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摘录与赏析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原文及欣赏

《桃花源记》原文及欣赏

《桃花源记》原文及欣赏《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

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

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记》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名著阅读栏目。

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篇1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桃花源记原文解释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解释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解释及赏析桃花源记原文解释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原文解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桃花源记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

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16]。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17],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8]。

未果,寻病终[19]。

后遂无问津者[20]。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

这里年代是假托的。

[2]武陵:郡名。

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赏析讲义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赏析讲义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赏析讲义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八年级下讲义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I」,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缘]沿着,顺着。

[鲜美]新鲜美好。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仅、只。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俨(yS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悉]全,都。

[黄发垂暂(tia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香,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乃]于是,就。

[具]详细。

[要(y9o)]同“邀”邀请。

《桃花源记》文言文节选赏析

《桃花源记》文言文节选赏析

《桃花源记》文言文节选赏析《桃花源记》文言文节选赏析桃花源记基础知识【一词多义】[中]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的晚年作品,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更趋成熟。

下面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参考!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

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

“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

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

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

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最后写桃花源村民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

“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

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

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

桃花源记必考名句赏析

桃花源记必考名句赏析

桃花源记必考名句赏析《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篇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极其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间仙境,展现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中的名句更是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桃花源记》中的必考名句,并对其进行赏析。

1. 名句,“于是东指西指,往来无定处,遂至一山,山上有七八人。

”。

赏析,这句话出现在《桃花源记》的开篇,通过“东指西指”和“往来无定处”这两个词语的反复出现,表现了主人公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心情。

而“遂至一山,山上有七八人”则揭示了主人公在迷失中偶遇了一群人,这个转折点预示着故事的开始。

作者通过这句话将主人公的心情与故事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整个故事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2. 名句,“此地人物,不禁心目中所念之物。

”。

赏析,这句话出现在主人公进入桃花源后,对这个世外桃源的第一印象。

作者通过“此地人物”和“心目中所念之物”这两个词语,表现了主人公对桃花源的赞美和惊叹。

这句话揭示了主人公对桃花源的向往和对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好印象,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3. 名句,“方知世上有此等人物。

”。

赏析,这句话出现在主人公在桃花源中与当地人交流后的感慨。

作者通过“方知”和“世上有此等人物”这两个词语,表现了主人公对桃花源人物的赞美和对这些人物的震撼。

这句话揭示了主人公对桃花源人物的向往和对这些人物的敬佩,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 名句,“自云唐朝时李元吉所造。

”。

赏析,这句话出现在主人公在桃花源中发现一座古庙后的感慨。

作者通过“自云”和“唐朝时李元吉所造”这两个词语,表现了主人公对这座古庙的好奇和对这座古庙的敬重。

这句话揭示了主人公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对古代文明的推崇,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对现代社会的迷茫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5. 名句,“人皆忙忙如也。

《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鉴赏《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鉴赏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4,落英缤纷5。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6。

土地平旷7,屋舍俨然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

阡陌交通10,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11,悉如外人12。

黄发垂髫13,并怡然自乐14。

见渔人,乃大惊15,问所从来16,具答之17。

便要还家18,设酒、杀鸡作食19。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0。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3,皆叹惋。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24,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5。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26,处处志之27。

及郡下,诣太守28,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29,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30,未果31,寻病终32。

后遂无问津者33。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

2武陵:地名,在今湖南常德西部。

3缘:沿着。

4芳草:或作“芳华。

” 5英:花。

6豁然:一下子敞开。

7旷:宽广。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mo末):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交通:互相通达。

11衣著(zhuo卓):衣着。

12悉:都、尽。

13黄发:代指老年人,因老人的白头转为褐黄色。

垂髫(tiao条):代指幼童,儿童的头发垂下,尚未总角。

14怡然:愉快的样子。

15乃:于是。

16所从来:从哪里来。

17具:都、全。

18要:同邀,邀请。

19设酒、杀鸡作食:或作“为设酒、杀鸡作食。

” 20咸:都。

21妻子:妻及子女。

邑人:同乡人。

绝境:与人隔绝之境。

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

《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思索人生。

陶潜《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简介

陶潜《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简介

陶潜《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简介陶潜《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简介桃花源记晋·陶潜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2)太元:公元376~396年,晋孝武帝年号。

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缘:循,沿着。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6)异:惊异,诧异。

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7)尽:尽头。

(8)才:仅。

(9)俨然:整齐的样子。

(10)属:类。

(1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2)悉:尽,全。

(13)黄发:指老人。

(14)垂髫(tiáo):指儿童。

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5)要:通“邀”。

(16)咸:都。

讯:消息。

(17)邑人:同乡(18)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桃花源记》原文与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与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与赏析《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从中透露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

下面是《桃花源记》原文与赏析,和一起来看一下吧。

《桃花源记》:陶渊明(南北朝)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

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16]。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17],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

这里年代是假托的。

[2]武陵:郡名。

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

[3]缘:沿着。

[4]夹岸:两岸。

[5]落英:落花。

[6]才通人:仅能供一个人通过。

[7]阡陌(qiān m千莫):田间小路。

南北叫阡,东西叫陌。

[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

[9]黄发:指老人。

老年人发白转黄,故以代称。

垂髫(tio条):指儿童。

儿童垂发为饰。

[10]要:同邀,请。

[11]邑人:同乡人。

绝境: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12]延:邀请。

[13]扶:沿着。

向路:旧路,指来时的路。

桃花源记赏析句子(一)

桃花源记赏析句子(一)

桃花源记赏析句子(一)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的景色
•“上山无数百步,登高极荡漾。


•“诸庐环柳萦纡,新意正禅腔。


•“夷村城市,带山立水。


•“桃花红叶,丰草鲜美。


•“溪水潺潺,声如鸣禽。


桃花源的社会生活
•“桃花源中人家有小船,船上女孩子有漂浮的荷花;船边有人家的犬吠声,掠过是渔人家的孩子声。


•“村民们生活简朴,各得其所,和睦相处。


•“无偷盗、无疾病、无纷争,社会秩序井然。


桃花源的民风民俗
•“居民素好静养,风俗淳朴。


•“人们穿着朴素,房屋简单,庄稼丰收。


•“民间传说记载着神仙嬉笑的故事,人们深信不疑。


桃花源的乐章
•“山居曲径,流泉鸣仙,舞清风。


•“民众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呼雀跃。


•“人们乐此不疲,忘却尘世的一切牵挂。


桃花源的思考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村民们纵情享受自然恩赐,充满对自由与自在的向往。

”•“人们向往桃花源般的境界,追寻内心的宁静。


桃花源的隐喻意义
•“桃花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理想乐土。


•“桃花源寓意着人们对自由、宁静和幸福的向往。


•“桃花源也象征着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乱世的避世之地的渴望。


•“桃花源给人们带来了对理想境界的探索和思考。


•“桃花源启示人们追求心灵净土的重要性。

”。

桃花源记前两段中描述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桃花源记前两段中描述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桃花源记前两段中描述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第一段:
“桃花源里有一片平原,绿树成荫,碧水潺潺,桃花盛开,满园春色,景色秀丽。


分析:这一段句子描述了桃花源里的景色,用语简洁而又形象生动,表达出桃花源的美丽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增加作品的诗意。

第二段:
“桃花源里有条小溪,流水清澈见底,荷花点缀其间,绿草如茵,桃树枝头,红花灿烂。


分析:这一段句子描述了桃花源里的景色,用语生动形象,表达出桃花源的美丽景色,营造出一种清新、悠然的氛围,增加作品的诗意。

桃花源记重点语句解析

桃花源记重点语句解析

桃花源记重点语句解析桃花源记重点语句解析《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下面是桃花源记重点语句解,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祝大家学习进步。

1. 土地平旷,屋舍然…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解: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了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写出了桃花源仙境的美丽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赞美与向往。

这是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到的桃源风光,是本段的第一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录与赏析
《心中的桃花源》
1.每一个多少读点书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一篇只有三百六十字的散文能流传一千五百年,家喻户晓,传唱不衰,其中必有它的道理。

赏析:两个数字比较,给读者以强烈印象,突出了《桃花源记》虽然文章短小但影响极大。

2.一般人都将《桃花源记》看作是一篇美文小品。

它确实很美,朴实无华,清秀似水,而又神韵无穷。

但正是因为这美害了它,让人望美驻足,而忽略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

就如一个美女英雄或美女学者,人们总是惊叹她的容貌,而少谈她的业绩。

《桃花源记》也是吃了这个亏,顶了个“美文”的名,始终在文人圈子或文章堆里打转转,殊不知它的第一要义在政治。

赏析:以美女英雄、美女学者为美所蔽,来类比《桃花源记》的政治意义被忽略,形象生动。

3.《桃花源记》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陶渊明的影子,一处桃源一陶翁。

赏析:仿用陆游诗句“一树梅花一放翁”,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4.人生在世有三样东西绕不过去。

一是谁能没有挫折坎坷;二是任你有多辉煌也要消失,没有不散的宴席;三是人总要死去,总要离开这个世界。

与这三样东西对应的心境是灰心、失落、与恐惧。

怎么,面对这个难题,克服人精神上的消极面,让每一天都过得快活一些,历来不知有多少的思想家、宗教徒都在做着不尽的探索。

赏析:人生三样东西对应三种心境,为叙写陶渊明的历史价值做铺垫。

5.你看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生活并没有到了谷底,甚至还有几分殷实小康,但还在没完没了地嫉妒、哭穷、诉苦、牢骚;有的人已身居高位,还在贪婪、虚荣、邀功;有的人已退出官场,还在回头、恋权、恋名、苦心安排身后事。

陶渊明官也做过,民也当过;富也不过,穷也穷过;也曾顺利,也曾坎坷,但这些毛病他一点没有。

他学儒、学道、学佛,又非儒、非道、非佛,而求静、求真、求我,从思想到实践较好地回答了人生修养这个难题。

赏析:联系生活现象,概括举例,运用排比兼对偶手法,以现实生活中修养低下来反衬陶渊明的人生修养。

6.存在决定意识,各人有各人的历史定位。

陶渊明的背景就是一个“乱”字,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

他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回归,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不为权、财、名、苦所累,永葆一颗平常心的境界。

他为官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丢人格;穷困时安贫知足,不发牢骚,不和自己过不去,也就是《桃花源记》里说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赏析:三个“乱”,运用比喻兼排比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陶渊明所处时代的混乱。

7.陶渊明一生大多身处逆境,但他却永是开朗。

不是说这逆境不存在,而是他能精神变物质,逆来顺推,化烦躁为平和。

他以太极手段,四两拨千斤,将愁苦从心头轻轻化去,让苦难不再发酵放大,或干脆就转而发酵为一坛美酒。

赏析:把转化手段比喻为太极,把苦难比喻为酵母,形象化地赞美了陶渊明能够排解苦难的开朗平和。

8.他的思想确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这种达观精神几乎成了后人处事的楷模,如果你抚摸着陶之后的历史画卷,就会听到无数伟人、名人与他的共鸣,而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的群山高峰啊。

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一股从遥远的桃花源深处发出的雷鸣,在历史的大峡谷中,滚滚回荡,隐隐不绝。

赏析:虚拟场景,运用幻觉描写,写出了陶渊明的思想对一代又一代后人绵长不绝的影响,形象而又有震撼力。

9.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让人们去解脱。

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根植在后人的心中,让人们不断去追寻。

赏析:运用“不是······却”,从正反两方面来强调陶渊明的历史意义;并
兼用排比和层递,层层深入地突出《桃花源记》的伟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