活和精神空间,新的题材和艺术形式。

现实主义:继浪漫主义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其理论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现实主义通常将法国作家司汤达于1823-1825年写作出版的论着《拉辛与莎士比亚》视为理论宣言。

现实主义的主张是:真实地描绘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注重人物和环境的细节和典型刻画。

形象思维:俄罗斯评论家别林斯基提出的重要文论概念。

别林斯基认为,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相比,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后者运用的是论征性的逻辑思维,前者运用的是显示性的形象思维,即用感性形象去呈现理念,以直观的方式去把握真理。

文学发展三要素:指种族、环境、时代,是法国理论家泰纳提出来的重要文艺观念。

种族是指先天遗传因素,环境指自然和社会环境,时代指的是影响文艺发展的精神气候。

泰纳认为,三要素中,种族是内部原因,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

泰纳“三要素”说,揭示了文艺发展的一些普遍规律,具有深远的影响。

永恒理念:叔本华哲学中的重要术语,指时空和根据律之外的存在,同时又是经验世界的产物,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

叔本华认为一切现象皆以理念为原型亦是构成艺术作品内涵的本原。

艺术直观:叔本华艺术理论中的术语,指通过对表象的把握,超越了由根据律所建立的认知方式,是关于对象的直接的整体性认识。

叔本华认为,艺术作品即是艺术直观的产物,因而体现出非功利性特征。

酒神精神:指个体的人自我否定而复归世界本体的精神冲动。

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可使人超越个体生命的痛苦,在沉醉中转化为生命力的充盈与审美的快乐,并将其称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

日神精神:是指人类沉湎于外观的幻觉,不再追究本体,企图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悲剧面貌的精神冲动。

尼采认为,这样一种日神冲动,亦是构成人类艺术活动的本原动力之一。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运动是19世纪后期起源于法国,兴盛于英美,并对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场组织松散的对社会具有反叛性质的运动。

这一流派追求“纯艺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宣称艺术高于生活,生活模仿艺术;强调艺术不涉道德与政治:重视艺术的形式美;尝试建立一个独立于平庸世俗的唯美艺术王国。

王尔德是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也是其集大成者。

谎言的衰朽:王尔德强调艺术的虚构性,即艺术的谎言。

王尔德强调:“撒谎――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乃是艺术的真正目的。

”但在王尔德看来,这样一门艺术、一门科学和一种社会乐趣,现今毫无疑义地衰朽了。

因为现代的小说总是以事实为基础,而缺乏想象力。

象征主义: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早期的一个流派,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后迅速遍及欧美。

该流派文论家以诗人为主,强调文学的象征本质,反对情感的直抒胸臆及伦理的道德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强调通过象征暗示传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体验,追求理念世界纯粹虚幻的美。

绵延:既是柏格森对“时间”状态的理解,更是其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按照柏格森的理解真正的时间不是物理学上的空间化描述,而是通过记忆将过去,现在,未来连接为一个整体的一种绵延之“流”。

因此,世界的本质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绵延之流(生命之流,精神之流)。

直觉:柏格森和克罗齐美学思想中的核心理念。

柏格森认为,直觉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认知能力,是一种超越符号,概念,分析,瞬间直接掌握原物的能力以及用心灵直接感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的一种体验型的认知方式。

克罗齐则把直觉视为对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赋予形式,认为通过“赋形化”的过程,机械的、被动的物质可转换成一种心灵的主动的,创造性力量。

滑稽:在柏格森看来,滑稽是镶嵌在活的东西上面的机械的东西,滑稽源于机械动作和僵硬性。

他认为,由于某种机械或僵硬,当情况要求有所改变的时候,还在进行原来的活动,于是产生了滑稽。

滑稽的机械性,僵硬化特点不断变化的“生命之流”产生了内在的不和谐。

表现:克罗齐和科三伍德均提出了艺术即表现的美学主张,在克罗齐看来,每一个真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就还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实,直觉的知识就是表现的知识。

科林伍德,则认为艺术的根本任务是表现情感,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他还进一步明确了表现情感不是激发情感,描述情感,选择情感和发泄情感,而是探索情感等艺术观点。

绝对活动的想象经验:科林伍德美学理论中的一重要术语,指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时,获得的并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所提供的听觉或视觉感官经验,还有集各种领域的想象性经验,如视觉,触觉,嗅觉,运动感觉等为一体的综合审美经验,这些构成了他所说的“绝对活动的想象经验”。

俄底浦斯情结:源出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

意为儿子生来即存在的对母亲的占有欲望,对父亲的嫉妒甚志怨恨。

弗洛伊德借用这一概念强调人的性本能的普遍性和根深蒂固,并认为这是人类罪恶感的来源,也是在多子女家庭中影响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升华:在物理学中,是指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弗洛伊德运用升华概念,指本能冲动以能被社会承认或者接受的方式转变。

艺术想象具有升华的功能,能使羞于见人,难为社会所容的纯粹本能欲望以社会所允许的方式展示出来,使艺术家和欣赏者被压抑的欲望得到宣泄和满足。

集体无意识:指先天存在于每个人心灵中的深层无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