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叶(四首诗的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金】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萧瑟的冬天刚过,在料峭的春寒里,嫩绿的小草、热情的红杏已争相绽放。桃花微涨着粉脸,梨花轻吐着芬芳,杨柳则轻闲地梳理着柔风,一派明媚而又烂漫的春光,让人又是欢喜又是惋惜。多情的诗人于是感叹“桃花谢了太匆匆”,长恨“水流花谢两无情”,回味“客散酒醒深夜后”,手把“红烛赏残花”。但元好问的这首咏花小诗,却将他流连的目光,落在了“深藏”于“重重”“新绿”和尚未绽放的海棠蓓蕾上,可谓出人意料。

许多姹紫嫣红的花树都是冲动而缺乏耐性的,它们往往在绿叶还没有长出,春天刚一闪现的时候,就急忙地冲出来,用色彩和芳香喧闹着、玩耍着、争竞着,只是这热闹毕竟短暂,一场宵雨、几阵寒风过后,它们就无可奈何地纷纷坠落、凋零了。

与其它花相比,海棠乃是寂寞之物,从初春伊始,海棠树虽已是枝繁叶茂了,但却因没有花,它将在层层叠叠的浓荫中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而诗人却分外有心,为这小小的花蕾而沉思驻足,在他心里,这些藏在枝叶深处的花蕾,就是萌动的胎儿、就是即将破茧而出的蚕蛹,就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她们躲藏在枝叶间,好奇而害怕地窥探世界,向往着长大,向往着成熟。

或许,诗人的绮思还远不止于此,这时的桃红李白在春光里正开得轰轰烈烈,晓风过去,地上凭添了一层缤纷而绚烂的落英,这凄迷的的景象,深深地打动了诗人,联想到眼前的海棠,这几抹胭脂也似的轻红,自然也会很快地绽放,娇媚的微笑也会丰盈而动人,然而,它不一样也将渐渐凋零,消陨在万紫千红的春天里吗?

这该是怎样的春花和秋月?又是怎样的花开和花落啊?

诗人不禁在为桃李太早的冲动感到惋惜,同时又为海棠的沉稳而庆幸了。面对将开的海棠花蕾,诗人深情地叮咛着、殷殷地嘱咐着:“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

桃李闹春风。”

读元问好的这首小诗,不由得让我想起席慕蓉笔下的荷了:“在这些荷叶间,要出水面到某一个高度才肯打开的叶子才能多吸收阳光,这才是好叶子。那些很小的时候就打开的叶子,实在令人心疼。颜色原来是嫩绿的,但在低矮的角落得不到阳光的命运之下,终于逐渐变得苍黄,细细的根株和叶片,与另外那些长得高大健壮粗厚肥润的叶子比较,像是侏儒又像是浮萍,甚至还不如浮萍的青翠。”

我想,在人生的境界里,恐怕也会有这种差别吧。

太早的眩耀,太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没根基的陶醉,毕竟只是短促的幻境而已。这样的眩耀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终于明白,原来元好问在真挚朴素、简单明嘹的诗中,蕴含了人生的大悲哀与大彻悟。

《题红叶》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侯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

《山中》

【注释】

①滞:滞留。长时间留在他乡,不能回家。

②将归: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将归”有二解:一、将归之人;二、将尽之岁。

③况属(zhǔ):适值,恰好。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况,犹正也,适也。与况且之本义异。”修订本《辞源》“属”字条下引《左传》“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释“属”为“适值,恰好”。

④高风:指秋风。

【译文】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伤悲,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傍晚暮气沉沉;

更难耐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

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